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胎教
Ⅰ 唐太宗教子 文言文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曰:‘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於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傅说所言,可以自鉴。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古时候有胎教世子的说法,我却没有时间考虑这事。但最近自建立太子以来,遇到事物都要对他教诲晓谕。见他对着饭菜准备吃饭时,便问他:‘你知道饭是怎样来的?’回答说:‘不知道。’我说:‘凡是播种、收获的农事都很艰难辛苦,全靠农民努力务农,不去占用他们劳作的时间,才常有这样的饭吃。’看到他骑马,又问他:‘你知道马是怎样来的吗?’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这是能够替人代劳的东西,要使他既劳作又得到休息,不耗尽气力,这样就可以常有马骑。’看到他乘船,又问他:‘你知道船是怎样运行的吗?’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船好比君主,水好比是百姓,水能浮载船,也能推翻船,你不久将做君主了,怎能不畏惧!’看到他在弯曲的树下休息,又问他:‘你知道弯曲的树如何能正直吗?’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这树虽然弯曲,打上墨线就可以正直成材。做君主的虽然有时做出一些荒唐的事,但是虚心接受谏诤就可以圣明,这是傅说讲的道理,可以对照自己作为鉴戒。’”
Ⅱ 古文翻译
古时候胎教,王后怀孕七个月后,就到宴室(宫殿名,一本作萎室).太史回(应该是太师,古代三公答之一,责为伦道经邦,为太子师法)拿着铜(古代的一种乐器)侍奉在门的左边,太宰(其职贵是辅佐君主治理国家)拿着斗(斗,一种餐具兼炊具方形,口大底小,有柄)站在右边,最后三个月(即产前三个月),王后要求听的乐曲不符合礼的标准,这样的话太师就会抚摸着乐器说自己不熟悉,不会演奏;所要求吃的滋味菜肴不是正确的,这样的话太宰就会拿着斗不敢烹调菜肴,说自己不敢服侍王太子。
呵呵,这个胎教挺好玩的,有空可以试试。
训教孩子必须从孩子胎教开始,端正启蒙必须从小学(古代也有小学的)初始。
春天,是自然界的根本和原始状态;秋天,是自然界区别和调整的时候。
这些好像是出自《大戴礼记》的,有的古奥。。。
Ⅲ 孟母不欺子古文翻译
原文是:孟子少时,见邻家杀豕。孟子问其母曰:“邻家杀豕何为?”母曰:“欲啖汝。”既版而母失言,自权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子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邻家之豕肉而以烹之,明不欺也。
译文:孟子年幼的时候,看见邻家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家为什么杀猪?”。孟母说:“想给你吃呀。”刚说完,孟母就后悔了,她自己对自己说:“我怀这个孩子以后,坐席摆的不端正我不坐,割肉不方正我不吃,这是胎教。现在孟子刚有知识我就欺骗他,这是教他不诚实啊。”于是孟母买了邻家的肉烧煮(给孟子吃),证明她没有欺骗(孟子)。
文言知识
何为。“何为”即“为何”。这是一个倒置的句式,解释为“干什么”、“为什么”。上文“邻家杀豕何为”,意为邻家杀猪干什么?又,“邻家何为杀豕”,意为邻家为什么要杀猪?
文化常识
胎教。今人很重视“胎教”,如妇女在怀孕期间多听音乐,多看美丽的风景,据说对孩子的发育有好处,将来孩子会更聪明美丽。从上文看,我国二千多年前就有胎教了,孟母“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大概就是希望将来的孩子行为正直。(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选自《文言文启蒙读本》)
Ⅳ 《孟母教子》文言文翻译
“孟母教子”包含有“孟母三迁”、“买肉啖子”、“断机教子”三个小故事。
现分别翻译如下:
一、孟母三迁
1、原文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2、译文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说:“这不是我用来安顿孩子的地方!”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说:“这也不是我用来安顿孩子的地方!”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可以用来安顿孩子呀!”
