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配合
㈠ 结合近年来管理理论创新的趋势与管理实突破的实际,就某一个议题写一
论现代企业管理的十大趋势 摘要:企业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及管理实践的发展,促进了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管理理念更加人性化、柔性化、创新化、知识化,管理手段更加信息化、目标化、分权化,管理人才更加资本化、职业化,管理链接更加价值化,表现出更加贴近市场化运作的时代趋势和特征。 关键词:企业管理;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管理特征 管理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促进了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的重大变革,使管理科学更加繁荣,涌现出各种新的管理理论与思想。未来的管理科学将进一步呈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东西方不同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思想将相互借鉴、吸收和扬弃,达到完美的整合,呈现出“尊重科学,追求效率,崇尚民主,关注人性”的精神。因此,未来管理将呈现以下十大趋势: 一、管理趋势的人性化 管理中对人性的认识是随着20世纪初管理理论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管理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尽管学派林立,理论上各有千秋,但有一个共同的趋势,就是管理的人性化。这个变化趋势集中体现在理论的假设上,由“经济大,到“社会火,、再到“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充分考虑了人性理性与非理性的各种情况。对人性的挖掘正在不断改变传统管理对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的束缚,把重视人放在了管理职能的重要地位,主张人人都是主体,员工既是决策的参与者又是决策的执行者,员工不是在制度约束下被迫工作,而是积极主动、发自内心自觉自愿的行为,管理驱动机制具有自愿性。管理不完全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人也不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工具和手段。未来成功的管理是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力,发挥人的创造力;组织必须为每一个成员获取信息、终生学习、掌握新知识提供服务和创造条件;必须不断满足其成员的不同需要,以人为本、顺应人性,将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在完整丰富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采取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弹性工作制、员工参与管理、团队、职业生涯设计等管理方式,来实现组织成员的个人价值,体现管理向人性回归的时代特征。 二、管理思维的创新化 管理思维和理念是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所持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是由社会生产关系所决定。知识经济的崛起,导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必然导致管理理念的重大变革,管理目标由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变为追求个人、组织与社会协调发展,以求得企业利润目标与社会责任的统一,竞争与和谐的统一。创新成为管理的主旋律,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必须不断地进行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观念创新与市场创新,把创新渗透于整个管理过程之中,建立创新机制与文化,使企业经营更加个性化。 三、管理资源的资本化 人、财、物、信息是管理的四大资源。物化资本、货币资本、信息资本在传统的管理实践中已经得到充分体现。而人力资本逐渐被管理者重视,在现代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正逐渐提高,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创新和组织发展的新动力,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人力资本短缺是企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管理人力资本,优化人力资本的结构,有效地提升人力资本的价值并提高人力资本的产出率,是人力资本开发和管理的重要内容,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管理就是有效整合人、财、物、信息这四大资源,有效地实现资源的资本化,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四、管理人才的职业化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其实质就是变革公司领导体制。基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职业经理人制度,使公司经理层凭借其经营管理能力在企业经营中取得支配地位,从而使经营管理成为一种专门化的职业。职业经理人作为高级的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中超越了资本、土地等的地位,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按照鲍莫尔的说法,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快慢,不是取决于该社会经理人才资源的多少优劣,而是取决于该社会的制度机制对经理人才资源的引导和发挥。企业的组织活力和经营效率,不取决于资产为谁所有,也不取决于资产所有者与资产经营者是否同一,而取决于是否存在使所有者〔委托人)与经营者(代理人)目标偏差最小的代理成本最低的有效的经理人制度。因此,未来的企业管理还将继续推动职业经理人制度的良性发展,依靠制度创新来有效实施经理激励;依靠制度规范来监督其行为。 五、管理组织的柔性化 复杂和不确定性的社会环境和管理环境,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和发展,要求管理组织实施灵活多样的、具备柔性化与虚拟化的管理方法。环境的动态变化推动了组织的柔性化发展,要求管理组织的决策结构由集权走向分权、信息结构由层次式走向网络式、动力结构由被动型走向主动型、生产结构由封闭式走向开放的虚拟化。现在,虚拟经营是提高管理效率、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企业管理将由围绕物品和资金流动变为围绕信息流动来组织生产运营,这要求更高的管理弹性和适应性,重视并解决“大企业病”的问题,从“求大”转变到“求小”,用小批量、多品种生产代替大规模经营和大批量生产,建立战略联盟、利润中心等分权型的灵活管理组织,强调管理重心下移,倡导团队式的组织形式,促进以“团队”为核心的扁平式管理结构的发展。 