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掠
① 焦饭遗母的文言文翻译
一、译文
陈遗极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底的焦饭。陈遗担任主簿时,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次煮饭,就把锅底的焦饭(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到家里,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侵入吴郡,当天郡守袁山松就要出兵征讨。
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底的焦饭,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被孙恩打败了,军队溃散,逃入山林沼泽,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做粮食的,有因为饥饿而死了的人。唯独陈遗靠锅底的焦饭活了下来,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对最孝顺的人的报答。
二、原文
陈遗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出征。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而死者。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三、出处
《世说新语》
(1)文言文掠扩展阅读
一、创作背景
隆安三年(公元399年)秋,道教首领孙恩趁机聚众反晋。隆安五年(公元40年),孙思以兵士10余万,船只2000多艘进攻建康。与晋廷所派刘牢之决战于京口,孙恩大败,损失惨重,再次退人海岛。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孙恩举军攻临海,失败后投海自杀。
二、作品赏析
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一个偶然,但不可否认的是:陈遗在发生战争之前,确实是秉着他纯厚的孝心去储存锅巴的。因此可见,不论这是不是上天对他的恩泽,陈遗那一颗纯厚的孝心是无法取代的。
三、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约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著有《徐州先贤传》10卷、《典叙》、《世说》10卷、《集林》200卷、《幽明录》20卷、《宣验记》13卷、《小说》10卷, 有《宋临川王刘义庆集》8卷。《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② 急须高手帮忙翻译篇古文!!!!
建文帝三年,燕王(就是朱棣)的军队进攻大名(应该是指首都)。第二年五月,燕军到了长江以北,六月丁卯日,燕军渡过长江。建文帝既担忧又恐惧,有人建议他转移到别的地方,以图以后再复兴。孝孺(应该就是蒋孝孺)极力主张守住京城来等待援兵,到情况没有办法挽回了,就为国家而死。乙丑日,金川门被打开(似乎是被另外一个什么守门的王开的,好像叫谷王),燕军进入京城,建文帝自焚了,当天,孝孺就被抓住投入监狱。一开始是这样,明成祖(还是朱棣)向京城进攻时,姚广孝就拿孝孺为依托,说:“攻打城下的时候,他肯定不投降,千万别杀了他(有降恩的意思)。杀了他,天下的读书人就没了。”明成祖点了点头答应了。到了这个时候就想让孝孺为他(朱棣)起草诏书。把孝孺召到跟前来了,(孝孺)悲切的哭声响彻了宫殿。明成祖亲自从座榻上下来,劝慰他说:“先生您不要自讨苦吃,我想效法周公辅佐成王(从前文看应该是指朱允文,就是建文帝)的故事而已。”孝孺说:“成王现在在哪呢?”朱棣说:“他已经自焚死了.”孝孺说:“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为帝呢?”朱棣说:“国家应该依靠年龄最长的皇子(朱棣是朱允文的四叔,是上一辈的皇子)。”孝孺说:“哪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呢?”朱棣说:“这是我的家事。”示意左右的人给孝孺纸笔,说:“昭告天下的诏书,非您来起草不可!”孝孺把笔扔在地上,又哭又骂地说:“死就死了算了,诏书我不能起草!”朱棣火了,下令在市口杀了他。孝孺慷慨赴死,享年四十六岁。
