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小学融学科

小学融学科

发布时间: 2020-11-23 14:53:39

1. 广州哪些小学以学科融合教学为特色

以培养学生热爱研究,热爱探索,热爱提问为目的,是学生从小喜欢科学,善于发现,善于动手为目标imqu

2. 学科融合的介绍

学科融合是指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

3. 小学有哪些学科

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品德和生活)、科学、
音乐、体育、美术、手工制作、健康与环境教育、计算机、
综合实践、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班队活动、
一共15门。

4. 学科融合的沿革

从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所有学科最初都以混沌不分的形态包含于哲学范畴内,从15世纪末和19世纪初开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若干学科分别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到20世纪上半叶,最终在大学中确立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若干经典学科独立的学科地位。学科的分化是学术研究深入和细化的必然结果,也有效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但是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由于研究一些复杂的问题需要多个学科的知识,学科发展又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传统经典学科间的界限被不断打破,学科的边界被重新划分,一些交叉学科(如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如女性研究、城市研究、脑科学研究)开始大量出现,并且在大学中也逐渐确立了学科的合法性。可见学科的发展从“合”到“分”,现在正在走向新一轮的“合”。两个“合”的含义迥然不同,前者是混沌不分的含义;后者是学科融合的含义,即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不仅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学术研究产生重大创新性成果的方式之一。据统计,在1901~2008年间,颁发的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奖三项)中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占获奖总数的52%,在各个被统计的时间段中学科交叉研究成果占获奖总数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最近8年这一比例已达到66.7%。可见学科融合与交叉是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途径。学科的融合需要学者经常性地在学科的边界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具有多种学科知识背景的学者更容易将知识通汇交叉,产生创新的思想。

5. 浅谈如何通过学科融合丰富小学语文课堂

趣味性教学是一场变革,如何实现趣味性与课堂的融合成为教学的制胜点。
主要探究趣味性教学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运用,
旨在更好的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

6.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融合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发展学科的教育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么,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呢? 一、借助媒体,创设鲜活的教学情境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有效的教育资源,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发掘知识本身蕴含的情感,利用网络直观展示数学知识,艺术性地赋予知识情感。有了艺术的情感,知识就有了生命,知识贴近了生活,能运用于生活,就有了灵魂,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有了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可以让数学知识也鲜活地像一场戏一样,在学生面前演绎,寓教于乐,使学生快乐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创设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情境,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中心位置,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才会热爱数学。在新课导入、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渡、巩固练习、发展外延处都可以巧妙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将声、形、情、境熔于一炉,来创设、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用多媒体演示在一片草地上一只米老鼠开着一辆方形车轮的车子,在音乐声中,米老鼠颠得一上一下,学生哈哈大笑,然后再把车轮换成三角形,同样车子一往前开,也是颠簸不停。老师问学生为什么感到颠?学生回答因为轮子有棱有角,老师接着问:“难道没有棱没有角,就会感到舒服吗?”紧接着把车轮换成椭圆形,车子在音乐声中前进, 仍见米老鼠在随着车轮的转动上下颠簸,这时有的学生会说车轮应该是圆的。老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自行车、汽车等车轮的形状,都是圆形,老师接着说“为什么圆的轮子就行,而其它的图形都不行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这样导入新课,不但增加了趣味性,而且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使学生寻求知识的兴趣空前高涨,这时,再进行新课,就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二、借助媒体,感知生动的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诱导,学生探索、启悟、归纳的学习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选择、判断。把教学过程的重点定位在人的活动上,强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富有个性化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促使学生充分、和谐、自主、个性化地发展。利用多媒体模拟自然、社会的规律和现象进行教学,特别适用于常规教学方法难于实现或控制的微观过程、环境复杂的动态过程、抽象概念或过程的视觉化等。尤其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信息技术的优点就更加突出。数学概念的特点是抽象而严谨,仅凭口授和白纸黑字的练习,教师很难将抽象的概念讲清楚,有了多媒体,就可以用动态的演示,将每一过程直观地表现得一清二楚,教学的难点迎刃而解。例如在教小学数学“角”的认识这一概念时,在屏幕上显示一点,让学生用键盘,控制从点延伸出的一条直线,并让直线沿一端点进行旋转而成一个角;此时要让学生明白角的标注方法,尤其要教学生直角如何标注;旋转角度的不同,所形成不同的类型的角:锐角、钝角、直角;为了让学生明白角的大小与线的长度没有关系,让两个一样大的角,但线不一样长,让两个角重叠,观察比较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与角相关的知识点,教学的时间也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节省了许多,真正地让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如在小学数学第五册《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我们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7.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与各学科融合

