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亚得里亚美术

亚得里亚美术

发布时间: 2020-11-22 19:18:32

Ⅰ 的里雅斯特的历史

的里雅斯特(意大利语:Trieste,斯洛文尼亚语:Trst,德语:Triest,匈牙利语:Trieszt)是意大利东北部边境港口城市、工商业中心,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区和的里雅斯特省首府。位于亚得里亚海北岸,伊斯特拉半岛西北侧,斯洛文尼亚高原西缘丘陵平原上。城市位于意大利与斯洛文尼亚边境与亚得里亚海之间一块狭长的土地的末端,南面、东面与北面都是意大利与斯洛文尼亚的边境,属地中海气候。的里雅斯特位于的里雅斯特湾的顶端,历史上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一直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是日尔曼、拉丁、奥匈帝国和斯拉夫文化的交汇点,2009年统计的里雅斯特拥有205,000名居民。始建于公元前181年。公元前177年为古罗马控制。的里雅斯特也是哈布斯堡王朝最古老的领地之一,从1382年到1918年一直处于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之下。它是欧洲列强之一的奥匈帝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作为地中海地区的一个繁荣的港口,的里雅斯特成为了奥匈帝国第四大城市(仅次于维也纳、布达佩斯和布拉格)。19世纪末,它也显现出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和音乐中心的地位,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帝国的崩溃以及的里雅斯特与意大利的联合,导致了城市的中欧文化的衰退和商业重要性的降低,在20世纪30年代和整个冷战时期,的里雅斯特的经济得到了复苏,这里也成为东西方阵营搏奕的一个重要交点,1945年被南斯拉夫占领。后规定建为自由港,由英美和南斯拉夫分甲乙两区管辖。1954年甲区交意大利管辖。1975年,正式划定意、南两国的领土和领水界线。该港是亚得里亚海的重要贸易港,也是中南欧一些国家的货物转口港。输出以船舶、机械设备、化工产品和纺织工业品为主;输入以原油、多种金属矿石和粮食为主。主要工业有造船、冶金、机械制造、石油加工、化学、纺织和食品等部门。古罗马遗迹包括剧院和牌楼,在操德语的旧镇有一座城堡,后为中世纪博物馆。设有天文台。是illy咖啡公司以及忠利集团的发源地,是欧洲最大的罐装咖啡基地所在地。如今,城市成为了意大利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同时也通过它的港口、造船和金融服务成为了亚得里亚海一个重要的航运中心。 最初一些伊利里亚人在这里定居,随后这里被东阿尔卑斯部落卡尔尼人占领,从公元前177年起 , Tergeste 处于罗马人的统治之下,在儒略·凯撒的授意下,城市被给予了罗马殖民地的地位,而公元前51年,儒略·凯撒在他的著作Commentarii de bello Gallico当中将城市的名称记为Tergeste。在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前1年,城市发展成为一座军事殖民地,而在那时,古希腊地理学家Artemidorus Daldianus和古希腊卡尼人地理学家斯特雷波将Tergeste定义为一座伊利里亚人的城市。
在罗马帝国时代,“罗马人的意大利”边境从蒂马沃河移到了福尔米奥内(今天的里萨诺),而罗马人治下的Tergeste经历了一个繁荣的时代,这是由于它作为阿奎莱亚的十字路口所处的地理位置,而阿奎莱亚是当时罗马在这一地区和伊斯特里亚的主要城市,作为一个优良的港口,至今仍然可以看到它的遗迹。在公元前33年到公元前32年,奥古斯都围绕城市修建了一条城墙,而图拉真在公元2世纪在城市修建了一座剧院。
在基督时代早期,这里仍然是一个繁荣的中心城市,而在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的里雅斯特成为了东罗马帝国的一个军事前哨。567年,城市在伦巴第人入侵意大利北部时被他们破坏。788年,城市成为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处于他们的的里雅斯特大主教的统治之下。从1081年起,城市就处在阿奎莱亚主教国的松散统治下。而在12世纪末,城市发展成为了一个自由城市。 在与邻近的主要强国威尼斯共和国进行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战争之后,1369-1372年威尼斯人曾短暂的占领过这座城市。的里雅斯特的大多数市民向哈布斯堡王朝的利奥波德三世递交了请愿书,希望他前来主政的里雅斯特,而在当时,奥地利大公国也是利奥波德三世统治范围的一部分,中断的协议在1382年10月签署,签署的地点在位于现在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的希什卡村(德语:apud Sisciam)的圣巴托罗缪教堂。不过,市民们也继续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力直到17世纪。
