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学科
1. 中西方古代科学特点之比较(大学科学史选读考试)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
内容摘要:
①古代中国独自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在首创性、历史连续性、全面多样性上都是举世瞩目的
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
③经验性、描述性、实用性与本土化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
④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更多地得到发展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又一特征
⑤官办为主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的另一特点
⑥适合封建政治观念需要的科学文化在封建社会的框架内得以延续。
⑦整体观,与西方科学注重分析不同,中国传统科技重整合,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重事物的结构、功能和联系
⑧古代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实用科学体系
⑨古代中国形成了大一统的技术结构
⑩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其显著的优点,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也决定了它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长期的发展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有着惊人的辉煌历史,并处于当时那个时代的世界最前列。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不仅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对东方各国乃至西方各国科技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几乎全是中国人自己独自创造出来的,这一点与古希腊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古希腊的早期科学如几何学、天文学中的很多东西是从河流文明古国那里学来的。正是这种独创的科技成就的长期发展,历代继承,才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体系。著名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序言中曾对此做出了公正的评价,他说:“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
我国古代社会从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直至清末,凡4000年,一直绵延不断,既不曾发生过像罗马帝国那样中断无继的历史悲剧,也不曾经历西欧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这就使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得以世代相传、连续积累,并在这个基础上走向自己的巅峰。
然而,在4000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两汉(尤其是东汉)与宋元(尤其是北宋)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外因素又都显示出阶段性的高潮。
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全面奠基时期,也是第一次大发展时代,由于新兴封建制度优胜于奴隶制度,其成就不仅赶上而且超过了早期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古希腊。
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高峰期,一方面,由于科技本身经过了春秋战国的长期酝酿、积累和实践,到这时达到了量变足以引起质变的地步;另一方面,则是社会政治上的统一与安定,经济的恢复与持续发展,为科技活动和科技新高潮的到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它呈现出科技人才辈出,科技著作大批问世,科技成果辉煌,科技对生产的渗透与协调日益显著等诸多特点。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达到高度发展阶段的又一高潮时期。
我国的科学技术自两汉而后,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和提高,到隋唐五代技术发展,并呈现一股继续高涨的趋势。这种趋势因宋元时期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理学形成、战争和其他需要而得到强化。统治阶级为满足自身、政权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多方面需要,通过完善教育体系,举行多元化考试,奖励发明创造和培养扶植科技人才等措施,助长、推动和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而安定与富裕的社会环境和发达的出版业则又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求索物理,格物致知,怀疑、探索、创新的学风催促知识分子中具有务实思想的人考察和研究自然事物以及如何使之有利于国计民生。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也加速着科技的发展。这一切使宋元时期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不论天文、地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均有突出成就。
明清时期虽相对于前发展势头明显下降,但明末清初中西科学成就交融与会通的起步以及清代传统科技仍然缓慢推进也是清晰可见的。
二以满足封建自然经济和统治阶级生活等需要为目的的实用科学技术得到发展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特点是在封建社会初创的秦汉时期形成的,从建立与巩固新的封建秩序出发,要求科学技术直接为发展生产服务就成为必然的事,因此它更多地具有实用性的色彩。实用科学特别注重生产实践和直接经验,注重工艺过程、工艺方法和实际操作的效益,具有实际经验的工匠、文人、医生对实用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实用科学把研究的最后落脚点放在应用上,如把天文学的研究建立在观测的基础上,以便更好地为修订历法服务。中国传统数学在古代形成了以计算见长,以解决实际问题见长的体系。各项技术的发明则直接同工程建设、工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军事工程设施、武器的改进联系在一起,因而,其实用性、应用性更加突出。由于封建社会绵延2000多年,中国科技在秦汉时期形成的这种特色,也就被进一步固定化,几乎成为一种前后继承的固有模式。
