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文言文廷诤

文言文廷诤

发布时间: 2020-11-23 13:03:47

语文文言文翻译

唐太宗曾经停在一棵树下,说:“这是一棵好树。”宇文士及因此不断地赞这棵树没有停过嘴。唐太宗一脸严肃地对他说:“魏征曾经规劝我远离一些人,因为他们是佞臣,我意识上经常怀疑却不明白为什么,现在才知道果然是这样。”宇文士及以头叩地谢罪道:“在朝廷上的众多臣民,当面顶撞及当廷进谏,陛下经常脸色不好看,现在臣我有幸在陛下的左右,如果不经常顺从,陛下即使贵为天子,又有什么乐趣呢?”唐太宗的精神恢复自然。

② 关于古文史记中汲黯传文章中的重点句子翻译,词类活用等等

汲黯字长孺,濮阳县人。他的祖先曾受古卫国国君恩宠。到他已是第七代,代代都在朝中荣任卿、大夫之职。靠父亲保举,孝景帝时汲黯当了太子洗马,因为人严正而被人敬畏。景帝死后,太子继位,任命他做谒者之官。东越的闽越人和瓯越人发生攻战,皇上派汲黯前往视察。他未到达东越,行至吴县便折返而归,禀报说:"东越人相攻,是当地民俗本来就如此好斗,不值得烦劳天子的使臣去过问。"河内郡发生了火灾,绵延烧及一千余户人家,皇上又派汲黯去视察。他回来报告说:"那里普通人家不慎失火,由于住房密集,火势便蔓延开去,不必多忧。我路过河南郡时,眼见当地贫民饱受水旱灾害之苦,灾民多达万余家,有的竟至于父子相食,我就趁便凭所持的符节,下令发放了河南郡官仓的储粮,赈济当地灾民。现在我请求缴还符节,承受假传圣旨的罪责。"皇上认为汲黯贤良,免他无罪,调任为荥阳县令。汲黯认为当县令耻辱,便称病辞官还乡。皇上闻讯,召汲黯朝任中大夫。由于屡次向皇上直言谏诤,他仍不得久留朝中,被外放当了东海郡太守。汲黯崇仰道家学说,治理官府和处理民事,喜好清静少事,把事情都交托自己挑选出的得力的郡丞和书史去办。他治理郡务,不过是督查下属按大原则行事罢了,并不苛求小节。他体弱多病,经常躺在卧室内休息不出门。一年多的时间,东海郡便十分清明太平,人们都很称赞他。皇上得知后,召汲黯回京任主爵都尉,比照九卿的待遇。他为政力求无为而治,弘其大要而不拘守法令条文。汲黯与人相处很傲慢,不讲究礼数,当面顶撞人,容不得别人的过错。与自己心性相投的,他就亲近友善;与自己合不来的,就不耐烦相见,士人也因此不愿依附他。但是汲黯好学,又好仗义行侠,很注重志气节操。他平日居家,品行美好纯正;入朝,喜欢直言劝谏,屡次触犯皇上的面子,时常仰慕傅柏和袁盎的为人。他与灌夫、郑当时和宗正刘弃交好。他们也因为多次直谏而不得久居其官位。
就在汲黯任主爵都尉而位列九卿的时候,窦太后的弟弟武安侯田蚡(fén,坟)做了宰相。年俸中二千石的高官来谒见时都行跪拜之礼,田蚡竟然不予还礼。而汲黯求见田蚡时从不下拜,经常向他拱手作揖完事。这时皇上正在招揽文学之士和崇奉儒学的儒生,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汲黯便答道:"陛下心里欲望很多,只在表面上施行仁义,怎么能真正仿效唐尧虞舜的政绩呢!"皇上沉默不语,心中恼怒,脸一变就罢朝了,公卿大臣都为汲黯惊恐担心。皇上退朝后,对身边的近臣说:"太过分了,汲黯太愚直!"群臣中有人责怪汲黯,汲黯说:"天子设置公卿百官这些辅佐之臣,难道是让他们一味屈从取容,阿谀逢迎,将君主陷于违背正道的窘境吗?何况我已身居九卿之位,纵然爱惜自己的生命,但要是损害了朝廷大事,那可怎么办!"
汲黯多病,而且已抱病三月之久,皇上多次恩准他休假养病,他的病体却始终不愈。最后一次病得很厉害,庄助替他请假,皇上问道:"汲黯这个人怎么样?"庄助说:"让汲黯当官执事,没有过人之处。然而他能辅佐年少的君主,坚守已成的事业,以利诱之他不会来,以威驱之他不会去,即使有人自称像孟贲、夏育一样勇武非常,也不能憾夺他的志节。"皇上说:"是的。古代有所谓安邦保国的忠臣,像汲黯就很近似他们了。"
大将军卫青入侍宫中,皇上曾蹲在厕所内接见他。丞相公孙弘平时有事求见,皇上有时连帽子也不戴。至于汲黯进见,皇上不戴好帽子是不会接见他的。皇上曾经坐在威严的武帐中,适逢汲黯前来启奏公事,皇上没戴帽,望见他就连忙躲避到帐内,派近侍代为批准他的奏议。汲黯被皇上尊敬礼遇到了这种程度。
张汤刚以更改制定刑律法令做了廷尉,汲黯就曾多次在皇上面前质问指责张汤,说:"你身为正卿,却对上不能弘扬先帝的功业,对下不能遏止天下人的邪恶欲念。安国富民,使监狱空无罪犯,这两方面你都一事无成。相反,错事你竭力却做,大肆破坏律令,以成就自己的事业,尤为甚者,你怎么竟敢把高祖皇帝定下的规章制度也乱改一气呢?你这样做会断子绝孙的。"汲黯时常和张汤争辩,张汤辩论起来,总爱故意深究条文,苛求细节。汲黯则出言刚直严肃,志气昂奋,不肯屈服,他怒不可遏地骂张汤说:"天下人都说绝不能让刀笔之吏身居公卿之位,果真如此。如果非依张汤之法行事不可,必令天下人恐惧得双足并拢站立而不敢迈步,眼睛也不敢正视了!"
这时,汉朝正在征讨匈奴,招抚各地少数民族。汲黯力求国家少事,常借向皇上进言的机会建议与胡人和亲,不要兴兵打仗。皇上正倾心于儒家学说,尊用公孙弘,对此不以为意。及至国内事端纷起,下层官吏和不法之民都弄巧逞志以逃避法网,皇上这才要分条别律,严明法纪,张汤等人也便不断进奏所审判的要案,以此博取皇上的宠幸。而汲黯常常诋毁儒学,当面抨击公孙弘之流内怀奸诈而外逞智巧,以此阿谀主上取得欢心;刀笔吏专门苛究深抠法律条文,巧言加以诋毁,构陷他人有罪,使事实真相不得昭示,并把胜狱作为邀功的资本,于是皇上越发地倚重公孙弘和张汤,公孙弘、张汤则深恨汲黯,就连皇上也不喜欢他,想借故杀死他。公孙弘做了丞相,向皇上建议说:"右内史管界内多有达官贵人和皇室宗亲居住,很难管理,不是素来有声望的大臣不能当此重任,请调任汲黯为右内史。"汲黯当了几年右内史,任中政事井井有条,从未废弛荒疏过。
大将军卫青已经越发地尊贵了,他的姐姐卫子夫做了皇后,但是汲黯仍与他行平等之礼。有人劝汲黯说:"从天子那里就想让群臣居于大将军之下,大将军如今受到皇帝的尊敬和器重,地位更加显贵,你不可不行跪拜之礼。"汲黯答道:"因为大将军有拱手行礼的客人,就反倒使他不受敬重了吗?"大将军听到他这么说,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教国家与朝中的疑难之事,看待他胜过平素所结交的人。
淮南王刘安阴谋反叛,畏惧汲黯,说:"汲黯爱直言相谏,固守志节而宁愿为正义捐躯,很难用不正当的事情诱惑他。至于游说丞相公孙弘,就像揭掉盖东西的蒙布或者把快落的树叶振掉那么容易了。"当今天子已经多次征讨匈奴大获战绩,汲黯主张与胡人和亲而不必兴兵征讨的话,他就更加听不进去了。当初汲黯享受九卿待遇时,公孙弘、张汤不过还是一般小吏而已。等到公孙弘、张汤日渐显贵,和汲黯官位相当时,汲黯又责难诋毁他们。不久,公孙弘升为丞相,封为平津侯;张汤官至御史大夫;昔日汲黯手下的郡丞、书史也都和汲黯同级了,有的被重用,地位甚至还超过了他。汲黯心窄性躁,不可能没有一点儿怨言,朝见皇上时,他走上前说道:"陛下使用群臣就像堆柴垛一样,后来的堆在上面。"皇上沉默不语。一会儿汲黯退了下去,皇上说:"一个人确实不可以没有学识,看汲黯这番话,他的愚直越来越严重了。"