水平有限,见谅。
③ 先是谢氏之金宝锦绣衣物器具,悉掠在兰家,小娥每执旧物,未尝不暗泣移时。,,,,文言文求翻译
谢家从前金宝锦绣、衣物器具,全被抢到了申兰家。小娥每当拿起那些旧物时,都要暗暗哭泣好久。
全篇为
李公佐《谢小娥传》翻译及原文
原文:
小娥姓谢氏,豫章人,估客女也。生八岁丧母,嫁历阳侠士段居贞。居贞负气重义,交游豪俊。小娥父畜巨产,隐名商贾间。常与段婿同舟货,往来江湖。时小娥年十四,始及笄,父与夫俱为盗所杀,尽掠金帛。小娥亦伤胸折足,漂流水中,为他船所获。经夕而活。因流转乞食至上元县,依妙果寺尼净悟之室。初父之死也,小娥梦父谓曰:“杀我者,车中猴,门东草。”又数日,复梦其夫谓曰:“杀我者,禾中走,一日夫。”小娥不自解悟,常书此语,广求智者辨之,历年不能得。
有僧齐物者,重贤好学,与余善,因告余曰:“有孀妇名小娥者,每来寺中,示我十二字谜语,某不能辨。”令寺童疾召小娥前至,询访其由。余曰:“‘车①中猴’,‘车’字,去上下各一画,是‘申’字,又申属猴,故曰‘车中猴’;‘草’下有‘门’②,‘门’中有‘东’③,乃‘兰’④字也;又‘禾中走’,是穿田过,亦是‘申’字也。‘一日夫’者,‘夫’上更一画,下有‘日’,是‘春’字也。杀汝父是申兰,杀汝夫是申春,足可明矣。”小娥恸哭再拜,书“申兰、申春”四字于衣中,誓将访杀二贼,以复其冤。
尔后小娥便为男子服,佣保于江湖间,岁余,至浔阳郡,见竹户上有纸牓子,云召佣者。小娥乃应召诣门,问其主,乃申兰也。兰引归,娥心愤貌顺,在兰左右,甚见亲爱。金帛出入之数,无不委娥。已二岁余,竟不知娥之女人也。
先是谢氏之金宝锦绣,衣物器具,悉掠在兰家。小娥每执旧物,未尝不暗泣移时。兰与春,宗昆弟也,时春一家住大江北独树浦,与兰往来密洽。兰与春同去经月,多获财帛而归。或一日,春携文鲤兼酒诣兰。是夕,兰与春会,群贼毕至,酣饮。暨诸凶既去,春沉醉,卧于内室,兰亦露寝于庭。小娥潜锁春于内,抽佩刀,先断兰首,呼号邻人并至。春擒于内,兰死于外,获赃收货,数至千万。初,兰、春有党数十,暗记其名,悉擒就戮。时浔阳太守张公,善娥节行,为具其事上旌表,乃得免死。
(选自《太平广记》,有删改)
【注】①“车”的繁体字为“车”。②“门”的繁体字为“门”③“东”的繁体字为
“东”④“兰”的繁体字为“兰”。
译文:
小娥姓谢,豫章人,是商人的女儿,长到八岁时母亲去世,许配给了历阳的侠义之士段居贞。居贞刚强好胜,讲究义气,喜欢结交豪杰。小娥的父亲积蓄了巨额的财产,隐姓埋名在商人当中;常跟女婿同舟贩货,往来于江湖之上。当时小娥年龄才十四,刚到成年。父亲和丈夫就都被强盗杀死,金钱财物全被抢走。小娥也伤了胸部断了脚,漂浮在水中,被别的小船救了上来,过了一夜才苏醒过来。没办法小娥只好流浪乞讨,到了上元县,暂住在妙果寺的尼姑净悟的房子里。当初父亲刚死时,小娥梦见父亲对自己说:“杀我的人是:‘车中猴,门东草’。”又过了几天,又梦见她的丈夫对自己说:“杀我的人是:‘禾中走,一日夫’。”小娥自己解释不了这些话的含义,就常把这些话写给别人看,广泛地恳求那些有智慧的人解释它,但经过一年也没有人能解释。
有一个和尚叫齐物,他重视贤人喜欢学习,和我很友好。有一天他告诉我说:“有个寡妇名叫谢小娥,每次来到寺里,都让我看十二个字的谜语,但我解释不了。”我于是就叫寺里的小童快去把小娥叫来,来后我就向她询问事情的原由。我说:“‘车中猴’,车字去上下各一画,是‘申’字(指繁体“车”字),申又属猴,所以说‘车中猴’。‘草’下有‘门’,‘门’中有‘东’,是“兰”字。(指繁体‘兰’)又‘禾中走’是穿‘田’过,也是‘申’字啊。‘一日夫’呢,‘夫’上再有一画,下有‘日’,是‘春’字啊。杀你父亲的是申兰,杀你丈夫的是申春,足够清楚了。”小娥非常悲痛地哭着,向我拜了两拜,把“申兰”、“申春”四个字写在衣服里,发誓要寻找,杀死两个贼人,来报自己的冤仇。
从这以后小娥便换装穿上了男人的衣服,在江湖上给人当佣工。一年多后,来到了浔阳郡,看见竹门上有张纸招帖,上面说招收佣工。小娥于是应招到了那家。问那家的主人,竟是申兰!申兰领小娥回家,小娥心中虽然愤怒,外表却装得很恭顺。在申兰身边,小娥很受爱护、信任,钱财的收入支出的数目,全都交给小娥掌握。这样过了两年多,申兰竟不知道小娥是个女子!
