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学科本体内容

学科本体内容

发布时间: 2020-11-22 11:39:58

A. 本体性知识包括哪些

本体性知识—胜任岗位的基本保证 本体性知识—胜任岗位的基本保证 识要有事业与职业的目的,一个人最佳的知识结构,主要是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与专业为基础。这种本体性知识有如下四个要求:一是对学科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二是既懂得本学科的历史,又掌握该学科的新进展;三是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例如有关学科的知识背景、实验知识、观察知识以及科学方法论方面的知识,等等;四是能把本学科知识变成自己的一种学科(学术)造诣,能够清楚表达出来。然而学科知识只是“基本保证”,而不是唯一保证,即光有本体性知识并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决定条件。我们的研究表明教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知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高相关”关系。有几位颇有名的科学家,他们曾经是一些不合格的中学教师。因此,可以认为,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一定要有,但达到某种水平即可。,具有丰富的 1.文化知识—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教师的工作,有点像蜜蜂酿蜜,需要博采众长。为了实现教育的文化功能,教师除了要有本体性知识以外,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向未来的人生之路。在学校里,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因为教师的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我们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文化知识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当然,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我们主张每一位教师都要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 2.实践知识—机智丰富的个体存在 教师的实践知识更具体地说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的教学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只有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当时的情景有分寸地进行工作,才能表现出教师的教育教学机智来。在这些情景中教师所采用的知识来自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明显的经验性。而且,实践知识受一个人经历的影响,这些经历包括个人的打算与目的以及人生经验的累积效应。所以这种知识的表达包含着丰富的细节,并以个体化的语言而存在。显然,关于教学的传统研究常把教学看成是一种程式化的过程,忽视了实践知识与教师的个人打算,于是它限制了研究成果的运用。 3.条件性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这种知识是广大教师所普遍缺乏的,也是我们在教改实验中所特别强调的。条件性知识是一个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在研究中,我们把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具体化为三个方面,即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知识—成功教学的 “金钥匙”

B. 钟绍春主要提出了哪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

(一) 理论基础及主要观点
1.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界定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是指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效率。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两个要素分别是信息技术和课程,在这一整合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是全过程、全方位的整合。在课程目标方面,信息技术的引入,扩充了课程目标的范围。在课程内容方面,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改变课程内容承载的介质以及呈现形态,使课程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在教学设计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教学条件和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课程内容呈现形态有了质的变化,在教学模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步骤的安排以及教学评价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课程实施方面,信息技术能够为课程的实施提供有效的支撑平台。在课程评价方面,信息技术能够从多个方面为评价的实施提供有效的支撑手段。
2.整合点概念界定
在一节课的教与学过程中,如果存在具有下列性质的教学步骤或环节就称之为整合点:常规教学手段支撑其实施存在困难(或在质量及效率方面存在问题),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支撑(或能够提高实施的质量及效率)。从严格的理论意义上讲,整合点的定义应为,一节课中任意一个教学步骤(环节、活动),只要信息技术支撑它的实施比常规教学手段好就称之为整合点。只有那些常规教学手段支撑困难的环节得到了有效支撑,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才有可能实现大幅度的提高。任意一节课,它的教学步骤中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整合点,也可能一个也没有。
3.整合的基本方法
(1)创新教学方法:遵循先进的教育理念,系统研究学科本体,根据本体特点研究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清晰的框架下学习,构建能力体系;
(2)科学构思教学过程:在教学设计时,将通常的教学条件因素去掉,改为只要能够想到就能做到的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构思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称为理想教学设计;
(3)准确诊断整合点,考虑信息技术可能的支撑方式、整合点分类及对应的诊断策略;
(4)选择合适的支撑软件与资源:在准确诊断整合点的基础上,按照整合点的解决方法选择合适的资源和软件,并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其集成为一节课的课件,包括上用的课件和学生机上用的课件;
(5)科学实验,总结方法:借助课题引导、同课异构、定期教研、赛课及行动研究,逐步形成自己的有效整合模式及方法体系。
4.学科本体
本体是关于共享的概念模型的协议。在学科知识共享的环境中,本体可以用来表述分类的层次结构,指明了类和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同时也便于将该描述数字化。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应该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逆推其所应该掌握的学科知识。
(1)概念本体,是让学生能够了解学科本质概念、相互联系及其建立在二者其上的规则。需要将对事物的特性、规律及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从一些抽象的文字描述形态转换到形象直观的形态。
(2)方法本体,要让学生能够理解利用某类方法本体处理具体问题的方法,需要将以文字形态描述的知识转换成具体的处理过程形态。
(3)应用本体,要让学生容易理解及利用应用本体进行规划、选择、决策的方法,需要将文字形态的知识转化成规划、选择和决策的过程。
(4)基于方法本体能够形成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的培养,需要营造学生能够参与的过程,在过程中让学生将方法本体所描述的过程性知识转化成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
(5)基于应用本体能够形成规划、选择以及决策等控制性能力的培养,需要营造让学生能够分类处理问题的环境,让学生能够运用应用本体所描述的控制性知识驾驭基于概念本体和方法本体处理问题的过程,得到处理问题的系统训练。

