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美術元素
『壹』 關於民間舞蹈的元素有哪些它的分類,種類有哪些
民間舞蹈的元素:民間舞泛指產生並流傳於民間、受民俗文化制約、即興表演但風格相對穩定、以自娛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常見的民間舞包括:秧歌、腰鼓舞、花鼓燈、獅子舞、龍舞、花燈、安代舞、熱巴、賽乃姆、扁擔舞、蘆笙舞、阿細跳月、農樂舞、孔雀舞等。
一、民間舞的表演性特徵
中國民間舞是中華民族藝術中的瑰寶,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熱愛生活的真情實感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下面就從民間舞的舞蹈內容和舞蹈語匯等方面來談談民間舞的表演性本質特徵。
1. 內容突顯「劇情化」。
民間舞之所以形成「舞、戲」合一這樣一種藝術形態及本質特徵,其原因在於產生民間舞蹈的民族文化背景中所具有的民俗性。所謂「民俗」,它的內容包括一個民族的傳統風俗習慣、信仰、民間故事、歌謠、諺語等等。正因為如此,在民族文化背景下產生的民間舞蹈便具有了很強的「故事性」和「戲劇性」的特徵,是一種「劇情」化的舞蹈藝術結構形態。
2. 表「情」為主審美趨向
「自娛性」是民間舞蹈不同於其他舞種的顯著標志。而自娛的「情」在民間舞當中,就是「心聲」的自然流露。事實上,「情」是民間舞的生命。在民間,任何一種代表眾人情感、願望的舞蹈立即會變成人們的精神財富。民間舞一旦沒有了「情」,其生命力也就不復存在。
因此,以「劇情」化的舞蹈結構和以「表情」為主的民間舞語匯正是民間舞藝術本質特徵的要求和體現。
二、以「民間舞蹈」為創作元素的舞蹈創作
舞蹈語言是作品反映民族社會生活,塑造藝術形象的主要手段。作品之間要求不同與差異,藝術形象要求千姿與百態,形式要求新穎而具有獨到的情調與特色,從中起關鍵作用、並能分辨其風格與特點的就是依靠獨具個性的語言。所以作品語言的獨特個性,是作品的生命,是作品成功的希望。
創作舞蹈作品的根本任務是塑造鮮明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的藝術形象,折射出社會的先進與文明。倘若人物蒼白,再好的立意,也難以表現出來。可以肯定地說,人物形象成功塑造和主題思想深刻是成正比例的。
舞蹈藝術形象是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特殊的表現手段。舞蹈形象的創造是一種形象思維,在思維的過程中始終伴隨著想像。想像人物思想情感與發展的走向,在想像與具象的思維推敲中,去創造真實的、活生生的藝術形象。要想使形象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必須注意在作品營造的氛圍意境中去塑造展示人物形象,並在細節中去刻畫人物的精神面貌。
意境是舞蹈作品追求的一種高境界,是指思想情感和精神心靈的層面,境是境界,人物形象只有在高境界中、在情感發展的激情點形成的細節中去刻意雕塑,才能熠熠生輝。所以要以舞造境,以境抒情,以真情塑造形象,作品才有生命,只有叩問心靈的作品,品格才會高尚。遺憾的是在一些民族民間舞蹈作品中,意境的鋪設與營造,沒有引起一些編導的重視,忽略了舞蹈可以通過抒情的方式來營造意境的本性。故而作品缺乏一定的真實感和深刻性。
20世紀50年代全國著名舞目《東方紅》流傳至今經久不衰,1994年,被確認為中華民族20世紀舞蹈經典。作品《荷花舞》,就取材於隴東、陝北一帶流傳的「荷花燈」,原初形式就很富於浪漫色彩:舞者著特製長裙式的「荷花筐」,上面插著4朵荷花燈,走動起來有如荷花在水上飄動,很是喜人。一般在元宵節燈會的廣場上表演,以走隊形為主。
遠古時期的傣家人就把孔雀作為一種吉祥物加以崇拜。又由於傣族聚居的西雙版納、瑞麗等地盛產孔雀,人們很容易觀察它,熟悉它,因此,傳統的孔雀舞有許多模仿孔雀的動作。大概由於動物世界雄性孔雀更美麗,也由於宗教、習俗等多種原因,傣族的傳統孔雀舞由男性表演,以獨舞居多。舞者身背沉重的木架,上面扎著許多羽毛,為的是模擬孔雀開屏那最美的瞬間。沉重的道具束縛了手臂的動作和體姿的完美展現,男性的舞蹈又存在剛健有餘、優美不足之感,這引起了藝術家的變革、創新的慾望和嘗試。
《荷花舞》與《孔雀舞》的編創者,既對民間流傳的舞蹈素材進行了深入的采風學習,又置身於50年代初期和平、幸福的大環境中,被那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所深深感染著,因此在他們的作品中,寄寓了強烈的歌頌美好生活的感情和新時代氣息,也正是在力圖表現新的時代精神的追求中,實現對於傳統形式的突破。
民間舞蹈的種類和分類:漢族舞蹈主要是「南燈北歌」,即南方的花鼓花燈;北方的秧歌
幾乎每個省都有自己的花燈、花鼓或秧歌;只是不同地域,動作風格、道具使用……有所不同而已。漢族民間舞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東北秧歌、膠州秧歌、海陽秧歌、鼓子秧歌、安徽花鼓燈、雲南花燈
少數民族的舞蹈就更多了,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舞蹈,而且每個民族都有很多不同的舞蹈,這個沒法一一列舉
象藏族就有:弦子、歌庄、卓……
維族就有:賽乃姆、切克提曼、麥西來甫、盤子舞……
