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主对
❶ 主仆对文言文解释
主 仆 对
《广笑府》
主人待仆甚薄①,衣食常不周②。仆闻秋蝉鸣,问主人曰:“此鸣者何物?”主人曰:“蝉也。”仆曰:“蝉食何物?”主人曰:“吸风饮露耳。”仆问:“蝉着衣否?”主人曰:“不用。”仆曰:“此蝉正好跟我主人。”
[参考译文]
主人对他的奴仆非常刻薄,经常让他衣食不饱。仆人听到秋天的蝉叫就问他的主人:“这叫声是什么东西发出来的?” 主人说:“是蝉。”仆人问:“蝉吃什么东西? ”主人说:“蝉吃风喝露水。” 仆人又问:“蝉穿衣服吗? ”主人说:“不穿。”仆人于是就说:“正好让这蝉跟随我主人。”
❷ 文言文主上是指皇帝。还是在不同场合说。
主上:臣下对君主(君主有时候还不是皇帝)的称呼。文言文一般只用一个版字:“上权”。在政局动荡的历史时期,天下群雄并起,有的后来做了皇帝,有的并没有成大业。在他们身边都有一批文武人士,这些人士,各为其主,都称自己一方的头头为“主上”。
❸ 在文言文中对主人的称呼是什么
泛称为“东主”,也称“东家”、“主人”(如李白《将进酒》:“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东主包括店东、房东、酒宴的主人。
古时候人们很讲究礼仪,座位的主位在东,客位在西,主人家如果长期住有宾客,如家庭教师、管家,他们的宿舍也在西院或西边的厢房。长期以来,形成了东为主、西为宾的习俗,因而称主人为“东主”,宾客为“西宾”(后特指家庭教师、塾师)。
在具体环境中,大多遵从平日习惯,当面没有另外的称呼。
❹ 文言文怎么看主
分析词性的主要依据是看词在句子的组合能力及其充当什么成分,因此熟练掌握各类词的组合能力及造句功能是正确判断词性的基础。组合能力指某类词可以跟什么词组合,不能跟什么词组合。例如副词可以和形容词组合(部分副词可以和动词组合),不能同名词组合。介词可以同名词、代词及名词性词组组合,不能同动词组合等等。造句功能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什么成分。例如名词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及判断句的谓语,不能充当叙述句的谓语。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能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组成词组充当句子成分等。
一、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副词能修饰动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在句中经常充当状语,也作补语。例如:
①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许弗许。(《郑伯克段于鄢》)——〔武姜〕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答应。
②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见蛟龙。(《论衡·别通》)——到浅的水流中去的人能见到小虾,到稍深一些水流中去就能见到鱼客,到最深的水流中去就能见到蛟龙。
③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甚”作补语。
二、介词。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所、时间等意义的词。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和它们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原因介词、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介词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和补语。
①若之何以病败君之大事也。(《鞌之战》)——怎么能因为受伤使国君战事失败呢?
②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五蠹》)——现在想用先王的政治措施治理当世的百姓,都是守株待兔一类的事情。
③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任安书》)——我所以暗自忍辱苟活下来,幽禁在污秽的监狱之中而不自杀,是因为我遗憾我的心愿没有完全实现,这样鄙贱无知地死去,我的文章著述便不能传扬到后世。
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为早与之绝。(《赤壁之战》)——若能用您的众将士与曹操的势力相抗衡,不如早与曹操断绝关系。
例①“以病”作状语,表原因。例②的“以先王之政”作状语,表凭借。例③“于粪土之中”作补语,表处所;“于后世”作补语,表时间。例④的“以吴、越之众”和“与中国”都作状语,前者表凭借,后者表对象。
古汉语介词中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介词同时又作连词,有的较难区别,如“与”。
❺ 文言文主仆对的作者是谁
出资《广笑府》,作者不详
❻ 文言文主薄是什么意思
主簿 读作 zhǔbù
古代官名。掌置。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文献通考》卷六十三:“盖古者官府皆有主簿一官,上自三公及御史府,下至九寺五监以至郡县皆有之。”隋、唐以前,因为长官的亲吏,权势颇重。魏、晋以下统兵开府之大臣幕府中,主簿常参机要,总领府事。习凿齿曾为桓温的主簿,时人曰“三十年看儒书,不如一诣习主簿”。此为主簿权势最盛之时。
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隋、唐三省六部不设主簿,惟御史台、诸寺等署有之。唐诸州以录事参军取代主簿。南宋中叶后,御史台也不设主簿。元诸寺、监、院有关人员,或称主簿,或改称典簿,县主簿简称为簿。明、清太仆、鸿胪二寺及钦天监称主簿,太常、光禄二寺及国子监称典簿,县署则仍称主簿。均系低级之事务官。
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薄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重要性减少。
❼ 文言文中主,宾,表,定,状,补的含义
现代汉语里一般的句子成分有六种,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1、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例如:中国人民 志气高.
