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小学科学重要

小学科学重要

发布时间: 2020-11-22 10:24:36

❶ 小学科教学的几个注重方面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五年级科学第四课《根和茎》,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谁能分清根和茎?你能说出几种啊?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茎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五年级第八课《仙人掌的刺》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叶子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莲的叶子荷叶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子发生变态的原因了。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第十三课《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 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科学课中演示实验的教学反思
演示实验时目的必须明确。演示实验要达到什么目的,解决什么问题,学生要学习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这是必须要明确的问题。怎样演示,突出哪些现象,得出正确结论,这是教师要明确的,并在实验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要明白,演示实验不仅要指导学生观察,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思维,分析现象,思考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演示的目的

重点还应该突出,每一个实验必须要完整。怎样提问题。引导观察,怎样突出重点,在演示过程中要层次分明。才能突出重点。突出重点应明确现象间的关系。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

❷ 小学科学哪几册最重要

不要相信楼上的 我是小学科学老师 每一个年级都重要
但是如果是最重要 毫无疑问是六年级
因为六年级不仅是对小学整个科学知识的串联 更是对初中科学的一次奠基
所以六年级科学最重要

❸ 小学科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史上,其名称经历了格致→博物→理科→自然→常识→自然常识→自然→科学的变化。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

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3)小学科学重要扩展阅读:

概括起来新教材主要有如下特点:第一,在指导思想上,体现了活动性、过程性、主动性和发展性。新教材更多地关注学习者本人,强调学习的过程。

教材通过设计系列活动(如实验、讨论和一些小栏目)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教科版为了引起小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还特意采用了一些小学生自己的设计和习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去认识自然和社会,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在内容选择上,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实用性和时代性。新教材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特别注重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中选取内容,便于他们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

在内容上还强调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增加了反映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成果、新话题和社会生活中人们共同关注与亟待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从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并真实地感受和体验科学的本质及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第三,在内容组织上,体现了探究性、整合性和逻辑性。新教材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把科学知识的学习贯穿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以整合方式打通了各学科的人为界限。

建构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整体框架,将内容上有联系的活动组成一个教学单元,全面体现大单元综合的编排思想,而且结构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适应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逻辑性强。

这种形式的编排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探究能力的发展和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第四,在呈现方式上,体现了多样性、趣味性和启发性。打开一本本新教材,可以发现,几乎册册形式多样,活泼可爱(出现了以童话、诗歌、谜语等形式来表达科学内容)。

教材印刷精美,图文清晰,色彩艳丽,文字优美,导语生动,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对小学生具有吸引力。总之,这次科学课改的方向是正确的,它将极大地完善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材教法体系。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往,我国中小学执行国家统一的课程方案,使用单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课程的统一性过强,多样性和选择性很差,不适应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各学校发展不平衡的国情,也不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需求。

特别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和城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区域间的不平衡性更为突出,而中小学的课程、教材主要面向城市,很少考虑农村的需要。这种情况导致了农村中小学的课程脱离了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

如何使课程既能体现国家的统一性要求,满足每个学生的基本学习需要,达到中小学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又能满足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适应农民及其子女的教育需求,是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开发和建设具有地方特点和农村特点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建立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富有灵活性和选择性的农村中小学课程体系,是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农村中小学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建设,应紧紧围绕农村地方和学校所在社区的实际,紧密结合当地的生产生活,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目标应定位于使培养的人能够全面发展,适应当地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这样的基本点上。它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⑴地方(社区)的历史、地理、经济、人文、自然、资源、环境等;

⑵教育部规定的、但尚未进入国家课程中的教育内容,如人口、国防、安全、法制、禁毒、环境、防震、职业指导、青春期教育等;

⑶农职业技术或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包括在农村中学实施的绿色证书课程;

⑷与农业、农村、农民有关的实用知识、技能的内容;

⑸根据统编教材改编、补充、整理的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或教学参考资料,等等。

不同内容可按不同层次,分别由地方和学校来组织开发,如凡是带有一定共性的教育内容,可由各级地方组织开发地方课程。而地方特色非常明显的教育内容,则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组织开发学校课程。这些课程可以编写教材(包括活页教材、音像教材),也可以不编写教材,而以课程大纲或纲要的形式体现,或只作为教师教学时的参考资料。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建设中,校长、教师应是积极的参与者,更是实施者。因此,其教育观念应不断更新,在参与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加强课程理论的学习,提高对地方、学校课程的认识,研究和探索课程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❹ 小学科学学科特点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小学科学课的显著特点,是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
具体特点: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3.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4.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
科学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科学课程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