应用性强这一特点并不排除中国古代在自然观的研究上,具有较高的理论性,也并不排除各门科学技术中都有的理论性的探讨。但从总体上、从主导方面来看,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基本上属于经验科学。由于在延续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是社会生产的基础与主体,它对科学技术能提供的经验往往是片断而零星的,不可能有其系统性,这样,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科学抽象当然多数也就只能是经验性的;同时在这样的社会生产条件下,为科学实验与观测所提供的仪器设备,总的讲也必然是既有限又简陋的,这就使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测受到限制,对其本质的揭示只能停留在描述阶段。而这种情况,与着眼于实用要求,特别关注工艺技巧与可操作性是密切相关的。
重视经验而忽视理论抽象的传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向高级形态的发展,这一缺点在中国古代实用科学体系终于走到了经验科学形态的尽头之后便暴露出来,它使中国古代科学迟迟难以过渡到近代科学形态。
三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更多地得到发展
由于我国古代的封建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国家又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因此,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如天文学、农学、地学、医学等在中国古代都得到较大的发展。先秦以来,一直强调以农为本,编造历法,授民以时正是历代王朝必须从事并给以极大关注的重大事项。又如作为地学分支之一的气象学,远在3000多年前,在我国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天气实况的记录,《卜辞》里还表达出人们已有预知天气状况的要求,这些都是和当时农业生产的需要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与水文知识的发展同样与农业灌溉、防止水患侵袭、保障皇粮军粮运输等需求紧密相连,正因为这样,都江堰、郑国渠、龙首渠、黄河大堤、海塘等我国古代水利工程都是闻名世界的杰作。与这些学科不同,一些与手工业生产关系密切的学科,像力学、物理学等都不像与农业关系密切的一些学科那样发达,也不成体系。
四儒学化的特征
科技是在文化背景中发展起来的,必然受到文化的深刻影响;成长于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国古代科技亦是如此。重点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深刻影响:一是儒家文化对科学家的影响,中国古代科学家成长于儒家文化的氛围中,他们的人格素质,价值观、学识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甚至与儒家没有明显的分界;二是儒家文化对科学研究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儒家文化影响了科学家的科研动机、知识基础和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儒家文化这种深刻影响的结果,便是使中国古代科技具有明显的儒学化特征。"中国古代科学的许多方面都与儒家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科技中的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和农学五大学科都具有显著的儒学特征,中国古代的科学是儒学化的科学"。
五有机宇宙观、元气论是指导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思想
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这样的看法:“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与此相应,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注: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3卷第337页。)他认为西方机械论是把世界看作一台机器,而中国哲学则把宇宙看作是一个有机体。物理学家普里高津在阅读了李约瑟的著作以后,也写道:“正如李约瑟在论述中国科学和文明的基本著作中经常强调的,经典的西方科学和中国的自然观长期以来是格格不入的,西方科学家向来是强调实体(如原子、分子、基本粒子、生物分子等),而中国的自然观则以关系为基础,因而是以关于物理世界的更为‘有组织的’观点为基础”(注:普里高津《从存在到演化》,中译本序,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着重研究整体性和自发性,研究协调和协和。这就是说,在他看来,整体、和谐的思想,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立足从整体来把握事物及其规律,强调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特点。自发的自组织的观点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中心思想,基于人类社会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强调了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联系,等等。
六官办为主
几千年来,天象记录、历法编制都是连续不断,代代相传,和它相关的大型天文仪器的研制,大规模的天体测量,水利工程的兴建与治水理论的探讨,地理志的编纂,一些大型药典的修撰等方面都是在“士”的积极参与下由统治者组织庞大人力、物力来完成的。另外,技术的绝大多数精华也都掌握在官办企业及其人员手中。《考工记》、《武备志》、《营造法式》等技术著作也都是在官办情况下编纂完成。对各门科学技术有重要贡献的著名科学家或技术专家多数人又均出身于官僚世家,而本人也都是现任的高官。
著名科学史学李约瑟在《中国与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指出:“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应用方面,科学都相对具有‘官办’性质”。他举例说:天文学家“只不过是皇帝的文职公仆而已”。并且还分析说:“而文化更低、更下一层的技师和工匠也无疑同样具有这种官僚性质。其部分原因,几乎各个朝代的作坊为国家所有。另一个原因是不少在某些朝代,如西汉盐业及炼铁业等大多数具有先进技术的行业都为国家所有。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明显的现象,一些技师是追随某个显赫官员个人的食客。”
进一步分析官办科技的原因,可以这样来看:当封建社会处于上升时期,或经历调整社会关系阶段,统治阶级的施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在历史上或多或少起着进步作用的时候,依附于统治阶级的“士”必然为其所用。统治阶级为了治国安民,巩固其统治,也为了满足他们本身骄奢极欲的生活和寻求上天保佑、长生不死的梦想,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关心生产的发展和天时地利的情势,追求好的保健、医疗手段与观赏玩乐、享受生活的物质条件,而这样也就不得不求助于科学技术的力量,必须组织一批“士”为实现其目的服务,而传统一经形成,在封建社会往往就会很自然地沿袭下去,从而形成我国古代科技官办为主的特征。
