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勉谕儿辈文言文

勉谕儿辈文言文

发布时间: 2020-11-22 14:48:05

Ⅰ 勉谕儿辈文言文翻译

网络知道来
勉谕儿辈自的意思
勉谕儿辈文言文翻译
查看全部11个回答写回答有奖励
勉谕儿辈文言文翻译
勉谕儿辈文言文翻译
我来答有奖励
热心网友
2020-04-13
《勉谕儿辈》,选自明代周怡的《尺牍精华》。现代汉语的意思是:从节俭变得奢侈(是)容易(的),从奢侈变得节俭(却)困难(了)。饮食穿衣,如果思考得到这些事情的艰难,(就)不会轻易地花费钱财(了)。每一顿饭吃肉喝酒,可以置办几天的粗茶淡饭;一匹绸缎,可以置办几件平常的衣服。不饿不冷就够了,何必图个吃好穿好?经常在拥有的时候想着没有的时候,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再想着拥有的时候,那么子子孙孙(就能)常常享受到温饱了。

Ⅱ 求三篇文言文的答案。

(三)螳螂捕蛇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似有物捉制之
A、 辍耕之垄上 B、受任于败军之际 C、悍吏之来吾乡 D、环而攻之而不胜
答案:D,都是代词,“它”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以剌刀攫其首 攫: 抓取、刺伤
(2) 蛇竟死 竟: 最终,终于

3、翻译下面句子。
然审视殊无所见。
但仔细观察(蛇),却什么也没有发现。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错误一项是( B )
A、 螳螂最后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已之长攻敌之短。
B、 蛇被小小的螳螂击杀的根本原因是以尾击树不重战术。
C、 姓张的是本文的线索人物,全文以他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D、 本文步步设疑,环环相扣,文虽短但情节却紧张曲折。

(四)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楼主,你这没有加点啊??我按照经验中的重点词给你解释吧!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雨雪:动词,下雨下雪 ;霁:天晴)
(2)立有间( 站立在旁边)
(3)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被:同披,披着)

2、 翻译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我听说古代的贤明的君主,自己饱了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温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能知道别人的劳累,如今的君主却不能知道别人的情况啊。

3、 景公为什么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因为晏子说的很有道理,让景公醒悟了自己的安逸不能代替百姓的困苦。

(五)勉谕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1费用:花费钱财。2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3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1、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楼主,你这没有加点啊??我按照经验中的重点词给你解释吧!

(1) 可办粗饭几日 办:操办
(2) 何必图好吃好着 图:追求
(3) 莫待无时思有时 莫:不要

2、 翻译: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能够吃饱饭,不寒冷就够了,为什么还一定追求好吃好穿呢?

3、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节俭问题,向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节约,注意节俭,不能奢侈浪费。

4、 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商品供应充足,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还有必要提倡节俭吗?
俭朴,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800年前,司马光以亲切的笔调写下了《训俭示康》,告诫其子司马康要"以俭素为美",不要"以奢靡为荣"。尽管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商品供应充足,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我们也绝不能抛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俭。

楼主:你的题目中有几道要求给加点字解释,但题中没有加点,我就只给你解释了重点字,如果还有问题,我可以继续解释的:)

Ⅲ 帮忙翻译文言文《勉谕儿辈》.

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如果思考得到(这些东西)的艰难,(就)不敢轻易的浪费使用(了).每餐吃肉喝酒,可以置办几天的粗茶淡饭;一匹绸缎,可以置办几件平常的衣服.不饿不冷就够了,何必图个吃好穿好?经常在有好东西的时候想着吃不上饭的时候,不要等到没有东西吃的时候来想有好东西吃的时候,那么子子孙孙(就会)常常享受到温饱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没有比我快的?

