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美术构图
『壹』 幼儿园小朋友的绘画作品从哪些角度评价
幼儿园的活动,既然要发挥其教育功效,就不能缺少了评价这个环节。幼儿绘画活动的评价活动是幼儿园绘画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与幼儿园其它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相比较,其应用的程度最高,受到的重视程度却较低。而在绘画活动中,老师对作品的评价态度往往直接影响着孩子对活动的兴趣,影响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重视对幼儿作品的评价,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提高幼儿绘画的表现力及审美能力。 关键词:评价观 评价体系 发展性评价 多元评价 教育评价:《纲要》将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功能界定为:“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没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是以人为本,以孩子的最终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是当今世界课程与教学改革评价的最新发展的先进成果,也是今后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要发展方向,具有前瞻性与实用性,对于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与评价改革颇有成效且意义深远。 涂鸦是孩子的天性,当还不太懂事的孩子抓着蜡笔在纸上随意地涂鸦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孩子满脸灿烂的笑容,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为五彩缤纷的色彩而感动的神情,这一刻,我们相信孩子爱上了涂鸦。而在幼儿园里,我们看到的是有的孩子,渐渐不爱动手画画了,而有的画的总是那么些,也许原因有很多,但作为我们幼儿园老师应该反省一下,是什么抹杀了孩子的天性? 我们发现在绘画活动中,老师对作品的评价态度往往直接影响着孩子对活动的兴趣,影响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重视对幼儿作品的评价,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提高幼儿绘画的表现力及审美能力。 一、确立正确的评价观,培养和提高幼儿绘画兴趣 教师要明确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淘汰,所以在绘画活动中我们不能以哪个幼儿画的好,或哪个幼儿画的不好为标准来评价幼儿的作品,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发展性评价这种以人为本,以孩子的最终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方式有助于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他能依据幼儿的不同背景和个性特点,准确地判断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幼儿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如果没有正确的评价观,就有可能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孩子有时候是特别敏感的,一次在绘画评价活动中,我无意中说了文泾的画画的不太好看,颜色图的有些乱,当时孩子也没有特别的表现。可是在接下来的一次绘画活动中,当小朋友们都专注于自己的绘画时,我却看到文泾拿着笔愣在哪里,我问他怎么了,他说老师我不会画,这时候我明白,孩子不是不会画,他是不敢画,他害怕自己的画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怕老师说他的画画的不好看。于是我意识到评价的重要性。又有一次,在《宇宙人游山洞》的美术活动中,佳俊很认真地在山洞里画了很多宇宙人,在评价活动中佳俊向同伴们介绍宇宙人在排着队过山洞,他们要走出山洞回家去,虽然那些宇宙人画的有些歪扭扭的,但是今天我看到了孩子的进步,本来孩子绘画的时候特别缺乏耐心,总是草草了事,可今天孩子很认真很耐心地完成了作品。于是我在集体面前表扬了他,并把他的作品展示出来了,我发现下课的时候佳俊会去展示区看看自己的作品,还会向同伴介绍,慢慢地孩子喜欢上了绘画,每次绘画活动都很认真,每当我们帮他指出一些不足之处时,孩子也会耐心的听了,孩子的绘画的兴致越来越高了,他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赢得小朋友的喜欢了。 这些让我清楚的明白了评价对孩子的影响,更清楚了确立正确的评价观的重要性。作为老师不能以片面的眼光来评价孩子的绘画作品,用画的好或不好来评价,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也许只会造成部分幼儿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盲目乐观。因此教师要用发展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逐步培养其正确认识自己,提高反省能力,不因存在某些不足而怀疑自我价值。这样,即使教师指出幼儿的不足甚至提出批评,幼儿所感受到的也仍然是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并会由此产生进步的动力。 