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退避三舍文言文翻译

退避三舍文言文翻译

发布时间: 2020-11-22 09:30:00

㈠ 退避三舍(文言文)及简单的解释!

原文:
及楚,楚之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
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
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
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
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
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译文: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㈡ 求文言文的翻译!!(要有字词的翻译的!)

1.学奕 :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2.大丈夫 :指有志气、有节操、有作为的男子:~敢做敢当
3.问说 :指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4.终不知车:越国没有车,有个(越国的)旅游者在晋楚国的郊区得到(一辆)车,(那车的)辐条烂的车轮(都)坏了,车辕和车衡连接处的销子断了车辕便废了,(那车)没什么用处。然而因为他的家乡从没有过车,(他就)用船装载了车回家在众人面前夸口。观看的人听信了他的吹嘘,以为车本来就是这样的,效仿了做的人接连不断。一天,有晋楚的人见了(他们的车)就讥笑他们笨拙,越人以为(晋楚人)欺骗自己,(就)没有理睬。等到有敌寇入侵他们的领地领土,越人驾御着(那)破车抵御敌寇。车子坏掉了,(打了个)大败(仗),始终还不明白是车的原因。
5.千里赴期 :说话不算数,打折扣,这就等于降低了自己的人格,再要弥补可就难了,所以不要轻易答应自己可能做不到的事情,好比不能轻易的下承诺一样。 6.教学相长: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6教学相长: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7.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8.大公无私 :指办事公平正直,不徇私情,毫无私心。完全为人民群众的利益着想,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㈢ 退避三舍的原文是什么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㈣ 退避三舍和抱薪救火的原文

退避三舍 ( tuì bì sān shě )

解 释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 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用 法 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而要设法解决它。

近义词 委曲求全

反义词 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典 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抱薪救火
词目 抱薪救火
发音 bào xīn jiù huǒ
释义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出处 《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抱薪救火”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人想消灭灾害,但使用的方法不当,反而使灾害扩大,变得更严重了。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魏世家》,以地事秦,譬犹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而火不止。
战国时代,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魏国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安厘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军队,一起打得大败,杀死兵士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
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厘王坐卧不安。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厘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安厘王本来对秦军的进攻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合的事后,就对安厘王说:“
“侵略都贪得无厌,你这样用领土、主权,想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的欲望。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为是一天不会熄灭的。”
但是,安厘王不肯听从苏代的话,仍然一味屈膝求和,这样过了没有多少年,魏国终于被秦国灭亡。

㈤ 求15篇短的文言文翻译+文言文名字

(1) 崔景偁拜师
原文;
余始识景偁于京师,与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请为弟子。余愧谢,不获。且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之谓也。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焉。”
译文:
我当初在京城认识景偁,和(他)结交为朋友,景偁按照长兄的礼节来对待我。几年后,不久又面朝北方向我奉上礼物,请求作(我的)徒弟。我感到惭愧并谢绝了,没有接受(礼物)。(景偁)说:“我师从您,并不是图取功名啊.先生您不写世俗的文章,也不是个庸俗的人,我是希望我有希望做您的学生啊(2)屠牛吐辞婚

齐王厚送女,欲妻屠牛吐。屠牛吐辞以疾。其友曰:“子终死腥臭之肆而已乎,何谓辞之?”吐应之曰:“其女丑。”其友曰:“子何以知之?”吐曰:“以吾屠知之。”其友曰:“何谓也?”吐曰:“吾肉善,如量而去苦少耳。吾肉不善,虽以他附益之,尚犹贾不售。今厚送之,子丑故耳。”其友后见之,果丑。
齐国国王以丰厚的嫁妆嫁女儿,希望嫁给卖牛肉的屠夫吐(人名),屠夫吐以自己有病推辞了。他的朋

友说:“您(愿意)终身老死在这腥臭的市场吗?干什么推辞呢?”吐回答他说:“他的女儿丑。”他的朋友说:“

您怎么知道呢?”吐说:“以我是屠夫而知道的。”他的朋友说:“怎么说?”吐说:“我卖的肉好(的时候),

就如数全部卖出去了,只会是嫌(肉)少的;我卖的肉不好(的时候),虽然用别的附加好处,还是卖不出去。如

今丰厚的嫁妆嫁女儿,所以女儿丑。”

他的朋友后来看见了齐王的女儿,果然丑。
(3)【退避三舍】翻译

及楚,楚子飨之(30),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31),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32),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33)。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34),右属藁鞬(35),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36)。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 晋侯无亲(37),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38),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39)