谢家从前金宝锦绣、衣物器具,全被抢到了申兰家。小娥每当拿起那些旧物时,都要暗暗哭泣好久。申兰和申春是堂兄弟,当时申春家住在长江北面的独树浦,跟申兰来往密切、融洽。兰与春一起出去一个月,就能弄到很多钱财回来。有一天,申春带着鲤鱼和酒来到申兰家。那天晚上,申兰与申春聚会,群贼全来了,喝酒喝得很尽兴。等到那些凶手都走了以后,申春大醉,躺在里屋;申兰也醉卧在院子里。小娥暗暗地把申春锁在了内室,抽出佩带的刀,砍下了申兰的头,然后呼喊哭叫把邻人都引来。申春在里屋被擒,申兰死在屋外。起获赃物赃款,数量达到千万。当初,申兰、申春有同伙数十人,小娥都暗暗记下了他们的姓名,这些强盗全部被抓,最后被处决。当时浔阳太守张公,很赞赏小娥的志气和行为,就为她向上陈述了她的事迹,进行了表彰,于是小娥才未被处死。
④ 屈打成招 文言文 掠是什么意思
拷打,拷问的意思。
《屈打成招》古文 刘拟山家失金钏,掠问小女奴,具承卖于打鼓者。又掠问打鼓者衣服、形状,求之不获,仍复掠问。忽承尘上微嗽曰:“我居君家四十年,不肯一露形声,故不知有我,今则实不能忍矣。此钏非夫人不能检点杂物,误置漆奁中耶?”如言求之,果不谬,然小女奴已无完肤矣。拟山终生愧悔,恒自道之曰:“时时不免有此事,安能处处有此狐?”故仕宦二十余载,鞠狱未尝以刑求。 译文: 刘拟山家丢了一只金手镯,就严刑拷打小女奴,小女奴只好承认(自己偷了)卖给了打着鼓子捡破烂的人。刘拟山又拷问小女奴那打鼓人的衣着长相,去找了半天都没有找到,于是又拷问这个女奴。忽然他家屋里天棚顶上有人轻声咳嗽了一下说:“我在你家住了四十年,从来也不愿露出身形声音来,因此你不知道有我,今天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那个金镯子是不是你夫人找东西时,错放在漆盒子里了吗?”按照那个声音提醒的去找,果然找到了,然而小女奴此时已经被打得体无完肤了。刘拟山(因为这件事)终生愧疚后悔,常常对自己说:“时时难免有这种事,怎么能处处有这样的狐狸?”因此他当官二十多年,审理案子从来没有刑讯逼供过。
⑤ 文言文翻译 使贼得利恣意劫掠,
出处:《三国演义》 章节为“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
这段话在,刘内关张投奔朱携,在宛城围剿黄容巾军的那一段里。
原话是朱携所说:使贼得利恣意劫掠,失利便投降:此长寇之志,非良策也。
翻译:让贼人认为形势有利时就恣意劫掠,形势不利时就投降官府:这样做是助长敌人的气焰,并非良策。
⑥ 文言文中征讨伐袭侵略掠辨析
翻译的内容都差不多 不给重复啊 这里就给你些通假字和特殊句式
《祭十二郎文 》
【通假字】1、羞=馐
2、世=逝
3、零丁=伶仃
4、敛=殓
5、曷=何重点词
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句。
其又何尤:宾语前置句。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选择疑问句。
呜呼!其信然矣:感叹句。
3.区别古今意义:
①明年,丞相薨 ②去年,孟东野往
③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④未可以为信也
⑤几何不从汝而也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
2.下列各句中哪些字是通假字?怎样理解?