七形成大一统的技术结构
中国科学技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逐渐赶上其它文明古国,继而在长达千余年之久的“大一统”封建社会的兴衰时期持续发展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是农业古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都推行“以农立国”的政策,大兴水利是这一政策的集中体现,水利工程既是农业经济的需要,又是大一统社会结构的要求。单靠小农经济不可能产生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来自大一统社会结构的推动是古代中国水利技术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建筑奇迹万里长城是为了满足国防需要建立起来的,郑和下西洋所产生的航海技术是为了满足政治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冶金、纺织、制瓷、四大发明等等无一不是如此,它们都是为了满足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需要而存在、发展的。 中国古代的技术大多是围绕巩固大一统社会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并最终形成了大一统的技术结构。封建大一统社会结构决定了中国古代技术的命运:在长达千余年之久的封建盛事成就辉煌,随着明清时期封建王朝日趋衰落而逐渐终结。
古希腊罗马的科学技术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相比,各有千秋,它们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研究中、西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对于我们认识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理解近代科学在欧洲的产生,近代科学在中国的衰落(李约瑟难题)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古代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
1.善于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
古希腊人进入奴隶制社会时就使用了铁器,并以腓尼基人的字母来拼写自己的文字,这为古希腊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同时,由于古希腊人地处巴尔干半岛,他们除了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航海和海外贸易也比较发达,又有便于经济和文化的长处。古希腊初期的文化要比巴比伦低,由于一批古希腊学者去巴比伦、埃及和其他东方国家游学,汲取了别的民族的文化成果,这也是古希腊科学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英国科技史家梅森曾说:“古希腊人也具有旅行家那种关于各种不同文化和传统的知识,这就使得他们能够从每一种文化和传统中汲取真正有价值的部分,而不刻板地遵循任何一种特殊的文化和传统。”①英国的丹皮尔也曾说过:“古代世界的各条知识之流都在希腊汇合起来,并且在那里首先摆脱蒙昧状态的种族所产生的惊人的天才加以过滤和澄清,然后再导入更加有成果的新的途径。”②
古罗马人也是善于继承和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的,正如英国科技史家丹皮尔所说:“到公元前一世纪,罗马人就征服了全世界,但是希腊的学术也征服了罗马人。”“他们的艺术,他们的科学,甚至他们的医学,都是从希腊人那里借来的。”③遗憾的是,古罗马人的继承和吸收是不全面的,他们未能把古希腊的科学文化发扬光大。
2.运用理性探讨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在人类历史上,古希腊人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这正是科学精神最基本的因素。早期的古希腊哲学家所搜集的事实大部分是从外来的来源得到的——他们的天文学是从古巴比伦得来的,他们的医学和几何学是从古埃及得来的,“在这些事实之上,他们又加上一些事实,然后,在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对它们加以理性的哲学考察”④在谈到爱奥尼亚的哲学家时,丹皮尔指出:“这个米利都学派的重要性在于:它第一个假定整个宇宙是自然的,从可能性上来说,是普通知识和理性的探讨所可以解释的。这样,神话所形成的超自然的鬼神就真的消失了。”⑤在希腊人看来,自然界不仅是有别于人的东西,也不仅是有规律、有秩序的,更重要的是其规律和秩序可以为人把握,他们创造了一套数学语言力图把握自然界的规律。
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它在本质上是以笼统的直观为基础经过理性思考而建立起来的自然观,而不是以观察和实验为依据的科学研究的结论。但古代自然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终于开始运用自己的理性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这无疑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一次大踏步的前进。从古希腊多种多样的自然哲学中,我们看到,它们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哲学思想,它们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去寻求对自然界的解释,坚持在自然界的总的联系和运动、发展、变化中认识自然界,因而孕育了许多在以后科学发展中得到成熟和证实的天才预见。尽管朴素的自然观中带有许多猜测和臆造的成份,但他们毕竟已经开始运用理性去探究自然的本质和规律,这就给当时包罗万象的哲学打上了科学的印记,其中包含了大量近现代科学的萌芽。 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深刻而广泛。恩格斯曾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下,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⑥
3.科学方法的初步确立及应用
在古希腊罗马时代,科学方法如数学方法、观察方法、实验方法等得到了初步确立和应用。古希腊的科学思想具有很强的数学倾向,“希腊人处理数学的方法,即在定义和公理基础上的抽象逻辑体系,是希腊精神对于数学发展的完全独创的贡献,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约在公元前300年,欧几里德提出了对数学作系统阐述的权威性形式,许多世纪以来,这种形式被公认是数学方法的典范”⑦阿基米德对于杠杆原理的证明,是按照欧几里德的方法在一系列预想的定理和公理基础上提出的。阿基米德力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在于,这位身兼力学家和数学家的学者,第一次把实验的经验研究方法和数学的演绎推理形式结合起来。他常常首先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一种认识,然后再通过严格的逻辑推理为这种认识提供论证。在阿基米德的力学研究中体现出来的这种实验方法与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相结合,力学研究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的作法,已经以萌芽的形式预示了以后科学发展的方向。托勒密运用了模型方法建立了地心说理论,即对大量的观测资料进行数学概括,构造宇宙结构的几何图形,再按照这个模型进行演绎,得出定量的理论结果,并重新与实际观测相对照。