❺ 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有哪些

为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

各地要引导教师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要重视实验教学,努力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教师要加强实践探究过程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地要引导教师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要重视实验教学,努力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教师要加强实践探究过程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小学科学重要扩展阅读:

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规定:

1、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在我部组织修订《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前,原则上要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

2、各地要全面做好课程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纳入校长、教师培训计划,组织专题培训,强化全员培训。

3、要结合地方教育实际特别是师资队伍情况等,整体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培训方式方法,注重理论培训与实践研修相结合,帮助校长、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提升教育水平。

❻ 小学生为什么要学习科学

科学就是把任何被研究的对象.进行无限放大跟无限缩小.在无限放大跟缩小的过程中.找到接近100%的完美理论.得出价值.做出贡献.看看你现在的生活.看看航母.看看互联网等等这些科学的意义平凡于人类的生活当中。
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科学是人类的分门别类的学问。
科学是由人类感知的自然现象,通过观察、抽象、总结形成家教个性论说,再形成有因果系统的宗教共性论说,再通过设置实验环境、证明宗教论说的真假、形成有因果系统的科学个性结论,再形成有因果系统的科学共性结论,进而形成有因果系统的有实验共性结论的可重复验证的学问,这就是科学。科学最基本的特征是可重复性;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创新精神。
对于科学的认识
1、感性认识:源于实践;
2、理性认识:源于实践中对于感性认识的升华;
3、非感性认识和非理性认识:实践中始终存在的思维的混沌认识;

❼ 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有哪些

为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

各地要引导教师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要重视实验教学,努力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教师要加强实践探究过程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地要引导教师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要重视实验教学,努力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教师要加强实践探究过程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7)小学科学重要扩展阅读:

科学的核心素养具体表现:

1、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2、崇尚真知。重点是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成果;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等。

3、理性思维。重点是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理性务实,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规范行为等。

4、勇于探究。重点是有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能够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并通过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等。

❽ 学科学对小学生有什么作用

自然抄课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自然课讲的都是些最基本的自然常识,但涉及面很广,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无所不包,同时也是中学地理、化学、生命科学的基础。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新的课程标准,小学自然课已更名为小学科学课。
学科学,对小学生的作用非常大,一方面可以教育小学生最基础的常识,避免一些因为太过无知而导致的危险,另一方面则是启发他们对于科学的兴趣,以及培养比较理性的思维方式,当然功利一点也是为后续的学业和考试作预备。