2、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例如:满天乌云 顿时消散了.
3、宾语 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 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例如: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4、定语 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例如: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5、状语 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 时间、处所或程度等.例如:
(1)他[已经]走了.(2)咱们[北京]见.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 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
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高速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
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6.补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 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例如:
(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2)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4、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这些知识不是几个例句就能弄懂的,好好去问问你的语文老师吧.
❽ 文言文主旨
主旨,一句话: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是为文的前提
《答李翊书》是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韩愈给李翊的复信,是一篇书信体论说文。文中围绕“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叙述了自己治学为文的经历,提出了“气盛言宜”(内容决定形式)、“务去陈言”(致力于创新)的文学主张,表现了作者排击世俗的勇气和顽强进取的精神。
译文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禀告,李生足下:
你来信的文辞立意很高,而那提问的态度是多么谦卑和恭敬呀。能够这样,谁不愿把把立言之道告诉你呢?儒家的仁义道德归属于你指日可待,何况乎表述道德的文呢?不过我只是所谓望见孔子的门墙而并未登堂入室的人,怎么足以能辨别是或非呢?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跟你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你所说的要著书立说的看法,是正确的,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并很接近了。只是不知道你的“立言”之志,是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所取用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呢?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取用,那你本已胜过别人并且可以被人取用了。如果期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够很快实现,不要被势利所引诱,(要像)培养树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实,(像)给灯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根长得旺盛果实就能预期成熟,灯油充足灯光就明亮,仁义之人,他的文辞必然和气可亲。
不过还是有困难之处,我所做到的,自己也不知道达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还是没有?虽然如此,我学习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开始的时候,不是夏商周三代西东两汉的书就不敢看,不合乎圣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静处的时候像忘掉了什么,行走时好像遗失了什么,矜持的样子像在思考,茫茫然像是着了迷。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的时候,想要把那些陈旧的言词去掉,这是很艰难的呀!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像这种情况也有不少年,我还是不改(自己的主张)。这样之后才能识别古书(中道理)的真与假,以及那些虽然正确但还不够完善的内容,清清楚楚黑白分明了,务必去除那些不正确和不完善的,这才慢慢有了心得。
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来的时候,文思就像泉水一样涌流出来了。再拿这些文章给别人看时,非笑它我就高兴,称赞它我就担忧,因为文章里还存有时人的意思和看法。象这样又有些年,然后才真是象大水浩荡一样(文思奔涌)了。我又担心文章中还有杂而不纯的地方,于是从相反方向对文章提出诘难、挑剔,平心静气地考察它,直到辞义都纯正了,然后才放手去写。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加深自己的修养。在仁义的道路上行进,在《诗》《书》的源泉里游弋,不要迷失道路,不要断绝源头,终我一生都这样做而已。
文章的气势,就像水;语言,就像浮在水上的东西;水势大,那么凡是能漂浮的东西大小都能浮起来。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关系也是这样,气势充足,那么语言的短长与声音的扬抑就都会适当。虽然这样,难道就敢说自己的文章接近成功了吗!即使接近成功了,被人用时,别人能得到什么呢?尽管如此,等待被人采用的见解,难道就像器具一样吗?用或不用都取决于别人。君子就不这样,思考问题本着仁义原则,自己行事有一定规范,被任用就在人们中推行道,不被用就把道传给弟子,把道借文章流传下去为后世效法。象这样,是值得高兴呢,还是不值得高兴呢?
有志于学习古代立言者的人很少了。有志学习古人的人,必为今人所弃,我实在为有志于古的人高兴,也为他悲伤,我一再称赞那些有志学习古人的人,只是为了勉励他们,并非敢(随意)表扬那些可以表扬、批评那些可以批评的人。向我问道的人有很多了,想到你的意图不在于功利,所以姑且对你讲这些话。韩愈语。
文章赏析
韩愈认为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是为文的前提。他在《答李翊书》的开头说:“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有日矣,况其外文乎?”由此可见,他认为德是文章的内核,文是德之载体,或者说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这和他所一贯倡导的“文以载道”说是相一致的。如,他在《争臣论》一文中说:“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人也。”在《答李秀才书》中说:“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
那么,“道”和“文”怎样能相促相长,达到较高的水准呢?他在《答李翊书》的第二段形象的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说:“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竢其食,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要写好文章,不要只是想去寻找一盒能让东施变西施的外用美丽霜,不要被狭隘的功利所驱谴,而要像为树养根,给灯加油那样,去加强道德修养,有了教高的道德水准,诗之树、文之灯才根深叶茂、光焰万丈!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就有了经济苍生的使命感,就有了悯难怜弱的同情心,就有了正道直言的方正人格,遇不平则鸣,有愤激则书,敢于为民请命,敢于为一切正义和真理摇旗呐喊、奔走呼号。金银财色不能动其心,酷刑利刃不能钳其口。想不说话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呀,何需挖空心思、搜肠刮肚、冥搜虚饰以敷缀其文呢?