4.形式逻辑成就科学典范
为了把自然知识上升到科学形态,亚里士多德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工作,这就是他为整理已有的经验知识,从而形成理论化的科学知识体系,建立了不可缺少的工具——逻辑学。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知识的前提必须是真的,但要从这些知识中得出具有必然性的结论,还必须进行逻辑的论证。为此,他建立了以三段论法为中心的形式逻辑,并把他的发现运用到科学理论上来。作为例证,希腊化时期创立的几何学,就是运用逻辑思维进行科学研究的典范,它将古代几何学知识构成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逻辑思维构造的科学体系,也是古代社会中唯一达到近代理论科学形态的科学著作,欧氏几何的逻辑模式在西方科学史上影响极其深远。古罗马时代托勒密的地心说,也是演绎推理的结果,它在解释和预见天文现象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形式逻辑的建立为人们提供了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工具,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也使古代科学在其萌芽过程中完成了一次跃升:开始形成以概念和逻辑的形式整理自然知识的理论体系的雏形。由此,自然科学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产生了最初的一些独立的自然科学学科,开始了科学独立发展的历史。
总之,古代西方的科学技术的这些特点已经孕育了近代科学技术的萌芽,一旦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成熟,它们必将开花结果,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2. 中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差距
1.传统科技重经验,近代科技重实验。
中国传统科学严格讲是经验科学、描述科学,主要表现为把人类同自然界长期斗争的丰富经验记录下来,经过积累、整理,逐渐使之系统化。但总的说来,还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认识的感性阶段,还未上升到理性阶段。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多出于“老农”之类生产者之手,医学科技多出于“老中医”之手或祖传秘方。缺乏理性思维就无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难以推动科学向更深更新领域延伸。而近代科学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西方近代科学重视实验的好处在于可以激发人们大胆想象,并通过实验验证人的设想,探索一个又一个未知领域,推动科学不断向更深更新的领域前进。
2.传统科技重综合,近代科技重分析。
传统科技善于全面观察现象,直接从这些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至于通过实验对每一个部分加以具体分析,揭示现象背后的机制,则是很薄弱的,只言其然,不言其所以然,缺乏“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讨,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成为我国古代科技一大特色。如天文学,我国历来对天文现象观察详细、系统,积累了极其丰富完整的天象记录,但却很少对这些资料深入分析,以探求其中的规律。我国是最早发现哈雷彗星的国家,从春秋至清末共记载了31次,但从来没有人从中分析研究,探求其平均出现的周期,结果英国人哈雷发现了其中的规律,此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近代科技善于分析法,近代弗兰西斯·培根把西方民族长于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使近代科学的各主要学科在分析中不断深化分支。如物理学不仅有力学、热学、声学、磁学、电学、光学等学科的分化,还有从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层次上的深入,当代各学科正处于不断分化组合之中,新学科不断产生,这些有力地说明,近代科学就是分析法的胜利。
3.传统科技重实用,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传统科技大多是生产经验和对自然现象的简单总结,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如:火药发明是炼丹家在炼制丹药中偶然发现并经多次同类实践,得出用碳、硝石、硫磺制造火药,然后简单运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方面。却从未深入研究和分析其中的化学反应原理,以至于最终没能实现军事科技质的突破,到近代中国反过来学习西方军事科技。又如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夏朝起就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成为国家头等机密专业,其原因是天文学直接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农业,更在于皇帝自命为“天子”,上应天象,以天象来预卜人事,以“天意”来施行政令,视日食、彗星出现为“灾异”先兆,因此也就不可能对其出现原因作深层次理论研究。相对的例子,19世纪中叶后西方冶金技术是在其冶金理论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由于显微镜用于金属组织研究,光谱方法用于金属成分测定,热电偶用于金属加热和冷却过程的温度测量,从而奠定实验冶金学的基础;科学的燃烧理论,揭示了金属的氧化还原过程的本质,尤其是运用相图后,更为冶金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西方冶金技术飞跃发展,同其冶金学理论体系建立、发展分不开。
3. 关于国外的学科是如何分类的问题
如果问图书馆分类,则用数字是Dewey Classification,不是教育家,而是馆员Dewey,不用数字的是Library of Congress分类。
随便摸一本英文书:
PE1408.P4376, Library of Congress
808'.042, Dewey
国标是另一套。
参考:
Chirgwin彻格温, F. J., & Oldfield奥德菲尔德, P. (1982). 图书馆助理员手册The Library Assistant's Manual (《图书馆助理员手册》翻译组, Trans.). 中国北京Beijing, China: 书目文献出版社.
