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文言文调保删

文言文调保删

发布时间: 2020-11-22 07:00:08

1. 文言文翻译的几个小技巧

一、翻译的标准
“信、达、雅”是得到公认的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翻译的步骤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简言之,通读全句,标注要点;关注全文,准确理解;按照词序,对应翻译;调整全句,符合规范。
四、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有: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
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2. 现今的古文书籍:文言文里有删略的吗

古本甚至孤本是很贵重的,没有个千八百万的家财,不是个人想买就能买到的,推荐你去比较大的图书馆看馆藏的古籍,但是想看也要有单位开证明或者你是研究这方面的学者,你才有资格,因为翻一次古籍就会减少古籍的寿命,比如北京图书馆,古籍全部珍藏在密封地下室,储藏需要严格的条件,恒温恒湿防震放火防蛀甚至对氧气含量也有一定的要求。
现在重新发行的古籍只要是正规的出版社,除了在错误上的订正,绝大多数是没有删改的,而相同古籍不同版本的出入,一般是由编辑的学者所依据的原本古籍的年代、版本不同而有细微的差异,这叫学术争议不叫做手脚。
历史本身就是片面的,你看一部史书,就是跟着作者的思维,从作者的眼光看待历史,所以我们要研究历史,读同一个时代不同编纂者的历史,然后从中总结出规律,得到我们自己的观点。一个朝代的统治者肯定想要一部光辉的史书,他必然会遮掩那些丑陋的东西,政权也是由一个个的人组成的,也有人之常情,所以历史是不可能完全客观,完全纯粹的。更不用说古籍,比如司马迁那文采飞扬的《史记》,为什么鲁迅读了会赞叹“无韵之离骚”,因为司马迁掺杂了个人的情感,所以可以这么说,所有的史书都是“做过手脚的”,他们既是真实的也是虚构的。

3. 文言文里的翻译方法:对、词、换、留、增、删。求解释

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必译或不能译的词语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如人名、官名、地名、物名、国号、年号等等。上面五例中就有一些词语在翻译时保留了下来:鸡、人、听、问、来等。

换,就是替换,替换一个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如阡陌——田间小路,交通——纵横交错,犬——狗,闻——听到,若——好象,怅恨——因失望而叹恨等。

对,就是对应,一是翻译时一般要“一一对应”,以上例句多数都是“一一对应”的;二是将已由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语对译出来,如茶——茶水,惊——惊讶,久——很久,市——集市,买——购买等。

补,就是补充,一是将句子中省略的词语补上;二是将省略的句子补上,使句子更连贯顺畅一些,如“鸡犬相闻”是主谓句,主语是偏正短语“鸡狗鸣叫的声音”,翻译时应补出中心语“鸣叫的声音”;谓语是个主谓短语“人们相互听得很清楚”,翻译时应补出主语“人们”,否则就做不到“信”——忠实于原文。省略成分补出时,用括号括起。

删,就是删除,删除那些无实在意义的表语气、停顿和凑足音节的虚词以及偏义复词(不宜异同)、同义复词(仿佛若有光)的一半等。如“怅恨久之”的“之”,就是用在形容词后的词尾,是音节助词,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应删除;再如例⑤,如果直译出来,一则啰嗦,二则也不合实际,不如用删除法化繁为简,翻译成“跑了许多集市,购买了出征所必需的物品”,显得更精练些。

调,就是调换,把某些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换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需要调换顺序的文言句式有主谓倒置(主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等。像例③中的“问所从来”中的“所从”就是宾语前置,翻译时应按“从所”的顺序翻译。

以上“留、换、对、删”是针对词汇的翻译而言的,“补、调”是针对句子的翻译而言的,至于具体采用那种方法要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文言文的翻译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更是阅读中的难点。将文言文译成的现代汉语,往往是不够准确,也只是译出文言文语句的“大意”,可以说不是译文,而是语句的“意思”。

4. 怎样判断文言文翻译中的”留“ ”删“

文言文翻译中的“留”,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名词,如:人名、地名回、官职名等专有名词答。“删”是指一些文言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是可以不翻译,可以理解为删除。如:“之”用于主谓之间时,只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相当于删除了这个字;“而”有多种用法,有时有现代词语可以代替,有时没有,只能从意义上去辨别,后者相当于“删”。

5. 文言文中翻译时需要删除的字词

  1. 这个没有固定模式,看实际情况。

  2. 如果是省略的就补充上去,依照省略句语法进行。

  3. 如果是通假词汇,删除,换新时代使用词汇代替。

  4. 结论:灵活处理。

6. 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具体用法:留、补、调、换、删、组

1、留——保留。1)古今同义词。2)表时间、年号、人名、字号、官名、地名、国号等的词。

2、补——增补。1)原文省略部分 。2)代词所指的内容或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等。
3、调——调整。把倒装句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4、换——替换。 遇到古今异义词,要用古义替换今义,要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5、删——删除。重复多余部分。1)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2)同义词,保留一个。
6、组——组词,把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多音节词。

7. 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具体用法:留、补、调、换、删、组

1、组——组词
把单音节词变成双多音节词。
2、留——保留
1)古今同义词
2)表时间、年号、人名、字号、官名、地名、国号等的词。
3、删——删除重复多余部分。
1)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
2)同义词保留一个。
4、换——替换
遇到古今异义词要用古义替换今义要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5、补——增补
1)原文省略部分
2)代词所指的内容或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等。
6、调——调整
把倒装句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8. 东施效颦文言文翻译的删丶补丶调丶换丶留

原文:
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内人见之,坚容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译文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当她从乡间走过的时候,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
乡下有一个丑女子,名叫东施,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竟博得这么多人的青睐,因此回去以后,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紧皱眉头,在村里走来走去。哪知这丑女的矫揉造作使她样子更难看了。结果,乡间的富人看见丑女的怪模样,马上把门紧紧关上;乡间的穷人看见丑女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带着孩子远远地躲开。
这个丑女人只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她为什么很美,而去简单模仿她的样子,结果反被人讥笑。

9. 文言文翻译删留补例句

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时,删、留、补是三个通常使用的方法,是综合运用古汉语词法、句法知识,准确翻译文言文的三个途径。

1、删。即删去不需要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例如:

(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打仗,是靠勇气的。“夫”为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删去。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好拿来夸耀自己的功劳。其中的“之”是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翻译成白话文时可以删去。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山北面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大山居住。
例句中的“而”,只起连接的作用,无实在意义,应不译。

2、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例如: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郡守。
句子中的“庆历”、“滕子京”、“巴陵郡”等年号、人名、地名均可保留不译。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例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桃花源中的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全部作了回答。(桃花源中的人)便把(渔人)请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渔人)。译文里括号中的内容,都是补出来的。只有补出这些成分,才能使译文通顺。

热点内容
爆高考语文 发布:2025-07-14 14:20:15 浏览:462
应用数学中心 发布:2025-07-14 13:37:52 浏览:19
鸡哪里最多 发布:2025-07-14 13:05:44 浏览:316
幼儿园安全教育活动方案 发布:2025-07-14 10:44:55 浏览:953
无翼鸟家庭教师 发布:2025-07-14 10:42:32 浏览:770
戴庙中学 发布:2025-07-14 09:56:33 浏览:699
宝宝吃多少 发布:2025-07-14 09:10:27 浏览:210
校园网学历查询 发布:2025-07-14 09:09:38 浏览:244
天策老师 发布:2025-07-14 08:46:39 浏览:801
初二物理奥赛 发布:2025-07-14 08:28:25 浏览: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