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陈蕃立志文言文翻译

陈蕃立志文言文翻译

发布时间: 2020-11-23 20:40:10

文言文 陈蕃立志 得到什么启示

原文:
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薜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请世志,甚奇之。

译文:
陈蕃十五岁时,曾经从不洒扫自己所住的房间,以至庭院房间内脏乱不堪。他父亲的朋友同一郡的薛勤来问候,问陈蕃说:“孩子,你为什么不清扫庭院以迎接宾客呢?” 陈蕃答道:“大丈夫处生在世,应当以扫除天下当做自己责任,怎么能局限于整理一间房呢?”薛勤知道他有整治天下的治国大志向,为他感到很惊奇。

寓意:
陈蕃立大志,做大事而不拘小节。薛勤从这一点上肯定了他。其实,从另一角度来看,“一屋不扫,又何以扫天下呢!”立大志应从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的才能。

Ⅱ 陈蕃立志的翻译

原文: 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薜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请世志,甚奇之。 译文: </B>陈蕃十五岁时,曾经从不洒扫自己所住的房间,以至庭院房间内脏乱不堪。他父亲的朋友同一郡的薛勤来问候,问陈蕃说:“孩子,你为什么不清扫庭院以迎接宾客呢?” 陈蕃答道:“大丈夫处世,应当以扫除天下为己任,怎么能局限于整理一间房呢?”薛勤知道他有整治天下的治国大志向,为他感到很惊奇。 谢谢采纳

Ⅲ 初中课外文言文 陈蕃愿扫除天下

原 文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 文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Ⅳ 古文《陈蕃立志》中能同意陈蕃所说的吗

网络的:

不同意。
读过这样一则小故事:东汉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仔细一想,陈蕃之所以不扫屋,无非是不屑而致。胸怀大志,欲“扫除天下”固然可贵,然而一定要以不扫屋来作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表现,我则未敢苟同。
凡事总是由小至大,正所谓集腋成裘,必须按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做。《诗经·大雅》的《思齐》篇中也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之语,意思就是先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再进一步治理好一家一国。试想,一个不愿扫屋的人,当他着手办一件大事时,他必然会忽视它的初始环节和基础步骤,因为这对于他来说也不过是扫屋之类。于是这事业便如同一座没有打好地基的建筑一样,华而不实,连三四级地震也经不起,那可真是“岌岌乎殆哉”了。
这又使我想起许多老师曾经说过的学习基础问题。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重视钻研一些综合繁杂的大题 ,而不知不觉地放弃了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事到如今 ,后悔也不能够挽回失去的时间,便只有从头巩固,印象却淡多了。我受这种思想的危害已不浅,因而对“扫屋”的理解也就越之深,越发觉得其重要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这些都说明了没有平日的积累,纵然有最好的命运降临到他头上,他也只能手足无措地眼望它擦肩而过,那将是多么遗憾的事啊!所以我们必须先会“扫屋”,分清楚应先扫地还是先洒水,抑或是先拖地板;这样,在“扫天下”时,你才会知道哪些是应该马上解决的,哪些事可以暂缓,甚至放弃。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堪称欲扫天下而先扫一屋的代表 ,他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目标 。在他的青少年时代,学习成绩是一流的,社会活动是广泛的。他办过报纸,写过文章,做过洋洋万言的演讲 ,有过人的口才与机敏,这些对于他日后出任总理时的雄才大略不能不说有相当大的影响。假若他没有当年脚踏实地的“扫地”工作,那么,当他面对一个6亿人口的泱泱大国,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局势,面对那些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他能够当好日理万机的国家总理吗 ? 这说明周总理“扫天下”的光辉革命业绩与他早年的“扫屋”工作是分不开的。
“扫屋”与“扫天下”一脉相承,殊不知屋也是天下的一部分,“扫天下”又怎么能排斥“扫一屋”呢?