二、买肉啖子
1、原文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2、译文
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边的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居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
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表明她没有欺骗。
三、断机教子
1、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2、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出处:
《列女传》
(4)文言文胎教扩展阅读
一、创作背景
从所编一百余个历史故事来看,多数还是表彰美善,歌颂古代妇女高尚品德、聪明才智以及反抗精神的内容,而且有些情节生动感人,颇具女性文学的特征。
二、作品赏析
《列女传》 ,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也有观点认为该书是一部妇女史。作者是西汉的儒家学者刘向,不过也有人认为该书不是刘向所做,因此,如今流行的有的版本作者一处会标注佚名。也有人为认为,如今流传的版本是后人在刘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来的。
三、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宣帝时任散骑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
Ⅳ 文言文启蒙读本全翻译
网络上有这个专门的吧,自己去看。这么多……
1、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有一群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互敬互爱。鹦鹉想,这里虽然感到很快乐,但是不能长久居留下去,于是便飞走了。过了好几个月以后,山中突然失火。鹦鹉远远地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湿水,飞到山上,洒水去救火。天神见此,说道:“你虽然很有意气和气志,但又有什么用(效果)呢!”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不能够把火救灭,但是我曾经住过这座山,与山上的禽兽友好相处,亲如兄弟,(山中这样着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听了很感动,以示嘉奖,便把山火灭了。
2、鳝救婢
高怀中(人名可保留不译),业(经营)鳝面于扬州小东门(于于扬州小东门,倒装句,要翻译出来,即在扬州小东门。),日(每日,名词作动词用)杀鳝以(在)千数(数量),(高怀中的)一(位)婢(女仆)悯(怜悯)之(代鳝鱼),每夜窃(偷)部分缸中鳝,从后窗投诸(之于)河,如(像)是(这样)累(多)年。一日面店被焚(被火烧),婢(女)仓皇出逃,为(被)火所伤(所伤,烧伤),困于河滨(困于,被动。被困在河边)。夜深(婢女)入睡,比(等到)醒而痛减(少),伤尽(逐渐)愈(痊愈)。视(看)之(代词,伤口),有(伤口上有)河中污泥,敷于(在)伤处,而(然而)周(周围)有鳝之(助词,的)行(爬行)迹(痕迹),始(开始)知(知道,明白)向(先前)所放生之(的)鳝来救也。高怀中感其(代,这件事)异(奇怪)
,遂(就)为(因为)之(这件事)罢业(不在经营鳝面生意)。及(等)拆锅,下(锅下)有洞,生(活得)鳝无数(很多)盘(盘踞)其(代,洞)中,悉(全部)纵(放)之(代,鳝鱼)于(在)河。
[文言知识]
1.“诸”与“之于”。“诸”与“之于”在文言中常可互用互解。上文“从后窗投诸河”,即可按“从后窗投之于河”理解,而“悉纵之于河” ,也可说成“悉纵诸河”。又,《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即“投之于渤海之尾”,意为把土石投放到渤海的边上。
2.以千数。“以千数”意为用千来计算,即数千条,“日杀鳝以千数”,即每天宰鳝好几千条。如果理解为一千条或约一千条,都是不对的。“以百数”即几百;“以十数”即几十。
3、还找不到符合你要求的:)
4、陆绩六岁,作客归来。母性所爱,怀橘三枚。
汉陆绩,字公纪,吴郡人。其父康,曾为庐江太守,与袁术交好。绩六岁时,于九江见术,术出橘待之。绩怀其三枚,及归拜辞,橘堕地。术笑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
