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识者鄙之文言文翻译

识者鄙之文言文翻译

发布时间: 2020-11-24 04:04:35

⑴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古文翻译,要准确!!!

一个人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和尚么?
原文: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持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蔫。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
蜀:现在四川省。
鄙:边境、偏僻的地方。
语于:对……说。
吾:我。
之:往,去。
南海:指浙江省的普陀山(我国的佛教圣地之一)。
子:您,古代对人的敬称。
瓶、钵:和尚盛饮食的用具。
买舟:雇船。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犹未船:尚且还不能够(实现)。
惭色:惭愧的神色。
何:什么
恃:凭着
答案要点:
句子: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解词:蜀:现在四川省。
鄙:边境,偏僻的地方。
句意:四川边远地方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句子: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解词:语于:对……说。
吾:我。
子:您,古代对人的敬称。
之:往、去。
南海:指浙江省的普陀山(我国的佛教圣地之一。)
瓶、钵:和尚盛饮食的用具。
何:什么。
恃:凭着。
句意: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问:“你凭什么去
呢?”穷和尚回答说:“我只要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句子: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解词:买舟:雇船。
数年:多年。
犹未能:尚且还不能够(实现)。
句意:富和尚说:“我多年以来,总想雇船往下游去,还不能够实现;你凭什么去呢!”
句子: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解词: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句意:到了第二年,那个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到过南海这件事讲给那个富和尚听,这时,那个富和尚感到很惭愧。
译文:
四川边远地方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
富和尚问:“你凭着什么去呢?”
穷和尚回答说:“我只要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多年以来,总想雇船往下游去,还不能够实现;你凭什么去呢!”
到了第二年,那个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到过南海这件事讲给那个富和尚听。这时,那个富和尚感到很惭愧。