的里雅斯特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港口和贸易中心,1719年,在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六世的授权下,的里雅斯特成为了一个自由港,并一直保持自由港的地位到1891年7月1日。而在查理六世之后继任的玛丽娅·特蕾莎的统治下,城市的繁荣时代拉开了序幕。
1768年,德国美术历史学家约翰·约阿希姆·温克尔曼在的里雅斯特被一个抢劫者谋杀,当时他正在从维也纳前往意大利的路上。在拿破仑战争时期,的里雅斯特被法军分别于1797、1805和1809年三次占领。在1809-1813年之间,城市被划入拿破仑下属意大利王国的伊利里亚省,中断了城市的自由港地位,并夺走了城市的自治权。而在1813年城市被奥地利帝国重新占领之后,城市的自治权并没有得到归还。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的里雅斯特继续作为帝国的自由城市(德语:Stadt Triest)而经历繁荣时期,并获得了经济自由的地位,但城市的政治自治依然受到限制,城市的角色是作为奥地利帝国一个主要的贸易港口和造船中心,而在1836年奥地利的洛伊德商船队的成立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商船队的总部位于大广场(意大利语:Piazza Grande )和萨尼塔的拐角处。截至1913年,洛伊德商船队已经拥有了62艘船只,船舶总吨位达到236,000 吨。随着1860年奥地利帝国宪法的引进,城市的自治权得到了恢复,的里雅斯特也成为了奥地利帝国滨海地区(德语:Adriatisches Küstenland)的首府。
特定的弗留利方言,被称为Tergestino,直到19世纪初仍在使用,不过逐渐的被威尼斯语的的里雅斯特方言和其他语言所替代,包括德语语法、斯洛文尼亚语和标准意大利语,而同时的里雅斯特语在城市被大部分市民所使用,德语则是奥地利市政部门使用的语言,而城市周围的村庄,斯洛文尼亚语则占据了主导地位,从19世纪的最后十年起,斯洛文尼亚语使用者在稳步增长,在1911年已经达到了的里雅斯特全市总人口的25%(占的里雅斯特奥匈帝国居民总数的30%)。
根据1911年的人口普查,斯洛文尼亚语使用者的比例在城市中心大约为12,4%,在郊区为47,6%,而在城市周边地区则达到了90,5%,的里雅斯特19个居民区中有9个居民区里斯洛文尼亚人都是最大的族群,并在其中的7个居民区占据了绝对多数。另一方面,意大利语使用者在城市中心约为60,1%,郊区占38,1%,而在城市周边则只占 6,0%,在19个居民区中有10个居民区他们是最大的语言群体。在其中的7个占据绝大多数(包括市中心的全部6个居民区),城市范围内所包括的11个村庄,在其中的10个都是斯洛文尼亚语使用者占据绝对优势,而德语使用者只在米拉马雷占多数。
德语使用者大约占城市总人口的 5%,城市中心则占有最高的比例。
少量的人口使用克罗地亚语(1911年的统计大约有1,3%的人),城市同样也计入了其他几个小的族群社区,如捷克人、伊斯特里亚罗马尼亚人、塞尔维亚人和希腊人,而且他们绝大多数要么被意大利语社区要么被斯洛文尼亚语社区同化。
现代的奥匈帝国海军将的里雅斯特建设成为了一个造船工厂,并作为海军基地使用,1857年帝国第一批主要的铁路干线的建设完成,由维也纳通往的里雅斯特的奥地利南部铁路成为帝国煤炭供应和贸易的最有价值的一份财产。
