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美术评价方法

美术评价方法

发布时间: 2020-11-22 08:43:14

美术教学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的区别

一、 关注学生审美体验,提高评价能力。
日本教育心理学家大桥正夫认为:“学生自我评价的心理学意义是自我教育,自我了解,培养独立人格,根据自己确定的学习目标,做出自我评价,以自我修正来达到完善。”因此,我们不但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兼顾同学、家长对被评价者的评价,尤其是学生的自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审美体验,发展学生的个性,这就是要求老师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点滴发现、点滴进步。如:教授人美版二年级《动物乐园》这一课,为了激发审美体验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整节课我采用一个以“大森林”沙盘为背景,将学生的自评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中。从开始的“到动物乐园旅游见闻的心情评述到“闯难关”的挑战自评(“闯难关”要求学生比一比、摸一摸艺术家创作的泥塑作品,然后评一评艺术家泥塑动物与真实的动物有哪些不同?拆一拆、组一组教师发给各组的泥塑动物,自己试一试捏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并在组内交流----介绍自己的作品,最后教师组织学生“送小动物回归大森林”并向全班同学评一评自己泥塑动物的优点及不足之处。)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不仅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审美评价能力,而且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发挥群体评价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评价。又如:教授人美版第五册《会动的线条》一课,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线条的各种变化,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一些有重点、有目的的体验赏析活动,先后出示罗冠中的《江山如歌》和荷兰画家的《星光之夜》作品,为了增强学生对国画和油画中动感线条的审美体验和赏析的目的性,教师鼓励学生用手指空描画家所画的线条,并在组内交流一些自己的评价观,有的学生认为《江山如歌》作品中的群山的线条很有动感,有高低变化------ 有的觉得《星光之夜》作品中表现的星空是用许多虚线围成的螺旋形状很有动感------ 当各组学生评价观点基本交换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组际之间评价交流:画家笔下的运用了多变的线条,这些线条使画面产生了什么样的美感呢?通过自评和群体评价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线条的长短、方向、高低、疏密的丰富变化会使画面更具动感。自评和组际的评价不仅增强了学生评价的准确性,而且扩展了学生审美视野,有助于艺术审美活动向更深层次探究下去。
二、 关注学生综合能力,注重过程性评价。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叫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 也就是说,教学评价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评价,注重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时,各方面素质的评价。不仅应该有美术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审美情趣、态度习惯、兴趣爱好、构思创意、探索能力等全面的综合评价。我们应该从学生的作品中发现学生本质的有个性的东西,当然,很多时候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创作出具有特色、富有创意的作品来的,因此,更多的时候,对于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并不需要留到活动结束时进行集中的展示,我们应该从学生学习过程中去发现学生的绘画热情,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创造力,保护孩子的个性特点。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旦发现某个学生作品中的一个闪光点或学生的一次小小的成功,都可以请学生暂时停下手头的活动进行欣赏评价,这样做既满足了学生表现的欲望,及时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从另一个侧面来说,也能很好地激发其他同学的创作热情,帮助他们创造出更好的艺术作品来。这样看似随机的成果展示,既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更能激励学生更加自信地配合教师开展艺术课堂教学活动。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要求。关注学生综合能力,注重的是过程的评价而不是结果的评价。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有的生长环境,个性的不同,成长环境的不同,表现出来的内在气质也就存在差异。在美术课上,教师要尽量多的去给孩子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又如:说的机会,演的机会,示范的机会。只要是孩子大胆的想象,哪怕提出怪异可笑的想法;孩子投入较高热情去画画,哪怕最终的效果不是太好,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性评价。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保持较高的热情,在绘画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努力的过程就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过程。教师关心的是学生学习的轨迹和改变情况,而不是最终的结果,综合全面的评价能使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不断发展,得到综合全面的发展。