文言文翻译

说符第八

子列子学于壶丘子林。壶丘子林曰:“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列子曰:
“愿闻持后。”曰:“顾若影,则知之。”列子顾而观影:形枉则影曲,形直则
影正。然则枉直随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谓持后而处先。关尹谓
子列子曰:“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名也者,响
也;身也者,影也。故曰:慎尔言,将有和之;慎尔行,将有随之。是故圣人见
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度在身,稽在人。人爱我,我必
爱之;人恶我,我必恶之。汤武爱天下,故王;桀纣恶天下,故亡,此所稽也。
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出不由门,行不从径也。以是求利,不亦难乎?尝观之
神农、有炎之德,稽之虞、夏、商、周之书,度诸法士贤人之言,所以存亡废兴
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
严恢曰:“所为问道者为富。今得珠亦富矣,安用道?”子列子曰:“桀纣
唯重利而轻道,是以亡。幸哉余未汝语也!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狗也。强
食靡角,胜者为制,是禽兽也。为鸡狗禽兽矣,而欲人之尊己,不可得也。人不
尊己,则危辱及之矣。”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
“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
“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列子曰:“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故不班白语道,失,而况
行之乎?故自奋则人莫之告。人莫之告,则孤而无辅矣。贤者任人,故年老而不
衰,智尽而不乱。故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宋人有为其君以玉为楮叶者,三年而成。锋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中
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巧食宋国。子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
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故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
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出见使者,再
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
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谓之曰:
“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
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为
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
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
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
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
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
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
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
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
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
用,无定是非也。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智苟不足,使若博如孔丘,术
如吕尚,焉往而不穷哉?”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晋文公出会,欲伐卫,公子锄仰天而笑。公问何笑。曰:“臣笑邻之人有送
其妻适私家者,道见桑妇,悦而与言。然顾视其妻,亦有招之者矣。臣窃笑此
也。”公寤其言,乃止。引师而还,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
晋国苦盗,有郄雍者,能视盗之貌,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晋侯使视盗,
千百无遗一焉。晋侯大喜,告赵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国盗为尽矣,奚用多
为?”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盗,盗不尽矣,且郄雍必不得其死焉。”俄而
群盗谋曰:’吾所穷者郄雍也。“遂共盗而残之。晋侯闻而大骇,立召文子而告
之曰:“果如子言,郄雍死矣!然取盗何方?”文子曰:“周谚有言:察见渊鱼
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且君欲无盗,莫若举贤而任之;使教明于上,化行于
下,民有耻心,则何盗之为?”于是用随会知政,而群盗奔秦焉。
孔子自卫反鲁,息驾乎河梁而观焉。有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
游,鼋鼍弗能居,有一丈夫方将厉之。孔子使人并涯止之,曰:“此悬水三十仞,
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鼋鼍弗能居也。意者难可以济乎?”丈夫不以错意,
遂度而出。孔子问之曰:“巧乎?有道术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丈夫对
曰:‘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错吾躯于波流,
而吾不敢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者,以此也。”孔子谓弟子曰:“二三子识之!
水且犹可以忠信诚身亲之,而况人乎?”
白公问孔子曰:“人可与微言乎?”孔子不应。白公问曰:“若以石投水,
何如?”孔子曰:“吴之善没者能取之。”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
“淄、渑之合,易牙尝而知之。”白公曰:“人固不可与微言乎?”孔子曰:
“何为不可?唯知言之谓者乎!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争鱼者濡,逐兽者
趋,非乐之也。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夫浅知之所争者末矣。”白公不得已,
遂死于浴室。
赵襄子使新稚穆子攻翟,胜之,取左人、中人;使遽人来谒之。襄子方食而
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忧色,何也?”襄子
曰:“夫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不终朝,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
无所施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哉!”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
者所以为昌也,喜者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贤主以此持
胜,故其福及后世。齐、楚、吴、越皆尝胜矣,然卒取亡焉,不达乎持胜也。唯
有道之主为能持胜。”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
输般服,而不肯以兵知。故善持胜者以强为弱。
宋人有好行仁义者,三世不懈。家无故黑牛生白犊,以问孔子。孔子曰:
“此吉祥也,以荐上帝。”居一年,其父无故而盲,其牛又复生白犊。其父又复
令其子问孔子。其子曰:“前问之而失明,又何问乎?”父曰:“圣人之言先迕
后合。其事未究,姑复问之。”其子又复问孔子。孔子曰:“吉祥也。”复教以
祭。其子归致命。其父曰:“行孔子之言也。”居一年,其子又无故而盲。其后
楚攻宋,围其城;民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丁壮者皆乘城而战,死者大半。
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及围解而疾俱复。