在20世纪初,的里雅斯特是一个繁忙的国际化大都市,经常有艺术家和哲学家光顾,如詹姆斯·乔伊斯、伊塔洛·斯韦沃、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德拉戈汀·凯特、伊万·参卡尔、西皮奥·斯拉塔佩尔和翁贝托·萨巴。城市也是奥地利里维埃拉的主要港口,南阿尔卑斯的中欧部分的唯一一块飞地,直到今天,维也纳风格的建筑和咖啡馆仍然在的里雅斯特的大街小巷占主要地位。 与特兰托一样,的里雅斯特也是意大利民族统一运动的一个主要焦点之一,他们期望意大利吞并他们所声称的所有居住有意大利语人口的土地,许多当地意大利人志愿参加了意大利皇家军队(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作家西皮奥·斯拉塔佩尔)。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奥匈帝国崩溃,许多原来帝国的边境地区包括奥地利滨海地区,在帝国所分解出来的国家之间产生了争议。1918年11月3日,意大利与奥匈帝国之间结束敌对状态的维拉·朱斯蒂停战协议签署。在奥匈帝国军队被命令放下他们的武器之后,的里雅斯特被意大利军队占领(受到当地意大利族人的热烈欢迎),而一天前停战协议才刚刚生效,这一切使得意大利人有效的宣布占领这一地区在敌对状态中断之前(类似的形势也发生在南蒂罗尔)。1920年仅仅通过《拉帕洛条约》,意大利王国正式吞并了的里雅斯特,这一地区被改组为一个新的行政单位,取名威尼斯朱利亚(意大利语:Venezia Giulia,克罗地亚语和斯洛文尼亚语:Julijska krajina,德语:Julisch Venetien,威尼斯语: Venesia Jułia,弗留利语:Vignesie Julie,拉丁语:Carsia Julia)。
虽然与意大利联合了,但是,也让城市的重要性少量降低,新的国家边界剥夺了城市和城市从前的内陆地区。斯洛文尼亚族群(根据1910年的人口普查占总人口的 25%)遭到逐渐升级的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迫害,1920年4月13日的暴乱开始了对斯洛文尼亚人的暴力迫害时期,暴动的组织是为了报复意大利占领军在斯普利特遭到当地克罗地亚人的攻击,许多斯洛文尼亚人的商店和房屋被毁坏,而当由弗朗西斯科·久恩塔领导的一群意大利法西斯分子让这次暴乱达到极点,他们放火烧了国民议会(意大利语:Narodni dom),也是的里雅斯特斯洛文尼亚人的社团大楼。
在1922年意大利法西斯政权上台后,一项意大利化的官方政策开始执行,公开使用斯洛文尼亚语被禁止,到了1927年,所有的斯洛文尼亚社团被解散,同时斯拉夫和日尔曼来源的名字和姓氏在1930年底之前要全部意大利化。
数千名来自于的里雅斯特的斯洛文尼亚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移民去了南斯拉夫王国和南美,在那里许多人都成了他们各自领域的著名人物,在从的里雅斯特移民的著名斯洛文尼亚人中,有作家弗拉基米尔·巴尔托尔、约西普·里比契奇和法学家鲍里斯·富尔兰以及建筑师维克托·苏尔契奇,同时几千名来自于达尔马提亚的意大利族人从新成立的南斯拉夫迁到的里雅斯特。
在20世纪20年代末,南斯拉夫民族统一主义开始出现,斯洛文尼亚激进反法西斯组织威尼斯朱利亚革命团(斯洛文尼亚语:Revolucionarna organizacija Julijske krajine T.I.G.R.)在城市中心发动了多起炸弹袭击事件,在1930年和1941年,两场对斯洛文尼亚极端分子的审判由法西斯的国家安全特别法庭在的里雅斯特举行。
尽管的里雅斯特传统的多种语言和多种文化特征的终止,以及绝大多数德语人口和大量斯洛文尼亚人的迁移出境,城市的总人口仍然在继续增长,以至于经济在20世纪30年代末随着工业产业的发展也有了重要的发展和进步。
法西斯政权修建了几处新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包括近70米高的胜利灯塔(意大利语:Faro della Vittoria),它也成为了城市的标志之一,的里雅斯特大学也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
即使在法西斯政权的高压统治下,艺术与知识的研究和发展也继续吸引了大量的人前来学习。在20世纪20年代,城市是重要的视觉艺术流派先锋派作家运动的大本营,以未来派艺术家图利奥·克拉利和构成主义者阿夫古斯特·切尔尼戈伊为代表人物。同一时期,的里雅斯特稳固了它作为现代意大利文学中心之一的角色,诸如翁贝托·萨巴、比亚乔·马林、贾尼·斯图帕里奇和萨尔瓦托雷·萨塔这样的作家都在这座城市生活。而在那些仍然居住在的里雅斯特的非意大利族作家和知识分子中,最著名的是奥地利人尤利乌斯·库吉和斯洛文尼亚人鲍里斯·帕霍尔,知识分子们频繁的与圣马可咖啡馆(意大利语:Caffè San Marco)相联系,直到今天,的里雅斯特的这家咖啡馆仍然在营业。
1938年颁布的反犹太种族法对城市的犹太社区(规模在意大利排第三位)是一个严重的打击,法西斯的反犹主义运动导致了对犹太人财产和个人的一系列袭击,1942年7月达到极点,当时的里雅斯特的犹太教堂遭到法西斯军队和暴徒的攻击和毁坏。 随着1941年4月纳粹德军入侵和占领南斯拉夫,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接近了的里雅斯特,从1941年冬季开始,第一支南斯拉夫游击队分队出现在的里雅斯特省,虽然直到1943年末抵抗运动才来到城市里。
