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文言文
Ⅰ “最后”用古文怎么说
当“最后”表示 “结果”的意思时,可以用古文“竟”“终”“卒”“遂”表示;当“最后”表示 “次序在末尾”的意思时,可以用“末”来表示。
1、末,表示最后的时候。
例句:西汉刘向的《战国策》中的“‘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
译文是:行程一百里,走了九十里才算完成了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也说明要完成最后百分之十的工程,却要花费百分之五十的工作量。
传统戏曲里的一种角色,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的职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京剧归入老生一类,原为京剧五大行生旦净末丑当之一,现已与生合并。
2、竟,表示终究;终于。
例句:西汉司马迁的《毛遂自荐》中的“平原君竟与毛遂偕。”
译文是:平原君最后和毛遂一起走了。其中“竟”是最终的意思,“偕”是一起,一块的意思。
“竟”最早见于甲骨文,构型说法不一。一种说法为会意字。字的下面是“人”字,表示有个人站着,上面的字形像人用口在吹奏乐器的样子。这两个字形结合在一起,表示演奏乐器结束了,含有“终止”的意思。从这个角度看,“竟”也是个指事字。
3、终,表示最终。
例句:周朝佚名的《诗经》中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译文是:人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
此字的右边是“冬”字,冬乃四季之尽头,故引伸为“尽头”之意, 而“冬”字的下面两点表示“冰”,上面部份则表示织线用完时的样子,和左边的糸字部相呼应,来表示完结之意。
4、卒,表示终于;最终。
例句:西汉司马迁的《垓下之战》中的“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译文是:现如今我被困在这里,是上天让我灭亡,不是战争的罪过。
同“猝”。仓促,急速 [hastily]
行西逾陇卒。——《汉书·食货志》。
5、遂,表示终于。
例句:西晋陈寿的《隆中对》中的“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是:然而曹操最终能够战胜袁绍,不只是占据天时之利,也是因为人的谋略。
Ⅱ 初中文言文中“驰““从””出”的所有解释
驰
chí
①<动>驱赶车马奔跑。《鸿门宴》:“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木兰诗》:“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②<动>特指驱赶车马进击,追击。《曹刿论战》:“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③<动>车马疾行;奔跑。《<指南录>后序》:“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
【又】特指驱马进击。《垓下之战》:“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④<形>疾速;快。《满井游记》:“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⑤<动>传扬。《华阳国志·后贤志》:“辞章灿丽,驰名当世。”(辞章:指文章。)
从的文言文意思和发音
cóng
①<动>跟随;跟从。《垓下之战》:“有美人名虞,常幸~。”《荷蓧丈人》:“子路~而后。”《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又】<动使动>使……跟从;让……跟随。《鸿门宴》:“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车骑,虚左,自迎夷门后生。”【又】追赶;追随。《孙子兵法?军争》:“佯北勿~。”《狼》:“一狼得骨,止,一狼仍~。”
②<动>顺从;听从。《论语?十则》:“多闻,择其善者而~之。”③<动>参与。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及使之~政,则茫然不知其方……。”《琵琶行》:“弟走~军阿姨死。”
④<动>依傍;紧靠着。《鸿门宴》:“樊哙~良坐。”
⑤<形>副,与“正”相对。《魏书?官氏志》:“前世职次皆无~品,魏氏始置之。”
⑥<动>行;做;处理。《教战守策》:“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事。”《群英会蒋干中计》:“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事。”
⑦<动>任;任凭。《论语?为政》:“七十而~心所欲,不逾矩。”
⑧<介>由;自。《鸿门宴》:“~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邹忌讽齐王纳谏》:“旦日,客~外来。”《木兰诗》:“愿为市鞍马,~此替爷征。”
⑨<介>跟;向。《项脊轩志》:“~余问古事。”
zòng
①通“纵”。1.
①<名>特指合纵。战国时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联盟。王充《论衡?答佞》:“六国约~,则秦畏而六国强;三秦称横,则秦强而天下弱。”2.南北方向。《诗经?齐风?南山》:“衡~其亩。”(衡:东西方向。)
②<动>放纵。《汉书?王吉传》:“其后复放~自若。”
【从良】1.封建社会奴婢皆有籍,被释放或赎身为平民叫“从良”。张鷟《朝野佥载三?韦桃符》:“隋开皇中,京兆韦衮有奴曰桃符……衮至左卫中郎,以桃符久从驱使,乃放~。”2.旧指妓女脱离乐籍而嫁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十:“新太守至,营妓陈状,以年老乞出籍~。”
【从容】不慌不忙;悠闲舒缓。杜甫《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侍臣缓步归青琐,退食~出每迟。”
【从事】1.办事;处理事务。《史记?张仪传》:“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于易。”2.官职名。《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其后用兵,则遣~以一少牢告庙。”
【从一而终】《周易?恒》:“妇人贞吉,~也。”本指用情始终如一。后指一女不事二夫,夫死不得再嫁。
【从亲】合纵相亲。《战国策?楚策一》:“故为王至计,莫若~以孤秦。”
汉字 出
释义 chū
①由内向外走,与“入”相对.《国殇》:“~不入兮往不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又】使……出来.《中山狼传》:“先生举手~狼.”