三、保护学生个性创作,量化审美评价标准。
卡罗-汤姆林森曾说过:“评价应该是永远更好的帮助学生成长,这比把学生的错误进行归类更重要。” 美术学科同其它学科不同,其评价准则比其它学科要模糊得多,没有一定的量化标准。这就要求教师慎重的处理好量化的过程。由脱离学生实际的评价变为贴近学生生活评价,竭尽全力肯定学生进步,激励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及个性、人格的完善。如:美术学科与科学学科有着极大的区别。科技重视准确性,而绘画可以用夸张、变形、想象等手法把自己内在的抽象的情感形象化。小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的不足,经验不丰富,理解能力不够等因素在绘画中表现出来的情况与事实有着很多的不相符之处。如果想在他们的绘画中找出几处科学性的错误,那几乎是随手可得:“猫和老鼠成了好朋友” “小朋友们能到月亮上荡秋千,能像小鸟儿一样在空中飞翔” “太阳、月亮和星星拉起了手”等等。如果我们还自作聪明的用深入浅出的语句向孩子们解释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就成了一句空话。作为一位美术教师要有扎实的美术功底,更要有独特的审美观,应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作欲,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学生,尽量避免以成人的角度主观、武断的评价儿童作品,给那些具有自己独特见解,独特风格的画给与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找到自信,找到思维飞扬的激情,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四、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找准教师的角色定位
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发挥“引路人”、“铺路石”的作用,使评价真实客观的反映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发挥出激励和导向的双重作用。如:教授人美版第三册《动物乐园》一课,为了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泥塑动物的方法。教师以感悟、合作、审美、创新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先摸一摸、评一评泥塑动物哪个地方塑造得最生动?再评一评老师设计的泥塑公鸡怎么样?(教师出示一个半成品泥塑公鸡范作。)老师是否表现出了它的骄傲?你有更好的办法帮助老师设计完成一只骄傲又神气的泥塑公鸡?角色互换的评价为学生搭建了实践展示的平台,孩子们争相评述自己的观点,对教师的范作指出不足,提供改进方案,有的帮助老师为公鸡设计高昂挺胸打鸣的动作,有的帮助老师为公鸡装饰美丽花纹彩衣……课堂上乐学氛围高涨。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师生的审美情感与价值观得到共识、共享、共进,评价角色的互换不仅张扬学生的个性,而且让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协作性、创作的灵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五、以学生发展为本,优化美术教学评价
1、作品展评
充分利用美术课结束前的5分钟,展示学生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参与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在班级设立“挑战小画家”艺术平台,学生可将自己课堂上或平时的得意作品贴在“挑战小画家”展示台上进行交流,参展者可以请全班同学当评委对他的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做出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并说明理由),参展者再根据其他同学的评价意见和自己的切身感受进行二次创作,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提高。作品展评的过程可以全面地考查学生欣赏评述能力,互相学习各自的绘画风格、绘画技法及表现手法,还可以以点带面提高班级整体的艺术水平。
2、艺术档案夹
为了便于学生存放自己的作品,美术课上教师鼓励每个学生自制一个富有个性的艺术档案夹。对学生而言,用好这个“艺术档案夹”,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当学生“艺术档案夹”中的作品积累到一定数量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艺术成果的规格、内容、色彩进行分类整理开设如“新发现”、“百花园”、“小巧手”等小栏目分门别类的存入“艺术档案夹”。可以说,艺术单档案夹的形成、积累、归类过程也是使学生获得喜悦感和成功感的过程。

