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文言文
A. 谁有西晋陈寿的古文《曹冲称象》啊
《三国志.卷二○.魏书.武文世王公传.邓哀王冲》
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时军国多事,用刑严重。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於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一无所问。冲仁爱识达,皆此类也。凡应罪戮,而为冲微所辨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魏书曰:氵中每见当刑者,辄探睹其冤枉之情而微理之。及勤劳之吏,以过误触罪,常为太祖陈说,宜宽宥之。辨察仁爱,与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於众,故特见宠异。臣松之以“容貌姿美”一类之言,而分以为三,亦叙属之一病也。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年十三,建安十三年疾病,太祖亲为请命。及亡,哀甚。文帝宽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孙盛曰:春秋之义,立嫡以长不以贤。氵中虽存也犹不宜立,况其既没,而发斯言乎?诗云:“无易由言。”魏武其易之也。言则流涕,为聘甄氏亡女与合葬,赠骑都尉印绶,命宛侯据子琮奉冲后。二十二年,封琮为邓侯。黄初二年,追赠谥冲曰邓哀侯,又追加号为公。魏书载策曰:“惟黄初二年八月丙午,皇帝曰:咨尔邓哀侯冲,昔皇天锺美於尔躬,俾聪哲之才,成於弱年。当永享显祚,克成厥终。如何不禄,早世夭昬!朕承天序,享有四海,并建亲亲,以籓王室,惟尔不逮斯荣,且葬礼未备。追悼之怀,怆然攸伤。今迁葬于高陵,使使持节兼谒者仆射郎中陈承,追赐号曰邓公,祠以太牢。魂而有灵,休兹宠荣。呜呼哀哉!”魏略曰:文帝常言“家兄孝廉,自其分也。若使仓舒在,我亦无天下。”三年,进琮爵,徙封冠军公。四年,徙封己氏公。太和五年,加冲号曰邓哀王。景初元年,琮坐於中尚方作禁物,削户三百,贬爵为都乡侯。三年,复为己氏公。正始七年,转封平阳公。景初、正元、景元中,累增邑,并前千九百户。
B. 文言文明史陈寿传翻译
《明史 陈寿传》译文
陈寿,字本仁,他的祖先是新淦人。祖父陈志弘,洪武年间代替兄长戍守辽东,于是入加入宁远卫军籍。陈寿年少时十分贫困,拾到别人丢失的钱,坐等到半夜,归还失主。跟从同乡人贺钦学习,考中成华八年进士,被授予户科给事中一职。巡视宣、大边防,弹劾罢免行为不端的镇守宦官。又曾因弹劾万贵妃的兄弟以及宦官梁芳、僧人继晓,被关入钦犯监狱。得到释放,积功升迁任都给事中。
弘治元年,王恕掌管吏部,提升陈寿为大理丞。刘吉恨王恕,暗示御史弹劾陈寿不熟悉刑律,希望以此归罪王恕。陈寿最终被调任南京光禄少卿,就地专任鸿胪卿。
十三年冬,陈寿凭借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做延绥巡抚。火筛多次进犯边疆,前任镇巡官全部获罪离职。陈寿到任后,聚集器械和粮饷,广泛派遣间谍,分别布置人马为十路,让他们互相策应救援,军威开始振奋。第二年敌寇各部大举进犯,先派一百多骑兵前来引诱。诸将请求攻击,陈寿不同意。他亲自出帐外,带领数十个骑兵,在胡床上指挥饮食。敌寇望见,对此感到疑惑,便引兵退去。官军诸路袭击敌人,斩首俘虏很多敌人。朝廷正派遣苗逵等大军到来,而陈寿已上奏捷报。孝宗嘉奖他,加俸禄一等。苗逵想乘胜捣毁敌寇巢穴。在延绥驻扎了很久,三万匹战马每天消费的草料无法计算。陈寿请求出去到边塞附近放牧,靠近水草,众人面露难色。陈寿便上马先行,众人都跟随他,节省军费数十万。当战斗胜利时,有人劝他写上子弟的名籍,陈寿说:“我的子弟连射箭和用矛都不懂,怎能和浴血奋战的将士共同受赏呢!”最终也不答应。
十六年,陈寿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掌管南院。正德年间,刘瑾假传圣旨逮捕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等人,陈寿直接上奏章解救。刘瑾大怒,令他辞去官职。不久因延绥仓储亏损获罪,被罚米二千石、布一千五百匹。陈寿家贫不能抵偿,上书皇帝陈述自己的情况。刘瑾察知陈寿贫困,特许免罚。宦官廖堂镇守陕西。廖堂贪婪残暴,杨一清认为陈寿刚毅果断,九年正月,起用他巡抚陕西。廖堂当初奉诏制造毛毡帐篷一百六十间,赢余白银数万两,打算送给权贵幸臣,陈寿传檄主管部门留作赈贷之用,又告诫廖堂不要借向朝廷进贡名义征收财物。廖堂发怒,打算排挤他。陈寿四次上书请求退休,没得到允许。廖堂的爪牙数十人分散在各府县盘剥百姓,陈寿命令逮捕他们,这些人全部逃回,气焰受到阻遏。这年秋天,陈寿被任命为南京兵部侍郎,陕西百姓哭喊着簇拥在他的车子周围,很长时间不能起行。过了一年,请求退休,就地进升刑部尚书,退休。
陈寿任给事中时,谈论时政直言不讳,唯独不喜欢弹劾别人。他说:“我父亲告诫我不要做刑部官吏,因为刑部官吏容易冤枉人。谏官冤枉人更加厉害,我不敢随便说话。”嘉靖元年,诏令陈寿进一品官阶,派遣主管官吏慰问,时年八十三岁。陈寿为官廉洁,做官四十年,竟无家可归。寓居南京时,他的居所不能遮蔽风雨。陈寿去世后,上书李充嗣、府尹寇天叙为他收敛尸身。又过了几年,亲朋故旧资助,才得以归葬新淦。