在1943年9月的意大利与盟军之间的停战协议生效后,城市被德军占领,的里雅斯特名义上成为新成立的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一部分,但实际上由纳粹德国统治,纳粹德国在原来意大利的东北部地区建立了亚得里亚滨海行动地带(德语:Operationszone Adriatisches Küstenland,意大利语:Zona d'operazioni del Litorale adriatico,斯洛文尼亚语:Operacijska cona Jadransko primorje,克罗地亚语:Pothvatno područje Jadransko primorje),以的里雅斯特作为这一地带的行政中心。这个新的行政实体由弗里德里希·莱纳领导,在纳粹的占领下,意大利唯一的带有火葬场的集中营在意大利的土地上建立起来,营址位于的里雅斯特郊区的Risiera di San Sabba(斯洛文尼亚语:Rižarna pri Sveti Soboti)。1944年4月4日,近3000名犹太人、南斯拉夫人和意大利反法西斯主义者在Risiera被害,同时数千名囚犯在被送往其他集中营之前被监禁起来。
的里雅斯特遭到了盟军空军的轰炸,意大利和南斯拉夫游击队的活动也变的强大起来,城市的犹太人被驱逐到灭绝营,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在那里死去。
1945年4月30日,意大利反法西斯民族解放委员会(意大利语:Comitato di Liberazione Nazionale - 缩写为CLN)的唐·马扎里和萨维奥·方达组织了近3500名志愿者,举行了反抗德军占领的起义,5月1日,盟军中的南斯拉夫游击队第8达尔马提亚师抵达并占领了城市的大部分地区,只剩下法院和圣朱斯托城堡,那里的德军守卫部队表示拒绝向任何一方投降,除了盟军的新西兰部队外,新西兰第2师沿亚得里亚海北岸的14号公路继续前进并于第二天抵达的里雅斯特,5月2日傍晚,德军投降,但随即被转交给南斯拉夫游击队。
南斯拉夫军队控制了整个城市直到6月12日,这个时期在意大利的编年史中被称作“的里雅斯特的四十天”,这一时期,数百名当地意大利人和反对共产主义的斯洛文尼亚人被南斯拉夫当局逮捕,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失踪,这些人当中既包括前法西斯分子和纳粹合作者,也包括意大利民族主义者和其他真实的或者潜在的对南斯拉夫共产主义政权造成威胁的反对者。其中一些人被关押在南斯拉夫的集中营里(特别是在斯洛文尼亚的博罗夫尼察),同时其他人则被处决,尸体被扔到喀斯特高原的山洞里。
在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和英国元帅哈罗德·亚历山大达成协议之后,南斯拉夫军队撤出了的里雅斯特,的里雅斯特随即处于英美军事管制之下。直到1947年9月,南斯拉夫军事当局和美国人将威尼斯朱利亚地区按摩根线划分,同时《巴黎和平条约》也使得的里雅斯特自由港建立起来。 1947年,的里雅斯特被公开宣布作为一个独立的城市自治实体,受到联合国保护,形成的里雅斯特自由港,城市的管区沿1945年划定的摩根线分为A区和B区。
从1947年到1954年,A区由盟国军事政府管理,这个政府一部分由的里雅斯特的美军(缩写为TRUST)组成 ,由布莱恩特·E·摩尔少将指挥,他同时也是美军第88步兵师的师长,另一部分则是英军驻的里雅斯特部队(缩写为BETFOR)组成,由特伦斯·艾雷中将指挥,他同时也是军政府和部队的首脑。A区几乎覆盖了今天意大利的里雅斯特省的全部地区,除了穆贾南部的四个小村庄在1954年自由港条约解除之后交给了南斯拉夫外。B区则仍然处于南斯拉夫人民军的军事管制下,由伊斯特里亚半岛的最西部和北部组成,位于米尔纳河和德贝利·日蒂奇角(斯洛文尼亚语:Debeli Rtič,意大利语:Punta Grossa)之间。
1954年,的里雅斯特自由港被取消,广大A区的绝大部分,包括今天的里雅斯特,都被划分给了意大利。B区成为南斯拉夫的一部分,同时南斯拉夫还得到了A区的四个村庄普拉夫耶、斯波德涅·什科菲耶、赫尔瓦蒂尼和耶拉尔季。B区最终被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划分。1954年10月26日,意大利官方正式宣布吞并的里雅斯特,并得到了城市绝大多数市民的欢迎。1975年的《奥西莫条约》的签署最终确定了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的边界以及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地位问题。这条边界如今成为了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的边界。