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②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③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④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⑤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⑥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⑦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3.区别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则待终丧而取以来 ②然后惟其所愿
③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在诵读中积累
重点实词
衔(含着)哀致(表达)诚 掇汝而就(就职上任)
汝不果(成为事实、实现) 不克(能够)蒙其泽
吊(抚慰)之孤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恨)
活用
成家以致汝(使动,使家成,使汝来)
业其家(业,名词用如动词,继承……的事业)
长吾女及汝女(养育,使……成长,可视为使动)
重要虚词
其:
其能久存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表选择的连词)
其无知,悲不几时(表假设的连词)
乎:(助词,表疑问或反问语气,反问语气见“其”的例句)
矣:其信然矣(判断语气,语气较重)
文言实词:孤、怙、孥、薨、辍、嗣、蒙、窆、尤等。
文言虚词:其、抑、曷等。
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其又何尤”(宾语前置句),“呜呼!其信然邪”(感叹句),“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选择疑问句),“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反问句),等等。
《后赤壁赋》
通假字
反而登舟
反:同“返”。返回。
俛而不答
俛:同“俯”,低头。
古今异义
望 古义:农历每月十五日 今义:看
顾 古义:拜访 今义:看
不时 古义:随时 今义:常常
披 古义:分开 今义:披上
谋 古义:商量 今义:计划
识 古义:记住 今义:认识
镊 古义: 整理 今义:(用镊子)夹
词类活用
歌 名做动 唱
寤 名做动
履 名做动
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五日。),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从:跟随,跟从。)予过黄泥之坂(坂:山坡。)。霜露既(既:已经。)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顾:看。)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已而:不久。)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状:样子。)如松江之鲈。顾(顾:拜访。)安所(安所:这里指住的地方。)得酒乎?"归而谋(谋:商量。)诸(诸:之于。)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不时:随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识:读作zhì,记住。)矣。
予乃摄(摄:整理。)衣而上,履(履:踩。)巉岩(巉岩:高峻险要的岩石。巉,读作chán。),披(披:分开。)蒙(蒙:覆盖。)茸(茸:这里指杂草。),踞(踞:蹲坐。)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冯夷:传说中的水神。)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悄然:忧愁的样子。)而悲,肃然(肃然:静悄悄地样子。)而恐,凛(凛:恐惧的样子。)乎其不可留也。反(反:同"返",返回。)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适:恰好。)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玄:黑中带红。)裳缟(缟:白色。)衣,戛(戛:读作jiá,象声词。)然长鸣,掠(掠:轻轻地擦过或拂过。)予舟而西也。
须臾(须臾:片刻,一会儿。)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蹁跹:轻快,有风采。),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俯:低头。)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畴昔:过去,以前。畴,读作chóu。)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寤:读作wù,醒。)。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六国论》
词类活用》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形容词作动词
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名为动。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名为动。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为状。月:每月。名为状
以地事秦:事,侍奉。名词作动词。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底。形容词作动词
《通假字》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通 餍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
《特殊句式》
①赵尝五战于秦 ② 洎牧以谗诛③齐人勿附于秦 ④斯用兵之效也
事:侍奉。势:形势。为:治理。故事:旧例。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以趋于亡。以:而。其势弱于秦于:比。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可以凭借。 苟以天下之大以:凭着。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其势弱于秦。介后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名为动。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名为动。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为状。 月:每月。名为状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咽:咽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例。 五、总结本文的基本文言知识:
其实:它实际上。 祖父:祖辈和父辈。至于:到……的结局。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咽:咽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例。
病梅馆记》龚自珍
通假字: 无
2、 古今异义的词语:
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智力 古: 智:智慧 力:力量
今: 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3、一词多义:
⑴病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使动用法: 使……成为病态。
而江浙之梅皆病 名作动,呈病态、成为病态。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形容词,病态的,做“梅”的定语。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名作动,呈病态、成为病态。
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
名作动,呈病态、成为病态。
⑵欹、疏、曲
① 梅之欹之疏之曲
“ 欹”、“疏”、“曲”三字都是
