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学科评估2012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发展中心开展的学科评估始于2002年,分别在2004、2009、2012年共完成三轮评估,主要对具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对学生来说,最有参考价值的是2012年的学科排名。
学科评估历时一年,按照自愿申请参评的原则参加。据了解,2012年的全国专业排名,有390多个单位和4200多个学科参加,学科参评率比上一次增长了79%。除了两所“211高校”缺席,其他“211高校”和“985高校”均参加了评估。因此,这份官方的排名数据对这几年参加高考的学生都具有参考价值。
据介绍,评估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所需数据由相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公布的公共数据和参评单位报送的材料构成。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公示、核查,同时还邀请了学科专家、政府部门及企业界人士进行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形成最终评价结果。评估除邀请本学科专家外,还邀了部分来自教育部、科技部、文化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30多个部委及大型企业的近500名行业、企业界人士。
北大16个学科全国第一
评估对7大类95个一级学科进行了打分和排名。在95个一级学科的排名中,北大在全国排名第一的一级学科最多,有16个之多,其次是清华大学(14个),第三名是人民大学(9个)。排名靠前的北大的优势集中在人文社科、理学、医学等领域,清华在工科领域遥遥领先,而人大仅在人文社科类中就有5项排第一。因此,传统名校都保持了非常强大的竞争力。
2. 怎么查其所属学科在2012年学科评估排名
根据教育部2012年最新学科评估,依次排名是: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等。
3. 2013年教育部最新学科评估结果在哪儿看,不要百度文库的,找起来不方便
4. 教育部发布2012学科评估结果,为什么只在生态学看到云南大学
云南大学是与云南省共建的211工程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前身为“东陆大学”,曾经被《不列颠网络全书》列为中国15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
云南大学现有4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民族学、生态学、专门史、微生物学;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环境科学、化学、公共事业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汉语言文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政治学与行政学、大气科学、生态学、新闻学、网络工程、旅游管理。
2012年学科评估中,云南大学政治学一级学科获得第9名,民族学一级学科获得第2名,化学一级学科获得第29名,生物学一级学科获得第16名,生态学一级学科获得第3名。
综上,云南大学是一所实力很不错的211工程省属大学,在人文社科类和理学类学科上有优势,是一所很典型的文理型大学。
5. 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排名的前10%有哪些
要不问一下处理学校成绩统计的老师
要不去官网上查询
学校总有官网把,可以查一下的。
6. 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上哪看
可登陆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查看,结果如下:
2012年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
评估工作程序
为保证“严谨规范、公开透明”,学科评估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并将以下程序对参评单位预先明示。
1、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包括“公共数据采集”与“单位材料报送”两部分。学位中心通过教育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有关教指委、学会等官方数据源获取公共数据;通过参评单位申报获取参评学科数据。
2、数据核实
评估数据真实性是评估结果可靠性的重要保证。数据核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按数据采集标准,对单位填报数据进行筛查;
二是开发专门系统,对多单位、多学科重复填写的数据进行核查;
三是利用学位中心构建的公共信息库,开发专门系统对填报数据进行核对;
四是对发表学术论文等数据进行抽查。此项工作是学科评估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核查反馈材料多达近万页。
3、信息公示
在确保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对单位填报的部分信息在参评单位范围内进行网上信息公示,接受各方异议,并对异议情况再按评估标准进行确认。
4、专家问卷调查
学科评估借鉴国内外经验,采用“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邀请专家对学科声誉、学术道德、社会贡献与学生毕业后质量等进行主观评价。
主观评价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每个学科参与调查的一般为50-100人。本次评估除邀请本学科专家外,还特邀了部分来自教育部、科技部、文化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30多个部委及大型企业的近500名行业、企业界人士。
5、结果统计与发布
学科评估结果按照“精确计算、聚类统计”的原则产生。本轮评估首先按指标体系精确计算得到的原始得分,然后改变以往“四舍五入取整”产生并列排位的做法,采用“聚类统计”算法,将原始得分相近的聚为一类。