Ⅱ 关于佛罗伦萨大学

佛罗伦萨美院作为艺术类排名世界第三大学,入学考试相对较为简单,除了可以走图兰多计划外,还可以走普通国际学生,也可以参加现在个别中介与大学联合推出的合作计划,一些大型的拥有双资质的留学中介,会有合作计划,你可以去询问一下。关于入学考试,只要意大利语过关,并且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入学考试就不难。

Ⅲ 看过宫崎骏的动画的来留言

2楼的没眼光.根本就没有花心思看过他的电影,你凭什么这么说?如果真是这样,他的电影能够经典到现在多经久不衰吗?你看过哪部电影为了拿奖,不顾观众的能经典的?能把握那么多观众的心的?!就算是拿了奖拿了奖也是有能力的一种证明,宫崎骏的动画做得好了连拿奖都有罪了?!太没天理了,不要因为你自己不喜欢看就这么大放厥词!说你没眼光你不要说我人身攻击就好了,说出这样没眼光的话.再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爱宫崎骏动画的人那么多,你总不能说他不为观众吧?能把动画做到这个境界的,这么用心,这么细致的,细腻表现人内心的感情的动画,没有真心去做是做不出来的,仅仅是获奖不为观众?实在太中伤他和他的动画了……不说了,真是气!

千与千寻原日文名是千与千寻的神隐,就是失踪的意思。千寻是她在现实世界的名字:获野千寻,但在那个魔法的世界汤婆婆为了让千寻失去自我,给她千这个名字,而让她忘却自己的千寻这名字,暗喻失去了自我。千寻在一系列的经历后找回了自我。找回了自己的名字。我们翻译过来给了千与千寻这个名字。其实都是一个人。

宫崎骏奥斯卡获奖感言:无法喜悦 我很悲伤 (http://www.comicwind.org/bbs/dispbbs.asp?boardid=13&id=780)

--------------------------------------------------------------------------------

-- 作者:hawk152
-- 发布时间:2003-7-1 17:01:07

-- 宫崎骏奥斯卡获奖感言:无法喜悦 我很悲伤
《千与千寻的神隐》于3月23日喜获奥斯卡动画长片奖,但导演此片的宫崎骏并未出席颁奖典礼,也未参加为庆贺此片获奖而召开的记者招待会,而由制作人铃木敏夫和吉卜力的美术馆馆长、宫崎骏的三子宫崎吾朗代为发言。铃木制作人带来了宫崎导演的口信:“因为不是时期,所以我无法率直地感到喜悦,这个时候我如果带着笑脸出现在报道上就太过分了。”以及其亲笔手书的留言:“如今世界上正发生如此不幸的事态,虽然得奖但也无法喜悦,这真是很悲伤的事情。”

会上有记者问及宫崎导演缺席奥斯卡颁奖典礼此举是否包含对美国的抗议,铃木制作人作了否定回答。但是,列席人士皆认为,宫崎导演既然以制作《风之谷》、《幽灵公主》等以“为人类的傲慢敲响警钟”为主题的动画大作为理念,那么对于攻击伊拉克的美国产生反感是很自然的。

铃木制作人解释说,宫崎骏近日正集中精力制作新作《霍尔与会动的城堡》,该作品改编自英国儿童文学小说《魔法使霍尔与火恶魔》,是一部以战争为背景的作品,去年10月开始制作,目前制作工作已经进行到中盘。他并表示,因为其内容与时代恰好吻合,宫崎导演正在烦恼于该如何表现作品中的战争 .

宫崎骏的动画世界

石青

在开始的早晨静寂的窗/一切归零之后渐渐充实/不再去追寻海的彼岸/
耀眼的宝物一直就在这里/在我身上就可以发现

——《千与千寻》主题歌

最高荣誉:2月19日宫崎骏手捧金熊出席在东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 朝日新闻

2002年2月17日,第52届柏林电影节破例把金熊奖授予了两部影片,让评选委员们做出这一打破历史的决定的正是日本导演宫崎骏执导的动画电影《千与千寻》(千と千寻の神隠し)。在柏林电影节的历史上,还从未把最高奖授予一部动画片。对于普通的中国观众,“宫崎骏”可能是个陌生又拗口的名字。一部动画片能够获得电影界的最高荣誉之一,这或许让人感到吃惊。然而,对于熟悉宫崎骏作品的影迷,大师的作品能够获奖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宫崎骏不是一个普通的漫画家和导演,而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动画大师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美好的情感、希望和人文关怀的思想。当有些人还认为动画片是小孩子看的幼稚艺术的时候,宫崎骏却能像人们证明,动画片同样是严肃的艺术形式,它是适合所有人的电影。在日本,宫崎骏不逊于任何著名的艺术家,他被誉为“国民动画家”。如果说80年代之前是手冢治虫(《铁臂阿童木》的作者)的时代,在那之后便是宫崎骏时代。

