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范杲传文言文翻译
『壹』 宋史范质传中的范质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品质
摘自《宋史·范质传》。
范质性格偏急,爱当面驳斥人,使对方屈服。以廉洁耿介自持,从未接受各方人士的馈赠,前后的优厚俸禄赏赐常常送给孤寡之人。内室之中,吃饭不相异。身死后,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范质的侄子范杲上奏请求迁升秩阶,范质作诗晓谕他,当时人遍为传诵作为劝诫。
『贰』 宋史张洎传全文翻译
张洎是滁州全椒人。张洎自幼才华出众,知识渊博,通晓各种古代的典籍。在江南考中了南唐的进士,被授予上元尉的官职。皇帝李璟的长子李弘冀死了,有关官员给了他“武宣”这个谥号。张洎评论认为皇太子应尽的礼节,只应该是向父皇问安、侍奉进餐之类,不适合用“武”来称誉。不久皇上就下令修改了谥号,并且提拔张洎担任了监察御史。
不久,李璟去世,李煜继承了皇位。张洎升为中书合人、清辉殿学士,参与处理机密事务,在大臣中最受恩宠。等到宋朝的军队包围了都城南京,时间超过一年,城池非常危险,张洎劝李煜不要投降。等到归顺宋朝之后,宋太祖召见并且责备他说“你让李煜不投降,以致会有今天。”于是拿出帛书给他看,原来是围城之日张洎草拟的诏书,是用来号召上江救兵的包成蜡丸的书信。张洎叩击请罪,说:“确实是我做的,一条狗总是会向那些主人之外的陌生人吠叫,这不过是其中一件事罢了,其他还有很多。我今天能够去死,也是我作为臣子的本分。”他的语调和神色都丝毫没有改变。宋太祖非常赏识他,饶了他的死罪,对他说 “你非常有胆量,我就不降罪给你了。今天你侍奉于我,过去那样的忠诚不要废弃。”任命他为太子中允。过了一年多,分管刑部。
宋太宗即住、因为他文才出众,选拔他负责舍人院,主持各州进士的考试。当时,皇上让人把《儒行篇》刻在木板上,印出来赏赐给亲近的大臣和新考中的举人。张洎得到《儒行篇》之后,上表向皇上表示感谢,皇上看了就夸奖他。第二天,皇帝对宰相说:“诸位大臣上奏折、献文章,我没有再三审问观览的。像张洎写的这份表,引用古今事例加以论证,非常难得。可以让他到中书省,宣布晓喻我的旨意。”过了几个月,就提拔授予为中书舍人,担任翰林学士。皇上环视身边的大臣,说:“学士这个职位,清高显要,高贵而让人敬重,不是其他官职所能比拟的,我常常遗憾自己不能担任这个职位。”按照惯例,官员升迁后就职上任的那一天会设宴,教坊会献上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在内的杂戏,但是早就废止了这个事情。到了这个时候,皇上下令全都设置这些节目,于是下诏让枢密直学士吕端、刘昌言及知制诰柴成务等人一同与会,当时的人都把这件事当作是一种荣耀。不久分管吏部选拔人才。他曾经被召见回答有关选拔人才的事情,皇上看着他对身边的大臣说:“张洎富有文艺万面的才华,到现在还刻苦学习,在江东读书人中可算是第一了。
