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60
⑴ 最短文言文大全不高于六十字
春
首四时、苏万汇者,春也。气暖则襟韵舒,日迟则烟气媚。百鸟和鸣,千花竞发。田畯,举止于南亩,游人连辔于东郊。风光之艳,游赏之娱,以为最矣。
⑵ 60字古文
你是要原创还是摘录,原创可以写自己自传啊,摘录的话可翻一下成语词典,里面很多成语、典故出处就是古文,像三人成虎、齐人之福。
⑶ 文言文翻译《后汉书·列传第六十》
郑太传郑太字公业,河南开封人.
司农郑众的曾孙.
年轻时有才略,灵帝末年,郑太知道天下会乱起来,暗暗地交结豪杰.
家里很富有,有田四百顷,但是经常还没有饭吃,名声很大,山东一带都知道他.
开始举为孝廉,三府征召,公车征,都不就.
大将军何进辅政后,征用名士,任郑公业为尚书侍郎,升侍御史.
何进准备诛杀宦官,想召并州牧董卓为帮手.
郑公业对何进道:“董卓强暴残忍,不讲义气,他的野心很大.
如果把朝政借予他,授予他大事,会大逞凶欲,危害朝廷.
您以亲德的重位,有辅导帝王主持国政的权威.
承意独断,诛除有罪,真不应假董卓的力量作为后援啊.
并且事久变生,殷鉴不远.”又为何进陈当务之急的几件事.
何进不能用,于是弃官走了.
对颍川人荀攸说“:何公不好辅佐啊.”何进不久被杀害,董卓果然作乱.
郑公业等与侍中伍琼、董卓长史何..共同说董卓,以袁绍为勃海太守,以发山东之谋.
义兵兴起,董卓召集公卿讨论,发大兵讨伐义兵,百官不敢违反董卓的意旨.
郑公业担心董卓兵多了,就会更加骄横,凶恶不易控制,独说:“治国在有德,不在于兵多.”董卓不高兴,说“:照你这样说,兵没有用吗?”郑公业害怕起来,于是言不由衷地 编了一套假话,对董卓说“:我不是说兵没有用,是说山东不足以用大兵而已.
如果不相信,可以为您大概说一说.
现在山东合谋,州郡连结,百姓团结一致,不可说不强盛.
然而自从光武以来,国家平安无事,老百姓生活富裕,对于战争久已淡忘了.
孔子说道:‘不教育人民战争,而使他们去战,这是抛弃人民.
’所以他们的人虽然多,不足以为害,这是一.
您出身西州,年轻即为国家的将帅,熟习军事,多次参加战斗,名震当世,人人害怕您,服从您,这是二.
张孟卓是东平的忠厚长者,眼睛也不乱看一眼.
孔公绪清谈高论,不偏不倚.
这些人都没有军事才能、打仗的经验,临阵决战,不是您的敌手.
这是三.
山东的人才,从来不勇敢.
没有孟贲那样的勇敢,庆忌那样的敏捷,没有聊城那样坚固的防守,张良、陈平那样的谋略,不可任以偏师,要求成功.
这是四.
即使有可任用的人,也是尊卑不分,国家的爵位不给他们,他们依恃人多,依恃力量,会各自独立不前,坐观成败,不肯同心协力,一起同进同退.
这是五.
关西各郡,大都熟习军事,近年以来,多次与羌作战,妇女还戴戟持矛,带弓负矢,何况以壮勇的军士,抵挡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呢!胜利是必然的.
这是六.
并且天下的强勇,老百姓所怕的,有并、凉人,及匈奴、屠各、湟中义从、西羌八种,您拥有他们,作为爪牙,有如驱虎兕以赴犬羊,所向无敌.
这是七.
又您的将帅都是中表亲戚,是您的心腹,跟随很久,有恩有信,忠诚可任,智谋可恃.
以团结一致的部队,当散乱之敌,正如猛风扫枯叶.
这是八.
我们知道战争有三亡,用乱攻理的亡,用邪攻正的亡,用逆攻顺的亡.
现在您治国平正,讨灭宦官,忠义已立.
用此三德,对彼三亡,奉朝廷之命,讨伐有罪,哪一个胆敢抵御!这是九.