②付出;支付.《礼?王制》:“量入以为~.”
③出发.《肴之战》:“吾见师~,而不见其入也.”《触龙说赵太后》:“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
④脱离,离开.《梅花岭记》:“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世入世之面目.”《红楼梦》:“记得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家.”
⑤离京为官,外放,外迁.《张衡传》:“永和初,~为河间相.”《琵琶行》:“予~官二年,恬然自安.”
⑥发出,发布.《屈原列传》:“每一令~,平伐其功.”
⑦出产.《捕蛇者说》:“殚其地之~,竭其庐之入.”
⑧出现,发现.《教战守策》:“战者,必然之势也.……不~于西,则~于北.”《醉翁亭记》:“……水落而石~者,山间之四时也.”
⑨超出,超过.《师说》:“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冯婉贞》:“敌~不意,大惊扰.”
⑩花瓣.任昉《述异记》:“花杂五色,六~.”
⑾古代戏曲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
【出尘】1.超出尘俗.孔稚珪《北山移文》:“耿介拔俗之际,潇洒~之想.”2.佛教用语.脱离烦恼的尘俗.《四十二章经》二三:“故曰凡夫透得此门,~罗汉.”
【出贷】出钱.
【出合】1.皇子出就封国.《南齐书?江谧传》:“诸皇子~用文武主帅,皆以委谧.”2.指阁臣出任外职.《梁书?江蒨传》:“初,王泰~.”3.公文出嫁.元稹《七女封公文制》:“虽秾华可尚,~未期,而汤沐先施,分封有据.”后用为女子出嫁的通称.
【出官】京官外调.
【出降】1.公主下嫁.2.指宫女出嫁.
Ⅲ 文言文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的故是什么意思
您好,解释为因此。
原文说:“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内畏虎也.”
意思是:容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为了加深这个词的理解,我把故的几个解释放在下面,您自己做个比较,加强一下记忆。
故:
①事故;变故.《孟子·滕文公》:“今也不幸至于大故.”《报刘一丈书》:“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
②缘故;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③旧;旧的;原来的.《墨池记》:“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④旧时;从前.《项脊轩志》:“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⑤老朋友;旧交情.《垓下之战》:“若非故人乎?”《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
⑥衰退;衰老.《琵琶行》:“暮去春来颜色故.”
⑦死亡;去世.《红楼梦》:“目今其祖早故,只有个儿子.”
⑧故意;特意.《陈涉世家》:“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⑨还是;仍然.《孔雀东南飞》:“大人故嫌迟.”
⑩通“固”,本来.《促织》:“此物故非西产.”
⑾所以;因此.《屈原列传》:“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如有帮助,请采纳谢谢!
Ⅳ 高中文言文"得"的一词多义
得
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得到,取得
往往有得 这个要有前后文要好理解一点
与公甚相得 投缘
得
释义 dé
①<动>获得;得到;取得。与“失”相对。《鱼我所欲也》:“一箪食,一豆羹,~之则生,弗~则死。”《垓下之战》:“汉皆已~楚乎?”
②<动>贪求;贪得。《论语?季氏》:“戒之在~。”
③<名>心得;收获。《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 ~。”
④<形>得意;满足。《兰亭集序》:“当其欣于所遇,暂~于己,快然自足。”
⑤<动>领会;理解。《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公之心。”
⑥<形>合适;恰当。《六国论》:“此言~之。”
⑦<动>实现;达到。《信陵君窍符救赵》:“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谏太宗十思疏》:“既~志则纵情以傲物。”
⑧<动>能;能够。《垓下之战》:“项王自度不~脱。”《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遍观群书。”
⑨<副>应该;应当。《鸿门宴》:“君为我呼入,吾~兄事之。”
⑩<助>表示完成或补充说明结果。《琵琶行》:“十三学~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仓皇北顾。”
Ⅳ 古文中“盖”有哪几种解释
(gài,gě,)gài
①<名>用草编的覆盖物。【引】器物的盖子。《项脊轩志》:“庭有枇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矣。”【又】特指车盖,遮阳避雨的用具。《信陵君窃符救赵》:“平原君使者冠~相属于魏。”《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
②<动>遮盖;掩盖。《孔雀东南飞》:“枝枝相覆~,叶叶相交通。”《敕勒川》:“天似穹庐,笼~四野。”
③<动>胜过;超过。《垓下之战》:“力拔山兮气~世。”《赤壁之战》:“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世,众士仰慕。”
④<副>表下而说的话带推测性,用在句首,相当于“推想”、“大概”。《游褒禅山记》:“~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⑤<副>大概;大约。用在句中,表示推测、推断。《谏太宗十思疏》:“善始者实繁,克终者~寡。”《与妻书》:“吾之意~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⑥<连>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解说原由。相当于“本来”、 “原来”。《出师表》:“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六国论》:“~失强援,不能独完。”
⑦<助>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答司马谏议书》:“~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hé
通“盍”。
①<副>何;怎么。《庖丁解牛》:“技~至此乎?”