六、管理链接的价值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管理从增长导向型已经转向价值导向型。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欧美和日本的跨国企业相继采用价值导向型管理模式。通用电器、思科、西门子、花王与理光等公司都是价值导向型管理模式的典范。增长导向型管理重视短期效果,十分注重公司的销售动态、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等反映过去状态的经营指标,而价值导向型管理模式却注重EVA(经济附加价值)等有前瞻性的、长期价值创造和发现的指标,管理决策基于资本效率和资本成本来进行。美国一些上市公司已经探讨利用价值报表来反映公司的未来价值和成长性,EVA分析已成为投资银行评估分析企业的基本工具。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世界经济布局和产业集群结构的巨大变化,一些具有开放策略、丰富人力资源和巨大潜在市场的国家或地区,进一步整合并优化采购、生产、销售、物流、售后服务等业务职能,构建供应链一体化,其目的就是重新定位,构建新的商务模式、信息技术以及战略联盟,以分享全球价值链。 七、管理手段的信息化 伴随着管理的信息化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管理方式与手段将产生重大变化。在生产管理方面,科学的交叉融合和管理实践的强力推动产生了许多新的管理方法,如准时制生产(JIT)、敏捷制造(AM),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电子商务(EC)等等。为进一步提高业务效率、降低成本,管理手段将更多应用计算机技术,网上业务将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很多企业的采购、学习、营销、人事管理、建立品牌形象等都在网上完成。 八、管理控制的分权化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企业目标、活动范围和竞争将扩大到整个世界,管理内容也将发生显著的变化,一是从单纯追求利润等物质利益向追求人们信仰等精神利益转变;二是从单纯经济性活动向政治性和社会性活动转变;三是从单纯考虑本组织目的向考虑全社会需求转变。随着组织的成长和规模的扩大,为提高工作效率,增进工作灵活性及选择性,需要采取分权化管理模式,把权力从管理者手中转向雇员手中,鼓励雇员们充分参与组织活动,在组织内部共享权力,使他们可以更加自由、圆满、有效地完成工作。 九、管理效率的目标化 1954年,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理论,强调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化为目标,凡是涉及企业健康成长的所有因素,都必须建立一定的目标。德鲁克的主张在企业界和管理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目标管理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方面,无论是质量管理,还是增收节支,都可以通过目标管理来实现。因此,强化目标管理,必将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各级主管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有效控制和领导,以此来实现企业的经营总目标。实践证明,正确理解目标管理的内涵,严格操作程序,通过坚持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目标体系灵活反映和谨慎修正、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等原则,配合规范化的企业管理制度以及良好的企业文化,就会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全局工作的计划性、协调性、整体性、预见性,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十、管理特征的知识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以及企业成长的关键资源。企业从经验型管理模式转向知识型管理模式,将成为企业管理热门的前沿领域。知识型管理中的战略性企业管理(SEM)、平衡业绩卡、动态管理以及客户知识管理(CK)等方法的应用,促进了全方位业绩指标的数字化及分解落实,加快了企业内外知识、信息的采集、分析和管理,客观地对差距进行模拟仿真并提出相应对策。上世纪90年代初,欧美日本企业开始构筑这种管理模式,并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有效推动知识管理模式的应用与发展。一是设立知识管理部门,建立知识经理制度,促进知识生产率的提高;二是建立知识的生产、传播、共享和运用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员工进行知识学习、创新和知识共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三是建立信息网络,实现知识共享。建立“尊重知识、共享知识”的企业文化;四是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和人员,强调结构创新,通过组织成员的相互作用,有效地实现知识的传播、整合、共享和创新,从而实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创新和应变能力,加快对市场和经营环境的反应速度,加快组织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周健临. 管理学教程.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 周三多等.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 王春利、李大伟. 管理学基础.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4. 周秀淦、宋亚非. 现代企业管理原理(第三版).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㈡ 多学科合作专科有哪些
据有关资料显示,人体下腔静脉严重破裂,这种病例死亡率通常高达90%以上,大部分没办法救活。
然而,县一院泌尿外科却在近日成功救活了一名类似的刀刺伤患者。
30岁的伤者张某,早上4点多出门做生意,由于邻里纠纷被人多处刀刺伤,当即被送往县一院抢救,诊断为腹腔内出血,血压仅70/40mmHg,心率达130次/分,面色苍白,腹部胀满,同时已经休克,被紧急送入手术室抢救。
手术由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朱扬进主刀,多名医生和护士紧密配合,李金跃副院长亲自指挥抢救,术中发现右肾破裂,右肾蒂及下腔静脉严重撕裂破裂,下腔静脉被撕裂达3.5厘米左右的伤口,此时,血液不断向外涌出,总失血量高达4500ml,相当于人体全身大部分的血液量,情况十分危急。