② 怎样进行美术评价

近术教育界有关进行美术教学评价的呼声越来越高。因为评价是美术创作与美术鉴赏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如果再不重视美术教学评价的话,就无法确保美术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在我国,2001年以来,随着新美术课程标准的推行,美术教育评价是学校美术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一观点已得到共识。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缺乏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因此,在美术教学评价观、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等方面尚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对“写实”评价标准的反思
以往,儿童美术创作的评价标准是依据20世纪中期,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V.Lowenfeld,1947)提出的“直线型”发展模式不制定。这与心理学家皮亚所主张的领域一般化发展理论一脉相传,即用单一的发展路线来说明所有儿童的绘画能力都应该向写实方向发展。根据这一学说,在对儿童与青少年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时,写实程度的高低将决定其美术成就的高低。
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视觉认知研究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新一轮有关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研究,欧美国家的一些学者(Kindler&Darras,1998提出“多轴媒体表现及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多元路径”的学说(简称为:“多元路径”发展学说),以此质疑“直线型”发展阶段说。这一学说支持发展心理学研究中领域具体化发展的理论。其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其一,儿童绘画发展并不单纯表现为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不同的儿童或青少年在同一个阶段的绘画创作,往往表现出许多不同的风格。即使同一名儿童在同一个阶段中,绘画表现也是多样的,从中反映出人类绘画行为中的不同目的与需求。
其二,儿童绘画发展受到人类生活中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即使共属同样的文化传统,地区环境的因素也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及其绘画表现。文化的因素将决定绘画能力的发展。儿童从社会文化资源、日常生活中学习绘画,大众文化对儿童绘画表现产生很大的影响。
其三,衡量儿童绘画发展的指标并不能只依据写实的再现程度。
为了探明现阶段我国儿童绘画发展的情况,2002年至2003年,笔者与《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研究》项目组成以上海市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为对象,开展了一项调查。这一调查结论支持上述“多元路径”发展学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中学生借用文学表现方式来逃避绘画表现。这是由于以往中小学绘画教学的评价标准是依据“直线型”学说来设定的,教师肯定了写实能力得以提高的学生,而轻易否定向其它表现方向发展的学生,致使这些学生逐渐丧失了美术表现的信心,其创作能力的发展就此停顿、甚至倒退。这充分说明评价标准的正确与否对儿童与青少年美术创作能力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二.美术教学评价的新观点及方法
访朗踅萄兰勰谌莅ū泶铮朗醮醋鳎┖腿现朗跫停┝椒矫妫荒芄舜耸П恕?/P>
访朗醮醋饔肫兰凼窍喔ㄏ喑傻模兰凼敲朗醮醋髦蟹浅V匾囊换贰Q诖醋髯髌饭讨兴械淖晕倚拚涫稻褪且恢制兰邸?/P>
纷髌菲分实母呦拢丶谟谒伎计分实母呦隆SΥ颖泶铩⒅逗图记伞⒏拍钪纬扇矫嬷贫朗醮醋髌兰郾曜肌M腹兰郏萌嗣强雌频矫朗醭饲楦泻图记桑币采婕八伎蓟疃ü行У钠兰廴糜泄馗鞣剑ㄐ姓人员、政治人物、家长等)清楚地看到,美术创作也涉及一种重要的思考能力?/P>
酚删朗踅萄兰叟嘌岛蟮慕淌Ω菅C朗踅萄в胙朗跹暗氖导是榭錾杓破兰郾曜疾⑹凳┢兰郏皇墙谐D2庋椤?/P>
国内外美术教育界普遍认为最有效的评价方式是档案袋评价。运用档案袋评价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每位学生的美术创作特色以及对特定美术作品的兴趣,这对于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美术学习无疑是最有效的评价方式之一。档案袋评价方法不仅可以运用于美术创作活动中,也可以运用于美术鉴赏活动中。从学一自选的鉴赏内容以及采取书写、绘画、录音、录像等形式进行的美术批评中,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各自的美术鉴赏能力。
最近,国外美术教学界进一步提倡数位美术学习档案袋评价方式。这一评价方式的最大优势在于最效率。它可以清晰地显示学生的美术成长历程,并进行合理、系统的组织管理。数位美术学习档案袋是储存文体和数位作品的最佳方法,例如,雕塑作品(拍成照片输入)、动画作品、多媒体作品等,从而解决了文体美术学习档案袋无法收入文体作品和动画作品的难题。利用磁盘的大容量空间,数位美术学习档案袋突破空间的局限,充分展现出每位学生的美术学习过程与成果。
三.美术教学评价的展望
真实的评价,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学生透过美术教学活动,达到成就标准。鉴于美术教学的特殊性,采用科学主义的评价方法难于实施评价,应进一步借鉴艾斯纳(1993)所提出“教学批评和教学鉴赏”等注重学生在美术学习环境中的表现行为及学习结果的表现性评价模式,开发出各类美术活动相对应的评价工具,并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以提高美术教学评价的信度和效度,促进美术课程的发展。今后,笔者与项目组成员将进一步深入开展美术教学评价的研究,开发有效的评价工具,使学生通过美术教学评价,提高美术学习的品质,同时也让各界人士通过美术教学评价全面了解美术教学的成果,从而确保美术课程在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应有地位