不久,张洎奉诏和李至、范杲、张佖共同撰写国史,又分管史馆。张洎广泛地涉猎经史书籍,知道很多典故。每次皇上有所创作,或者赐给身边大臣诗篇,张洎必定上表,引用经书及其注释,用来附和皇上的心意。皇上因此把诗歌赐给他,褒奖赞美他,诗中有“翰长老儒臣”的句子。张洎和苏易简一同在翰林,关系特别不和谐,等到苏易简担任了参知政事,张洎多次指责他的过失。不久苏易简被罢免,就任命张洎为给事中、参知政事,与寇准官职相同。在此之前,寇准掌管吏部选拔人才的事务,张洎掌管考核官员的政绩,都是吏部下属的官员。寇准年少,初入仕途,盛气凌人,心里想要张洎这个老头依附自己,用来自高自大。张洎从早到晚在衙门里面办公,每次都穿戴整齐,在尚书省的大门口等候着寇准,作揖之后就退了下去,没有交谈过一次。寇准更加敬重他,于是请他和自己说说话。张洎应对敏捷,善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多次替寇准出谋划策,寇准心服口服,于是就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
『叁』 宋史刘温叟传
刘温叟(909年―971年),字永龄,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开国功臣刘政会之后,五代至北宋时期官员。刘温叟为人厚重方正,举动遵循礼法。七岁时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书法。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五朝,官至御史中丞,在朝中身居要职,素以清廉著称。开宝四年(971年),刘温叟去世,终年六十三岁。
刘温叟侍候继母孝顺闻名,即使是大热天不戴帽穿衣不敢相见。五代以来,说到遵从礼法的只有刘温叟,在朝任官时有德望,精于鉴赏,门生中尤其器重杨徽之、赵邻几,后来二人都成为名士。范杲年轻时,曾经拿文章拜见刘温叟,刘温叟大为称赞他,并把女儿嫁给他。
宋太宗赵光义在任晋王时,听说刘温叟清介,派人送给他钱五百千,刘温叟接受下来,存放在厅西舍房中,命令府吏封署后离去。第二年端午节,又派人送去角黍、执扇,所派的人正好是去年送钱的人,看见西舍封记还在,回来后告诉赵光义。赵光义说:"我的钱他尚且不用,何况是他人的钱?从前接受下来,是不想拒绝我;现在过了一年还不启封,他的清节越是明显。"命令官吏把所送物品载回。这年秋天,赵光义在后苑侍奉宋太祖用宴,在谈论当世有名的清节之士时,详细讲述了刘温叟以前的事情,宋太祖再三叹赏。
『肆』 宋史赵普传的主要内容
【朋友我把整篇译文发你参考】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唐时幽州主将赵德钧连年发动战争,人民疲敝。赵普的父亲赵..率领全族人迁居常山,又迁居河南洛阳。赵普为人忠厚,寡言少语,镇阳豪门大族魏氏把女儿嫁给他为妻。
周显德初年,永兴军节度刘词征召他为从事,刘词死后,上遗表向朝廷推荐赵普。周世宗用兵淮上,太祖攻下滁州,宰相范质奏请任命赵普为军事判官。宣祖在滁州养病,赵普朝夕侍奉药饵,宣祖于是以宗族的情份来对待他。太祖曾经与他交谈,觉得他很不寻常。当时捕获盗贼一百多人,律当被斩,赵普怀疑其中有无辜的人,请太祖讯问他们,后来得以存活的很多。淮南平定后,调赵普补任渭州军事判官。太祖领任同州节度时,征召他为推官;太祖移驻宋州后,又上书朝廷任他掌书记。
太祖北征到陈桥,酒后醉卧帐中,众军推戴他做皇帝,赵普与太宗开门进去告诉他。太祖呵欠着伸展四肢慢慢起床,而众军披甲带刃,喧哗着拥挤在旗帜下。太祖受禅即位后,因为辅佐有功,赵普被封为右谏议大夫,充任枢密直学士。
