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新学科叫什么

新学科叫什么

发布时间: 2020-11-23 18:02:33

❶ 新能源属于什么学科

新能源有很多种类:

其中这几年提及的较多的有: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版质能源等,受地域限制权的还有如地热能,海洋潮汐能等等。

其中太阳能的研发主要隶属于材料学领域:上海可供选择的院所院校都很多,一般大学的材料系,物理系,化学系都有相关研究课题。院所如:上海硅酸盐所,上海技术物理所,上海应用物理所等。

生物质能源则属于化学领域中的绿色化学口:绿色化学主要属于化学系及生物化学系的研究内容,主要大学中的化学系可能已有或打算有作该领域的研究,院所可以参考上海有机所等化学所系。

核能属于核科学工程口:目前本科开设此学科的只有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没有本科院校有此专业;上海与核相关的院所有 上海应用物理所(前身:上海核科学技术研究所)

其它的如风能潮汐能等属于工程类学科,应用性很强,本科只有电力学院和海洋学院会有类似学科,综合类大学中较少涉及此项目。上海可选的有:上海电力学院。

新能源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词,所涉及的学科很多,所以需要学习的内容也很多:一般主要课程应当包括:普通物理教程,普通化学及有机化学或材料化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可以选修:生物化学,模拟(数字)电子线路等等专业学科课程。

❷ 什么学科才算是“新工科”

新工科(Emerging Engineering Ecation,3E)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新工科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具有战略型、创新性、系统化、开放式的特征。这并非指的是某一学科,而是一种新的工程教育理念。

❸ 将内在联系的学科合并成一个新的学科是什么学科

综合课程论把合并数门相邻学科内容形成的综合课称为( )。
dontouit | 2014-06-12
综合课程论把合并数门相邻学科内容形成的综合课称为( 广域课程)。

❹ 清朝学者王懿荣最早发现甲骨文,文化领域增加新学科叫什么

在清朝学者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文化领域出现了新的学科叫甲骨学,代表人物有甲骨四堂。

❺ 甲骨文形成了什么新学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0ODk0NTI4MA==.html?from=s1.8-1-1.2

甲骨文新学以破译甲骨文为目标。
观点认为甲骨文字和现代汉字非一一对应专
其如繁体国代表国家的兵和民属,代表对人的尊重。
而简体的国有宝贝,而没有兵民。也没有军民一心之地的意思,表示如宝对待之地
后司戊氏鼎上上个甲骨文字的意思,第一个是保佑,第二个是最厉害的农民,第三个是精锐卫戊。
所表达的意思是保佑民富军强的意思。
甲骨文字典-甲骨文新学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gzgxdj

❻ 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合并成一个新学科叫什么

答案:生物信息学
生物信息学:融合生命科学与计算机科技的新学科
20世纪后期,生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极大地丰富了生物科学的数据资源。数据资源的急剧膨胀迫使人们寻求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去组织这些数据,以利于储存、加工和进一步利用。

❼ 追女生的新型学科叫什么

恋爱心理学。。

❽ 一门新学科英语是什么

一门新学科
a new subject

subject
n. 主题;科目;[语] 主语;国民
adj. 服从的;易患…的;受制于…的
vt. 使…隶属;使屈从于…

❾ 新高考改革九十二个一级学科指的是什么

一级学科指的是学科大类,属于大门类下的学科分类。比如工学是一个大的学科门类,下设有计算机类专业,编号0809,这就是一级学科,再往后还可以细分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等具体专业,这就是二级学科。根据最新的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文件,一级学科共有92个:

01 学科门类:哲学

0101 哲学类

02 学科门类:经济学

0201 经济学类

0202 财政学类

0203 金融学类

0204 经济与贸易类

03 学科门类:法学

0301 法学类

0302 政治学类

0303 社会学类

0304 民族学类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0306 公安学类

04 学科门类:教育学

0401 教育学类

0402 体育学类

05 学科门类:文学

0501 中国语言文学类

0502 外国语言文学类

0503 新闻传播学类

06 学科门类:历史

0601 历史学类

07 学科门类:理学

0701 数学类

0702 物理学类

0703 化学类

0704 天文学类

0705 地理科学类

0706 大气科学类

0707 海洋科学类

0708 地球物理学类

0709 地质学类

0710 生物科学类

0711 心理学类

0712 统计学类

08 学科门类:工学

0801 力学类

0802 机械类

0803 仪器类

0804 材料类

0805 能源动力类

0806 电气类

0807 电子信息类

0808 自动化类

0809 计算机类

0810 土木类

0811 水利类

0812 测绘类

0813 化工与制药类

0814 地质类

0815 矿业类

0816 纺织类

0817 轻工类

0818 交通运输类

0819 海洋工程类

0820 航空航天类

0821 兵器类

0822 核工程类

0823 农业工程类

0824 林业工程类

0825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0826 生物医学工程类

0827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0828 建筑类

0829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

0830 生物工程类

0831 公安技术类

09 学科门类:农学

0901 植物生产类

0902 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

0903 动物生产类

0904 动物医学类

0905 林学类

0906 水产类

0907 草学类

10 学科门类:医学

1001 基础医学类

1002 临床医学类

1003 口腔医学类

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

1005 中医学类

1006 中西医结合类

1007 药学类

1008 中药学类

1009 法医学类

1010 医学技术类

1011 护理学类

12 学科门类:管理学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1202 工商管理类

1203 农业经济管理类

1204 公共管理类

1205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

1206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1207 工业工程类

1208 电子商务类

1209 旅游管理类

13 学科门类:艺术学

1301 艺术学理论类

1302 音乐与舞蹈学类

1303 戏剧与影视学类

1304 美术学类

1305 设计学类

❿ 新课程改革学科背景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教学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 对EPD课堂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 北京市东城区研修中心 陈红

EPD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其目的是通过对青少年和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改善环境、提高人口素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EPD课堂教学原则

EPD课堂教学原则是“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又称“16字实验原则”。

(一)解读“16字实验原则”

主体探究: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建构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主动探究精神与能力。

综合渗透: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以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为核心内容,将相关学科内容以及校内外相关信息综合起来,随机渗透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与能力。

合作活动: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将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及全班讨论与其他合作探究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

创新发展:教师要注重以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相关能力,并促进他们的发展,同时促进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新课程改革与“16字实验原则”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学习内容上,要精选对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如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在学习方式上,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与人合作,形成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态度。在课程资源上,要构建开放式的课堂,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可见,“16字实验原则”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16字实验原则”中的“主体探究”、“合作活动”符合新课程标准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16字实验原则”中的“综合渗透”符合新课程标准中“精选对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构建开放式的课堂”的要求;而“创新发展”是EPD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共同追求的目标。

二、EPD课堂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一)“主体探究”原则的实施

1.注重同步设计与同步推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

2.注重把指导学生做好课前知识预习与问题探究作为起步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促使课堂学习过程前移。

3.指导学生独立选定研究专题,并进行自主探究。

案例一:北京55中刘爱英老师的《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节课,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我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带领学生实地调查北京首钢,了解首钢在实行清洁生产方面取得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预习和调查的资料,通过展示、讨论、探究,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紧迫性,为北京首钢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最后,学生各抒己见,如何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一案例说明,教师非常重视课前知识预习和课堂自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真正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综合渗透”原则的实施

1.注重在分科课程教学中确定EPD相关知识点并实施渗透教育。

2.注重在综合课程教学中确定EPD相关知识点并实施渗透教育。

案例二:北京5中分校刘凤英老师《长江》这节课,教学内容主要有长江巨大的水能、长江的航运、长江洪灾等三部分内容。教师选择了“长江洪灾”这部分内容作为EPD渗透点。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让学生体验洪水的巨大破坏力。然后出示长江洪灾发生频率表格,让学生看出长江洪灾的发生频率很高。引出问题:长江为什么洪水多发?教师发给每组同学1998年长江洪灾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分析长江洪水多发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接着,让学生讨论: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洪呢?最后,教师小结:只有给水以家园,给万物生灵以家园,人类才有自己的家园;只有给水以活路,给万物生灵以活路,人类才能生存与发展。