Ⅳ 知其有清世志 (文言文翻译)

试译如下:
(薛勤)知道他(指陈蕃)有使社会澄清的大志向。
附录:
陈蕃立志
【原文】
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
陈蕃十五岁时,曾经从不打扫自己所住的房间,以至庭院房间内脏乱不堪。他父亲的朋友同一郡的薛勤来拜访,问陈蕃说:“孩子,你为什么不清扫庭院而迎接宾客呢?” 陈蕃答道:“大丈夫出生在世,应当以清扫天下当做自己的责任,怎么能局限于整理一间房间呢?”薛勤知道他有使社会澄清的大志向,认为他很奇特。
参考:网络知道
http://..com/link?url=LKcmAdDmGNqUrvq0M3u_O9g8Q-hC9Qm-tpAKrmxSIuRgxTtrd-NVZAFZ1fwCvet8_CYzdmDpV-TVE3p1P9ed2_

Ⅵ 我要20篇短篇文言文,外加翻译,别太长,越短越好

1.李存审出镞教子
【原文】李存审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粱,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2.孙膑脱险
【原文】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3.陶母责子退鲊
【原文】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鮓饷母。母封鮓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4.画鬼最易
【原文】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日:“画孰最难者?”日:“犬马最难。”“ 孰易者?”日:“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5.子墨子怒耕柱子
【原文】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毋俞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羊,我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6.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原文】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7.陈万年父子
【原文】陈万年字幼公,沛郡相人也。......善事人,赂遗外戚许、史,倾家自尽,尤事乐陵侯史高。......子咸字子康,年十八,以万年任为郎。有异材,抗直,数言事,刺讥近臣,书数十上,迁为左曹。万年尝病,召咸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仗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万年乃不复言。

8.钱大昕观弈
【原文】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郝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8.王荆公旁听文史
【原文】王荆公介甫,退处金陵。一日,幅巾杖屦,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文史,词辨纷然。公坐其下,人莫之顾。有一客徐问公日:“亦知书否”公唯唯而已,复问公何姓,公拱手答日:“安石姓王。”众人惶恐,渐俯而去。

9.大树将军冯异
【原文】(冯)异为人谦退不伐, 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10.颜回不迁怒不贰过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11.今者臣来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12.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13.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太祖悦,即施行焉。

14.席上啖菱
北人生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5.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16.顾左石而言他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17.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18.陈蕃立志
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19.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20.推敲
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并辔而归。流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Ⅶ 帮忙翻译这几篇文言文!

《食粥心安》
原文:

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日煮粥一釜,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数茎啖之。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自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翻译:

范仲淹家里贫穷,他在南都学舍读书时,总煮二升米,做一锅子粥,经过一晚的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上、晚上各拿两块,和一点腌菜吃。留守有个儿子和他一起学习,要回乡陪父亲,临走前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菜肴。范仲淹放在一边,不久后食物全腐烂了。留守的儿子说:“大人听说你过得清淡贫苦,送来这些吃的,你为什么不吃呢?”范仲淹说:“不是我不感谢你们的好心,只因为我吃粥吃久了,心里也安定,如今要我享用如此丰盛的饭菜,以后的日子里我怎么会平静安心得再吃下这碗粥呢!”

鉴真东渡日本
原文:唐高僧鉴真,本姓淳于,扬州江阳人,年十四出家为僧。稍长,遍游长安、洛阳,寻问名师,专研戒律。唐天宝元年,应日僧普照辈延,东渡日本。然东海风骤浪高,或船覆,或粮匮,或失向,历十二载,五渡未成。其实僧目盲,唯至不渝。天宝十二年,竟至日,翌年与奈良东建戒台,授戒法。

译文:唐朝有个有名望的和尚叫鉴真,本名叫淳于,是扬州江阳人,14岁出家为僧。渐渐长大,周游长安与洛阳,拜访名师,专门研究佛教清规戒律。在天宝元年,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请,东渡日本。但是东海风急浪高,有时翻船、有时缺少粮食、有时失去方向(迷路)。经历了12年,5次渡海都没有成功。那时鉴真已经失明,但志向始终没变。天宝十二年,终于到达日本。第二年在奈良东面建起了戒台,教授佛教的清规戒律。