时隔不久,匈奴浑邪王率部众降汉,朝廷征发两万车辆前去接运。官府无钱,便向百姓借马。有的人把马藏起来,马无法凑齐。皇上大怒,要杀长安县令。汲黯说:"长安县令没有罪,只要杀了我,百姓就肯献出马匹了。况且匈奴将领背叛他们的君主来投降汉朝,朝廷可以慢慢地让沿途各县准备车马把他们顺序接运过来,何至于让全国骚扰不安,使我国人疲于奔命地去侍奉那些匈奴的降兵降将呢!"皇上沉默无言。及待浑邪王率部到来,商人因与匈奴人做买卖,被判处死罪的有五百多人。汲黯请得被接见的机会,在未央宫的高门殿见到了皇上,他说:"匈奴攻打我们设在往来要路上的关塞,断绝和亲的友好关系,我国发兵征讨他们,战死疆场与负伤的人数不胜数,而且耗费了数以百亿计的巨资。臣我愚蠢,以为陛下抓获匈奴人,会把他们都作为奴婢赏给从军而死的家属,并将掳获的财物也就便送给他们,以此告谢天下人付出的辛劳,满足百姓的心愿。这一点现在即使做不到,浑邪王率领几万部众前来归降,也不该倾尽官家府库的财物赏赐他们,征调老实本分的百姓去伺候他们,把他们捧得如同宠儿一般。无知的百姓哪里懂得让匈奴人购买长安城中的货物,就会被死抠法律条文的执法官视为将财物非法走私出关而判罪呢?陛下纵然不能缴获匈奴的物资来慰劳天下人,又要用苛严的法令杀戮五百多无知的老百姓,这就是所谓'保护树叶而损害树枝'的做法,我私下认为陛下此举是不可取的。"皇上沉默,不予赞同,而后说:"我很久没听到汲黯的话了,今日他又一次信口胡说了。"事后数月,汲黯因犯小法被判罪,适逢皇上大赦,他仅遭免官。于是汲黯归隐于田园。
过了几年,遇上国家改铸五铢钱,老百姓很多人私铸钱币,楚地尤其严重。皇上认为淮阳郡是通往楚地的交通要道,就征召汲黯任他为淮阳郡太守。汲黯拜伏于地辞谢圣旨,不肯接印,皇上屡下诏令强迫给他,他才领命。皇上下诏召见汲黯,汲黯哭着对皇上说:"我自以为死后尸骨将被弃置沟壑,再也见不到陛下了,想不到陛下又收纳任用我。我常有狗病马病的,体力难以胜任太守之职的烦劳。我希望当中郎,出入宫禁之门,为您纠正过失,补救缺漏。这就是我的愿望。"皇上说:"你看不上淮阳郡太守这个职位吗?过些时候我会召你回来的。只因淮阳地方官民关系紧张,我只好借助你的威望,请你躺在家中去治理吧。"汲黯向皇上告别后,又去探望大行令李息,他说:"我被弃置于外郡,不能参与朝廷的议政了。可是,御史大夫张汤他的智巧足以阻挠他人的批评,奸诈足以文饰自己的过失,他专用机巧谄媚之语,强辩挑剔之词,不肯常常正正地替天下人说话,而一心去迎合主上的心思。皇上不想要的,他就顺其心意诋毁;皇上想要的,他就跟着夸赞。他喜欢无事生非,搬弄法令条文,在朝中他深怀奸诈以逢迎皇上的旨意,在朝外挟制为害社会的官吏来加强自己的威势。您位居九卿,若不及早向皇上进言,您和他都会被诛杀的。"李息害怕张汤,始终不敢向皇上进谏。汲黯治理郡务,一如往昔作风,淮阳郡政治清明起来。后来,张汤果然身败名裂。皇上得知汲黯当初对李息说的那番话后,判李息有罪,诏令汲黯享受诸侯国相的俸禄待遇,依旧掌管淮阳郡。七年后汲黯逝世。
汲黯死后,皇上因为汲黯的关系,让他的弟弟汲仁官至九卿,儿子汲偃官至诸侯国相。汲黯姑母的儿子司马安年轻时也与汲黯同为太子洗马,他擅长玩弄法律条文,巧于为官,其官位四次做到九卿,在河南郡太守任上去世。他的弟兄们由于他的缘故,同时官至二千石职位的计十人。濮阳人段宏起初侍奉盖侯王信,王信保举段宏,段宏也两次官至九卿。但是濮阳同乡做官的人都很敬畏汲黯,甘居其下。郑当时,字庄,陈县人。他的祖先郑君曾做项籍手下的将领;项籍死后,不久就归属了汉朝。高祖下令所有项籍的旧部下在提到项籍时都要直呼其名,郑君偏偏不服从诏令。高祖下旨把那些肯直呼项籍名讳的人都拜为大夫,而赶走了郑君。郑君死于孝文帝时。郑庄以仗义行侠为乐事,解救张羽的危难,声名传遍梁、楚之间。孝景帝时,他做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经常在长安四郊置备马匹,骑着马去看望各位老友,邀请拜谢宾朋,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总是担心有所疏漏。郑庄喜爱道家学说,仰慕年长者,那种情意殷切的劲儿,就好像惟恐见不到人家一样。他年纪轻,官职卑微,但交游的相知友都是祖父一辈的人,天下知名的人物。武帝即位后,郑庄由鲁国中尉、济南群太守、江都国相,一步步地升到九卿中的右内史。由于平议武安侯田蚡和魏其侯窦婴的纷争意见不当,他被贬为詹事,又调任大农令。
郑庄做右内史时,告诫属下官吏说:"有来访者,不论尊贵或低贱,一律不得让人滞留门口等候。"他敬执主人待客之礼,以自己的高贵身分屈居于客人之下。郑庄廉洁,又不添置私产,仅依靠官俸和赏赐所得供给各位年长的友人,而所馈送的礼物,只不过是用竹器盛的些许吃食。每逢上朝,遇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必得称道天下的年高望重的人。他推举士人和属下的丞、史诸官吏,委实津津乐道,饶有兴味,言语中时常称举他们比自己贤能。他从不对吏员直呼其名,于属下谈话时,谦和得好像生怕伤害了对方。听到别人有高见,便马上报告皇上,唯恐延迟误事。因此,肴山以东广大地区的士人和知名长者都众口一词称赞他的美德。
郑庄被派遣视察黄河决口,他请求给五天时间准备行装。皇上说:"我听说'郑庄远行,千里不带粮',为什么还要请求准备行装的时间?"郑庄在外人缘虽好,但在朝中常常附和顺从主上之意,不敢过于明确表示自己的是非主张。到他晚年,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各地少数民族,天下耗费财物很多,国家财力物力更加匮乏。郑庄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替大农令承办运输,亏欠钱款甚多。司马安任淮阳郡太守,检举此事,郑庄因此落下罪责,赎罪后削职为平民。不久,入丞相府暂行长史之职。皇上认为他年事已高,让他去做汝南郡太守。几年后,卒于任上。
郑庄、汲黯当初位列九卿,为政清廉,平日居家品行也纯正。这两人中途都曾被罢官,家境清贫,宾客遂日趋没落。待到做郡守,死后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郑庄的兄弟子孙因他的缘故,官至二千石者有六、七人之多。
太史公说:凭着汲黯、郑当时为人那样贤德,有权势时宾客十倍,无权势时情形就全然相反,他们尚且如此,更何况一般人呢!下邽(guī,龟)县翟公曾说过,起初他做廷尉,家中宾客盈门;待到一丢官,门外便冷清得可以张罗捕雀。他复官后,宾客们又想往见,翟公就在大门上写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黯、郑庄也有此不幸,可悲啊!