这一切,都要从1984年的一部电影说起。

成名《风之谷》

娜乌西卡成为了观众最喜欢的女性动画角色,其魅力经过10多年仍然长盛不衰。而宫崎骏也因为这部电影而成为了有影响力的动画导演。他作品中重要的“人与自然”这一主题,就是这时奠定的。

1941年1 月5 日,宫崎骏在东京出生。他在家里的四个孩子中排行第二。他的童年没有什么过多不同之处,唯有对待他很严格的母亲曾经常年卧床不起。高中时,因为当时放映的《白蛇传》(日本第一部彩色动画电影),宫崎骏对动画制作产生了兴趣。1959年他进入东京学习院大学,主修政治经济学。然而毕业后他却走上了一条与他的专业截然不同的道路——在东映动画公司,他成为了一名动画制作人。在那里,他结识了后来的合作伙伴高畑勋。六、七十年代的宫崎骏还没有出名,但是已经显示出了他的潜力。或许有些人还能记起宫崎骏参与制作的《三千英里寻母记》(改编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和《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海蒂》(改编自斯比丽夫人的《海蒂》),这两部作品都在国内放映过。

风之谷的娜乌西卡:爱虫的公主,代表健康与希望的少女

1982年,宫崎骏在德间书店的杂志Animage上开始连载漫画《风之谷》。1984年,宫崎骏和高畑勋合作把这部作品搬上了银幕。电影《风之谷》(风の谷のナウシカ)讲述了一个虚构的故事:巨大的工业文明毁于一旦,1000年之后,地球上充满了能致人于死地的污染和可怕的巨虫(称为“王虫”)。有一个偏僻的小国坐落于风之谷——少数几个没有污染的绿洲。小国的公主娜乌西卡勇敢而善良。她是家里唯一健康活下来的孩子,善于使用滑翔机御风而行,有点“大逆不道”的和王虫接近。为了保卫风之谷不被污染,她勇敢地面对那个尔虞我诈的世界,用充满爱的纯洁心灵发现了这世界的守护者与破坏者的真正秘密。娜乌西卡这个名字来自于《奥德赛》,她是宫崎骏塑造的代表勇敢、健康和希望的象征。

娜乌西卡成为了观众最喜欢的女性动画角色,其魅力经过10多年仍然长盛不衰。而宫崎骏也因为这部电影而成为了有影响力的动画导演。他作品中重要的“人与自然”这一主题,就是这时奠定的。

值得一提的是,宫崎骏用了13年才把漫画版《风之谷》画完,这部漫画对人类、自然、文明、冲突、生命及其存续等主题进行了比电影版《风之谷》更深的探讨,可以说是宫崎骏本人的思想发展历程,它被称为史诗般的作品,是经典中的经典。

明亮的眼睛、闪烁的灯光/地球旋转/载着你/载着必定相会的我们

——《天空之城》主题歌

飞行石的秘密·吉卜力诞生

1985年,宫崎骏和高畑勋一起创办了一个动画制作单位,即后来著名的吉卜力工作室(Studio Ghibli)。Ghibli是地中海附近的一种旋风的名字。这个规模不大的工作室拥有最好的制作人员,但是财力并不雄厚,甚至有点反商业化。吉卜力平均一年也制作不出一部动画电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反商业化的群体却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每一部电影的票房收入都足以让任何电影公司嫉妒。

天空之城:女主角希达(左)。宫崎骏的大多数作品都以女性作为主角。

1986年,吉卜力推出了成立以来的第一部电影《天空之城》(天空の城ラピユタ)。影片围绕有魔力的飞行石展开,主角是在矿山工作的男孩派舒和从天而降的少女希达。他们为了让和飞行石相关联的浮岛勒普泰岛(典出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避免被坏人利用,而展开了一次冒险。女主角希达的台词令人深思:“我终于明白勒普泰灭亡的原因了:……尽管有可怕的武器,有很多很多的机器人,但是,离开泥土它就活不成了。这些,难道你都不知道吗?”拥有毁灭世界能力的浮岛最终被人们抛弃,然而总是有人想找到它、利用它控制世界。这是一部节奏明快,色彩鲜艳的作品。尽管很有点娱乐片的味道(如果你要入门,这部影片确实是首选),然而同样具有思想的深度。