这是在地理学科中确定EPD相关知识点并实施渗透教育的一个案例。从这个案例看出,教师认真分析教材,挖掘教材合适的EPD渗透点,并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充分参与,初步形成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提高了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三)“合作活动”原则的实施

1.注重为小组和全班讨论及其他合作探究活动提供较为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2.注重启发各层次学生参与讨论,以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精神和集体探究精神。

3.注重教师同学生的合作,有效发挥教师在深入理解难点并掌握重点知识方面的主导作用。

案例三:景山学校赵国红老师的《巴西》这节课,课前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为四个小组:巴西概况组、热带雨林组、巴西经济发展组、巴西之旅组。每个组有一张组员分工表,组员各负其责,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对各组的资料进行精选和把关。课堂上,巴西概况组的同学根据查询的资料,介绍巴西的位置、面积、人口、地形、气候等资料。热带雨林组的同学分别扮演林业部长、外国开发商、当地农民、生态学家等角色,通过角色模拟讨论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巴西经济发展组的同学模拟巴西工业部长、农业部长等政府官员与外商见面会商讨投资问题。巴西之旅组的同学模拟导游,带领全班同学走进巴西,领略巴西风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各组进行点拨、补充和评述。

这个案例说明,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角色扮演、辩论等形式多样的合作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和集体探究精神。

(四)“创新发展”原则的实施

1.注重通过EPD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形成创新精神与能力。

2.注重促进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在EPD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同步发展。

案例四:北京5中程翠烟老师的《传统工业区》这节课,教材采用案例编写的方法,以德国鲁尔区为案例,来讲述传统工业区。程老师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结合我国实际,增加了我国“东北工业区”这一案例,让学生根据资料分析东北工业区的区位优势、衰落原因,启发学生通过学习鲁尔区,借鉴鲁尔区的先进经验,为实现我国“振兴东北”的战略目标出谋划策。

这个案例说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为振兴东北献计献策,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了师生的同步发展。

三、新课程改革与EPD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为了便于理解,“16字实验原则”的内涵和操作方法都是按“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四个方面分别讲述的。但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综合运用,不可断章取义。

“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16个字中,最核心的是“主体”和“渗透”4个字,前者体现了主体教育思想,后者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这是EPD教育的两根理论支柱,缺一不可。因此,在进行EPD课堂教学实践时,一方面要分析和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EPD渗透点;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鼓励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说,要有新的教材观和学生观。这是新课程改革与EPD课堂教学实践的结合点。

(一)新的教材观

教材不是教学的至高权威和惟一依据。教师不是教材的执行者,而是教材的研发者。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和生活实际,对教材研究后进行二次开发。

(二)新的学生观

新的学生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小组学习与合作学习等。

(三)正确评价“综合渗透”(新的评价观)

评价一节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进行了EPD教育的渗透,需要把握两点:

1.把握好“度”。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EPD教育,并不是一节课中EPD的内容越多,效果就越好。要根据学科特点、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来决定。

北京5中分校刘凤英老师《长江》一课,渗透点是长江洪灾;景山学校赵国红老师《巴西》一课,渗透点是热带雨林砍伐与保护;北京55中刘爱英老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节课,则是在进行EPD教育。

所以,既要在教材中充分挖掘EPD的渗透点,又要掌握好分寸把握好度。不能因为过多的堆砌而冲淡了学科教学本身的特点。

2.要力求自然。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EPD教育,要做到自然、和谐,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大段的说教,而是通过具体事例、现象,让学生体验和顿悟,师生达到共鸣。