❾ 小学科学重点

2.光
·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等和光源的位置、方向、距离有关。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会随着太阳位置的高低和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遇到物体后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阳光下的物体温度与物体受到的光照强度有关。光线越强烈,物体的温度就越高。
·人们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将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阳光下的物体温度与物体的颜色、表面的光滑程度以及光照的角度有关。
·物体的颜色越浅、表面越光滑、光照的角度越斜,温度就越低。
·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了材料的吸热和保温等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
·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它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简易的显微镜是由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组合而成的。
·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
3.电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静电。
·从电源中流出的电流通过灯丝时,小灯泡就会发光。
·导线、电池(电源)和小灯泡(用电器)可以组成一个简单电路。
·电流从电池的一端经导线流出,通过小灯泡,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叫做电路。
·容易导电的物体称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绝缘体。
·开关是电路中控制电流通断的元件。
·电路根据不同的需要,有串联和并联两种连接方式。
4.热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物体温度的上升或下降,说明了物体的热量在增加或减少。
·通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为37℃、水结冰的温度为0℃、水沸腾的温度为100℃。
·水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缩小,水的这种性质叫做热胀冷缩。
·空气以及许多液体、固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这种传热的方式叫热传递。
·不同的物体传热性能是不同的。金属的传热性能比较好。
·各种不同材料的吸热和散热能力是不同的。
5.磁
·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磁铁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多块磁铁组合在一起,磁铁的磁力会发生变化。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来指示方向的仪器。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磁铁摩擦钢针能使钢针具有磁性。
6.能量转化
·通电后的导线会产生磁力,能使指南针的磁针产生偏转。
·电磁铁是由线圈和铁芯两部分组成的。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绕线方向有关。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以改变,通过增加线圈的圈数、电池的数量能够增强电磁铁的磁力。
·电动机是利用电产生磁以及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原理产生动力的。
·声、光、电、热、磁等都是能量的各种表现形式。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发电机是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成电能的机械设备。
·煤是由亿万年前的植物经过复杂变化而形成的,可以通过煤的特点和地层特点推测出来。
·煤、石油和天然气中贮存的能量来自于太阳。
(四)地球与宇宙世界
1.大气及其变化
·我们的周围存在着空气,空气是会流动的。
·空气会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速是指风每秒钟行进的距离,风速可以用风速仪来测量,也可以用风速等级来表示。
·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雨、雪、冰雹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降水量的多少,常用雨量器来测量。
·天空中飘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
·在一段时间里,气温、降水量、风和云量都会发生变化。
2. 岩石和矿物
·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特征。根据岩石的特征,可以鉴别岩石的种类。
·矿物在自然界中很少单独存在,通常都是几种混杂在一起组成岩石。
·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云母三种不同的矿物组成的。
·在识别矿物时,矿物的条痕颜色比矿物外表的颜色更可靠。
·矿物的颜色、形状、透明度、光泽、条痕以及软硬,是辨认矿物的重要依据。
·矿物的显著特征是有效描述矿物和识别矿物的基础。
·岩石和矿物是组成地球的重要物质,也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宝贵资源。
3.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陆地、海洋、高原、山脉、盆地、峡谷等都是常见的地形。
·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变化很猛烈,而有的变化则很缓慢。
·由于受到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由于雨水的冲刷,土壤或土壤中的部分物质随着水流而流失,就是侵蚀。
·风化、侵蚀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
·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4.时间的测量
·古人利用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等方法来计时。
·水钟根据计时方法不同,分为受水型水钟和泄水型水钟两种。
·“水钟”的滴水速度与滴水孔的大小、出水容器的水位高低等有关。
·同一个摆每次摆动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
·摆摆动的快慢主要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摆锤位置的改变会影响摆线的长度,从而影响摆的快慢。
·摆锤通过摆钟齿轮操纵器来使指针运转的。
5.地球运动
·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理论,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理论。
·傅科摆利用了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地球围绕地轴做自西向东自转。地球自转时,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
·地球围绕着太阳不停地自西向东运动,叫公转。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年。
·四季现象、极昼和极夜现象是由于地球公转时地轴始终倾斜指向北极星造成的。
6.探索宇宙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不停地运动。
·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月相。
·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月相的形成与月球的公转有关。
·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小不等的环形山。
·在月球公转过程中,当太阳、地球、月球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时,会发生日食或月食的现象。
·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卫星、矮行星、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称太阳系。
·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为了便于辨认,人们将星空划分成不同区域,称为“星座”。
·银河实际上是由无数颗星星组成的一条闪亮的光带。
·光年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它是用来计量恒星之间距离的长度单位。
(五)科学探究技能
1.科学探究的认识
·真正的观察是有目的的。
·持续观察和实地的调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多的植物变化的信息。
·不干扰小动物的情况下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是观察小动物的好办法。
·特征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别明显的标志。
·在科学观察中,对那些不知名的物体不能用尝的方法来了解它的特征。
·要排除某种不恰当的解释,需要充分的证据,而不是仅凭主观的意愿。
·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分析假设、制订计划、实验验证、获得结论等过程。
·模拟实验、推测等科学探究结果与客观真实是具有一定差距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对地球环境变化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2.科学探究技能
·能使用眼耳鼻舌手等感觉器官对简单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观察。
·能使用放大镜、显微镜对事物的特征进行细致观察。
·能使用尺、温度计、测力计等测量工具来观察事物、获得数据。
·能利用拓印的方法制作树叶标本。
·能制作简单的植物花的解剖标本。
·能组装简单的开关电路。
·能正确解剖植物的花、果实、种子。
·能通过简单的方法来检测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能利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
·能制作铁钉电磁铁。
·能绘制简单的结构图、设计图,并用文字、符号等加以说明。
·能用维恩图、网状图、气泡图、柱形图、折线图等整理信息。

热点内容
苹果5s屏幕多少钱 发布:2025-07-14 07:42:35 浏览:425
光化学反应釜 发布:2025-07-14 04:43:59 浏览:761
鬼步舞广场舞教学 发布:2025-07-14 04:26:54 浏览:492
历史朝代时间顺序表 发布:2025-07-14 03:48:07 浏览:316
高三语文一模 发布:2025-07-14 03:28:55 浏览:833
教学楼矢量图 发布:2025-07-14 01:11:27 浏览:438
专任教师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5-07-14 00:28:25 浏览:874
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发布:2025-07-13 23:48:29 浏览:271
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 发布:2025-07-13 23:20:30 浏览:530
给老师的101条建议 发布:2025-07-13 21:59:07 浏览: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