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小学科学五年级反思

小学科学五年级反思

发布时间: 2020-11-23 14:39:34

A.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准备】
教师:烧杯一个、热水、金属棒、凡士林、牙签、金属圆片、课件。
学生:金属棒、涂好蜡油的金属圆片、酒精灯、火柴、牙签、木夹、凡士林、实验记录表。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根金属棒,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摸摸,看看它是冷的还是热的?如果我把它的一端放入热水中(教师示范),猜猜过一会儿金属棒的另一端会有什么变化?
2、你们猜的是不是和事实一致呢?请刚才上来摸过的同学再来摸摸。请你告诉大家,现在有什么感觉?哦,金属棒的这一端真的变热了,和同学们猜的结果一样。老师现在有个疑问了:金属棒的这一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呢?你为什么这样猜测?(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画图示)
3、金属棒上的热真的是像你们所说的那样传递的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
(设计意图:通过把金属棒放入热水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热水如何把热传到金属棒的另一端,从而引发热到底是怎样传递的问题,并激发学生想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的欲望。)

二、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
1、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一些猜测,是否正确呢?该怎么检验?对,我们需要用实验来证明。
2、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一根金属棒、酒精灯、几根牙签、木夹和凡士林。(教师出示凡士林)并介绍:这个小盒里装的就是凡士林,这种材料很特别,在常温下有一定的粘性,可以粘住一些细小的物体,如它可以粘住牙签、火柴等。但是遇到热它就会熔化,不能再粘住细小物体了。
你们能不能利用老师提供的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让大家能亲眼看到热在金属棒上传递的过程呢?
3、小组讨论并设计方案。(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在开放的环境下,教师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发散思维,自主设计实验来验证之前的假设。)
4、小组上台汇报设计成果。
学生交流,并完善方案。(应用木夹夹住金属棒的一端,凡士林粘的多少要差不多,牙签粘的距离应差不多,给牙签编号……教师结合学生汇报在黑板上画出两种图示)
5、听了刚才两组同学的汇报,你们肯定又有新的启发吧?下面老师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把自己组的设计方案再完善下。
(设计意图:这个实验中,变量的控制对实验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这里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思考对凡士林的量、牙签粘的距离等的控制,使学生形成缜密的思维方式,养成较好的探究能力。)
6、同学们真了不起,设计出这么新颖的方案来。那等会实验时应注意些什么呢?为了使实验更成功、更安全,老师这儿也有几个小提示,请你们默读一遍。(课件出示,学生默读)
7、材料员领取实验材料,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8、小组代表上台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现象。(教师结合学生汇报在图示上标出)
9、小结:听了刚才同学们的汇报,老师发现无论是在金属棒的一端加热,还是在中间加热,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都是有规律的。谁来总结下,热在金属棒上到底是怎样传递的?
(设计意图:探究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手动起来,也不仅仅是获得一些事实,重要的是让学生有目的地对这些科学现象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科学解释--即科学概念。让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1、过渡语: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是从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如果我把这根金属棒换成一块金属圆片,热在这块圆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你为什么这样猜呢?(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两种图示。)
2、猜测需要实验来验证,老师已经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块涂好蜡油的金属圆片,(师述:蜡油和凡士林差不多,遇热很快会熔化)等会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方案进行研究:在中间加热或在边缘加热。加热时重点观察什么呢?
3、材料员领金属圆片,学生实验。
4、学生交流实验现象。
5、小结:根据这两种现象,谁来总结一下,热在金属圆片上传递又有什么规律呢?(也是从酒精灯火焰加热的部位开始传递,从较热的部分传递到较冷的部分。)
(设计意图: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和上一活动的设计,学生往往会认为热传递是一个线型的过程,而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探究思路,也会使学生对热传递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B.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 懂得基本的自我保护常识,对幼儿加强安全知识教育

2、 培养处理突发事件和应变能力。

活动准备:

情境表演“小明在家”、独自在家的各种图片

C. 小学科学五年级土壤中有什么教学小结反思

《土壤中有什么》这节课的内容很多,主要分四个部分: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干燥的土壤、研究土壤的沉积实验、了解土壤与生命的关系,内容相当多,所以进行简单的引入后可以直奔主题了。
学生对土壤并不陌生但是没有系统地认识,所以在课堂上观察新鲜泥土还是必要的,里面有动植物的活体和残体,会给学生带来惊喜,但是在喜悦的同时记录也相当重要,可以采用多种记录方式,如文字和图画。观察干土壤,要求学生用牙签把颗粒大小分清楚,学生感觉有难度,但是如果我们用手去触摸、去感觉,学生的印象很深刻,在这个时候引入地质学家区分颗粒大小的标准,看直尺上一毫米的刻度,再用手比划两毫米有多少大。根据颗粒大小的标准,学生自己对土壤进行分类,他们会发现黏土太小,无法用肉眼区分,引出“土壤沉积”实验,这个实验采用教师小组实验,将干燥的土壤放到水里学生会发现有气泡出现,“这个说明了什么?”学生很容易想到是空气,对于土壤的沉积实验时间比较长,教师事先准备好一份。土壤在沉积的过程中,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沉积好的那份。课的最后一部分,是关于“土壤与生命的关系”通过土壤的横截面图,让学生了解生命和土壤间的关系,渗透热爱土壤的思想。
这节课我感觉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让学生观察将干燥的土壤放到水里有什么发现,较多同学发现了气泡,知道了土壤中有空气,比我预想的要成功。

