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窃盗文言文

窃盗文言文

发布时间: 2020-11-22 11:33:28

文言文 智破盗窃案 (梦溪笔谈) 翻译

陈述古在福建省浦城县做知县时,当地发生了一宗盗窃案,抓住了一些嫌疑犯,却不能够确认谁是真正的窃贼。于是陈述古骗他说:“有一座庙里的钟非常灵异,能识别盗贼。”他派人把那口钟迎到官署后面的阁上,还把疑犯带来钟前,故意在他们面前说:“不是盗贼,摸它是不会发出声音;若是盗贼,摸它就会发出声音”。陈述古(说完以后)亲自带领县衙内的大小官员庄重地向大钟祭祀,非常恭敬。
(陈述古)祭祀完结后,用布将钟围住,并暗中派人把墨涂在钟上。(过了)很长时间以后,(他)带领疑犯逐个将手伸进布里去摸钟。疑犯出来后就检查到他们的手都有墨迹,只有一个疑犯(手上)没有墨迹,(陈述古)就审问他,(于是)那人就承认自己是窃贼。原来(真正的罪犯)害怕钟响起来(所以)不敢触摸那口钟。

⑵ 盗、窃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

《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
盗1
1.偷窃;劫掠。《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史记·高祖本纪》:“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孔文举 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牀头盗酒饮之。”《新唐书·郭知运传》:“ 吐蕃 将 坌达延 、 乞力徐 寇 渭源 ,盗牧马。”
2.引申为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庄子·胠箧》:“﹝ 田成子 ﹞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後汉书·黄琼传》:“处士纯盗虚声。” 宋 司马光 《论夏令公谥第二状》:“若有不令之臣,生则盗其禄位,死则盗其荣名。”《明史·崔景荣传》:“ 魏忠贤 盗国柄。”
3.侵犯。《史记·酷吏列传》:“吾使生居一郡,能无使虏入盗乎?”参见“ 盗边 ”。
4.偷窃或抢劫财物的人。《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淮南子·人间训》:“ 秦牛缺 径於山中而遇盗,夺之车马,解其橐笥,拖其衣被。” 晋 陶潜 《搜神後记》卷三:“ 蔡裔 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偷儿入室, 裔 拊牀一呼,二盗俱陨。” 清 袁枚 《赠编修蒋公适园传》:“遇盗 许昌 ,两骑截路中,五人行劫。” 胡小石 《夜闻捕盗》诗:“大盗脍万肝,窃钩复何数。”
5.谗佞的人。《诗·小雅·巧言》:“君子信盗,乱是用暴。” 郑玄 笺:“盗,谓小人也。” 孔颖达 疏:“盗窃者必小人,谗者亦小人,因以盗名之。” 汉 王符 《潜夫论·忠贵》:“ 息夫 、 董贤 ,主以为忠,天以为盗。”
6.指欺世惑众的人。 宋 苏洵 《苏氏族谱亭记》:“其舆马赫弈、婢妾靓丽,足以荡惑里巷之小人;其官爵、货力足以摇动府县;其矫诈脩饰言语,足以欺罔君子:是州里之大盗也。”
7.对反叛者的贬称。《後汉书·光武帝纪赞》:“炎正中微,大盗移国。” 李贤 注:“大盗,谓 王莽 篡位也。”《旧唐书·代宗纪论》:“自三盗合从,九州羹沸……人不聊生。”三盗,指 安禄山 、 史思明 、 仆固怀恩 。《宋史·徽宗纪四》:“ 淮南 盗 宋江 等犯 淮阳军 。” 清 汤右曾 《澄海楼》诗:“大盗移国 明 社墟,澒洞烟尘昏六幕。”
8.指外来入侵者。 唐 陈子昂 《上西蕃边州危事》:“臣愚不习边事,窃谓 甘州 宜便加兵,内得营农,外得防盗。”
9.杀人者;刺客。《尉缭子·武议》:“杀人之父兄,盗也。”《旧唐书·代宗纪》:“丁卯夜,盗杀 李辅国 於其第,窃首而去。” 宋 洪迈 《容斋五笔·白居易出位》:“去年六月,盗杀右丞相於通衢中。” 元 姚燧 《唐州知州杨君墓志铭》:“自盗杀 阿合马 後, 桑葛 使总制院。”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窃人著述》:“ 宋之问 从 刘希夷 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句不得,遂使人以计杀之,则窃书贼而并为盗矣。”
10.私通。《汉书·陈平传》:“闻 平 居家时盗其嫂。” 颜师古 注:“盗,犹私也。”《新唐书·刘武周传》:“久之,盗 仁恭 侍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韦公子》:“盗婢私娼,其流弊殆不可问。” 章炳麟 《訄书·别录乙》:“又好色,尝盗良家子。”参见“ 盗嫂 ”。
11.逃避。参见“ 盗税 ”。
12.簒夺。《新唐书·祖君彦传》:“﹝ 王世充 ﹞已自欲盗 隋 。”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序》:“ 司马 盗 魏 , 嵇绍 忠。” 章炳麟 《客帝匡谬》:“ 梅福 之讼 王章 也,见 新 室盗 汉 之朕而塞之也。”
13.窃据。《新唐书·薛举传》:“ 举 父子盗 陇西 五年灭。” 宋 洪迈 《容斋随笔·地险》:“ 刘表 居 荆州 , 吕布 盗 徐 。” 宋 陆游 《出塞》诗之四:“小丑盗中原,异事古未有。” 章炳麟 《客帝匡谬》:“盗沃土於中夏而食其赋税。”参见“ 盗据 ”。
14.私下;暗中;非法。《史记·佞幸列传》:“ 邓通 免,家居。居无何,人有告 邓通 盗出徼外铸钱。”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夜,伺其寝後,盗照视之。” 唐 李翱 《岭南节度使徐公行状》:“前节度使殁,掌印吏盗授人职百数。”《新唐书·食货志三》:“ 汴宋 节度使春夏遣官监 汴水 ,察盗灌溉者。”
15.浅色或杂色。 清 方以智 《通雅·衣服》:“凡言窃、言盗,皆借色、浅色、间色也。”参见“ 盗骊 ”。

