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类型结构
①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为几大部下属几大类“TU”“U”“TP”分别代表什么学科
《中国图书馆分复类法》分有;A马克思制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B哲学、宗教 C 社会科学总论 D 政治、法律 E 军事 F 经济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H 语言、文字 I 文学 J 艺术 K 历史、地理 N 自然科学总论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O 数理科学和化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Q 生物科学 R 医药、卫生 S 农业科学 T 工业技术 U 交通运输 V 航空、航天 X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Z 综合性图书
TU:建筑科学 U :交通运输 TP: 自动化技术、计算技术
② 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
学术中心课程
③ 机构设置与学科结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的国家公益性科学事业单位,主要开展地球科学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研究及国土资源地质调查研究,承担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评价任务。中国地质科学院几经改革、调整、发展,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土资源部“科技兴地”核心力量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创新研究基地。
中国地质科学院目前由院部、地质研究所、矿产资源研究所、地质力学研究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等8个事业单位组成,拥有8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和6个院级重点开放实验室;设有研究生部、博士后流动站,拥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8个博士学位授予专业和11个硕士学位授予专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国际地球科学计划全国委员会秘书处、世界数据中心中国地质学科数据中心、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北京办公室等国际地学组织与相关机构及中国地质学会、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全国地层委员会挂靠在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和学科结构调整,将原有学科整合为5个学科群、25个重点研究领域及5项公益类工作。5个学科群包括:大陆地质与地球动力学、成矿作用和资源评价、地下水资源与表层动力学、地壳变形与地质灾害动力学、应用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探测及分析测试技术。形成了10个优势领域:①大陆动力学研究;②地球生命起源和古生物研究;③同位素地质研究;④成矿作用研究与矿产资源评价;⑤地应力测量与地壳稳定性评价;⑥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环境调查评价;⑦实验测试技术方法;⑧勘查地球物理;⑨应用地球化学;⑩基础地质图件编制。
装饰—新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办公楼实景图
(北京市西城区阜外百万庄大街26号)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中国地质科学院科学技术委员会
主任:陈毓川
副主任:董树文李廷栋
委员:陈毓川李廷栋张宗祜肖序常袁道先许志琴卢耀如任纪舜郑绵平赵文津杨文采朱立新董树文吴珍汉尹明龙长兴侯增谦耿元生王春书王瑞江毛景文石建省王弭力刘敦一王小凤季强肖克炎杨振宇罗立强张永波刘再华吕国印
中国地质科学院第五届学位评定委员会
主席:李廷栋
副主席:朱立新董树文郑绵平
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安建王登红龙长兴毛景文石建省朱祥坤肖序常陈毓川吴珍汉吴淑琪吴树仁杨经绥杨永亮杨振宇侯增谦姚建新袁道先聂凤军高锐韩子夜
④ 简述史学的学科结构
亦称“历史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其主要任务是按照时代顺序,运用具体历史事实,阐明并揭示从原始公社制经过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进到社会主义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的记载和编纂,很古已出现。自古以来,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出现过许多有名的历史学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也表述了各种史学思想、观点以及治史方法。这些从不同角度对人类进步所作的记录,乃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理论和史学观点,就其主流而言,基本上是从保护剥削阶级利益的立场出发的。
⑤ 目前我国新闻学专业的学科框架包括哪三大个部分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是什么
同志们,应该是理伦新闻学,应用新闻学和历史新闻学吧?对应课程可以到上次喜哥展示的那张教学计划中找,祝你们好运咯
⑥ 学科结构和学科组织结构有什么区别
离问题结束还有 1 天 23 小时
⑦ 学习某学科时。对概念阐述包含定义,分类,结构,特征,功能,作用,意义等。 有的只阐述定义,分类。
从知识体系的完整这一角度而言,一个学科力求知识体系的完善,在学科发展中也就可能会出现某一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的问题;从学习水平角度来看,不同学习阶段、不同知识水平需要掌握的问题也不是方方面面的,具体的细节、更深的理论基础有待日后学习,在学习的时候可能只是一笔带过,留下了更多的问题有待以后深入探讨。因而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记忆来讲,谈了记忆的定义、分类和记忆过程,也就是谈了认知过程的一个环节,那么记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呢?书本中没有涉及,不代表别的著述没有提及。关于记忆的研究实际上是很多的,比如认识神经学,从神经角度研究人类记忆。其实通过记忆过程的学习,就可能了解记忆的意义及重要性,你可以试着总结。同时,这个问题的回答还要依赖于对认知过程其他环节的掌握,比如认知过程中的情感、意志等调节过程。这需要在完整学习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回答。普通心理学把认知过程及个性心理特征分开讲,是从研究和学习的角度来考虑,分门别类的研究,在具体学习的时候则要求能够融会贯通,毕竟这是心理活动的两个方面,不能割裂。