朱扬进主任经仔细查看后,果断施行右肾切除术,通过无创血管钳暂时钳夹止血,用无损伤缝合线缝合下腔静脉止血。然后放置凝胶海绵帮助止血,探查胃、十二指肠,胰腺未见破裂、出血,随后依次关闭腹壁各层,骨科胡灏副主任医师、口腔科徐美乐主任将四肢、颜面部多处伤口清创缝合,历时6个多小时手术终于圆满结束。此时,患者心率88次/分、血压120/70mmHg,生命体征趋于稳定。
术后经过ICU及外二科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历时1月患者终于康复出院了。出院当天,患者全家带着锦旗及鲜花来到外二科医师办公室亲自交到朱扬进主任手中,患者母亲一个劲地说:“谢谢,谢谢啊,你们真是我女儿的救命恩人啊!”
㈢ 多学科的紧密结合是地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
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㈣ 多学科年代地层学
J.Remane
(Université de Neuchatel,Institut de Géologie,11,rue Emile-Argand,CH 2007 Neuchatel,Switzerland)
摘要经典的年代地层学主要使用两种方法:①放射性测年,可提供数值年龄;②生物年代,通过研究化石地层分布可提供相对年龄。相对年龄标准划分表仍被广泛使用,所以对表中各种界线的精确测定,是国际地层委员会的主要任务之一。以前,年代对比的物理方法只起次要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只能表述区域的、更主要是重复的事件。同时,由于经典方法的缺陷(放射性物质稀少、化石种属分布区域及环境的局限性),到目前大多数传统界线还没有被满意地确定。随着年代对比新方法的发展,年代地层学已成为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对地球磁场的反转、稳定同位素曲线的位移、地球化学信息(缺氧事件、白垩系与三叠系界线上著名的铱高峰值)、层序地层学、沉积记录中的米兰科维奇旋回及定量地层学的数学技术的研究,为年代地层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前景。某些信息,特别是稳定同位素漂移和磁极倒转,不仅反映了世界范围的大事件,而且给出了进行统一对比的潜力。磁极倒转相对于地质时间而言只是短暂瞬间。所有这些信息具重复性,而且不能简单取代传统方法,但将它们综合后,会给年代地层学注入新的动力。当一个重复的信息被证实是正确时,并依靠化石的帮助,它将会被用来扩展并精确地进行生物地层的对比。
关键词年代地层界线确定全球事件生物地层学稳定同位素漂移磁性地层学
1引言
文章题目恐怕会使读者产生误解,以为是年代地层学教科书,其实不然。笔者的目的是想把在北京召开的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第1组学科讨论会“地层学”上宣读的论文作一综合性的介绍。这次学科讨论会由国际地层委员会(ICS)发起,各分会议由ICS的各实体组织,其议题的多样性给人印象深刻。分会议1-1,命题为“多学科方法结合建立地质年代表”,意在对各种年代地层学方法做一个概述,是对第1组学科讨论会的介绍,而本文是对该分会议的介绍。笔者将以亲身参与的实例作为开始。
2墨西哥东北部的侏罗系-白垩系界线
野外工作由三位科学家组成的队伍完成(瑞士纳沙泰尔的T.Adatte,负责微相和粘土矿物;墨西哥利纳雷斯的W.Stinnesbeck,负责菊石;笔者负责Calpionellids,即浮游微生物)。稳定同位素分析:δ13C(全岩)和δ18O数据由德国波茨坦的H.Hubberten提供。相同的样品进行了不同方法的分析,以确保结果有直接可比性。
遵照“1973年里昂/纳沙泰尔举行的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学术报告”,侏罗系-白垩系界线被暂时定在Jacobi菊石带底部[5],这一界面与Calpionellid B带底面非常一致[11,12],由于古生物地理上的强烈差异,这一界面极难进行对比,一些作者的结果差异达到将近三个菊石带。Jeletzhy与Zeiss[7]的争论,涉及到穿越大西洋菊石Durangites属的穿时性问题,也反映了这种不确定性。由于墨西哥菊石动物群中含有大量地方性的属,使得问题仍未解决。墨西哥的Calpionellids与地中海盆地的能很好地对比;我们的观测证实缺少地方性的种[4,14],因此我们与Zeiss[7]把Durangites属作为一个等时物的想法是一致的。这一等时性在墨西哥范围达到B带的底部。
提塘阶的Calpionellids在墨西哥极少且保存不好,因此指示Calpionellid A带的化石组合是否存在仍不能确定,但提塘阶中的间断可以被排除。由于古生物地理因素,Crassicollar-ia和Saccocoma近乎不存在[3]。Datable动物群仅出现在贝里阿斯阶最下部B带中。Calpi-onellids进入墨西哥东部的时间与从多碎屑、有时是富含放射虫的磷酸盐微晶向典型的Cal-pionellids灰岩变化是相对应的。同时,出现了各种地中海菊石属(图1)。生物地理变化都与δ13C值的上升相耦合,δ18O值升高的趋势似乎指示了气候稍微的变冷。对于粘土矿物来说,在贝里阿斯阶底部到Calpionellids D2亚带存在一个绿泥石高峰,也是贝里阿斯阶重要海洋学变化的另一指示物,并可能与海平面的抬升有关。
图1墨西哥东北部提塘阶与贝里阿斯阶间的多学科地层学:重要的菊石动物属、微体相、粘土矿物组合、δ13C及δ18O值在地层上的分布
(据Adatt等,1996)
不幸的是,对墨西哥和地中海盆地的进一步对比研究,并没有解决侏罗系-白垩系的界线问题,因为最初的对比面稍稍位于界线之上,但是对于墨西哥Calpionellids动物群的研究产生了对层序地层非常重要的有趣结果。几种连续的动物群扩展存在于贝里阿斯期中,它们每一种都向西延伸很远。在东马得雷山以西约300km处的圣佩德罗德尔加洛,最老的Cal-pionellids动物群属于中贝里阿斯阶C带。在瓦哈卡州,晚贝里阿斯期D带之前从未发现Calpionellids。D带中,似乎存在几个相近空间动物群的扩散,正如侏罗山和北高加索(Bak-san剖面)的碳酸盐岩台地层序中含Calpionellids的夹层所反映的,至少部分与海平面高水位期有关。
上面的例子显示出不同化石类别的用途可能会削弱,但并不意味着克服了古生物地理的难题。因此,下面的例子将简要探讨稳定同位素所起的重要作用。
3凡兰吟阶与欧特里沃阶界线上的稳定同位素漂移
在凡兰吟阶至欧特里沃阶下部C.oblongata超微浮游生物带中重要的δ13C正偏差值,首先在南阿尔卑斯Lombardian盆地的5个地方被发现,其中一处已被磁性地层学所标定[8],这种δ13C偏差值在西北大西洋、墨西哥湾和中太平洋几处深海钻位(DSDP)的存在证明,我们面对的确是一个全球性事件。最近,在墨西哥东北部的两个地方也发现了这种偏差值的存在[1],以至于大西洋彼岸的野外地质学家也深受影响(图2)。
与生物地层对比不同,同位素对比不受相及古生物地理限制,它的精度受“事件”持续时间限制。但主要的问题是阿普特阶与阿尔必阶、塞诺曼阶与土伦阶之间也有相似的δ13C值漂移[8],同位素事件是重复出现的,连续的事件只可能借助于化石来区别。因此经典生物地层学与稳定同位素分析等新技术的结合能使我们的研究获得发展。
图2世界上不同剖面穿越凡兰吟阶与欧特里沃阶界线的δ13C值演化
(据Adatt等,1993)
4磁性地层学
地球磁场的反转在许多方面堪称为理想的指示事件,它们具有全球性。在一个约5ka持续时间内,它们可以立即与其它一些地质过程(如稳定同位素偏差等)对比。通过对大洋磁异常的研究,已制定出一张精细的地磁极年代表(GPTS),其时限从卡洛维期/牛津期一直延续到现在。如果能对所研究的剖面的磁极年代进行正确的识别,那么就能为全球非常精确地进行对比提供一种手段。