③ 美术评价作业有哪些研究方法

1,.优化作品评价:在作业评价的环节中,用我的面部表情“”“”“”“”“”等评价作品的方式来代替传统“A,B,C”的等级评价方式,并把这些表情画在学生作品中最与众不同并值得一提的地方。老师喜怒哀乐的脸是种有趣并富有人情味的评价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大大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每个表情代表作品中表现优秀的一个方面和需要努力的地方,每一个表情都是对学生的表现作出的评价。5、立体动态化评价:通过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方式,收集起记录学生成长与进步的一件件实物,一幅幅作品,最满意的作业、失败的作品、自画像、与各科学习相关的资料、小制作、学习感受、家长反馈卡、小组评议等,让学生体会自己的进步。而“作品集”、学习成果展览更是从情感、态度、能力等多方面展示学生的成绩,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评价,它涵盖了教学的整个过程,囊括教学前的扎实准备,即时的教学评价在整个过程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只要老师多一份宽容、多一点等待,多一些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恰当的课堂评价,多一些充满人文关怀、饱含智慧与幽默、富有情趣的评价,就能使学生充满自信投入学习,使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集思广益、获得灵感,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和谐。同时,更能有效地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把美术课堂教学带入一个崭新的天地。2.关注学习过程,注重评价的多维性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求知、探究和努力的过程,注重鼓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评价,开展自评、互评活动。同时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体现教师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而不是为了甄别,体现以多维性和多级性的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现代评价观。1、肯定性评价美术课堂中的评价就是在教育孩子怎样做最好,肯定孩子的方法、能力等等,所以一定要有肯定性。不能模棱两可,否则这样的评价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取舍。否定的评价容易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因此使用时一定要委婉,因此尽量多鼓励,少批评。当然不是说不批评,必要的批评也是给孩子指明方向的。肯定优点就是放大优点,让缺点自动萎缩。2、肢体语言评价:教师以满腔的热情、饱满的精神,对学生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赞许、拍拍肩膀的激励、握握手的感激成为教师教育智慧和能力的一种表现。这种评价,简便、直接、有效,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3、技巧性评价教师注重以多样的评价方法和技巧,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获得鼓励和成功的机会,发挥了评价的促进功能,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学习和评价活动的兴趣。⑴我在执教《我心中的太阳》一课时,首先营造了很宽松的作画氛围,孩子们兴趣很浓,表现得无拘无束,有的学生创作出扎小辫的太阳,有的带帽子,有的瞪着大大的眼睛,有的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充满了儿童特有的气息。他们表现的就是自己内心的感受,我们可能会看不懂,不理解,甚至无法定出高低。学生将完成的作品张贴在作业展示台上,然后提问,一是:“你认为哪位同学画的太阳既神奇又美丽?”这个问题是让学生自己做老师,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去分析、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发现创造的价值。其评述是对别人作品的一种全新诠释,也是一次口头的二度创作,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并且提高他们对美的鉴赏能力,使绘画者发现崭新的角度。二是:“说说自己的小太阳有多美丽和可爱。”这个问题我提供给动手能力相对落后一些的学生,让他进行自我评价,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样去表现太阳。通过学生说,教师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以便教师能够了解他们绘画时的心理过程,以引导其心理向健康的方面发展,使作品的客观评价阐发出深刻的内涵,为学生的人格发展奠定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参与,从中可以认识自己的价值所在。⑵同桌间交换作业,先对对方的美术作业在心里作一个大致的评估,并找出对方作业中的优、缺点,教师适当选出几幅有代表性作业在课堂的小结部分进行交流。这样的作业评价方法能使学生在过了关注个体差异,注重评价结果的激励性具有激励性评价是培养和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条件,只有在宽松、愉悦、不断获得鼓励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变得活跃。教学中,教师关注个体差异,用鼓励性的语言,赞扬学生的每一次成功,及时抓住学生稍纵即逝的新奇、独特的想法,给予赞扬,让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不断追求成功,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让学生从内心体验成功,产生学习的动力。《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到:评价要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我在美术教学评价中,注重评价结果的激励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创新和勇于发展个性。在上《秋天来了》一课时,我以“秋天的礼物”作为整堂课激励学生的评价手段。课上只要善于倾听或者积极发言、补充的,画的有创意、构图饱满、色彩运用恰当的,都能获得一件老师准备的秋天的礼物:一片红色的枫叶、一朵黄色的菊花、一支金色的麦穗、一只诱人的苹果……这种生动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给学生美好的遐想,既激发了他们表达与交流的欲望,又给他们一种艺术的享受,还再一次突现秋天景物的特点,可谓生动有效,拉近了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距离。把“小老师瘾”的同时,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加深对本堂课教学要求的理解4.尊重个性差异,注重情感的评价教师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心理需求,从多个角度,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点滴进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使之获得“我也行”的情感体验。杜威曾说过:“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怎样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感知教师的期望和评价,从而去充满热情地学习呢?我在执教《我们的双手会表演》一课时,先带领大家玩了手形游戏,用手变出小孔雀、小狗、小兔子等动物。这时,一位男孩子举手说道:“手指不仅可以做游戏,还可以传递信息,如一至十的数字、OK等手势,中国人拜年时做的恭喜的手势。”说着,他还淘气地做了个“V”的手势。在场的听课教师无不为小男孩的精彩发言而暗暗喝彩。我紧紧抓住这一契机,表扬了这位学生,并即兴带领大家来做一做相关手势。小男孩看了看老师,兴奋的坐下,眼神中充满了自豪的表情。《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人文性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美术课以画为载体,承载人的情与意,是学生、教师二者感情碰撞的空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④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些具体的评价方式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些评价方式的看法。