窃:
1.盗贼。《庄子·天道》:“边竟有人焉,其名为窃。” 成玄英 疏:“窃,贼也。”参见“ 草窃 ”。
2.偷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淮南子·览冥训》:“ 羿 请不死之药於 西王母 , 姮娥 窃以奔月。”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好学,贫不能得书,乃求入集贤为书写吏,窃官书读之。”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窃火给人,虽遭天帝之虐待不悔。”参见“ 攘窃 ”。
3.谓非其有而取之;不当受而受之。《庄子·山木》:“君子不为盗,贤人不为窃。” 王先谦 集解引 宣颖 曰:“虚叨爵禄,无异盗窃。”《大戴礼记·曾子立事》:“无益而厚受禄,窃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虽有窃 秦 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 刘孝标 注:“以诈获爵,故曰窃也。”
4.见“ 窃辔 ”。
5.侵害;危害。《亢仓子·用道》:“今夫惰农信地实生百谷,不力於其道,地窃其菓稼而荒翳之。”《吕氏春秋·辩土》:“夫四序参发,大甽小亩,为青鱼胠,苗若直猎,地窃之也。既种而无行,耕而不长,则苗相窃也。”
6.抄袭。 汉 王逸 《〈楚辞章句〉叙》:“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郑渔仲 ( 郑樵 )诮 班孟坚 ( 班固 ), 汉武 以前尽窃, 司马迁 书,不以为惭。”
7.私下;私自。多用作谦词。《战国策·赵策四》:“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汉书·韩信传》:“臣愚,窃以为亦过矣。”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今请易名,窃恐非礼。”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刘海石》:“久失闻问,窃疑近况未必佳也。”
8.男女私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程器》:“ 相如 窃妻而受金, 扬雄 嗜酒而少算。” 唐 沈亚之 《冯燕传》:“且无令不辜死者。吾窃其妻,而又煞之,当系我。”
9.切近。 唐 张怀瓘 《书断·评》:“其触类生变,万物为象,庶乎《周易》之体也;其一字褒贬,微言劝戒,窃乎《春秋》之意也。”
10.副词。偷偷地;暗地里。《左传·庄公十年》:“ 公子偃 曰:‘ 宋 师不整,可败也, 宋 败, 齐 必还,请击之。’公弗许。自 雩门 窃出,蒙皋比而先犯之。”《韩非子·说难》:“ 卫国 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齐 使者如 梁 , 孙膑 以刑徒阴见,说 齐 使。 齐 使以为奇,窃载与之 齐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规箴》:“ 陈元方 遭父丧,哭泣哀恸,躯体骨立,其母愍之,窃以锦被蒙上。”
11.通“ 浅 ”。淡。《左传·昭公十七年》“九扈为九农正” 晋 杜预 注:“夏扈,窃玄;秋扈,窃蓝。” 孔颖达 疏:“窃,即古之浅字。”按,《尔雅·释兽》:“虎窃毛谓之虦猫。” 郭璞 注:“窃,浅也。” 邢昺 疏:“虎之浅毛者别名虦猫。”参见“ 窃黄 ”。
12.通“ 浅 ”。稍微。参见“ 窃尝 ”。
13.通“ 践 ”。《晏子春秋·杂下三十》:“国不可穷,穷不可窃也。” 于省吾 新证:“窃,应读作‘践’……此言国不可穷,穷则不可践也。”
14.用同“ 察 ”。考察;观察。《荀子·哀公》:“窃其有益与其无益,君其知之矣。” 杨倞 注:“窃,宜为‘察’。”《孔子家语·好生》:“窃乎其有益与无益,君子所以知。” 王肃 注:“窃,宜为‘察’。”