③ 古文翻译

唐太宗有次走到一棵树下,说:"这是一棵好树."宇文士及也一同附和着赞不绝口,于是唐太宗表情严肃的说:"魏征常劝我远离小人,我并不知道他说的小人是谁,常常思考也没有结果.今天我终于明白了."宇文士及马上跪下谢罪道:"朝廷诸臣,每天直言指出圣上的过失,以至于圣上颜面无光.不过现如今我这样的臣子在左右陪伴,也一样不顺着圣上的意思行事,陛下虽然贵为天子,有哪里有一丝欢乐可言!"

④ 明日,复廷诤甚苦,上怒,扶衣而起,蒲城牵裾,终不获伸其说文言文翻译现代文

蒲城王文恪公尸谏
【清】薛福成
道光中,林文忠公(则徐)以钦差大臣驰赴广东查禁鸦片烟,与英吉利兵船相持海上,宣庙倚任甚至。既而中变,命大学士直隶总督琦善驰往查办,严劾林公,革职遣戍新疆,尽撤守备,与英吉利讲和。于是舆论哗然,皆骂琦善之误国及宰相穆彰阿之妨贤,而惜林公之不用也。其后河决祥符,上命大学士蒲城王文恪公(鼎)临塞决口,亦命林公赴工效力。
蒲城一见林公,倾诚结纳,且言还朝必力荐之。及大工合龙,朝命林公仍往新疆。蒲城还朝,力荐林公之贤,上不听。是时,蒲城与穆相同为军机大臣,每相见,辄厉声诟骂,穆相笑而避之。或两人同时召见,复于上前盛气诘责之,斥为秦桧、严嵩,穆相默然不与辩。上笑视蒲城曰:“卿醉矣。”命太监扶之出。明日复廷诤甚苦。上怒,拂衣而起,蒲城牵裾,终不获伸其说。归而欲仿史鱼尸谏之义,其夕自缢薨。是时,新城陈孚恩为军机章京,性机警,最为穆相所宠任。方早朝,军机大臣惟蒲城不到,孚恩心知其故,乃驾而出,急诣蒲城之宅。其家方抢攘无措,尸犹未解下。盖凡大臣自缢,例必奏闻验视,然后敢解也。孚恩至,命其家人急解之,检衣带中得其遗疏,其大旨皆劾穆相而荐林公也。孚恩谓公子编修某曰:“上方怒甚,不愿再闻此言。若奏之,则尊公恤典必不可得,而子亦终身废弃。子而犹欲仕于朝也,不如屏此疏勿奏,且可为尊公邀优旨,子其图之。”会张文毅公(芾)亦至,文毅故穆相最亲厚之门生,而亦蒲城同乡且门生也。相与共劝编修,编修从之。孚恩代为改草遗疏,以暴疾闻。上震悼,命成郡王奠茶酒,晋赠太保,入祀贤良祠,孙三人皆俟及岁时带领引见,饰终之礼隆焉。孚恩袖蒲城原疏以去,返至枢垣呈穆相。穆相大喜,于是推毂孚恩,不十年,至兵部尚书、军机大臣;而张公亦于数年间由翰林跻卿贰。惟编修以不能成父志,为蒲城诸门生及陕甘同乡所鄙弃,亦自愧恨,遂终身不复出。蒲城薨未几,而林公召还,复为陕西巡抚。世俗皆言,自蒲城薨后,宣庙常闻空中呼林公姓名,故不久赐还。
此说虽未尽然,然亦足见人心所归仰云。
【注释】
1、驰赴:急趋;奔赴。《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光武即驰赴之,信都太守任光开门出迎。”《宋史·石普传》:“普倜傥有胆略,凡预讨伐,闻敌所在即驰赴之。”清吴敏树《湖北按察使贵阳唐子方先生哀辞》:“朝命起公湖北,与督抚共办军务,公乃闻名驰赴。”
2、宣庙:即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亦即道光帝,1851-1850年在位。“宣宗”是其庙号,故称道宣。道光是其年号。
3、倚任:倚重信任。明宋濂《拟诰命起结文·中书参知政事》:“往尽乃职,以副朕倚任之意可。”《明史·唐云传》:“云从成祖久,出入左右,甚见倚任。”清昭连《啸亭杂录·马壮节公》:“入京营为武弁,傅文忠公甚倚任之。”周培艺《贵州民党痛史》:“两人勇于负责,事至立办,上官推心倚任,同列拱手受成,绩効大彰。”
4、中变:中途变化。宋苏辙《历代论·李固》:“固复以清河为请,与胡广赵戒同谋,广戒惧而中变。”《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好事定然中变,连累小子必然受辱!”沙汀 《淘金记》十六:“要不是龙哥依照历来的习惯,大声武气地出来阻止,事情也许会中变的。”
5、琦善:博尔济吉特·琦善(1786-1854),字静庵,博尔济吉特氏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大臣,鸦片战争时主和派的代表人物。咸丰四年(1854)病死军中,赠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依总督例赐恤,谥文勤。
6、驰往:义同“驰赴”。
7、守备:用于防御的设施、器物。《左传·昭公十五年》:“穆子使鼓人杀叛人,而缮守备。”《商君书·农战》:“人君不能服强敌、破大国也,则修守备,便地形,抟民力,以待外事,然后患可以去,而王可致也。”《史记·五宗世家》:“淮南王谋反时,寄微闻其事,私作楼车镞矢战守备,候淮南之起。”金王若虚《君事实辨》:“钟谟入贡,帝问曰:‘江南亦治兵修守备乎?’对以‘不敢’。”清曾国藩《刘君季墓志铭》:“贼踞蒲圻县,得以其暇益筑坚垒,完守备。”
8、穆彰阿:郭佳·穆彰阿(1782-1856),字子朴,号鹤舫,别号云浆山人,满洲镶蓝旗人,清朝大臣。穆彰阿进士出身,历任庶吉士、刑部侍郎、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漕运总督、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职。他担任军机大臣二十余年,善于揣摩上意,深受宠信,权倾内外。鸦片战争期间,穆彰阿主张议和,诬陷林则徐等主战派,并主持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咸丰皇帝继位后,重新起用林则徐等人,将穆彰阿革职,永不叙用。咸丰六年(1856),穆彰阿病死。