太祖亲自征伐李筠,命令赵普与吕馀庆留守京师,赵普愿跟从太祖出征,太祖笑着说“:你能够胜任战事吗?”赵普随从太祖平定上党,迁升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朝廷赐给他住宅一栋。建隆三年(962),任命赵普为枢密使、检校太保。
乾德二年(964),范质等三位宰相同日被罢,任命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中书省没有宰相签署敕令,赵普以此为由上奏太祖,太祖说“:卿只管呈进敕令,朕为卿签署可以吗?”赵普说:“这是有关部门官吏的职责而已,不是帝王做的事。”太祖命令翰林学士讲求旧制,窦仪说:“现在皇弟任开封尹、同平章事,正是宰相的职任。”太祖下令签署权赐给赵普。赵普任宰相后,皇上把他看作左右手,事情无论大小,都向他咨询以后决断。当时,赵普兼任监修国史。太祖命令薛居正、吕余庆为参知政事以辅助赵普,不能宣布皇帝的诏谕,位次列在宰相之后,不掌印,不参预上奏议事,朝会时不领班,只是奉令制作敕令而已。原先,宰相副署敕令,都用内制,赵普任宰相后只有敕,不是原来的典章制度。
太祖常常便装出行经过功臣之家,赵普每次退朝,不敢随便穿戴。一天,傍晚时下大雪,赵普以为皇帝不会出来。过了一段时间,听见叩门声,赵普急忙出门,皇帝站在风雪中,赵普惶恐迎拜。皇帝说“:已经约好晋王了。”一会儿后太宗来到,赵普铺设厚垫子在地上请他们坐在堂中,在炽红的炉火上烧肉吃。赵普的妻子敬酒,皇帝称她为嫂。于是与赵普商议攻伐太原。赵普说:“太原地当西、北二面,太原如果攻下,则我国须单独抵挡这两面,不如等削平诸国以后,则太原这一弹丸黑子之地,能够哪里逃得掉呢?”皇帝笑着说:“我的意思正是这样,特地来试试你罢了。”
五年(967)春季,朝廷给赵普加官右仆射、昭文馆大学士。不久,赵普遭母丧,守丧制未毕,太祖诏令起用赵普处理政事。于是他劝皇帝派遣使者分赴诸道,征发丁壮编好名册送到京师,以备守卫之兵;各州设置通判一官,主管钱粮。从此军队和武器都很精锐,府库充实。
开宝二年(969)冬天,赵普有病,皇帝到中书省来看望。三年(970)春天,皇帝又到他家里慰问他,赏赐加倍。六年(973),皇帝又到他家。当时钱王亻叔派人送书信给赵普,还送来十瓶海物,赵普把瓶子放在廊房下。适逢皇帝来到,匆忙之间来不及掩藏,皇帝问是什么东西,赵普以实情回答。皇上说:“海物一定很好。”就命令开启瓶子,一看,都是瓜子金。赵普惶恐叩头谢罪说“:臣没有开启书信,实在不知。”皇帝叹道:“受之无妨,他们认为国家政事都由你一个书生处决罢了!”
赵普执政很专断,朝廷大臣多忌恨他。当时官府禁止私人贩卖秦、陇二地的大树木,赵普曾经派亲近的小吏到市场上购买木材,编大筏运至京师造住房,小吏于是偷取大木材,冒称赵普在京师附近鬻卖。权三司使赵王比查访知道告诉皇上。太祖大怒,下令追夺班位,准备下诏驱逐赵普,幸得王溥上奏解救。
旧制,宰相、枢密使每次在长春殿等候召问,一起在庐中等候;皇上听说赵普的儿子赵承宗娶枢密使李崇矩的女儿为妻,于是命令他们分开等候。赵普又用空闲地私自换取皇家菜地来扩建自己的住宅,又经营客店谋利。卢多逊任翰林学士,趁着皇上召见时多次攻击赵普的短处。正好雷有邻敲响登闻鼓,告发堂后官胡赞、李可度受贿枉法以及刘伟伪造代理官职文书而得官,王洞曾经收受李可度的贿赂,赵孚除授西川官却称病不到任,都受到赵普的庇护。太祖大怒,下令御史府审查讯问,他们都受到处罚。任命雷有邻为秘书省正字。太祖对赵普的恩宠渐渐疏淡了,开始下诏参知政事与赵普交替掌印、领班、奏事,来分夺赵普的权力。不久,把赵普调出京师任河阳三城节度、检校太傅、同平章事。
