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的文言文
『壹』 文言文中与的用法
一、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
1、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
2、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与)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
二、用作连词,“同”“和”“跟”。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和,跟,同)
三、用作介词,“同”“和”“跟”;“给”“替”;“和……比较”;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同、跟)
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给,替)
3、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
四、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
1、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
3、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
五、与 jǔ与,通“举”,推举,选举。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通举,推举)
『贰』 古文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翻译(要全文急!!!!)
翻译:
魏文侯外出游历,看见路上有个人反穿着皮衣背草料,魏文侯说:“为什么反穿这皮衣背草料?”那人回答说:“我喜爱我皮衣上的毛。”魏文侯说:“你不知道如果皮被磨光毛也就没地方依附了吗?”第二年,东阳官府送来上贡的礼单,上交的钱增加了十倍。
大夫全来祝贺。魏文侯说:“这不是你们应该祝贺我的。打个比方这同那个在路上反穿皮衣背柴禾的人没有什么不同,既要爱惜皮衣上的毛,而又不知道那个皮没有了,毛就无处附着这个道理。”
原文:
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明年;东阳上计钱布十倍,大夫毕贺。文侯曰:“此非所以贺我也。譬无异夫路人反裘而负刍也,将爱其毛,不知其里尽,毛无所恃也。”
出处:出自西汉刘向的《左传·新序·杂事》。
(2)附的文言文扩展阅读:
典故:
有一年,魏国的东阳地方向国家交售的钱粮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为此,满朝廷的大臣一齐向魏文侯表示祝贺。 魏文侯对这件事并不乐观。
他在思考:东阳这个地方土地没有增加、人口也还是原来那么多,怎么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钱粮布帛呢?即使是丰收了,可是向国家上交也是有比例的呀。他分析这必定是各级官员向下面老姓加重征收得来的。这件事使他想起了一 年前他遇到的一件事。
一 年前,魏文侯外出巡游。一天,他在路上见到一个人将羊皮统子反穿在身上,皮统子的毛向内皮朝外,那人还在背上背着一篓喂牲口的草。
魏文侯问道:“你为什么反着穿皮衣背柴禾?”
那人回答说:“我很爱惜这件皮衣,我怕把毛露在外面搞坏了,特别是背东西时,我怕毛被磨掉了。”
魏文侯听了,很认真地对那人说:“你知道吗?其实皮子更重要,如果皮子磨破了,毛就没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舍皮保毛不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吗?”
于是,魏文侯将朝廷大臣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讲了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故事,并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宁,国君的地位也难以巩固。希望你们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被一点小利蒙蔽了眼光,看不到实质。”
众大臣深受启发。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基础是根本,是事物赖以存在的依据,如果本末颠倒,那将是得不偿失的。
『叁』 古文中(曲附)的意思
曲附 曲意阿附。 明 方孝孺 《马融》:“曲附奸回以图身利,而终蹈乎祸,岂不足为患失者之戒乎?”