Ⅳ 文言文 勉谕儿辈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节俭是要长期养成的好习惯

如何教学生学文言文——勉谕儿辈

文言文教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丰富灿烂的文化,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高尚道德情操教育,有助于学生今后从事我国古代思想、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研究工作。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中,编选了不少文言文。如何教好文言文,是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都要认真思考,潜心研究的问题。 一、 教师要有扎实的古汉语功底 我们所说的古代汉语是指先秦古籍中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即通常所说的“文言文”。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相比,二者既有继承关系,又有发展变化。特别是在发展方面,如古语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诸方面,古今都有明显差异。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己首先要大量阅读一些优秀的文言作品,还要系统的掌握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教材,给学生讲好教材内容。 二、 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教好文言文,最重要要的是要让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我们可以通过同学们看过的影视剧《聊斋志异》、《水浒传》、《西游记》等等,激发他们读原文的热情,尤其从激发他们读浅易白话小说《水浒传》开始逐步深入,再学习一些较为简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论语》、《孟子》中的一些短文,再学习《岳阳楼记》、《送东阳马生序》、《出师表》之类较长的美文,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里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欲望行动。 三、 把握好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 1、文言文预习 利用好课本注释、工具书、通读课文。课文中任何一篇文言文都有注释,它好比拐杖,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门径。阅读文言文时要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出处、写作背景、文化常识、与课文有关的作者经历。识记注释中的字词的音、形、义。有时不仅识记,还要求抄写在笔记本上,以加深印象。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养成利用工具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对于学习文言文来说,有着特殊重要性。比如“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学生会以为是现代汉语中的“见”,而不会读成“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秋”,不查找工具书,学生也可能不把它理解为“时”。还可以适当让学生参看一些文言翻译书,作为复习巩固所学内容的资料,但不能过分依赖一些古文翻译书,特别是不能预先看译文,而应该反复理解字词句子的含义,然后通读全文,力争上课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粗知大意,将不理解的字句标示出来,上课时间再认真听。 2、文言文的讲解 教师要力戒串讲全文的传统教学方式,要相信学生,要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己先翻译,教师只做一些难点的点拨。第一步,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培养语感。第二步,学生试译。可让学生试译不同段落。第三步,教师疏通文义,对一些常见文言实词、虚词中古今不同的读音、词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内容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比较、总结。第四步,在通读、熟读全文后感知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课文主题。教师要提倡学生各抒己见,不受拘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3、文言文的巩固 将所学文言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是巩固所学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课本上所选文言课文大多都篇幅短小,有音韵美和节奏感,只有多朗读才能体会到文章的妙处。古语有“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之说,对文言文的复习巩固,再形象不过了。 4、文言文阅读的拓展 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文言作品,不求他们能读懂多少,而是要求广泛阅读,在大量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假期给学生布置《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及自己感兴趣的文言作品去读,如《论语》、《孟子》、《聊斋志异》、《史记》、《古文观止》、《资治通鉴》等等,并适当作一些读书笔记,写一些心得,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鉴赏能力。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革新。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模式,才能在教学上出成效,文言文教学也是如此。

Ⅵ 勉谕儿辈这个古文题目的意思

劝说,告诫下一代的意思

哪里有 周怡的<< 勉谕儿辈>>的文言文翻译

(九)《勉谕儿辈》
【原文】:由俭〔俭:节俭。〕入奢〔奢:奢侈。〕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时;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饥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着:穿。〕?常将有日思无日,莫等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 《勉谕儿辈》选自《尺牍精华》(巴蜀书社1998年版)。周怡,字顺之,号都峰,明人,曾官太常寺卿。
【评析】: 在我们这个高消费的时代,重温一下先贤有关俭朴的教诲,很有现实意义。节俭不仅是一种个人的生活态度,也是对资源和环境的一种保护。

Ⅷ 文言文;勉谕儿辈

由节俭变得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饮食衣服,如果思考得到内(这些东西容的)艰难,(就)不敢轻易地花费钱财(了)。一餐吃肉喝酒,可以做几天的粗茶淡饭;一匹绸缎,可以置办几件平常的衣服。生活不挨饿不受冻就足够了,何必贪图吃得好穿得好呢?经常在有好东西的时候想着吃不上饭的时候,不要等到没有东西吃的时候来想有好东西吃的时候,那么子子孙孙就会常常享受温饱了。
请采纳回答!

