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作业学科顺

作业学科顺

发布时间: 2020-11-23 17:51:05

① 有没有类似于作业帮的软件,能解决大学基础学科,比如高数,大学物理,有机化学

可以试试“一起刷高数”,里面也有数学建模、大学物理和概率论等其他相关学科

② 为什么高中生经常在语文课上做别的学科作业

高正学习非常紧,作业非常多,但是时间却很紧,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下的作业只有在别的老师课上完成,语文课应该是影响最小的一个,因为大家都是中国人语文这个学科总体差别不会太大,而且语文课缺课几节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对于作业非常多但是没有那么多时间的高中生来说,在语文课上写其他课作业是最好的选择。

③ 1、急救作业题目: 在急救这门学科中想要学到什么知识

在急救这门学科中想要学到知识,
急救常识最基本的包扎方式等等,
这是在遇到一些小伤时这是可以自己包扎的。

④ 常识综合艺体学科作业如何布置

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不但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教学不足。通过作业的练习,学生就能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化、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但是,如果教师布置作业不合理,数量过于多,目的性又不强的话,就会导致学生对作业不感兴趣,渐渐的就会对数学不感兴趣,最后甚至是抵触老师,欠交作业,这样作业也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 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成长环境、行为习惯等诸多因素,我们可以将学生作业类型分为基础篇、提高篇、拓展篇、趣味篇。基础篇就应该以书本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做为那些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相对较低,接受能力差,缺乏探究精神和求知欲望学生的作业;提高篇的题目应该在基础篇的基础上走向拓展题,作为一个能起到过度的作用良好枢纽;拓展篇则为学生的扩展引申题目,考察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趣味篇就如一支预备部队,随时待命,在学生学习兴趣下滑时,使用趣味篇,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怎样才能让学生对神奇的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到数学的天空里飞翔,重要一点还是在于作业的设计。怎样的作业设计才能引起学生好胜的心去完成它;怎样的作业设计才能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我认为应该从以下的作业设计入手: 一、预习“重精不重多”。 有效的预习是学习的基石,它能有效地帮助你掌握好课堂的知识。如何才能有效的监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可以通过笔记摘录,要求学生在看完相应的内容后,对本次内容的重点用几句话来归纳,或提出自己预习后不懂得的问题,学习完后自己亲自解答。这样更有效的保证学生上课的集中力,有助于提高每一次的学习质量。 二、生活化作业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连,很多的知识都能有效地指导我们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所以最好的作业并不来源于书本,而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为学生营造了很好的数学学习舞台,也给学生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情景,每一个情景就是一道活生生的数学题,因而数学作业应更生活化。例如;在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后,马上布置学生进行编题作业,要求作业要体现本单元的知识,并借身边的、贴近自己的事物或情景来编题,并写出自己的体会。从学生的体会中,感受到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有了更深的了解,对生活存在的问题,找到了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是书本作业无法带给学生的。 三、阅读性作业 有人觉得很奇怪,阅读不是语文科的事情吗?数学科也要阅读?其实课外书的阅读是没有学科之分的,语文有语文的阅读书籍,数学也有相应的书籍,提高学生的课外知识不仅仅是语文科的事情。课外时间阅读相关的书籍,并以小海报、小板报的形式展现。这样的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仅利用课余时间翻阅资料,更发挥自己的美术天赋,设计出一份份精美、别致的数学名人小海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名人的成就来之不易,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达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与责任。 四、“有错不改”的作业 本人对作业采取“有错不改,多次修改,改终评分”的方法,发现作业中的错误时,只做出记号,不再批改,发回给学生,由学生自行订正后,再给予适当的评价,这样的批改方式,能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同时使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体验到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增强自信心。

