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重庆美术馆图片

重庆美术馆图片

发布时间: 2020-11-23 15:15:53

① 报春图的作品一

梅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应用历史。《书经》云:《若作和羹,尔唯盐梅。《礼记·内则》载:“桃诸梅诸卵盐”。《诗经·周南》云:“摽有梅,其实七兮!”在《秦风·终南》、《陈风·墓 门》、《曹风·鸬鸠》等诗篇中,也都提到梅。上述古书的记载说明,古时梅子是代酪作为调味品的, 系祭祀、烹调和馈赠等不可或缺东西至少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开始引种驯化野梅使之 成 为家梅---果梅。1975年,我国考古人员在安阳殷墟商代铜鼎中 发现了梅核,这说明早在3200年筋,梅已用作食品。
观赏梅花的兴起,大致始自汉初。《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姻脂梅。”这时的梅花品种,当系既观花又结实的兼用品种,恐属江梅、官粉两型,而在梅子一边洒上红晕。西汉末年扬雄作《蜀都赋》云:“被以樱、梅,树以木兰。可见约在2000年前,梅已作为园林树木用于城市绿化了。 朱宣咸以红梅为题创作了中国画作品《报春图》、《报春来》。
作者简介:朱宣咸(1927年浙江——2002年重庆),中国画画家、木刻版画家、漫画家与美术活动家。
20世纪40年代初起从事中国画,中国新兴木刻版画与时政漫画,由浙江到上海直接参与了鲁迅发起的新兴木刻版画运动,以及海上画派和一系列上海进步美术运动。 1946年加入中华全国美协。
1948年在近代史上著名的上海“《观察》事件”中被捕。
1949年与刘开渠、杨可扬、张乐平等代表美术界在上海《大公报》发表迎接解放“美术工作者宣言”,该宣言的发表也意味着国统区美术和上海近现代美术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中华全国美术协会、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中华全国漫画协会“联合办事处”工作,参与上海解放初期美术事业筹备建设。同年底随军到重庆。
1951年起,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前身)执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成立重庆市美术家协会筹备人,首任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成立重庆国画院发起人、顾问。重庆美专校创始人、校长。负责重庆市美术摄影展览办公室工作、全面主持最早的重庆美术馆(解放碑夫子池)工作。
作为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美术事业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对建立、推动和促进20世纪中期与后期重庆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与走向全国作出重要贡献。 被政府授予“献给共和国创立者”勋章。朱宣咸形成了自己鲜明艺术风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的中国画具有海上画派风格与传承,在版画方面,早期以欧洲黑白木刻为起源,后来结合了中国艺术的特色。年轻时投身人民美术事业和进步学生运动,半个多世纪以来,创作了一大批洋溢着鲜明艺术精神,充满着鲜明时代感、社会性与艺术多元性的中国画、木刻版画、时政漫画等作品,1946年起作品入选国内外一系列重要展览,被中国美术馆等收藏,被重要美术文献收录;发表作品数千次,在香港、重庆、浙江等地先后举办朱宣咸画展。出版有《朱宣咸作品选》、《朱宣咸花鸟画选辑》、《朱宣咸木刻版画集》、《朱宣咸风景木刻版画选辑》、《朱宣咸漫画》、《艺术常青—美术家朱宣咸》、《朱宣咸美术作品选》等。生平被载入等国家级美术辞书。

② 西南大学怎么样值得报考吗

西南大学是教育部、农业农村部、重庆市共建的重点综合大学,是值得报考的学校。西南大学也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2)重庆美术馆图片扩展阅读:

西南大学溯源于1906年建立的川东师范学堂,几经传承演变,1936年更名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的教育、国文、外文、史地、数学等系与1940年成立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合并建立西南师范学院,

农艺、园艺和农产制造等系与1946年创办的私立相辉学院等合并建立西南农学院。1985年,两校分别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2000年,重庆市轻工业职业大学并入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西南农业大学、四川畜牧兽医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合并组建为新的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

③ 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了中国龙的图片~并且还有人捕杀它~是条小白龙~感觉像是P出来德~谁能给我解释一

原图就在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美术馆。这所谓的白龙只不过是雕塑系在2014年展出的本科毕业生的雕塑作品,展览名为“开放的六月”,作者为田勇。这不过又是一个朋友圈中传播的谣言而已。