⑶ 盗和窃在古文中有什么区别

盗 <动>

(会意。甲骨文字形,意思是:看到人家的器皿就会贪婪地流口涎,存心不善。本义:盗窃,偷东西)

偷盗(偷窃):

盗跖下惠。意思:跖和柳下惠,两人虽是兄弟,但跖被诬为大盗,而柳下惠却被视为圣人。

动词

窃会意。从米,以米为穴,意为虫在穴中偷米吃,是会意字。本义:偷。今简体窃为形声字。

窃窥(偷看);失窃(财物被人偷走);偷窃(盗窃。用不合法的手段秘密取得);窃宝;窃铁(偷取斧钺);窃药(偷药);窃食(偷吃)。

篡夺。指非其有而取之;不当受而受之

如:窃誉(窃取声名);窃政(窃取政权);窃食(窃取俸禄);窃柄(窃夺权柄);剽窃(抄袭窃取)。

(3)窃盗文言文扩展阅读

1、盗

<动>

偷窃; 劫掠

用不正当的手段营私或谋取

<名>

强盗

汉字释义

偷:盗窃、偷盗、监守自盗。

偷或抢东西的人:强盗、江洋大盗。

【盗窃】 dàoqiè 偷盗;偷窃:盗窃犯|盗窃公物。

〖例句〗由于群众的配合,公安机关破获了几起盗窃案。

【盗用】 dàoyòng 非法使用公家或别人的名义、财物等:盗用公款、盗用他人名义。

学:盗,模仿别人,学习别人。

2、窃

1.私下;私自。多用作谦词

如:窃念(私下想念。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窃惟(私下思惟);窃比(谦词。私自比拟);窃言(私下谈论);窃庇(私下包庇);窃窃(暗中;偷偷地);窃议(私下议论;私自评论)。

