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编译文言文

编译文言文

发布时间: 2020-11-23 15:19:22

A. 常见的文言文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郑人买履
[原文]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自己忘了带尺寸了)就说:“我忘记带尺码了。”返回家去取尺寸。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守株待兔
[原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韩非子•五蠹》)
译文:
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一天,一只跑的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B. 文言文编程可行吗

俺觉得也是可行的 可以向两个方向发展 但是似乎没有意义
1、一个缩小单个词素的语义范围 这样就成了 外语编程的中文版了 例如像易语言 风靡一时的汉编就是在这个工作(似乎没有什么大的成效)
2、增加系统的并行性 穷举句子中单个语素的所有语义 然后得出许多有意义的句子 当然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很多的副作用:1)增加系统负荷 2)结果会超出程序员预期 当然第二条是最致命的 结果无法预期的程序结果 直接影响了下一步程序
另外自我思考的人工智能 与用什么语言好像没有啥关系

C. “懂我的人,没必要解释。不懂我的人,废话再多也没有用”用文言文怎么

“懂我的人,没必要解释。不懂我的人,废话再多也没有用”用文言文就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D. 文言文《何为仁者》选自《智囊》的翻译是什么

冯梦龙的《智囊》分为十部二十八卷,有 序、智囊自叙、上智部总叙(见大卷一 、远犹卷二、通简卷三、迎刃卷四.、知微卷五)、明智部总叙 等,其中段落的名字大多也是以人名命名的。LZ所说的“何为仁者”可能是编译的人加上去的小标题,也可能是确有此段我记错了。如果LZ能把需要翻译的文言文发上来,我们就比较容易帮你翻。

E. 文言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翻译

我帮你找了下资料,供参考如下:
《孙子·谋攻篇》原文——“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败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曹操等十一家注《孙子》“知彼知己”下有一“者”字,另本无“者”字。)从这则军事格言的语境上分析,孙子认为,“知彼知己”,在战争中会百分之百的取胜;“不知彼而知己”,在战争中胜败参半;“不知彼不知己”,在战争中百分之百的失败。三种情况,每况愈下,刚好成正比。此处“百战”意译反觉不妥,以直译为上。

谓予不信,请看当今众多学者的翻译:

1978年4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十一家注孙子》附有当今我国著名军事理论家郭化若译的《孙子》。他对孙武的这句名言的翻译是:“所以说,了解敌人,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各半;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就会每战都有危险。”(第77页至78页)

台北市常春树书坊出版的一也编译的《白话孙子兵法》,对孙武的这句名言的解释是:“所以说,能够知道自己,同时也能够知道别人,那么纵有百次战争,也不致发生危险。假如只知道自己的实力还可以,而不知道别人的实力究竟如何,那么一旦作战可能是胜,也可能是败。假如不知道别人的实力如何,也不估计自己的实力,那么必然的会打一次败一次。”(第76页)

1978年5月,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齐光撰著的《孙子兵法评注》,对孙武的这句名言的评注是:“所以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的,百战都没有危险;不了解敌方而仅仅了解自己,一胜一败;既不了解敌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次打仗都得失败。”(第65页)

1992年5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陈济康、吴建华合译的《白话武经七书》,对孙武这句名言的译文是,“所以说,知彼知己百战不败;不知彼而能知己可能胜利,也可能失败;既不知彼又不知己,每战必败。”(第39页)

1992年5月,成都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军事艺术编委会编写的《白话中国兵书》,对孙武这句名言的翻译是,“所以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但了解自己,或者胜利,或者失败;既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次用兵都会有危险。”

F. 买文言文类的书是编著还是编译的好

如果是为了学习文言文,尽量不要看有译文的。
第一,这样不利于自己去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如果自己仅仅用字典,反反复复地读懂一篇文言文,就是一个极大的进步,能读懂八到十篇,就等于打开了文言文的大门,今后再也不用为文言文发愁了。
第二,同样的文言文,翻译和理解都有一定的差异,只有相对的对与错,没有绝对的标准。人家翻译的,只能是一家之言,不能作为依据。