④ 罗丹有哪些朋友

[编辑本段]1.奥古斯特·罗丹
(Auguste Rodin1840~1917) 简介 法国著名雕塑家。1840年11月12日生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警务信使,母亲是穷苦的平民妇女。罗丹从小喜爱美术,其它功课却很糟糕。在姐姐玛丽的支持下,失望的父亲不得不同意把他送进巴黎美术工艺学校。姐姐玛丽靠自己挣得的工钱来供给他食宿费,因此罗丹从小就深深地敬爱他的姐姐。他14岁随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学画,后又随巴耶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塑五年。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的《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创造,曾受到法国学院派的抨击。包含着186件雕塑的《地狱之门》的设计,即因当时官方阻挠而未能按计划实现,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他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生平作了许多速写,别具风格,并有《艺术论》传世。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地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 对于现代人来说,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却已迈过现代派的门坎儿。可以说,罗丹用他在古典主义时期锻炼得成熟而有力的大手,用他不为传统束缚的创造精神,为新时代打开了现代雕塑的大门;当年轻的艺术家们蜂拥而入向前跑去时,他却已入衰迈之年,他走不动了。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奥古斯特·罗丹罗丹的一生是被人攻击和嘲讽、同时亦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终以一种伟大的人格正确地面对这一切。罗丹一生攀登,并终于登上米开朗基罗之后的又一高峰。罗丹坚信:“艺术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证明了这一观念,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罗丹偏爱悲壮的主题,善于从残破中发掘出力与美,这使他的艺术具备博大精深的品格。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创作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手法。他的作品所体现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远带给人以深沉的美,启迪着人们不停地思考。 生平 罗丹进的美术工艺学校是蓬巴杜夫人所宠幸的画家巴歇利埃在1765年创建的,学生在这里学习装帧艺术和制图。在这里他遇到了终生敬仰的启蒙老师荷拉斯·勒考克。勒考克是一个普通的美术教员,但他一开始就鼓励罗丹忠实于真正的艺术感觉,而不要按照学院派的教条去循规蹈矩。也许正是这种教导影响了罗丹的一生。在此期间,他常去卢浮宫临摹大师的名画。由于买不起油画颜料,罗丹转到了雕塑班,并从此爱上了雕塑。勒考克又介绍他到当时法国著名的动物雕塑家巴耶(Barye 1796~1875)那里去学习,使他受到良好的基础训练。在渡过三年艰苦而勤奋的学习时间后,罗丹踌躇满志,准备投考巴黎美术学院。勒考克把罗丹介绍给当时著名的雕塑家曼德隆(Hippolyte Maindron 1801~1884),让他做为推荐人在罗丹的入学申请书上签字 ,但这也没用,罗丹落选了。第二年依然落选。第三年,一个老迈的主持人在罗丹的名字旁边干脆写上:“此生毫无才能,继续报考,纯系浪费。”就这样,未来的欧洲雕刻巨匠,竟被巴黎美术学院永远拒之门外。这对渴望成为雕塑家的年轻的罗丹,是一个沉重打击。 更大的打击接踵而来,罗丹心爱的姐姐玛丽因失恋而入修道院了,两年之后, 她柔弱的精神和肉体承受不了失意而又清寒枯索的生活,因病去世。罗丹的精神在这双重打击下彻底崩溃了,他毅然走上姐姐的路,当了一名修道士。但是罗丹强健的肉体供给他源源不断的欲望,其中创造欲望在一颗艺术家的心中燃起了难以遏制的火焰,使对上帝和艺术同样虔诚的罗丹陷入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善良而明达的修道院院长埃玛尔,从罗丹受压抑的表情上看出了他的心思。他创造条件让罗丹有机会去画画和雕刻。当他看到罗丹确有才气后,就劝说罗丹还俗,去继续其雕塑事业,“用艺术为上帝服务”。这样鼓励罗丹。罗丹用一颗被抚慰而充满感激的心在修道院为埃玛尔院长做了一件雕像,这件雕像显示出23岁罗丹已经具备当一个雕塑家的洞察力、技巧和手劲儿。 罗丹重新回到勒考克身边,在他的帮助和支持下,开始了边工作边自学的奋斗生涯。雇不起模特儿,他就请一个塌鼻的乞丐毕比给他当模特儿。乞丐的丑陋使罗丹看到了在其被磨损的脸上,有着人类所共有的愁苦和凄凉,同时他也想到了那位终生辛苦劳作而孤独的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从而在罗丹的眼中生活的美丑和艺术的美丑有了不同意义。他创作时注意光在作品表面的表现,将其所要展现的思想内涵容入到作品中去,使雕塑艺术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人们在思想上所感受的内容要远远超过视觉感受。这一艺术思想正是大师米开朗基罗在晚年苦苦追求,而经过三百多年后第一次在罗丹的《塌鼻男人》得以成熟展现,并贯穿其一生,成为它们的灵魂和魅力的源泉。 其实罗丹后来的伟大成就,更多的是得益于他的勤奋好学。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先到一个业余画家的家里对着实物画几个小时的素描,接着又急忙赶去上学。晚上从学校回来,还要去博物馆。当时博物馆里有一个专画人体的学习班。他在那里要画上两个小时。除此之外,他还要抽空到图书馆、博物馆,观摩学习古代的雕塑作品。罗丹是在争分夺秒地学习和工作,他说:“为了使我的工作不停顿,哪怕是一秒钟,我每天要工作14个小时。” 