少年志存高远译文:
从前有一个少年,家非常贫困,砍柴养活自己,晚上就照着月光读书。邻村有富人,穿锦缎作的衣服,吃肉,常常在众人面前炫耀。一天富人出去打猎,他的左右随从手持弓箭,飞鹰和猎犬跟随在他的前后,途中与少年相遇。富人一群人侮辱他说:“你贫困像这样,还不如我的老鹰和猎犬。”少年不回应他。富人又说:“你跟随在我后面,和我的鹰、猎犬一同追逐狐狸和兔子,谁先追到,我就赏他!”少年说:“我虽然家里只有四面墙壁,然而志向很高很远大,不是你们这些鼠类可比的!”左右随从想要打他,少年睁大眼睛斥责他们:“你们这些人也是(别人的)老鹰和猎犬!”不回头的离去了。

陈蕃立志
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1)。父友同郡薜勤来候(2)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3)一室乎?”勤知其有请(4)世志,甚奇(5)之。
陈蕃十五岁时,曾经从不洒扫自己所住居室,以至庭院房间内脏乱不堪。他父亲的朋友同一郡的薛勤来问候,问陈蕃说:“孩子,你为什么不清扫庭院以迎接宾客呢?” 陈蕃答道:“大丈夫处世,当以扫除天下为己任,怎么能局限于整理一间房呢?”薛勤知道他有整治天下的治国大志向,很为他惊奇。

画龙点睛:
【原文】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眼睛.每曰:"点之则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译文】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东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很快就画好了,但是没有画上眼睛。自己说:“如果点上眼睛,就会飞去的。”人们以为他的话很荒诞,就试着画上了一条龙的眼睛。一会儿,雷电击破了墙壁,一条龙乘云飞向空中。其余三条没有画上眼睛的龙却依旧还在。

Ⅷ 求:下面这十篇古文的原文、翻译和重点词的单个翻译。

布吉布吉,这就为您翻译。觉得好的话给我加多点分哦,楼主。呵呵。
(楼上的!你这文言文典故中,竟混杂如此多阿拉伯数字为哪般?)

陈蕃一室
原文:
蕃年十五,尝闲处一间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请世志,甚奇之。
译文:
陈蕃十五岁时,曾经呆在自己房间却从不打扫,以至庭院房间内脏乱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跟他们生活在同一郡的薛勤来拜访,问陈蕃说:“孩子,你为什么不清扫庭院以迎接宾客呢?” 陈蕃答道:“大丈夫在世,应当以清扫天下当做自己的责任,怎么能局限于整理一间房间呢?”薛勤知道他有整治社会的大志向,认为他很奇特。
重点词:
尝:曾经。芜秽:不整洁。郡:古代行政区域单位。候:拜访。以:而 当:应当。 事:服侍。清世:使社会澄清。清,使……清,使……清洁,引申为“整治”。奇之:认为他奇特。奇,觉得……不寻常,是意动用法,以之为奇。

李勣煮粥
原文:
英公虽贵为仆射,其姊病,必亲为粥,釜燃辄焚其须。姊曰:“仆妾多矣,何为自苦如此!”绩曰:“岂为无人耶!顾今姊年老,绩亦年老,虽欲久为姊粥,复可得乎?”
译文:
英国公李勣,虽身居“仆射”这样的高职,但他的姐姐病了,他必定亲自动手为她烧火煮粥。这锅一热嘛,火苗就烧着了他的胡须和头发。姐姐劝他说:“你的妾那么多,你自己为何要这样辛苦?”(言下之意叫你的妾们代劳不就行了?)李勣回答说:“难道真的没有人能代劳吗?我只不过是想:姐姐您现在年纪大了,我自己也老了,我若想长久地为姐姐烧火煮粥,又哪能行呢?”
重点词:
英公:唐朝名将李勣(绩),被封为英国公。仆射:唐朝官名,相当于宰相。釜:古代的一种锅。须:胡须。 何为:即“为何”,为什么。顾:只不过。

