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重点学科
㈠ 请问重庆大学有哪些好专业啊
重庆大学是211和985重点大学,建筑系全国前三;
西南大学是211重点大学,是原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合并而来;
西南政法大学虽不是211和985,但是也是重点大学,西政在全国有相当的影响力,出了很多高官,特别是78届和79届好多都在最高法、最高检任要职,被称为‘西政现象’。
重庆工商大学的会计、重庆交通大学的土木工程、轨道、桥梁、重庆科技大学的石油专业等都是王牌专业。
还是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文理学院、三峡学院、长江师范学院等等。
㈡ 重庆大学的什么专业最好,都有什么专业
重庆大学是一所老牌的工科院校,也是国家985、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重大比较好的专业有城市规划、建筑学、土木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其中后三个专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建筑类专业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均属于重庆大学的王牌专业。
除此之外,重庆大学的矿业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冶金工程、风景园林学也均属于全国专业排行前十名的位置,有比较高的师资水平和科研实力,值得报考。
重庆大学目前共有本科专业98个,涵盖多个学科门类,具体内容你可以查询学校的官方网站,上面有专业列表:http://www.cqu.e.cn/Channel/CquTeachingUnit/1/index.html
希望对你有帮助,有问题请继续追问。
㈢ 重庆大学哪些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
! 国家重点学科
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工学
机械工程*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车辆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精密仪器及机械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工程热物理
电气工程* 电机与电器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建筑学 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土木工程 岩土工程
矿业工程 采矿工程
管理学 工商管理 技术经济及管理
注:
*: 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该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
㈣ 比较下重庆大学和四川大学的国家重点学科
四川大学
一级国家重抄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口腔医学
二级国家重点学科(37个,覆盖前):宗教学、政治经济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原子与分子物理、有机化学、植物学、遗传学、固体力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岩土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化学工程、皮革化学与工程、核技术及应用、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法医学、内科学(呼吸系病)、内科学(消化系病)、儿科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骨外)、外科学(普外)、外科学(胸心外)、妇产科学、肿瘤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药剂学、口腔医学、基础医学。
重庆大学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车辆工程
精密仪器及机械
材料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工程
电机与电器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建筑学 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岩土工程 采矿工程
技术经济及管理
3个一级学科,17个二级重点学科。
㈤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有哪些重点学科
岩土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土木工程为重庆市一级重点学科,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为建设部重点学科。学院设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建筑与土木工程工程硕士点。拥有库区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高性能风电设施及其高效运行国际合作基地、低碳绿色建筑人居环境质量保障学科创新基地、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钢结构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防灾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工程结构抗震防灾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
㈥ 重庆大学法学院有哪些学科建设
学院恢复成立10余年来,学科建设实现飞跃式发展,被誉为“重大法学现象”。
2005年建成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建成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建成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学位授权点(JM),2008年法学学科成为我国西部唯一的“211工程”建设单列学科,2009年建成博士后流动站,法学本科专业成为庆市特色专业,2010年成为重庆大学“985工程”建设单列学科,2011年建成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并成为重庆市重点学科。重庆大学法学一级学科在教育部2012年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第11名17位;在武书连2012中国大学研究生院法学二级学科排名中,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科位列全国第1名。
2015年法学学科以优秀成绩通过重庆市“十二五”重点学科综合验收,法学院与建筑学部相关学科联合成功申报了重庆市特色学科群,法学一级学科进入重庆大学“一流学科重点培育行列”,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科团队进入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治研究方阵”(国家智库)。法学一级学科2017年获批重庆市“十三五”市级重点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B+类。
㈦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有哪些重点学科
学院发展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前身是重庆大学商学院,创建于1937年,是当时全国实力最为雄厚的商学院之一。本院第一任专任院长由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马寅初教授出任。学院以“拓展国际视野,立足本土实践,创造管理新知,培育卓越人才”为使命, 以“争创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经济管理学院”为发展愿景,着力将国际化管理研究与本土化管理实践相结合,坚持全球视野和有特色的差异化发展,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建设一流经济管理学院。
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中,学院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技术经济及管理),3个博士后流动站(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5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包括EMBA、MBA、MPAcc、MF和MIB)和8个本科招生专业。近年来,学院科研成果突出,成为国内活跃的管理研究前沿阵地。
㈧ 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有哪些重点学科
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环境科学/生态学全球ESI排名前1%。学院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给排水工程、环境生态学4个本科专业,具备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94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46人,86%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在校学生170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60人,硕士研究生831人,本科生803人。本科教育享有盛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是国家级优势特色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为重庆市一流专业,推荐申报国家一流专业,在《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8-2019》中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为5星专业,环境科学、环境生态工程为4星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排名全国第2名,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排名全国第5名。学生培养质量高,50%以上本科生毕业后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名校或者到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帝国理工等世界名校攻读研究生。毕业生就业形势好,毕业后表现优异,涌现出华为集团总裁任正非等一大批杰出人才。
㈨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的学科建设
1、机械及光电系统与装备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2、输变电安全科学与电工新技术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3、西南能矿资源开发利用与安全技术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工程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 学、环境工程、岩土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
4、测控及遥感信息传输运载器测控及遥感信息传输、电工理论与新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电路与系统、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电气信息技术、计算机软件及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
5、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设计艺术学、地质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大地测量学与测绘工程。
6、三峡库区水质安全与生态重建环境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生物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城市环境与生态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7、生物流变学与基因调控新技术生物流变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学、电子电工理论医学应用、生物材料、化工热力学与动力学、生物控制理论及人工生命、精密仪器制造及MEMS。
8、中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法学。
㈩ 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哪些重点学科
目前,我院与生物工程学院已经联合建成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重庆市生物学一级重点学科;拥有农业部转基因生物产品成分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重庆)、重庆市杀虫真菌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高校功能基因与调控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仪器设备总值2500多万元。
按照学校的整体规划,我院从2015年10月份开始整体向虎溪校区理科大楼实施搬迁,2016年9月全部完成搬迁。现拥有教学实验用房面积达4500平方米,学校投入500多万元经费支持建设的“植物实验基地”(其中智能温室1100多平方米、网室1600多平方米)已于2016年8月底已顺利通过验收并交付使用,本科生实验室也基本建成。
学院现全职教授13名(包括百人计划特聘教授4人)、副教授6名、兼职教授4名;管理及实验技术人员12人,另有10名博士后。
所有专任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且90%以上专任教师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学院现有在读研究生121名(其中博士研究生62人,硕士研究生59人),本科生10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