罗丹很善于向别人学习,有一天,他正在一根柱子上雕刻植物,对所雕刻的花和茎都很满意,唯独对叶片左看右看总是不顺眼;雕了修,修和雕,反反复复老是不尽如人意。这时有一个叫康士坦的工匠在旁边看着,忍不住说:“罗丹你不要老是用一个方法雕,这样看起来叶子是平的,不生动。……你让叶子尖突出来对准你,这样就显得富有气韵了。”罗丹听了很高兴,他得到了很大的启发,照着康士坦说的话去做,果然,植物的叶子就显得灵活生动了。 罗丹不仅是一位雕塑大师,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老师。他的学生或者助手,哪怕是仅仅有过交往,都在艺术上深受罗丹的影响。但罗丹作为先生从不在艺术观点上束缚学生们,因此他的学生都能成熟为自己的独特风格而脱颖而出。他们学习的是罗丹的创造精神,所以其中出类拔萃者甚多,有些日后与老师齐名。 罗丹的一生是被人攻击和嘲讽、同时亦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终以一种伟大的人格正确地面对这一切。罗丹一生攀登,并终于登上米开朗基罗之后的又一高峰。罗丹坚信:“艺术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证明了这一观念,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以此而论,罗丹是最杰出的浪漫主义雕刻大师。然而,他的伟大,还在于他的深刻思想:他没有浪漫派中容易见到的那些弊病,如肤浅的热情,空洞的夸张,虚假的内涵。他偏爱悲壮的主题,善于从残破中发掘出力与美。这使他的艺术具备博大精深的品格,既动人之情,又启人之思,使我们得以神游于心灵的波涛,生命的奥义,宇宙的玄远,创造的神奇。由此观之,罗丹又超越了浪漫主义,超越了门户派别,超越了时代和区域,成为历史星河中一颗璀璨的巨星。他同情底层劳动人民,热爱自己的祖国,将其毕生投入到对艺术执着追求和人生种种痛苦的苦苦思索中去。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创作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手法。他的作品所体现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远带给人以深沉的美,启迪着人们不停地思考。罗丹作品 罗丹艺术术论 在艺者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锐利的慧眼,注视到一切众生万物之核心;如能抉发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触及其内在的“真”。此“真”,也即是“美”。 --罗丹 生命之泉,是由心中飞涌的;生命之花,是自内而外开放的。同样,在美丽的雕刻中,常潜伏着强烈的内心的颤动。这是古代艺术的密。 --罗丹 艺者的德性只是智慧,专注,真诚,意志。 --罗丹 艺术之源,在于内在的真,你的形,你的色,都要传达情感。 --罗丹 最主要的是感受,爱憎,希冀,吟哦,生活。要做艺术家,先要从人做起。 --罗丹 恶是枯干。 ——罗丹 《罗丹艺术论》是对欧洲雕塑史的科学总结,又是个人经验的精练概括,其中贯穿着罗丹对前人的崇敬、对名作的卓见和创作的喜悦、深思的刻痕、点滴的自省。当年傅雷先生任教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翻译此书作“美学讲义”发给学生,意在未曾涉及纯粹美学之前,先对于美术名作的形式与精神有一确切认识与探讨。 重编彩图本紧扣大师谈话,将二百余幅美术名作与谈话内容融为一体,更利于名作的欣赏和名著的理解。 这里只对该书作简要介绍,阿文建议你去买一本,因为可以放在床头慢慢的看,还可以闻到书香。里面有很多精美图片,书页的纸质也很好。另外,为了不损坏原书,阿文舍不得扫描,因为扫描图片的时候要把书压平,很容易把书弄坏…… 《罗丹艺术论》法国·葛塞尔【著】 傅雷【译】 年谱 1900年奥古斯特·罗丹在巴黎举办作品展,确立他作为一个雕塑家的声誉。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恢复西方雕塑对人类的理解和对精神世界的表现,被认为是雕刻史上最伟大的肖像雕塑家。 1864年,罗丹随著名动物雕塑家路易·巴耶学雕塑,由于刻苦努力,进步很快。后又到有“小美术学院”之称的卢浮宫学画,画室主人是第二帝国时代很有名气的装饰雕刻大师阿尔贝欧内斯特-加里埃-贝勒斯。经过一段时间学习,罗丹己具备了成为一个优秀雕刻家的条件。35岁之前,罗丹的个人风格还没有确定,1875年,罗丹访问意大利,对伟大的米开朗基罗赞赏备至,对其日后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1878年,罗丹展出《青铜时代》引起了不少议论,许多人不承认这是艺术作品,因为它太逼真了,说它是根据真人塑造的。此事对罗丹震动不小,使他开始思考作品的表现问题,他感到极端近似意味着毫无新意,且不利于表现深层的思想感情。因此,罗丹以后的作品形象生动且富于内在的精神气息。他的代表作《地狱之门》共186个形体,历时37年,直到他逝世也没有完成,其中的“思想者”、“吻”等被放大,独立成为享誉世界的名作。 罗丹的其它主要作品有:《伤鼻的男子》(1864年)、《青铜时代》(1876年)、《圣约翰的说教》(1878年 )、《地狱之门》(1880年-1917年)、《亚当》(1880年)、《夏娃》(1881年)、《加莱义民》(1884年-1886年)、《吻》(1886年)、《巴尔扎克》(1897年)、《雨果》(1897年)。 1917年11月17日,欧洲两千多年来传统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20世纪新雕塑艺术的创造者、法国雕刻家罗丹逝世。
[编辑本段]2.少昊建筑 艺术指导/软装潢设计专家
罗丹女士毕业于成都大学商业美术专业,以美术指导的身份先后任职于深圳、北京的多家设计公司,主要研究领域:创意文化产业、商业陈列美学和室内装潢艺术,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其研究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罗丹女士还涉足不同领域的艺术和设计范畴,获得许多宝贵知识和经验。 罗丹女士于2003年加入少昊建筑设计机构,担任艺术指导一职,主要负责专业研究工作,监督公司小住宅研究和样板房及商业项目的软装潢设计。 此外,她亦协助罗昊先生推动少昊旗下木客创意家具系列的构想和设计。 有书有笔有肝胆,亦狂亦侠亦温文。