锡饧不辨
原文:
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闻一医家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见其迎求溢户,酬应不暇。偶一求药者既去,追而告之曰:“临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叩其故。曰:“此古方尔。” 殊不知古方乃饧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 嗟乎!今之庸医妄谓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
译文:
明朝的名医戴原礼曾经到京城,他听说有一个医生医术非常高明,治病立即见效,于是亲自去察看情况。他看见那前来想迎接医生出诊的人,还有前来求诊的人多得简直填满了整个屋子,应接不暇。偶然一个人买完药已经离开,名医追了上去告诉他说:“在煎之前加入一块锡。”戴原礼一听,心里感到奇怪,便询问那个医生是什么缘故。医生说:“这只是古代的药方罢了。”(言下之意古方就是这么说的呀!)殊不知,古方这里写的其实是“饧”字,也就是糯米煎成的糖。唉!现今的平庸医生竟胡说自己对古方非常熟悉,这些人大多只是连“锡”、“饧”这样长得很像的字都分不清楚的人罢了!
重点词:
明:明朝。尝:曾经。术:技术。辄:就。迎:迎接他出诊的人。求:上门求诊的人。溢:满。暇:空闲。既:已经。去:离开。临:等到。叩:询问。尔:同“耳”,罢了。乃:是。饧(táng):糯米所煎熬的糖。 嗟(jiē)乎:唉,叹词。庸(yong):平庸,此指无技术。妄谓:胡说 。熟谙(ān):熟悉。大抵:大都。

凿壁借光
原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却没有蜡烛。邻居家有蜡烛,但那个光亮却照不到匡衡这边来。匡衡因此把墙壁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光,用烛光映着书读。同乡有一大户人家,不识字,家中富有并有很多书。匡衡去给他做佣人却不求报酬。主人很奇怪,问匡衡为什么,匡衡说:“希望能得到主人所有的书,通读一遍。”主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匡衡便成了学问家。
重点词:
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了。穿壁:在墙上钻洞。 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 大姓:富户;大户人家。与:帮助。佣作:做雇工辛勤劳作。 偿:值,指报酬(回报)。 怪:对......感到奇怪。资:借。大学:大学问家。 愿:希望。遂:于是。乃:因此。

唐太宗论举贤
原文: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译文:
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可是过了好久也没见他推荐来一个人。皇上(唐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取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该担心的是自己不能慧眼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重点词:
上:皇上,指唐太宗。封德彝:大臣的名字。彝,读Yí。 举贤:推荐有才能的人。 但:只是。 如器:好像使用器物。 致治: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正患:只怕。诬:冤枉、贬低。

李广射石
养由基射先,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先也。——《吕氏春秋·精通》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与兄弟共猎于冥山之北,见卧虎焉,射之。一矢即毙断其髑髅以为枕,示服猛也。铸铜象其形为溲器,示厌辱之也。他日复猎于冥山之阳。又见卧虎,射之。没矢饮羽。进而视之,乃石也,其形类虎。退而更射。镞破簳折而石不伤。余尝以问杨子云。子云曰:“至诚则金石为开。”余应之曰:“昔人有游东海者,既而风恶船漂不能制。船随风浪。莫知所之。一日一夜得至一孤洲。其侣欢然。下石植缆。登洲煮食食未熟而洲没。在船者斫断其缆。船复漂荡。向者孤洲,乃大鱼。怒掉扬鬣吸波吐浪而去,疾如风云。在洲死者十余人。又余所知陈缟,质木人也。入终南山采薪还。晚趋舍,未至。见张丞相墓前石马,谓为鹿也,即以斧挝之。斧缺柯折,石马不伤。此二者亦至诚也。卒有沈溺缺斧之事,何金石之所感偏乎?”子云无以应余。 ——《西京杂记卷五》