东州郑玄学问包括今古,北海邴原清廉正直,都是儒生所宗仰的,群士的楷模.
他们的各将,如果向郑玄、邴原询问计划,就能够知道哪个强,哪个弱.
从前燕、赵、齐、梁不是不强盛,终究被秦国灭亡;吴、楚七国不是兵不多,终究在荥阳被周亚夫打败.
何况现在德政昭彰,辅佐贤良,郑玄、邴原难道会赞成他们的谋划,制造叛乱,助长寇害吗?一定不会的.
这是十.
如果我所说的,有一点点可以采纳,就是不征兵以惊扰天下,使害怕征役的老百姓集合一起为非作歹.
不弃德恃众,自己亏损威重.”董卓才高兴了.
以郑公业为将军,使他统率各军讨击关东.
有人对董卓说“:郑公业智谋才略过人又与外寇结谋,现在给他军队,就是帮助了他的党羽,我认为是可怕的.”董卓于是收还了给郑公业的军队,任他为议郎.
董卓迁都长安,天下饥荒动乱,士大夫多不得活命.
但郑公业家里有余财,天天招引宾客大会作乐,他所救活的人很多.
他与何..、荀攸共同谋划诛杀董卓.
事情泄漏出去,何..等人被捕,郑公业则脱身自武关逃走,东归袁术.
袁术上奏任他为扬州刺史.
没有到任,在路上死了,年四十一
⑷ 找两篇不低于60字的文言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原文: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 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 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 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 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 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土娄)为类。悠悠乎与灏气 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 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 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译文:
自从我成了被贬受辱的人,居住在这个州里,经常惊恐不安。在那空闲的时候,就缓步地行走,漫无目的地游历,天天与我的同事、朋友上高山,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凡是有幽泉怪石的地方,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一到就拨开茅草坐下,倒出壶里的酒来尽情喝醉;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着了作起梦来,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那里;醒来后即起来,起来后即回家。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西亭,了望西山,才开始指点着它并称道它的奇异。于是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丛生的草木,焚烧茂密的茅草,直至山的高处才停止。然后,我们攀援着登上山去,伸开两腿坐下,观赏风景,只见所有几州的土地,都在自己的坐垫下面。它们的高高下下的形势:山峰高耸,山谷凹陷,有的象小土堆,有的象洞穴;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没有能够逃离、隐藏在视线之外的;青山白水互相缠绕,视野之外的景物与高天相连,向四面眺望都是一样。然后知道这座山的卓然耸立,不与小丘同类。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们的尽头。拿起酒杯来倒满酒,喝醉得身子倾倒,不知道太阳落山了。昏暗的晚色,从远处来临,来了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但还不想回家。心神凝住了,形体消散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然后才知道我以前的游览不能算做游览,真正的游览从这一次才开始。所以为这次游览写了篇文章作为记述。