太平兴国初期进入朝廷,改任太子少保,迁升为太子太保。常被卢多逊诋毁,在朝廷任官几年,郁郁不得志。遇到柴禹锡、赵..等人告发秦王廷美骄奢恣肆,将会发生阴谋。太祖召问,赵普表示希望在机要部门来观察事变,退朝后又上书太宗,自陈参预知道太祖、昭宪皇太后临终顾托之事,言辞非常恳切。太宗感动醒悟,召赵普加以慰谕。不久任赵普为司徒兼侍中,封为梁国公。原先,秦王赵廷美位次在宰相之上,到这时,因为赵普是勋旧大臣,又任宰相,秦王上表请求位次在赵普之下,太宗听从了。到涪陵事败,卢多逊迁往南方,都是赵普的功劳。
八年(983),外调任武胜军节度、检校太尉兼侍中。皇帝作诗给他饯别,赵普捧诗而哭说“:陛下赐臣诗,应当刻石,与臣朽骨一并葬在地下。”皇帝被他感动了。第二天,皇帝对宰相说:“赵普对国家有功,朕先前与他同游,现在牙齿头发都衰落了,不能用枢务政事烦扰他,选择善地来安置他,因此作诗篇来表达我的本意。赵普感激得哭泣流涕,朕也为之泪下。”宋琪回答说:“昨天赵普到中书省,手拿御诗哭泣,对我说:‘此生余年,无法报答皇上,希望来世能为皇上效犬马之力。’臣昨天听到赵普的话,今天又听到皇上的宣谕,君臣之间善始善终的情份,可以说是两全啊!”
雍熙三年(986)春天,大军征讨幽蓟,很长时间没有获胜回师,赵普上手疏谏阻皇上说:
“我看今年春天出师征讨,将要收复关外,多次听见克敌的捷报,深感痛快。但是时间消逝,转眼又到炎夏季节,军事一天天繁忙,战争没有停息,军队疲劳而耗费钱财,实在无益。
“我认为陛下自从平定太原以来,闽、浙归顺,统一中国,大振英名,十年之间,就传遍天下,远方的人不归服,自古圣王置之度外,不足介意。我个人考虑奸邪谄媚的人,蒙蔽皇上的聪明睿智,以致发动师出无名的战争,陷入深不可测的境地。臣遍读典籍,很知道些以往的事,我认为汉武帝时主父偃、徐乐、严安的上书及唐朝宰相姚崇上书唐明皇十件事,都是忠言至论,可以实行。希望陛下万忙之中,有幸读一读,过失并不深远,即使后悔也来得及追回。
“臣以为大发骁勇善战的雄兵,动辄使用百万军队,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又听说战争是件危险的事,难以保证一定获胜;战争是凶器,最戒忌的是不测。关系很大,不能不三思。我又听说上古圣人,心不固执,理贵变通。前人的书上有‘兵久生变’的话,实在值得考虑,如果改变迟缓计划,会失去机遇。十天半月过去,时间就到了秋季,北边转入秋凉,弓弩强劲,战马肥壮,我军久困,考虑到这个时候,可能会导致错误的指挥谋划。臣刚刚蒙皇上宠爱驻守地方,哪里敢妄言阻止军队。因为臣年岁已老,剩余的时间不多,报答国家和皇帝的恩情,正是这个时候。希望迅速颁发诏令回师,不能轻视敌人。
“臣还有万全之策,愿献给皇上。希望陛下精心调制膳食,保养身体,提携那些贫民,使他们转为富庶。将来会看到边烽无事,大门不关,天下都归于仁德,不同风俗的地区,相继向慕归化,归顺朝廷,契丹又能单独怎么样呢?陛下不为这样考虑,而相信奸邪谄媚之徒,以为契丹皇帝年少而国事繁多,所以诉诸武力,恰好迎合陛下的意思。陛下以祸为乐,求功心切,以为万全之策,臣认为万万不可。希望陛下审察虚实,追究妄谬,惩治奸臣误国之罪,停止伐燕军队的行动。不仅可以从困难中振兴国家,而且可因纳谏而成为圣人。古人曾经说过尸谏的事,老臣没有死掉,哪能为了安身保位而当面阿谀不进谏呢?”