②兼词,何不。《齐桓晋文之事》:“~亦反其本矣。”
资料来自http://wyw.5156e.com/index.php
Ⅵ 《垓下之战》全文翻译
项王订约后,就带上队伍罢兵东归了。汉王也想撤兵西归,张良、陈平劝他说:“汉已据天下的大半,诸侯又都归附于汉。而楚军已兵疲粮尽,这正是上天亡楚之时。不如索性趁此机会把它消灭。如果现在放走项羽而不打他,这就是所谓的‘养虎给自己留下祸患’。”汉王听从了他们的建议。 汉五年,汉王追赶项王到阳夏南边,让部队驻扎下来,并和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约好日期会合,共同攻打楚军。汉军到达固陵,而韩信、彭越的部队没有来会合。楚军攻打汉军,把汉军打得大败。汉王又逃回营垒,掘深壕沟坚守。汉王问张良道:“诸侯不遵守约定,怎么办?”张良回答说:“楚军快被打垮了,韩信和彭越还没有得到分封的地盘,所以,他们不来是很自然的。君王如果能和他们共分天下,就可以让他们立刻前来。如果不能,形势就难以预料了。君王如果把从陈县以东到海滨一带地方都给韩信,把睢阳以北到谷城的地方给彭越;使他们各自为自己而战,楚军就容易打败了。”汉王说:“好。”于是派出使者告诉韩信、彭越说:“你们跟汉王合力击楚,打败楚军之后,从陈县往东至海滨一带地方给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方给彭相国。”使者到达之后,韩信、彭越都说:“我们今天就带兵出发。”于是韩信从齐国起行,刘贾的部队从寿春和他同时进发,屠戮了城父,到达垓下。大司马周殷叛离楚王,以舒县的兵力屠戮了六县,发动九江兵力,随同刘贾、彭越一起会师在垓下,逼向项王。
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ī,追),项王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于是项王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趁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肯定得决心战死了,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包围起几层。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倒退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有百八十人,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项王问骑兵们道:“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光项籍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也有十几处负伤。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说完,自刎而死。王翳拿下项王的头,其他骑兵互相践踏争抢项王的躯体,由于相争而被杀死的有几十人。最后,郎中骑将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争得一个肢体。五人到一块把肢体拼合,正好都对。因此。把项羽的土地分成五块;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nie,聂)阳侯。
项王已死,楚地全都投降了汉王,只有鲁县不降服。汉王率领天下之兵想要屠戮鲁城,但考虑到他们恪守礼义,为君主守节不惜一死,就拿着项王的头给鲁人看,鲁地父老这才投降。当初,楚怀王封项籍为鲁公,等他死后,鲁国又最后投降,所以,按照鲁公这一封号的礼仪把项王安葬在谷城。
(6)垓下之战文言文扩展阅读:
垓下之战,汉军适时发起战略追击,积极调集援兵,多路围攻,以绝对优势兵力全歼楚军,创造了中国古代大规模追击战的成功战例。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八月,与汉军对陟于广武的楚军粮尽;而刘邦也没能调来韩信、彭越等人的军队,无法对楚军进行最后的合围。于是,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九月,西楚霸王项羽率十万楚军绕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线路向楚地撤军。刘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当刘邦打算率军西返之时,张良、陈平却建议撕毁鸿沟和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自其背后发动偷袭。张、陈二人认为:“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建议“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Ⅶ “引”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①<动>拉开(弓)。《塞翁失马》:“丁壮者引弦而战。”
②<动>延长;伸长回。《三峡》:“常有高猿长啸答,属引凄异。”
③<动>拉;牵引。《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引相如去。”
④<动>延请。《廉颇蔺相如列传》:“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⑤<动>带领。《垓下之战》:“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⑥<动>招出;牵连。《苏武传》:“虞常果引张胜。”
⑦<动>拿;举。《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
⑧<动>招引;引来。《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⑨<动>避开;退却。《赤壁之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⑩<动>掉转。《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引车避匿。”
⑾<动>延长;延续。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诗·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忽替引之。”
⑿<动>伸着。《中山狼传》:“引首顾曰。”
⒀<动>援引;引录;引用。《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⒁<动>荐举。《史记·魏其武安侯传》:“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⒂<动>承认;承担。《三国志·吴志》:“权引咎责躬。”今有“引咎辞职”。