《明史 陈寿传》原文
陈寿,字本仁,其先新淦人。祖志弘,洪武间代兄戍辽东,遂籍宁远卫。寿少贫甚,得遗金,坐守至夜分,还其主。从乡人贺钦学,登成化八年进士,授户科给事中。视宣、大边防,劾去镇守中官不检者。又尝劾万贵妃兄弟及中官梁芳、僧继晓,系诏狱。得释,屡迁都给事中。
弘治元年,王恕为吏部,擢寿大理丞。刘吉憾恕,讽御史劾寿不习刑名,冀以罪恕。竟调寿南京光禄少卿,就转鸿胪卿。
十三年冬,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火筛数盗边,前镇巡官俱得罪去。寿至,蒐军实,广间谍,分布士马为十道,使互相应援,军势始振。明年,诸部大入,先以百余骑来诱。诸将请击之,寿不可。自出帐,拥数十骑,据胡床指麾饮食。寇望见,疑之,引去。诸道袭击,斩获甚多。朝廷方遣苗逵等重兵至,而寿已奏捷。孝宗嘉之,加录一等。逵欲乘胜捣巢。驻延绥久,战马三万匹日费刍菽不赀。寿请出牧近塞,就水草,众有难色。寿跨马先行,众皆从之,省费数十万。当战捷时,或劝注子弟名籍,寿曰:“吾子弟不知弓槊,宁当与血战士同受赏哉?”竟不许。
十六年以右副都御史掌南院。正德初,刘瑾矫诏逮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等,寿抗章论救。瑾怒,令致仕。寻坐延绥仓储亏损,罚米二千三百石、布千五百匹。贫不能偿,上章自诉。瑾廉知寿贫,特免之。中官廖堂镇陕西贪暴,杨一清以寿刚果,九年正月起抚其地。堂初奉诏制毡幄百六十间,赢金数万,将遗权幸。寿檄所司留备振,复戒谕堂勿假贡献名有所科取。堂怒,将倾之。寿四疏乞休,不得。堂爪牙数十辈散府县渔利,寿命捕之,皆逃归,气益沮。其秋,拜南京兵部侍郎,陕人号呼拥舆,移日不得行。逾年,乞骇骨,就进刑部尚书,致仕。
寿为给事中,言时政无隐,独不喜劾人,曰:“吾父戒吾勿作刑官,易枉人。言官枉人尤甚,吾不敢妄言也。”嘉靖改元,诏进一品阶,遣有司存问,时年八十有三。寿廉,历官四十年,无家可归。寓南京,所居不蔽风雨。其卒也,尚书李充嗣、府尹寇天叙为之敛。又数年,亲旧赙助,始得归葬新淦。
C. 陈寿《三国志 孙登传》的文言文
2002年北京春季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部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1—16题。
孙登字子高,(孙)权长子也。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以恪为左辅,休右弼,谭为辅正,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而谢景、范慎、刁玄等皆为宾客,于是东宫号为多士。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权曰:“卿母安在?”对曰:“在吴”。权默然。
立凡二十一年,年三十三卒。临终,上疏曰:“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诸葛瑾、步骘忠于为国,通达治体。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谥登曰宣太子。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或共帐而寐 B.拜受而已
C.出身忧国 D.通达治体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铨简秀士 铨简:选拔 B.当由径道 径道:小路
C.登所生庶贱 所生:指生母 D.登辞疾不受 疾:急速
1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B、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以恪为左辅……是为四友。
是说也,人常疑之。
D、使求过丸。
行过夷门,见侯生。
1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忍致罚,呼责数之——不忍心处罚,只是把他叫来责备了一番
B.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有一个拿着弹弓,带着弹丸,大家都认为他就是那个射弹丸的人
C.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孙登对待下属,少用平民的礼节
D.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孙登死后,这篇上疏才被孙权看到,孙权更加悲痛
1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孙登“待人接物”态度的一组是( )
①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
②远者归复,近者尽力。
③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
④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下受。