Breivik, P. S. (1986). How to Use the Library. In L. L. Bram, N. H. Dickey & Funk & Wagnalls (Eds.), Funk & Wagnalls new encyclopedia (Vol. 28, pp. 190-197). New York, NY: Funk & Wagnalls L.P.
McCain, M. M., & Merrill, M. (2001). Dictionary for school library media specialists a practical and comprehensive guide, from http://eproxy.lib.hku.hk/login?url=http://www.netLibrary.com/urlapi.asp?action=summary&v=1&bookid=80767 Click to view the book via netLibrary
进步。
4. 中西方学校教育差别
谈及中西方教育的差别,我有一些感受。我没有去过国外,对西方教育的了解主要是从书中和各种媒体中获得。我眼中的中西方教育的显著差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因材施教。虽然在我国每天都在提因材施教,但并没有几个人理解因材施教的真谛。反而是西方的教育在这方面体现的较好,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
二. 赏识教育。在中西方都有赏识教育,中国的赏识教育比较模糊笼统,对孩子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往往是用一句“你真棒”加以赞赏,而西方是把棒在哪里告诉孩子。中国家长有耐心的少,光心里着急是不够的。
三. 惩罚教育。在中西方都有惩罚教育,在中国孩子受到惩罚都是以大人的眼光来判断,比如孩子把东西拆坏了,家长往往要打骂孩子,而在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并没有错,反而鼓励孩子多动手。
四. 爱心教育。我在书中了解的和我亲眼看到的西方人的爱心有胜于我们。
中西方的教育各有优缺点,如能取长补短,也许会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很多优点,这几年国外也在借鉴我们的教育方法。
一、学校的教育
1、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
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而中国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
2、从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
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
3、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异:
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
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定,主要是笔试,比较单一,另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
4、从知识层面来说,西方教育更容易发掘天才:
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
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以数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
二、家庭的教育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 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而中国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
●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和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
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外国家长重视的恰恰是中国家长忽视的。西方家长教导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做错事自己纠正,自尊并尊重别人,全身心锻炼,按兴趣学习。他们鼓励孩子成为梦想家,成为自己心目中的成功者。中国的家长们,您不妨借鉴一下。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国最缺的,是责任教育!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社会、民族负责!教育不是只在学校,还在家里,在周围环境,在社会氛围。而现在,常见到家长,学校,周围环境在推卸责任:
家长说:“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好他就是学校的责任”;
学校说:“他逃学都是因为周围的网吧,歌房太多了”;
网吧老板说:“我只是开一家店挣点钱养家糊口,是他自己逃学来玩的”。
来看看美国,经常可以见到大人教育小孩,而那个小孩并不是他的孩子,大人也不是什么教师。为什么?就是因为:“美国人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一个美国人的责任”;在英国,每一个欧巴桑的威力大家都知道,她们总是在自觉的监督年青人的行为,好像警察一般。这两个国家已经把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交给了每个公民,每个公民也在为国家的未来负责。
5. 简述中国和西方的古典人文学科!
这个问题范围过大了,能具体些吗?关于古典人文学科的那个方面
6. 为什么中国传统学科按照西方学科分类重新组合
近代学西方的结果
7. 中西学科差异意义
《中西文化对比》,顾雪梁。(中西文化交流史论)《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作者: 朱狄略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8. 中国学科分类
以《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为例:
01 哲学
0101 哲学
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
010102 中国哲学
010103 外国哲学
010104 逻辑学
010105 伦理学
010106 美学
010107 宗教学
010108 科学技术哲学
02 经济学
0201 理论经济学
020101 政治经济学
020102 经济思想史
020103 经济史
020104 西方经济学
020105 世界经济
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0202 应用经济学
020201 国民经济学
020202 区域经济学
020203 财政学(含∶税收学)
020204 金融学(含∶保险学)
020205 产业经济学
020206 国际贸易学
020207 劳动经济学
020208 统计学
020209 数量经济学
020210 国防经济
03 法学
0301 法学
030101 法学理论
030102 法律史
030103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030104 刑法学
030105 民商法学(含: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
030106 诉讼法学
030107 经济法学
03010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30109 国际法学(含: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
030110 军事法学
0302 政治学
030201 政治学理论
030202 中外政治制度
030203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030204 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
030205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030206 国际政治
030207 国际关系
030208 外交学
0303 社会学
030301 社会学
030302 人口学
030303 人类学
030304 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
0304 民族学
030401 民族学
030402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030403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030404 中国少数民族史
030405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04 教育学
0401 教育学
040101 教育学原理
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
040103 教育史
040104 比较教育学
040105 学前教育学
040106 高等教育学
040107 成人教育学
040108 职业技术教育学
040109 特殊教育学
040110 教育技术学
0402 心理学
040201 基础心理学
040202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40203 应用心理学
0403 体育学
040301 体育人文社会学
040302 运动人体科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医学学位)
040303 体育教育训练学
040304 民族传统体育学
05 文学
0501 中国语言文学
050101 文艺学
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050107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
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0502 外国语言文学
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
050202 俄语语言文学
050203 法语语言文学
050204 德语语言文学
050205 日语语言文学
050206 印度语言文学
050207 西班牙语语言文学
050208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
050209 欧洲语言文学