『肆』 附下之实的文言文意思
附下:之实附和偏袒的事实。
1、降格迁就下僚。《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孟献内伯 相容 鲁 ,堂下生藿藜,门外长荆棘,食不二味,坐不重席…… 叔向 闻之,以告 苗贲皇 , 贲皇 非之曰:‘是出主之爵禄以附下也。’” 陈奇猷 集释:“出主之爵禄以附下,犹言去主之爵禄以从下也。”
2、附和偏袒臣下。《北齐书·文苑传·樊逊》:“ 子胥 无君, 马迁 附下,受诛取辱,何可尤人!”按,“ 马迁 附下”,指 司马迁 为 李陵 申辩事。
不知解释得对不对,还望高热指教一二。
『伍』 “数” 在文言文中都有什么意思,附上例句
数:
shù
①来<名>数目;数量。《赤源壁之战》:“众~虽多,甚未足量。”
②<数>几;几个。《寡人之于国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③<名>算术。《周礼?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
④<名>方法;技艺;方术。《后汉书?王昌传》:“时赵谬王子林好奇~。”
⑤<名>命运;定数。《六国论》:“则胜负之~,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⑥<名>规律;法则。《荀子?天论》:“天有常道矣,地有常~矣。”
shǔ
①<动>计算;计数。《信陵君窃符救赵》:“请~公子行日。”
②<动>数说;列举。《<指南录>后序》:“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吕师孟叔侄为逆。”
shuò
<副>屡次;多次。《鸿门宴》:“范增~目项王。”
cù
<形>密,与“疏”相对。《寡人之于国也》:“~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陆』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之的用法
熟记几个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对文言文的学习大有益处。"之"在文言文中是用法最多、出现频率最高的文言虚词之一,下面总结一下"之"的常见用法。
一、代词
1.可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指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们)。
例如:①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暮寝而思之。(《邹忌讽齐王纳谏》)③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阿房宫赋》)
以上三句中的"之":①代蔺相如,可译为"他"。全句的意思是: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②代这件事。全句的意思是:晚上睡觉时反复考虑这件事。③代掷弃的珍宝,可译为"它"。全句的意思是:秦人看到它,也不感到很可惜。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例如: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上两句中的"之"都译为"这"。①句的意思是:唐浮图慧褒开始在这里住舍定居,死后就埋葬在这里。②句的意思是:衡量这两种办法,宁肯答应下来,让秦承担理亏(的责任)。
二、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如:①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②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以上两句中的"之"都译为"的"。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有什么迟的呢?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不懂得断句,不理解疑难问题,有的从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3.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归附曹操的荆州百姓,只不过是被武力所逼迫罢了。
4.放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如: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我壮年的时候,尚且还不如一般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客人认为我美,是对我有所求。
5.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无实在意义。
例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时间长了,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
三、动词,往,到……去。
例如:①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辘辘的车声越来越远,不知道宫车到什么地方去了。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项伯于是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营。
『柒』 初中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附例句
61-劝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63-却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 ---去,往)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把>---怎么办)
65-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你,你的,你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6-善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5先主曰"善" (好,对)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处理好)
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66-少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
6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
67-涉
1楚人有涉江者(渡过)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68-胜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胜(尽)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69-识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
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
70-使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71-是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
72-适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
5适为虞人逐(刚才)
6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同“谪”,被流放)
73-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5拜送书于庭(国书)
74-孰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
75-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76-数
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
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4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
5范增数目项王(屡次)
6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计算)
77-率
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78-说
1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讲)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
3《师说》《捕蛇者说》(文体的一种)
4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
5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79-私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
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
80-素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
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6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白色的,没有文采的)
81-汤
1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
3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
5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82-涕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
2士皆垂泪涕泣(哭泣)
83-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不过)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6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
84-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丢失)
3今刘表新亡(死亡,死)
4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灭亡)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通"无"没有)
85-王
1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国王)
2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王师:朝庭的军队)
86-望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看,观察)
2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3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希望)
5在丁卯三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
87-恶
1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
2廉君宣恶言(丑,劣,不好的)
3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怎么,哪)
88-微
1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偷偷地,悄悄地)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不暴露,深奥)