G. 文言文井水之疑中居的意思

二蟆(一作二蛙、二蟆议徙、二蟆同居小池)
【原文】
二蟆同居小池,天久不雨,池涸,议他徙。路过一井,其一悦之,将跃入,其一曰:“井水固佳,苟有他故,不适吾意,又焉能出?故但顾目前而不图其后者,取祸之道也。”
【注释】
1、这则小故事出自《伊索寓言》,见于清末、民国时期的《伊索寓言》译本,以文言形式翻译,主要有三种问世:蒙昧先生与懒惰生(罗伯聃)合作编译的《意拾喻言》;张焘辑《海国妙喻》;林纾与严璩、严培南合作翻译的《伊索寓言》。2011年3月五南出版社出版了颜瑞芳编辑的中文繁体本《清代伊索寓言汉译三种》,可参考。
2、居:生活。
3、雨:下雨。
4、但:只。
5、顾:考虑。
【译文】
两只蛤蟆一同生活在一个小池塘里,天很久不下雨,小池塘就快要干涸了,(他们)商量要搬到别处住。(他们决定出去找),路过一口井,其中一只蛤蟆很喜欢那口井,将要跳进去,其中一只蛤蟆却说:“井水固然很好,(但是)如果有别的原因,(进去了却)不合我的心意,我又如何能跳出来呢?所以只考虑眼前却不考虑以后的做法,是遭遇灾祸的做法啊。”

附录:井水之疑
【原文】
虎坊桥西一宅,南皮张公子畏故居也,今刘云房副宪居之。中有一井,子午二时汲则甘,余时则否,其理莫明。或曰“阴起午中,阳生子半,与地气应也。”然元气氤氲,充满天地,何他井不与地气应,此井独应乎?西士最讲格物学,职方外纪载:其地有水,一旦十二潮,与晷漏不差杪忽。有欲穷其理者,构庐水侧,昼夜测之,迄不能喻,至恚而自沉。此井抑亦是类耳。
【注释】
1、出自清代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2、子午:子时和午时。子时,夜里12点,即24点。午时,白天12点,即12点。
【译文】
虎坊桥西面一成住宅,是南皮张公子畏的旧居,现在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刘云房住着。宅内有一口井,子、午两个时辰打的水是甘甜的,其余时辰则不是这样,实在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有人说:“阴气生于午时之中,阳气生于子时之半,同地气相应啊。”但是元气广大无垠,充满在天地间,为什么其它的井不会与地气相应,而这口井独独相应呢?西方最讲究格物学,《职方外纪》记载:其地有水流,一天之中十二次涨潮,与测试的仪器日晷和滴漏不差一点儿。有想要穷究它的道理的人,在水边建造房子,日夜测量它,始终不能明白,以至于气愤而投水自尽。这口井或者也是属于这一类吧。

H. 怎样才能给古诗编译文

相对而言,古诗的译文编写比一般古散文要难,因为直接翻译便失去了韵味,但强求韵味,往往解释不清句子。所以,大多采取综合方法处理:
先解释字词、句子,即所谓“注释”;
然后,用类似于新诗的语言翻译全诗,即所谓“韵译”;
最后,写赏析。将诗人写作意图及表达方式做详尽的解说,便于读者更好的品味全诗。

I. 自学文言文一系列问题

文言文是文章,要靠理解来学习,如果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想背公式一样,那除了死记硬背也没什么方法了。其实学文言文跟学外语差不多,读得多了,自然而然就理解了,比想像中还要容易哦。

如果课本上的文章读起来比较吃力,建议你先从通俗小说读起,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通过这些阅读,熟悉古文的语境、语义、常用字词的用法。等这些都能顺利理解后,再选择更深一些文章和书籍阅读,逐步提高。

热点内容
有什么好歌 发布:2025-07-08 07:06:26 浏览:68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计划 发布:2025-07-08 07:06:19 浏览:841
数学老师推荐信 发布:2025-07-08 04:44:51 浏览:167
mc另类压声教学 发布:2025-07-08 04:35:41 浏览:891
古代地理学巨著 发布:2025-07-08 04:35:00 浏览:600
松鼠公开课教学设计 发布:2025-07-08 04:08:22 浏览:946
中国房价历史 发布:2025-07-05 16:22:07 浏览:309
2年级的英语 发布:2025-07-05 13:33:31 浏览:773
初中物理电动机 发布:2025-07-05 11:48:09 浏览:245
慈利教育网 发布:2025-07-05 11:15:09 浏览: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