这年,是元和四年。
⑸ 文言文《北史列传》第六十一的内容是什么
《北史·列传·第六十一》的原文如下:
达奚长儒,字富仁,代人也。长儒少怀节操,胆烈过人。十五袭爵乐安公。魏大统中,起家奉车都尉。周太祖引为亲信,以质直恭勤,授予都督。天和中,除渭南郡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从武帝平齐,迁上开府,进爵成安郡公,邑千二百户,别封一子县公。
宣政元年,与乌丸轨围陈将吴明彻于吕梁,陈遣骁将刘景率劲勇七千来为声援,轨令长儒逆拒之。长儒于是取车轮数百,系以大石,沉之清水,连毂相次,以待景军。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寻授行军总管,北巡沙塞,卒与虏遇,接战,大破之。高祖作相,王谦举兵于蜀,上柱国杨永安扇动六州以应谦,诏长儒击破之。文帝受禅,进位上大将军,封蕲郡公。开皇二年,突厥可汗率众十余万,寇掠而南,诏以长儒为行军总管,率众二千击之。遇于周槃,众寡不敌,军中大惧,长儒慷慨,神色愈烈。为虏所冲突,散而复聚,且战且行,转斗三日,五兵咸尽,士卒以拳殴之,手皆见骨,杀伤万计,虏气稍夺,于是解去。长儒身被五创,通中者二;其战士死伤者十八九。突厥本欲大掠秦陇既逢长儒兵皆力战虏意大沮明日于战处焚尸恸哭而去。
其年,授宁州刺史,寻转鄜州刺史,母忧去职。长儒性至孝,水浆不入口五日,毁悴过礼,殆将灭性,天子嘉叹。起为夏州总管,匈奴惮之,不敢窥塞。复转荆州总管,高祖谓之曰:“江陵要害,国之南门,今以委公,朕无虑也。”岁余,卒官。谥曰威。
⑹ 古文中如何称呼五六十岁的老人
古代男子二十行冠礼,身体尚弱,故称弱冠。
孔子《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花甲,指60岁。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⑺ 一篇文言文小故事(30-60字)意思
去村里许,有古树,广盖及亩。吾辈小童,尝嬉诸此。忽一日,有机声隆隆,大树倾折。或言,将移诸大邑,以备森林城市之选。后数年,未得树之所之。
意思是:离我们村不远,以前有一棵古树,特别大。我们一帮小朋友曾经在那里做游戏。有一天,传来机器的轰鸣声,大树被连根拔起。有人说,要移栽在大城市里,为了他们申报“全国森林城市”。以后好几年,我并没有搞清楚大树到底弄哪儿去了。
⑻ 语文文言文:北史,列传第六十一
刘方,京兆长安人也。性刚决,有胆气。仁周,承御上士,以战功拜上仪同。隋文帝为丞相,方从韦孝宽破尉迟迥于相州,以功加开府,赐爵河阴县侯。文帝受禅,进爵为公。开皇三年,从卫王爽破突厥于白道,进位大将军。后历甘、瓜二州刺史。仁寿中,交州俚人李佛子作乱,据越王故城。左仆射杨素言方有将帅略,于是诏方为交州道行军总管,统二十七营而进。法令严肃,然仁而爱士。长史、度支侍郎敬德亮从军至尹州,疾甚,不能进,留之州馆。分别之际,方哀其危笃,流涕呜咽,感动行路。论者多之,称为良将。至都隆岭,遇贼,方遣营主宋纂、何贵、严愿等破之。进兵临佛子,先令人谕以祸福,佛子乃降,送于京师。其有桀黠恐为乱者,皆斩之。寻授驩州道行军总管,以尚书右丞李纲为司马,经略林邑。方遣钦州刺史宁长真、驩州刺史李晕、上开府秦雄以步骑出越常,方亲率大将军张愻、司马李纲舟师趣北境。大业元年正月,军至海口。林邑王梵志遣兵守险,方击走之。师次阇梨江,贼据南岸立栅,方盛陈旗帜,击金鼓,贼惧而溃。既度江,行三十里,贼乘巨象,四面而至。方以弩射象,象中疮,却蹂其阵,贼奔栅,因攻破之。于是济区栗,进至大缘江,所击皆破。经马援铜柱,南行八日,至其国都。林邑王梵志弃城奔海,获其庙主金人,污其宫室,刻石纪功而还。士卒脚肿死者十四五。方在道遇患卒,帝甚伤惜之,下诏褒美,赠上柱国、卢国公。子通仁嗣。
开皇中,有冯昱、王檦、杨武通、陈永贵、房兆,俱为边将,名显当时。
檦并不知何许人。昱多权略,有武艺。文帝初为丞相,以行军总管与王谊、李威等讨平叛蛮,拜柱国。开皇初,又以行军总管屯乙弗泊备胡,每战常大克捷。檦骁勇善射,每以行军总管屯兵江北以御陈,为陈人所惮。伐陈之役,及高智慧反,攻讨皆有殊绩。位柱国、白水郡公。
武通,弘农华阴人,性果烈,善驰射。数以行军总管讨西南夷,以功封白水郡公,拜左武卫将军。时党项羌屡为边患,朝廷以其有威名,使镇边,历岷、兰二州总管。复与周法尚讨嘉州叛獠,法尚军初不利,武通为贼断归路。于是束马悬车,出贼不意,频战破之。贼知其孤军无援,倾部落而至。武通转斗数百里,为贼所拒,四面路绝。武通轻骑挑战,坠马,为贼所执,杀而啖之。