⑤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⑥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③⑤
1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孙登是孙权的长子,后立为皇太子,他平易近人,在身边聚集了一批人才。
B.孙登爱护百姓,不扰民,明辨是非,宽以待人。
C.孙登孝顺母亲,特别是对步氏恭敬有加,他坚决要求孙权立徐夫人为后。
D.孙登盛年而卒,临终上疏对国事多所建议,特别提出国家的政令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变化。这篇上疏感人至深。
这是2002年春季考试北京卷的古文阅读试题。从阅读文章来说,第15题题干所说全都表现孙登“待人接物”态度这一中心语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理解文章内容;第16题的四个选项,A项叙述分析的是文章首段,B项叙述分析的是次段,C、D两项分别叙述、分析的是第三、四两段,用“倒读法”可以常助理解各段的主要内容。这就不用多说了。下列说解题。
第11题考查辨别词语的古今义的能力,答案是B。对照原文,A项的“或”为“有时”之意,代词,今之“或”为连词;C项“出身”是“出”与“身”的连用,为献出其身之意;D项“通达”是“通”和“达”的连用,意思是通晓明白,今只有明白之意。B项“而已”古今义相同,罢了。
第12题考查理解实词的能力,答案D。D项“疾”前省介词“以”,可见“疾”,是病,而不是疾速。
第13题考查理解词语的能力,答案是B。A项两个“以”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因为”;C项的两个“是”都是代词,相当于“这”;D项两个“过”都是经过之义。B项中的两个“见”,对照原文,前者“见释”是释放他,因为全句的主语是“登”;而后句的“见”表示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侮。
第14题考查理解句意的能力,不正确的一项是C。该项中的“略”是副词,大概、大致之意,译为“少”自然不对。
第15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案是D。句①表现孙登对下属的态度,句③表现对徐氏的态度,句⑤表现对步氏的态度。可见这三句都是表现孙登待人接物的态度的。句②是预测正确的政令的良好后果,句⑥是表现“有一人”和“从者”的态度,句④表现孙登对拜将封侯的态度,与“待人接物”无关。
第16题考查叙述、分析文意的能力,不正确的是C。“特别是对步氏恭敬有加”不合文意。对照原文,孙登对于布氏只是一般礼节。步氏有赐只是“拜受而已”,可称为“顺”,而谈不上“孝”。
附译文:
孙登,字子高,是孙权的长子。魏黄初二年(221),(魏文帝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同时任命孙登为东中郎将,封为万户侯,孙登推辞有病没有接受。当年,孙登被立为吴王太子,为他挑选安排师傅,精选一些才德优异之士,作为他的宾客和朋友。于是诸葛恪等因有才能而被选入东宫,陪孙登研读诗书,跟从外出骑马射箭。孙登接待下属幕僚,只简便地行使平民间的礼节,与诸葛恪等有时同坐一辆车,有时同睡一张床。黄龙元年(229),孙权登基称帝,立孙登为皇太子,任用诸葛恪为其左辅,(张)休为其右弼,(顾)谭为其辅正,(陈)表为其翼正都尉,这即是所谓四友。而谢景、范慎、刁玄等都是他的宾客,于是东宫号称人才济济。
孙登有时出外狩猎,本当抄小路走近道,但他常远绕良田,不践踏庄稼,到休息时候,又选择空闲之处。他就是这样不想烦扰百姓。曾有次骑马外出,有一颗弹丸从身边飞过,他身边侍卫便去寻找射弹丸的人。正好有一个人手握弹弓身带弹丸,大家都认为就是这个人射的弹丸,但其人否认不服,侍从们便想揍他,孙登不允许,派人寻找飞过他身边的那粒弹丸,同此人身上携带的一比较,两者并不一样,于是放走了那人。又有一次丢失了盛水的金马盂,查出偷窃者,原来是自己手下人干的,孙登不忍心重罚他,只叫他来责备了一番,遣他永远回家,并令身边的人不要张扬。
当初,孙登的生母地位低贱,徐夫人对他从小就有养育之恩。后来徐夫人因为妒嫉被黜废置吴郡,而步夫人最受孙权宠爱,步氏有所赏赐,孙登不敢推辞,但只是跪拜领受而已。徐氏派人前来赐给孙登的衣服,孙登必定沐浴后才穿上。孙登将被册立为太子,他推辞说:“根本得到确立,道义才能产生,要立太子,应先立皇后。”孙权说:“你的母亲在哪里?”孙登回答说:“在吴郡”。孙权沉默无语。
孙登被立为太子共二十一年,三十三岁时去世。临终前,他上疏说:“儿臣私下听说各郡县很多地方荒芜残破,百姓物用奇缺,犯奸作乱之事屡屡发生。因此法令频繁增订,刑罚深重苛刻。儿臣听说治理政事要听从民意,法律和政令要随时间推移,陛下实在应该和将相大臣认真详细选择合乎时宜的治国方略,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公平分配劳役,来顺应百姓的愿望。陆逊忠诚勤勉于时政,献身忧国,忠正为公,具有不谋私利的节操。诸葛瑾、步骘忠心为国,通晓明达治理国家的根本。可让他们陈述当前应做的事宜,删除苛刻烦琐的政务和政策,爱护军队,抚慰百姓。五年以后,十年之内,则远方人民前来归附,近处臣民尽力为国,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了。愿陛下留意听取儿臣的话,这样儿臣即使某天死去,也如同还活着一样。”奏疏在他气绝之后才被呈报上去,孙权更加悲痛感动,一说话就落泪。后来追谥孙登为“宣太子”。