皇帝赐给他手书的诏令说:
“朕原来部署军队选择将领,只令曹彬、米信等人驻守雄、霸二地,贮积粮食带着兵器来声张军威。等一两个月山后平定后,潘美、田重进等人合兵进讨,直到幽州,然后控制险要之地,恢复原来的疆土,这是朕的志向。无奈将领们不遵照原来的谋划算计,各持己见,率领十万军队出塞远征,迅速攻取契丹的郡县,又返师来领辎重,往复弊劳,被辽人袭击,这个责任在于主将。
“况且朕继承百王的事业,刚刚使天下稍稍太平,考虑人民苦于边患,将以救民于水火,并非想黩武穷兵,卿应当是知道的。疆场上的事,已经作好部署,卿不必为此忧虑。卿是国家的元勋大臣,忠言苦口,三次上奏,忠心实在可嘉。”
赵普上表谢说:
“昨天因为军队久驻塞外,没有能够恢复故土,慢慢又到了炎夏季节,事势危险急迫,就上书陈述妄见,等待皇上宣谕。陛下特别体察忠诚,亲笔书写翰章,秘密宣谕皇帝圣谋。我个人认为兴师伐罪,诚信为上策,将帅如果能遵守已有的谋算,一定可以平定。正因为将帅们没有按照皇上的意志行事,导致事败。现在既然边疆已有防备,哪里还需要忧虑?况且陛下登极十年,使基业兴隆,没有一件事失当,只见国家安宁。陛下应当端身拱手,保养精神,清静心志,自然可以上继九皇,下观五帝。哪里需要穷兵黩武,与契丹一较胜负呢?”臣历来缺乏壮志,况且人已衰老,虽然没有功劳可以夸耀,但愿意竭尽忠纯之心。”
观者都赞许他的忠诚。四年(987),改任山南东道节度,从梁国公改封为许国公。遇到皇上下诏亲自耕种籍田,赵普上表请求入见,言辞非常恳切。皇上诚恳地对宰相说:“赵普是开国元勋,朕所尊重礼敬的人,应当听从他的请求。”赵普来到后,皇上对他再三慰抚,赵普感激得呜咽泪下。
陈王元僖上书皇帝说:
“臣见唐太宗有魏玄成、房玄龄、杜如晦,唐明皇有姚崇、宋王景、魏知古,都被任为宰相,把他们当作心腹,才成就帝王之道,普济天下,宗祀延续,史书记载彰明,确实由于用人得当所至啊!现在陛下统治天下,操劳政事,勤于政务,心里想着百姓。遍考先前帝王,确实没有可以谦让的,但宰相的任用,比不上以往的贤臣。况且治理国家在于任用人才,任用人才在于公正,公正之道首先在于赏罚,这是执政的大事。如果赏罚不当,忠奸不分,朝廷的纲纪,就会渐渐导致紊乱。必须由公正之人出任宰相,正直敢言,以分辨得失,然后常伦有道,按次第叙录功劳,处理政事自然得宜。
“我认为山南东道节度使赵普,身为开国元老,参谋政事,深沉有见识,不妄希求恩宠来保全禄位,不循私人之情来邀取名望,这真是圣明的良臣啊!我听说逢迎弄巧的人,结党营私,大造舆论,厌恶攻击正直之人,恨不得将正直大臣斥逐远方,以快其心,为什么呢?因为恐怕陛下再次启用赵普啊。但是公正之人,都希望陛下再次以政事重用赵普,让他以治国的道理开导皇上,帮助皇上教化百姓。国家有重大政事,让他谋划;朝廷有重大措施,让他实施;各地事情没有察明的,让他查明;各方计策没有献上的,让他代为传达。任官以才,就没有窃取禄位的,统治有道就没有苟且容让的。贤明和愚钝加以分辨,宝玉和石头不同对待,应当使那些勾结成朋党而扩张声名权势的人气焰完结,玩弄巧佞而拉帮结派的人道路堵塞。隐退废罢的贤人得到进用,名儒善行的人才得以彰显,大政哪里还怕不能兴举,百姓哪里能不富裕,不超过一个月的时间,可以达到清静之治。臣知识考虑浅薄,出言鲁莽直率。希望陛下采纳众议,审察事势,如果用人得当,实在是国家的幸福。”