二、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促进幼儿多元发展 1、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性,让每个幼儿获得富有个性特色的发展。 在幼儿园里,老师和孩子是形影不离的,所以相对中小学来说,幼儿园老师和孩子的距离更近些,老师对孩子的各方面了解也更深些。在评价中,不仅要突出“为了孩子的一切”,还要突出“为了一切的孩子”,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提高不同个性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从而达到促进全体孩子共同进步的目的。 例如:在《森林里的动物园》这一绘画活动中,我们对于那些爱绘画,绘画线条有力、连贯,图形、形象清晰完整的孩子来说,在评价中我们应本着“高起点、严要求”的原则,为他们的进一步成长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在观察他们画面是否完整,小动物们形象是否清晰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考虑画面是否具有孩子自己的想象,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富有童趣,我们鼓励他们发挥想象里,让画面里的动物活起来,给动物们提供一个活起来的背景或舞台。对对那些喜欢绘画,但绘画线条不流畅、形象不完整的幼儿来说,应本着“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评价宗旨,我们更关注的是动物形象是否清晰,孩子有没有抓住动物的特征,我们鼓励他们在活动结束后进入美工区多加练习。对于那些不爱绘画,绘画习惯不好的幼儿来说,应从逐步培养喜爱绘画的情感入手,加强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教师还应当是一个细心的观察家,要敏锐地捕捉他们的点滴进步与闪光点,并及时予以奖励和表扬,使他们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2、评价活动由静态评价变为动态评价,注重活动的过程性。 在以往的绘画评价活动中,我们往往偏重于作品结果的优劣,静态的对孩子的绘画作品实体作出评价。新纲要理念指出我们的评价要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应动态的对幼儿的整个绘画过程作出评价。所以在美术活动中,我们要关注孩子在活动中的兴趣性、主动性、持久性、绘画习惯等。如观察孩子是否主动参与美术活动,对美术活动倾注极大的热情,完全沉浸其中,还是对美术活动迟疑不前,活动中企图停止或张望别人做什么等;观察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注意集中与持久程度;观察其作品是自己决定完成的,还是模仿他人完成的。 如:我们班的小妹妹(邹琦玥),一开始每次绘画活动时都不肯动笔,软硬兼施都无济于事,后来,我观察到绘画活动时她虽然自己不画,但是她会对边上的小朋友指手画脚“你画的不对”、“不是这样画的”、“哎,你画的太难看了”,通过这些行为,我猜测可能小妹妹其实她并非真的不想画画,也许是她对自己缺乏信心,她怕自己画的不好,所以不敢画,于是绘画活动时,我就轻轻的对她说“琦玥是不是怕自己画的不好?”她点点头,于是我就继续鼓励“没关系的,老师小时候一开始也画得不好,多花几次就能画得漂亮了,但是如果不练习的话就一直画不好的哦!”在不断的鼓励下,琦玥终于第一次自己动笔画画了,在活动评价时我把琦玥的进步告诉了大家,并在集体面前给予了肯定,琦玥腼腆的笑了,接着在以后的绘画活动中,她开始能独立完成作品了。可见绘画活动中的评价要注重活动的过程性,变静态为动态。 3、增强幼儿与评价活动的互动性 在绘画活动中,我们往往在无意中就会以教师自己的意愿为主,自己决定作品的好坏优劣。教师要扮演的是:“裁判者”的角色,虽然也有个别幼儿参与评价,教师总结,但由于教师平时缺乏对幼儿该方面的引导和培养,幼儿缺少该方面的能力,这一切形同虚设。所以
『贰』 简述学前儿童象征期的绘画特点
幼儿绘画构图能力的发展及指导 摘要]在形象分布方面,幼儿绘画构图的水平由低到高分为零乱式、并列式、散点式、遮挡式;在处理形象主次关系方面,幼儿绘画构图的水平由低到高分为罗列形象、以空间关系安排形象、形成主题与背景。依据幼儿绘画构图能力的发展,对小班幼儿绘画的指导应侧重于鼓励幼儿大胆地作画、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对中班幼儿绘画的指导应重点强调通过多种形式观察物体、进行简单的构图练习、通过情感体验来表现空间关系;对大班幼儿绘画的指导应重点强调进行情节画的创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构图练习、通过欣赏感受大师作品中的构图形式。