是你说的/人都不同/是你教我成长的感动/闭上眼睛随著你/飞向天空

——范晓萱,《豆豆龙》

最爱邻家的龙猫

有一种神奇的小精灵,它在林间小径播下树种,它在月光下吹着奥卡利那笛。然而只有心地纯洁的孩子才能看见它。这就是1988年的《龙猫》(となりのトト口)。在影片中,姐妹两人不用语言就能够和龙猫沟通。妹妹为了去见生病住院的母亲而在乡间迷路,而龙猫最终帮助他们见到了妈妈。龙猫看起来有点像猫和熊的混合体,它是最受大人孩子欢迎的动画角色之一。《龙猫》是宫崎骏作品中最温馨感人的一部,适合全家人一起观看,也许它能唤起你封尘已久的童心。孩子们与胖胖的龙猫在夏夜里种橡树,站在陀螺上飞过田野,一定会有温柔的凉风随行吧,啊,那是一个美梦吗?

邻家的龙猫:只有心地纯洁的孩子才能看见它。

很有趣的是,国内很多人尽管没有看过《龙猫》,却听过它的主题歌。没错,范晓萱早期的作品《豆豆龙》(专辑《小魔女的魔法书》)就是翻唱《龙猫》的主题歌《我的邻居龙猫》。这可见宫崎骏作品的影响力之大。

能看到海的小镇

魔女宅急便:友情的温暖和成长

当小魔女成长到13岁的时候,必须带着一只黑猫和扫帚出外修行一年。1989年摄制的《魔女宅急便》(魔女の宅急便,意为魔女的特快专递)的主人公琪琪也不能例外。她来到一个海边的小镇,寄宿在好心人的家中,以“魔女的特快专递”(就是骑扫帚飞行替别人送邮包)谋生。一个人独自在陌生的城市谋生总会遇到挫折,琪琪因此暂时失去了飞行的能力。只有在朋友友情的温暖下,琪琪才能恢复自信,重新飞上蓝天。尽管骑扫帚飞行的场面相当令人赏心悦目,这部影片中更重要的是“成长”,是友情的力量。

如果说《天空之城》是男孩子冒险的影片,《龙猫》是全家人喜爱的作品,那么《魔女宅急便》就是关于女孩子成长的电影。女性观众或许更能体会到其中的滋味。

啊,亚得里亚的蓝色天空

红猪:生着一张猪脸的波哥正是步入中年的宫崎骏的写照

“我宁肯当一只猪也不愿加入法西斯!”《红猪》(红の豚,1992)的故事发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意大利。罗素·波哥(意大利语“红猪”的译音)过去是王牌飞行员,现在以追捕亚得里亚海上的空中强盗为生。然而谁也不知道他的本来面容——因为他对自己下了一个诅咒,变成了一张猪脸。

这部影片被认为是宫崎骏“自传式”的作品。生着一张猪脸的波哥正是步入中年的宫崎骏的写照。宫崎骏喜欢飞行、喜欢意大利、喜欢猪(!),这几样元素全都体现在了影片之中。

宫崎骏曾经说过,进入中年,你就会变成一只猪。然而在影片的结尾,波哥终于领悟到人性的真谛,从而变回了人的模样——有人说,假如能看到那张脸的话,恐怕就是宫崎骏本人的脸。

一起活下去吧!

从《风之谷》开始,宫崎骏就一直思考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1995年,他开始制作一部筹划已久的电影,其内容正是为了表现人与自然的冲突,这就是著名的《幽灵公主》(もののけ姬)。故事发生在日本的室町时代(公元14世纪到16世纪)。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人们随意开采自然资源,对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破坏,人与自然界的各种神灵的矛盾也就此产生(这是日本一种泛神论观点,即万物都有对应的神灵掌管)。人类要生存就要砍伐森林,而森林的消失令动物无栖身之处。少年阿席达卡为了寻求破除自身咒语的方法而来到日本西部,却意外地卷入了这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他与被犬神抚养长大的人类少女小珊(人称“幽灵公主”)结识。这部影片同时也是一个“少女爱的物语”。小珊到底应该属于人类还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冲突究竟如何才能化解?宫崎骏感到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影片以掌管万物生命的麒麟兽之死换来自然环境的恢复作为结局。小珊对阿席达卡说:“我喜欢你,但是我无法原谅人类。”她得到的回答是:“没关系,一起活下去吧!”既然没有解决的办法,也只能继续共存下去。

