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足的文言文

足的文言文

发布时间: 2020-11-23 03:46:22

文言文中足的意思

①<名>脚。《劝学》:“假舆马者,非利~也,而致千里。”《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而置之其坐。”②<名>动物的脚。《核舟记》:“细若蚊~,钩画了了。”③<名>器物的支撑部分。《赤壁之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之形成矣。”④<形>充足。《赵威后问齐使》:“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补不~。”⑤<形>满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兰亭集序》:“快然自~。”⑥<副>足够。《鸿门宴》:“料大王士卒~以当项王乎?” 《赤壁之战》:“兵精粮多,~以立事。”⑦<副>值得。《桃花源记》:“不~为外人道也。”《〈论语〉十则》:“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观也已。”【足下】⒈称对方的敬词。战国时多称诸侯国国君为足下。⒉脚下;立足的地方。

⑵ 《朱熹疗足》文言文翻译

朱熹有足疾,曾有一个江湖郎中来为他治疗。针灸以后,老夫子感到腿脚轻便了不少。朱十分高兴,重金酬谢的同时,还送给这个道人一首诗:“好多年走路靠一根瘦竹撑动,想不到针灸还真有神奇之功。扔开拐杖出门儿童看了发笑,这难道就是从前匍匐而行的老翁?”道人拿了朱熹手书的诗章,就离去了。没几天,朱熹足疾重新发作,且比没针灸前更厉害了。急忙派人去追寻道人,已不知道逃到那里去了。朱叹息道:“我不是想惩罚他,只是想追回赠的那首诗,唯恐他拿去招摇撞骗,误了别人的治疗。”

⑶ “足”在古文中有那些意思

足 zú
脚:足下(对对方的敬称)。足迹。足球。足坛。失足。高足(敬辞,称别人的学生)。举足轻重。画蛇添足。
器物下部的支撑部分:鼎足。碗足。
充分,够量:足月。足见。足智多谋。
完全:足以。足色。
值得,够得上:不足为凭。微不足道。

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说文解字》。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
震为足。——《易·说卦》
足恭而口圣。——《大戴礼记》
手足胼胝,面目黧。——《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折臂断足。——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东坡现右足。——清·魏学洢《核舟记》
鲁直现左足。
细若文足。

充实;完备;足够〖enough;complete;ample〗
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谷梁传·庄公二十有八年》
杀所不足。——《墨子·公输》
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兵甲已足。——诸葛亮《出师表》
力不足。——唐·韩愈《杂说》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一钵足矣。——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足纹(成色十足的银子);足钱(每贯足实一百枚的钱币);足食足兵(指国内粮食兵备均甚充足)
纯的〖pure〗。如:十足(成色纯)
富裕的〖prosperous〗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庄子》
【动】
使满足〖satisfy〗
采色不足。——《孟子·梁惠王上》
声音不足。
皆不足用。——明·魏禧《大铁椎传》
不足子所乎。——明·刘基《卖柑者言》
重视〖attachimportanceto〗
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荀子·礼论》
止〖stop〗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
完成〖complete〗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左传》
【副】
值得〖beworth〗
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向、对。)——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不足与图大事。
何足道。——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⑷ 文言文的“足下”是什么意思

古文言文中“足下”有五种含义。

1、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对同辈、朋友的敬称,古时也用于对上。

出处:《韩非子·难三》:“今足下虽强,未若知氏 ; 韩、魏虽弱,未至如其在晋阳之下也。”《史记·项羽本纪》:“大将军足下。”乐毅《报燕惠王书》:“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 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昔称吾於颖川 ,吾常谓之知言。” 唐 韩愈 《与孟东野书》:“与足下别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悬悬於吾也。” 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三章:“余与足下俱系北大同学,而令戚又系余之同乡,彼此素无仇隙。”

2、脚底下。

出处《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唐·冯贽 《云仙杂记·飞云履》:“ 乐天着示山中道友曰:‘吾足下生云,计不久上升朱府矣。’”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谓真之进步,在于己之足下。”

3、指脚底板上。

出处:《汉书·宣帝纪》:“[宣帝]身足下有毛,卧居数有光燿。” 颜师古注:“遍身及足下皆有毛。”

4、足所立之处。

出处:《老子》:“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5、喻指身边。

出处:《宋书·夷蛮传·诃罗陀国》:“所遣二人,一名 毗纫 ,一名 婆田 ,令到天子足下。”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⑸ ''足''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

足:
〈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foot]
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
震为足。——《易·说卦》
足恭而口圣。——《大戴礼记》
手足胼胝,面目黧。——《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折臂断足。——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东坡现右足。—— 清· 魏学洢《核舟记》
鲁直现左足。
细若文足。
又如:足心(脚底的中心);足炉(用来暖脚的小火炉);足不出户(形容深居家门很少出门);足衣(袜子);足音跫然(形容久处寂寞,听到人的脚步声,便感到欢欣)
支撑器物的脚 [leg]
鼎折足,覆公餗。——《易·鼎》
如此则荆、 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
又如:鼎足
〈形〉
充实;完备;足够 [enough;complete;ample]
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谷梁传·庄公二十有八年》
杀所不足。——《墨子·公输》
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兵甲已足。——诸葛亮《出师表》
力不足。——唐· 韩愈《杂说》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一钵足矣。——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足纹(成色十足的银子);足钱(每贯足实一百枚的钱币);足食足兵(指国内粮食兵备均甚充足)
纯的 [pure]。如:十足(成色纯)
富裕的 [prosperous]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庄子》
又如:足民(富足,民生富足);丰足(富裕)
〈动〉
使满足 [satisfy]
采色不足。——《孟子·梁惠王上》
声音不足。
皆不足用。——明· 魏禧《大铁椎传》
不足子所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重视 [attach importance to]
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荀子·礼论》
止 [stop]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
完成 [complete]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左传》
〈副〉
值得 [be worth]
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向、对。)——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不足与图大事。
何足道。——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又如:足信(值得信赖);不足(不值得;不够格)