[关键词]幼儿;绘画;构图;能力发展;指导 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认为:“技巧是个人使用材料来表现的方法……技巧的发展完全取决于个人的需要,它是极端个人化的,因此技巧不能加以解释或传授,每一位儿童都得发展自己的技巧。”(罗恩菲尔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王德育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27)然而,我们认为,儿童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某种技巧的观点是非常理想化的,儿童要发展其个别的技巧必须得有教师的指导,当然这种指导要基于教师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水平与特点的了解。 构图能力指绘画者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一个整体的能力。构图是绘画语言要素之一,在儿童的绘画中,有着与线条、色彩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构图也反映了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征。 Claire Colomb在分析了197名儿童的绘画作品后发现,年龄越小的儿童,其绘画作品越不能清楚表现出各形象之间的联系,即形象之间相互独立,毫无联系,画面整体感觉偏向画纸的边缘,或是毫无目的一味将空间填满。年幼的儿童常用,一种水平式的构图方式进行绘画,作品形象往往忽略了空间安排及事物的比例关系,随着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其绘画作品开始有了一定的空间感觉,并能表达一定的主题。从这种分析可以看出幼儿绘画构图的一个大致发展趋势:由无表现意图转向有表现意图,能把图形和线条简单组合并表现出来,而后转向有目的有意识的美术创作,绘画形象由最初的相互对立、无联系向着统一、有联系转变。 本文通过对3.5岁±3个月、4.5岁±3个月、5.5岁±3个月、6.5岁±3月四个年龄段共80个幼儿所画共240幅命题作品《人、树、房子》的分析,希望了解各年龄阶段幼儿构图能力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教师根据幼儿已有的绘画经验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帮助幼儿掌握正确而简单的构图方式、形成自己的构图技巧提供可兹借鉴的依据。
一、幼儿绘画构图能力的发展
(一)形象分布能力的发展 调查表明,幼儿的年龄对画面的形象分布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形象分布是绘画构图的重要元素。形象分布反映形象在画面上的位置关系和形象相互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分布方式有着鲜明的直观特征,反映了幼儿空间概念的不同水平。按形象之间的关系可把幼儿绘画中的形象分布由低到高分为以下几种水平:
1.零乱式。 零乱式构图是指幼儿画中的形象不做空间安排,只是随机地把物体分布在画面上,画面没有上下之分,更无前后之别。 这一时期幼儿在作画时,常常将画纸转来转去,哪里有空就在哪里画,而不像成人或年长的孩子那样把画纸固定住;按统一的方向去画。因此,在他们的画面中我们常常看到所有的物体都是横七竖八的,失去了原来生活中的方向和秩序,有的头朝上有的头朝下,还有的歪躺着。 这时的幼儿还没有空间方向上的概念,绘画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游戏,他们更多地是满足于绘画的过程,画面的结果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想画的东西都画上,把画纸都填满。3.5岁左右的幼儿其构图方式便具有这些特点。
2.并列式。 幼儿在4.5岁左右出现并列式的构图方式,它是幼儿构图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 并列式的构图,由一个我们称之为“基底线”的记号表现出来。从这时起,儿童用一种普通的空间关系来包含各种事物,把所有的东西(物体和人物)都放置在基底线上来表现。画面中的各种形象都与基底线垂直,头脚一致地竖立着,形象之间开始有了上下一致的方向。 这种构图方式意味着儿童开始有了一种自己是环境中的一部分的意识,同时也标志着儿童有了把物体加以相互关联的能力,具有了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方向性。在这种构图中,幼儿将物体并排摆在一起,代表生活中处于同一水平高度的物体。这时的幼儿在作品中已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关系意识,我们看到,他们常把太阳、鸟、气球画在纸的上方,把小草、小鱼、小河、小花画在纸的下边。 但是这种构图还不能很好地区别出物体的远近、前后,因此有的学者把这种没有层次感和深度关系的构图方式称之为“垂直式”或是“竖式空间”的构图方式。 并列式构图是幼儿期的主要构图方式,调查发现,直到6岁左右还有三分之—左右的儿童采用这种构图方式。
3.散点式。 和并列式那种只有上下高低而没有远近前后的构图方式相比较,散点式构图已摆脱了地平线,开始表现出物体的离散关系,即物体向着四面八方离散开去。幼儿往往将整张画纸作为地面来表现作品中的形象,构图开始具有层次感。 也就是说,在这种画面上同时存在着竖式空间和水平空间。从作品中我们看到,散点式构图中形象与形象之间比较松散,空间感比较强。这种构图一般出现在并列式构图之后,调查中,5.5岁组约有10%的幼儿采用这种构图方式,6.5岁组约有15%的幼儿采用这种构图方式,散点式构图的出现表明幼儿的认知水平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4.遮挡式。 这种形象分布方式是幼儿最高水平的构图形式。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幼儿能达到这个水平。 在此之前的所有构图都有扣个特点,就是形象与形象互不遮挡,因为“他们认为,每个图形都应该有其自己的空间。这样,在绘画时,儿童总是有意无意地避免所画的图形之间发生相互遮盖或重叠。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会运用图形间的相互遮盖来表示深浅远近的关系。”(朱家雄,林琳.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47) 另外,幼儿在构图时,并不是从一个固定的角度去看物体,他们常常把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物体在一张画中呈现出来,因此我们看到幼儿的画面中有多个“视点”。运用图形之间的相互遮盖或重叠的绘画表现方式是随着幼儿空间概念的发展而出现的。遮挡式构图的出现表明幼儿开始从一个固定角度出发去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我们知道,从一个固定角度看物体就有了前后关系,而前面的物体势必要遮挡住后面的物体。让一些形象部分的遮挡住另一些形象,使能表现出物体固定角度上的前后关系。如果说散点式构图更多体现了儿童画其所知,那么遮挡式构图更多地体现儿童画其所见。