皇帝亲耕农田礼仪完毕后,太宗想任用吕蒙正为宰相,因为他是新提升的人,借赵普原来的品行作为他的表率,颁册任命赵普为太保兼侍中。皇帝对赵普说“:卿是国家的勋旧大臣,朕所倚靠的人,古人常以其君不如尧、舜为耻,卿应当考虑啊!”赵普叩头拜谢。
当时枢密副使赵昌言与胡旦、陈象舆、董俨、梁颢等人非常相好。正好胡旦命翟马周上书言事,毁谤时政,赵普很嫉恨他们,上奏流放马周,黜除昌言等人。郑州团练使陈利用骄纵恣肆过度,很不守法,赵普查访得知,把他的事详细写出上奏皇上,利用因罪流放商州,赵普再三请求诛杀他。赵普嫉恨坏人,刚强正直达到这样的程度。
李继迁侵扰边境,赵普建议让赵保忠重新管理夏台故地。皇上于是命令他趁机图谋李继迁。赵保忠反而与李继迁同谋制造边患,当时舆论归咎于赵普,同僚们很想窥伺间隙图谋赵普,赵普不能一个人决断。
旧制,宰相于未时退朝归家,这一年非常炎热,特地准许赵普夏中至午时归家。第二年(988),免除赵普朝见的礼节,只是每天到中书省办公,遇有重大政事就召见他问对。这年冬天,赵普病倒请求休假,皇帝多次到他家看望他,赏赐加倍。赵普于是声称病重,三次上表请求罢官,皇上勉强依从,任命赵普为西京留守、河南尹,仍旧兼任太保兼中书令。赵普三次上表恳切辞让,皇上赐他手写诏书说“:开国旧勋,只有你一个人,与他人不能等同,不要再推让,等出发上路那天,我到你家来与你道别。”赵普捧着手诏哭泣,于是请求带病与皇上面谈,皇上赐座与他面谈很久,多谈论国家大事,皇上赞许并采纳他的意见。赵普即将出发,皇帝来到他家。
淳化三年(992)春天,因年老久病,赵普命留守通判刘昌言送呈上表请求罢仕,朝廷使者驾驿站车马来慰问,共三次上表请求罢仕。皇上任命他为太师,封为魏国公,赐给宰相俸禄,让他养病,等到有一天能到朝廷,仍派遣赵普的弟弟宗正少卿赵安易持诏书赐给他。又专门派遣使者赐给赵普诏书说“:卿前段时间得了小病,恳求致仕,朕委以居守的重任,怕打扰老臣,我把你当老师看待,特下表尊重贤臣。等你病愈,就来与朕相见。现在赐给你羊酒如别录,卿应当保养精神,注意医药,加强饮食,以不负朕眷念的心意。”七月,去世,终年七十一岁。
去世的前一年,赵普生日这天,皇上派遣他的儿子承宗持器币、鞍马来赐给他。承宗完成使命后,不久去世。第二年,赵普已罢中书令一职。按旧制,没有生辰之日的赏赐,皇上特地派遣赵普的侄女婿左正言、直昭文馆张秉赐给他礼物。赵普听说后,追悼承宗,张秉还未到时赵普病已很重。在此之前,赵普派亲近官吏甄潜到上清太平宫祈祷,神仙降语说:“赵普,宋朝忠臣,长期患病,也有冤累。”甄潜回来后,赵普急忙脱下官帽,到中庭受听神言,哭泣流涕,这天傍晚就去世。
皇上听说赵普死讯非常悲痛。对亲近的大臣说:“赵普奉事先帝,与朕是故旧之交,能决断大事。以前与朕有不愉快之处,大家都知道。朕登位以来,每次都以优厚礼遇待他,赵普也倾其所能为朕效力,对国家尽忠,真是国家大臣啊!朕很痛惜他的死。”于是泪流,左右大臣深为感动。罢朝五天,为赵普出次发哀。赠尚书令,追封为真定王,赐谥号为忠献。皇上撰写神道碑铭文,亲自用八分书书体书写赐给他家。派遣右谏议大夫范杲代行鸿胪卿之职,护送丧事,赐绢布五百匹,米面各五百石。下葬那天,官府设卤簿鼓吹仪式。
赵普的两个女儿都已成年,赵普的妻子和氏声称希望当尼姑,太宗再三劝谕她,但不能改变她的志向,赐长女名志愿,号为智果大师;次女名志英,号为智圆大师。