050210 亚非语言文学
05021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503 新闻传播学
050301 新闻学
050302 传播学
0504 艺术学
050401 艺术学
050402 音乐学
050403 美术学
050404 设计艺术学
050405 戏剧戏曲学
050406 电影学
050407 广播电视艺术学
050408 舞蹈学
06 历史学
0601 历史学
060101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060102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060103 历史地理学
060104 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古文字学)
060105 专门史
060106 中国古代史
060107 中国近现代史
060108 世界史
07 理学
0701 数学
070101 基础数学
070102 计算数学
07010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070104 应用数学
070105 运筹学与控制论
0702 物理学
070201 理论物理
070202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070203 原子与分子物理
070204 等离子体物理
070205 凝聚态物理
070206 声学
070207 光学
070208 无线电物理
0703 化学
070301 无机化学
070302 分析化学
070303 有机化学
070304 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
070305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0704 天文学
070401 天体物理
070402 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
0705 地理学
070501 自然地理学
070502 人文地理学
07050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0706 大气科学
070601 气象学
070602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0707 海洋科学
070701 物理海洋学
070702 海洋化学
070703 海洋生物学
070704 海洋地质
0708 地球物理学
070801 固体地球物理学
070802 空间物理学
0709 地质学
070901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070902 地球化学
070903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
070904 构造地质学
070905 第四纪地质学
0710 生物学
071001 植物学
071002 动物学
071003 生理学
071004 水生生物学
071005 微生物学
071006 神经生物学
071007 遗传学
071008 发育生物学
071009 细胞生物学
07101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071011 生物物理学
071012 生态学
0711 系统科学
071101 系统理论
071102 系统分析与集成
0712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可授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学位)
注∶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学科、专业)
08 工学
0801 力学(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080101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080102 固体力学
080103 流体力学
080104 工程力学
0802 机械工程
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
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
080204 车辆工程
0803 光学工程
注: 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学科、专业)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080401 精密仪器及机械
080402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501 材料物理与化学
080502 材料学
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
0806 冶金工程
080601 冶金物理化学
080602 钢铁冶金
080603 有色金属冶金
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080701 工程热物理
080702 热能工程
080703 动力机械及工程
080704 流体机械及工程
080705 制冷及低温工程
080706 化工过程机械
0808 电气工程
080801 电机与电器
08080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080803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080804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080805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080901 物理电子学
080902 电路与系统
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080904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081001 通信与信息系统
081002 信号与信息处理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081102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081103 系统工程
081104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081105 导航、制导与控制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081201 计算机系统结构
081202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
0813 建筑学
081301 建筑历史与理论
081302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081303 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081304 建筑技术科学
0814 土木工程
081401 岩土工程
081402 结构工程
081403 市政工程
081404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081405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081406 桥梁与隧道工程
0815 水利工程
081501 水文学及水资源
081502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081503 水工结构工程
081504 水利水电工程
081505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0816 测绘科学与技术
081601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081602 摄影测量与遥感
081603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081701 化学工程
081702 化学工艺
081703 生物化工
081704 应用化学
081705 工业催化
0818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081801 矿产普查与勘探
081802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081803 地质工程
0819 矿业工程
081901 采矿工程
081902 矿物加工工程
081903 安全技术及工程
0820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082001 油气井工程
082002 油气田开发工程
082003 油气储运工程
0821 纺织科学与工程
082101 纺织工程
082102 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
082103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
082104 服装
0822 轻工技术与工程
082201 制浆造纸工程
082202 制糖工程
082203 发酵工程
082204 皮革化学与工程
0823 交通运输工程
082301 道路与铁道工程
082302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082303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082304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0824 船舶与海洋工程
082401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082402 轮机工程
082403 水声工程
0825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082501 飞行器设计
082502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082503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
082504 人机与环境工程
0826 兵器科学与技术
082601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082602 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
082603 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