形容词,倾斜、稀疏、弯曲。
②“梅以曲为美”,
“以欹为美”,
“以疏为美”,
“ 欹”、“疏”、“曲”三字都是形作
名,倾斜的枝干、稀疏的枝叶、弯曲的枝条。
4、常用实词:
1.或(有的人) 2.欹 (倾斜)
3.固 (本来。“固也”:本来如此。)
4.诏 (宣告) 5 .号(号召)
6. 绳 (约束) 7.斫(砍削)
8.夭 (摧折) 9.鬻 (卖)
10.遏 (阻止、阻碍)11.烈(严重、酷烈)
12.既(已经、……之后) 13.悉(全)
14.埋(种植) 15. 棕缚(棕:棕绳。缚:束缚。)
16.诟厉(辱骂) 17.安(怎样、怎么)
18.暇(空闲) 19.穷(竭尽、用尽)
5、常用虚词:
⑴以
梅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 把、拿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来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 可以:能够
(另一说法是:以,按,“以”后省略“之”,代病态的审梅标准。)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把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来、用来
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凭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把
以求重价 来、用来
以五年为期 用、拿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来、用来
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 来、用来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来、用来
⑵之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 的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的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 的
梅之欹之疏之曲 取独
(语法上失取独,翻译时仍可写“的”,如汪钰明《文言文三行编排本》就是这样。)
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的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的
而江浙之梅皆病 的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的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取独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它 代梅
纵之顺之 它 代梅
必复之全之 它 代梅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的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它 代梅
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 的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的
二、语法部分
1、 特殊句式
⑴判断句:
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非……也)
予本非文人画士 (……非……也)
江浙之梅皆病 (……皆……)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皆……)
⑵被动句:
甘受诟厉 (受:被)
⑶省略句:
予购三百盆, (“盆”后省“病梅”)纵之顺之 (前面省主语“予”)
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前面省主语“予”)
⑷介词结构后置:
悉埋于地 (悉于地埋,全在地里种植)
崤之战《左传》
理文言虚词\\\'以\\\'、\\\'为\\\'、\\\'焉\\\'、\\\'其\\\'的用法
1.以
(1)劳师以袭远 (而,连词)
(2)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用、拿,介词)
(3)遂墨以葬文公 (来,连词)
(4)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志(用来,连词)
(5)且吾不以一 掩大德 (因为,介词)
2.为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做,动词,所为,行动,名词性短语)
(2)为吾子之将行也 (在,介词)
(3)为从者之淹 (因为)
(4)何施之为 (表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
(5)莱驹为右 (担任,动词)
3.焉
(1)公辞焉 (他,代词)
(2)有二陵焉 (表示肯定语气,助词)
(3)作收尔骨焉 (于之,到那里,兼词)
(4)君何辱讨焉 (他们,代词)
4.其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他们的,代词)
(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 (它,指秦军,代词)
(3)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其中,代词)
(4)事子取其麋鹿 (那里的,指原圃中的,代词)
(5)事其还也 (表示命令语气,副词)
(6)其为君乎 (难道,表示反问语气,副词)
二通假字:辟——避。躲避。通假字例: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崤之战》)
堕——隳。毁弃。例:堕军实而长寇仇也。(《崤之战》)
乡——向。对着。 例:穆公素服郊次,乡师而哭。(《崤之战》)
厉——(砺) 郑穆公使视客馆,使米载、厉兵、秣马矣。
父 —— 甫 公使阳处父追之。
2、古今异义
1)晋文公卒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3)国可得也4)穆公访诸蹇叔5)蹇叔之子与师6)夏后皋之墓也7)超乘者三百乘8)无礼则脱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10)以乘韦先11)为从者之淹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13)彼实构吾二君
14)秦伯素服郊次
一、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若潜师以来:发兵
(2)秦师遂东:向东出发
(3)左右免胄而下:下车步行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
(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喂草料
(6)子墨衰绖:染黑
(7)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衣服
(8)晋于是始墨:同上
(9)先轸朝,问秦囚:上朝
(10)秦伯素服郊次:穿素服
(11)武夫力而拘诸原:竭尽全力
2、名词作状语:
(1)秦伯素服郊次:在郊外
3、形容词作名词:
(1)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
(2)入险而脱:险要的地方
4、动词用作名词:
(1)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装载之物
5、意动用法:
(1)秦不哀吾丧:以……为哀
6 、使动用法:
(1)劳师以袭远:使……劳累
(2)而以贪勤民:使……劳
(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
(4)以逞寡君之志:使……满意
(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使……受辱
二、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躲避
(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通“餍”,满足 甘心
(3堕军实而长寇仇 “隳”损害 毁坏
(4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通“缧”,捆绑犯人的绳子
(5)师而哭:通“向”
三、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 尔何知!