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
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又有兰子又
能燕戏者,闻之,复以干元君。元君大怒曰:“昔有异技干寡人者,技无庸,适
值寡人有欢心,故赐金帛。彼必闻此而进复望吾赏。”拘而拟戳之,经月乃放。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
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臣之
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有
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
“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
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
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
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
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楚庄王问詹何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
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
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楚王曰:
“善。”
狐丘丈人谓孙叔敖曰:“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孙叔敖曰:“何谓也?”
对曰:“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逮之。”孙叔敖曰: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以是免于
三怨,可乎?”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亟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
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丘者,此地不利而名甚恶。楚人鬼而越人禨,
可长有者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子辞而不受;请寝丘,与之,
至今不失。
牛缺者,上地之大儒也,下之邯郸,遇盗于耦沙之中,尽取其衣装车,牛步
而去。视之欢然无忧厷之色。盗追而问其故。曰:“君子不以所养害其所养。”
盗曰:“嘻!贤矣夫!”既而相谓曰:“以彼之贤,往见赵君,使以我为,必困
我。不如杀之。”乃相与追而杀之。燕人闻之,聚族相戒,曰:“遇盗,莫如上
地之牛缺也!”皆受教。俄而其弟适秦。至关下,果遇盗;忆其兄之戒,因与盗
力争。既而不如,又追而以卑辞请物。盗怒曰:“吾活汝弘矣,而追吾不已,迹
将箸焉。既为盗矣,仁将焉在?”遂杀之,又傍害其党四五人焉。
虞氏者,梁之富人也,家充殷盛,钱帛无量,财货无訾。登高楼,临大路,
设乐陈酒,击博楼上。侠客相随而行。楼上博者射,明琼张中,反两<木翕>鱼而笑。
飞鸢适坠其腐鼠而中之。侠客相与言曰:“虞氏富乐之日久矣,而常有轻易人之
志。吾不侵犯之,而乃辱我以腐鼠。此而不报,无以立慬于天下。请与若等戮
力一志,率徒属必灭其家为等伦。”皆许诺。至期日之夜,聚众积兵以攻虞氏,
大灭其家。
东方有人焉,曰爰旌目,将有适也,而饿于道。狐父之盗曰丘,见而下壶餐
以哺之。爰旌目三哺而后能视,曰:“子何为者也?”曰:“我狐父之人丘也。”
爰旌目曰:“嘻!汝非盗耶?胡为而食我?吾义不食子之食也。”两手据地而
欧之,不出,喀喀然,遂伏而死。狐父之人则盗矣,而食非盗也。以人之盗因谓
食为盗而不敢食,是失名实者也。
柱厉叔事莒敖公,自为不知己,去,居海上。夏日则食菱芰,冬日则食橡栗。
莒敖公有难,柱厉叔辞其友而往死之。其友曰:“子自以为不知己,故去。今往
死之,是知与不知无辨也。”柱厉叔曰:“不然;自以为不知,故去。今死,是
果不知我也。吾将死之,以丑后世之人主不知其臣者也。”凡知则死之,不知则
弗死,此直道而行者也。柱厉叔可谓怼以忘其身者也。
杨朱曰:“利出者实及,怨往者害来。发于此而应于外者唯请,是故贤者慎
所出。”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
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
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
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弟子孟孙阳出以告心都子。心
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
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
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彼三术相反,
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杨子曰:“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操
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
如此。若以为孰是孰非?”心都子嘿然而出。孟孙阳让之曰:“何吾子问之迂,
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学
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
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哀哉!”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
吠之。杨而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
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杨朱曰:“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名不与利期,而利归之;利不与争期,
而争及之:故君子必慎为善。”
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燕君使人受之,不捷,而言者死。燕君甚怒,其使
者将加诛焉。幸臣谏曰:“人所忧者莫急乎死,己所重者莫过乎生。彼自丧其生,
安能令君不死也?”乃不诛。有齐子亦欲学其道,闻言者之死,乃抚膺而恨。富
子闻而笑之曰:“夫所欲学不死,其人已死而犹恨之,是不知所以为学。”胡子
曰:“富子之言非也。凡人有术不能行者有矣,能行而无其术者亦有矣。卫人有
善数者,临死,以诀喻其子。其子志其言而不能行也。他人问之,以其父所言告
之。问者用其言而行其术,与其父无差焉。若然,死者奚为不能言生术哉?”
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
“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故竞而捕之,死者众矣。
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
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
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虫替>肤,
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齐有贫者,常乞于城市。城市患其亟也,众莫之与。遂适田氏之厩,从马医
作役而假食。郭中人戏之曰:“从马医而食,不以辱乎?”乞儿曰:“天下之辱
莫过于乞。乞犹不辱,岂辱马医哉?”
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
矣。”
人有枯梧树者,其邻父言枯梧之树不祥,其邻人遽而伐之。邻人父因请以为
薪。其人乃不悦,曰:“邻人之父徒欲为薪而教吾伐之也。与我邻,若此其险岂
可哉?”
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
也;作动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
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白公胜虑乱,罢朝而立,倒仗策,錣上贯颐,血流至地而弗知也。郑人闻
之曰:“颐之忘,将何不忘哉?”意之所属箸,其行足踬株埳,头抵植木,而
不自知也。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
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⑶ 文言文识者鄙之全文翻译

