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者判断文言文

者判断文言文

发布时间: 2020-11-23 15:54:15

『壹』 者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是什么

老师说者是表判断,也是语气词,她说的很对

者 zhě

〈助〉

(1) 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

(2) 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唐· 韩愈《杂说》

(3) 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

仁者,天下之表也。——《礼记》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语气助词,表提顿。)——《列子·汤问》

中有鲁人 冯三保者,精技击。——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间。——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4) 用在句末表示语气完毕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

(5) 用在句末,与疑问词相配合表示疑问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老子》

(6) 表示祈使语气

琴童接下马者!——《西厢记》

(7) 表示商榷

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 周之文致,用 夏之忠者。——《汉书》

(8) 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

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史记》

(9) “者也”两个语气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语气重点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也”在这里强调了肯定的语气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梁惠王上》

『贰』 文言文中,”所以...者”是什么句式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所以...者”是判断句。

“所以……者,乃……也”,意思是“之所以……,是因为……” 其中:“所以...者”就是“(事/物)之所以……(的原因)”。

(2)者判断文言文扩展阅读:

一、构成形式

构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条件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并且,可以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还可以在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 这样,根据用不用“者”、“也”的各种情况来看,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四种基本形式。

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

2、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

3、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

4、主语,谓语。(“兵,凶器。”)

二、句式特点

1、“者也”句式

1) 表示类属关系。

“滕,小国也。”

白话文:“滕国,一个小国家。”

2)表示等同关系。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白话文:“过去的九侯、鄂侯、文王,纣王的三公的。”

3)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白话文:“你的人,船啊;平民的,水啊。”

4)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

“夫战,勇气也。”

白话文:“作战,要靠勇气。”

5)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白话文:“良庖岁改刀,割了;族庖月更刀,折断了。”

2、“皆”“乃”句式

吾乃常山赵子龙。

白话文:我是常山赵子龙。

3、“为”“是”句式

余为伯儵。

白话文:我是伯鯈。

4、“非”“否”“莫”否定判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白话文:城墙不是不高啊,池塘也不是不深的,战争不是不精良的,粮食不是不多了,放弃它,这是地利不如人和”。

『叁』 怎么判断文言文的里的词性和句式那词性

文言词性的判断方法:见以下链接
http://blog.stnn.cc/StBlogPageMain/Efp_BlogLogKan.aspx?cBlogLog=1000929943
与词汇相比,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判断句式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 省略句式 疑问句式 否定句式
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倒装句式(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种民政部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疑问句式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莫)以及否定性动词(无).

『肆』 在文言文中,者……也 是什么意思呢

的……,用“者……也”表判断,在古文中常见为助完成判断语气的语气词,可不译。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白话文:廉颇,赵国大将)

2、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白话文:陈胜,阳城人)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白话文: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者:如果放在陈述句末,可作为语气词,可助终结、比拟等语气 。

也:“也”也为语气词,可助判断、强调、将然等语气。

(4)者判断文言文扩展阅读

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

文言判断句,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拥立的是公子扶苏。)

2、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我是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功劳。)

3、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就是现在一起埋在坟墓里的人。)

4、翩翩两骑来是谁?(两个骑马的人轻快地前来了,他们是谁?)

5、审谛之,顿非前物。(成名仔细看它,立刻觉得它不象先前那只。)

『伍』 文言文中者也句式都表判断吗有没有特例谢谢

如果你是学生的话,一般不会遇到所谓特例,只要不是太变态的卷子题目,你通常都可以认为这个句式表判断。
如果真有特例的话,你们老师就会特别叮嘱你们。

『陆』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的“之”的解释 (1)怎么判断文言文中的凑足音节

试为解答如下:
1、之:人称代词,它”这里复指前文的“核舟”。内
2、“之”作音节助词,容有两种情况:
(1)用在时间名词后面,凑足音节(或说:补足音节),无实义。如久之、顷之等。
(2)用在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或说:补足音节),无实义。如公将鼓之(《曹刿论战》)等。
希望对你有帮助。

『柒』 者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助词
1.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