《吕氏春秋·精通》 译文:
养由基(看到一块大石)以为是老虎而发箭就射,结果整个箭杆都射进石头里,只剩下箭羽露在外面,俨然跟把一头活生生的老虎给射杀了一样。
重点词:
养由基:春秋时期楚国的神射手,“百步穿杨”的缔造者也。先:“兕”的误字,也就是“老虎”。
《史记-李将军列传》译文:
李广出去打猎,看见草丛中的一块大石,以为是老虎所以一箭射去,结果整个箭杆都射进石头里(只剩下箭羽露在外面)。李广后来在原地多次重复射那石头,但是箭再也没能射进石头里。李广以前住过的郡里曾经有老虎,他亲自射杀了它。在右北平住时李广射过老虎,老虎跳起来伤到了李广,李广也射杀了它。
重点词:
没镞:吞没了箭头,意即箭头都进入石头里了。尝:曾经。自:亲自。腾:腾空而起,跳起来。
《西京杂记卷五》译文:
李广和子弟们有一次在冥山的北面打猎,发现一只老虎爬在草丛里,李广拉弓射虎,一箭就将老虎射死。李广用老虎的头骨做枕头,用来显示他的武勇。并将自己的便器用铜铸造成老虎的形状,用来侮辱老虎(表示老虎不过如此,一下就被自己一箭搞定)。后来,李广他们再次在冥山南面打猎,又发现一只老虎负在地上,李广再次拉弓射虎,箭矢的尾羽都射进去了。他们大着胆走进去细看,发现原先以为的卧虎竟是石头,不过是形状像老虎罢了。李广见箭射入石头,于是退后几步,又试射了几箭,但直到箭头都射钝了,箭杆都折断了,石头也再没有被射入。我曾经将这件事告诉杨子云,杨子云说:“人只要做事诚恳用心,金石也为之而开!”我和杨子云说:”以前有人在东海出行,海面突然起了大风,船被风浪推动不受人的控制。最终船顺着风浪漂到不知是什么的地方去了。就这样漂了一天一夜后,人们发现了一个孤岛,同行的都非常高兴。人们放下缆绳和沉船石,将船靠在小岛上,并到小岛上做吃的。谁知吃的还没有弄熟,小岛就沉没了,在船的人赶忙将缆绳砍断,船又随着风浪飘荡。原来人们以前以为的小岛是头大鱼,那头大鱼因被火烧疼,激怒之下扬起长毛,劈波斩浪而往水下去,快如风云。登上“小岛”的十几人都死了。还有我所知道的陈缟,是个砍柴的,他有一次到终南山去砍柴,回家时天已经黑了。快到家时,路过张丞相墓。天太黑,他将张丞相墓前的石马误以为是鹿,他便用斧头去砍,结果斧口砍缺了,斧柄折断了,石马还是没有损伤。这两个例子上的人物做事够诚恳吧,最终还是溺死的溺死,斧头坏掉的坏掉,怎么像金石那样被感动的事情在他们身上就不存在?”杨子云无言以对。
重点词:
髑髅:头骨。象其形:做成它的形状。示:表示。厌辱之:侮辱它。

铁杵磨针
原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世间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而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她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被她的行为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重点词:
眉州: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带。世传:世世代代相传。李太白:即李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成:完成。 去:离开。逢:碰上。 媪:年老的妇女。方:正在。 铁杵:铁棍,铁棒。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杵:棒 木追。之:代老妇人。欲:想要。感:被......感动 还:回去。 卒业:完成学业。今:现在。氏:姓…的人。

刘庭式娶盲女
原文
齐人刘庭式,未及第时,父母为之议娶其乡人之女,既成约而未过门,两人情好日笃。后庭式及第,其女以疾,两目皆盲。女家躬耕,贫甚,不敢复言婚姻之事。或劝庭式纳其幼女,庭式笑曰:“吾心已许之矣。虽盲,岂可负吾初衷哉!”卒娶盲女,与之偕老。
译文:
山东人刘庭式,还没考上科举时,他的父母跟他商议要他娶他们同乡的女儿,虽然两家已经形成婚约,但还没给女方送礼,两人感情很好。后来,刘庭式考上科举考试,自己的未婚女友因患疾病,两眼都瞎了。女家是农耕之家,很穷,不敢再提起婚事。有人规劝他迎娶自己家小女,刘庭式笑着说:“我的心已经属于她了。即使她两眼瞎了,怎能违背我早先的心愿呢。”最后迎娶了盲女,并和她共同生活到老。
重点词:
未及第:没考上科举;科举考试中未获得名次。成约:约定婚姻关系。以:因为。或:有人。偕老:和好到老。既:已经。笃:深厚。许:答应。卒:终。偕:同。纳币:送聘礼。甚:很。