5.理想教学设计
理想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设计时,将通常的教学条件因素去掉,改为只要能够想到就能做到的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构思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在此基础上诊断整合点,再应用信息技术支撑整合点教学。
在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时,采取理想教学设计思路的主要原因是,按照这样的设计思路能够对一节课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创新,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撑所创新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6.整合点诊断方法
一节课的教学步骤中,可能没有整合点,也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整合点。应重点关注与这节课教学质量、效率关联度大的整合点。
整合点可以分为两大类:(1)过程类整合点关注的是该步骤的教与学形式,典型的整合点如相互评价、实时反馈、动态发布信息、分组交流等。(2)内容类整合点关注的是该步骤学习内容的特点及相应的教与学方法,如快速获取信息、创设情境、改变知识呈现形态、建立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环境与过程、营造能够将知识系统化的训练环境、增加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等。
在整合点诊断时,应采取下列策略:
(1)应重点关注教学过程中教学重点、难点所对应的教学步骤,有针对性地挖掘与教学质量、效率关联度大的整合点。
(2)根据不同类型学习内容的特点,有侧重、有目的、按照共性规律挖掘整合点:对于陈述(描述)性知识方面的学习内容,重点挖掘知识与信息有效呈现形态方面的整合点;对于过程(程序)性知识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培养方面的学习内容,重点挖掘营造学生能够参与的过程方面的整合点;对于控制(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及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重点挖掘营造知识综合运用环境方面的整合点。
(3)根据不同教学方式的需要,按照不同类型共性步骤有针对性的挖掘整合点。重点关注探究学习、协作学习中的共性学习步骤。
7.学习环境体系结构
学习环境应该能够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为教师提供有效引导学生学习的资源与软件,为学生提供有效支撑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资源与软件,且为学生所提供的资源与软件应是由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安排的。
因此,应为教师提供一个能够既为自己准备引导学生学习所需资源与软件,又能够准备学生根据课程需要开展自主、协作学习所需资源与软件的备课平台。该平台的基本架构如下图所示:

(二) 实施策略
在对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共性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实验假设,在实验基地以课题研究为主线,通过专家理念上的引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整合技术的培训以及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完成相关理论建构。实践验证中,通过专家指导、教师培训、讨论交流、整合大赛、同题异构、形成物化成果等多种途径反馈实验结果,对基本理论进行反复论证、总结、修正,提升理论,最后形成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案例体系。
(三) 成果形式及适用对象
在理论成果方面,提出了整合点的概念,明确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整合的定位;系统研究学科本体,根据学科本体创新教学方法;总结了整合课设计的三种方法,并分析了科学构思教学过程的基本方法;基于信息技术作用的角度,总结了“整合点”分类及诊断方法;提出了有效支撑整合的软件及资源建设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60多篇学术论文、4本研究论文集、4篇博士学位论文、16篇硕士学位论文。
在物化成果方面,研究开发了包括中小学校及教育局所需要的学科教学虚拟软件、理化生实验教学虚拟软件、教学过程支撑软件、教学评价软件、教学管理软件、教学资源与管理软件等11类软件,共690多个品种。形成了一些具有引领示范性的成果,包括128节摩课、90节同题异构课、 4100多个动画、280多单元教材资料、近20个专题网站、1334节优质课大赛案例等。
成果适用于中小学学科教师及信息技术教师、教研员、学校及教育机构管理者、师范大学的老师和学生、基础教育相关研究者。