Ⅸ 文言文翻译《吕蒙正不计人过》

一、译文:吕蒙正宰相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刚担任副宰相,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能参与谋划政事吗?”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似的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廷的同僚非常愤怒,并追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

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那位同僚)查问。退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僚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追究。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生不能忘记,因此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有什么损失吗?”当时在场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气量)。

二、原文:宋·司马光《湅水纪闻》

吕蒙正不喜记人过。初任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行列怒之,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且不问之,何损?” 时皆服其量。

(9)勉谕儿辈文言文扩展阅读

一、文章中心

文章中吕蒙正不计人过,实在难能可贵。吕蒙正当众讽刺自己的人,采取置之不理的冷处理的态度,而不是采取争锋相对,甚至怀恨在心,打击报复的态度,避免了激化矛盾。作为宰相的吕蒙正却有“不记人过”的心胸,这样的气度,令人佩服,景仰。我们从吕蒙正身上,可以学到为人处事的智慧,懂得容人之过的道理。

二、人物简介

吕蒙正(944~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祖籍在今莱州市城港路街道军寨址村 。北宋初年宰相。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考中状元后,授将作丞,出任升州通判。步步高升,三次登上相位,封为许国公,授太子太师。为人宽厚正直,对上遇礼而敢言,对下宽容有雅度。

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去世,终年六十八,追赠中书令,谥号文穆。

Ⅹ 急需15篇初中课外文言文译文及原文

(1)《言语》第101则:桓玄义兴还后,见司马太傅。太傅已醉,坐上多客,问人云:“桓温来欲做贼,如何?”桓玄伏不得起。谢景重时为长史,举板答曰:“故宣武公黜昏暗,登圣明,功超伊、霍,纷纭之议,裁之圣鉴。”太傅曰:“我知,我知。”即举酒云:“桓义兴,劝卿酒!”桓出谢过。
2)《容止》第32则:“或以方谢仁祖不乃重者,桓大司马曰:‘诸君莫轻道仁祖,企脚北窗下弹琵琶,故自有天际真人想。’”
(3)《雅量 》第23则:“庾太尉与苏峻战,败,率左右十余人乘小船西奔,乱兵相剥掠,射,误中舵公,应弦而倒,举船上咸失色分散。亮不动容,徐曰:‘此手哪可使著贼!’众乃安。”
(4)《轻诋》第7则:“褚太尉初渡江,尝入东,至金昌亭,吴中豪右燕集亭中。褚公虽素有重名,于时造次不相识别,敕左右多与茗汁,少著粽,汁尽辄益,使终不得食。褚公饮讫,徐举手共语云:‘褚季野。’于是四座惊散,无不狼狈。”
(5)《文学》第62则:“孚雅善理义,乃与仲堪道《齐物》,殷难之。羊云:‘君四番后当得见同。’殷笑曰:‘乃可得尽,何必相同?’”

热点内容
dnf黑刀暗月哪里爆 发布:2025-07-13 00:00:06 浏览:597
中国医学科学药用植物 发布:2025-07-12 23:34:11 浏览:499
化学产品销售 发布:2025-07-12 23:03:30 浏览:638
铸彩美术学校 发布:2025-07-12 22:54:44 浏览:115
教学重点 发布:2025-07-12 22:52:09 浏览:813
家庭教师txt下载 发布:2025-07-12 21:17:51 浏览:357
挖掘机英语 发布:2025-07-12 21:08:58 浏览:521
数学书籍读后感 发布:2025-07-12 20:52:09 浏览:301
2017理科数学三卷 发布:2025-07-12 19:57:52 浏览:647
泡温泉哪里 发布:2025-07-12 19:48:11 浏览: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