2、定语后置句:牛十二犒师
3、介词结构后置: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3)吾子淹久于敝邑
(4)败秦师于肴
(5)使归就戮于秦
1 . 根据下列词的义项,分别写出例句及其出处。
(1)脱:①脱下(揽裙脱丝履《孔雀东南飞》)
②摆脱、逃脱(百计营谋不能脱《促织》
③轻脱(轻则寡谋,无是脱《 之战》
(2)替:①代替(以此替爷征《木兰诗》)
②衰落(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旧唐书 . 魏征传》)
③废弃、撤职(不替孟明《 之战》)
(3)顾:①回头看(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
②看(群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
③探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④关心、照顾(子布、元表各顾妻子《赤璧之战》)
⑤思念(虽放流,眷顾楚国《屈原列传》)
⑥但、不过,表转折(顾吾念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反而、却(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⑧顾念、注意(不顾而唾《 之战》)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要求准确无误的翻译)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1、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被……)。
2、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3、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唯……是(强调语气。如唯利是图。“是”起宾语前置作用,无意义,“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等。)
4、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难道不、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比谁更......)何......为(为什么……......呢)何……之(如何罪之有)不亦……乎(不是……吗)以……为(把……怎么样)
⑦ 紧急...文言文翻译 1独械四卒掠之,趋作诬状,徇两营以安之. 2颖暴,又欲资异谋,使按之,坐盗死者十八人,
同学,翻译古文要看上下文滴,以后记得先上网查一下出处再联系上下文自己细细内看看。两句均容出自曾巩的 刑部郎中张府君神道碑。
1、原文 “夜中四卒叩府,告禁兵两营变。佐吏骇,辈入府,府君徐出,独械四卒掠之,趋作诬状,徇两营以安之。”
意为:到了晚上,有四个士兵偷偷摸摸的来衙门告状(古人做官,前面办公,是衙,后面睡觉,是宅),说有两营的禁军兵变了。下面的干部和办事员们大惊失色,纷纷跑到张府君(看前文此人叫张保雍,时任知州)家里问他拿主意。张大人不慌不忙,负手而出后,居然唤左右 “拿下这四个士兵,然后用刑,很快屈打成招,用这样的方法暂时安定下了变乱的两营禁军”。
2、原文“有冯异以化黄金干太后,得奉职监鄂州税,知州欧阳颖事之曲恭。武昌置场中市民炭,常时吏先署入抄文为足,而实尚留民家不入,比漕发,乃直取载之,以为故。颖暴,又欲资异谋,使按之,坐盗死者十八人,”
意为:鄂州知州欧阳颖刻意逢迎那个走太后路线的冯税监,在漕运工作中用不正当手段牟利。“欧阳颖贪腐事件暴露后,他还想花钱设法减罪,结果被逮个正着,受其影响,整个腐败案件牵连了十八个人被判死刑。”
⑧ 文言文中带掠的句子
唐·褚亮《临高台》诗:“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
学问从实地上用功,议论内自然确有根据;若浮容光掠影,中无成见,自然随波逐流,无所适从。(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八回)
掠,夺取也。——《说文新附》
按:掠是“略”的分别字,以别于经略、简略的略
已恶而掠美为昏。——《左传·昭公十四年》
输掠其聚。——《左传·昭公二十年》
几世几年,剽掠其人。——杜牧《阿房宫赋》
毒掠百姓。——《南史·柳仲礼传》
髻鬟之始掠。——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掠江东南去。——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浮光掠影。——清·冯班《沧浪诗话纠谬》
砍伐;砍 [cut]
[武松]赶上一刀,掠断了马脚。——《水浒传》
梳理 [comb]
镜儿里不住照,把须鬓掠了重掠。——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⑨ 文言文中的剽掠子女是什么意思
掠夺孩子和女人
掠夺儿子和女儿
这两句翻译放入原文,看哪一句更符合原文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