9、妨贤:阻碍贤者登进。《汉书·王尊传》:“各自底厉,助太守为治。其不中用,趣自避退,毋久妨贤。”唐司空图《重阳独登上方》诗:“退居还有旨,荣路免妨贤。”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一·蒲城王文恪公尸谏》:“于是舆论哗然,皆骂琦善之误国,及宰相穆彰阿之妨贤。”
10、河决:黄河决口。
11、祥符:指吉祥的征兆。《后汉书·光武帝纪下》:“陛下情存损挹,推而不居,岂可使祥符显庆,没而无闻?”《宋史·乐志十五》:“祥符锡祚,武库永销兵。”
12、蒲城王文恪公(鼎):王鼎(1768-1842),字定九,号省厓,陕西蒲城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序幕时期政治家、著称于世的爱国名相。嘉庆元年(1796)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礼、户、吏、工、刑等部侍郎,户部尚书,河南巡抚,直隶总督,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曾改革河务、盐政、平反冤狱,颇有政绩。道光五年,服阕,以一品衔署户部侍郎,授军机大臣。追赠太保,谥文恪,入祀贤良祠。
13、决口:指堤岸的缺口。亦泛指缺口。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一·蒲城王文恪公尸谏》:“上命学士蒲城王文恪公塞决口。”殷夫《一九二九年的五月一日》诗:“呵,我们将看见这个决口,红的血与白的脓汹涌奔流。”
14、结纳:犹结交。《汉书·佞幸传·石显》:“是时,明经著节士琅玡贡禹为谏大夫,显使人致意,深自结纳。”宋彭乘《墨客挥犀》卷五:“李溥为江淮发运使。每岁奏计,则以大船载东南美货,结纳当途,莫知纪极。”《三国演义》第六回:“却说荆州刺史刘表……幼好结纳,与名士七人为友,时号‘江夏八俊’。”王旡生《中国三大小说家论赞》:“元美生长华阀,抱奇才,不可一世,乃因与杨仲芳结纳之故,致为严嵩所忌,戮及其亲,深极哀痛,无所发其愤。”
15、明日:第二天。
16、廷诤:即廷争。唐杜甫《寄狄明府博济》诗:“国嗣初将付诸武,公独廷诤守丹陛。”宋孔平仲《续世说·宠礼》:“武后信重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折廷诤,太后每屈意从之。”清薛福成《庸盦笔记·蒲城王文恪公尸谏》:“明日复廷诤,甚苦,上怒,拂衣而起。”
17、牵裾:牵拉着衣襟。南朝梁元帝《看摘蔷薇》诗:“横枝斜绾袖,嫩叶下牵裾。”三国魏文帝曹丕要从冀州迁十万户到河南去,群臣上谏,不听。辛毗再去谏,曹丕不答而入内,辛毗拉住他的衣裾。后来终于减去五万户。见《三国志·魏志·辛毗传》。后以“牵裾”“牵衣”“牵裳”指直言极谏。《北齐书·孙腾传》:“孙腾牵裾之诚,有足称美。”唐杜甫《建都十二韵》:“牵裾恨不死,漏网辱殊恩。”明无名氏《鸣凤记·灯前修本》:“怪当朝无肯折庭槛,又谁箇敢牵裳?”清黄鷟来《杂兴》诗之十三:“已悲事与牵衣别,敢谢人嘲折槛愚。”
18、史鱼尸谏:也称史鳅,字子鱼,春秋时卫国大夫,以正直敢谏著名。卫灵公在位时,不任用德才兼备的蘧伯玉,却重用奸臣弥子瑕。大夫史鱼曾多次进谏,要求启用蘧伯玉,罢免弥子瑕,灵公不听。后来史鱼病重,临死前对儿子说:“我死后,不要出殡,你把我的尸体陈放在窗下,我要以此来劝谏君王。”史鱼死后儿子按他的吩咐做了。卫灵公前来吊唁时,惊讶地看到史鱼没有被安葬。这时,史鱼的儿子将父亲的遗言转告灵公,灵公终于醒悟过来,便罢免弥子瑕,启用了蘧伯玉。
19、薨:古代指诸侯死。
20、新城陈孚恩:陈孚恩(1802-1866),字少默,号子鹤,别号紫藿。江西新城县钟贤(今黎川县中田乡)人。学者陈希曾次子,刘大观婿。道光五年拔贡,朝考一等,由七品小官,仕至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历任官至礼、兵、刑、户、吏各部尚书。清代著名书法家。
21、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早期也称为“司员”。最初无一定额数,在内阁中书等官员中选调。乾隆初改由内阁、各部、理藩院等衙门调派。自嘉庆四年(1799)始定军机章京分满、汉各两班,每班8人,共32人。各班设领班、帮领班章京各1员,由军机大臣于章京中选资深望重者任之。军机章京的选任,据《枢恒纪略》卷7载:“汉军机章京由内阁中书、六部郎中、员外郎、主事、七品小京官由进士、举人出身者兼充;满军机章京以内阁中书、六部、理藩院郎中、员外郎、主事、笔帖式兼充”。光绪三十二年(1906)确定汉章京额缺为20人。