D.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怎么写

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

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探讨:

(1)写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而言之,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E. 小学科学五年级土壤中有什么教学小结反思

教材分析

《土壤中有什么》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是属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内容。覆盖于地球表面的土壤,对于学生来说司空见惯,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土壤的作用,但是他们可能没有考虑过土壤是怎样形成的。本课的教学活动承接《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阅读过的科普读物、接触过的实验器材不多,但在课堂上能积极参与学习,只是个别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

教学目标

1、了解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成土壤。
2、掌握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3、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4、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引入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三、土壤和生命
四、课外拓展活动

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
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2、观察干燥的土壤。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图片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沙粉和黏土颗粒。
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试着解释为什么会这样的顺序?
4、延伸、小结。
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
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1、讨论。
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
怎么解释这一观点?说说自己的理由,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讲解。
3、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阅读《我们的土壤妈妈》。

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腐殖质、盐分
学生阅读学习。
小结。

板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

腐殖质、盐分

教学反思

科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科学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既包括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也包括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注意挖掘科学的人文内涵,渗透道德和价值观教育,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知道珍爱并善待生命,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在《土壤中有什么》一课教学中,我对德育融入科学教育的做法进行了实践,效果良好。

F. 小学科学教育反思

孩子们真的在像科学家一样探索吗?------对当前小学科学教育的几点反思(二)发布时间:2005-11-01 点击:2594 作者:张明翔 来源:汉博网站

二、孩子是在享受探究的乐趣吗?

(案例2)你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这是三年级下册的一节科学课《 感觉周围的空气》 ,要求学生用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收集空气后用感官感觉空气,并能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 从而使学生感觉到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在学生汇报了想对空气作哪些了解后,进入下面的教学环节。

师: 你还有什么方法能把空气放到课桌上进行研究呢?

生:用塑料袋装一些空气。

生:拿气球吹一些空气。

生:我们用玻璃杯扣住一些空气。

师:好,同学们想了这么多办法,课本上只介绍了一种方法,还不如我们想得多。我们就用这些办法来收集空气,然后大家一起来玩空气,你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开始。

学生一听到“开始”就迫不及待地动手做起来,有的用塑料袋兜空气,有的往塑料袋里吹气,有的用玻璃杯扣空气,有的还在商量办法。空气采集到后,有的孩子在抛塑料袋, 有的相互扔来扔去, 当一个孩子用手猛按塑料袋发出很大的响声后,教室里“啪”“ 啪”的声音不断,此起彼伏,整个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大家玩得非常开心。但教学再也无法延续。

(反思): “玩”不是科学课的目的

在现在的科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经常听到“ 玩”这个词。有的教师甚至把“玩”当成是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主体性的表现。一节课中总要玩几次,并把观察、实验也全部叫做“玩”。 “玩中学”希望把孩子从沉闷的书本中解放出来,认为孩子只要通过玩就会学得更好。 但是把教学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带有盲目性的 “玩”的基础之上,并不是科学的。孩子们自己动手玩确实很重要,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也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率。但这种“玩”忽略了科学探究的复杂性,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只是处于动手操作的兴奋之中,而认识不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复杂性,感受不到科学发现的兴奋。在“玩” 的过程中,学生的活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他们往往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希望得出与自己的期望相符合的答案,而对于那些有碍于他们研究的“障碍”,往往不会追究。 学生仅仅是在享受动手操作的 “自由”所带来的乐趣,而不是在感受探究所带来的乐趣。所以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在研究一个事物时,大多数学生首先会受材料的吸引,三四分钟后新奇感逐渐消失,学生开始做小动作,甚至去捉弄别的孩子。

(对策)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每个学生的性格,特长,才能各不相同,课堂作为一个学习载体,必须要为这些各具特色的个体提供学习活动的舞台,并让他们尽情尽兴。可这些学习个体的自控技能又不成熟,要让课堂产生最大的效益,必须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现在我们很多教师认为,唤起孩子的学习欲望,更多的是靠学生喜欢的内容来吸引他们。但是要真正激发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参与欲望,使他们发自内心地产生观察,实验的动机,最重要的还是来自学生对观察,实验的内心需求。虽然好奇心人皆有之,但是孩子的好奇心,只是对表面事物和感官现象做出反映,它是瞬间的和无意识的行为,通过现有的知识和简单的行动就能够得到满足。 在教学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材料的吸引力远远大于教师。只有让我们的孩子在动手之前能对活动作缜密的设计(在活动过程中,能将自己的所做所见与所想进行对比才会有一定的收获。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创设条件,激发孩子真正的内心需求, 并保证孩子的探究欲望得到满足。

热点内容
大老师恶心 发布:2025-07-08 08:52:35 浏览:959
日本历史学 发布:2025-07-08 08:37:05 浏览:487
有什么好歌 发布:2025-07-08 07:06:26 浏览:68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计划 发布:2025-07-08 07:06:19 浏览:841
数学老师推荐信 发布:2025-07-08 04:44:51 浏览:167
mc另类压声教学 发布:2025-07-08 04:35:41 浏览:891
古代地理学巨著 发布:2025-07-08 04:35:00 浏览:600
松鼠公开课教学设计 发布:2025-07-08 04:08:22 浏览:946
中国房价历史 发布:2025-07-05 16:22:07 浏览:309
2年级的英语 发布:2025-07-05 13:33:31 浏览: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