识者鄙之
识者:有见识的人,或者说有修养的人。
鄙之:鄙:鄙视。之:代词,指代前面的人名。
总句:有修养的都会鄙视他,看不起他。

语文文言文翻译

地崩山催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的翻译:山崩地裂,埋葬了五位英雄壮士,这样以后高险的山路和栈道才相互勾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翻译: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纡回曲折的大川 。

直译与意译,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都是相互结合一起翻译的。
从一句中,如果翻译成“壮士在地崩山裂中死去“不够通顺,而且太过于简单了,所以第一句意译明显要好过于直译;而第二句当中,如果直译成”上面有促使太阳神的车子掉头的 高峻的山峰“会显得有点突兀,所以这句比较适合意译。

⑸ 翻译文言文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秘密行军前来(袭击),(就)可以占领郑国.”
秦穆公把这件事向蹇叔征求意见.受叔说:“使军队劳累去袭击远方(的国家),(这样的事我还)没有听说过.军队(远征)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主人对秦军的进攻已作防备,(这)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必定了解,(军队)劳苦却没有用武之地,一定会有违背军纪不服约束的情绪.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拒绝了(蹇叔的劝告).召集盂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出征.蹇叔对着出征的秦军哭,说:“孟子!我(今天)看着(我们的)军队出征(日后)看不到我们的军队回来呵!”秦穆公(听到这话)派人对他说:“你懂得什么!如果你只活到七十岁,(那)你坟上的树已经两手合抱那么粗了!”受叔的儿子参加了(这次出征)队伍,(泰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定在肴山伏兵截击(我们秦国的)军队.帮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的一座,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肯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骨头.”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军).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国的军队经过周都城的北门,战车上左右两旁的武士(虽然)脱下盔甲下车,(但是上车时)跳跃登车的有三百辆兵车(的士兵).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现象,就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肯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不讲礼貌就纪律不严.进人险境而纪律不严,又不讲谋略,能够不失败吗?”
(秦军)到了滑国,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上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到敝国,愿意慰劳您的部下,(这点东西)不成敬意.敝国因为您的部下要来停留,住一天就供给(你们)一天的饮食用品;(如果你们的队伍)要开拔,(我们)就准备好一夜的保卫工作.”并立即派人到郑国报告.
郑穆公派人去查看杞子等人住的地方,(原来杞子、逢孙、杨孙这一帮人)已经收拾好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淮备给秦军做内应了).(郑穆公)派皇武子辞谢(杞子等人),说:“你们久居我国,因此我们的干肉、粮食、牲口都供应完了.在你们将要走的时候,郑国有兽园,就像秦国有兽园一样,你们可以(随便)猎取其中的糜鹿(供你们在路上食用),使我国得到休息,怎么样?”(听到这话,)杞子逃到齐国去,逢孙、杨孙逃到宋国去.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如果)去攻打它不能取胜,(如果)包围它又没有后援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就顺路)灭了(小小的)滑国回秦国去了.
晋军统帅原诊说:“秦国违背了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心而使百姓劳苦,(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机会).送上门的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可(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不会有好结果.一定要讨伐秦军!”荣枝说:“(还)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却攻打它的军队,难道是因为死了国君(就违背他的意愿)吗?”原诊驳说:“秦国不哀悼我国新丧举哀,却进攻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有什么恩惠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留下祸患.’(攻打秦军是)考虑到子孙的利益,(这)能说是死了国君就违背他的意愿吗!”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发姜戎的军队.晋襄公穿上染黑的丧服(出征),(让)梁弘(为他)驾驭战车,(让)莱驹担任车右护卫.(这一年)夏季四月辛已(这一天),晋军在肴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凯旋.于是,以黑衣为丧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开始穿黑色丧服.
文赢替(孟明等)三个元帅请求,说:“这三人的确是挑拨我们秦晋两君(的关系),秦穆公如果能得到这三人,吃了他们的肉还不解恨,您何必屈尊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去在秦国受刑,以满足秦国国君的愿望,(你看)如何?”晋襄公答应了她.
先诊朝见晋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到哪里去了).晋襄公说:“夫人为这件事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转气愤地说:“战士竭尽全力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妇人几句话就从都城把他们放走了,毁弃了自己的战果而长了敌人的气焰,(晋国)灭亡不要多久了!”(说罢,)不顾是在襄公面前,就吐了口唾沫.
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黄河边,(孟明等人)已经登舟离岸了.(阳处父)解下车左的马,假托是晋襄公的命令,拿马送给孟明(想把他诱到岸上,以便捉住他们).盂明在船上叩头说:“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被囚系的臣子杀死用血涂鼓,而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刑,(如果)敝国国君把我们杀了,(虽然)死了,也将不磨灭.如果赖晋君的恩惠,敝国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将要来拜谢晋君的恩赏.”
秦穆公穿着没有文采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向着军队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撤换孟明这是我的错误,大夫们有什么罪?并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你们的大功.”