使得分类更科学、同一类并列的单位更多,从而淡化名次,引导单位更加关注学科建设的优势与不足。考虑到科研院所的特殊情况,高校和科研院所评估数据进行统一计算,公布时分别排列。
(6)教育部学科评估2012扩展阅读
一、评估目的
学位中心开展学科评估的目的:
1、是服务大局,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的精神,服务研究生教育“提高质量、优化结构、鼓励特色、协同创新”的大局。
2、是服务高校,通过对学科建设成效和质量的评价,帮助高校了解学科现状、优势与不足,促进学科内涵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
3、是服务社会,提供客观的学科水平信息,为学生选报学校、学科和社会人才流动提供参考。
二、参评条件与参评情况
学位中心坚持“自愿申请参加,免收参评费用”的原则开展学科评估工作。各单位只要有一个及以上二级学科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即具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均可申请参加该一级学科的评估。
第三轮评估按“新学科目录”进行,要求“拆分学科”(如原“历史学”、“建筑学”)相关学科必须同时申请参评,以客观反映学科拆分后的真实情况。
第一轮评估于2002-2004年分3次进行(每次评估部分学科),共有229个单位的1366个学科申请参评。第二轮评估于2006-2008年分2次进行,共有331个单位的2369个学科申请参评。本轮评估在95个一级学科中进行(不含军事学门类),共有391个单位的4235个学科申请参评,比第二轮增长79%。
三、评估指标体系
学科评估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以客观评价为主”的指标体系,包括“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声誉”四个一级指标,指标权重全部由参与学科声誉调查的专家(本轮评估约5000名)确定。
根据教育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三十条”、“2011协同创新计划”和“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等有关精神,第三轮评估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指标设置突出“质量、成效、特色”,在各方普遍关注的“学生评价、论文评价、科研评价、特色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倡导新的“学科评价质量文化”。
7. 华中科技大学在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前十的学科有哪些
2012年教育部官方学科评估中,华中科技大学参评的所有学科在全国排名如下:
名次专 学科属名称
1 机械工程
1 光学工程
1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 电气工程
3 生物医学工程
5 新闻传播学
5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5 公共管理
7 控制科学与工程
7 基础医学
9 建筑学
9 水利工程
9 船舶与海洋工程
9 临床医学
10 社会学
1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0 城乡规划学
11 电子科学与技术
12 教育学
12 物理学
12 材料科学与工程
12 中西医结合
13 信息与通信工程
14 管理科学与工程
15 风景园林学
16 理论经济学
16 生物学
16 口腔医学
16 药学
17 力学
17 土木工程
17 护理学
18 哲学
22 工商管理
23 软件工程
23 化学
24 应用经济学
8. 教育部2012学科评估哪儿能看到,要整个文档的 官方的打不开
给你个网址记得给好评偶,亲,要文档直接复制粘贴就行了
http://e.sina.com.cn/kaoyan/2012DisciplineRankcdgdc/
9. 浙江大学法学2012年有没有参加教育部学科评估
只要是认可过的,基本上都会在教育部参与评估的
10. 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的目的
学位中心开展学科评估的目的,是按照党的十八大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精神,以及贯彻教育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30条、“2011计划”协同创新的要求,通过评估,促进学科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
该中心是事业单位,并不具有行政管理权。但此次评估,仍受到高等学校和有关单位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尽管是自愿申请参加,仍有390多个单位的4200多个学科参加,学科参评率比上一次增长79%。除2所“211高校”外,其它“211高校”、“985高校”均参加了评估。全国高校中的国家重点学科,参评率为93%,博士一级授权学科的参评率为80%。许多省市也十分关注本次学科评估,表示会充分利用评估结果,促进本省市的学科建设。这反映出学校和地方近些年对学科建设和提高质量的重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相对其它评估,学科评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抓住了学校发展的关键点。
纵观这次评估,体现了“提高质量、优化结构、鼓励特色、协同创新”的思路,按照“科学客观、严谨规范、公开透明”的原则,突出“质量、成效、特色”导向,彰显了强调了质量,淡化规模,树立学科评价的正确导向;创新了学生质量评价模式,开创学生质量评价的新视角,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强调学生为本,注重“在学培养质量与职业发展质量相结合”的评价理念;创新了学术论文评价模式,营造学术论文评价的良好氛围;改变了科研成果评价模式,强调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并邀请大批行业和企业人士及所有参评单位本学科专家对学科的社会声誉进行评价,形成了“崇尚创新、重视质量、社会参与”的科研评价新模式;分类设置了指标体系,突出学科特色,强化分类指导等五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