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涉江
A. 经典文言文句子赏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讲解】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讲解】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
【讲解】: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讲解】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讲解】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讲解】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解】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讲解】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讲解】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品德篇
15.巧言令色,鲜矣仁。
【讲解】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
16.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讲解】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
17.德不孤,必有邻。
【讲解】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18.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讲解】: 一个人的高尚的品质和外在的表现一致,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19.君子不器。
【讲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样(指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用于赞美别人多才多艺)
20.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讲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却可用小事情考验他。
2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杀身成仁)
【讲解】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B. 刻舟求剑文言文及翻译,每个字的意思都要。拜托了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词语注释
1、涉:过,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遽(jù):急忙,快。
4、契(qì):雕刻
5、是:这是。
6、吾剑:我的剑。
7、之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
8、矣:了。
9、若:像。
10、此:这样。
1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2、行:<动词>运行。《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13、之:指“剑”。
14、坠:落。
15、求:寻找。
16、于:到。(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C. “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动词:
a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b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d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介词:
a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b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d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3、连词:
a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b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c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e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f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g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4、副词:
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D. 穷的一词多义附原句,原句在高中文言文里可以找到
穷字一词多义:
1、走投无路,处境困窘。
出处:南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穷饿无聊,追购双急。”
白话释义:南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穷困潦倒无依无靠,什么也买不起。”
2、不得志;不显贵。
出处:战国·屈原《涉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白话释义:战国·屈原《涉江》:“我不能改变心意来顺从世俗啊,当然难免愁苦终身不得志。”
3、走到尽头;寻究到底。
出处: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复前行,欲穷其林。”
白话释义: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穷拼音:qióng
释义:
1、缺乏财物:贫穷。穷苦。穷则思变。
2、处境恶劣:穷困。穷蹙。穷窘。穷当益坚(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穷而后工(旧时指文人处境穷困,诗就写得好)。
3、达到极点:穷目。穷形尽相。穷兵黩武。
4、完了:穷尽。山穷水尽。日暮途穷。
5、推究到极点:穷物之理。
(4)文言文涉江扩展阅读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受穷[shòu qióng]
遭受穷困。
2、无穷[wú qióng]
没有穷尽;没有限度。
3、穷途[qióng tú]
路的尽头,比喻穷困的境况。
4、穷寇[qióng kòu]
穷途末路的贼寇,泛指残敌。
5、穷困[qióng kùn]
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E. 翻译刻舟求剑文言文版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全文求速度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译文】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注释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2.自--从。3.遽--急忙,立即,匆忙。4.契--用刀雕刻。5.是--指示代词,这儿。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7.坠--掉下。8.若--像。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11.求--寻找。12.之--代词,代“剑”。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15.从其所契者,其:他。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17.止:动词,停止。18.行:前进。19.亦:也。
F. 刻舟求剑楚人涉江这篇文言文对楚人的描写是从哪方面进行的突出了楚人什么的特
剑落水中,只会沉底。这是普通的常识。船走远了。楚人还要在船底下找那早掉下水去的宝剑。真是愚蠢可笑。假设全是静止的,剑沉水底,在船的落健处刻上记号顺着记号向水中找剑自然可能找到。无奈剑沉水底就不动了。船却在不断的移动。这个客观事实,没有在楚人求剑人的头脑里得到反映。他以为剑从哪里落下去就从哪里去找,怎么能找到?他的认识从客观事实不一致,结果自然只有失败。
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讽刺死抱着教条的人非常有力。
这个成语所包含的两层道理一层是人们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变化的,发展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
“刻舟求剑”这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于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
G. 焚人有涉江者这个古文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中焚人可笑在哪
刻舟求剑
kè zhōu qiú jiàn
【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结构】连动式。
【用法】含贬义。多指做事不知进退;墨守成规;不懂得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处理事情。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正音】刻;不能读作“kē”;剑;不能读作“jiǎn”。
【辨形】剑;不能写作“箭”。
【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辨析】~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侥幸得到意外收获。
【例句】我们应当记取~的教训;使我们的思想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
H.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文言文翻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
全文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I. 文言文阅读(三)(7分)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
小题1:①做标记 做记号②这样(每个小题1分,共2分) 小题2: 这是 我剑掉落的 地方 。 小题3:刻舟求剑(1分):人要学会变通,不能愚昧地恪守一个死的规矩。或,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以免贻笑大方。(2分)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