一、 关注学生审美体验,提高评价能力。
日本教育心理学家大桥正夫认为:“学生自我评价的心理学意义是自我教育,自我了解,培养独立人格,根据自己确定的学习目标,做出自我评价,以自我修正来达到完善。”因此,我们不但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兼顾同学、家长对被评价者的评价,尤其是学生的自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审美体验,发展学生的个性,这就是要求老师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点滴发现、点滴进步。如:教授人美版二年级《动物乐园》这一课,为了激发审美体验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整节课我采用一个以“大森林”沙盘为背景,将学生的自评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中。从开始的“到动物乐园旅游见闻的心情评述到“闯难关”的挑战自评(“闯难关”要求学生比一比、摸一摸艺术家创作的泥塑作品,然后评一评艺术家泥塑动物与真实的动物有哪些不同?拆一拆、组一组教师发给各组的泥塑动物,自己试一试捏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并在组内交流----介绍自己的作品,最后教师组织学生“送小动物回归大森林”并向全班同学评一评自己泥塑动物的优点及不足之处。)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不仅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审美评价能力,而且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发挥群体评价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评价。又如:教授人美版第五册《会动的线条》一课,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线条的各种变化,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一些有重点、有目的的体验赏析活动,先后出示罗冠中的《江山如歌》和荷兰画家的《星光之夜》作品,为了增强学生对国画和油画中动感线条的审美体验和赏析的目的性,教师鼓励学生用手指空描画家所画的线条,并在组内交流一些自己的评价观,有的学生认为《江山如歌》作品中的群山的线条很有动感,有高低变化------ 有的觉得《星光之夜》作品中表现的星空是用许多虚线围成的螺旋形状很有动感------ 当各组学生评价观点基本交换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组际之间评价交流:画家笔下的运用了多变的线条,这些线条使画面产生了什么样的美感呢?通过自评和群体评价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线条的长短、方向、高低、疏密的丰富变化会使画面更具动感。自评和组际的评价不仅增强了学生评价的准确性,而且扩展了学生审美视野,有助于艺术审美活动向更深层次探究下去。
二、 关注学生综合能力,注重过程性评价。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叫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 也就是说,教学评价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评价,注重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时,各方面素质的评价。不仅应该有美术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审美情趣、态度习惯、兴趣爱好、构思创意、探索能力等全面的综合评价。我们应该从学生的作品中发现学生本质的有个性的东西,当然,很多时候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创作出具有特色、富有创意的作品来的,因此,更多的时候,对于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并不需要留到活动结束时进行集中的展示,我们应该从学生学习过程中去发现学生的绘画热情,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创造力,保护孩子的个性特点。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旦发现某个学生作品中的一个闪光点或学生的一次小小的成功,都可以请学生暂时停下手头的活动进行欣赏评价,这样做既满足了学生表现的欲望,及时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从另一个侧面来说,也能很好地激发其他同学的创作热情,帮助他们创造出更好的艺术作品来。这样看似随机的成果展示,既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更能激励学生更加自信地配合教师开展艺术课堂教学活动。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要求。关注学生综合能力,注重的是过程的评价而不是结果的评价。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有的生长环境,个性的不同,成长环境的不同,表现出来的内在气质也就存在差异。在美术课上,教师要尽量多的去给孩子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又如:说的机会,演的机会,示范的机会。只要是孩子大胆的想象,哪怕提出怪异可笑的想法;孩子投入较高热情去画画,哪怕最终的效果不是太好,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性评价。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保持较高的热情,在绘画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努力的过程就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过程。教师关心的是学生学习的轨迹和改变情况,而不是最终的结果,综合全面的评价能使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不断发展,得到综合全面的发展。