[编辑本段]3.原长沙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36/10/19 民 族: 汉族 原名罗成伟。湖南邵阳人。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长沙市教师进修学院中文系。1959年参加工作,历任长沙市南区教育局长,《新创作》杂志副主编,长沙市文化局副局长、正处级调研员,长沙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创作一级。湖南省作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第一、二、三届常务理事及省寓言童话文学研究会首届和二届会长,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第四届副会长。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故事集《鸡司令》、《不能忘记的故事》、《毛主席的好孩子》、《红色少年的故事》、《险洞探水》,诗集《龟兔第二次赛跑》、《鸵鸟小莎莎》,寓言集《哈哈飞奇趣寓言》,《伊索和“呵喂先生”》、《孙悟空挑选新猴王》,中篇童话《猪八戒外传》,长篇童话《绿鼻子“老虎”历险记》、《超级宝贝古力丁》,中篇科幻小说《神奇的海岛》,中篇传记文学《王勃》、童话集《小叽叽历险记》、低幼童话寓言集《兔子和乌龟第二次赛跑》、科幻小说集《银鲁鲁和金贝贝》、《文艺湘军百家文库·罗丹卷》、散文集《雁过留声》、自传体散文《望断南飞雁》、古诗词集《饮翠楼诗词》等二十余部。部分作品选入《中国儿童文学精品选》、《中国新文艺大系》、《世界寓言精品五百篇》,并译有日英外文版本。 长诗《兔子和乌龟第二次赛跑》获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小说集《银鲁鲁和金贝贝》获湖南省首届儿童文学大奖,《乌鸦喝水的新故事》获第十一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童话寓言集《老狼柯克传奇》获1994年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金骆驼奖,《哈哈飞奇趣寓言》获1998年第二届金骆驼创作二等奖。科幻小说《翠岛奇事》获中华少年科幻小说大赛一等奖。曲艺《中流击水显风流》获文化部第三届群星奖。
[编辑本段]4.厦门工商联秘书长
(1904.9~1983.3.27)字稚华,号慧印居士,连城人。从小喜爱书画。1930年来厦,开办风行印刷社。其间活动在新加坡。1935年回国定居厦门,重操印刷业。刻苦书法,博采众长,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书风“罗丹体”。1951年与杨夏林等创办鹭潮美术学校。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厦门市文联顾问、厦门市书家协会名誉顾问,并任厦门市政协一至五届委员、厦门工商联秘书长。有《罗丹书法艺术》等行世。
[编辑本段]5.蹦床运动员
性别:女蹦床运动员罗丹 生日:1986年3月23日 籍贯:湖南 身高:1.61米 体重:52公斤 项目:蹦床 运动经历: 1999年进入湖南省队开始从事专业训练;2002年11月入选国家队。 主要成绩: 2000年5月全国蹦床锦标赛团体亚军 2001年5月全国锦标赛团体亚军、个人第八 2001年11月全运会团体亚军、个人第四 2002年5月全国蹦床锦标赛团体冠军、个人亚军 2003年5月全国蹦床锦标赛团体亚军、个人第五名 2003年世锦赛团体亚军
[编辑本段]6.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
1981年生于中国重庆,200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200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之子。罗丹油画 2003年 参加重庆首届油画展。(重庆美术馆); 参加贵州双年展。(贵阳); 参加德国卡塞尔MY LAND联展(卡塞尔大学美术馆); 参加第三届油画展。(中国美术馆) ; 2004年 参加四川美院99…04创作成果展。(重庆美术馆); 参加第三届重庆市美术作品展。(重庆美术馆); 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重庆优秀作品(重庆美术馆); 参加中法艺术走廊通道展(法国梭邦大学美术馆); 2005年 参加成都国际双年展 新人特展 (成都现代美术馆); 参加中韩交流展 (重庆.汉城); 2006 年 参加自我造局 中国当代绘画展(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 参加中国归来 (法国.图卢兹Les Abattoirs当代艺术博物馆); 参加重庆辣椒 (青岛美术馆); 参加来自重庆的当代的绘画 (加拿大渥太华光洲美术馆); 参加嬉戏的图像 (深圳美术馆); 参加我们之间 青与蓝 (罗中立。罗丹。联展) (山艺术。北京。林正艺术空间); 参加今日中国 当代绘画展 (北京中国美术馆); 2007年 参加从西南出发 当代绘画展 (广东美术馆); 参加贵阳双年展(贵阳美术馆); 参加798艺术节邀请展(北京798); 参加工作是一种态度(上海); 参加2007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北京); 参加同感——当代新锐艺术家展 (成都); 参加新视觉’07——第四届全国美术院校油画专业毕业生优秀作品展(何香凝美术馆); 参加动漫双年展。(摩卡现代美术馆。上海); 参加重庆直辖10周年优秀作品金彩奖(三峡博物馆。重庆); 参加3L4D (形而上画廊。台湾);
[编辑本段]7.中国作协辽宁分会专业作家
原名罗士垣。广东兴宁人。中共党员。高中毕业。早年曾任布店学徒、小学教师、汕头统税管理所文风雨中黎明书,1938年赴延安抗大学习。后历任大连日报社社长、鞍钢机械三厂厂长、中国作协辽宁分会专业作家。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风雨的黎明》,短篇小说集《飞狐口》、《战斗风云录》、《小号手》、《秘密情报员》,话剧剧本《秘密的斗争》等。