总之,要注重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多翻阅相关资料,在学习中加深认识。书本对知识的取舍有教学方面的考虑,而从认识的角度而言,这是不够的,更多的问题留待自己去探索。
⑧ 简述学科结构与学科功能的关系。
本研究从高等教育学、社会学、科学学、组织论、学科学、制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视角,把学科视为科学、教育、社会三维结构中的一个中心要素,以学科这一具有多重含义的概念为文章的逻辑起点,运用历史法、比较法、个案分析法、辩证逻辑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从大学学科是以结构形式存在的前提入手,依次讨论大学学科结构、学科组织、学科制度、学科文化,试图使大学学科的研究体现一定理论性和系统性。 学科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概念,我们取其最基本的含义即学术知识的分类或学问的分支。将大学学科界定为以知识分类为依据,以高深专门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承担大学基本职能的基本形式,并从七个方面揭示大学学科的如下特征:基本组成材料的高深专门性;结构性,即形成一定的学科结构;大学学科是实现大学三大职能的基础;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学科的走向;大学学科活动的学术性;大学学科的自主性与集聚性并存;大学学科的发展是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及一个国家不同时期政治、经济、科技等多种需要综合作用的结果。 大学的学科呈现出结构性特征,即形成一定的学科结构。文章将大学学科结构界定为大学中学科组成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考察了大学学科结构发展的四个阶段,梳理了国外一流大学特别是美国一流大学在学科结构上的特征。我国大学学科经历了综合到单一再到多科性和综合化的历程,现在,以学科水平为基础的学科及大学的分层正在形成,但学科结构趋同化倾向严重,一些大学逐步形成了以基础学科为根基,以应用学科为主干的合理学科结构,但仍有不少大学学科结构失衡,学科整体水平提升不明显。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充分发挥办学者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关注相关学科的高水平协调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学科门类齐全;要注重传统,追求特色,善于寻找学科突破口。最后,提出大学学科结构调整与优化要遵循适应性、可行性、共生性、非均衡性和引导性原则。 大学学科组织是学科结构的物质体现,是以学科作为直接操作材料的学术组织,它由学科发展目标、学者、学术物质资料、学术信息等要素构成,协调和组织四要素并使学科组织正常运作的运行机制是需求导向机制、正反馈机制、交流互动机制。国外一流大学中,院系研究所等传统学科组织仍然是大学学科组织的主体,以德国的研究所制和以美国的学系制为代表的两类模式差异明显,既坚持传统又相互借鉴,学科组织结构上,职业科层与矩阵结构有机结合,同时注重国际化。我国大学在学科组织的模式移植过程中,存在不加改造盲目照搬的现象,在调整与改革中,趋同化现象严重,务实性和应变性不足等。因此,需要借鉴学习与改造创新并重。大学学科组织发展变化的动力何在?文章将其归结为大学学科组织的矛盾运动,并提出了四种内在动力与三种外在动力,提出了大学学科组织集成创新的内容及集成机制,认为要注重通过学科发展目标、发展动力、人员、知识、工作等的集成来推动学科组织的发展,特别是合并型大学在运用科层机制、市场机制、文化机制来整合和优化大学学科组织时要特别注意根据自己的学科结构和办学传统来确定哪种机制起主要作用,在合并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主导机制也应不同,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科文化、院校文化、职业文化、全国学术系统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学科制度是大学学科组织中规训学科新人,控制学者学术职业样式的规范,主要包括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课程标准、学科研究规范、学科评价标准、学科奖惩制度等。我们认为,现行学科制度起源于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和学位制度的规训,形成于18世纪后期三种新的教育实践方式相结合并引入到三种新的精英教育场所,19世纪后期开始,选修制的推行,大学职能的变化与研究生院成立带来了学科制度的变革,二战后,跨学科研究与学习制度以及教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在高层次上的整合带来了学科制度的变化。学科制度具有一定的功能和局限,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基本功能是训练,派生功能是约束、秩序与激励,其局限主要体现在:学科制度的运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科专业之间的隔阂与封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学术自由;学科制度的规定性与人们选择性的矛盾;学科制度的稳定性与变化的矛盾等。当前,我国学科制度建设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进行制度创新。 学科文化是学科组织与学科制度的灵魂,它是学科形成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学科所特有的语言、学科理念、价值标准、思维方式、伦理规范等,它是一种以学科知识为本的文化,学科文化的分化与学科知识的专门化密切相关,同时还具有封闭性与开放性相统一、影响持久性等特征。其功能主要是分界功能、化人功能、生产功能、凝聚功能,其作用主要是中介作用、整合作用、增殖作用。合并型大学因学科价值取向多元、不同学科之间符号系统的差异和封闭及其沟通障碍、不同学科思维方式差异等带来了学科文化的种种冲突,因此需要通过重树组织目标,引导学科文化整合;重塑院校文化,实现学科文化整合;重构学科组织和学科制度,促进学科文化整合
⑨ 结构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