22、宠任:宠爱重用。《三国志·魏志·刘放传》:“三年,放进爵魏寿亭侯,资为令,明帝即位,尤见宠任,同加散骑常侍。”唐韩愈《贺雨表》:“微臣幸蒙宠任,获覩殊祥。”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三》:“北齐司马子如、高隆之、孙腾、高岳皆为神武所宠任。当时号为四贵。”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三篇七:“适因本府中学腐败,监督秦公受当局宠任,荣膺整理之责。”
23、抢(chēng)攘:纷乱貌。《汉书·贾谊传》:“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唐柳宗元《吊屈原文》:“支离抢攘兮,遭世孔疚。”宋王明清《挥麈前录》卷一:“国朝承五代抢攘之后,三馆有书仅万二千卷。”《封神演义》第六二回:“抢攘兵戈日不宁,生民涂炭自零星。”康有为《割台行成后》诗:“山河已割国抢攘,忧国诸公欲自强。”
24、奏闻:臣下将情事向帝王报告。《后汉书·安帝纪》:“三司之职,内外是监,既不奏闻,又无举正。”唐薛用弱《集异记·叶法善》:“玄宗承祚继统,师于上京,佐佑圣主,凡吉凶动静,必预奏闻。”《水浒传》第五五回:“(高太尉)次日早朝,越班奏闻天子。”鲁迅《故事新编·铸剑》:“奴才刚才访得一个异人,很有异术,可以给大王解闷,因此特来奏闻。”
25、验视:检验察看。晋干宝《搜神记》卷六:“华容去州数百里,即遣马吏验视,而刘表果死。”《新唐书·屈突通传》:“若玺书召,验视敕字加点,又与玉麟符合,则就道。”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卷十三:“女曰:‘其臀有瘤。’验视无有。”
26、公子编修某:即王沆。著名爱国名相、清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王鼎之子。字静溪(小厪),庚子(1840)进士,翰林院编修(见《蒲城县志》)。育有十三子: 瑔、莹、瓛、璞、瓒、璵、玟、珵、瑒、玛、王觉、璂、璲。王鼎自缢尸谏后,他以不能成父志而为王鼎门生及陕甘同乡所鄙弃。自感愧恨,终生不出。
27、尊公:对人父亲的敬称。《三国志·魏志·袁尚传》“十月至黎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刘表遗谭(袁谭)书:‘天笃降害,祸难殷流,尊公殂殒,四海悼心。’”《晋书·简文帝纪》:“及超(郗超)请急省其父,帝谓之曰:‘致意尊公,家国之事,遂至于此!’”清顾炎武《与周籀书书》:“昔年过访尊公于江村寓舍中。”
28、恤典:帝王对臣属规定的丧葬善后礼式。即朝廷对去世官吏分别给予辍朝示哀、赐祭、配飨、追封、赠谥、树碑、立坊、建祠、恤赏、恤荫等的典例。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六:“京以子由长厚,必不肯发其变役法事,而疑其诸郎,故恤典独厚也。”《明史·贺世贤传》:“世贤既殁,或疑其叛降,恤典故不及。”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崔纵之榇金人付臣护之而来,谨置之临安府城内妙行寺,乞赐检举,特与恤典,访其亲而官助葬之。”明张煌言《李陵论》:“设令汉武闻陵之败,临轩而叹,侧席而思,为之恤其母,抚其孥,或误传陵已死事,更为招魂以祭,恤典以赠之,陵虽犬豕,当必悔恨自裁矣。”清昭连《啸亭杂录·王文简公补谥》:“因与理密亲王酬倡,为上所怒,故以他故罢官,没无恤典。”
29、优旨:优待的诏命。亦谓颁发优待之诏命。明沈德符《野获编·禨祥·雷震陵碑》:“而首揆沈四明又上疏云:‘……乘此改立新碑,此莫大之孝,亦莫大之庆也。’上优旨允行。”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蒲城王文恪公尸谏》:“子而犹欲仕于朝也,不如屏此疏勿奏,且可为尊公邀优旨。”
30、张文毅公(芾):张芾(1814-1862),名黼侯,字小浦。陕西泾阳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庶子,值南书房。大考一等,擢少詹事。二十二年(1842)四月王鼎自缢后,张以门生至王家,与陈孚恩“共劝王沆”,同意由陈代改遗疏,得穆彰阿赏识,超迁内阁学士,督江苏学政。二十五年(1845)授工部侍郎,任满仍值南书房,旋调吏部;二十九年(1849)督江西学政。
31、亲厚:关系亲密,感情深厚。汉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讎者所快。”宋叶适《与黄岩林元秀书》:“与二君亲厚,非复他人之比,每愿相聚数日,讲学其所当言。而事役参差,竟不一遂,将如之何。”
32、改草:改拟;改写。
33、震悼:惊愕悲悼。《楚辞·九章·抽思》:“愿承间而自察兮,心震悼而不敢。”《陈书·徐陵传》:“奄然殒逝,震悼于怀。”清昭连《啸亭杂录·朱文正》:“故其薨日,上甚震悼。”
34、成郡王:即绵懃(1768-1820),乾隆帝孙,成亲王永瑆长子,母嫡福晋富察氏,嘉庆四年封不入八分辅国公,七年晋贝勒,二十四年加郡王衔,追封成郡王。
35、奠茶酒:洒茶、酒于地以祭祀。
36、饰终:谓人死时给予尊荣。《荀子·礼论》:“送死,饰终也。”宋陆游《王成之给事挽歌辞》:“赠极文昌贵,君恩厚饰终。”清昭连《啸亭续录·赐奠》:“国家宠待臣僚,遇有勋绩昭著者,饰终之典,有上亲临赐奠者。”