时间的重复性仍旧是个问题。在野外观察中用GPTS对磁性带直接进行对比,只有在沉积速率大致稳定的连续沉积序列中,才有可能实现。这种“指纹”的扭曲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要把磁性带和磁性年代配对是很困难的,特别是GPTS中的不同部分之间可能非常相似,如牛津阶上部到基默里奇阶间隔到凡兰吟阶与欧特里沃阶下部之间[9],或渐新统与中新统之间到中中新统[6]。
一旦层序能被化石定年,那么情况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即使一个大致的定年也通常会导致剖面中磁极年代全部或大部分被正确识别[9,10]。最令人惊奇的结果是通过生物地层确定的磁性带又能反过来得出生物地层界线穿时性的程度,并以磁性带界线作为等时参考(图3)。有人甚至用磁性带地层来确定生物门类谱系的首次出现及灭绝事件:显然,这些变化的极端处(不是手段,只是有人相信)提供了最好的近似值,即所有生物地层的最初产出最接近真正的生物门类谱系的出现,最后产出最接近生物门类谱系的灭绝时刻。换句话说,就是磁性地层学帮助我们从生物地层学进步到生物年代学。
图3借助磁性地层学所作的Calpionellids和超微浮游生物事件的年代地层学变化范围图
(据Ogg等,1991)
提塘阶与贝里阿斯阶界线的位置经过修改
由于以浮游有孔虫类和超微浮游生物所建立的带,有磁性年代和放射性年龄进行仔细标定,使得创建老第三系和新第三系年代地层学具有独特的可能性,能很好地确定新第三系底界的全球层型剖面和层型点(GSSP)。这一确定去年已被ICS表决,这次大会上又被IUGS批准。图4和图5是由老第三系-新第三系界线工作组制作并提供给ICS用于表决的两幅图。图4综合地显示了标准剖面的磁性学、岩石学、生物地层学特点,整个剖面所有的磁极不能完全确定,但所观察到的界线有助于对GPTS磁极年代的确定。在标准剖面中,新第三系底部被确定与磁性带底部相一致,即被认作磁极年代C6Cn2n的底部。
图4意大利Lemme-Carrosio剖面老第三系和新第三系界线标准剖面上的生物地层学、放射性年代、磁性地层学及岩性地层学
(据Steininger等,1994)
图5GPTS的情况与Lemme-Carrosio剖面中古地磁磁极序列、岩性学及主要生物地层事件的对比
(据Steininger等,1994)
值得强调的是,建于大洋异常基础上可靠的GPTS的存在,是使用这种方法的决定性前提。这一标准在卡洛维期/牛津期以前的时代不适用,因为卡洛维阶/牛津阶已经是最古老的洋壳了。在更老的岩石中使用磁性地层学方法的可能性要大大减小,如果事件发生在不同剖面、不同极性的沉积物中,那么它们各自代表的面不可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如果在一个剖面中,某一生物地层带与三个磁性带一致,并在另一个剖面中与两个磁性带一致,那么后者无疑是不完整的。但若有与上述例子更不一样的情况,则从一个剖面到另一个剖面进行磁性带的对比则是不可能的,或许在不同的面上,这两个剖面都可能是不完整的。
5结论
我们从多学科年代地层学的这些例子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呢?首先,应意识到,这些建立于磁极倒转、稳定同位素及其它地球化学标志(能反映全球事件的)基础上的新对比方法的综合以及地层沉积记录中米兰科维奇旋回的观察,都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些方法能提供真正的跨区域对比,且其中有些方法,特别是磁性地层学方法,是非常精确的。但是必须重申一点,新方法不能简单取代旧方法,例如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化石确定岩石年龄的方法是不可替代的,因为这些方法有放射性衰变或生物演化不可逆过程作为基础,能确定出岩石的数值年龄或相对年龄。反之,新对比方法使用了重复性事件,因此要确定可靠的对比连接点不得不结合定年方法。不管怎样,这些新方法将会大大扩大经典生物地层定年方法的运用范围,并提高其精度。
那么,什么是多学科年代地层学呢?多学科年代地层学就是研究问题时把所有实用的、有效的方法结合起来,它是合作与配合的体现。
(李学军译,王丽娟校)
参考文献
[1]T.Adatte,W.Stinnesbeck,H.Hubberten and J.Remane.Isotopos estables en el Valanginiano del Noreste de Mexico,su relación con cambios a nivel global.30th Congr.Nacion.Geoquim.1993.1993,79~85.
[2]T.Adatte,W.Stinnesbeck and J.Remane.The Jurassic-Cretaceous boundary in Northeastern Mexico,confrontation and correlations by microfacies,clay minerals mineralogy,calpionellids and ammonites.Geobios,1994,Mém.special 17,37~56.
[3]T.Adatte,W.Stinnesbeck,J.Remane and H.Hubberten.Paleogeographic setting of Center-East Mexico at the Jurassic/Cretaceous boundary,correlation with NE-Mexico.Mitt.Geol.Palaont.Inst.Univ.Hamburg,1996,77,379~393.
[4]F.Bonet.Zonificación microfaunística de las calizas cretácicas del Este de Mexico.Bol.Asoc.Mex.Geol.Petrol.,1956,8,389~488.
[5]Colloque sur la limite Jurassique-Crétacé,Lyon,Neuchatel Septembre 1973:Discussions sur la position de la limite Jurassique-Crétacé.Mém.Bureau Rech.Geol.et Min.86,1975,379~393.
[6]E.A.Hailwood.Magnetostratigraphy.Geol.Soc.,Spec.Report 19,Blackwell,1989.
[7]J.A.Jeletzky.Jurassic-Cretaceous boundary beds of Western and Arctic Canada and the problem of the Tithonian-Berriasian stages in the Boreal Realm.In:G.E.G.Westermann(ed.).Jurassic-Cretaceous biochronology&.bio-geography of North America.Geol.Assoc.Canada,1984,spec.paper 27,175~276,including Comments by A.Zeiss,250~253.
[8]A.Lini,H.Weissert and E.Erba.The Valanginian carbon isotope event:a first episode of greenhouse climate conditions ring the Cretaceous.Terra nova,1992,4(3),374~384.
[9]J.G.Ogg,R.W.Hasenyager,W.A.Wimbledon,J.T.E.Channell and T.J.Bralower.Magnetosstratigraphy of the Jurassic-Cretaceous boundary interval——Tethyan and English faunal realms.Cretaceous Research,1991,12,455~482.
