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
1. “一”在古文中的意思
1、〈数〉
(1)(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如:一碗水往平处端(办事公正不偏袒);一拳正打在心窝(一下说到要害处);一人做一人当(敢做就敢于承认,绝不连累别人);一客不烦二主(托一人能办的事,就不再打扰第二个人)。
(2)序数的第一位[first]
如:一紧二慢三罢休(指先紧后慢、最后不了了之的官场办事作风)。
(3)若干份中的一份或整数以外的零头[odd]
如:一脚(动物身体的四分之一,一条腿的部分)。
(4)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single;only one]
如:一拿一个着(一下子就拿住)
(5)某一个[certain]。如:忽见一个从前方来;一天;一次;一夜(指某夜);一能(某一项专长或技能)
(6)每;各[every time;each]。如:一桌十人;一日三餐
(7)另;又[another]。如:蝉一名知了
2、〈形〉
(1)全;满[whole;full]
如:一罟(全部;一点不留);一是(全赁)。
(2)相同;一样[same]。如:一个稿子(一模一样);一便价(一式的;一律的);一似(好像;似同);一同(相同;一样);一理(同一准则)
(3)齐一;联合[joint;combined]。如:一缴过儿(一起);一搭儿(一答里。一起;一块儿);一合儿(一同;一起);一就(一并;一起);一心(同心;齐心);一堆(一起;一块);一淘(一道;一路);一派(一齐);一体(一起;一块)
(4)统一[unified;unitary]
如:一正(统一法度政令);一匡(使得到匡正);一法(统一的法令);一是(犹言统一的标准);一量(统一度量);一统天下(统一全国)
(5)专一[single-minded;concentrated]
如:一德无暇(一心一意,没有一点虚情假意);一心一计(一心一意)
(6)纯一不杂[pure]。如:一青(犹纯青);一抹黑(形容一团漆黑);一纯(心地纯一)
(7)独[single;alone]。如:一目(独眼);一取(独取);一眼(一只眼睛。特指独存一眼);一尊(独尊)
3、〈副〉
(1)都,一概[all]
如:一划(一律);一回(一概);一弄(一切;全体);一抹光(全都包括在内);一往(一概;一律);一括(犹言总括);一是(一概)
(2)很;甚[very]。如:一无性天(非常虚伪);一力价(极力地);一撮儿(极其;百般)
(3)始终[straight;always;all along]。如:一象(一像。一向;从来);一起(一向;向来);一行(一向;一直);一了(一直;从来);一往(犹一向)
(4)一经[once;in case]
如:一膺新命(一旦接受朝廷的任命);一觉(一旦);一头(一旦);一投(方言。一等到;一旦)
(5)犹一一[one by one;one affer another]。如:一略数(谓一一略举);一听(一一倾听)
4、〈名〉
初次,第一次;开始[first;begin]。
如:一箭上垛(比喻旗开得胜,首次就达到目的):一生人(初次卖做奴婢的女子):一头里(原来;起先);;一见如旧(一见如故。初次相见意气相投,有如故交)。
一个小时用古代语言说应该是半个时辰。因为一个时辰是2小时。
3. 请翻译一下文言文(1).
先贤教育后人,一要研究历史,二要勤奋学习。如今动则把讲学当作迂腐,把它当作是宋人留下的恶习,殊不知先贤是反对学而不讲的,那么讲学又怎么会成了当今社会的诟病呢?
-------我继续吧。可能没有楼上的精彩及准确。-----
当今社会通病就是有学问的先生不喜欢讲学,它的危害已深入人心,国家的根基也有隐隐的忧患。
回忆起我在南浦讲学的时候,那时候有知识的的人还盛行讲学,他的学生们在院子里经常研讨诗文,而仅仅过了30多年,那样的风气日益衰减,能够以诗文论证的便更少了。癸卯年的一个夏日里,苏廷尉来到南浦,在城外住了数日,对我说,我从早上到傍晚在城里外来回不少于六七次,为什么没有听到一点的讲学读书声呢?我便告诉他现在这里的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说罢和他一起感慨。我又想起了司马温先生过余庆寺的时候,寺里的长老说:“先生学问好,官职高,远近闻名,常和别人讲学,可惜我们没有听过,今天和你相逢了,想让听您给我们讲一讲。于是司马先生马上拿出
《孝经》讲了起来。讲完之后,长老对他说,:“从《天下章》之后都有您的评论诗,为什么这里没有呢?”司马先生对他言谢,说:“我还没有思考到这里,当想好之后再告诉您!”长老出来之后,对别人说,:“我今天难倒了司马温先生,不知道以后他思考出结果来了怎么回答我。”像这样的佳话,在今天不仅没有像他们这样的人,也不会再有这样的事发生了!