⑤ 神骏图 现代 徐悲鸿简介

徐悲鸿简介
徐悲鸿(1895—1953年),江苏宜兴人,原名寿康。
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徐悲鸿父亲是个小有名气的画家。
自幼承袭家学,研习中国水墨画。
1918年,他接受蔡元培聘请,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留学法国,后又转往柏林、
比利时研习素描和油画。
学习画画、素描,观摩、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新中国建立后,任首届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
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
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
徐悲鸿生平年表: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岁
7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屺(qǐ)亭桥镇。
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画。
母亲鲁氏从事家务。
徐悲鸿为家中长子,原名寿康。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6岁
从父识文断句。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壬寅)7岁
开始执笔学书,每日挥毫涂写,
兴趣盎然。
1904年(光绪三十年甲辰)9岁
已读完《诗》、《书》、《易》、《礼》和《左氏传》等书目。
正式从父习画,每日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开始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0岁
帮父亲在不重要的画面上填彩敷色。
岁末时,能够帮乡里人写春联。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3岁
随父辗转于邻近的乡村镇里,卖画为生。
1912年(民国元年壬子)17岁
独自到上海卖画,并想借机学习西画,
以提高自身的绘画水平。
1914年(民国三年甲寅)19岁
父亲病故。
为养家糊口,返回故乡并开始在彭城中学担任图画教员,同时在始齐女子学校及宜兴女子学校教习图画。
1915年(民国四年乙卯)20岁
再次到上海。
在黄警顽、黄震之的扶助下研习法、德文。
结识画家周湘、高奇峰、高剑父等人。
1916年(民国五年丙辰)21岁
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
为犹太人哈同的“哈同花园”创作仓颉像,获得高额报酬。
结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并在书画上深受康氏影响。
1917年(民国六年丁巳)22岁
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
回国后应蔡元培之邀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
结识著名文人陈师曾。
1918年(民国七年戊午)23岁
争取到公派赴法留学的机会。
与鲁迅会晤。
1919年(民国八年己未)24岁
3月,携夫人蒋碧薇赴法留学。
5月抵巴黎,入徐梁画院进修。
后考入巴黎美术学校,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接受正规的西画教育。
1920年(民国九年庚申)25岁
拜法国著名画家达仰为师。
1921年(民国十年辛酉)26岁
离开巴黎,转至经济萧条的德国柏林,
问学于画家康普。
1922年(民国十一年壬戌)27岁
从学于康普的同时,到博物馆临摹著名画家伦勃朗的画作,
并常去动物园画各种动物,以提高写生能力。
1923年(民国十二年癸亥)28岁
返回法国巴黎继续学习。
5月,作品《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沙龙)。
1924年(民国十三年甲子)29岁
未接到北洋政府发放的学费,生活窘迫,
胃病复发。
绘画技法日臻成熟。
1925年(民国十四年乙丑)30岁
与游历法国的黄孟圭结伴,途经新加坡回国。
田汉在上海举行“消寒会”,向文化界人士介绍和举荐徐氏及其作品。
1926年(民国十五年丙寅)31岁
春日,返回法国。
夏季,至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并在此临摹艺术大师约斯坦的《丰盛》,受益匪浅。
自感这一年是创作最多的一年,其中不乏得意之作,如油画《箫声》、《睡》等。
1927年(民国十六年丁卯)32岁
先后游历了瑞士及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
罗马等地,观赏到众多名家画作。
5月,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展出其作品9件。
秋,抵达上海,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称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
1928年(民国十七年戊辰)33岁
1月,与田汉、
欧阳予倩组织“南国社”。
在上海成立南国艺术学院,担任绘画科主任。
2月,应南京中央大学的聘请任艺术系教授。
10月,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年底辞职。
1929年(民国十八年己巳)34岁
专职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
在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美展汇刊》上连续发表《惑》、《惑之不解》等文章,批判了欧洲美术界的现代形式主义艺术流派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提倡绘画的写实性、创新性。
1930年(民国十九年庚午)35岁
完成油画《田横五百士》。
夏,在江西南昌走访民间木雕艺人范振华。
1931年(民国二十年辛未)36岁
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个人画展。
完成《九方皋》第七稿。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壬申)37岁
在参照南齐谢赫提出的中国画“六法”论的基础上,根据西洋绘画的艺术法则提出了在素描创作上应遵循的“七法”。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癸酉)38岁
完成油画《徯我后》。
应法国国立美术馆之邀前往巴黎举办中国近代绘画展。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甲戌)39岁
游历意大利威尼斯、佛罗伦萨、
罗马等历史文化名城。
至德国柏林、前苏联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等地举办中国近代画展,宣传中国传统绘画。
此次欧洲之行,在法、比、德、意、苏共举办展览7次,在各大博物馆、大学中成立四处“中国近代美术展览室”。
这次中国近代绘画的欧洲巡礼引起了各国的普遍重视,宣传了中国绘画艺术。
8月,返回南京。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乙亥)40岁