当初,太祖卑贱,赵普与他交好,到占有天下后,赵普常把太祖卑贱时的不足之处当作话柄谈论。太祖很豁达,对赵普说:“如果在尘世中可以识别天子、宰相,那么人人都会去寻找啊!”从此赵普不再说这些事。赵普从小就学过处理官府事务,对系统的学问知道不多,当宰相后,太祖劝他多多读书。他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家后,关门闭户打开书柜取出书来,读到很晚。到第二天处理政事,顺利而又流畅。死后,家人打开他的书柜一看,是《论语》二十篇。
赵普性格深沉,胸有城府,虽然常常忌恨刻薄,但能以天下政事为己任。宋初,官居宰相的人大多拘于小节,循规蹈矩,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人能与他相比。曾经上奏荐举某人任某官,太祖不予任用。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荐举此人,太祖又不予任用。第三天,赵普又荐举此人,太祖大怒,撕碎奏折扔在地上,赵普神色不改,跪在地上捡起撕碎的奏折回家。以后把碎奏折粘贴连起来,再次像第一次那样上奏。太祖于是醒悟,最终还是任用此人。又有一个大臣应当升官,太祖一向厌恶这个人,不予升迁。赵普坚持请求,太祖怒道:“朕坚决不给他升官,卿又能怎么样呢?”赵普说:“刑罚用来惩处恶人,赏赐用来酬谢功臣,这是古今相通的道理。况且刑罚赏赐是国家的刑罚赏赐,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刑罚赏赐,怎么能因为喜怒而专断呢?”太祖更加发怒,起身就走,赵普跟随其后,太祖进入内宫,赵普站在宫门口,很久不离开,最终得到允许。
太宗听信弭德超的谗言,怀疑曹彬有不轨行为,适值赵普再次为相,赵普替曹彬辩白保证,事情得以澄清。太宗叹道“:朕听断不明,险些误了国事。”当天斥逐弭德超,对待曹彬像往日一样。
祖吉任郡守干了坏事,事情发觉后被关进牢狱,审察查办,记录囚犯口供的文书没有具结。郊礼快要临近,太宗痛恨祖吉贪暴,派中使下令执政官说:“郊赦可以不宽恕祖吉。”赵普上奏说“:干好事的官员抵偿应负的罪责,应当遵照刑律处以死刑。但是国家举行郊祀,德配于天地,祀告于神明,为什么因为祖吉而破坏陛下的赦令呢?”太宗认为他的意见正确,于是停止不赦祖吉的命令。
真宗咸平初年,追封赵普为韩王。二年(999),下诏说:“已故太师赠尚书令、追封韩王赵普,学识是人间第一,才能高于帝王的辅佐,拥戴兴运,开创鸿图,即使吕望征战之功,萧何指挥谋划之力,都不能超过他。自从辅佐两朝先帝,为官三十余年,赢得朝廷的崇高名望,分担国家重任。正直不阿,从始至终没有污迹,计谋可以再用,遗风如生。应当配享皇庙祀祠,神位永远放在宗庙。在举行盛典的时候,以报答旧勋大臣,让赵普配享太祖庙庭。”
赵普儿子赵承宗,任羽林大将军,知潭、郓二州,都有良好的从政声望。儿子赵承煦,任成州团练使。赵普两个兄弟:赵固、赵安易。赵固官做到都官郎中
『伍』 宋史列传第二十一 刘伯寿
宋史列传第二十一 刘伯寿
原文: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性重厚方正,动遵礼法。唐武德功臣政会之后。叔祖崇望,相昭宗。父岳,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岳时退居洛中,语家人曰:“吾儿风骨秀异,所未知者寿耳。今世难未息,得与老夫皆为温、洛之叟足矣。”故名之温叟。以荫补国子四门助教,河南府文学。清泰中,为左拾遗、内供奉。以母老乞归就养,改监察御史,分司。时台署废弛,温叟作新之。未几,召为右补阙。