⑹ 文言文识者鄙之全文翻译

谢无逸闲居
【原文】
谢无逸闲居,多从衲子游,不喜对书生。一日,有一贡士来谒,坐定,曰:“每欲问无逸一事,辄忘之。尝闻人言欧阳修者,果何如人?”无逸熟视久之,曰:“旧亦一书生,后参大政。”又问:“能文章否?”无逸曰:“也得。”无逸之子宗野方七岁,立于旁,闻之匿笑而去。此等举子,如何唤作书生?唯不喜书生,故来谒者,但有此等举子。
【注释】
1、本文最早见于宋惠洪《冷斋夜话》,原题为《欧阳修何如人》,明小说家冯梦龙《古今笑史·无术部第六》收入,改题为《问欧阳修》。
2、谢无逸:即谢逸(1068-1113),字无逸,自号溪堂。宋代临川城南(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人。进士及第。北宋文学家,江西诗派二十五法嗣之一。与其从弟谢迈并称“临川二谢”。与饶节、汪革、谢迈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 曾写过300首咏蝶诗,人称“谢蝴蝶”。
3、闲居:亦作“间居”。谓避人独居。《礼记·孔子闲居》:“孔子间居,子夏侍。”陆德明释文:“退燕避人曰间居。”《荀子·解蔽》:“是以辟耳目之欲,而远蚊蝱之声,闲居静思则通。”晋陶潜《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
4、衲子:僧人。宋黄庭坚《送密老住五峰》诗:“水边林下逢衲子,南北东西古道场。”明汤显祖《南柯记·禅请》:“不去罢。我看衲子们谈经说诵的,不在话下。”清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衲子请观万年缸,缸在香积厨,形甚巨,以竹引泉灌其内,听其满溢,年久结苔厚尺许。”
5、游:交游;交往。“从某人游”即“与某人交往”之意。
6、贡士:清制,会试中式者为贡士。《清史稿·选举志三》:“次年试举人于京师,曰会试,中式者为贡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六回:“此刻要他写一张借据,那可就比新贡士殿试写一本策还难点了。”严复《救亡决论》:“至于成贡士,入词林,则其号愈荣,而自视也亦愈大。”
7、谒:拜访;拜见。
8、每:常常。
9、辄:总是。
10、何如:如何;怎么样。
11、熟视:注目细看。《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魏勃)因退立,股战而栗,恐不能言者,终无他语。灌将军熟视笑曰:‘人谓魏勃勇,妄庸人耳。’”《新唐书·文艺传上·胡楚宾》:“性重慎,未尝语禁中事,人及其醉问之,亦熟视不答。”鲁迅《朝花夕拾·范爱农》:“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12、久之:很久。
13、匿笑:窃笑,暗笑。暗中偷笑;掩口暗笑。唐韦瓘《周秦行纪》:“太后又谓潘妃曰:‘子亦不来,何也?’潘妃匿笑不禁,不成对。”宋惠洪《冷斋夜话·欧阳修何如人》:“又问(欧阳修)能文章否?无逸 曰:‘也得。’无逸之子宗野方七岁,立于旁,闻之,匿笑而去。”清平步青《霞外攟屑·缥锦廛文筑下·点化故事》:“帅不觉失笑,众亦匿笑而退。”茅盾《子夜》九:“忽然那一道和邻室相通的板壁有人答答地敲着,又有女人吃吃匿笑的声音。”
14、此等:这一等;这一类。
15、举子:科举考试的应试人。《旧唐书·高适传》:“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明陈汝元《金莲记·郊遇》:“举子进科场,全无字半行,烛已相将尽,问君忙不忙?”清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先拈阄,得第一者为主考,关防别座;第二者为誊录,亦就座;余为举子。”
16、但:只;仅。
【译文】
谢无逸避人独居时,经常跟僧人交往,不喜欢面对读书人。一天,有一位(会试中选的)贡士(读书人参加会试,中选的参加殿试,最终排定名次,已中选的称为贡士,殿试后分为三等发榜,一甲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均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来拜访,(宾主)坐定后,说:“(我)老想问您一件事,总是忘记。(我)曾听人说起欧阳修这个人,这个人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谢无逸盯着那人看了好久,说:“以前也是一位书生,后来参与朝中大事了。”(那人)又问:“(这个人)能写文章吗?”谢无逸说:“也能写。”谢无逸的儿子谢宗野才7岁,(这时)立于一旁,听了这话掩着嘴偷笑着跑开了。这样的考生,怎么能叫作读书人呢?(或许正是)因为(我)不喜欢读书人,所以来拜访我的,只有这样的考生吧。