⒃<量>长度单位。古代以十丈为一引。
⒄<名>序言。《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经引。”(转)
Ⅷ 见 在古文中都有哪些意思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本义:看见,看到)
2. 同本义 [see;catch sight of]
见,视也。——《说文》
未见君子。——《诗·周南·汝坟》
利见大人。——《易·乾》
见龙在田。——《易·乾》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见而不见,闻而不闻。——《韩非子·主道》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乐府诗集·木兰诗》
见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儿童相见不相识。——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虎见之。——唐· 柳宗元《三戒》
歧王宅里寻常见。—— 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 又如:见雌雄(看到结果);见人(见证人);见喜(出痘疹的忌讳说法);见不过(看不惯;见不得);见头知尾(比喻聪明透顶)
4. 进见;会见 [meet;call on]
往见楚王。—— 晋· 干宝《搜神记》
见蔡桓公。——《韩非子·喻老》
扁鹊复见。
正见清河。——《世说新语·自新》
5. 又如:见驾(参见皇帝);见面挂脚(古时风俗新娘拜见公婆和诸姑姊妹时,所奉上作为见面礼的刺绣鞋面);见礼(朝见之礼)
6. 遇到;碰见 [come into contact with;be exposed to]
宋华父 督见 孔父之妻于路。——《左传·桓公元年》
7. 又如:这种药怕见光;见齿(露齿而笑);见顾(光顾);见难(遇到危难);见礼(受到礼遇)
8. 指死——主要用于口语中 [kick]。如:见阎王
9. 听到 [listen]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东揖 山东隆准公。—— 李白《梁甫吟》
10. 又如:见说(听说);见话(听说,听讲)
11. 观察;知道;了解 [observe;know]
道在不可见。——《韩非子·主道》
本无辞辇意,岂见入空官。——李贺《感讽》
12. 又如:见几(明察事物细微的倾向);见知(知道);见便(识相;知趣)
13. 比试;较量 [match]。如:见高低;见阵(交战,对阵);见仗(交战)
〈名〉
1. 看法,见解 [opinion]
敢陈愚见。——《晋书·王浑传》
2. 又如:依我之见;政见;我见;各抒己见;各执己见;固执己见;主见
3. 见识 [view]。如:浅见;偏见;见趣(见识情趣);见短(见识短浅)
〈助〉
1. 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be+过去分词]
不见保。——《孟子·梁惠王上》
见犯乃死。——《汉书·李广苏建传》
诚恐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悲独见病。——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2. 又如:见笑于人;见笑于人;见重于当时;见执(被捉拿);见罔(被诬陷枉屈);见害(被害);见款(承蒙款待)
3. 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见辱问于长者。——唐· 李朝威《柳毅传》
4. 又如:见告;见示;见教
5. 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如:碰见;闻见;听见
Ⅸ 日在文言文中都有哪些意思,出自哪篇文言文
①<名>太阳.《夸父逐日》:“夸父与~逐走.”
②<名>白昼;白天.《荆轲刺秦王》:“此臣~夜专切齿拊心也.”属
③<名>一昼夜;一天.《垓下之战》:“尝一~千里,不忍杀之.”【又】每天;天天.《劝学》:“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又】一天天地.《涉江》:“鸾鸟凤皇,~以远兮.”
④<名>日子;时间.《过故人庄》:“待到重阳~,还来就菊花.”
⑤<名>往日;从前.《左传?襄公三年》:“~君乏使,使臣斯司马.”
⑥<名>他日;以后的某一天.《列子?汤问》:“~以偕来,吾与若俱观之.”
Ⅹ “固”在文言文中的所有意思
1、坚固。
《赤壁之战》:“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
译文:荆州和(吴)国接壤,周围山水险要,防守坚固。
2、稳固;牢固。
《肴之战》:“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译文: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
3、固执;顽固。
《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程度。
4、坚决;坚持。
《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固止之。”
译文: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
5、本来;原来。
《齐桓晋文之事》:“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译文: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啊!
6、当然。
《垓下之战》:“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译文: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
(10)垓下之战文言文扩展阅读:
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固,四塞也。从囗,古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固,四周阻塞不易进出。字形采用“囗”作边旁,“古”作声旁。
相关词汇解释:
1、牢固[láo gù]
结实;坚固:基础牢固。
2、顽固[wán gù]
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顽固守旧。
3、坚固[jiān gù]
结合紧密,不容易破坏;牢固;结实:阵地坚固。
4、固守[gù shǒu]
坚决地守卫:固守阵地。
5、强固[qiáng gù]
坚固:为国家工业化打下强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