不太准确,请高人点评、校对!
4. 文言文可以一试中以的意思
可:“可以”,以:“凭借”。
句义为:可以用他来试一试。
拓展: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①<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③<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④<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⑤<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⑩<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⑾<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⒁<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⒂<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⒄<动>通“已”。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以,则王乎?”
⒅<副>只是。《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5. 求一文言文全文意思
庖丁解牛全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 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虽然如此,可是每 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象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6. 文言文中“一”有什么意思
汉字 一
释义 yī
①<数>。《狼》:“~屠晚归。”
②<连>一边;一面。《兰亭集序》:“~觞~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形>同一;一样。《察今》:“古今~也。”
④<动>看作一样。《兰亭集序》:“固知~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⑤<动>统一。《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
⑥<动>专一。《劝学》:“用心~也。”
⑦<副>全;一概。《岳阳楼记》:“而或长烟~空,皓月千里。”
⑧<副>一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诚~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
⑨<副>才;刚刚。《赤壁之战》:“初~交战,操军不利。”
⑩<副>初次。《曹刿论战》:“~鼓作气。”
【一旦】⒈有一天。⒉一时;忽然。⒊形容时间很短。
【一何】多么。
【一力】⒈协力。⒉竭力。
【一体】关系密切,如同一个整体。一样,相同。
【一昨】前些日子。
7. 一个文言文怎么翻译
原文: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闯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延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延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译文: 文帝出巡到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跑出来,惊吓到天子座车的马儿,于是派骑兵去追捕,交给廷尉治罪。释之问他口供,那人说:“听说清道禁止人行,便躲在桥下,过了很久,以为队伍已经通过了,就走出来,却撞见皇上的车驾,于是逃跑罢了。”廷尉上奏判他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他惊吓到我的马儿,幸好我的马儿驯服和顺,要是换了别的马,岂能不让我受伤呢?但是延尉居然只判他罚金!”释之说:“现在法律规定如此,而再加重判刑,则是法律不能取信于百姓了。廷尉是天下最公正的执法者,若稍有偏失,则天下用法皆可轻可重,而没有一定的标准了。这样人民岂不是手足失措了吗?愿别下明察。”过了许久,文帝才说:“廷尉的判决是对的。” 一词多义:出(路过,经过) 赖(幸亏) 倾(偏颇)古今异意:匿(躲藏)特殊句式:廷尉,天下之平也(判断句) 是法不信于民也(被动句)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判断句)词类活用:下(介作动,向下交给)
8. 翻译一下文言文!!
昔文恭罗先生游楚,楚士有就而受学者。(昔日恭罗先生到楚国游历,楚国有人前往拜见要向他学习。)先生曰:“噫!蔽也久矣。世不省学为何事。(恭罗说,我很久没有游历,不知道为何学我)曾有人士,歆道学之声而慕学之者,日行道上,宾宾张拱,跬步不逾绳矩。(以前有人看到别人走路好看,就仰慕学习,小步小步走,不敢走快。)久之觉惫,呼从者:‘顾后有行人否?’(坚持不久就觉得非常疲劳,问随从:看看后面有没有行人跟随?)后者曰:‘无’。乃弛恭率意以趋。(随从说没有,他便不再小步走而率意快步走。)其一人足恭缓步如之。(这句不是很明白。估计是有人也学他的意思)偶骤雨至,疾趋里许。(突然下雨,这个人连忙往前跑避雨。跑了一里多)忽自悔。曰:‘吾失足容矣。(突然后悔,懊悔自己走路姿态有失)过,不惮改,可也。’(认为有错勇于改正,是可以原谅的)乃冒雨还始趋外,纡徐更步过焉。(便回到雨中,把原来的路用小步再走一遍。)夫由前言之,作、辍以人,伪也;(正如恭罗这个故事所说,作状,以假的姿态呈现人前,是虚伪)又反言之,则迂甚矣。(但是既然错了,又用另外的错来改正,是迂腐)志学者须祛此二障而后可。”(有智于学的人应该避免这两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