⑷ 智者盗窃案文言文阅读

李若谷,字子渊,徐州丰县人。小时就成了孤儿,外出游学,寄食在洛阳有婚约的岳父(当时还没有成婚)赵况的家里,于是把父母安葬在缑氏(地名,在洛阳境内)。考中进士,被选拔补为长社县的县尉。州里修葺兵营,要求百姓捐献木材,让各县县尉办理此事,而县尉们以百姓捐献的木材不符合标准为借口,经常退回并申斥他们,打算难为难写捐献的人,借机收取贿赂;李若谷丈量木材,分别按长短、大小分为不同的标准,放置在庭院里,使百姓自己照着捐献。改任为大理寺丞、宜兴知县。官市上的湖洑(地名,在宜兴县内)茶,规定每年每户的税额是多少,一般贫穷的人家的收入都被征收光了,李若谷开始按户籍逐户进行检验。质量差的茶按照旧的规定要被官府没收,李若谷下令把劣质茶还给百姓,允许他们转卖来补偿应缴纳的税额。又升任为连州知州。宋真宗将要去参拜太清宫,选拔李若谷为亳州通判(官职名)。多次升迁到度支员外郎、权三司户部判官,调外任担任京东转运使。恰逢黄河在白马(地名)决口,调取筑堤用的柱桩,他的同事卢士伦按照三司的授意,加紧逼扰州县的百姓,而李若谷对百姓采取宽松的政策。卢士伦不高兴,向朝庭诬陷他,李若谷调任为陕州知州。强盗聚集在青灰山,很长时间都没有解散,李若谷派官吏手持公文去招降他们,盗贼们杀了其中的乱党后就归顺了。李若谷又改任梓州知州。天圣(宋仁宗年号)初期,李若谷担任判三司户部勾院。出使到契丹,到宫里辞别皇帝,他没有等在垂帘外边接受询问,竟直接到长春殿奏事,于是罢免官职,改任荆南知州。当地的豪族元甲倚仗祖上的恩荫多次犯法,李若谷对他施了杖刑,说:“我替你的父亲、兄长教训你。”王蒙正当时担任驻泊都监,倚仗和太后有姻亲骄横放纵,李若谷绳之以法。监司偏袒王蒙正,上奏改任李若谷为潭州知州。洞庭湖上的盗贼多次拦截商人的船杀人,把尸体扔到水里。一次捕获了一个盗贼,因为没有尸体作为证据,犯人总是能够赎出罪,发配到别的地方。不久又逃回来,重新成为劫贼,李若谷捉拿到他,在市上斩了他。从此贼寇慢慢少了。多次升迁到太常少卿、集贤殿修撰、滑州知州。黄河冲蚀韩村的河堤,他连夜骑马前往,督促兵士建造大埽(筑堤用的一种材料),到早上大堤就筑好了。以右谏议大夫的身份担任延州知州。延州有东西两城夹在黄河两边,到秋、夏两季水满溢出,两岸都坍塌了,用度无法计算。李若谷于是用石板造河岸,又用巨木压在上面,后来虽多次经过河水冲刷,就不在损坏了。官府的粮仓依山而建,存贮的谷自很少,李若谷让人制作了露囤,每个囤可以存二万斛谷子,别的郡大多都效法他。升迁为给事中、寿州知州。当地的芍陂大多被豪门大户分占,芍陂都是好地,夏天水满把地淹坏了,都是被人偷偷扒开的。李若谷查清冒占土地的,把他们驱逐出去,每当决口,就调挨着芍陂的土豪们,让他们堵上决口,偷着扒开决口的行为就不再出现了。兼任集贤院学士、江宁知府。拉着舟船过境的士卒,非常贫寒的,李若谷就收养他们,到了春暖的时候打发他们走。百姓在路旁乞讨的,就分给各寺庙管理,帮助他们做饭。回到朝廷,担任三班院勾当,升任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南知府。达官贵人大多埋葬在洛阳,官吏们勒索、烦扰他们,李若谷上奏让鸿胪卿(官职名)预约贵人们所选定的地府,事先就营办妥当。改任枢密直学士、并州知州。百姓有因为贫穷不能履行婚约的,李若谷出私钱帮助他们嫁娶。招赘的女婿、无赖等抛弃妻子而去的,李若谷就为他们规定期限,到期不回来的,允许他们的妻子改嫁。并州有许多投降过来的,喜欢盗窃,李若谷让人登记多次犯法的人,须有三个人作为保人,再犯了最,保人都要被连累,不改的就削去户籍。升任尚书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开封知府,兼参知政事。他建议说:“风俗不好,都是上层之人形成而后推广的。君子小人,各有类别,如果都用朋党的眼光看待,恐派正直的人没法自立了。”皇帝醒悟过来,下诏告谕朝廷内外。他因为耳朵有病,多次上奏辞职,改任为资政殿大学士、吏部侍郎、提举会灵观事。以太子少傅的身份退休,时八十岁。追赠他为太子太傅,谥号为康靖。李若谷品性端重,在任时,对他的评论都很宽厚。