C.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包括

所谓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这是人们所普遍熟知的一种教师知识。从一般意义上说,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应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教师应对学科的基础知识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
其次,教师要基本了解与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点、相关性质以及逻辑关系。
第三,教师需要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了解推动其发展的动因,了解该学科对于社会、人类发展的价值以及在人类生活实践中的多种表现形态。
第四,教师需要掌握每一门学科所提供的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与方法,熟悉学科内科学家的创造发现过程和成功原因,在他们身上展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这对于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和创造意识具有重要的远远超出学科知识所能提供的价值

D. 什么是数学学科本体知识有什么相关书籍或者学习资料吗

是基本数学领域,主要包括代数积分算法等,就是《几何原理》类似的数学类书。

E. 散文的分类 具体的

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⒈记叙散文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

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散文可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⒉抒情性散文

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

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

⒊议论性散文

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

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鲁迅先生的杂文、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都是典型的议论散文。

(5)学科本体内容扩展阅读:

散文特点

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语言优美: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F. 教师资格的学科专业知识都考什么

教师资格证考试每个省份的考试科目和考试时间都有所不同,教师资格证考试国考的考试科目如下:
幼儿考:《综合素质》幼儿园和《保教知识与能力》
小学考:《综合素质》小学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职文化课考:《综合素质》中学和《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中职专业课、中职实习指导考:《综合素质》中学和《教育知识与能力》

G. 2019教师招聘笔试内容为专业知识指的是什么

教师招聘的专业知识就是你所报考的科目的学科知识,像语文、数学、英语美术、历史、化学物理生物、政治、音乐、体育、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四部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知识,其中每一种知识都对教学工作有着不同的影响,相互渗透、相互结合。

H. 辨析题 有人认为,教师的知识素养要重视教育学科知识这个本体性知识。

这种提法是正确的,因为一个教师各种知识都会,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一个人必须要专干一行,爱一属行,精通一行,才能取得好的成效。一个教师必须要把所教学科的知识点学深学透,使自己具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碗水,否则。对于学生知识的汲取,你是满足不了的。因此教师本职工作的重视与精通是非常重要的。

I. 教师本体性知识分为哪几类你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SubjectInvolvedKnowledge)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指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法等相关的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具体地说, 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上周五在幼儿园和老师们研课,其中有一个老师提出“空气无处不在”有科学错误,证据是“把玻璃制品、铁制品放入水中并不会有泡泡冒出,说明没有空气”——其实只是相对还是绝对而已,说“空气无处不在”没有什么错误,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我们不可能运用所有的手段检测所有的物品是否有空气,也没有必要。昨天开会与一园长朋友一起坐,她问我:立方体必须是实心的物体吗?据她讲,在他们本地区教研的时候,有位领导是这样讲的,老师们也不是很清楚。——所谓的立方体应该是指具有长宽高三维空间的物体,与物体是否是实心的没有任何关系……
举上面两个例子只是想要说明,现阶段制约很多幼儿园老师设计组织科学数学活动的是教师学科知识的欠缺,我们需要补上这一课,有人这样举例说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就好比“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身要有一桶水”中的“水”,条件性知识好比“怎么倒水”,实践性知识就是倒水过程中的经验。虽然我们一直重视教师是否拥有“一桶水”,但由于诸多原因,教师的“一桶水”明显的偏少或者“水质”偏差。因此,教师学科本体性知识的缺乏是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热点内容
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发布:2025-07-13 23:48:29 浏览:271
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 发布:2025-07-13 23:20:30 浏览:530
给老师的101条建议 发布:2025-07-13 21:59:07 浏览:877
教师美文诵读材料 发布:2025-07-13 20:46:09 浏览:211
2017数学高考答案解析 发布:2025-07-13 20:21:13 浏览:721
黄冈小状元四年级上册语文答案 发布:2025-07-13 18:50:35 浏览:24
告诉英语 发布:2025-07-13 18:39:33 浏览:202
南陵县教育信息网 发布:2025-07-13 18:21:05 浏览:638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 发布:2025-07-13 14:42:16 浏览:896
对教育的 发布:2025-07-13 14:06:14 浏览: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