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病
① 文言文 病的意思
1. (形声。疒形丙声。本义:上古时指重病)
2. 同本义 [be seriously ill] 病,疾加也。——《说文》 疾病外内皆埽。——《仪礼·既夕礼》。注:“疾甚曰病。” 坎为心病。——《易·说卦》 疾病而立之。——《左传·襄公十九年》 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王充《论衡·订鬼》 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韩非子·孤愤》 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庄子·达生》
3. 又如:病革(病势危急将死);病亟(病革)
4. 生理上或心理上不正常的状态 [illness;sickness;disease] 君之病在肌肤。——《韩非子·喻老》 性伤谓之病。——《荀子·正名》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史记·留侯世家》
5. 又如:病笃(病势沉重);病疽(毒疮类疾病);病困(受疾病的困扰);病革(病势危急将死);病亟(病革)
6. 缺点,毛病,瑕疵 [fault;defect] 不如舜,不如 周公,吾之病也。—— 唐· 韩愈《原毁》 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宗臣《报刘一丈书》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砭切政病。——《新唐书·杜希全传》
7. 又如:病累(指文章中有瑕疵或累赘的字句);语病;通病(一般都有的缺点);毛病(缺点);弊病(事情上的毛病;弊端)
8. 疾苦,痛苦 [hardships;painful;sufferings] 长其孤,问其病。——《国语·吴语》
〈形〉
1. 困难,不利 [difficult] 利则东收齐,病则西侵 秦。——《史记·商君列传》
2. 枯萎 [withered]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 又如:病树(即将枯死的树木);病叶(枯叶;黄叶);病草(枯萎变黄的草) 〈动〉
1. 生病 [fall ill] 未果,寻病终。——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王充《论衡·订鬼》 弥子瑕母病。——《韩非子·说难》 见一人病咽塞。——《三国志·方伎传》
2. 又如:孩子病了;病状(请病假的文状);病忘(患健忘的病症);病恹恹(久病慵懒的样子)
3. 担心,忧虑 [worry;be anxious] 君子病无能焉。——《论语·卫灵公》
4. 又如:病滞(犹郁滞);病俗(犹言忧民忧俗);病疚(愧悔不安)
5. 苦恼,困恼 [vex]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6. 又如:病涉(苦于涉水渡川)
7. 损害 [harm]。如:病民(为害人民);病蛊(害人的毒蛊。犹言害人虫)
8. 疲累,倦困 [tire] 今日病矣,余助苗长矣。——《孟子·公孙丑上》 9. 又如:病乏(困乏;因病惫乏);病喙(非常疲乏,呼吸困难)
② 病用古文怎么说
“怎么”在现代汉语中有不同意义、不同用法,对应文言文的表述也就不同。
我们可以将版各种权不同意义归纳为代词性质和副词性质两种类型。
1、当“怎么”表示“为什么”、“如何”时,询问目的、原因,途径、方法,属于疑问代词性质。
如“怎么不说话?”“怎么不回家?”文言文可表述为:“曷不语?”“胡不归?”
如“怎么回答?”文言文可表述为:“何以对?”
2、当“怎么”表质疑、反问等意思时,属于疑问副词性质。
如:“你怎么能轻视我?”“怎么能这么说?”文言文可表述为:“尔安敢轻吾?”“岂出此言?”