三、保护学生个性创作,量化审美评价标准。
卡罗-汤姆林森曾说过:“评价应该是永远更好的帮助学生成长,这比把学生的错误进行归类更重要。” 美术学科同其它学科不同,其评价准则比其它学科要模糊得多,没有一定的量化标准。这就要求教师慎重的处理好量化的过程。由脱离学生实际的评价变为贴近学生生活评价,竭尽全力肯定学生进步,激励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及个性、人格的完善。如:美术学科与科学学科有着极大的区别。科技重视准确性,而绘画可以用夸张、变形、想象等手法把自己内在的抽象的情感形象化。小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的不足,经验不丰富,理解能力不够等因素在绘画中表现出来的情况与事实有着很多的不相符之处。如果想在他们的绘画中找出几处科学性的错误,那几乎是随手可得:“猫和老鼠成了好朋友” “小朋友们能到月亮上荡秋千,能像小鸟儿一样在空中飞翔” “太阳、月亮和星星拉起了手”等等。如果我们还自作聪明的用深入浅出的语句向孩子们解释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就成了一句空话。作为一位美术教师要有扎实的美术功底,更要有独特的审美观,应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作欲,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学生,尽量避免以成人的角度主观、武断的评价儿童作品,给那些具有自己独特见解,独特风格的画给与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找到自信,找到思维飞扬的激情,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四、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找准教师的角色定位
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发挥“引路人”、“铺路石”的作用,使评价真实客观的反映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发挥出激励和导向的双重作用。如:教授人美版第三册《动物乐园》一课,为了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泥塑动物的方法。教师以感悟、合作、审美、创新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先摸一摸、评一评泥塑动物哪个地方塑造得最生动?再评一评老师设计的泥塑公鸡怎么样?(教师出示一个半成品泥塑公鸡范作。)老师是否表现出了它的骄傲?你有更好的办法帮助老师设计完成一只骄傲又神气的泥塑公鸡?角色互换的评价为学生搭建了实践展示的平台,孩子们争相评述自己的观点,对教师的范作指出不足,提供改进方案,有的帮助老师为公鸡设计高昂挺胸打鸣的动作,有的帮助老师为公鸡装饰美丽花纹彩衣……课堂上乐学氛围高涨。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师生的审美情感与价值观得到共识、共享、共进,评价角色的互换不仅张扬学生的个性,而且让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协作性、创作的灵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五、以学生发展为本,优化美术教学评价
1、作品展评
充分利用美术课结束前的5分钟,展示学生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参与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在班级设立“挑战小画家”艺术平台,学生可将自己课堂上或平时的得意作品贴在“挑战小画家”展示台上进行交流,参展者可以请全班同学当评委对他的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做出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并说明理由),参展者再根据其他同学的评价意见和自己的切身感受进行二次创作,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提高。作品展评的过程可以全面地考查学生欣赏评述能力,互相学习各自的绘画风格、绘画技法及表现手法,还可以以点带面提高班级整体的艺术水平。
2、艺术档案夹
为了便于学生存放自己的作品,美术课上教师鼓励每个学生自制一个富有个性的艺术档案夹。对学生而言,用好这个“艺术档案夹”,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当学生“艺术档案夹”中的作品积累到一定数量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艺术成果的规格、内容、色彩进行分类整理开设如“新发现”、“百花园”、“小巧手”等小栏目分门别类的存入“艺术档案夹”。可以说,艺术单档案夹的形成、积累、归类过程也是使学生获得喜悦感和成功感的过程。
给点分吧