⑴动机原则.即学生有内在的学习愿望. ⑵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⑶程序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或迁移. ⑷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
⑩ 金融学结构有几种类型
也即国际学术界通常理解的Finance,主要含公司金融、投资学和证券市场微观结构(Securities Market Microstructure)三个大的方向。微观金融学科通常设在商学院的金融系内。微观金融学是目前我国金融学界和国际学界差距最大的领域,急需改进。 2、宏观金融学(Macro Finance) 国际学术界通常把与微观金融学相关的宏观问题研究称为宏观金融学(Macro Finance)。我个人认为,Macro Finance 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微观金融学的自然延伸,包括以国际资产定价理论为基础的国际证券投资和公司金融(International Asset Pricing And Corporate Finance)、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Financial Market And Intermediations )等等。这类研究通常设在商学院的金融系和经济系内。第二类是国内学界以前理解的“金融学”,包括“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等专业, 涵盖有关货币、银行、国际收支、金融体系稳定性、金融危机的研究。这类专业通常设在经济系内。 宏观金融学的研究在中国有特别的意义。这是因为微观金融学的理论基础是有效市场理论,而这样的市场在中国尚未建立,所以公司和投资者都受到更大范围的宏观因素影响。金融学模型总会在开始说“让我们假设……”,例如,以金融的范式——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为例,詹森(1972)归纳出CAPM建立在下述七个假设上:所有投资者追求单周期的财富期望效用最大化;根据期望收益的均值和方差选择资产组合;可以无限量地拆借资金;对所有资产的收益回报有相同的估计;他们是价格的接受者,资本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资产总量是固定的,没有新发行的证券,并且证券可以完全分离,交易无成本;最后,资本市场无税收。这些假设显然过于苛刻,尤其在中国这样的不成熟市场更难成立。 诸如此类的假设,侧面反映了宏观经济体制、金融中介和市场安排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我这里所定“宏观金融学”的研究内容。我们必须重视对这些假设本身的研究。 3、金融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学科 伴随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学科交叉成为突出现象,金融学概莫能外。实践中,与金融相关性最强的交叉学科有两个:一是由金融和数学、统计、工程学等交叉而形成的“金融工程学(Financial Engineering)”;二是由金融和法学交叉而形成的“法和金融学(Law and finance)”。金融工程学使金融学走向象牙塔,而法和金融学将金融学带回现实。 数学、物理和工程学方法在金融学中被广泛应用,阐述金融思想的工具从日常语言发展到数理语言,具有了理论的精神与抽象,是金融学科的一个进步。当我开始涉足金融学理论时,正是将物理和应用数学应用于金融模型的高峰期,比如使用差分、偏微分方程和随机积分等数学工具描述股票走势、收益率曲线等。我读金融学博士时的一个同窗是意大利人,他本科学的是物理,之所以选择金融,是因为期望金融能成为20世纪后期的物理学。11年后的今天,事情并没有像他当初预期的那样,物理和数学并未能统治金融学,完美的金融模型并没有出现,金融学经历了对物理和数学的狂热期后,回归到了基本面分析的基础上。 那为什么高深的数学和物理方法在金融研究中作用有限呢?金融是艺术(Art)而非科学(Science)。物理学理论模型使用确定性的参数,而金融学研究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所以不存在完美的金融模型来指导实践。科学利用理论模型引导人们的认识由未知走向已知,而金融利用理论模型从一种期望变成另一种期望——如股票定价、期权定价模型的参数分别是期望红利和期望收益变动率,永远是一个不确定性。 基于以上原因,加之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等金融工具的缺乏,估计金融工程学在中国近期不会有太大的现实意义。金融学人应该学会“走过数学”(Go Beyond Mathematics)。另一方面,我国金融改革实践的发展却亟需法和金融学的理论指导,可以预见法和金融学在我国将会有相当发展。 我国目前金融改革的结构性难题大多都同时涉及法律和金融两方面问题:如在转型期的法律体系下,什么样的金融体系最能有效配置资源?怎样为解决银行坏帐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等金融创新提供法律支持?怎样修改《公司法》、《证券法》、《破产法》和《商业银行法》等法律中不合时宜的条款,激励金融创新?等等。类似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近年来已成风潮,而且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兴学科,谓之“法和金融学(Law And Finance)”。 “法和金融学”是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法和经济学(Law And Economics)”的延伸,Rowley(1989)把法和经济学定义为“应用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方法考察法律和法律制度的形成、结构、程序和影响”,法和经济学强调法学的“效益”:即要求任何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都要有利于资源配置的效益并促使其最大化。法和金融学有两大研究方向:一是结合法律制度来研究金融学问题,也就是以金融学为中心、同时研究涉及的法律问题,强调法律这一制度性因素对金融主体行为的影响,这也是本丛书的核心任务。二是利用金融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法学问题,本丛书同时覆盖这方面的重要问题,例如金融立法和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法和金融学对中国的金融创新和司法改革意义尤为深远。目前,这门学科在我国尚属空白,吴敬琏教授和江平教授最近已开始倡导经济和法的融合研究,不过目前学术界的研究还停留在概念引进阶段,其对实际工作和教学科研的意义尚未显露。换言之,要实现法和金融学由概念诠释到实务操作、教学普及直至学科发展的跃升,学界仍需付出巨大努力,从头作起。 [编辑本段]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保险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相关业务的基本训练,具有金融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