[10]J.G.Ogg and W.Lowrie.Magnetostratigraphy of the Jurassic-Cretaceous boundary.Geology,1986,14,547~550.
[11]J.Remane.Les calpionelles dans les couches de passage Jurassique-Crétacé de la fosse vocontienne.Trav.Lab. Geol.Fac.Sci.Grenoble,1963,39,25~82.
[12]J.Remane.Calpionellids.In:H.Bolli,J.B.Saunders and K.Perch-Nielsen(eds.).Plankton Stratigraphy.Cam-bridge Univ.Press,1985,555~572.
[13]F.F.Steininger,M.P.Aubry,M.Biolzi,A.M.Borsetti,F.Cati,R.Corfield,R.Gelati,S.Iaccarino,C.Napoleone,F.R?gl,R.Roetzel,S.Spezzaferri,F.Tateo,G.Villa and D.Zevenboom.Proposal for the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GSSP)for the base of the Neogene(the Paleogene/Neogene boundary).Inst.for Paleont.,Univ.of Vi-enna.
[14]M.Trejo.Tintinidos mesozoicos de México(taxonomia y datos paleobiológicos).Bol.Asoc.Mex.Geol.Petrol.,1976,27,329~449.
㈤ 现代科研工作需要多学科知识和跨专业人才的通力配合才能完成 英文
The mordern scientific work can be finished on the condition that the mutual -subjects cooperated with mutual professional talents.
㈥ 生活中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事物有哪些
以下引用之网络: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之我见
艺术教材编写组 李东风
爱因施坦认为,如果一个方程看上去不美的话,那理论一定有问题。在新的《艺术》教材中将“艺术与科学”的课题放入教材,与传统的教材相比大不相同,教师在拿到教材时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就必须做出思考。在此,我就从艺术与科学的角度谈谈对这一课题的理解。
一、人文与科学的关系
先来看看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与科学的关系。文艺复兴解放了被宗教禁锢的思想,绝不仅局限于人文文化,它涉及到思想文化领域的几个方面,由人文主义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新科学运动所构成,这些运动都渗透着一种理性主义,通过理性主义恢复了人的尊严。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思想和学术的巨匠,他们在科学与人文的领域中充分施展着多才多艺的天赋,他们跨文化创造的建树起到了将科学与人文结合起来的作用。在这方面可以列举出许多人的名字,如里昂·巴蒂斯塔·亚尔培蒂、韦罗丘、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尤其是达芬奇,他不仅对各种艺术无不擅长,而且对各种知识也无不研究,从他的手稿就可以看出,他观察和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包括了人文与科学的各个领域。他不仅是著名的画家,还可以称得上是雕塑家、工程师、建筑师、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而其在每一学科中,他都在当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被公认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杰出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将科学与艺术结合最好的是达芬奇,可他并不是将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在科学家中李政道就是其一。李政道教授是物理学家,但他对历史、诗词、绘画、音乐等文化艺术,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也十分喜好。他积极倡导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从1987 年起,先后多次与艺术家合作创造艺术作品,举办“科学与艺术”研讨会,并出版了《科学与艺术》的大型画册。时至今日,科学与艺术的融通,应该是一种时代的要求,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它已不单在较高层次上广泛进行,而且逐渐在成为一个“公众话题”。
科学与艺术的融通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例如我国提出的申奥口号,就是要把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成绿色的奥运、人文的奥运和科技的奥运。在教育活动中,科学与人文的并重已经成为了一种教育理念。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个性和谐健全的人,教育的功能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而一个科学与人文日益融通的社会就需要培养既有科学知识也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新课程的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艺术课程在目标定位上,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整合发展为目标。在艺术门类、多学科的艺术教育活动中,通过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联结,达到学生艺术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并进一步提出,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在这里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已经是双重的关系了,它同时体现出人文与科学的关系。在新的教育理念中人文与科学的结合已成共识。
二、艺术想像、审美要求对科学的影响
新的《艺术》教材编写原则中有一条是多门类、多学科相融合的原则。在编写时注意到了科学与艺术的关联,例如,中学教材第一册安排了“艺术与数”的单元教学,使学生初步感受和发现艺术中的“美”与科学中的“数”的关系,沟通美与数的联系,从综合的角度关注艺术、关注科学,达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使学生能在艺术与科学的关联方面做些探索。第三册的“表现星空”则从另一角度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做出探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与科学的关联。艺术的和谐与天体的规律之间观念互动。科学的观念和艺术的观念可以通过互相借用、互相启发、互相融通来促进二者的相互渗透。教材选择从科学的角度切入来学习艺术的有关知识,不是简单的一般意义上的词语移植,而是在精神境界上趋向一致。