鮮族有:安旦、農樂舞、長鼓舞……
芭蕾沒有具體的創始人,它是由席間舞蹈、雜耍、民間舞蹈等等相融合然後慢慢發展而來,起源於義大利,義大利的公主嫁到法國時,就把早期的芭蕾雛形帶到了法國,然後路易十四很迷戀芭蕾,開始辦學校,大力發展芭蕾,在這個過程中,芭蕾開始被一點一點的規范化,慢慢形成了今天的樣子
古典芭蕾最大的藝術特點是:開、綳、直、立
『貳』 剪紙作為民做的文化傳統之一,剪紙又有哪些文化意義呢
民間藝術是原始藝術的主流!中國傳統圖形很大一部分來自民間藝術的洪流。民間剪紙作為中國傳統圖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民間生活中最常見、最活躍的藝術形式。在中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都有它的數字。
民間剪紙作為中國傳統圖形元素之一它經常用於設計工作。人們對傳統圖形越來越感興趣。重新審視中國傳統藝術,或將傳統圖形元素驅動的設計「本土化」,是一件好事。但正如張藝謀先生所說,表面上的叫囂「沒有進一步考慮其理論問題,很少有理論研究能夠看到全局的整體性和全面性。」「至於歷史研究、國外研究和縱橫比較,我們在很多方面還處於空白狀態,「圖形特徵的形成不是一種機械的分割和組合,它必然與整個文化體系相配合。傳統圖形符號的概念不僅從藝術的角度遵循了嚴格的「傳承」和「統一」的概念,而且具有廣泛的文化意義。
它反映在衣食住行交通精神的物質世界,它包含了幾千年來中華文明的文字、圖案、建築、工藝、食品、器皿等圖形符號。在這些符號中,既有審美趣味的特點,又有代表傳統文化的獨特語言模式和內在意義。
『叄』 具有春節元素的民間傳統藝術有哪些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那春節是如何而來的呢?春節,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有誰了解春節的由來和習俗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春節的來歷和習俗。
一、春節的由來:
春節,是農歷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二、春節的習俗
1、臘月二十三 祭灶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
2、臘月二十四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3、臘月二十五 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後,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4、臘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准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5、臘月三十除夕 貼門神、貼春聯、守歲、爆竹、吃年夜飯、給壓歲錢、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
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守歲,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給壓歲錢,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
祭祖,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
6、正月初一 拜年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7、逛廟會
逛廟會是大多數中國人的春節情結,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節廟會最早是民間的宗教儀式,廟會之時,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場」以祭祀神佛,人們也要進香朝拜、許願、還願、求福。廟會期間,也少不了商販叫賣、民間藝術表演。廟會上有許多歷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愛的傳統項目,比如,舞獅、舞龍、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等。
8、觀社火
除了廟會,民間自演自娛的社火也是歷史悠久的年節娛樂活動。社火源於古老的土地神與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在以農業文化著稱的中國,土地是人們的立足之本,它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火,是人們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類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遠古人們憑著原始思維認為火也有「靈」,並視之為具有特殊含義的神物加以崇拜,於是形成了尚火觀念。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隨著社會的發展,祭祀社火的儀式逐漸成為規模盛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娛樂活動。