情到真处,小节亦关至行,况六岁之儿,一橘不忘母乎,真千古美谈也。今人席间怀果,欲娱其儿。夫一样怀归,盍易爱子之心以爱亲。怀物与儿,识者贱之,怀物奉亲,人皆敬之。奇哉陆郎,可以为法矣。
【白话解释】
汉朝末年间时候,有个姓陆名绩的,表字公纪,是吴郡地方的人。他的父亲名叫陆康,曾经做过庐江地方的知府,和袁术很要好。
陆绩年纪还只有六岁的时候,便会到九江地方去拜见袁术。袁术就拿出许多橘子来,给陆绩吃。陆绩暗地里把三个橘子装在袖子里,等到告别的时候,就向着袁术拜谢了一回。不料这三个橘子,扑陆的从袖子里跌到地上。
袁术笑着说,陆郎呀,你来做了小客人,竟暗地里藏了主人的橘子,不防他人笑你来偷橘子么。陆绩便双膝跪在地上,回答道,我母亲的性子,很喜欢吃这些东西。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想起带几只回去,给母亲吃。袁术听了这一番话,觉得大大的希奇。
Ⅵ 适合胎教的古诗或文言文
描述风景诗人心境的胎教古诗词
1、汉乐府《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北朝民歌《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骆宾王《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李峤《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9、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0、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听声音
3
描写爱国的胎教古诗词
1、《赠卖松人》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劚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2、《敬和八十述怀》
奉天初识韩荆州,亦师亦友五十秋。廉颇跨鞍情未老,赤臣谋国志不休。企改运筹功绩著,公正廉明口碑留。我学袁公高格调,无愧于心复何求。
3、《离骚》
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阍。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
4、《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5、《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6、《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7、《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Ⅶ 文言文《买肉啖子》母亲的做法
翻译:孟子少年时,有一次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居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他。
启示:因为母亲开玩笑撒谎,最后后悔,兑现了承诺。如此做到言行一致,对孩子成长有正面教育意义。
此外:也要警示父母的,说话做事要谨慎,不要随意开玩笑。无原则的玩笑容易给孩子留下阴影。
Ⅷ 文言文《唐太宗教子》的原文是
文言文《唐太宗教子》的原文: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曰:“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
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休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傅说所言,可以自鉴。
文言文《唐太宗教子》的翻译: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古时候有胎教世子的说法,我却没有时间考虑这事。但最近自建立太子以来,遇到事物都要对他教诲晓谕。
见他对着饭菜准备吃饭时,便问他:‘你知道饭是怎样来的?’回答说:‘不知道。’我说:‘凡是播种、收获的农事都很艰难辛苦,全靠农民努力务农,不去占用他们劳作的时间,才常有这样的饭吃。’看到他骑马,又问他:‘你知道马是怎样来的吗?’
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这是能够替人代劳的东西,要使他既劳作又得到休息,不耗尽气力,这样就可以常有马骑。’看到他乘船,又问他:‘你知道船是怎样运行的吗?’回答说:‘不知道。’