李政道说过: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科学家抽象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创造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本身并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的抽象和总结乃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一类特定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根植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它根植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人文精神,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人文知识、人文科学是泛指对社会现象、文化艺术进行研究的学科和知识。在艺术领域内人文与科学的结合将建立起一个生态文明体系。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环境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功的总和。“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宇宙观就是人文与科学的关联,把人对自然的认识,自然对人类的作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建立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即生态文明体系。培养高素质的人必须在这样的一个体系下进行,把人放在宇宙环境之下,把人放在历史的“链条”上去,使其在综合的文化环境氛围中成长。在现实生活中艺术活动往往是综合的,很少进行单一形式的活动,并且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进行的。
中国教育存在的突出缺点: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熊十力认为:人的智能(心智)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叫性智,一种叫量智。性智可以通过艺术、音乐、绘画来培养;量智则可以通过分析、数学、物理的训练来培养。人的性智与艺术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视学琴棋书画。古人要学习的这些东西,所培养的就是人的性智,也就是把握全局的能力。量智是指计算机能力与逻辑推理等,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而目前的计算机不能实现人的性智,因为人的许多知识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还包括许多直接经验所获得的知识、直观的能力等,如果要机器完成这样的一种直观判断就太难了。从人的智能开发的角度来看问题,《艺术》教材在培养学生的性智的同时,与培养量智相结合,才是对学生进行全面艺术教育的路子。正如姜璐教授认为对学生的培养要知识全面,数理结合、文理结合、技术与基础的结合。当然艺术教育不可能包揽一切,建立新的“双主题”的教学模式仅是为了确立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而提出的现阶段的教学方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艺术教育在科学与人文的相互融通下会有更多的教学方式出现,也正是我们的希望所在。有不少专家认为,未来的竞争表面上看来是科技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而提高人才素质主要是人文和科学素养的共同作用,成功进行综合艺术教育势必对人才素质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
三、科学发现,科技进步对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中,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更为紧密。科技的发展为艺术提供新的表现手段,拓展了艺术的表现空间。例如:公元前6世纪,毕达歌拉斯学派就把最新的科技运用到建筑和音乐中,将琴弦长短粗细与音律的关系的研究运用到乐器制造中,将美与某种比例的关系研究运用到建筑及音乐中。我国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的铜编钟,运用了当时十分先进的音律技术、冶练与铸造技术;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是在当时数学、天文学、物理学高度发达的前提下建造的;西方油画的发展与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光学是分不开的。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艺术的式样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如:电影、电视、时装、工业造型设计、电声音乐等。
总之,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艺术表现力,拓展了艺术表现空间:如电脑绘画、电脑设计建筑、电子音乐、电脑动画等已成现实。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科学与艺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与科学的沟通是必然之势,让艺术与科学在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参考资料:http://www.esph.com.cn/sc_art/art/article.asp?id=142
科学需要艺术,艺术需要科学,纵观人类伟大的文化成就,几乎都是科学与艺术的共同结晶。一个成功的科学家,能够打破科学与艺术思维的对立,在求真和幻想、理智和情感中自由穿梭;一个真正的艺术大师在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中常伴有科学的逻辑思维方式
英国新古典主义、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就是反对一味科学工业而进行的艺术与科学工业相结合的运动,从而掀起一场艺术变革。‘而这个运动之前的1847、1848、1849(之前叫工业博览会)、1851年英国伦敦世博会(1851年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为重点)就是你要找的反面例子
其中展出了大量具有大工业生产气息的臃肿、无味的工业产品,而又有人画蛇添足般的强行在其上描摹所谓的艺术花样等等例子你可以查到的。希望你能从中找到可用的素材,希望你能讲好......
注意著名人物:威廉莫里斯
《长信宫灯》,青铜制品,通高48厘米,人高44.5厘米,西汉时期制作,出土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盛之妻窦绾墓。
这件作品作为日用灯具,设计精巧,结构合理,新颖别致,宫女的形象逼真生动,富于性格特点,是一件实用和美观高度统一的工艺美术品。