⑤ 家庭作业算不算一项学科呢

家庭作业就是作业的一种,他属于学科的任务,它不是一项学科。

⑥ 怎样理解人类的学科体系我们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懂,求解

依据新《课标》编写的教科书还应不应该追求完整的学科体系,是目前讨论的一个话题。其实,这不应成为问题的。新《课标》“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的理念,并非指不应去追求学科体系及其完整性,只是不刻意追求罢了。事实上,新《课标》也建立起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因此,真正需要讨论的是怎样才能编制出能体现《课标》精神的、体系较为完整的教科书。而要编制出这样的教科书,首先必须清楚《课标》到底构建起了一个什么样的学科知识体系。
所谓学科体系,指人们按一定体例将相关历史内容联结构成的整体。它一方面受历史自身逻辑的制约,另一方面与构建的体例紧密相关。前者指学科体系必须合乎历史客观本身。后者指因编排体例而对知识的选择和结构方式不同从而导致学科体系特征不同。那么,新《课标》构建的是一种什么风貌的学科体系呢?那就是按学习主题方式呈现的人类文明动态演进的知识体系。它与章节体教科书的知识体系是不相同的。章节体教科书对历史采用的是一种对社会形态的时序性分章节叙述,强调的是社会形态的时序性演进,于是,同时段的历史内容都可成为它摄取的对象,并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序列加以介绍,从而构成一种网状知识结构体系。新《课标》是按人类文明演进的主题来构建学科体系、编选学习内容,它所强调的是内在的意义联系;于是,在知识的选择上就具有了一种排他性,即对非主题内容不接纳的特征。它弹性小,可容性不大。历史内容在这里被结构为一种面对学习主题的向心性聚合存在状态。人类文明演进史在这里是通过捕捉历史长河中每一阶段“航标的亮点”(《课标解读》语),即凸显了的时段主要特征之间的大步流星式转换勾画出来的。那么,这能否算是一种学科体系呢?答案是肯定的。
人类历史并非是平铺直叙的安流缓进,而是分时段主题突破式跨越前行。这是因为历史的不同时段有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抓住历史各个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来编写历史,当然合乎历史本身的客观逻辑。比如,中国古代史,新《课标》虽只列了九个学习主题,除科技、思想文化外,七个主题是属于历史长河中前后相续的“航标亮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仔细想想,中国古代的历史,不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吗。也就是说,从宏观总体而言,新《课标》勾画出来的显然是中华文明较完整的动态演进历程,是自成体系的。就主题的内容而言,《课标》虽简约却具有较完整的内部知识结构。如中国古代史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它虽然不像传统的以人类社会形态为标准的章节体教科书那么内容详实,但体系却是完整的。传统章节体教科书的一般编法是:“我国早期人类(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氏族公社(山顶洞人、氏族公社、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级社会的产生及炎、黄、尧、舜、禹的传说。”再看新《课标》的“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学习主题,它不但砍掉了“蓝田人”、“山顶洞人”、“氏族公社”、“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蚩尤的传说”、“禅让制”、“阶级的产生”等大量内容,也没有了原始群居→氏族公社→阶级社会产生这个演进的总体逻辑框架,显得有点“七零八落”“毫无体系”。但从它自己的编选标准和体例看,即从祖先创造的文明成果和主题呈现方式的要求看,却又是自成体系的。本主题中,《课标》所列三大内容:1.以元谋、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特征;3.知道炎、黄、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历史的区别,实际上已经充分展示出了“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学习主题。因为它将中华文明从何起源、什么特征、人文初祖为谁等基本要素囊括了进来。而“人类,粮食和祖先崇拜”是“中华文明不可须臾缺少的三个根本内容。通过这三项内容标准,学生可以看到史前时期祖先的生存方式,又可以了解这种生存方式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所起的作用。《课标》的内容标准比较集中地表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情况”(《课标解读》语)。新课标确实构建起了一个新的学科体系。因此,问题并不在于是否要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在于追求一种什么样的学科知识体系,是传统的还是新的。通过凸显历史长河中的“航标亮点”,从而构成文明动态的演进历程,这就是新《课标》的学科体系。但是,我们对已经问世的几种实验教科书的研究中发现,它们在学科体系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些实验教科书呈现出两种体系并存的现象。所谓两种学科体系并存,指传统体系和新《课标》体系同存于一种教材之中,从而使教科书显出一种逻辑混乱的情况。本来,新《课标》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用主题呈现方式来构建人类文明史的新学科体系。但我们发现,囿于传统观念,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随时表现出一种回归传统学科体系的倾向。教科书虽在总体上遵循着新《课标》的主题呈现式进行编排,但在主题下的学习内容上,又往往用传统体例眼光尽量地不遗漏传统学科体系的知识内容,使教科书在局部范围内更像传统教材而不像新《课标》教科书。以中国古代史“统一国家的建立”这一主题为例,有的教科书将一些与本主题根本无关的内容如“两汉经济”、“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政”等拉了进来。课题的设置顺序仍是先政治,再经济,再民族关系,再文化。《课标》的“统一国家的建立”这一学习主题的标题也被改为“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从而成为地道的传统型标题。这两个标题,看似相似,却相去甚远:“统一国家的建立”,要求介绍这个统一国家何时形成,怎样完成统一,又怎样巩固和发展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又遇到了哪些挑战。其叙述指向是“统一国家”。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它要求全面介绍这两个帝国:他们的建立,他们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他们的灭亡等。其叙述指向是秦汉王朝。这显然是地道的朝代世系性传统标题。这种情况在已问世的教科书中是较多存在的。这种不同体系兼而有之的编排,结果是无论哪一种学科体系都不能真正建立起来,从而使教科书失掉一条一以贯之的简明脉络。
教材能否突出主题,知识点能否围绕主题,是能否真正建立起学科体系的关键。但是,在学习主题的突出上,无论在子目的设置及行文处理上,还是练习的编制及活动课的安排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比如,将“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主题中的“简述河姆渡、半坡遗址原始农耕文化特征”一课的标题,改成“星罗棋布的氏族部落”。使中心由突出农耕文化特征转向了氏族公社,从而背离了主题。就行文而言,同样一个历史知识,由于主题意识淡薄,笔下之“史”往往与《课标》要求相去甚远。比如,铁器、牛耕的使用,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学习主题出发,介绍当然应侧重在其为个体生产提供条件,使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从而成为战国改革的深层根源。但有的教科书,是从生产工具史的角度,就牛耕而牛耕,铁器而铁器进行介绍,知识点游离于社会变革主题之外。又如“战国社会大变革”一课,某种教材设计了四个课后学习栏目:“每课一得”、“材料阅读”、“自我测评”、“活动建议”。但其中只有“自我测评”栏目中的一个设计是围绕“社会大变革”这一中心的,其余均与本主题的指向无关。在“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有的教材介绍了货币史,不是从统一货币的角度,而是从纯货币发展史角度来介绍,如此等等。这种设计没有把学生引向学习主题,因此是不妥当的。
主题意识在本轮课改中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无论内容和形式多么“新异”都会失败。如何理解新《课标》的体系并按此体系编教材,是很关键的问题。