晋初,王松权知青州,表为判官,加朝散阶。入为主客员外郎。少帝领开封尹,奏为巡官,命典文翰,又改广晋府巡官。少帝即位,拜刑部郎中,赐金紫。改都官郎中,充翰林学士。初,岳仕后唐,尝居内署,至是温叟复居斯任,时人荣之。温叟既受命,归为母寿,候立堂下。须臾闻乐声,两青衣举箱出庭,奉紫袍、兼衣,母命卷帘见温叟曰:“此即尔父在禁中日内库所赐者。”温叟拜受泣下,退开影堂列祭,以文告之。母感怆累日,不忍见温叟。岁满,加知制诰。
契丹入汴,温叟惧,随契丹北迁,与承旨张允共上表求解职。契丹主怒,欲出允等为县令。赵延寿曰:“若学士才不称职求解者,守本官可也,不可加贬出。”遂得罢职出院。汉祖南下,温叟自洛从至郑州,称疾不行。及入汴,温叟久之方至,授驾部郎中。
周初,拜左谏议大夫,逾年,改中书舍人,加史馆修撰,判馆事。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温叟与张昭同修汉隐帝及周祖实录,恭帝即位,迁工部侍郎兼判国子祭酒事。
宋初,改刑部。建隆九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三年,兼判吏部铨。因上言曰:“伏见两京百司,渐乏旧人,多隳故事。虽检阅具存于往册,而举行须在于攸司。盖因年限得官,归司者例与减选;冬集赴调,授任者寻又出京。兼有裁满初官,不还旧局,但称前资,用图免役。又有尝因停任,切欲归司,而元敕不该,无由复职。遂使在司者失于教习,历事者难于追还。伏望自今诸司职掌,除官勒留及归司者,如理减外欠三选以下,仍须在司执行公事,及三十月即许赴集;如理选外欠三选以上,及在官不成资考者,即准元敕处分。若在任停官及在司停职者,经恩后于刑部出给雪牒,却勒归司,如无阙员,即令守阙,余依敕格处分。
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潜知之,以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制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太祖善之。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任台丞十二年,屡求代。太祖难其人,不允。开宝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贫,就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
温叟事继母以孝闻,虽盛暑非冠带不敢见。五代以来,言执礼者惟温叟焉。立朝有德望,精赏鉴,门生中尤器杨徽之、赵邻几,后皆为名士。范杲幼时,尝以文贽温叟,大加称奖,以女妻之。
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辇归邸。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