参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fbd7410100dnq8.html
D. 三国志 陈寿 全是古文吗
《三国志》,是中国古代历史典籍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之一,作者是晋代人陈寿,全部文字都是用文言写成。
E. 诸葛亮赏罚严明文言文陈寿
你指的应该是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选入的前出师表的一段吧。原文是这样的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24),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F. 文言文妙字添趣(陈寿三国志.吴书)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羣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译文:
关羽听说马超来降,因为马超并非老同僚,便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才干比得上谁?诸葛亮知道关羽逞强好胜(「护前」意味逞强好胜,不容许别人争先居前之义。《吴书‧朱桓传》:「桓性护前,耻为人下。」《宋书‧刘瑀传》:「瑀性陵物护前,不欲人居己上。」可见吴金华《三国志校诂》),回信答道:「马孟起文武兼备,雄烈过人,可谓一世之杰,乃是黥布、彭越一类的人物(诸葛亮用黥布、彭越形容马超,可以说非常贴切,一方面这两人在楚汉相争时可算一方诸侯,黥布甚至还被封为九江王,和刘邦本来同级,而彭越资历也足以封王,只是项羽不封他而已。这与马超原本也是一方之霸后来投靠刘备的情形非常接近。而黥布、彭越二人,也都是深沉狡诈、知兵善战之徒,与马超恰好也挺相似),足以与张益德并驾齐驱、互争长短,但还比不上大胡子的绝伦逸群呀!」关羽有一口漂亮胡须,所以诸葛亮叫他大胡子。关羽看了这封信非常开心,开心到把这封信交给手下的宾客传阅。
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闲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汉代初年有一位叫季布的人,他乐於助人,很讲信用,凡是答应过的事,一定会设法办到,因此享有盛名.当时有一名叫曹丘生的楚人,好以财物结交有权势的官员,藉以抬高自己的身价.他听说季布作了大官,就请求窦长君介绍他去见季布.但是窦长君跟曹丘生说季布不喜欢他,劝他不要去,但曹丘生还是央求窦长君写介绍信,窦长君勉为其难地答应.曹丘生拿了介绍信就马上去拜访季布,见到季布后,就深深作揖,并且说:「楚人有一句谚语说:『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你在梁,楚一带的名声之所以能这麼大,都是我帮你传扬的,大家都是楚人,为什麼你一直拒绝见我呢 」季布听了这句恭维的话,非常高兴,以上宾之礼招待.曹丘生住了几个月才离开,临走时,季布还送了他一份厚礼.曹丘生继续替季布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愈来愈大.后来「一诺千金」这句成语,就从这里的「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信守承诺,说话算数.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闲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汉代初年有一位叫季布的人,他乐於助人,很讲信用,凡是答应过的事,一定会设法办到,因此享有盛名.当时有一名叫曹丘生的楚人,好以财物结交有权势的官员,藉以抬高自己的身价.他听说季布作了大官,就请求窦长君介绍他去见季布.但是窦长君跟曹丘生说季布不喜欢他,劝他不要去,但曹丘生还是央求窦长君写介绍信,窦长君勉为其难地答应.曹丘生拿了介绍信就马上去拜访季布,见到季布后,就深深作揖,并且说:「楚人有一句谚语说:『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你在梁,楚一带的名声之所以能这麼大,都是我帮你传扬的,大家都是楚人,为什麼你一直拒绝见我呢 」季布听了这句恭维的话,非常高兴,以上宾之礼招待.曹丘生住了几个月才离开,临走时,季布还送了他一份厚礼.曹丘生继续替季布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愈来愈大.后来「一诺千金」这句成语,就从这里的「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信守承诺,说话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