⑤ 美术教学评价的形式和方法有哪些

(一)、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带有浓厚感情体验的自我认识活动,它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有助于将美术课程价值内化成为自己的认识,促进自我发展。过去,由于对自我评价的教育作用认识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比较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忽视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这种失误导致许多学生不能准确地评价自己,这不但影响了教师与他人评价对学生的教育促进作用,也不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活动。因此,在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二)、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于状况的评价。
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最后一个成绩不是决定一个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以结果评价学生,实际上制约了学生展示自己都所获得的知识和表现他们通过学习过程所增长的能力的机会。因此,美术教学评价既要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需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交流表达、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三)、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在学生美术作业评价的具体操作上,究竟运用哪种评价方法,那就要看哪种评价方法更能准确地获取较为丰富的有效评价信息。现在,许多学校的美术学习评价主要采用的是定量评价方法。也有采用定性评价方式的;有课堂上的交谈评价,也有课后的书面评语;有评语与等级结合的评价,也有互评或座谈等方面的评价。
总之,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的方向。

⑥ 怎样做好小学美术日常评价方法与案例

受传统美术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在评价美术作业、美术作品时,习惯以评价者自己的喜好为标准,无视学生作品自身的客观价值如何,主观的仅以“像”、“不像”、“有几分像”的标准来作评价。学生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难以主动的去学习、去发现和肯定自我。这种评价方法伤害了一部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身心受到压抑,逐渐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热情和信心。那么,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评价方式就显得尤其重要。我个人认为,在日常教学中进行评价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找准教师的角色定位
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发挥“引路人”、“铺路石”的作用,使评价真实客观的反映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发挥出激励和导向的双重作用。如:教授《动物乐园》一课,为了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泥塑动物的方法。教师以感悟、合作、审美、创新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先摸一摸、评一评泥塑动物哪个地方塑造得最生动?再评一评老师设计的泥塑公鸡怎么样?(教师出示一个半成品泥塑公鸡范作。)老师是否表现出了它的骄傲?你有更好的办法帮助老师设计完成一只骄傲又神气的泥塑公鸡?角色互换的评价为学生搭建了实践展示的平台,孩子们争相评述自己的观点,对教师的范作指出不足,提供改进方案,有的帮助老师为公鸡设计高昂挺胸打鸣的动作,有的帮助老师为公鸡装饰美丽花纹彩衣„„课堂上乐学氛围高涨。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师生的审美情感与价值观得到共识、共享、共进,评价角色的互换不仅张扬学生的个性,而且让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协作性、创作的灵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二、突出美术学科特点,找准评价量化标准
美术学科同其它学科不同,其评价准则比其它学科要模糊得多,没有一定的量化标准。这就要求教师慎重的处理好量化的过程。由脱离学生实际的评价变为贴近学生生活评价,竭尽全力肯定学生进步,激励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及个性、人格的完善。如:美术学科与科学学科有着极大的区别。科技重视准确性,而绘画可以用夸张、变形、想象等手法把自己内在的抽象的情感形象化。小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的不足,经验不丰富,理解能力不够等因素在绘画中表现出来的情况与事实有着很多的不相符之处。如果想在他们的绘画中找出几处科学性的错误,那几乎是随手可得:“猫和老鼠成了好朋友” “小朋友们能到月亮上荡秋千,能像小鸟儿一样在空中飞翔” “太阳、月亮和星星拉起了手”等等。如果我们还自作聪明的用深入浅出的语句向孩子们解释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就成了一句空话。作为一位美术教师要有扎实的美术功底,更要有独特的审美观,应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作欲,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学生,尽量避免以成人的角度主观、武断的评价儿童作品,给那些具有自己独特见解,独特风格的画给与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找到自信,找到思维飞扬的激情,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三、选择合适的课堂评价方式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我的一种评价形式。学生的自我评价法,即“授权”评价法。所谓“授权”评价法,就是把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权力,由教师转向学生;学生由被动评价者转向主动参与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评价方法的提出
主要是针对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经常被看作是教师的任务,教师评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的评判标准就是分数(优劣)而提出的。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经常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学生就乐于参与,儿童的童心就会不自觉的流露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同时,注意发挥群体评价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评价。又如:教授《会动的线条》一课,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线条的各种变化,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一些有重点、有目的的体验赏析活动,先后出示罗冠中的《江山如歌》和荷兰画家的《星光之夜》作品,为了增强学生对国画和油画中动感线条的审美体验和赏析的目的性,教师鼓励学生用手指空描画家所画的线条,并在组内交流一些自己的评价观,有的学生认为《江山如歌》作品中的群山的线条很有动感,有高低变化------ 有的觉得《星光之夜》作品中表现的星空是用许多虚线围成的螺旋形状很有动感------ 当各组学生评价观点基本交换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组际之间评价交流:画家笔下的运用了多变的线条,这些线条使画面产生了什么样的美感呢?通过自评和群体评价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线条的长短、方向、高低、疏密的丰富变化会使画面更具动感。自评和组际的评价不仅增强了学生评价的准确性,而且扩展了学生审美视野,有助于艺术审美活动向更深层次探究下去。
2.师生互评:在教师评价学生作业的同时,学生对教师或这一节课作出一个评价。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自评、互评固然可以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拥有自性心,但教师的评定对学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的评价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应意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所有学生都应得到合适的机会来展露他们的才华和成就,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他们的一般利益,给他们提供诚实的建设性的反馈。
3. 拓展评价:拓展评价可以全面地考查学生的技能技巧。它要求学生在展示与交流中在其他观众面前进行演示或生动地表演;在展示与交流中,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充实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获得喜悦感和成功感。拓展评价时,可以让学生开展学一学、画一画、评一评的活动。学生可以为自己最喜欢的画贴上一颗小红星,或在画面右下角的点评栏内写上自己的建议等等。拓展评价可以让学生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与自信,又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丰富艺术构想力,全面提高艺术素养,为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只要善于运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确立好美术评价的“度”,并结合美术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评价,就一定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艺术表现热情。

⑦ 《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评价方式提出四点建议是什么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版丰富人类的精神和权物质世界(明确了美术课程的独特性)。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⑧ 如何评美术课

1、学习美术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只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来学习美术,感悟美术、理解美术,才能真正体验美术的精髓,学好美术对于训练学生观察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好处。还可以提高自己对艺术的修养和欣赏能力。

2、“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对美的追求是人的天性,我们人人都是美的追求者。尤其是青少年阶段,对美的要求比其他阶段的人还要高。不管是对穿着、首饰、形象的搭配、就连吃的食物造型都要求有一定的美感。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兴趣。

美术教育的根本引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拓展资料:

美术教育,亦称美术教育专业,顾名思义,就是学习一些关于美术的知识以及技能,以用来在未来教导学生。专业学习内容包含素描,色彩,速写,油画,国画,装饰画,陶艺,版画,书法,装裱,刻印章,平面设计,立体设计,动画设计等一系列同美术能扯得上关系的技能,当然,政治,英语,体育等课程也还是要的。