❾ 广笑府文言文《主仆对》中的仆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主人待仆甚薄,衣食常不周。仆闻秋蝉鸣,问主人曰:“此鸣者何物?”主人曰:“蝉也。”仆曰:“蝉食何物?”主人曰:“吸风饮露耳。”仆乃问:“蝉着衣否?”主人曰:“不用。”仆曰:“此蝉正好跟我主人。”
仆人诙谐幽默、富于智慧。
❿ 谈谈周处文言文文主的理解
周处自新
作者:刘义庆
《世说新语·自新第十五》
【题解】
自新指自觉改正错误,重新做人。本篇只有两则。第1 则说明改正错误要振作起来,应有一息尚存,决不松懈之志。第2 则说明有才要用到正道上,知错必改。
(1)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哀邅迹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①。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馀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②,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③。”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④。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注释】①周处:字子隐,吴兴郡阳羡县人,后改属义兴郡(郡治在今江苏省宜兴县)。青少年时胡作非为,横行乡里,后勇于改过,在晋朝任广汉太守、御史中丞。侠气:指刚强不屈的气概。邅(zhān)迹虎:《孔氏志怪》说:“义兴有邪足虎,溪渚长桥有苍蛟,并大啖人”。遭迹虎即邪足虎,跛脚老虎。横:指残暴的东西。
②自吴:《晋书·周处传》作“入吴”,对。二陆:指陆机、陆云。兄弟齐名,号为二陆,吴人。陆机后来在晋朝曾任平原郡内史,陆云曾任清河郡内史,所以下文直呼为平原、清河。按:陆机比周处年轻二十多岁,所以周处年少时不可能寻访二陆。③修改:加强修养、改正错误。蹉跎:虚度光阴。
④朝闻夕死:这是用《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意思,大意是:早上听到了真理,就算晚上死去也不算虚度此生。
【译文】周处年轻时,凶狠倔强,好使气力,是乡里的祸害,加上义兴郡河里有蛟龙,山上有跛脚虎,都危害百姓,义兴人把他们叫做三横,而周处危害更大。有人劝周处去杀虎斩蛟,其实是希望三横中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刻上山刺杀了老虎,又下河去斩蛟龙。蛟龙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潜入水底,游了几十里,周处始终和蛟龙在一起搏斗。经过三天三夜,乡亲们都认为他已经死了,互相庆贺。没想到周处竟然杀死蛟龙,从水里出来了。他听说乡亲互相庆贺,才知道自己是人们所痛恨的人,就有意改过自新。于是到吴郡寻找陆机、陆云兄弟,平原内史陆机不在家,只见到清河内史陆云,就把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陆云,并且说:“自己想加强修养,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虚度,恐怕终究不会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尚且重视朝闻夕死,何况您的前途还远大着呢。再说,一个人就怕不能立志,又何必担心美名不能显扬呢!”于是周处便改正错误,振作起来,终于成了忠臣孝子。
(2)戴渊少时,游侠不冶行检,尝在江、淮间攻掠商旅①。陆机赴假还洛,辎重甚盛,渊使少年掠劫②。渊在岸上,据胡床指麾左右,皆得其宜③。渊既神姿峰颖,虽处鄙事,神气犹异④。机于船屋上遥谓之曰:“卿才如此,亦复作劫邪⑤?”渊便泣涕,投剑归机。辞厉非常,机弥重之,定交,作笔荐焉⑥。过江,仕至征西将军。
【注释】①游侠:指重信义、轻生死的人。行检:品行。攻掠:袭击、抢劫。
②辎重:行李。③指麾:同“指挥”。
④峰颖:挺拔突出。
⑤劫:强盗。
⑤辞厉:《太平御览》四○九作“辞属”,对,指谈吐。
【译文】戴渊年轻时,很侠义,不注意品行,曾在长江、淮河间袭击、抢劫商人和旅客。陆机度假后回洛阳,行李很多,戴渊便指使一班年轻人去抢劫。他在岸上,坐在马扎儿上指挥手下的人,安排得头头是道。戴渊原本风度仪态挺拔不凡,虽然是处理抢劫这种事,神气仍旧与众不同。陆机在船舱里远远地对他说:“你有这样的才能,还要做强盗吗?”戴渊感悟流泪,便扔掉剑投靠了陆机。他的谈吐非同一般,陆机更加看重他,和他结为朋友,并写信推荐他。过江以后,戴渊做官做到征西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