幽灵公主:在人与自然的冲突之间。

我把这部影片献给曾经和即将10岁的人

——宫崎骏

复出·残花旧枝头重放

千与千寻:不可思议小镇的冒险

《幽灵公主》带来了近200亿日元的票房收入,然而宫崎骏付出的心血也是巨大的:计划中的电影比最终放映的长了一倍;宫崎骏亲自作画,甚至一度手臂受伤。对于一个年近60岁的人来说,这确实是一个极限。《幽灵公主》公映后,宫崎骏曾公开表示退休,不再制作大型的动画电影。

在沉寂了两年多之后,1999年底突然爆出了一条惊人的消息:宫崎骏复出,他将制作一部名为《千与千寻》的电影。这部电影自然受到观众的极大关注。经过一年半的制作,影片于2001年7月推出。

《千与千寻》的故事发生在现代,却是一个带有幻想色彩的作品。十岁的荻野千寻和父母在搬家过程中误入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小镇。在那里,千寻的父母误食了给神吃的食物而变成了猪。千寻被少年小白所救,在镇上的澡堂做工,但是她的名字被澡堂的主人汤婆婆夺走,只剩下“千”一个字。如果忘记自己本来的名字,千寻就永远无法回到正常的世界;如果不及时救出父母,他们就会被吃掉。面对这些从未遇到过的困难,千寻从内心深处爆发出了“生命的力量”,最终拯救了朋友和父母,离开了这个幻境。

千与千寻:千寻(“千”)与小白(右)在一起。小白告诉千寻不能忘记自己的名字,否则永远无法回到人类的世界。影片中小白的真实身份是一条白龙

千寻是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女孩,她与《风之谷》中的娜乌西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千寻虚弱、从未遇到过危险,对外界一副冷漠、毫不关心的神情。然而,在困境中,她却能显示出令人惊叹的勇气和毅力。这不是寻常意义上的冒险,而是一次心灵的冒险。宫崎骏认为,现代的儿童受到了太好的照顾,反而丧失了最珍贵的本能。这部影片就是反映了千寻的这种成长的过程。

在电影制作的尾声,宫崎骏去神社求签,签上写着“残花旧枝头重放”。不是残花重放,而是宫崎骏又一次巨大的成功。到今年2月底《千与千寻》的票房收入达到近300亿日元,继《幽灵公主》之后再次创下日本国内票房的纪录。柏林电影节把最高荣誉授予了这部影片,这不仅仅是对宫崎骏的肯定,也是对动画片地位的肯定。柏林电影节被誉为“艺术电影的天堂”,但是它从来不关注票房。一部不把商业化放在第一位的影片反而在艺术和商业上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功,让人不得不佩服宫崎骏的过人之处。

爱、童年、青春、友情、成长、梦幻、勇气、纯真,这就是宫崎骏作品的主题。

有些美好的事物永远也无法用文字完全表达,宫崎骏的作品也是这样。爱、童年、青春、友情、成长、梦幻、勇气、纯真,这就是宫崎骏作品的主题,当然不仅仅是这些。从中你也会一同分担创造者的苦痛和迷惘,与他一同思考。

谁说动画是幼稚的艺术形式?谁说动画徘徊在主流文化之外?但愿《千与千寻》的获奖能改变一些人的偏见。或许这真的是宫崎骏退休前最后一部作品,然而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迄今还不能在电影院中看到任何一部宫崎骏的作品,这才是真正的遗憾。

原载《环球》2002年第8期

[注]由于宫崎骏的作品从未被引进,它们没有正式的译名。文中所有专有名词均从习惯。例如“娜乌西卡”如果按照《奥德赛》的译名则为瑙西卡(Nausicaä)。
http://www.oursci.org/essay/anime/005.htm

热点内容
宝蓝色校园 发布:2025-07-11 20:31:21 浏览:714
幼儿教师演讲稿精选 发布:2025-07-11 14:51:14 浏览:105
燃料电池历史 发布:2025-07-11 13:49:58 浏览:96
什么心理 发布:2025-07-11 11:13:50 浏览:198
天都教育 发布:2025-07-11 09:35:37 浏览:447
厦门在职教师招聘 发布:2025-07-11 09:05:50 浏览:694
十佳师德模范先进事迹材料 发布:2025-07-11 08:34:05 浏览:745
曲宏老师 发布:2025-07-11 08:29:28 浏览:130
初中物理考点 发布:2025-07-11 08:00:56 浏览:539
九年级上册仁爱版英语 发布:2025-07-11 07:43:32 浏览: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