例子:强~、老~、读~

2.用在某某工作、某某主义后面,表示从事某项工作或信仰某个主义的人。

例子:文艺工作~、共产主义~

3.(书面语)用在数词或方位词后面,指上文所说的事物。

例子:前~、二~必居其一

4.(书面语)用在词、词组、分句后面表示停顿。

5.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语气(多见于早期白话)。

例子:路上小心在意~
代词
指示代词,“这”(多见于早期白话)。

例子:~番,~边
常见含义
备注:加粗例句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例句
代词
1.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1

例: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翁失马》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③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④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⑤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用在名词后,相当于“......的人”

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②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③以君为长者——《唐雎不辱使命》

3.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的时候”

例:①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4.放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的几个人或几件事。

例: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5。.……的原因

如::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6.判断语句

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助词
1.用在假设复句或因果复句中表停顿,以提示下文。

例: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曹者,与此案同!——《资治通鉴》

2.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3.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唐·柳宗元《黔之驴》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4.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构成“者...也”的结构。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生僻/不确定含义
1.(不确定)助词,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例: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不确定)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3.(生僻含义)通“也”:----《韩非子·八经》:“任事也无重……处官也无私。”《说苑·政 也理》:“鲁无君子也,斯焉取斯。”也均作“者”义解,而见古书中“者”“也”可互用。

『捌』 者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专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属或事物。

一、者的组词:

著者、占者、强者、尊者、弱者

若者、两者、后者、瞽者、前者

二、者的笔顺:

二、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者,别事词也。从白。

白话版《说文解字》:者,表示事物判断的代词。字形采用“白”作边旁。

三、相关组词:

1、再者[zài zhě]

再则。

2、亡者[wáng zhě]

代表死去的人,也表示某些因为黑暗生物,例如吸血鬼、亡灵、恶鬼等,对生前的世界有迷恋。

3、兀者[wù zhě]

断去一足的人。

4、候者[hòu zhě]

斥候,军中任侦察之事者。

5、昔者[xī zhě]

往日;从前。

『玖』 语文文言文中的者如何判断是否用于判断句

构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条件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并且,可以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还可以在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 这样,根据用不用“者”、“也”的各种情况来看,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五种基本形式。

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

2、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

3、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

4、主语,谓语。(“兵,凶器。”)

5、主语+“是(为)”+谓语。 (“安能辩我是雄雌?”)

在判断句的主谓语之间还经常出现副词充当状语。例如,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否定判断例如:“身非草木”;“是非君子之言也”。这里的“非”虽然可以译作“不是”,但它的词性为副词,而不是系词。
又如用语气副词“则”、“即”、“诚”、“乃”等加强判断语气,用范围副词“皆”表示判断的范围等,也是判断句常见的情况。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吾乃梁人也。”
“是皆秦之罪也。”
有个别带动词“为”的句子也表判断,如:“余为伯儵”
者也类

句式特点

一、“者也”句式

南冥者 ,天池也
者也判断句

1、 表示类属关系。
“滕,小国也。”
2、 表示等同关系。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3、 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曹公,豺狼虎也”
4、 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
“夫战,勇气也。”
5、 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二、“皆”“乃”句式
吾乃常山赵子龙

三、“为”“是”句式
余为伯儵

四、“非”“否”“莫”否定判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五、语意判断句
刘备天下枭雄

『拾』 判断是什么文言文句式(被动句 判断句 否定句 倒装句) 1.君民者,岂以陵民 2.龟者,是天下

倒装

热点内容
松鼠公开课教学设计 发布:2025-07-08 04:08:22 浏览:946
中国房价历史 发布:2025-07-05 16:22:07 浏览:309
2年级的英语 发布:2025-07-05 13:33:31 浏览:773
初中物理电动机 发布:2025-07-05 11:48:09 浏览:245
慈利教育网 发布:2025-07-05 11:15:09 浏览:622
奥特曼黑历史 发布:2025-07-05 05:13:59 浏览:8
2017全国二语文试卷 发布:2025-07-05 02:17:04 浏览:679
德阳是哪个省的 发布:2025-07-05 01:20:18 浏览:562
欧豪年彩墨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05 00:38:16 浏览:713
教学实践内容 发布:2025-07-04 21:32:22 浏览: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