捐献作品及收藏,拟在广西桂林独秀峰下建一美术馆,
由于全国抗战爆发,未能实现。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丙子)41岁
与汪亚尘、颜文梁等人组织画会“默社”。
创作《逆风》、《沉吟》、《柳鹊》等画作。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丁丑)42岁
在香港、广州、
长沙等地举办画展。
在香港购得视为自己生命的宋人画《八十七神仙图》卷。
10月,随中央大学内迁赴重庆。
创作《巴人汲水》。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戊寅)43岁
继续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
接受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邀请筹备赴印办展览。
10月,携大批作品离开重庆。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己卯)44岁
在新加坡举办筹赈画展。
在印度国际大学举办中国近代画展。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庚辰)45岁
继续在印度逗留,与泰戈尔结下深厚的友谊。
在加尔各答举行作品展。
完成中国画《愚公移山》。
1941年(民国三十年辛巳)46岁
由印度回国,途经槟城、
怡保、
吉隆坡等地,举办画展,并将几年来卖画所得近10万元美金全部捐出用于抗战救灾。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壬午)47岁
在云南保山、昆明举办画展。
至重庆,继续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
在重庆磐溪筹备成立中国美术学院。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癸未)48岁
继续主持筹办中国美术学院。
在重庆举办画展。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甲申)49岁
因长期过度疲劳,患严重的高血压及慢性肾炎,
在中央医院治疗7个月,作品锐减。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乙酉)50岁
与蒋碧微女士离婚。
大病未愈,仍坚持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
在郭沫若起草的《文化界对时局进言》上签名,主张废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丙戌)51岁
1月,与廖静文女士结婚。
担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招纳吴作人、李桦、叶浅予、冯法祀等一批有才华的进步美术家执教。
担任北平美术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丁亥)52岁
发表《新国画建立之步骤》、《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等重要文章。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戊子)53岁
与夫人廖静文拒绝随国民党南迁,团结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全体师生员工保护学校。
与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冯法祀等人成立综合性艺术团体“一二七艺术学会”。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己丑)54岁
出席在前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一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当选为全国文联的全国委员、文联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和北京市人民政协委员。
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1950年(庚寅)55岁
在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上为战斗英雄画像。
为创作《毛主席在人民中》画了大量速写和构图。
1951年(辛卯)56岁
抱病到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为劳模、
民工画像,搜集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素材。
7月,患脑溢血,半身不遂。
1952年(壬辰)57岁
抱病卧床一年有余,脑溢血病症尚未完全消除。
自9月起,加强身体锻炼。
1953年(癸巳)58岁
抱病指导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工作,为结业班的学生讲课,
为教员油画和素描进修小组上课。
为抗美援朝的志愿军画《奔马》。
9月23日,担任第二次文代会执行主席,脑溢血症复发。
26日晨,逝世于北京医院。
周恩来总理前往吊唁。
入葬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徐悲鸿艺术之路:
自幼习画艰难求索
江苏省宜兴县内有条河叫塘河,
河上有座石拱桥名屺亭桥。
徐悲鸿于1895年7月19日出生在屺亭桥镇的一个平民家庭,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
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
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徐悲鸿9岁起正式从父习画,每日午饭后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
并且学习调色、
设色等绘画技能。
10岁时,已能帮父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还能为乡里人写“时和世泰,人寿年丰”等春联。
13岁随父辗转于乡村镇里,卖画为生,接济家用。
背井离乡的日子虽然艰苦,却丰富了徐悲鸿的阅历,开拓了其艺术视野。
17岁时,徐悲鸿独自到当时商业最发达的上海卖画谋生,并想借机学习西方绘画,但数月后却因父亲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
志向高远的徐悲鸿在20岁时再度来到上海,开始了新的人生起步。
在友人的扶助下,他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为日后的赴法留学打下了一定的法语基础。
其间认识了著名的油画家周湘、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剑父,在画作上得到了他们的赞许和指点,
增强了绘画创作的信心。
他还结识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其影响下确立了自己的创作思路。
在康氏“鄙薄四王,推崇宋法”的艺术观念影响下,他对只重笔墨不求新意的“四王”加以贬薄,认为只有唐代吴道子、
阎立本、李思训,五代黄筌,北宋李成、范宽等人的写实绘画才具精深之妙。
在康有为的支持下,他观摩各种名碑古拓,潜心临摹《经石峪》、《爨龙颜碑》、《张猛龙碑》、《石门铭》等,深得北碑真髓,