我说:‘船好比君主,水好比是百姓,水能浮载船,也能推翻船,你不久将做君主了,怎能不畏惧!’看到他在弯曲的树下休息,又问他:‘你知道弯曲的树如何能正直吗?’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这树虽然弯曲,打上墨线就可以正直成材。
做君主的虽然有时做出一些荒唐的事,但是虚心接受谏诤就可以圣明,这是傅说讲的道理,可以对照自己作为鉴戒。’”
此文出自唐代·吴兢所著的《贞观政要》
(8)文言文胎教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吴兢著《贞观政要》旨在歌颂“贞观之治”,总结唐太宗时代的政治得失,希望后来君主以为借鉴。
书中所记基本为贞观年间唐太宗与魏征等大臣的问答,以及皇帝的诏书、大臣的谏议奏疏等,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思想、生活等方方面面,尤以讨论君臣关系、君民关系、求谏纳谏、任贤使能、恭俭节用、居安思危为其重点。
《贞观政要》在唐代被皇家视为定本的本子,即是经蒋乂整理的本子。现今所见“读《贞观政要》”最早的记载在唐宪宗时,恰好证明是蒋乂使其外祖父的遗著得以重见天日的。
经蒋乂整理过后,唐文宗、唐宣宗,直至宋仁宗所读、所见,均属这一系统。宋刊本《贞观政要》,无疑亦属这一版本系统。《玉海》引《邯郸书目》著录的《贞观政要》,也是这个版本系统。
蒋乂的四子中,系、伸、偕三人皆有史才,自文宗至懿宗相继为史官。史称:蒋氏“父子相继修《国史》、《实录》,时推良史,京师云《蒋氏日历》,士族靡不家藏焉。”蒋氏家藏《贞观政要》的底本或稿本,随之而流向社会,各本杂相抄录,所以出现淆乱。
作者简介:
吴兢(670—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朝著名史学家,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耿直敢于犯颜直谏,政治上颇有献替,他的直言敢谏,不愧为一代诤臣。
吴兢所上谏疏皆关乎封建政治之大事。他的《谏十铨试人表》即是一例。当时在选用官员时,皇帝绕开吏部而在禁中做出决定。
吴兢很反对,认为朝廷各个部门应各司其职,选官事必须由吏部主之。他强调的是要按既定法规行事,甚至皇帝也不能例外,任意改变制度,“上自天子,至于卿士,守其职分,而不可辄有侵越也”。吴兢在政治上颇有献替,他的直言敢谏,不愧为一代诤臣。
著作郎吴兢撰写的《则天实录》,谈到宋璟逼迫张说,让他为魏元忠作证一事。魏元忠是武则天重臣,被人诬陷说过“小人在君侧!”,引起权臣张易之、张忠昌的猜忌和控讦。张说一开始畏于张氏权威,证言不利于魏元忠。宋璟伸张正义,张说不得已还了魏元忠的清白。
Ⅸ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的文言文翻译,急求啊!!!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
白话译文:
1、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古时候的圣王,有“胎教”的做法,怀孕三个月的时候,出去住到别的好房子里,眼睛不能斜视,耳朵不能乱听,听音乐吃美味,都要按照礼义加以节制,还得把这些写到玉版上,藏进金柜里。
2、到胎儿出生还在幼儿时,担任“师”和“保”的人,就要讲解孝、仁、礼、义,来引导学习。普通老百姓家纵使不能如此,也应在婴儿识人脸色、懂得喜怒时,就加以教导训海,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等到长大几岁,就可省免鞭打惩罚。只要父母既威严又慈爱,子女自然敬畏谨慎而有孝行了。
3、我见到世上那种对孩子不讲教育而只有慈爱的,常常不以为然。要吃什么,要干什么,任意放纵孩子,不加管制,该训诫时反而夸奖,该训斥责骂时反而欢笑,到孩子懂事时,就认为这些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到骄傲怠慢已经成为习惯时,才开始去加以制止,那就纵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树立不起威严,愤怒得再厉害也只会增加怨恨,直到长大成人,最终成为品德败坏的人。
4、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就像天性,习惯了的也就成为自然。”是很有道理的。俗谚说:“教媳妇要在初来时,教儿女要在婴孩时。”这话确实有道理。
普通人不能教育好子女,也并非想要使子女陷入罪恶的境地,只是不愿意使他因受责骂训斥而神色沮丧,不忍心使他因挨打而肌肤痛苦。这该用生病来作比喻,难道能不用汤药、针艾来救治就能好吗?还该想一想那些经常认真督促训诫子女的人,难道愿意对亲骨肉刻薄凌虐吗?实在是不得已啊!