【译】: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美女、宝玉和丝绸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那些流散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成王说:"尽 管如此,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如果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我就只好左 手拿着马鞭和弓梢,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较量一番。"楚国 大夫子玉请求成王杀掉公子重耳。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 生活俭朴,言辞文雅而合乎礼仪。他的随从态度恭敬而待人宽厚,忠诚而尽力。现在晋惠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的人都憎恨他。我听说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迟的,恐怕要靠晋公子来振兴吧?上天要让他兴盛,谁又能废除他呢?违背天意,必定会遭大祸。"于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秦国。
笱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求生,岂苟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如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全获。
(4)笱巨伯
笱巨伯到远方去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碰上贼人进攻这座城市。朋友告诉笱巨伯说:“我现在要死了!你可以离开这里。” 笱巨伯
说:“我从远处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失去信义而求得生存,这哪里是我所为呢?”
贼人已经到达,对笱巨伯说:“大军已经到达,全城已空,你是什么男子,却敢独自留在这儿?” 笱巨伯
说:“朋友有病,我不忍心离开他,宁可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
贼人相互转告说:“我们这些人都是不讲信义的人,却到了有信义的国家!”于是率领军队离开了这座城市。全城的人都全部获救。
(5)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之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值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唐)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翻译】河东人薛存义将要离开这里了,我在罐子里盛满了肉,满满地斟了一杯酒了,追他为他饯行到了江边上,让他喝酒,让他吃肉。并且告诉他说:“你知道地方做官的的人,你知道他们职责吗?他们是百姓的仆役,而不是奴役百姓的。凡是靠种地生活的人,拿出他们收入的十分一来雇佣官吏,目的是要官吏公平地为自己办事。现在的我们的官吏拿了百姓的钱,却不好好给百姓办事的,普天之下到处这样。他们哪里只是不好好办事,而且还要贪污、敲诈百姓的财物。假若家里雇一个仆人,他接受了你的报酬,却不好好干活,而且还盗窃你的财物,那么你必然很恼怒而要赶走他,处罚他。现在的官吏大多是像这样的,而百姓却不敢像对待怠工又偷东西的仆人那样,尽情发泄自己的愤怒和驱逐责罚他们,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民与官同主与仆的情况和地位不同啊。虽然情况和地位不同,道理都一样,究竞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百姓?懂得这个道理的人,能不感到害怕而有所警惕吗!薛存义代理零陵县令两年了。在这期间,他清早就起来办事,夜里还在考虑问题,勤勤恳是,尽心竭力。使打官司的得到公平处理;使纳税的人得到公允的负担。无论老少都对他心不怀欺诈,面不露憎恨,这证明他确实没有白拿百姓的钱,他是懂得不好好给百姓办事还要敲榨百姓财物的可怕而有所警惕的。我现在是受贬谪、地位低下的人,不能参与考核官吏政绩的优劣而提出应该升降的意见;因此,当薛存义将要离开的时候,我为他饯行,并写了这篇赠序重申做官的道理。(6)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官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罹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惟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国语》)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翻译】叔向去见韩宣子,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 宣子说:“我空有晋卿的虚名,却没有它的财产,没有什么可以和卿大夫们交往的,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百人的田产,他掌管祭祀,家里却连祭祀的器具都不齐全;可是他能够传播美德,遵循法制,名闻于诸侯各国。诸侯亲近他,戎狄归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灾难。传到桓子时,他骄傲自大,奢侈无度,贪得无厌,犯法胡为,放利聚财,该当遭到祸难,但依赖他父亲栾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传到怀子时,怀子改变他父亲桓子的行为,学习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来可以凭这一点免除灾难;可是受到他父亲桓子的罪孽的连累,因而逃亡到楚国。那个郤昭子,他的财产抵得上晋国公室财产的一半,他家里的佣人抵得上三军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财产和势力,在晋国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最后他自身被陈尸在朝堂上,他的宗族也在绛邑被灭绝。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八个姓郤的有五个做大夫,三个做卿,他们的权势够大的了,可是一旦被诛灭,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们,只是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现在你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忧虑道德上的没有建树,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要表示吊唁还来不及,有什么可祝贺的呢?” 宣子于是下拜,并叩头说:“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不但我本人蒙受你的教诲,就是先祖桓叔以后的子孙,都会感激你的恩德。” .
(7)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
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8)原文:齐宣王使人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同‘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必须三百人。南郭处士被请来为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给这三百人奖赏。后来宣王死了,齐闵王当上皇帝,他喜欢一个一个听,南郭处士逃跑了。
(9)原文: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无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着,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子里锄菜。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看见,照旧挥锄除草,看它跟瓦片、石头没有什么不同;华歆看见,把金子拾起来,丢下锄头离开了。
他们有曾同坐在一块席子上读书,正好有官员乘着大车、戴着官帽经过门前。管宁(无动于衷),依旧读书;华歆却把书扔下,出去观看。管宁把所做坐的席子割作两半,跟华歆分开坐。他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10)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㈥ 请问“退避三舍”是什么意思呀出着什么典故

