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文言文
『壹』 汉阴老父者翻译
汉江南岸有一位老翁,不知道他是什么人。汉桓帝在延熹年间,南巡竟陵,经过云梦,抵达沔水,百姓没有一个不去看的。唯独一位老翁没有停下耕种的活。尚书郎南阳人张温感到很奇怪,便派人去问老翁:“大伙都在观看圣驾南巡的盛况,你却自顾耕作不停下来,是何缘故?”老翁笑了笑,没有回答。张温从车上下来,在田间行走百步,亲自找老翁交谈。老翁说:“我是个草野之人,听不懂这样的话。请问是天下动乱才设立天子呢,还是为了天下大治设立天子呢?天子应该像君父那样(关爱)天下百姓呢,还是要天下百姓像奴仆一样来侍奉天子呢?当初贤明的圣王在位,所住的房子用茅草作顶,用树枝作椽,却给普天下的百姓带来了安宁。如今你的皇上劳役百姓,自我放纵,放任游乐,没有顾忌,我真为你(有这样的皇上)感到羞耻!你怎么还忍心让别人都去看他呢?”张温大为惭愧,问老翁的姓名,老翁没告诉他就离开了。
『贰』 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达于汉阴中的怎么于什么意思
达于汉阴中的于意思为:介词,到。
出处: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白话释义: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于拼音: yú
释义:
1.介词。
a)在:她生~1949年。来信已~日前收到。黄河发源~青海。
b)向:问道~盲。告慰~知己。求救~人。
c)给:嫁祸~人。献身~科学事业。
d)对;对于:忠~祖国。有益~人民。形势~我们有利。
e)自;从;到:青出~蓝。出~自愿。
f)表示比较:大~。少~。高~。低~。
g)表示被动:见笑~大方之家。
2.后缀。
a)动词后缀:合~。属~。在~。至~。
b)形容词后缀:勇~负责。善~调度。易~了解。难~实行。“於”
3.姓。
(2)汉阴文言文扩展阅读
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于,於也,象气之舒亏。从丂,从一。一者,其气平之也。凡亏之属皆从亏。今变隶作于。
白话版《说文解字》:于,即“於”,像气息的舒张与亏缺。字形采用“丂、一”会义。“一”代替气息平缓。所有与亏相关的字,都采用“亏”作边旁。现今“於”简化写作“于”。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工于[gōng yú]
长于;善于:~心计。他~工笔花鸟。
2.利于[lì yú]
对某人或某事物有利:忠言逆耳~行。
3.易于[yì yú]
容易:这个办法~实行。
4.关于[guān yú]
引进某种行为的关系者,组成介词结构做状语:~扶贫工作,上级已经做了指示。
5.长于[cháng yú]
对(某事)做得特别好;擅长:他~音乐。
6.见于[jiàn yú]
指明文字出处或可以参看的地方。
『叁』 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达于汉阴中的怎么于什么意思
介词,译为:到
『肆』 愚公之谷文言文及翻译
西汉·刘向《愚公之谷》白话释义:
齐桓公出外打猎,因追赶野鹿而跑进一个山谷时。看见一老人,就问他说:“这叫做什么山谷?”老人家回答说“叫做愚公山谷。”桓公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他回答说:“用臣下的名字做它的名字。”
桓公说:“今天我看你的仪表举止,不像个愚笨的人,老人家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呢?”老人家回答说:“请允许臣下一一说来。我原来畜养了一头母牛,生下一头小牛,长大了,卖掉小牛而买来小马。一个少年说:‘牛不能生马。’就把小马牵走了。
附近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很傻,所以就把这个山谷叫做愚公之谷。”桓公说:“老人家确实够傻的!您为什么把小马给他呢!”桓公就回宫了。第二天上朝,桓公把这件事告诉了管仲。管仲整了整衣服,向齐桓公拜了两拜,说:“这是我夷吾的愚笨。
假使唐尧为国君,咎繇为法官,怎么会有强取别人小马的人呢?如果有人遇见了像这位老人所遭遇的凶暴,也一定不会给别人的。
那位老人知道现在的监狱断案不公正,所以只好把小马给了那位少年。请让我下去修明政治吧。”孔子说:“弟子们记住这件事,桓公是霸主;管仲是贤明的宰相。他们尚且有把聪明当作愚蠢的情况,更何况那些不如桓公和管仲的人呢!”