『叁』 9岁小孩学国画,入门先学什么
先给小朋友讲国画与普通硬笔绘画的区别,需要哪些工具,认识笔墨纸砚,特别是生宣纸的特性,再讲国画颜料的色彩。然后教孩子正确的拿握毛笔的姿势。少儿国画的学习内容可先从蔬菜瓜果入手,此类素材行笔运笔变化少,形态简单,了解国画,懂得怎样运笔,再循序渐进。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
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
(3)少儿美术构图扩展阅读:
国画构图:
中国画讲究形式美,构图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画面空白的运用独具特色。多采用散点透视法 ( 即可移动的远近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
从风格样式上看,中国画构图的基本样式是“之”字形构图(又称“S”形构图)。所谓“易”者象也,“之”字形运动就是变化,就是延续,就是转化,就是周而复始。因此,“之”字形构图是中国画中最基本的构图,其他形式都是在此基础上变化发展而成的。
1、水平线构图法:
就是将所有形象在水平线上展开。这种构图给人以庄重、严肃之感,易造成单调的感觉,但能给人平静、稳定以及开阔、宽广之感。这构图法与幼儿绘画表现特点一样,因而比较符合幼儿的视觉感受,审美习惯。构图时要注意形象的疏密变化和大小变化。
2、倾斜构图法:
就是将主要形象置于一条斜线附近,使画面充满变化和动感。此种构图适宜表现体育运动、舞蹈、游戏等题材。
3、“s”线构图法:
此种构图属传统构图。它与中国古代美术构图学中的“之”这构图法方向正好相反,具有强烈的动感特征,能创造成出优美而又富于变化的艺术效果。构图时,形象要大小穿插、前后摭挡、相互响应、协调统一。
4、自由式构图法:
自由式构图法如同中国画里运用的散点透视构图法,自由而灵活,丰富且有变化。构图时,要体现疏密有致,大小错落和整体协调。要避免形象之间的距离相等。
5、叠层式构图法:
形象层层相叠而成,没有远近之分,大小之别。在视野上无限展开,前景不挡后景,相互连接,互有穿插和对比。
『肆』 如何指导幼儿美术构图
教师对幼儿构图的指导
教师在指导幼儿的应根据形象的分布和形象的主次关系专发展的水平和特属点进行。
(一)对小班幼儿绘画构图的指导
1.鼓励幼儿大胆地作画。
2.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
(二)对中班幼儿绘画构图的指导
1.通过多种形式观察物体。
2.进行简单的构图练习。
3.通过情感体验来表现空间关系。
(三)对大班幼儿绘画构图的指导
1.进行情节画的创作。
2.开展多种形式的构图练习。
3.通过欣赏感受大师作品中的构图形式。
『伍』 学前儿童绘画教育的内容中,形象分布和形象主次关系有哪几种水平
幼儿绘画构图能力的发展及指导
摘要]在形象分布方面,幼儿绘画构图的水平由低到高分为零乱式、并列式、散点式、遮挡式;在处理形象主次关系方面,幼儿绘画构图的水平由低到高分为罗列形象、以空间关系安排形象、形成主题与背景。依据幼儿绘画构图能力的发展,对小班幼儿绘画的指导应侧重于鼓励幼儿大胆地作画、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对中班幼儿绘画的指导应重点强调通过多种形式观察物体、进行简单的构图练习、通过情感体验来表现空间关系;对大班幼儿绘画的指导应重点强调进行情节画的创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构图练习、通过欣赏感受大师作品中的构图形式。
[关键词]幼儿;绘画;构图;能力发展;指导
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认为:“技巧是个人使用材料来表现的方法……技巧的发展完全取决于个人的需要,它是极端个人化的,因此技巧不能加以解释或传授,每一位儿童都得发展自己的技巧。”(罗恩菲尔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王德育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27)然而,我们认为,儿童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某种技巧的观点是非常理想化的,儿童要发展其个别的技巧必须得有教师的指导,当然这种指导要基于教师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水平与特点的了解。
构图能力指绘画者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一个整体的能力。构图是绘画语言要素之一,在儿童的绘画中,有着与线条、色彩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构图也反映了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征。