中国工艺美术史中,青铜器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青铜灯具作为其中一员也绽放着璀璨的光芒.以长信宫灯为例,作跪姿宫女执灯形,通体鎏金,璀璨夺目。宫女穿宽袖长衣,梳髻,戴巾;灯盘、灯座及执灯宫女的右臂处可拆卸;灯盘中心有一钎可插蜡烛,灯罩与灯盘可转动开合,便于调节灯光亮度和角度。宫女右臂为烟道,烟经底层水盘过滤后,便有烟而无尘,可减少室内的烟炱以保持清洁。灯上有九处刻铭,计65字,其中有“长信”二字,为汉文帝皇后窦氏所居宫名。长信宫灯造型优美,构造精巧,为汉代灯具中的杰作,体现了古代匠师的创造才能以及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从环保角度来分析, 青铜灯具中绝大多数是燃油灯,当时的燃料主要是动物油脂,而且油脂和灯心同在一个灯盘里面。虽然点灯时灯盘里面的油脂沿着灯心慢慢上升到火焰里,但是仍然会有一些没完全燃烧的炭粒和燃烧后留下来的灰烬,随着油面的上升和热气流挥发,造成室内烟雾到处弥漫,污染室内空气和环境。汉代的青铜灯具中,有一些在设计上就解决了如何消烟除尘,放置环境污染的为体。这一类灯具,称之为“釭灯”.《宣和博古图》卷十八著录了一件双烟管鼎行灯,铭文为:“王氏铜釭锭”。“虹”应为“釭”之假字。南京大学历史系所藏一件“釭辗”,也是双管鼎行灯。 灯的定名,是因为灯上装的弯性中空导烟管,如同车釭。带烟管的灯统称釭灯釭灯又可简称为釭。釭灯上除了装有导烟管,灯的体腔都是中空,用以贮清水。长信宫灯、凤灯、鼎行灯、牛形灯、雁鱼灯、鹅鱼灯都属于釭灯。釭灯的导烟管分单烟管和双烟管两种。鼎形灯的烟管,是从灯体的肩部伸出,既可做烟道,又兼做灯的把手。象生形灯具则巧妙利用形体本身的有机部分作为导烟管,如人的手臂,牛的双角,凤、雁、鹅的颈等。烟管的一端连着中空的等体,另一端连着复钵形的灯盖。当灯盘中的灯火点燃时,烟尘通过灯罩上方的灯盖被吸入导烟管;再由导烟管使烟尘溶于体腔内的清水,从而放置了灯烟污染空气,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这使汉代灯具在功能方面最先进的发明创造,在世界灯具史上处于领先的地位。西方的油灯知直到十五世纪才由著名的意大利科学家、工程师、画家达芬奇发明出铁皮导烟灯罩,18世纪时法国人肯开和瑞士人阿干德进一步用玻璃灯罩代替铁皮灯罩,并完善了油灯和灯罩的一系列设计,从而初步解决了控制油烟污染的问题。 从器形结构来看, 它的结构非常科学,它的尺度适宜,汉代的灯具,动物形和人物形灯,高度一般在20-50厘米,我国至两汉的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贵族府邸,由于追求宏伟的气魄,外形庞大,室内空间就显得十分空旷。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使,这个时期的人还保留着席地而坐的习俗。所谓坐,实如今日之跪,曲其足向后,以膝抵地抵席,臀部依托在脚后跟上。体位下降了,所以一些常用的器物,如几、案、床、榻、灯具等都比较低矮。据史料记载,汉魏的独坐式小榻高度一般只有12—18厘米,为了充分发挥灯具的是明功能,青铜灯具的尺度一般都偏小而适宜人的视觉空间。长信宫灯高为48厘米,在精致的灯座上面置有灯罩,灯光从臆测找出,与人们跪坐时眼睛的视线基本适宜。而现代立灯的高度,一般为1.46-1.80米,这是由现代人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决定的。 造型生动,在处理人与灯的关系时,充分调动了各种文艺手段。… …(长信宫灯)其造型为宫女跪坐,右臂自然举起,左臂伸向右方,手持灯盘;人体形态生动,神态端庄安详,衣纹疏密有致,简介流畅。右臂下的灯盘点燃时候,灯燃烧排放的烟通过右臂被吸入中空的人体内,丝毫不影像人们对灯具的关上,反而由于灯火的映照,增添了宫女形象的美丽,达到了使用与审美的高度统一。 灯体拆洗(携带)方便, 一些大型、复杂而体内中空的灯具,出来灯盘与灯体采用了注解。西伯利榫接;其他主要造型部位的结果,也多采用了分铸套合组装的形式。长信宫灯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分上下两部分)、灯盘和灯罩六个部分分别铸造后在套合组装而成。导演关分成两半,这种结构设计便于拆卸组装合清洗烟垢,组装也简单,牢固。 从光学方面来分析, 一是已有反射和聚光的装置——灯罩,特别是由灯罩的开合来调节灯光的照度与照射角度,可见当时人们已注意到控制照度的问题;二是已设有烟道,这事实上还起着加强空气对流,使燃烧充分,增高温度,增大发光强度的作用。 从审美角度分析, 装饰富丽,汉代青铜灯具的装饰纹样多样化。灯具的装饰纹样主要有弦纹、瓦纹、连弧纹、三角纹、卷云纹、鳞纹、缠枝纹、卷草纹、兽面纹、龙纹、云兽纹、驾凤纹、鸟纹、鹿纹、蝉纹、猴纹、虎纹、兔纹、蛙纹、羚羊纹、羽人纹等。装饰手法则采用了当时铜器上比较普遍运用的漆彩绘、错银、鎏金、透雕等。而长信宫灯运用以上纹式却并不多,线条及其简单,朴素典雅的宫女形象,通过通体鎏金(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的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则附着于器表上。)的青铜灯体表现出来,神态悠然,朴实无华的神态附着在富丽豪华的鎏金铜灯上,金光灿灿,显得和谐而统一。 从宫灯的构造可以明显看出,早在汉代,中国的劳动人民就已经意识到了环保问题,这比西方早几千年。从光学角度来看,已经掌握了调节光线明暗的简要调节方法,而现在的点灯采用的调节电阻大小的方法改变电流强度的方法使灯的明暗发生变化,虽然原理不同,但是,汉代人已经开出了我们今天的先河。它又把美与实用性和科学性和谐的统一了起来,堪称杰作。另外补充一下,笔者还曾看到有种对其原理的不同看法,认为宫灯是升华器(升华樟脑、碘等能升华的物体用),而不是燃油器,此种观点看似很正确,本来,想要判断它是「灯」还是「升华器」相当困难。油的烟可以沿着弯管上升,樟脑蒸气也可能沿着弯管上升。下方座中放清水可有清洁作用,也可放入樟脑后加热。但是上方部分的蜡状残留物可以告诉我们,不是升华所得。这是因为会升华的物质(例如樟脑、碘、等)即使静置室温下也将挥发而逸失,隔了两千年根本不能在「升华器」继续存留,所以笔者认为此种观点不能成立。 长信宫灯作为汉代青铜灯具的典型代表,达到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既可以作为使用的照明工具,有可作为精美的室内陈设,这是中国古代灯具史上相当大的成就,也是我国汉代人的杰出之作!
㈦ 如何设计实验
昨天,我的一个研究生来找我,要求更换论文题目。我非常吃惊———马上就要毕业了,现在换题目?忙询问原因。答曰:“没办法做实验,得不到数据,这个题目做不出来。”再细问,答曰:“我如果强行做XX实验,需要XX设备(太昂贵,学校没有),需要场地,经费XX万元,还要多人多学科配合才行。”我一听这个要求,马上傻眼———有这个实验条件的话,博士都毕业多少个了。看来,我的学生还不会设计实验,这个是我忽略了。再一细问,发现并不是只有他这样,很多学生都是这样,还是个共性的问题,看来我有必要在这里说一下了。我们的研究生,把项目和研究搞混了,他们认为只要项目搞得好,那么研究就搞得好。这其实是两回事。研究要求深入,忽略一些表面的、常识性的、界面美观性的要求。对一些常规功能的研究题目来说,只要设计的实验能充分说明研究需要的参数或者性能,那么就算实验体与研究题目相差甚远,那又有什么关系?而项目又不同。项目要求系统、完善。项目本身大部分工作多是事物性的,项目的载体必须可操作而且太多的时候样机本身还要给其他一些并不太了解项目的人操作,因此,项目要完成许多大众的、界面性的、易用性的功能,甚至......(本文共计1页) [继续阅读本文]
㈧ 石油技术集成是什么
石油技术集成是借用计算机技术用语,表示技术的汇集拼接、协同整合和优化使用的做法。“集成电路”指使用一定的工艺,将电路的各种元件及相互之间的连线,制作在半导体或绝缘基片上,使它们形成紧密联系的整体电路,称为集成电路。根据集成度(一块半导体芯片或一个组件内组装的线路单元数)不同又可分为大规模集成电路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石油科学技术在20世纪中叶开始出现“协同”工作趋势,即强调多学科之间互相配合,围绕一个共同目标发挥各自优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入8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技术的综合化又有了新的特点,由“协同式”工作向集成化发展,即从基础数据一开始就强调集成,并且在不同层次上层层集成。半个多世纪以来,石油工业在这方面发生了三次飞跃和四个层次的集成,出现了一批I2企业(信息化×集成化企业)。
第一次飞跃是在20世纪50—60年代,随着测井和二维地震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采集量大幅度增加,其成果表现在以油藏描述技术为代表,改进了人们对地下构造的认识,发现了一大批构造油气藏。这次飞跃,对生产率的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顶峰。