他管理百姓很用心,宽容人,他每离任时,都被当地人怀念。他年轻时和韩亿为友,当自己显贵之后,和韩亿的婚约依然没有断绝。 -------------------------裴封叔的住宅在光德里。有个木匠扣他的门,希望租一间房并以劳动抵付房租。他所 做的工作只是拿规榘绳墨去画方圆曲直,他的家里头看不到刀锯斧斤之类的工具。我 问他的本领,他说:「我善於度量材料。我可以看栋宇之制,估算高深圆方短长,然 后指使群工劳役。没有我,群工无法完成一栋屋宇。所以我受雇於官府时,拿的是一 般薪禄的三倍;如果受雇於私家,拿的是所有工钱的大半。」 有一天我到他的房间,看到他的床缺了支脚竟不能自理,说是要请工人来修。我笑他 没有本领,而且是个贪禄嗜货的人。 后来京兆尹要修理官署,我路过那儿。看到积了许多木材,聚了许多工人,有的拿斧 斤,有的执刀锯,都环立在这个木匠四周。这人左手持引右手拿杖,是众人的焦点。 他量度栋宇的尺寸,看看木材能否胜任,然后挥舞他的手杖说:「斧来!」於是执斧者奔到他的右边;他又回头说:「锯来!」於是执锯者立刻趋前他的左边。过了一会 儿,执斧的人砍,执刀的人削,都看他的眼色,等着他说话,没有人敢自己决断。一 些不胜任者即使被他怒斥而退,也不敢有什麽愠色。他在墙上画一座宫殿,虽然只有 一尺规模,但能曲尽制度,计算毫厘,构筑成整栋大厦,不出一丝差错。完成之日在 栋梁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某某建造」。上面是他的姓名,众劳役皆不在列。我四 顾之馀吓一大跳,看到了他的技术工程的浩大。 继而一想,我有了一些慨叹:也许是他舍弃了手艺,专习其心智,於是才能够如此知 道体制纲要吧!我听说劳心者役使别人,劳力者被别人役使。他实在是个劳心的人呀 !我听说能者以技能胜而智者以谋略胜,他实在是个智者呀!...(下略)。 -------------------------译文: 得“道”的人是外形变化而内心不变的。变化外形是为了适应世俗,内心不变是为了保全自身。所以一个人如果内心有固定操守,外表又能屈能伸、能盈能缩、能卷能舒,与物推移周旋,那么干什么都不会陷入困境。世人之所以推崇圣人,是因为圣人能像龙那样变幻无穷。反过来看,有些人只勉力于细微末节,守于一种行为,虽然已经因此碰得头破血流,被证明行不通,但还是不知道改弦易辙。这些人就只盯着眼前的一些小的好处,而对大道是一窍不通。 赵宣孟在桑树的树荫下救下了一个饥饿万分的人,天下人就此知道他的仁慈;楚佽非江中遇难,以剑保持自己的操守,天下人就此称赞他的勇敢。因此,看人的一个细小的表现行为就可以断定他为人的大概。田子方在路上遇到一匹老马,由此产生感触,便问赶马人说:“这是谁家的马?”赶马人说:“这原是公家王室的牲口,因为老病不中用了,便被牵出来卖了。”听了此话后,田子方感慨地说:“这马壮年的时候,人们拼命地使用它的力气,老了病了就抛弃了它。仁慈的人是不应该这样做的。”于是便用一束帛赎回这匹老马。魏国的老弱武士听说此事后,由此产生联想,从此也就从内心拥戴了田子方。齐庄王外出打猎,路上有一只小虫,伸出前肢要挡齐庄王的车轮滚动,齐庄王见了后问赶车人:“这是什么虫呀?”赶车人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螳螂。这种昆虫只知前进不知退却,从不计量自己的力量,且轻视对方敌手。”庄公听了后说:“如果它是人的话,肯定是一位天下勇士。”说完便让车子绕道避开了螳螂。齐国的勇士听说此事后,由此联系自身,都感到应归附齐庄公。田子方怜惜一匹老马使得魏国人都拥戴他,齐庄公避开一螳螂使勇士们都归附他。商汤叫人网开三面,祈祝猎物“无入吾网”,使天下四十个诸侯来朝拜他;周文王礼葬者的骨骸而使九夷归服了他;周武王将一位中暑者安置在树荫之下,左手拥抱着他,右手用扇给他扇凉,使天下人都归顺了他。越王勾践偶然一次错判了案子,冤枉了无辜,就拿出宝剑刺割自己的大腿,血流满地,以示自责,听到这些消息,战士们在战斗中不惜生命拼作战。所以说圣人从小处入手做事,就能产生大的影响;谨慎处理身边小事,就能感化安抚远方的人们。