退避三舍 成 语 退避三舍
拼 音 tuì bì sān shè
解 释
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 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用 法 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而要设法解决它。
近义词 委曲求全
反义词 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灯 谜 一再让住房
英 文 retreat to avoid a conflict <fink out; keep somebody at arm's length>
初中语文扩展阅读文言文1 BBS系列
44.退避三舍
原文:
及楚,楚之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
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
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
译文:
到了出国,楚王设宴招待重耳。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男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假如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会命令我的军队退避你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得到认可,我左手拿鞭子和弓箭,右手带着盛着弓箭的袋子,来与您交战。”
典 故
原文:
及楚,楚之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
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
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
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
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
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译文: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㈦ 退避三舍的意义是什麽

成 语 退避三舍
拼 音 tuì bì sān shè
解 释
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 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用 法 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而要设法解决它。
近义词 委曲求全
反义词 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灯 谜 一再让住房
英 文 retreat to avoid a conflict <fink out; keep somebody at arm's length>
初中语文扩展阅读文言文1 BBS系列
44.退避三舍
原文:
及楚,楚之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
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
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
译文:
到了楚国,楚王设宴招待重耳。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男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假如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会命令我的军队退避你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得到认可,我左手拿鞭子和弓箭,右手带着盛着弓箭的袋子,来与您交战。”
典 故
原文:
及楚,楚之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
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
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
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
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
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译文: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㈧ 十五篇文言文及翻译,文言文五十字左右。

(1) 崔景偁拜师
原文;
余始识景偁于京师,与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请为弟子。余愧谢,不获。且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之谓也。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焉。”
译文:
我当初在京城认识景偁,和(他)结交为朋友,景偁按照长兄的礼节来对待我。几年后,不久又面朝北方向我奉上礼物,请求作(我的)徒弟。我感到惭愧并谢绝了,没有接受(礼物)。(景偁)说:“我师从您,并不是图取功名啊.先生您不写世俗的文章,也不是个庸俗的人,我是希望我有希望做您的学生啊
(2)屠牛吐辞婚

齐王厚送女,欲妻屠牛吐。屠牛吐辞以疾。其友曰:“子终死腥臭之肆而已乎,何谓辞之?”吐应之曰:“其女丑。”其友曰:“子何以知之?”吐曰:“以吾屠知之。”其友曰:“何谓也?”吐曰:“吾肉善,如量而去苦少耳。吾肉不善,虽以他附益之,尚犹贾不售。今厚送之,子丑故耳。”其友后见之,果丑。
齐国国王以丰厚的嫁妆嫁女儿,希望嫁给卖牛肉的屠夫吐(人名),屠夫吐以自己有病推辞了。他的朋

友说:“您(愿意)终身老死在这腥臭的市场吗?干什么推辞呢?”吐回答他说:“他的女儿丑。”他的朋友说:“

您怎么知道呢?”吐说:“以我是屠夫而知道的。”他的朋友说:“怎么说?”吐说:“我卖的肉好(的时候),

就如数全部卖出去了,只会是嫌(肉)少的;我卖的肉不好(的时候),虽然用别的附加好处,还是卖不出去。如

今丰厚的嫁妆嫁女儿,所以女儿丑。”

他的朋友后来看见了齐王的女儿,果然丑。
(3)【退避三舍】翻译

及楚,楚子飨之(30),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31),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32),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33)。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34),右属藁鞬(35),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36)。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 晋侯无亲(37),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38),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39)