⑦ 学科作业通里面的用户名是什么

点底部的“消息”然后找到“收件箱”再点进去

⑧ 如果你在上课时看到有学生在写其他学科的作业,你该怎么

当没 发生,我想该名学生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假如他成绩好。这些完全回不影响他答的成绩。假如他成绩不好。他也许只是在应付而已。不管他好或者不好,世界还是现在的世界。他还是他。成绩还是成绩。一切都不会有多大变化。

⑨ 认真完成学科作业说说有哪些收获

对于理科作业认真完成固然重要但多做题更重要,对于文科来说写不是最重要,记住才是关键

⑩ 教习は入校から卒业までのスケジュールを作成しますので、免许取得に必要な作业(学科の顺番、技能の予约

教习は入校から卒业までのスケジュールを作成しますので、免许取得に必要な作业(学科の顺番、技能の予约待ち等)がなく、予定通りに免许取得が可能になります。
-----------中文意思,如下-------
驾驶教习(过程)是这样的,首先从入学开始,就制定好了一直到毕业为止的学习日程,
没有为了取得驾照而必须完成的作业(例如:学习项目的顺序,以及实操预约),只需要按照制定的学习日程,就可以取得驾照。


热点内容
中国房价历史 发布:2025-07-05 16:22:07 浏览:309
2年级的英语 发布:2025-07-05 13:33:31 浏览:773
初中物理电动机 发布:2025-07-05 11:48:09 浏览:245
慈利教育网 发布:2025-07-05 11:15:09 浏览:622
奥特曼黑历史 发布:2025-07-05 05:13:59 浏览:8
2017全国二语文试卷 发布:2025-07-05 02:17:04 浏览:679
德阳是哪个省的 发布:2025-07-05 01:20:18 浏览:562
欧豪年彩墨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05 00:38:16 浏览:713
教学实践内容 发布:2025-07-04 21:32:22 浏览:431
云南教育论文 发布:2025-07-04 18:10:10 浏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