37、枢垣:犹枢府。主管军政大权的中枢机构。宋代多指枢密院,明清初多指内阁,清雍正以后多指军机处。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曹侍中在枢府,务革侥幸,而中官尤被裁抑。”宋陆游《贺张都督启》:“恭审诞膺册书,首冠枢府。”明吾丘瑞《运甓记·剪发延宾》:“爹爹,你藏器待沽,终须有日登枢府。”清汪懋麟《新岁荷真定公寄书并二律见问次韵酬谢》之二:“枢府纾筹策,官斋尚咏诗。”康有为等《上清帝第二书》:“若京官则自枢垣、台谏以外,皆为闲散。”(此指清军机处。)
38、推毂(gǔ):本指推车前进,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后指荐举;援引。《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武安俱好儒术,推毂赵绾为御史大夫。”《南齐书·陆厥传》:“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宋司马光《送祖择之守陕》诗:“俊德争推毂,荣涂易建瓴。”明归有光《与徐子与书》:“实赖吾丈雅故推毂之。”清方文《送姜如农明府擢仪郎》诗:“群公极推毂,玄币争相持。”
39、卿贰:次于卿相的朝中大官。《明史·赵世卿传》:“延及数年,居然高踞卿贰,夸耀士林矣。”《好逑传》第十三回:“若以我学生昔日曾备员卿贰,亦朝廷侍从之官也。”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四:“国初,凡提督学政,惟直隶、江南、浙江曰学院,以进士出身之卿贰及翰林院侍讲侍读充之。”
40、愧恨:惭愧悔恨。《太平广记》卷二六引唐薛用弱《集异记·叶法善》:“其僧愧恨,赴海而死。”宋叶适《<罗袁州文集>序》:“余笑曰:‘罢是,则门户冷落,患复不亟尔。’达文颇愧恨。”曹禺《北京人》第三幕:“文清愧恨地低下头,缓缓朝卧室走。”
41、归仰:归附仰仗。《宋书·夷蛮传·天竺迦毗黎国》:“万邦归仰,国富如海。”唐李白《化城寺大钟铭序》:“盍不建大法鼓,树之层台,使群聋六时有所归仰,不亦美乎?”宋王禹偁《济州众等寺新修大殿碑序》:“大都小邑,暨名山胜境,鲜不建梵刹而聚缁流,有以见大法之光扬,末俗所归仰也。”
【译文】
道光年间,林则徐公(谥号文忠)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奔赴广东查禁鸦片烟,与英吉利士兵舰船在海上相持,宣宗皇帝非常倚重信任他。不久事情中间发生变化,命令大学士直隶总督琦善前往查办,严办林则徐,(将其)革职贬谪戍守新疆,全部撤掉防御的器物、设施,与英吉利讲和。于是舆论哗然,都骂琦善误国以及宰相穆彰阿妨碍贤人晋升,而惋惜林公不被重用。那以后黄河决口,出现祥瑞的征兆,皇上命令大学士蒲城人王鼎先生(谥号文恪)亲临边塞决口之处(治河),又命令林公前往效力。
王鼎一见林公,就倾心结交,而且说回朝一定极力推荐他。等到治河工程合龙,朝廷命令林公仍往新疆。王鼎回朝,极力推荐林公的贤德,皇上不接受。这时,王鼎与穆彰阿宰相同为军机大臣,每次相见,(王鼎)总是厉声咒骂他,穆相(总是)笑着避开。有时两人同时被皇上召见,(王鼎)又在皇上面前大声责骂他,斥之为秦桧、严嵩一样的奸相,穆相沉默不言不与他争辩。皇上笑视王鼎说:“您喝醉了。”命令太监扶着他出去。第二天又在朝堂上极力劝谏。皇上大怒,拂袖而起,王鼎拉着皇上的衣裾直言极谏,最终也未得到机会申明自己的态度。(王鼎)回家后想效仿史鱼尸谏的做法,当晚自缢而死。这时,新城人陈孚恩做军机章京,生性机警,最为穆相所宠信。正式早朝时候,军机大臣只有王鼎未到,陈孚恩心里知道其中的原因,就驾车而出,急忙赶到王鼎的家里。他家里人正(都)纷乱无措,(王鼎的)尸体还没解下。凡是大臣自缢,按照惯例一定要奏闻皇上检查以后,然后才敢解下尸体。陈孚恩到了以后,命令他的家人赶紧解下尸体,检查衣带找到他写的遗奏,大意都是弹劾推荐林公。陈孚恩对王鼎的儿子翰林院编修王沆说:“皇上正是非常生气的时候,不愿再听到这样的话。如果据实上奏,那么您父亲一定得不到皇上的恩典,而您也会终身被废弃不用。您如果还想在朝廷做官,不如压下这封遗奏不上报,而且还可以以为您父亲子请求朝廷的优厚恩赏,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正好遇上张芾先生(谥号文毅)也来了,张芾是以前穆相关系最亲密的学生,也是我的的同乡、学生。他们一起劝说王沆,王沆接受了他们的意见。陈孚恩代为改写遗奏,上报皇上说(王鼎)暴病身亡。皇上非常哀悼,命令成郡王代他前去祭奠,追赠太保,入祀贤良祠,孙子三人都等到年龄够了时专门差人带到朝廷接见,死葬的礼节非常隆重。陈孚恩袖子里抄着王鼎的原奏折离开了,回到军机处呈给穆相。穆相大喜,于是极力提拔陈孚恩,不到十年,就官至兵部尚书、军机大臣;而张公也在几年间由翰林跻身仅次于卿相的朝中大官。唯独王沆因为未能成全父亲的遗志,被王鼎的门生及陕、甘同乡们所鄙弃,(他)自己也惭愧悔恨,于是终身不再出仕。王鼎死后不久,林公被皇上召回京,又做了陕西巡抚。民间都流传,自从王鼎死后,宣宗皇帝常常听到空中有喊林则徐姓名的,史雨不久就恩赐他由新疆返京。
这种说法虽然不全是事实,然而也足以说明人心归附仰仗的意思。