Claire Colomb在分析了197名儿童的绘画作品后发现,年龄越小的儿童,其绘画作品越不能清楚表现出各形象之间的联系,即形象之间相互独立,毫无联系,画面整体感觉偏向画纸的边缘,或是毫无目的一味将空间填满。年幼的儿童常用,一种水平式的构图方式进行绘画,作品形象往往忽略了空间安排及事物的比例关系,随着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其绘画作品开始有了一定的空间感觉,并能表达一定的主题。从这种分析可以看出幼儿绘画构图的一个大致发展趋势:由无表现意图转向有表现意图,能把图形和线条简单组合并表现出来,而后转向有目的有意识的美术创作,绘画形象由最初的相互对立、无联系向着统一、有联系转变。 本文通过对3.5岁±3个月、4.5岁±3个月、5.5岁±3个月、6.5岁±3月四个年龄段共80个幼儿所画共240幅命题作品《人、树、房子》的分析,希望了解各年龄阶段幼儿构图能力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教师根据幼儿已有的绘画经验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帮助幼儿掌握正确而简单的构图方式、形成自己的构图技巧提供可兹借鉴的依据。
一、幼儿绘画构图能力的发展
(一)形象分布能力的发展
调查表明,幼儿的年龄对画面的形象分布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形象分布是绘画构图的重要元素。形象分布反映形象在画面上的位置关系和形象相互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分布方式有着鲜明的直观特征,反映了幼儿空间概念的不同水平。按形象之间的关系可把幼儿绘画中的形象分布由低到高分为以下几种水平:
1.零乱式。
零乱式构图是指幼儿画中的形象不做空间安排,只是随机地把物体分布在画面上,画面没有上下之分,更无前后之别。
这一时期幼儿在作画时,常常将画纸转来转去,哪里有空就在哪里画,而不像成人或年长的孩子那样把画纸固定住;按统一的方向去画。因此,在他们的画面中我们常常看到所有的物体都是横七竖八的,失去了原来生活中的方向和秩序,有的头朝上有的头朝下,还有的歪躺着。
这时的幼儿还没有空间方向上的概念,绘画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游戏,他们更多地是满足于绘画的过程,画面的结果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想画的东西都画上,把画纸都填满。3.5岁左右的幼儿其构图方式便具有这些特点。
2.并列式。
幼儿在4.5岁左右出现并列式的构图方式,它是幼儿构图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 并列式的构图,由一个我们称之为“基底线”的记号表现出来。从这时起,儿童用一种普通的空间关系来包含各种事物,把所有的东西(物体和人物)都放置在基底线上来表现。画面中的各种形象都与基底线垂直,头脚一致地竖立着,形象之间开始有了上下一致的方向。 这种构图方式意味着儿童开始有了一种自己是环境中的一部分的意识,同时也标志着儿童有了把物体加以相互关联的能力,具有了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方向性。在这种构图中,幼儿将物体并排摆在一起,代表生活中处于同一水平高度的物体。这时的幼儿在作品中已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关系意识,我们看到,他们常把太阳、鸟、气球画在纸的上方,把小草、小鱼、小河、小花画在纸的下边。
但是这种构图还不能很好地区别出物体的远近、前后,因此有的学者把这种没有层次感和深度关系的构图方式称之为“垂直式”或是“竖式空间”的构图方式。
并列式构图是幼儿期的主要构图方式,调查发现,直到6岁左右还有三分之—左右的儿童采用这种构图方式。
3.散点式。
和并列式那种只有上下高低而没有远近前后的构图方式相比较,散点式构图已摆脱了地平线,开始表现出物体的离散关系,即物体向着四面八方离散开去。幼儿往往将整张画纸作为地面来表现作品中的形象,构图开始具有层次感。
也就是说,在这种画面上同时存在着竖式空间和水平空间。从作品中我们看到,散点式构图中形象与形象之间比较松散,空间感比较强。这种构图一般出现在并列式构图之后,调查中,5.5岁组约有10%的幼儿采用这种构图方式,6.5岁组约有15%的幼儿采用这种构图方式,散点式构图的出现表明幼儿的认知水平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4.遮挡式。
这种形象分布方式是幼儿最高水平的构图形式。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幼儿能达到这个水平。 在此之前的所有构图都有扣个特点,就是形象与形象互不遮挡,因为“他们认为,每个图形都应该有其自己的空间。这样,在绘画时,儿童总是有意无意地避免所画的图形之间发生相互遮盖或重叠。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会运用图形间的相互遮盖来表示深浅远近的关系。”(朱家雄,林琳.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47) 另外,幼儿在构图时,并不是从一个固定的角度去看物体,他们常常把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物体在一张画中呈现出来,因此我们看到幼儿的画面中有多个“视点”。运用图形之间的相互遮盖或重叠的绘画表现方式是随着幼儿空间概念的发展而出现的。遮挡式构图的出现表明幼儿开始从一个固定角度出发去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我们知道,从一个固定角度看物体就有了前后关系,而前面的物体势必要遮挡住后面的物体。让一些形象部分的遮挡住另一些形象,使能表现出物体固定角度上的前后关系。如果说散点式构图更多体现了儿童画其所知,那么遮挡式构图更多地体现儿童画其所见。
『陆』 幼儿绘画有哪些基本构图步骤
既然孩子性格文静,爱干净、漂亮,那么给孩子报名参加绘画培优班无疑是最佳选内择。那么,呢?