⑹ “足”在古文里有哪些解释

1、脚,腿,足下(对对方的敬称)。
2、器物下部的支撑部分,鼎足,碗足。
3、充足,足够,富足。
4、足以(多用于否定式),不足为凭。
5、够得上某种数量或程度。

⑺ 足下在古文里是什么意思

1. 古代下称上或抄同辈相称的袭敬词。
《韩非子·难三》:“今足下虽强,未若 知氏 ; 韩 魏 虽弱,未至如其在 晋阳 之下也。”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昔称吾於 颖川 ,吾常谓之知言。” 唐 韩愈 《与孟东野书》:“与足下别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悬悬於吾也。”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三章:“余与足下俱系北大同学,而令戚又系余之同乡,彼此素无仇隙。”
2. 脚底下。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唐 冯贽 《云仙杂记·飞云履》:“ 乐天 着示山中道友曰:‘吾足下生云,计不久上升朱府矣。’”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谓真之进步,在于己之足下。”
3. 指脚底板上。
《汉书·宣帝纪》:“﹝ 宣帝 ﹞身足下有毛,卧居数有光燿。” 颜师古 注:“遍身及足下皆有毛。”
4. 足所立之处。
《老子》:“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5. 喻指身边。
《宋书·夷蛮传·诃罗陀国》:“所遣二人,一名 毗纫 ,一名 婆田 ,令到天子足下。”

⑻ “足”在古文中有那些意思

1、支撑器物的脚。
如此则荆、 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

2、充实;完备;足够。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富裕的。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4、使满足
皆不足用。——明· 魏禧《大铁椎传》

5、重视
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荀子·礼论》

6、值得
不足为外人道也。——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⑼ 初中里文言文中的足有几个

实如语文有诸多版本,各版中的文言文篇目都不尽相同。这里只能列出一些常见的供参考:

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向、对。)——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东坡现右足。—— 清· 魏学洢《核舟记》
鲁直现左足。—— 清· 魏学洢《核舟记》
细若文足。—— 清· 魏学洢《核舟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兵甲已足。——诸葛亮《出师表》
力不足。——唐· 韩愈《杂说》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一钵足矣。——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皆不足用。——明· 魏禧《大铁椎传》
不足子所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⑽ 文言文中足的用法归纳总结

◎ 【足】【 zú】〈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2)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foot]
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
震为足。——《易·说卦》
足恭而口圣。——《大戴礼记》
手足胼胝,面目黧。——《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折臂断足。——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东坡现右足。—— 清· 魏学洢《核舟记》
鲁直现左足。
细若文足。
(3) 又如:足心(脚底的中心);足炉(用来暖脚的小火炉);足不出户(形容深居家门很少出门);足衣(袜子);足音跫然(形容久处寂寞,听到人的脚步声,便感到欢欣)
(4) 支撑器物的脚 [leg]
鼎折足,覆公餗。——《易·鼎》
如此则荆、 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
(5) 又如:鼎足

◎ 【足】【 zú】〈形〉
(1) 充实;完备;足够 [enough;complete;ample]
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谷梁传·庄公二十有八年》
杀所不足。——《墨子·公输》
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兵甲已足。——诸葛亮《出师表》
力不足。——唐· 韩愈《杂说》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一钵足矣。——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足纹(成色十足的银子);足钱(每贯足实一百枚的钱币);足食足兵(指国内粮食兵备均甚充足)
(3) 纯的 [pure]。如:十足(成色纯)
(4) 富裕的 [prosperous]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庄子》
(5) 又如:足民(富足,民生富足);丰足(富裕)

◎ 【足】【 zú】〈动〉
(1) 使满足 [satisfy]
采色不足。——《孟子·梁惠王上》
声音不足。
皆不足用。——明· 魏禧《大铁椎传》
不足子所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2) 重视 [attach importance to]
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荀子·礼论》
(3) 止 [stop]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
(4) 完成 [complete]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左传》

◎ 【足】【 zú】〈副〉
(1) 值得 [be worth]
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向、对。)——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不足与图大事。
何足道。——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2) 又如:足信(值得信赖);不足(不值得;不够格)

热点内容
视频直播哪个好 发布:2025-07-09 22:55:16 浏览:851
生物科幻 发布:2025-07-09 22:20:43 浏览:133
英语在线翻译中文 发布:2025-07-09 20:39:43 浏览:738
历史课前演讲 发布:2025-07-09 20:27:46 浏览:635
三年级数学同步 发布:2025-07-09 20:04:31 浏览:338
高考全国卷化学 发布:2025-07-09 19:48:29 浏览:845
如何查看聊天记录 发布:2025-07-09 19:15:55 浏览:807
化学元素族 发布:2025-07-09 17:19:25 浏览:656
贵州大学教师招聘 发布:2025-07-09 17:12:01 浏览:609
教师工作坊与教师成长 发布:2025-07-09 17:03:02 浏览: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