北京5中分校刘凤英老师《长江》一课,通过1998年长江洪灾的一段资料分析,让学生悟出人与水共存亡的道理;景山学校赵国红老师《巴西》一课,通过热带雨林砍伐与保护的讨论,使学生悟出环境与发展要协调一致的道理;北京5中程翠烟老师的《传统工业区》一课,通过分析工业区繁荣-衰落-振兴的过程,揭示人与环境协调-不协调-再协调的关系。北京55中刘爱英老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一课,通过大量关于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感性材料和图片,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迫切性。这些老师在教学中都非常自然地进行了EPD教育的渗透。

通过自然的渗透,既保证甚至提高了学科教学的质量,又使这节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深化和升华,可谓画龙点睛、锦上添花。

教学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章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都是前七次改革所不可比拟的。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潮流之中,相信它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因此,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一定社会中的教育是否要进行改革,而且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标乃至规模。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地说明了上述论断。
整个教育发展史的事实表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都将引发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刚刚过去的20世纪之所以被人们称做教育改革的世纪,其原因也在于此。
20世纪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迅猛的一个世纪。在社会发生如此急剧变革的时期,各国的教育必将随之而发生相应的改革,其中,涉及面甚广,可以被称做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的就有三次。在这三次世界性的课程改革期间,为了使改革达到预期目的,各国在教育方面所作的其规模或大或小的调整、完善更是难以胜数。
20世纪中国的教育也始终处于不断变革的历史进程之中。清朝末年学堂的兴办,癸卯学制的颁布,辛亥革命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期间的教育改革姑且不论,仅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五十多年的时间而言,除了几次重大的学制调整之外,在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领域,至少进行了七次较大规模的改革。
众所周知,我国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脱胎于欧、美、日等现代工业化国家的教育体制。尽管由于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以及国家所处的地域等存在着种种差异,各国的教育表现出互不相同的特点,有其个性的一面,然而,由于它们都是孕育、发展、完善于工业经济时代,所以,它们又表现出了非常相似的共同的特点,又有其共性的一面。也就是说,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实际上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由于它对于工业经济时代各国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所以各国政府对于教育都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越来越自觉地把教育作为实现国家目的的重要手段,以至于许多有识之士都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即国家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
工业经济时代的学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价值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生产者和劳动者,成为生产和消费的工具。学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价值。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人力资本理论。其专注于经济增长、不顾人的发展的教育模式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然而,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不着手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世界各国之所以不约而同地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原因也在于此。

2.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具有哪些特征?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对当代社会发展的特征做出准确的概括并非易事,在这里,我们只谈对当前世界各国教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几个时代发展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肇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新技术革命,对人类的生产、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预示着人类发展新时代的到来。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发表的《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的报告中,正式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此后,“知识经济”一词便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
知识经济是相对于人类曾经经历过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是人类生产方式的又一次重大变革。由于从20世纪如年代起,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因此,人们把21世纪称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因此,知识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相当于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劳动力,工业经济时代的原材料、工具、资本,而成为经济发展的直接资源。
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所谓知识劳动者,主要是指从事知识、信息收集、处理、加工和传递工作的劳动者。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将改变“文盲”这一概念的传统内涵,“文盲”一词将不再单纯是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也把知识经济称为“学习经济”。

热点内容
中国房价历史 发布:2025-07-05 16:22:07 浏览:309
2年级的英语 发布:2025-07-05 13:33:31 浏览:773
初中物理电动机 发布:2025-07-05 11:48:09 浏览:245
慈利教育网 发布:2025-07-05 11:15:09 浏览:622
奥特曼黑历史 发布:2025-07-05 05:13:59 浏览:8
2017全国二语文试卷 发布:2025-07-05 02:17:04 浏览:679
德阳是哪个省的 发布:2025-07-05 01:20:18 浏览:562
欧豪年彩墨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05 00:38:16 浏览:713
教学实践内容 发布:2025-07-04 21:32:22 浏览:431
云南教育论文 发布:2025-07-04 18:10:10 浏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