082604 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
0827 核科学与技术
082701 核能科学与工程
082702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082703 核技术及应用
082704 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0828 农业工程
082801 农业机械化工程
082802 农业水土工程
082803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082804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0829 林业工程
082901 森林工程
082902 木材科学与技术
082903 林产化学加工工程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农学学位)
083001 环境科学
083002 环境工程
0831 生物医学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医学学位)
注∶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学科、专业)
0832 食品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农学学位)
083201 食品科学
083202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083203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083204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09 农学
0901 作物学
090101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090102 作物遗传育种
0902 园艺学
090201 果树学
090202 蔬菜学
090203 茶学
0903 农业资源利用
090301 土壤学
090302 植物营养学
0904 植物保护
090401 植物病理学
090402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090403 农药学
0905 畜牧学
090501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090502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090503 草业科学
090504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含:蚕、蜂等)
0906 兽医学
090601 基础兽医学
090602 预防兽医学
090603 临床兽医学
0907 林学
090701 林木遗传育种
090702 森林培育
090703 森林保护学
090704 森林经理学
090705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090706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090707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0908 水产
090801 水产养殖
090802 捕捞学
090803 渔业资源
10 医学
1001 基础医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101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100102 免疫学
100103 病原生物学
100104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100105 法医学
100106 放射医学
100107 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
1002 临床医学
100201 内科学(含: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风湿病、传染病)
100202 儿科学
100203 老年医学
100204 神经病学
100205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100206 皮肤病与性病学
100207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100208 临床检验诊断学
100209 护理学
100210 外科学(含:普外、骨外、泌尿外、胸心外、神外、整形、烧伤、野战外)
100211 妇产科学
100212 眼科学
100213 耳鼻咽喉科学
100214 肿瘤学
100215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100216 运动医学
100217 麻醉学
100218 急诊医学
1003 口腔医学
100301 口腔基础医学
100302 口腔临床医学
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401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100402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100403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100404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100405 卫生毒理学
100406 军事预防医学
1005 中医学
100501 中医基础理论
100502 中医临床基础
100503 中医医史文献
100504 方剂学
100505 中医诊断学
100506 中医内科学
100507 中医外科学
100508 中医骨伤科学
100509 中医妇科学
100510 中医儿科学
100511 中医五官科学
100512 针灸推拿学
100513 民族医学(含:藏医学、蒙医学等)
1006 中西医结合
100601 中西医结合基础
100602 中西医结合临床
1007 药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701 药物化学
100702 药剂学
100703 生药学
100704 药物分析学
100705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100706 药理学
1008 中药学
注∶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学科、专业)
11 军事学
1101 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
110101 军事思想
110102 军事历史
1102 战略学
110201 军事战略学
110202 战争动员学
1103 战役学
110301 联合战役学
110302 军种战役学(含∶第二炮兵战役学)
1104 战术学
110401 合同战术学
110402 兵种战术学
1105 军队指挥学
110501 作战指挥学
110502 军事运筹学
110503 军事通信学
110504 军事情报学
110505 密码学
110506 军事教育训练学(含∶军事体育学)
1106 军制学
110601 军事组织编制学
110602 军队管理学
1107 军队政治工作学
注∶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学科、专业)
1108 军事后勤学与军事装备学
110801 军事后勤学
110802 后方专业勤务
110803 军事装备学
12 管理学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授管理学、工学学位)
注∶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学科、专业)
1202 工商管理
120201 会计学
120202 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
120203 旅游管理
120204 技术经济及管理
1203 农林经济管理
120301 农业经济管理
120302 林业经济管理
1204 公共管理
120401 行政管理
120402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可授管理学、医学学位)
120403 教育经济与管理(可授管理学、教育学学位)
120404 社会保障
120405 土地资源管理
1205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120501 图书馆学
120502 情报学
120503 档案学
9. 中西方教育方式有什么不同,越多越好
中美两国文化历史背景不同,教育也有所差异。很多人认为中国基础教育扎实,美国一些教育学者也在呼吁向亚洲包括中国学习基础教育。笔者就此做一点剖析。
“数学神童”与“数学白痴”
先看中国人怎样教育小孩。很多人认为,小孩像个空瓶,吸收能力特别强,于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往里灌输知识。教其背唐诗、诵古训,尽管他们不一定理解,但先让其被动吸收,然后慢慢消化,最后将这些知识融汇贯通。
美国人尽量让小孩多玩,提倡利用幼童的探索天性,通过让其接触大自然、认识真实世界,建立认知基础。多让幼童用五官感觉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用心去体会数字的意义,而不是只获得正确答案。他们认为幼童不能像大孩子或成年人一样抽象地学习,只有用真实世界的印象建立逻辑思维。中国孩子可以不加理解地知道3+4=7,将乘法表背得滚瓜烂熟,但那只是鹦鹉学舌。
也许有人要问,小孩在玩中能学到什么?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观察他10 个月大的儿子时,发现孩子老是把面包撕成碎片往地上扔,并且非常专注地观察面包的落点,小孩丢东西的行为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可很多父母在拣起这些东西时,会告诉小孩你不可以再乱扔东西,却很少去想小孩扔东西的动机。皮亚杰发现那可能是小孩在探索和学习万有引力的过程。为什么面包会落下去?气球会浮起来?牛奶会流出去?小孩都在认识、体会这个世界。
在美国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可能会上演这种情景:当老师发问“7+8等于多少?”时,中国小孩马上可不加思索地回答“15”,天才啊!而美国小孩可能手指不够数,还要把鞋子脱掉,手脚并用,简直笨得一塌糊涂!美国学生数学成绩差出了名,似乎中国教育培养的是“数学神童”;而美国教育培养的是“数学白痴”。
然而那些“中国神童”长大后都到哪去了?纵观近代世界科学史,西方尤其是美国教育造就大批顶级科学家。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学习到底是为分数,还是为应用和创新?