原文: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
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 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与。”
(4)汉阴文言文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刘向初以父荫任辇郎,后擢任谏大夫。宣帝时选为儒俊材,曾应诏献赋颂数十篇,官至散骑谏大夫给事中。元帝时,擢任散骑宗正给事中,因屡次上书言事,弹劾宦官弘恭、石显及外戚许、史,曾两度下狱,被免为庶人,闲居十余年。
成帝即位后被启用,拜中郎,使领三辅都水,迁光禄大夫,官至中垒校尉。刘向多次上书,建议削弱外戚权力,甚为成帝嘉许,但终不能用。
夜观星象,常常通宵达旦。刘向喜言五行灾异之说,并据以论证现实政治。其学问渊博,曾奉诏整理五经秘书、诸子诗赋近20年,对古籍的整理保存作出了巨大贡献。
撰成《别录》,为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又集合上古以至秦汉符瑞灾异之记,推衍行事,以类相从,撰成《洪范五行传》11篇。
文学上以辞赋和散文见长,《汉书·艺文志》载有其赋33篇,今多散佚,唯存《九叹》系拟屈原《九章》之作,在追念屈原之辞中寄托身世之感。
其散文今存部分奏疏和点校古籍的叙录,著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其文叙事简约,论理畅达,从容不迫,对唐宋古文家有一定影响。
内容简介:
一位聪明的老人故意假托解释地名,讲了一个傻得荒唐的寓言故事,意在讽刺齐国司法的废乱。然而齐桓公信以为真,把寓言当成了真实的事情,没有参透老人的真正目的。
名相管仲理解并接受了老人的讽谏,改进治理,下大气力解决司法公正问题。显然,作者的用意在劝诫治政者应善于听取老百姓的意见,治理好国家。
『伍』 文言文《愚公移山》中应该是达于汉阳,而不是汉阴。
楼主你好
首先看到你提出这个问题我感到很有意思
我也记得貌似以前老师有强调
但是不记得清楚了
愚公移山这篇文章我以前读过
你可以对照原文画出图本
愚公是面山而居住
同时是惩山北之塞
那么愚公应该是向北面挖的
按照
山南水北
的古语
山下即是水岸
所以到达的是水的南面
而不是北面!
即汉阴
如有不明白欢迎追问
希望可以帮到楼主
『陆』 汉阴生乞市这篇文言文写了什么内容
汉代阴生是长安渭桥下行乞的人。他经常到集市上去乞讨,集市上的人都讨厌他,把粪水洒在他的身上。一会儿,他又在集市上乞讨,而衣服上不见粪水的污迹,就像当初一样。县吏知道后,把他抓起来关进牢房,戴上脚镣手铐,但他很快又回到集市上行乞。县吏又把他抓起来,想打死他,他才逃走了。拿粪水洒他的人,家里房屋自行倒塌,压死十多人。长安城里流传着一首歌谣:“见乞丐,给美酒,免得房倒灾祸有。”
『柒』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面积约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削减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凿石头,挖泥土,用土筐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满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有一个叫智叟的老头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这么大的岁数和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拔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竟然比不上寡妇和小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呢?”河曲的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力气很大的神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山岗高地阻隔了。
应该是这样,希望我的答案对你有帮助!
『捌』 汉宾老父文言文翻译,急,在现等,立马采纳
【翻译】:汉阴的一位老先生,不知道身份来历。汉桓帝在延熹年中,(巡游)驾幸竟陵,过了云梦泽,到达了沔水岸边,当地百姓没有不去看的,但有一个老先生一个人耕地不停。
尚书郎南阳人张温感觉很奇怪,叫人去问说:“人们都去看,老先生就你不停,为什么呀?”老先生笑而不答。张温走下道路(进入田地)百余步亲自和老先生谈,老先生说:“俺是个粗人,不懂这个话。请问是天下大乱天子能存在还是天下大治天子能存在?
是天子存在来安抚天下百姓还是驱使天下百姓供养天子呢?以前圣贤治世,自己住草屋顶树枝结构的房子,全体百姓都很安定。现在你的皇上,烦扰百姓自己随意游玩无所顾忌。
我都替你为他感到惭愧,你怎么还愿意让别人都去看呢?”张温感觉很惭愧。问他的姓名,老先生没有说就走了。
【出处】:《高士传》
(8)汉阴文言文扩展阅读:
【汉宾老父原文】:又曰: 汉宾老父 ,不知何许人也。桓帝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有老父独耕不辍。尚书郎张温异之,使问曰:"人皆观,老父独不观,何也?
"父曰:"我野人耳,不达斯语。请问天下乱而立天子耶?治而立天子耶?立天子以父天下耶?役天下以奉天子耶?昔圣王宰世,茅茨采椽而万民以宁。今子之君劳民自纵,逸游无忌,吾为子羞之,又何忍与人观之乎?"温大惭,问其姓名,不告而去。
『玖』 文言文翻译!!!!!!!!!!!
孰能食人厚禄,忧人重事乎?
哪能够去拿别人优厚的俸禄,去为别人的事操心呢?
何为谬伤海鸟横斤山木?
为什麽要挫伤海上之飞鸟,乱砍山中之树呢?
测不得已,巾褐对之,竟不交言。子响不悦而退。
宗测不得己,於是戴着粗布头巾来接待他,也不同他交谈,子响很不高兴地回去了。
又耻以数术进,乃荐奕自代,遂迁太史令
(他)又耻于用数术进官,就推荐傅奕接替自己,傅奕因此升任太史令。
臣闻非孝者无亲,其瑀之谓矣
臣听说不孝者无亲,说得就是萧瑀啊!
举时皆惑,唯独窃叹,众不我从,悲夫!
全世界都被迷惑,我只能私下叹息,众人不听我的话,可悲啊!
『拾』 “愚公移山”文言文原文
太行(háng),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本在冀(jì)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chéng)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rǔ)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ceng)不能损魁(kuí)父(fǔ)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hèdan)者三夫,叩(kòu)石垦壤,箕畚(jī 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qǔ)智叟(sǒu)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hu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chè),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sǒu)亡(wú)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ò)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lǒng)断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