⑤ 及居御史,则慷慨言天下事,数面折廷诤。 公性素高介,当官则死其职,过即澹然,无轩冕情。文言文翻译

等到担任了御史,反而情绪激昂谈论天下之事,经常当面批评当廷进谏。汤公性情一向高洁耿介,做官就尽忠职守,没了官职就淡然处之,没有留恋权位的心思。

⑥ 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翻译!!!

以前文帝时,有人偷盗高祖刘邦陵墓的玉环,(文帝要冶重罪)张释之在朝廷上谏争,(最终)只按律判了弃市(当街处斩,没有夷三族或九族)。

⑦ 成语接面折廷诤

(共18则) [a] 暗斗明争[c] 触斗蛮争寸土必争[f]分秒必争[h] 虎斗龙争[j] 据理力争鸡鹜相争[l] 两虎相争龙战虎争[m] 蛮触相争门户之争面折庭争面引廷争面折廷争[n] 你夺我争[q] 雀鼠之争[w] 蜗角之争[y] 蚁斗蜗争 “争”字在其他位置的成语分秘必争 → 争权夺利 → 利欲熏心 → 心口如一 → 一步登天 → 天外有天 → 天伦之乐 → 乐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铁 → 铁证如山 → 山穷水尽 → 尽善尽美 → 美中不足 → 足智多谋 → 谋事在人 → 人定胜天 →天壤之别 → 别有洞天 → 天翻地覆 → 覆地翻天 『包含有“争”字的成语』 “争”字开头的成语:(共11则) [b] 必争之地[j] 鸡争鹅斗谏争如流[l] 龙争虎斗龙争虎战力争上游[m] 明争暗斗面争庭论[t] 廷争面折[z] 只争旦夕只争朝夕 第三个字是“争”的成语:(共22则) [z] 争长竞短争长论短争短论长争多论少争风吃醋争锋吃醋争分夺秒争鸡失羊争名夺利争猫丢牛争名竞利争名于朝:(共25则) [b] 百花争妍百花争艳百家争鸣并驱争先白蚁争穴[d] 道长争短斗怪争奇斗丽争妍斗媚争妍斗色争妍斗艳争芳斗艳争辉斗艳争妍[g] 鼓脑争头[j] 竞短争长决命争首鸡鹜争食[k] 恐后争先[s] 十手争指[t] 桃李争妍[w] 万壑争流无可争辩[x] 炫奇争胜炫异争奇[z] 郑人争年 “争”字结尾的成语,争利于市争强斗狠争权夺利争强斗胜争奇斗艳争强好胜争前恐后争权攘利争强显胜争先恐后争妍斗艳 第二个字是“争”的成语:(共1则) [b] 百花齐放

⑧ 《狄仁杰》文言文 注释及翻译

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相待如初。 (孔平仲《续世说》)

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亲年老又有病,应当出使遥远的地区。狄仁杰说:“母亲有病而公远使,怎么能给亲人留下万里之忧。”于是到长史蔺仁基,请代高质行。当时裴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和,便对他说:“我们只是不惭愧吗。”相待如初。(孔平仲《续世说》)

⑨ “明日,复廷诤甚苦,上怒,扶衣而起,蒲城牵裾,终不获伸其说”怎么翻译

“明日,复廷诤甚苦,上怒,扶衣而起,蒲城牵裾,终不获伸其说”一句可释义为:第二天(王鼎
)又在朝堂上极力劝谏。皇上大怒,拂袖而起,王鼎拉着皇上的衣裾直言极谏,最终也未得到机会申明自己的态度。