当然,今天在北美的华人第二代,虽然多少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但也不不亚于老美,工程师、博士后及专业人才比比皆是。
强调结果与重视过程
还有人认为美式教育注重广博,中式教育窄而深。笔者觉得这种评价不够准确。没有深度的学习,美国人怎么能包揽大多数诺贝尔奖?
美国教育重视阅读而不要求背诵,因为广泛阅读可增加宽广的背景知识,开拓视野,丰富想象力;而背诵可能被前人思维所束缚而难有创新。
美式教育让学生做课题,通过探究性学习,对某个主题做较深入的学习。当学生对一个课题深入研究时,他需要翻阅大量资料,学习相关知识,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做实验,写论文,应对质疑和答辩。回过头来,不但经过阅读、写作等综合训练,而且所学的知识大大超出教科书范围。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不可能对所有主题都做深入探究,重要的是通过探究,深入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有广博的知识,又有深入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博大精深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
教育是全社会都要支持的事业,美国高中生进入英特尔科学奖竞赛决赛者的很多实验都在大学实验室里完成,指导老师多是大学教授,成果有一定分量,不是小儿科,而这些获奖者的考试成绩同样也很优秀。美国还把很多大学基础课程下放到高中,给有能力的学生选修,成绩可以被大学承认。
但美国基础教育也存在很多问题,水准也参差不齐,在快乐童年观念主导下,小孩没学习压力,过度放任而导致很多学生不刻苦用功,这对教育资源是极大浪费。有的在小学四五年级还记不住九九乘法表,高中毕业还离不开计算器,如此种种与素质教育差很远。
中式教育多以应试为目的,强调背诵和记忆,仅在考试范围内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但是否真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探讨。把高中的最后一年作为复习迎考的冲刺,是有效率的学习?那或许根本就是在浪费时间。
学生学习是在练兵,结果不应该看得过分重要。如果不注重了解过程,很难对所学知识应用自如,更难有所创新。美国学校讲综合评价学生,高考状元被名校拒绝,并非新鲜事。想想今天世界顶尖的大学,美国占了多少?他们的生源绝大多数来自美国高中生。一流的大学如果全是二三流的学生,一流能维持多久?
相信权威与追求真理
这几年笔者回中国多次,许多亲朋好友的小孩都天资聪明。但从他们父母眼神中透出的期望,从学校里的分数所折射出的残酷,也使小孩的心灵充满忧伤。这些孩子的好奇心在流失,自信心在减退,创造力没有得到培养。被动的学习和主动的探索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一样的,前者在寻找标准答案,后者在追求真理。
我的女儿现在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学生,但她在中学时所掌握的某些学科的知识没有中国国内的学生深入和熟练。今天的世界不是以你记忆多少知识论英雄,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训练和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美国顶尖大学的绝大多数学生并非都智力超群,大学不仅是在选拔聪明学生,更重要的是寻找卓越的年轻人。
我女儿的一篇论文质疑普林斯顿大学一位教授的论点,她的思路就是想证明那位教授的假想不成立。她在期末把论文交给了哈佛大学心理学大师史蒂芬?品克,品克很感兴趣,给了她A的成绩。
有人说,中国的教育教会了学生相信权威,揣测领导。像我女儿那篇论文是黄毛丫头挑战名校教授,岂不是不知天高地厚?而美国的教育让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去探索追求真理。
中国人常说老师是一根蜡烛,燃烧自已照亮别人,而教育更重要的是点燃孩子心中的火种。有人说近代科学家以爱因斯坦为代表,近代发明家以爱迪生为代表,近代艺术家以毕加索为代表,有意思的是,他们小时候都不是老师喜欢的学生。不管这些大师是因他们的思维早已飞出学校的框框,还是因后天努力,他们都做出伟大成就。而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被埋没多少,又有谁知晓?
东方和西方,中国和美国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多了解,多借鉴,多思考,才有益于发展。中国教育重于培养考试型的,西方着重培养能力型的,中国需要的是全能型的,西方则是注重专业性,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去发展。中国对有些偏才、怪才可能不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