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易耳
①<名>耳朵.《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陋室铭》:专“无丝竹之属乱耳.”《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②<名>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
③<动>听说;耳闻.《汉书·外戚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
④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⑤<助>表示肯定.《察今》:“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
⑥<形>位置在两旁的.“耳门”、“耳房”.
⑵ 文言文中的“耳”是什么意思
ěr 耳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 同本义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4) 听觉,听力 。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5) 耳状的东西。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耳 ěr
(1) 听到,听说。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 。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耳 ěr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技止此耳。――唐·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耳 ěr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⑶ 文言文:景初日:‘高才固易耳’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
⑷ 此易于耳,不足劳主忧焉。的译文
按说文言文的翻译是要看上下文的,不然贸然断章取义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
不过还是附上我的见解:这对于我(耳应该是此人名)来说是很容易的,不值得劳烦主公您担忧了。
⑸ 此易于耳,不足劳主忧焉.的译文
按说文言文的翻译是要看上下文的,不然贸然断章取义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
不过还是附上我的见这对于我(耳应该是此人名)来说是很容易的,不值得劳烦主公您担忧了.
⑹ 古文中 耳 怎么解释
【说文解字】
耳 [er3]
卷十二 耳部
反切:而止切
主听也。象形。凡耳之属皆从耳
耳
I
ěr
ㄦˇ
〔《广韵》而止切,上止,日。〕
1.耳朵。人与哺乳动物的听觉和平衡器官。
《诗‧小雅‧无羊》:“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孟子‧梁惠王上》:“声音不足听於耳欤?”宋苏轼《东坡志林‧庞安常耳聩》:“吾与君皆异人也,吾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非异人乎?”田汉《丽人行》第一场:“好,休息一会儿吧,这叫‘耳不听为净’。”
2.像两耳分列两旁之物。
3.指位置在两旁者。如:耳房;耳门。
4.指形状如耳的食物。如:木耳;银耳。参见“耳菜”。
5.谷物经雨所生的芽。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秋甲子雨,禾头生耳。”
五代李建勋《间出书怀》诗:“溪田雨涨禾生耳,原野莺啼黍熟时。”
清冯桂芬《林文忠公祠记》:“癸巳秋冬之交,累月阴雨,禾不得刈,皆生耳。”
6.听到;听说。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君其耳而未之目耶?”宋欧阳修《赠潘景温叟》诗:“通宵耳高论,饮恨知何涯。”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宝》:“翁素耳其名,而贫之。”
鲁迅《坟‧人之历史》:“则中国抱残守阙之辈,耳新声而疾走。”
7.附耳而语。
8.连词。表示转折,相当於“而”。
汉贾谊《治安策》:“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9.语气词。表示限止语气,与“而已”、“罢了”同义。
《论语‧阳货》:“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宋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
郭沫若《游大理‧负石观音》诗:“观音之说附会耳,只表人民爱国心。”
10.语气词。表示肯定语气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
《荀子‧天论》:“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戴安道年十余岁,在瓦官寺画,王长史见之,曰:‘此童非徒能画,亦终当致名,恨吾老不见其盛时耳。’”
11.姓。
明洪熙中有耳元明。
II
réng
ㄖㄥˊ
〔《集韵》如蒸切,平蒸,日。〕
见“耳孙”。
⑺ 文言文,景初日:‘高才固易耳’是伺意
景初日:“高才固易耳。”
晏景初说:“有本领的话本应是容易管的。”
原文:晏景初尚书请僧住院,僧辞以穷陋不可为。景初曰:“高才固易耳。”僧曰:“巧妇安能作无面汤饼乎?”景初曰:“有面则拙妇亦办矣。”僧惭而退。(陆游《老学庵笔记》)
译文:尚书晏景初请一位和尚住持禅院,和尚以禅院太穷没法管推辞。晏景初说:“有本领的话本应是容易管的。”和尚说:“巧妇没面粉怎能做汤饼?”景初说:“有面粉的话那么笨妇也会做。”和尚惭愧地退下了。
⑻ 文言文句子翻译“不然,诛一人易耳。山东未降者尚多,全素得人心,杀之不足以立威,徒失民望”
不能这样做,杀一个人容易。山东没有投降的城市还有很多,李全向来得人心,杀了他不能立威,只会失去民众的拥戴。
⑼ 文言文中“耳”除了有“罢了”意思之外,还有哪些
1.耳朵。人与哺乳动物的听觉和平衡器官。
《诗‧小雅‧无羊》:“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孟子‧梁惠王上》:“声音不足听于耳欤?”宋苏轼《东坡志林‧庞安常耳聩》:“吾与君皆异人也,吾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非异人乎?”田汉《丽人行》第一场:“好,休息一会儿吧,这叫‘耳不听为净’。”
2.像两耳分列两旁之物。
3.指位置在两旁者。如:耳房;耳门。
4.指形状如耳的食物。如:木耳;银耳。参见“耳菜”。
5.谷物经雨所生的芽。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秋甲子雨,禾头生耳。”
五代李建勋《间出书怀》诗:“溪田雨涨禾生耳,原野莺啼黍熟时。”
清冯桂芬《林文忠公祠记》:“癸巳秋冬之交,累月阴雨,禾不得刈,皆生耳。”
6.听到;听说。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君其耳而未之目耶?”宋欧阳修《赠潘景温叟》诗:“通宵耳高论,饮恨知何涯。”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宝》:“翁素耳其名,而贫之。”
7.附耳而语。
8.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而”。
汉贾谊《治安策》:“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9.语气词。表示肯定语气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
《荀子‧天论》:“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戴安道年十余岁,在瓦官寺画,王长史见之,曰:‘此童非徒能画,亦终当致名,恨吾老不见其盛时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