⑨ 简述美术教学评价的功能有哪些

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对于美术教学评价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评价是美术创作与美术鉴赏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美术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也提出:“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学生是一个充满个性、活泼、灵动的独特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从而去追求更为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一、尊重个性差异,注重情感的评价
教师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心理需求,从多个角度,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点滴进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使之获得“我也行”的情感体验。
杜威曾说过:“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怎样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感知教师的期望和评价,从而去充满热情地学习呢?我在执教《我们的双手会表演》一课时,先带领大家玩了手形游戏,用手变出小孔雀、小狗、小兔子等动物。这时,一位男孩子举手说道:“手指不仅可以做游戏,还可以传递信息,如一至十的数字、OK等手势,中国人拜年时做的恭喜的手势。”说着,他还淘气地做了个“V”的手势。在场的听课教师无不为小男孩的精彩发言而暗暗喝彩。我紧紧抓住这一契机,表扬了这位学生,并即兴带领大家来做一做相关手势。小男孩看了看老师,兴奋的坐下,眼神中充满了自豪的表情。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人文性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美术课以画为载体,承载人的情与意,是学生、教师二者感情碰撞的空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二、关注个体差异,注重评价结果的激励性
具有激励性评价是培养和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条件,只有在宽松、愉悦、不断获得鼓励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变得活跃。教学中,教师关注个体差异,用鼓励性的语言,赞扬学生的每一次成功,及时抓住学生稍纵即逝的新奇、独特的想法,给予赞扬,让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不断追求成功,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让学生从内心体验成功,产生学习的动力。
《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到:评价要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我在美术教学评价中,注重评价结果的激励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创新和勇于发展个性。在上《秋天来了》一课时,我以“秋天的礼物”作为整堂课激励学生的评价手段。课上只要善于倾听或者积极发言、补充的,画的有创意、构图饱满、色彩运用恰当的,都能获得一件老师准备的秋天的礼物:一片红色的枫叶、一朵黄色的菊花、一支金色的麦穗、一只诱人的苹果……这种生动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给学生美好的遐想,既激发了他们表达与交流的欲望,又给他们一种艺术的享受,还再一次突现秋天景物的特点,可谓生动有效,拉近了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距离。
三、关注学习过程,注重评价的多维性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求知、探究和努力的过程,注重鼓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评价,开展自评、互评活动。同时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体现教师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而不是为了甄别,体现以多维性和多级性的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现代评价观。1、肯定性评价
美术课堂中的评价就是在教育孩子怎样做最好,肯定孩子的方法、能力等等,所以一定要有肯定性。不能模棱两可,否则这样的评价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取舍。否定的评价容易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因此使用时一定要委婉,因此尽量多鼓励,少批评。当然不是说不批评,必要的批评也是给孩子指明方向的。肯定优点就是放大优点,让缺点自动萎缩。2、肢体语言评价:
教师以满腔的热情、饱满的精神,对学生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赞许、拍拍肩膀的激励、握握手的感激成为教师教育智慧和能力的一种表现。这种评价,简便、直接、有效,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3、技巧性评价
教师注重以多样的评价方法和技巧,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获得鼓励和成功的机会,发挥了评价的促进功能,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学习和评价活动的兴趣。
我在执教《我心中的太阳》一课时,首先营造了很宽松的作画氛围,孩子们兴趣很浓,表现得无拘无束,有的学生创作出扎小辫的太阳,有的带帽子,有的瞪着大大的眼睛,有的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充满了儿童特有的气息。他们表现的就是自己内心的感受,我们可能会看不懂,不理解,甚至无法定出高低。学生将完成的作品张贴在作业展示台上,然后提问,一是:“你认为哪位同学画的太阳既神奇又美丽?”这个问题是让学生自己做老师,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去

热点内容
爆高考语文 发布:2025-07-14 14:20:15 浏览:462
应用数学中心 发布:2025-07-14 13:37:52 浏览:19
鸡哪里最多 发布:2025-07-14 13:05:44 浏览:316
幼儿园安全教育活动方案 发布:2025-07-14 10:44:55 浏览:953
无翼鸟家庭教师 发布:2025-07-14 10:42:32 浏览:770
戴庙中学 发布:2025-07-14 09:56:33 浏览:699
宝宝吃多少 发布:2025-07-14 09:10:27 浏览:210
校园网学历查询 发布:2025-07-14 09:09:38 浏览:244
天策老师 发布:2025-07-14 08:46:39 浏览:801
初二物理奥赛 发布:2025-07-14 08:28:25 浏览: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