3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小,微小)
6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小数名,寸的百万分之一,常喻指细小的事情)
89-悉
1赵王悉召群臣议(都,全)
2古之
90-相
1伯乐学相马(观察,审察)
2儿已薄禄相(容貌,貌相)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辅助)
4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丞相)
8于是舍人相与谏曰(一起)
治天下,至孅(xiān .细,小)至悉也(周全,详尽)
91-谢
1阿母谢媒人(推辞,谢绝)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认错)
3乃令张良留谢(辞别)
4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
5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6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
7及花之既谢(凋落)
8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请问)
92-信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实,忠诚,信用)
2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相信,信任)
3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送信的人,此指媒人)
3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的确)
4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随意,随便)
5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
6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真诚的誓言)
7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
10言必信,行必果(守信用)
93-兴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兴起,发生)
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发动,调发)
3大楚兴,陈胜王 (兴盛,复兴)
4遇游僧澄源至,兴甚浓 (兴致)
5夙兴夜寐 (起、起来)
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兴办、举办)
94-行
1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行走)
2赵王畏秦,欲毋行 (去,离开;前往)
3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实行;做)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行为,品行)
5白居易的《琵琶行》 古诗的一种体裁
95-幸
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侥幸)
2大王亦幸赦臣 (幸而,幸亏)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宠爱)
4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皇帝到来)
5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希望)
96-修
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修理,整治)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修造)
3邹忌修八尺有余 (长,高)
4掌修国史 (撰写)
5恐修名之不立 (美好)
6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修养)
97-徐
1不徐不疾 (迟缓)
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慢慢地、缓缓地)
98-许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答应,允许)
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期望)
3高可二黍许 (表示大约和数量)
4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
99-阳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阳光,太阳)
3周秦古玺,多作阳文 (出的,外露的)
100-要
1筑石寨土堡于要隘 (险要)
2张良出,要项伯 (同"邀",邀请)
3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相约,誓约)
4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 (希望)
5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总之)
101-宜
1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适宜,合适)
2诚宜开张圣听 (应当,应该)
102-遗
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遗失,丢失)
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遗漏,忽略)
3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 (送给,给予)
4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遗踪:遗迹,旧址)
103-贻
1尝贻予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赠送)
104-易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 (换,换取)
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 (改变,更改)
105-阴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2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阴冷,寒)
3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 (阴影,树荫)
4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暗中,暗地里)
5惟汉印多用阴文 (凹入的)
6性阴密,忍诛杀,不见喜怒 (阴险)
106-右
1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右边,与"左"相对)
2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秦汉以前以右为尊,因而指较高的地位,引申为上)
3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古称世家大族为"右族"、"右姓")
107-再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二次或两次)
108-造
1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 (到---去)
2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 (制作,建造)
3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制定)
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造化:大自然)
109-知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知道,懂得)
2君何以知燕王 (了解)
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感觉,感到)
5孰为汝多知乎 (知识)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智",智慧)
7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主持,管理)
110-致
1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表达,表示)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取得)
4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招纳,招引)
5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意态、情趣)
114-贼
1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祸害,危害)
2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会荆轲为贼 (刺客)
3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 (强盗)
5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过千其门,几落贼手死 (敌人)
115-族
1士大夫之族 (家族,同姓的亲属,引申为"类")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116-卒
1夫以疾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步兵,士兵)
2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3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终于,最终)
4五万兵难卒合 (通"猝",突然,仓猝)
117-走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古代指疾行,即跑)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逃跑)
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使之逃跑)
4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走向)
118-左
1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左边)
2诸士在已之左,愈贫贱,尤益敬 古代以右为尊,左为较低的地位。 (较低的地位)
3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古代车上以左为尊。(车上的尊位)
119-坐
1项王,项伯东向坐 (坐着,坐下)
2因击沛公于坐 (通"座",座位)
3停车坐爱枫林晚 (因为,由于)
4指位置所在。坐北朝南 (坐落)
5坐法去官 (触犯)
120-归
1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 (归附)
2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回,返回)
『捌』 文言文翻译(内容附)
那天希望找到一个地方,可以任性妄为,谁曾想到看见了她让我心动不已,美丽的眼睛嬉戏的样子像孩子一样,眉来眼去已经有大半年了,对方也推脱他人心里只有主人翁,但是纵使有千般牵绊,无可奈何身有婚约没有完结。
『玖』 古文释义。附古文
摘自《书剑恩仇录》?
『拾』 附由二字文言文中解释
请给一个句子。附、由是两个词,附,一般做动词,表示依附、附会、捎带;由,在动词后面通常做介词,但必须有宾语。如:一并附由来人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