永贵,陇右胡人,本姓白,以勇烈,为文帝所亲爱。数以行军总管领边,每战必单骑陷阵。位柱国、兰利二州总管,封北陈郡公。
兆,代人,本姓屋引氏,刚毅有武略。频为行军总管攻胡,以功位至柱国、徐州总管。并史失其事。
杜彦,云中人也。父迁,葛荣之乱,徙家于幽。彦性勇决,善骑射。仕周,以军功累迁陇州刺史,赐爵永安县伯。隋文帝为丞相,从韦孝宽击尉迟迥,以功进位上开府,改封襄武县侯,拜魏郡太守。开皇初,授丹州刺史,进爵为公。征为左武卫将军。平陈之役,以行军总管与韩擒相继而进。及陈平,赐物五千段,粟六千石,进位柱国,赐子宝安爵昌阳县公。高智慧等之作乱,复以行军总管从杨素讨平之,斩其渠帅。贼李陀拥众据彭山,彦袭击破之,斩陀,传其首。又击徐州、宜封二洞,悉平。赐奴婢百余口。拜洪州总管,有能名。及云州总管贺娄子干卒,上悼惜者久之,因谓侍臣曰:"榆林国之重镇,安得子干之辈乎?"后数日,上曰:"莫过杜彦。"于是征拜云州总管。北夷畏惮,胡马不敢至塞。后朝廷追录前功,赐子宝虔爵承县公。十八年,辽东之役,以行军总管从汉王至营州。上以彦晓习军旅,令总统五十营事。及还,拜朔州总管。突厥寇云州,上令杨素击走之,犹恐为边患,复拜彦云州总管。以疾征还,卒。
子宝虔,大业末,至文城郡丞。
周摇,字世安,河南洛阳人也。其先与魏同源,初姓普乃,及居洛阳,改为周氏。曾祖拔拔,祖右六肱,俱为北平王。父恕延,历行台仆射、南荆州总管。摇少刚毅,有武艺,性谨厚,动遵法度。仕魏,位开府仪同三司。周闵帝受禅,赐姓车非氏,封金水郡公。历凤、楚二州刺史,吏人安之。从平齐,以战功超授柱国,进封夔国公。未几,拜晋州总管。时隋文帝为定州总管,文献皇后自京师赴州,路经摇所,主礼甚薄。既而白后曰:"公廨甚富于财,限法不敢辄费。又王臣无得效私。"其质直如此。帝以其奉法,每嘉之。及为丞相,徙封济北郡公,拜豫州总管。帝受禅,复姓周氏。开皇初,突厥寇边,燕、蓟多被其患,前总管李崇为虏所杀,上思所以镇之,曰:"无以加周摇。"拜为幽州总管、六州五十镇诸军事。摇修障塞,谨斥候,边人安之。徙寻、襄二州总管,俱有能名,进上柱国。以老乞骸骨,上劳之曰:"公历仕三代,保兹遐寿,良足善也。"赐坐褥。归第,终于家,谥曰恭。
⑼ 六十五用古文的话怎么说(比如六十是一甲子之类的。。)
亲,65岁这个古文中称谓基本没有定义,给你介绍:
不满周岁——襁褓 2~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20岁(男)——弱冠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读者文摘》1983年第一期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初度:指小儿周岁。
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龆龀:指儿童。
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
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
舞勺之年:指儿童十三岁。
以上皆出自《记》。
破瓜之年:指十六岁女子。
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破瓜之年”亦谓六十四岁。《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语出《礼/曲礼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岁。
杖乡之年:指六十岁。
杖国之年:指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以上称谓,皆出于《王制》。
下寿:六十岁。
中寿:八十岁。
上寿:一百岁。
以上称谓,出于《庄子》。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故云。”
⑽ 文言文介绍自己范文60字
假设我十六岁,读高一,家庭幸福,爱好运动和文学。
余以二八之龄,求十载之学。生于殷实之家,父严母慈,唯授余为人之道,而非逐利之途。平身所好泛而不专,爱运动,犹以兵乓为最,球拍翻转之间,有大乐趣也。喜文学,犹以《红楼》为最,数百书页之间,说尽人世酸甜。
(憋得好纠结,楼楼如果还满意,请采纳哟,么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