书法得以长进。
后获得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的资助,在日本,徐悲鸿饱览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画家能够会心于造物,
在创作上写实求真,但在创作上缺少中国文人画的笔情墨韵,无蕴藉朴茂之风。
徐悲鸿从日本归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
在京期间,相继结识了蔡元培、陈师曾、梅兰芳及鲁迅等各界名人,深受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
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旅欧深造孜孜不倦
在北洋政府的资助下,
24岁的徐悲鸿到法国学习绘画。
抵欧之初,他参观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皇家学院的展览会以及法国的卢佛宫美术馆,
目睹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优秀作品。
徐悲鸿深深感到自己过去所作的中国画是“体物不精而手放佚,动不中绳,如无缰之马难以控制。
”于是,他刻苦钻研画学,并考入巴黎美术学校,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开始接受正规的西方绘画教育。
弗拉芒格擅长于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其画作不尚细节的刻画而注重色彩的和谐搭配与互衬,对徐悲鸿日后油画风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徐悲鸿每日乐此不疲地进行西洋画的基本功训练,上午在巴黎美术学校学习,
下午去叙里昂研究所画模特儿,
有时还抽空去观摩各种展览会。
此期间他有幸结识了著名画家柯罗的弟子艺术大师达仰,每星期日携画到达仰画室求教。
达仰“勿慕时尚,毋甘小就”及注重默画的艺术思想对他影响较大,使得他没有追随当时法国日渐兴盛的现代派画风,
而是踏踏实实地钻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学院派艺术,在继承古典艺术严谨完美的造型特点的同时,
掌握了娴熟的绘画技巧。
留学4年之后,徐悲鸿的绘画水平已达到可与欧洲同时期的艺术家相媲美的地步,其油画作品《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沙龙)。
由于北洋政府一度中断学费,徐悲鸿被迫转至消费水平较低的德国柏林。
在那里,徐悲鸿仍然不放过每一个学习的机会。
他求教于画家康普,到博物馆临摹著名画家伦勃朗的画作,并且常去动物园画狮子、老虎、马等各种动物,
以提高自己的写生能力。
当徐悲鸿重新获得留学经费后,便立即从德国返回法国继续学习。
他抓紧每一寸时光,在名师们正规而系统的训练和他本人孜孜不倦的努力钻研下,绘画水平日渐提高,
创作出一系列以肖像、
人体、风景为主题的优秀的素描、油画作品,如《抚猫人像》、《持棍老人》、《自画像》等。
徐悲鸿在旅欧的最后阶段还先后走访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
罗马及瑞士等地。
美丽的异国风光令他陶醉,欧洲绘画大师们的佳作令他受益匪浅。
长达8年的旅欧生涯,塑就了他此后一生的审美意趣、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
技融中西名垂画史
学有所成的徐悲鸿在32岁这一年回到中国,
开始在国内投身于美术教育工作,
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
他参与了田汉、欧阳予倩组织的“南国社”,积极倡导“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南国精神”。
他陆续创作出取材于历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绘画,这些画作借古喻今,观者从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画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之情。
1931年日军侵华加剧,民族危亡之际,徐悲鸿创作了希望国家重视和招纳人才的国画《九方皋》;1933年创作了油画《徯我后》,表达苦难民众对贤君的渴望之情;
1940年完成了国画《愚公移山》,赞誉中国民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夺取抗日最后胜利的顽强意志。
除此之外,还创作了《巴人汲水》、《巴之贫妇》等现实题材,《漓江春雨》、《天回山》等山水题材以及大量人物肖像和动物题材的作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在担任政务、行政工作的同时,仍笔耕不辍地进行创作,满腔热情地描绘新中国建设中的新人、
新事、新面貌。
他为战斗英雄画像,到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为劳模、民工画像,搜集一点一滴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素材。
不幸的是,这一切艺术活动因画家过早地离开人世戛然而止。
徐悲鸿的作品,无论是油画、国画还是素描,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他在油画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使印象主义的光与色的表现与古典主义严格而完美的造型相结合。
在早期中国油画家中,杰出者首推徐悲鸿。
在素描方面,徐悲鸿成绩卓著。
他的素描既是绘画训练的习作,为他的国画和油画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同时又是具有欣赏和研究价值的艺术品。
其一生中,仅画人体素描就不止千幅。
徐悲鸿在国画方面的造诣也很深厚。
他是国画创新的艺术实践者,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第一个把欧洲古典现实主义的技法融入到国画创作中,
创制了富有时代感的新国画。
以人们熟知的画家的马画为例,从这类作品中既能欣赏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造型和笔墨之美,
又能观察到物象局部的体面造型和光影明暗。
徐悲鸿凭藉着他的天才智慧、坚毅的精神和毕生的努力,
成为近现代中国画坛上少有的能够全面掌握东西方绘画技法的艺术大师。
创作于1938年,当时日寇侵占了我大半个中国,
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徐悲鸿怨愤难忍。
他画的负伤雄狮,回首跷望,含着无限的深意。
他在画上题写:“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以聊抒怀。
”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时的思想。
这是一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杰作。
中国被称作东方的“睡狮”,现在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大部分国土,“睡狮”已成了负伤雄狮。
这头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