5、父子之间要讲严肃,而不可以轻忽;骨肉之间要有爱,但不可以简慢。简慢了就慈孝都做不好,轻忽了怠慢就会产生。人们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很多。其实聪明俊秀的固然引人喜爱,顽皮愚笨的也应该加以怜悯。那种有偏爱的家长,即使是想对他好,却反而会给他招祸殃。
6、北齐有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个儿子,已有十七岁,很会写奏札,教他讲鲜卑语、弹奏琵琶,差不多都学会了,凭这些来服侍三公九卿,一定会被宠爱的,这也是紧要的事情。”我当时低头没有回答。奇怪啊,这个人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儿子!如果用这种办法当梯子,做到卿相,我也不愿让你们去干的。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原文:
1、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2、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3、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4、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9)文言文胎教扩展阅读:
关于教育子女的方法:
1、给予孩子玩耍的自由。孩子幼时,作为家长最好不要过多参与孩子的玩耍时间,不要限制他们的自由,这样会让孩子从内心失去很多快乐,自然也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育。
2、指导他关心别人。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这样就容易养成宠爱、溺爱的现象,要不断地指引孩子去关心别人,这样才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去适应社会生活。
3、带领孩子运动。不要因为宠爱孩子,就让孩子待在家中,而是应该多带领孩子去户外运动,一来是让孩子保持健康体魄,二来也能够让孩子大脑发育更好。
4、经常鼓励孩子的行为。对于孩子日常表现,家长应该给予适当地鼓励,不要以为批评教学,才能够让孩子进步更大,这样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不自信,对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没有好处。
5、懂得激发孩子的艺术天份。作为孩子的家长,应该要仔细观察孩子的一些行为,通过侧面去激发孩子的一些潜能,这样在孩子小时候就能够参加一些培训班,帮助孩子以后变得更加优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教妇初来 教儿婴孩》
Ⅹ 《颜之推教子》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古时候的圣王,有“胎教”的做法,怀孕三个月的时候,出去住到别的好房子里,眼睛不能斜视,耳朵不能乱听,听音乐吃美味,都要按照礼义加以节制,还得把这些写到玉版上,藏进金柜里。到胎儿出生还在幼儿时,担任“师”和“保”的人,就要讲解孝、仁、礼、义,来引导学习。普通老百姓家纵使不能如此,也应在婴儿识人脸色、懂得喜怒时,就加以教导训海,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等到长大几岁,就可省免鞭打惩罚。只要父母既威严又慈爱,子女自然敬畏谨慎而有孝行了。
我见到世上那种对孩子不讲教育而只有慈爱的,常常不以为然。要吃什么,要干什么,任意放纵孩子,不加管制,该训诫时反而夸奖,该训斥责骂时反而欢笑,到孩子懂事时,就认为这些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到骄傲怠慢已经成为习惯时,才开始去加以制止,那就纵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树立不起威严,愤怒得再厉害也只会增加怨恨,直到长大成人,最终成为品德败坏的人。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就像天性,习惯了的也就成为自然。”是很有道理的。俗谚说:“教媳妇要在初来时,教儿女要在婴孩时。”这话确实有道理。
普通人不能教育好子女,也并非想要使子女陷入罪恶的境地,只是不愿意使他因受责骂训斥而神色沮丧,不忍心使他因挨打而肌肤痛苦。这该用生病来作比喻,难道能不用汤药、针艾来救治就能好吗?还该想一想那些经常认真督促训诫子女的人,难道愿意对亲骨肉刻薄凌虐吗?实在是不得已啊!
父子之间要讲严肃,而不可以轻忽;骨肉之间要有爱,但不可以简慢。简慢了就慈孝都做不好,轻忽了怠慢就会产生。
人们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很多。其实聪明俊秀的固然引人喜爱,顽皮愚笨的也应该加以怜悯。那种有偏爱的家长,即使是想对他好,却反而会给他招祸殃。
北齐有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个儿子,已有十七岁,很会写奏札,教他讲鲜卑语、弹奏琵琶,差不多都学会了,凭这些来服侍三公九卿,一定会被宠爱的,这也是紧要的事情。”我当时低头没有回答。奇怪啊,这个人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儿子!如果用这种办法当梯子,做到卿相,我也不愿让你们去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