⑸ 现在到底有没有盗窃文物罪这个罪名盗窃文物又出卖的怎么定罪盗窃文物后又损坏的怎么定罪盗掘古文

根据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文物分为一般文物和珍贵文物,珍贵文物中又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对一般文物,按1997年11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第8项的规定:“不属于馆藏三级以上的一般文物,包括古玩、古书画等,按国有文物商店的一般零售价计算,或者按国家文物主管部门核定的价格计算。”而馆藏三级以上珍贵文物,其价值显然具有不确定性,【但通常不会低于盗窃罪适用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巨大标准的最高限20000元人民币】

⑹ 庄子《胠箧》文言文全文翻译。

【译文】:

为了对付撬箱子、掏口袋、开柜子的小偷而做防范准备,必定要收紧绳结、加固插闩和锁钥,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聪明作法。可是一旦大强盗来了,就背着柜子、扛着箱子、挑着口袋快步跑了,唯恐绳结、插闩与锁钥不够牢固哩。

既然是这样,那么先前所谓的聪明作法,不就是给大盗作好了积聚和储备吗?所以我曾试图讨论这种情况,世俗所谓的聪明人,有不替大盗积聚财物的吗?所谓的圣人,有不替大盗守卫财物的吗?

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当年的齐国,邻近的村邑遥遥相望,鸡狗之声相互听闻,鱼网所撒布的水面,犁锄所耕作的土地,方圆两千多里。整个国境之内,所有用来设立宗庙、社稷的地方,所有用来建置邑、屋、州、闾、乡、里各级行政机构的地方,何尝不是在效法古代圣人的作法!

然而田成子一下子杀了齐国的国君也就窃据了整个齐国。他所盗窃夺取的难道又仅仅只是那样一个齐国吗?连同那里各种圣明的法规与制度也一块儿劫夺去了。而田成子虽然有盗贼的名声,却仍处于尧舜那样安稳的地位,小的国家不敢非议他,大的国家不敢讨伐他,世世代代窃据齐国。

那么,这不就是盗窃了齐国并连同那里圣明的法规和制度,从而用来守卫他盗贼之身吗?所以我曾试图讨论这种情况,世俗的所谓聪明人,有不替大盗积聚财物的吗?所谓的圣人,有不替大盗防守财物的吗?

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龙逢被斩首,比干被剖胸,苌弘被掏肚,子胥被抛尸江中任其腐烂。即使像上面四个人那样的贤能之士,仍不能免于遭到杀戮。因而盗跖的门徒向盗跖问道:“做强盗也有规矩和准绳吗?”

盗跖回答说:“到什么地方会没有规矩和准绳呢?凭空推测屋里储藏着什么财物,这就是圣明;率先进到屋里,这就是勇敢;最后退出屋子,这就是义气;能知道可否采取行动,这就是智慧;事后分配公平,这就是仁爱。以上五样不能具备,却能成为大盗的人,天下是没有的。”

从这一点来看,善人不能通晓圣人之道便不能立业,盗跖不能通晓圣人之道便不能行窃;天下的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那么圣人给天下带来好处也就少,而给天下带来祸患也就多。所以说:嘴唇向外翻开牙齿就会外露受寒,鲁侯奉献的酒味道淡薄致使赵国都城邯郸遭到围困。

圣人出现了因而大盗也就兴起了。抨击圣人,释放盗贼,天下方才能太平无事。溪水干涸山谷显得格外空旷,山丘夷平深潭显得格外充实。圣人死了,那么大盗也就不会再兴起,天下就太平而没有变故了。

圣人不死,大盗也就不会中止。即使让整个社会都重用圣人治理天下,那么这也是让盗跖获得最大的好处。给天下人制定斗、斛来计量物品的多少,那么就连同斗斛一道盗窃走了;给天下人制定秤锤、秤杆来计量物品的轻重,那么就连同秤锤、秤杆一道盗窃走了。

给天下人制定符、玺来取信于人,那么就连同符、玺一道盗窃走了;给天下人制定仁义来规范人们的道德和行为,那么就连同仁义一道盗窃走了。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那些偷窃腰带环钩之类小东西的人受到刑戮和杀害,而窃夺了整个国家的人却成为诸侯。

诸侯之门方才存在仁义。这不就是盗窃了仁义和圣智吗?所以,那些追随大盗、高居诸侯之位、窃夺了仁义以及斗斛、秤具、符玺之利的人,即使有高官厚禄的赏赐不可能劝勉,即使有行刑杀戮的威严不可能禁止。

这些大大有利于盗跖而不能使他们禁止的情况,都是圣人的过错。因此说,鱼儿不能脱离深潭,治国的利器不能随便拿给人看。那些所谓的圣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可以用来明示天下的。

所以,断绝圣人摒弃智慧,大盗就能中止;弃掷玉器毁坏珠宝,小的盗贼就会消失;焚烧符记破毁玺印,百姓就会朴实浑厚;打破斗斛折断秤杆,百姓就会没有争斗;尽毁天下的圣人之法,百姓方才可以谈论是非和曲直。