一、定位—容勾画主体部分
家长可以指导孩子:在绘画时,先勾画物体的主体部分,也就是物体的大致轮廓,简而言之,就是先画物体最中间的部分,比如:人与动物的躯干部分,植物的枝干部分等,交通工具的车身、机身,水果的外形。
二、完整—添画边缘部分
在勾画完成物体的主体部分之后,家长可以指导孩子添画物体的边缘部分,就是分布在主体四周的部分,也就是物体最边缘、最外面的部分,比如:人与动物的四肢部分,植物的根与叶,交通工具的前后灯与车轮、机翼与机轮,水果的叶柄。
三、美化—完善细节部分
勾画完成物体的主体与边缘部分后,可以说物体的轮廓已经成型了。这时,还需要指导孩子对物体进行美化,也就需要完善细节部分。比如:人与动物的头面部分需要添画毛发、眼睛(眉毛)、鼻子与嘴巴(胡须),植物的根须、叶脉(斑点)、枝干上的纹理、疤痕、空洞,交通工具的车窗、车身装饰、车轮纹理,水果柄上的叶脉、皮上的纹理与斑点。
只要家长教给孩子基本的构图步骤与技巧,就可以教会孩子学会独自构图,不再依赖于范图临摹了。
『柒』 幼儿园常用的儿童绘画创作内容是哪些
你好~学前儿童绘画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儿童用各种笔、纸等工具和材料,运用线条、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创造出视觉形象,从而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活动。 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1)认识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学习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的使用。例如,蜡笔、油画棒、彩色水笔、彩色铅笔、油画笔、毛笔、水粉色、水墨、油墨、棉签、印章、铅画纸、宣纸、白报纸等等。(2)学习用线条、色彩、构图来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想象。认识和学习绘画的形式语言: ①线条:线条的形态和线条的变化:线条的形态:直线、曲线、折线;线条的变化:垂直、平行、交叉。 ②形状:是由线条构成的轮廓和结构。如:基本几何图形、组合、自然图形。 ③色彩:色彩的色相、明度、饱和度的辨认:色彩的色相:相貌、名称;色彩的明度:明暗;色彩的彩度:含色味(纯)。色彩的表现性:创作者的主观性:象征性:所赋予的特殊象征意义;装饰性:色彩的面积、位置等。色彩的运用:随类附色、主体色和背景色;色彩的装饰、色彩的情感。 ④构图: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零乱式构图:不作安排;并列式构图:放置在基底线;散点式构图:四面八方散开;遮挡式构图:相互重叠;罗列形象构图:各物体无联系;形成主题与背景:所有形象与主题有关。例如,命题画(物体画、情节画)、意愿画、命题意愿画(含装饰画)。(3)学习正确的绘画姿态、握笔方法和集中注意完成作品等良好的绘画习惯。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我是画啦啦的糖果老师~ 画啦啦少儿美术课堂——最懂儿童的互联网艺术课堂, 关注“画啦啦艺术创想”公众号,给孩子一份美术的礼物。
『捌』 儿童绘画时有哪几种构图形式
儿童绘画构图,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零乱式、垂直式、并列式、离散式和遮挡式等几种类型。
『玖』 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幼儿的构图及绘画线条上的能力
在课堂情境中,重要的事就是以相互信任为基础的师生关系……与教师的态度和师生关系相比,学校里的一切材料、设备和场地的重要性便居于第二位了。"师生关系好,彼此心理相容,教与学双方都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教师讲解激情满怀,生动传神,学生学习全神贯注,兴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