老农指瑕
原文:
马知节尝珍其所藏戴嵩《斗牛图》。暇日展曝于厅前。有输租氓见而窃笑。公疑之,问其故。对曰:"农非知画,乃识真牛。方其斗牛时,夹尾于髀间,虽壮夫膂力不能出之。此图皆举其尾,似不类矣。"公为之叹服。
译文:
马正惠曾经珍藏着戴嵩的《斗牛图》,趁空闲的日子把画展开来放在大厅前晒着。有一个缴租的老农看见后偷着笑。马正惠对此感到很疑惑,便问他笑的原因。(老农)回答说:“老农我虽然不懂得画,可是认识真牛。在它们争斗时,把尾巴夹在大腿之间,即使是再强壮再有力气的人也不能从两股之间(把尾巴)拔出来。这幅图画中的牛都翘着它们的尾巴,似乎画得不像吧。”马正惠为之感叹佩服。
重点词:珍:珍爱。 瑕:错误。暇日:空闲的时候。曝:晾晒。输租氓:缴租的老农。窃:偷偷地。故:原因。乃:却。方:正在。膂力:有力气。举:翘。12.类:像。叹服:感叹佩服。戴嵩:唐朝著名画家。

葛洪苦学
原文:
葛洪,丹阳人,贫无童仆,篱落不葺,常披榛出门,排草入室。屡遭火,典籍尽。乃负笈徒步,不远千里,借书抄写。卖薪买纸,然火披览。所写皆反覆,人少能读之。
译文:
葛洪,是丹阳人,家中贫穷请不起仆人,家里的篱笆坏得不像样也不修整。他经常用手拨开杂乱的草木出门,推开杂草回家。家里多次失火,收藏的典籍都被焚毁了。他就背起书箱步行,不怕千里之远,到别人家抄书。他卖木柴买纸抄书,点燃柴草读书。一张纸要使用多次,旁人难以阅读。
葛洪:东晋人,研究炼丹术,相当于现在的化学家。丹阳:古地名,今江苏丹阳市。篱落:篱笆。葺(qi):修建。负:背。披:用手分开,翻阅。榛:杂乱的草木。笈:书箱。排:推开。然:同“燃”,燃烧。修:修整。推:推开。薪:柴火。

Ⅸ 文言文<<陈蕃立志>>

陈蕃立志
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1)。父友同郡薜勤来候(2)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3)一室乎?”勤知其有请(4)世志,甚奇(5)之。

陈蕃十五岁时,曾经从不洒扫自己所住居室,以至庭院房间内脏乱不堪。他父亲的朋友同一郡的薛勤来问候,问陈蕃说:“孩子,你为什么不清扫庭院以迎接宾客呢?” 陈蕃答道:“大丈夫处世,当以扫除天下为己任,怎么能局限于整理一间房呢?”薛勤知道他有整治天下的治国大志向,很为他惊奇。

热点内容
中国房价历史 发布:2025-07-05 16:22:07 浏览:309
2年级的英语 发布:2025-07-05 13:33:31 浏览:773
初中物理电动机 发布:2025-07-05 11:48:09 浏览:245
慈利教育网 发布:2025-07-05 11:15:09 浏览:622
奥特曼黑历史 发布:2025-07-05 05:13:59 浏览:8
2017全国二语文试卷 发布:2025-07-05 02:17:04 浏览:679
德阳是哪个省的 发布:2025-07-05 01:20:18 浏览:562
欧豪年彩墨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05 00:38:16 浏览:713
教学实践内容 发布:2025-07-04 21:32:22 浏览:431
云南教育论文 发布:2025-07-04 18:10:10 浏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