搅乱六律,毁折各种乐器,并且堵住师旷的耳朵,天下人方能保全他们原本的听觉;消除纹饰,离散五彩,粘住离朱的眼睛,天下人方才能保全他们原本的视觉;毁坏钩弧和墨线,抛弃圆规和角尺,弄断工倕的手指,天下人方才能保有他们原本的智巧。

因此说:“最大的智巧就好像是笨拙一样。”削除曾参、史鰌的忠孝,钳住杨朱、墨翟善辩的嘴巴,摒弃仁义,天下人的德行方才能混同而齐一。人人都保有原本的视觉,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毁坏;人人都保有原本的听觉,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忧患。

人人都保有原本的智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迷惑;人人都保有原本的秉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邪恶。那曾参、史鰌、杨朱、墨翟、师旷、工倕和离朱,都外露并炫耀自己的德行,而且用来迷乱天下之人,这就是圣治之法之所以没有用处的道理。

你唯独不知道那盛德的时代吗?从前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在那个时代,人民靠结绳的办法记事,把粗疏的饭菜认作美味,把朴素的衣衫认作美服,把纯厚的风俗认作欢乐,把简陋的居所认作安适。

邻近的国家相互观望,鸡狗之声相互听闻,百姓直至老死也互不往来。像这样的时代,就可说是真正的太平治世了。可是当今竟然达到使百姓伸长脖颈踮起脚跟说,“某个地方出了圣人”,于是带着干粮急趋而去,家里抛弃了双亲,外边离开了主上的事业,足迹交接于诸侯的国境。

车轮印迹往来交错于千里之外,而这就是统治者追求圣智的过错。统治者一心追求圣智而不遵从大道,那么天下必定会大乱啊!

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弓弩、鸟网、弋箭、机关之类的智巧多了,那么鸟儿就只会在空中扰飞;钩饵、渔网、鱼笼之类的智巧多了,那么鱼儿就只会在水里乱游;木栅、兽栏、兽网之类的智巧多了,那么野兽就只会在草泽里乱窜。

伪骗欺诈、奸黠狡猾、言词诡曲、坚白之辩、同异之谈等等权变多了,那么世俗的人就只会被诡辩所迷惑。所以天下昏昏大乱,罪过就在于喜好智巧。所以天下人都只知道追求他所不知道的,却不知道探索他所已经知道的。

都知道非难他所认为不好的,却不知道否定他所已经赞同的,因此天下大乱。所以对上而言遮掩了日月的光辉,对下而言销解了山川的精华,居中而言损毁了四时的交替,就连附生地上蠕动的小虫,飞在空中的蛾蝶,没有不丧失原有真性的。

追求智巧扰乱天下,竟然达到如此地步!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的情况就是这样啊,抛弃那众多淳朴的百姓,而喜好那钻营狡诈的谄佞小人;废置那恬淡无为的自然风尚,喜好那喋喋不休的说教。喋喋不休的说教已经搞乱了天下啊!

【原文】: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

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专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

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

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而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

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

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

则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

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曰:“某所有贤者,”赢粮而趣之,则内弃其亲,而外弃其主之事。

足迹接乎诸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之外,则是上好知之过也。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钩饵、罔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罝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

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烁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惴耎之虫,肖翘之物,莫不失其性。

甚矣,夫好知之乱天下也!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舍夫种种之民,而悦夫役役之佞,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啍啍之意,啍啍已乱天下矣!

(6)窃盗文言文扩展阅读:

“胠箧”的意思是打开箱子。本篇的主旨跟《马蹄》篇相同,但比《马蹄》更深刻,言辞也直接,一方面竭力抨击所谓圣人的“仁义”,一方面倡导抛弃一切文化和智慧,使社会回到原始状态中去。宣扬“绝圣弃知”的思想和返归原始的政治主张,就是本篇的中心。

本篇深刻揭露了仁义的虚伪和社会的黑暗,一针见血地指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但看不到社会的出路,于是提出“绝圣弃知”的主张,要摒弃社会文明与进步,倒退到人类的原始状态。这是庄子社会观和政治观的消极面。