⑺ 识者鄙之翻译

识者鄙之
译文:有修养的都会鄙视他,看不起他。

识者:有见识的人,或者说有修养的人。
鄙之:鄙:鄙视。之:代词,指代前面的人名。

⑻ 识者鄙之文言文主旨

识者:有见识的人,或者说有修养的人。
鄙之:鄙:鄙视。之:代词,指代前面的人名。
有修养的都会鄙视他,看不起他。

⑼ 文言文翻译

翻译:

因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认识,第三要持之以恒。有志向就不甘心为下游;有见识就知道学无止境,不敢一得到自我满足,如河伯的看到的海门,如井底之蛙的看天,都没有认识的人了;一般的人就没有不成功的事。这三者缺一不可。

(9)识者鄙之文言文翻译扩展阅读:

文言文翻译要点:

1、关键实词

关键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特殊难解词语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2、关键虚词

关键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

(1)必须译出的: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

(2)不必译出的: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关键虚词的翻译,要仔细辨明词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

3、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考生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考生要注重积累,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⑽ 子淔字正之 文言文翻译

出处《宋史·列传·卷六》

子淔字正之,燕王五世孙。父令铄,官至宝文阁待制。子淔以荫补承务郎,累迁少府监主簿,改河南少尹。
时治西内,子淔有干才,漕使宋昪器之。或事有未便,子淔辄力争,昪每改容谢之。除蔡河拨发纲运官。会夏旱,河水涸,转饷后期,贬秩一级。提举三门、白波辇运事,除直秘阁。丁内艰,起复。累进龙图阁、秘阁修撰,除陕西转运副使。
初,蔡京铸夹锡钱,民病壅滞,子淔请铸小铁钱以权之,因范格以进。徽宗大说,御书“宣和通宝“四字为钱文。既成,子淔奏令民以旧铜钱入官,易新铁钱。旬日,易得百余万缗。帝手札以新钱百万缗付五路,均籴细麦,命子淔领其事。民苦限迫,诣子淔诉者日数百人,子淔奏请宽其期,民便之。会蔡京再相,言者希京意,论子淔乱钱法,落职奉祠。
靖康初,复秘阁修撰。金人侵洛,子淔奔荆南。溃兵祝靖、盛德破荆南城,子淔匿民家,靖等知之,来谒,言京城已破。子淔泣,说之曰“君辈宜亟还都城,护社稷,取功名,无贪财扰州县也。“皆应曰:“诺。“子淔因草檄趣之。翌日,靖等遂北行。
绍兴元年,召见,复徽猷阁直学士、知西外宗正司,改江西都转运使。时建督府,军须浩繁,子淔运饷不绝,以功进宝文阁直学士,再知西外宗正司。三京新复,除京畿都转运使,以疾辞。卒于家,年六十七。
子淔幼警悟,苏轼过其家,抱置膝上,谓其父曰:“此公家千里驹也。“及长,善谈论,工诗。然崇宁、大观间土木繁兴,子淔每董其役,识者鄙之。

子淔字正之 文言文翻译
子淔一个人名不用翻译,正之是他的字

热点内容
中国房价历史 发布:2025-07-05 16:22:07 浏览:309
2年级的英语 发布:2025-07-05 13:33:31 浏览:773
初中物理电动机 发布:2025-07-05 11:48:09 浏览:245
慈利教育网 发布:2025-07-05 11:15:09 浏览:622
奥特曼黑历史 发布:2025-07-05 05:13:59 浏览:8
2017全国二语文试卷 发布:2025-07-05 02:17:04 浏览:679
德阳是哪个省的 发布:2025-07-05 01:20:18 浏览:562
欧豪年彩墨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05 00:38:16 浏览:713
教学实践内容 发布:2025-07-04 21:32:22 浏览:431
云南教育论文 发布:2025-07-04 18:10:10 浏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