【译】: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美女、宝玉和丝绸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那些流散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成王说:"尽 管如此,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如果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我就只好左 手拿着马鞭和弓梢,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较量一番。"楚国 大夫子玉请求成王杀掉公子重耳。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 生活俭朴,言辞文雅而合乎礼仪。他的随从态度恭敬而待人宽厚,忠诚而尽力。现在晋惠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的人都憎恨他。我听说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迟的,恐怕要靠晋公子来振兴吧?上天要让他兴盛,谁又能废除他呢?违背天意,必定会遭大祸。"于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秦国。
笱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求生,岂苟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如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全获。
(4)笱巨伯
笱巨伯到远方去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碰上贼人进攻这座城市。朋友告诉笱巨伯说:“我现在要死了!你可以离开这里。” 笱巨伯
说:“我从远处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失去信义而求得生存,这哪里是我所为呢?”
贼人已经到达,对笱巨伯说:“大军已经到达,全城已空,你是什么男子,却敢独自留在这儿?” 笱巨伯
说:“朋友有病,我不忍心离开他,宁可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
贼人相互转告说:“我们这些人都是不讲信义的人,却到了有信义的国家!”于是率领军队离开了这座城市。全城的人都全部获救。
(5)
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之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值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
(唐)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翻译】河东人薛存义将要离开这里了,我在罐子里盛满了肉,满满地斟了一杯酒了,追他为他饯行到了江边上,让他喝酒,让他吃肉。
并且告诉他说:“你知道地方做官的的人,你知道他们职责吗?他们是百姓的仆役,而不是奴役百姓的。凡是靠种地生活的人,拿出他们收入的十分一来雇佣官吏,目的是要官吏公平地为自己办事。现在的我们的官吏拿了百姓的钱,却不好好给百姓办事的,普天之下到处这样。他们哪里只是不好好办事,而且还要贪污、敲诈百姓的财物。假若家里雇一个仆人,他接受了你的报酬,却不好好干活,而且还盗窃你的财物,那么你必然很恼怒而要赶走他,处罚他。现在的官吏大多是像这样的,而百姓却不敢像对待怠工又偷东西的仆人那样,尽情发泄自己的愤怒和驱逐责罚他们,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民与官同主与仆的情况和地位不同啊。虽然情况和地位不同,道理都一样,究竞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百姓?懂得这个道理的人,能不感到害怕而有所警惕吗!
薛存义代理零陵县令两年了。在这期间,他清早就起来办事,夜里还在考虑问题,勤勤恳是,尽心竭力。使打官司的得到公平处理;使纳税的人得到公允的负担。无论老少都对他心不怀欺诈,面不露憎恨,这证明他确实没有白拿百姓的钱,他是懂得不好好给百姓办事还要敲榨百姓财物的可怕而有所警惕的。
我现在是受贬谪、地位低下的人,不能参与考核官吏政绩的优劣而提出应该升降的意见;因此,当薛存义将要离开的时候,我为他饯行,并写了这篇赠序重申做官的道理。
(6)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官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罹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惟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国语》)
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
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翻译】叔向去见韩宣子,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
宣子说:“我空有晋卿的虚名,却没有它的财产,没有什么可以和卿大夫们交往的,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
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百人的田产,他掌管祭祀,家里却连祭祀的器具都不齐全;可是他能够传播美德,遵循法制,名闻于诸侯各国。诸侯亲近他,戎狄归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灾难。传到桓子时,他骄傲自大,奢侈无度,贪得无厌,犯法胡为,放利聚财,该当遭到祸难,但依赖他父亲栾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传到怀子时,怀子改变他父亲桓子的行为,学习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来可以凭这一点免除灾难;可是受到他父亲桓子的罪孽的连累,因而逃亡到楚国。那个郤昭子,他的财产抵得上晋国公室财产的一半,他家里的佣人抵得上三军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财产和势力,在晋国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最后他自身被陈尸在朝堂上,他的宗族也在绛邑被灭绝。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八个姓郤的有五个做大夫,三个做卿,他们的权势够大的了,可是一旦被诛灭,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们,只是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现在你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忧虑道德上的没有建树,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要表示吊唁还来不及,有什么可祝贺的呢?”
宣子于是下拜,并叩头说:“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不但我本人蒙受你的教诲,就是先祖桓叔以后的子孙,都会感激你的恩德。”

.
(7)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
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8)原文:齐宣王使人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同‘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必须三百人。南郭处士被请来为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给这三百人奖赏。后来宣王死了,齐闵王当上皇帝,他喜欢一个一个听,南郭处士逃跑了。
(9)
原文: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无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着,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子里锄菜。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看见,照旧挥锄除草,看它跟瓦片、石头没有什么不同;华歆看见,把金子拾起来,丢下锄头离开了。
他们有曾同坐在一块席子上读书,正好有官员乘着大车、戴着官帽经过门前。管宁(无动于衷),依旧读书;华歆却把书扔下,出去观看。管宁把所做坐的席子割作两半,跟华歆分开坐。他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10)
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㈨ 退避三舍文言文

出处: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 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热点内容
苹果5s屏幕多少钱 发布:2025-07-14 07:42:35 浏览:425
光化学反应釜 发布:2025-07-14 04:43:59 浏览:761
鬼步舞广场舞教学 发布:2025-07-14 04:26:54 浏览:492
历史朝代时间顺序表 发布:2025-07-14 03:48:07 浏览:316
高三语文一模 发布:2025-07-14 03:28:55 浏览:833
教学楼矢量图 发布:2025-07-14 01:11:27 浏览:438
专任教师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5-07-14 00:28:25 浏览:874
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发布:2025-07-13 23:48:29 浏览:271
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 发布:2025-07-13 23:20:30 浏览:530
给老师的101条建议 发布:2025-07-13 21:59:07 浏览: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