作者简介: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⑺ 《智破盗窃案》古文的译文

智破盗窃案 《梦溪笔谈〉

【译文】
陈述古在福建省浦城县做知县时,当地发生了一宗盗窃案,抓住了一些嫌疑犯,却不能够确认谁是真正的窃贼。于是他心生妙计,故意声称有一座庙里的钟非常灵异,能识别盗贼。凡是盗贼摸了,它就会发出声音。他派人把那口钟迎到官署后面的阁上,还把疑犯带来,故意在他们面前说:不是盗贼,摸它是不会发出声音的;若是盗贼,摸它就会发出声音。陈述古说完以后,还装模作样,带领县衙内的大小官员庄重的祭祀一番,然后用布将钟围住。他让各个疑犯逐一伸手去摸。每人摸完之后,他不是检验钟是否有声,而是查看各人的手。因为他事先偷偷派人将墨涂在钟上,真正的罪犯由于害怕钟真的会响起来,所以根本不敢碰那口钟一下,自然手上没有墨痕。

【原文】
陈述古密直知建州蒲城县。日有人失物,捕得莫知的为盗者。述古乃绐之曰:“某神有一钟,能辨盗,至灵。”使人迎置后阁祠之,引群囚立钟前。自陈:“不为盗者,摸之则无声;为盗者,摸之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
祭讫,以帷围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令手入帷摸之。出乃验其手皆有墨,惟有一囚无墨,讯之,遂承为盗。盖恐钟有声不敢摸也。

⑻ 盗窃未获文言文翻译

《盗窃未获》原文
秦破赵于长平①,坑众四十万②,遂以兵围邯郸③。诸侯救兵列壁而不敢前④,邯郸垂亡⑤。平原君无以为策,家居愁坐,顾府吏而问曰⑥:“相府有何未了公事?”吏未及对⑦,新垣衍在坐⑧,应声曰:“唯城外一火窃盗未获尔⑨。”

《盗窃未获》注释:
①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②坑:活埋。③邯郸:赵国都城。④列壁:陈兵营垒,坐观双方成败。壁,古时军营周围的防御设施。⑤垂:将近。亡:灭亡,指沦陷。⑥平原君:赵胜,赵惠文王之弟,号平原君,任赵国相国,战国四公子之一。顾:回头看。⑦对:回答。⑧新垣衍:即辛垣衍,辛垣是复姓,衍是名。战国时曾在魏国做将军。⑨火:同“伙”。尔:用法同“耳”,可译为“了”、“罢了”。

《盗窃未获》译文

秦国在长平击败了赵国的军队,活埋了俘虏四十万,就率领军队包围了邯郸。诸侯派出的救兵都陈兵营垒坐观成败,不敢上前救援,邯郸即将沦陷。平原君没有用来应对的办法,在家中闲呆,忧愁地坐着,回头看着相府里的官吏问道:“相府里有什么没办完的公事吗?”官吏还没来得及回答,辛垣衍在场,应声回答说:“只是城外有一伙盗贼还没有捕获罢了。”

《盗窃未获》选自《艾子杂说》。《艾子杂说》是一部寓言集,共收入三十九则故事。艾子是作者虚构的一个滑稽多智的人物,贯穿故事始终。本书旧题宋代苏轼撰。本文描写了一群昏官庸吏的形象,他们钻营讨好,粉饰太平,对大事毫无主见,在小事上却抢先发言,一副阿谀奉承的丑态。

⑼ “盗”和“窃”在古文中有什么区别

盗,分为强盗和偷盗,窃,分为剽窃和偷窃,盗,明目张胆,窃,鬼鬼祟祟,颤颤竞竞,同是贬义词!

⑽ 古文中盗,贼,乱,窃分别是什么什么意思

古文中盗跟贼和今天的意思刚好相反
盗是指偷东西的
贼是打劫的
乱 (破坏,混乱,没有秩序)
窃 和今天的意思一样 指偷东西

热点内容
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发布:2025-07-13 23:48:29 浏览:271
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 发布:2025-07-13 23:20:30 浏览:530
给老师的101条建议 发布:2025-07-13 21:59:07 浏览:877
教师美文诵读材料 发布:2025-07-13 20:46:09 浏览:211
2017数学高考答案解析 发布:2025-07-13 20:21:13 浏览:721
黄冈小状元四年级上册语文答案 发布:2025-07-13 18:50:35 浏览:24
告诉英语 发布:2025-07-13 18:39:33 浏览:202
南陵县教育信息网 发布:2025-07-13 18:21:05 浏览:638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 发布:2025-07-13 14:42:16 浏览:896
对教育的 发布:2025-07-13 14:06:14 浏览: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