⑩ 文言文《新唐书.狄仁杰传》翻译

白话释义: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仁杰小时候,家中的一个仆役被人杀了,县衙里来人盘问调查,家里人都忙着接待,接受问询。只有仁杰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读书。县衙里的人责怪他,仁杰说:这些书中,圣人贤良都在,我都接待应对不过来,哪有时间理你这样的庸俗小吏?”后来以明经科中举,他担任汴州判佐。狄仁杰崇孝重友,无人能比。

在并州时,和他同为法曹的郑崇质,母亲老而多病,轮到他到万里之外的西域出差时,仁杰对他说:你母亲病重,而你却要出远门,怎么能让亲人对远在万里之外的你担心呢!”于是上报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出差。当时蔺仁基和州司马李孝廉关系不和睦,经常闹矛盾,于是对李孝廉说:“(看看人家狄仁杰),我们不感到羞愧吗?”两人因此和好如初。

狄仁杰在仪凤年间担任大理丞,一年之内审理判决了积压案件达17000件,没有一个认为冤屈再要求申诉的。当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因不慎砍伐了太宗昭陵上的柏树而获罪,仁杰上奏,认为他的罪过应当免去其官职。高宗下诏命令立即处死他,狄仁杰又上奏说此人罪过不当处死。高宗气得变了脸色,说:“权善才砍了昭陵的柏树,是让我背上不孝的罪名,必须处死他。”

左右群臣都示意仁杰退出宫廷,狄仁杰说:“我听说违背圣意,违抗君王,自古以来都认为是很难的事,我以为并非如此。如果处在桀纣时代,的确很难办;但如果处在尧舜时代,就容易做到了。我今天有幸遇到了尧舜一样的贤君,所以不怕像比干那样被杀掉。过去汉文帝时,有人盗窃了高祖庙里的玉环,张释之在朝廷上向汉文帝诤谏,定罪时并没有将盗贼砍头示众。

况且,贤明的君主能够用道理来使他改变,忠诚的大臣却不能被威权所恐吓。如今陛下不采纳我的谏言,我死后,没脸面去见地下的张释之。陛下制定法律,悬挂在象魏之上,流放、处死等刑罚,都有其等级次序,哪有所犯并非死罪,就叫判处死刑的?法律既然没有准则,那老百姓该(怎么办呢?)把手脚安放到何处呢?陛下如果一定要改变法律,请从今天开始吧。

古人说:如果盗取长陵一捧泥土,陛下如何治他的罪?,如今陛下为了昭陵的一株柏树杀死一位将军,那千年以后,人们会说陛下是什么样的君王?这就是我不敢奉命处死权善才,使陛下背上无道的恶名的原因啊!”高宗的怒气渐渐消解,权善才因之免于一死。当初,中宗在房陵,吉顼、李昭德都有匡复李氏天下正直慷慨之言,武则天却没有复辟的想法。

只有狄仁杰每次私下上奏回应,没有不把母亲和儿子之亲情作为谈论之话题的,武则天也渐渐省悟,最终召回中宗,又立为储君。不久,狄仁杰上奏说:“太子回宫,没有知道的人,众人(对是否恢复李唐江山)议论纷纷哪能明白对错呢?”武则天认为狄仁杰说得有理,于是又在龙门安置中宗,准备好礼节迎接归来,大家都感到非常开心。

原文: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仁杰儿童时,门人有被害者,县吏就诘之,众皆接对,唯仁杰坚坐读书。吏责之,仁杰曰:“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不能接对,何暇偶俗吏,而见责耶!”后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仁杰孝友绝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使绝域。

仁杰谓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岂独无愧耶?”由是相待如初。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

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左右瞩仁杰令出,仁杰曰:“臣闻逆龙鳞,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免、舜,不惧比干之诛。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

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于地下。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

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杯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初,中宗在房陵,而吉顼、李昭德皆有匡复谠言,则天无复辟意。

唯仁杰每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为言,则天亦渐省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贰。既已,奏曰:“太子还宫,人无知者,物议安审是非?”则天以为然,乃复置中宗于龙门,具礼迎归,人情感悦。

此文出自北宋欧阳修所著的《新唐书》

(10)文言文廷诤扩展阅读

成书过程:

五代时期就曾有《唐书》(即《旧唐书》)编成,但宋仁宗认为《唐书》“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下诏重修 。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七月,仁宗催促“速上所修《唐书》”。

前后参预其事的有宋敏求、范镇、欧阳修、宋祁、吕夏卿、梅尧臣,《新唐书》所依据的唐人文献及唐史著作均审慎选择,删除当中的谶纬怪诞内容,裁减旧史本纪十分之七。总的说来,〈列传〉部分主要由宋祁负责编写,〈志〉和〈表〉分别由范镇、吕夏卿负责编写。

最后在欧阳修主持下完成。〈本纪〉10卷和〈赞〉〈志〉〈表〉的“序”以及《选举志》《仪卫志》等都出自欧阳修之手。因为〈列传〉部分出自宋祁之手,而欧阳修只是主持了〈志〉〈表〉的编写,出于谦逊。

同时欧阳修认为宋祁是前辈,所以他没有对宋祁所写的列传部分从全书整体的角度作统一工作,因而《新唐书》存在着记事矛盾、风格体例不同的弊端。所以《新唐书》署“欧阳修、宋祁撰”。其为二十四史之一。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热点内容
莘县教师考试 发布:2025-07-08 17:50:59 浏览:944
赤峰教师资格证报名 发布:2025-07-08 17:50:19 浏览:969
老师在讲课扩句 发布:2025-07-08 17:30:09 浏览:125
办公家具有哪些 发布:2025-07-08 17:23:21 浏览:765
教师节彩铅 发布:2025-07-08 16:20:39 浏览:975
老师的始祖 发布:2025-07-08 16:07:30 浏览:585
幼儿园老师安全责任书 发布:2025-07-08 15:51:12 浏览:85
班主任推荐语 发布:2025-07-08 15:40:04 浏览:547
舞蹈老师小蕊 发布:2025-07-08 15:33:13 浏览:470
护肤老师菲菲 发布:2025-07-08 15:21:12 浏览: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