第二次飞跃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三维地震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新的飞跃。对地下认识的重点,从构造解释转移到三维油藏描述和油藏模拟上,反映在生产上是发现了一大批地层及岩性圈闭油气藏。
第三次飞跃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信息的集成程度增加了,从单个过程、单个领域延伸到了勘探开发的整个过程。
油公司勘探开发作业管理四个层次的集成(综合一体化)是指:(1)数据集成。解决不兼容、不同格式与数据结构的问题,实现为所有应用人员提供通用的“即时信息”。(2)专业集成。在项目组内的专业集成,以多学科团组重组工作流程。为此需要四个方面技术支持:能即时访问数据;跨学科易于共享数据的集成应用软件;高度交互的计算环境;三维模拟与可视化技术,深化项目的工作过程和成果。(3)部门集成。即不同项目组之间的工作集成。如油藏描述小组与钻井小组及地面工程建设装备小组的工作一体化,以缩短油田开发决策与建设周期。(4)全企业范围的集成。顶层人员能够交互使用公司积累的知识资产,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
一个企业达到这样的境界,称为I2——信息化×集成化企业。在2000年,全球最先进的企业中,大约只有17%能达到企业集成层次,而多数仍处在前两个阶段。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最近又有信息化、集成化与智能化再次集成聚合的提法,即I×I×I×=I3企业,是企业面向21世纪的目标。
集成化的趋势还反映在随着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深入,客观上集成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如果企业内部的集成度已不能适应这种需要时,必然推动跨专业跨企业的联盟、重组甚至兼并。
㈨ 请结合实际,论述教学理念的变革主要表现
(1)尊重个性
指尊重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给学生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如,对于专业选修实验课,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有针对性的选择有价值的课程,并修够所需学分。同时,又有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加以指导,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论,确保学生的充分发展。
(2)倡导多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指提倡多学科相互结合,共同打造交叉型实验课程。例如,脑电实验课程就需要心理学的实验设计方法、计算机的图像处理技术和医学的脑神经知识,三个专业的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取长补短,打开了研究视野。另一方面则指,鼓励学生(尤其是师范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积极涉猎相关学科的实验和实务技术,从而培养“通才型”教师后备军。比如,我中心为师范生设置了团体心理辅导课程,这样,数学、物理等专业的师范生在今后与中小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就能够游刃有余。
(3)强化运用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教学课程,熟悉专业技能,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一方面积累社会经验,另一方面为就业做好准备。中心所开展的“心理健康周”和大学生暑期心理健康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心理健康进社区”等活动均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另外,中心还与已就业的学生建立密切联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又邀请他们回访母校,将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通过报告和讲座的形式与在校师生共享,如2008年,中心就邀请王峻校友来与在读学生交流工作经验、陈艳青校友回校畅谈艰辛的奋斗和坚持。
㈩ 为什么说油田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多学科协奏的“交响曲”
从石油勘探到油田开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油田开发包括大量的任务、内容、经营目标和策略。它之所以复杂就是因为考虑的问题太多,地下的、地面的、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面面俱到。如果哪方面考虑得不周到,就可能造成很大的损失;如果“要钱不要命”地掠夺性开采,油田遭到破坏,就会成为社会的“罪人”。所以说,油田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一个人有那么大的能耐,什么都懂,什么都会,还得一人做事三人帮,避免主观决策,依靠多学科协同作战,共同吹奏好油田开发这支“交响曲”。
这点认识得来不易,这是油田开发工作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1948年以前,油田开发没有成套的理论指导,发现了油田就打井,出了油就成了“石油大王”,但油气采收率很低,大量资源残留在地下,造成了资源浪费。
1948年,原苏联出版了一本《油田开发科学原理》,这本书在发展油田开发理论,改进开发方法和开发方式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到1962年,原苏联A.П.克磊洛夫等人编写了《油田开发设计》一书,该书系统阐述了油气田开发的矿场地质、地下油气水动力学、油层和油井开采工艺以及工业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自此,油田开发综合设计方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在1970年以前,与油气田开发研究相关的学科都是各自发展,工作方式只是作为一支“接力赛”的队伍,并不是一支配合良好的“篮球队”,而且更多的强调油藏工程基本就是开发的全部内容。如1962年怀利只强调两个关键项目:利用基础油藏机理概念的明确见解;利用基础计算机的自动化。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飞快的发展,各个学科从基础理论到工业化推广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不少学者更深刻地认识到油藏工程和油藏地质之间最佳协作的重要性,克雷格(1977)强调了进行详细油藏描述的重要性,提出了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和油藏模拟概念和手段来深化对油藏的认识。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多学科的协作又有了深入的发展。油气田开发研究已发展为油藏管理,这是一个全新的综合研究观念。以美国休斯敦·迈克尔和T.霍尔布蒂能源公司董事长兼安大略顾问工程师的霍尔布蒂为代表,提出了最佳协作的多学科互相渗透,共同协作的研究方式,即在新油气田开发研究以及在油藏开发生命期中所实行的油藏管理,都应最大限度地把物探、钻井、地质、测井、试油试采、采油、井下作业、地面建设、动态监测和其他有关学科协调起来,形成最佳协作的管理体系;采用经济有效的先进技术,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油藏开发策略,并不断地完善和调整,取得最佳的经济采收率。
多学科协同搞好油田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