总之,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的词语并非绝然一对一的关系,熟练掌握了文言虚词之后,完全可以根据语境来确定表达方法。
③ 病用古文怎么说
用疾,古文里的疾:外伤,痛苦,病:疾更严重成为病
④ 古文中病什么意思
本义:上古时指重病
词性变化
◎ 病 bìng
〈形〉
(1) 困难,不利 [difficult]
利则东收齐,病则西侵 秦。——《史记·商君列传》
(2) 枯萎 [withered]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 又如:病树(即将枯死的树木);病叶(枯叶;黄叶);病草(枯萎变黄的草)
◎ 病 bìng
〈动〉
(1) 生病 [fall ill]
未果,寻病终。——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王充《论衡·订鬼》
弥子瑕母病。——《韩非子·说难》
见一人病咽塞。——《三国志·方伎传》
(2) 又如:孩子病了;病状(请病假的文状);病忘(患健忘的病症);病恹恹(久病慵懒的样子)
(3) 担心,忧虑 [worry;be anxious]
君子病无能焉。——《论语·卫灵公》
(4) 又如:病滞(犹郁滞);病俗(犹言忧民忧俗);病疚(愧悔不安)
(5) 苦恼,困恼 [vex]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6) 又如:病涉(苦于涉水渡川)
(7) 损害 [harm]。如:病民(为害人民);病蛊(害人的毒蛊。犹言害人虫)
(8) 疲累,倦困 [tire]
今日病矣,余助苗长矣。——《孟子·公孙丑上》
(9) 又如:病乏(困乏;因病惫乏);病喙(非常疲乏,呼吸困难)
http://www.zdic.net/cd/ci/10/ZdicE7Zdic97Zdic85188744.htm
⑤ 在古文里病是什么意思
病有以下几种意思:
1、疾病,生病。引申为疲劳、困乏。引申为担心、忧虑,引申为困苦、病苦。引申为恨。
2、毛病、缺点。
3、耻辱。
4、失败。
⑥ 病用古文怎么说
古文中的“疾”表示病;疾病。而古文中的“病”则表示严重的疾病,程度比“疾”深;不同于现代文,注意区分。
⑦ 疾病文言文翻译为什么
恙:毒虫,虫复咬,小病制
疾:外伤;痛苦。(因矢为箭,故指外伤);因外伤是瞬间造成故现在疾也有快的意思。
病:疾加重;过度的忧虑且痛苦;
疟:(旧)疟,残暴的病;虐:残暴;现在指传染病
病笃:病势沉重,病情很严重
古语中未见疾病连用,都是在疾病的前面加名词如:肺病,足疾
⑧ 带病字的文言文
【原文】
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将食,张,如厕,陷而卒。小臣有晨梦负公以登天,及日中,负晋侯出诸厕,遂以为殉。
【译文】
晋景公病重,到秦国请医生。秦桓公派医缓给晋景公诊病。医缓还没有到达,晋景公又梦见疾病变成两个小儿童,一个说:“他是个好医生,恐怕会伤害我们,往哪儿逃好?”另一个说:“我们待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拿我们怎么办?”医生来了,说:“病不能治了,病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灸不能用,针达不到,药物的力量也达不到了,不能治了。”晋景公说:“真是好医生啊。”于是馈送给他丰厚的礼物让他回去。
六月初六日,晋景公想吃新麦子,让管食物的人献麦,厨师烹煮。景公召见桑田巫人来,把煮好的新麦给他看,然后杀了他。景公将要进食,突然肚子发胀,上厕所,跌进厕所里死去。有一个宦官早晨梦见背著晋景公登天,等到中午,他背著晋景公从厕所出来,于是就以他为景公殉葬了。
病
释义 bìng
①<动>病加重。
②<名>泛指疾病。
③<名>重病。
④<动>生病。
⑤<名>弊病;毛病;缺点。
⑥<动>羞辱;伤害。
⑦<动>担忧;忧虑。
⑨ 文言文病入膏肓的解释.
译文:
春秋时期,晋景公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缓,便专程派人去请来。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他的病变成了两个童子,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
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缓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 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医缓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六月丙午这天,晋景公想尝新麦,派甸人献上新麦,由庖人烹调。这时景公把桑田的巫人叫来,将煮好的新麦给他看,然后杀了他。
将要吃新麦的时候,景公肚子发胀起来,走到厕所,跌入厕所里死去。有一个宦官当天早晨梦见背着晋景公升天,到了下午,他(果真)背着景公出厕所,于是就把他作了殉葬人。
原文:
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
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所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将食,张;如厕,陷而卒。小臣有晨梦负公以登天,及日中,负晋侯出诸厕,遂以为殉。
(9)文言文病扩展阅读:
病入膏肓,读音bìng rù gāo huāng,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病情特别严重,无法医治,也比喻事态严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出处:
膏肓:古以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隔膜之间为肓,膏肓之间是药力不到之处。形容病情特别严重,无法医治。也比喻事态严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1、春秋 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2、元无名氏《小张屠》第一折:“母亲病入膏肓,你孩儿仰天悲怆”
3、金王若虚《王内翰子端诗近来陡觉无佳思》诗:“功夫费尽谩穷年,病入膏肓岂易镌。”
4、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 第五二回:“吾观刘琦过於酒色,病入膏肓,现今面色羸瘦,气喘呕血;不过半年,其人必死。”
5、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莲香》:“生哽咽良久,自言知罪,但求拯救。 莲 曰:‘病入膏肓,实无救法。’”
⑩ 文言文“气疾”指什么病
气疾,无论文言文还是白话文,都是指呼吸系统疾病。
"气" 是中医学术语。指脉气和营卫回 。即呼吸答系统,循环系统,淋巴系统的总称。
五气、五声、五色。《周礼·疾医》。注:"肺气热,心气次之,肝气凉,脾气温,肾气寒。"
"气疾"即上述系统紊乱引起的疾病,肝,脾病变引起的不适有时也归入气疾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