⑥ 重庆有没有3D魔幻艺术馆

有。
一个是重庆来3D魔幻艺术馆源,座落于重庆市游乐园内(南坪会展中心旁),是由《全国3D魔幻艺术巡展》和《英国外星人科学展》共同携手打造,属重庆首家集“3D互动艺术与科幻展示”为一体的艺术体验展览馆。

另外一个是在重庆市渝中区民权路88号日月光广场负1楼(较场口地铁站,KFC旁);展览时间:2013年09月19日--2014年01月05日 营业时间:09:00---22:00

⑦ 在加拿大国家美术馆到的这张图,忘了看是哪个大师的。求问是哪个大师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该画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放大表现老农的《父亲》已成为中国当代人像油画里程碑式的作品。作者罗中立(当时还是四川美院的一名学生)也由此被誉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价格为400多元。尽管美术馆收藏作品支付的仅仅是材料费,但对画家来说,作品被国家美术馆收藏是一种莫大的荣誉。罗中立,1948年出生于重庆郊区,1968年从四川美院附中毕业后主动到大巴山农村生活10年。1980年,尚在四川美院学画的罗中立以一幅超级写实主义作品《父亲》而一举成名,该作品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的打动了无数中国心。1975年的除夕夜,罗中立在他家附近的厕所旁边,看到一位从早到晚一直叼着旱烟,麻木、呆滞守粪的中年农民。罗中立回忆当时:“一双牛羊般的眼睛却死死地盯着粪池。这时,我心里一阵猛烈的震动,同情、怜悯、感慨……一起狂乱地向我袭来,我要为他们喊叫!”后来,他画了守粪的农民,之后又画了一个当巴山老赤卫队员的农民,最后才画成现在这幅《我的父亲》,开始画的名字是“粒粒皆辛苦”,后改成《我的父亲》(又名《父亲》)。作为《父亲》的“伯乐”,栗宪庭回忆说:“发现《父亲》其实很偶然。1980年,罗中立创作完油画《父亲》时还是四川美术学院的学生,当时这幅作品参加四川省青年美展,《美术》杂志社领导去参加了,带回来一些照片。我是《美术》杂志的责任编辑,有发稿权,在公室看见《父亲》照片时,我跟罗中立并没有交往,之前只是刊发了他的女知青图等作品。但《父亲》让我特别震动,画的尺寸是用画伟人的规格,画里的农民父亲形象强调了真实的面貌,充满了人性关怀。虽然当时他还是个学生,我还是在1981年第1期《美术》杂志封面上选用了。”栗宪庭当时也是顶着压力刊发《父亲》的,但让他欣慰的是,《父亲》得到了中国青年美展很多评委的认同,随后《父亲》被评了一等奖。当然,在那个年代,这幅画不可避免要受到非议。有些批评家说,《父亲》“污蔑了中国农民的形象”,“没有反映解放后中国农民的新变化”。于是,油画《父亲》在最后定稿时,就有了一处细节的修改。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在父亲的左耳上,夹了一支圆珠笔。据说,这样就体现了解放后的农民已经是有文化的农民了。把一切艺术品都贴上政治标签,是“文革”期间最为流行的艺术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这种有害的思想流毒还远未肃清,对油画《父亲》的影响也不能幸免,圆珠笔这个小小细节是那个时代抹不去的标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细节深刻地诠释了油画《父亲》本身产生的历史,成了《父亲》的胎记。它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外延意义比用文字来解释要好得多。2005年,已是四川美院院长的罗中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表示,要重画《父亲》。他说,“当时《父亲》的社会性更胜过艺术性。如果在20年之后的今天,让我再画《父亲》,我会的从绘画、艺术本身来构思,不会还是社会属性很多的那种东西”。油画《父亲》所承载的东西是不可能重写重画的。《父亲》一旦诞生了,它就属于历史了。我赞同当年大胆推荐《父亲》的资深艺术批评家栗宪庭的观点,“重画《父亲》没有意义,即使是画一个当代农民父亲形象也无法超越当年的《父亲》”。我想,甚至连那个不伦不类的圆珠笔都不能修改。它可能是败笔,是政治符号。但它佐证了“文革”后,中国艺术在思想解放的道路上走得如此艰辛;它让我们今人反省,不要走回头路,不要重演历史的笑剧。还有一些比较长贴给你吧9月,《美术》发表了邵养德的长篇文章《创作、欣赏、评论》。文中说:青年画家罗中立同志创作的《父亲》,是幅反映当代农民"疾苦"的油画。自从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展出以后,得到很多人的赞赏,感动了的人。足见创作农村题材的主题性绘画,已受到普遍的重视。但是,艺术家如何反映农民的"疾苦",这是值得探讨的重大课题。有的评论者说,《父亲》"是当代中国农民的形象",还是"八亿农民的父亲"呢

⑧ 令你最满意的一张景物照片是怎样的

我至今仍在努力拍出最让我满意的风景照,每次到一个地方我都会拍很多的风景照,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特别满意的,应该是走过的风景还不够多吧,还是应该多出去走走的,遇见新的风景,遇见新的人群。

热点内容
数学老师推荐信 发布:2025-07-08 04:44:51 浏览:167
mc另类压声教学 发布:2025-07-08 04:35:41 浏览:891
古代地理学巨著 发布:2025-07-08 04:35:00 浏览:600
松鼠公开课教学设计 发布:2025-07-08 04:08:22 浏览:946
中国房价历史 发布:2025-07-05 16:22:07 浏览:309
2年级的英语 发布:2025-07-05 13:33:31 浏览:773
初中物理电动机 发布:2025-07-05 11:48:09 浏览:245
慈利教育网 发布:2025-07-05 11:15:09 浏览:622
奥特曼黑历史 发布:2025-07-05 05:13:59 浏览:8
2017全国二语文试卷 发布:2025-07-05 02:17:04 浏览: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