葛慧玲(周口市纺织路小学,河南 周口 46600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A-0263-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针对这一要求,怎样把各学科渗透到语文中去呢?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语文教学中融入音乐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对于净化孩子的心灵,陶冶性情,自然地形成良好完美的性格具有不可低估的功能。爱因斯坦就是在音乐中发展了自己的理想和梦想。罗曼·罗兰也是在音乐的海洋中发展了他的思维,获取了创作的源泉。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从下面几个方面运用音乐辅助教学。 1.恰当运用名曲,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生好玩、易动,课间常做一些运动量较大的活动,上课后一时难以安静下来。这时我设计“请你欣赏”的环节,让学生听一些节奏明快、优美动听、刺激性不强的音乐,如小提琴曲、钢琴曲、长笛曲等。这样不但起到转移兴奋、镇静安抚的作用,而且能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美育教育。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的脑神经易疲劳,有意注意能力较低,20几分钟的学习注意力已很难集中。这时我又让学生听一些节奏缓慢、匀称而庄严能给人以舒适安宁感的乐曲,如舒曼的《梦幻曲》、门德尔松的《春之声》等,同时让学生或默读课文或做巩固练习。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效果较理想。 2.运用音乐,启发想象。 音乐也是一门富于幻想的学科。利用音乐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海底世界》一课中,在进入拓展练习环节时,我要求学生以《海底见闻》为题写一则短文。同时,我是这样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的:边放课文录音,边放一曲有海浪、海鸟、海底动物叫声的自然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这样他们仿佛置身于茫茫大海中,看到了五彩斑斓的景色,摸到了形状各异的矿石,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之后,再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想写下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语文教学融入美术 绘画对孩子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术,则可把课文中平淡的语言描述化为形象生动的图形,学生在这过程中既理解了课文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和想象能力。 1.以图激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即在授课时将一幅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挂图展示出来,或在上课时根据授课内容,边讲边作一些简笔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在导入新课时,就用投影显示圆明园被毁灭后残垣断壁、破损不堪的景象,再通过声情并茂的谈话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圆明园曾经是一座建筑宏伟、收藏着无数珍奇异宝的皇家园林,却在8天之内化为一片灰烬。到底谁是罪魁祸首呢?此时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效果极佳。 2.以图诱说。图画的直观性在帮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在看图说话、作文、编故事时可以应用。如指导二年级的看图编故事《小鸭子得救了》时,通过电脑显示画面,再引导学生观察,展开合理想象,诱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3.以图导思。教材中的插图除了画面上能看出的意思,往往还包含着深刻的“弦外音”。教学时,引导学生借助画面深入思考,配合文章重点段的描述,以领悟文章中心。如《丰碑》一文的教学,文中插图可与第七自然段文字结合教学,用投影显示画面、文字,然后指导学生透过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衣着等深入剖析,联系上下文描写,体会天气之“冷”及军需处长为了革命,勇于牺牲的精神。 4.以图促写。即让学生在作画中学写,在读文中学画。例如学生在学习美术第五册《玩具》一课时,语文教师可同美术教师联系,在学习画玩具后布置学生为自己美丽的玩具配上一篇小作文,题为《我喜欢的玩具》。又如在学习《美丽的公鸡》一文后,教师可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画笔,画画“我心中最美丽的公鸡”,看谁画得最美(外表、姿态、行为……)。 三、语文教学中融入自然学科 清华大学教授吴文虎说过: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实践环节不够,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对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是少之又少。在教学中对“是什么”讲的多而“为什么”讲的少,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如引入小实验这一方法,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合作、协同的精神。 在教《赵州桥》这课时,学生在预习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50多米长的桥,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怎么支撑得起那么长的桥面呢?如不做成拱形可以吗?”为体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问题意识”,我指导学生做了一个小实验。先让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画纸和两块小木块,之后让学生把小木块放在两边,再把画纸平铺其上,然后把橡皮放在纸中间,当放到两块时纸便完全陷下去了。第二次,让学生把两木块稍移近固定住,再把画纸弯曲呈拱形,两头分别顶在木块上,然后将两块橡皮放在顶部,纸不会凹陷,放三块橡皮仍不会凹陷。实验后,我让学生根据所提问题组织讨论,并说说从中懂得了什么?学生很快便得出了结论:拱形桥比平面桥能承受更大的重量。学生虽不懂其中的力学原理,但已为他们的继续学习设置了悬念,也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8. 学科融合的措施

构建交叉学科的研究组织是促进学科文化融合的重要措施。现代科学发展对于复杂问题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知识,而大学的正式学科组织却是以学科分类而划分,追求的是单个学科的专业化与精深化;而交叉学科组织却以跨域多学科的研究主题和研究领域而建立,体现的是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高校一方面调整现有的学科组织,将细分的院系进行整合,让一个大的学院下设多个系,包含广泛的学科,以消解目前狭窄学科组织间的壁垒,另一方面灵活地建立各种形式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如成立于2000年的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围绕研究的主题让多学科的教师开展合作研究。

9. 小学阶段要怎样注重课程递进层次,推进学科融合发展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大体情况吧,不能一直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进行课程的讲解,毕竟你是教学生的,而不是为了课程的进度而讲课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制定每次的课程。

热点内容
大老师恶心 发布:2025-07-08 08:52:35 浏览:959
日本历史学 发布:2025-07-08 08:37:05 浏览:487
有什么好歌 发布:2025-07-08 07:06:26 浏览:68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计划 发布:2025-07-08 07:06:19 浏览:841
数学老师推荐信 发布:2025-07-08 04:44:51 浏览:167
mc另类压声教学 发布:2025-07-08 04:35:41 浏览:891
古代地理学巨著 发布:2025-07-08 04:35:00 浏览:600
松鼠公开课教学设计 发布:2025-07-08 04:08:22 浏览:946
中国房价历史 发布:2025-07-05 16:22:07 浏览:309
2年级的英语 发布:2025-07-05 13:33:31 浏览: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