9、舞龍
舞龍,又名「耍龍燈」、「龍燈舞」,是漢民族傳統的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慶節日,各地都有舞龍的習俗。
舞龍起源於漢代,經歷代而不衰。舞龍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種儀式,後來逐漸成為一種文娛活動。到了唐宋時代,舞龍已是逢年過節時常見的表現形式。
關於舞龍的來歷,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一天,龍王腰痛難忍,龍宮中的所有葯物都吃了,仍不見效。只好變成老頭來到人間求醫。大夫摸脈後甚覺奇異,問道:「你不是人吧!」龍王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於是大夫讓他變回原形,從腰間的鱗甲中捉出一條蜈蚣。經過撥毒、敷葯,龍王完全康復了。為了答謝治療之恩,龍王向大夫說:「只要照我的樣子扎龍舞耍,就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件事傳出後,人們便以為龍能興雲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龍祈雨,並有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規矩。
10、舞獅
舞獅,也叫「耍獅子」、「獅子舞」,它與舞龍一樣,是我國的傳統舞蹈形式,也是一種流行很廣的民間體育活動。又會在春節或慶典活動舞獅。
舞獅開始於南北朝。在我國,舞獅的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分為北方舞獅和南方舞獅兩種。北方舞獅的外形與真獅很相像,全身獅披覆蓋,舞獅者(一般兩人合舞一隻大獅子)只露雙腳,不見其人。北方舞獅有雌、雄之分,還有文獅、武獅、成獅、崽獅之分。
南方舞獅主要流行在廣東。這種舞獅由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獅子的造型、式樣、顏色多與北方獅不同。舞獅者穿各種燈籠褲,上穿密妞扣的唐裝燈籠袖衫或背心,可見舞獅者全身。舞獅要使出渾身解
人們為什麼特別喜歡在春節時舞獅呢?相傳明代初年,廣東佛山出現一頭怪獸,每逢新舊歲之交,便出來糟踏莊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後來,有人建議用獅舞來嚇唬怪獸,果然奏效,那怪獸逃之夭夭。當地百姓認為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節便敲鑼打鼓,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消災除害,預報吉祥之意。
三、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餃子,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北方一些山區還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願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徵生活富裕。
元宵,元宵節,道教稱之為「上元節」。據元代伊土珍《(女+郎)環環記》引《三餘帖》記:嫦娥奔月後,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見,自稱為嫦娥之使,說:「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乃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臨。可見元宵節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
明代時,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見,做法也與今天無異。清代康熙年間朝野盛行「八寶元宵」、馬思遠元宵。民國初年還有袁世凱因元宵與「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元宵用面除江米面外,還有粘高梁面、黃米面等。餡則有桂花白糖、山渣白糖、什錦、豆沙、棗泥等。形制上,或大若核桃,也有小如黃豆的「百子湯元」,還有實心圓子和薄皮的「碌皮湯園」。
『肆』 求傳統文化,民間藝術論文,
「民間藝術」是藝術領域中的一項分類,依照字面上來看就是「某某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冠上「民間」字樣,顯然是要與所謂的「宮廷藝術」與「貴族藝術」等有所區隔。不過姑且不論「民間藝術」的領域有多廣,其基本架構「某某藝術」的重點在於「藝術」,因此我們有必要先了解有關於藝術的含意。《辭海》(台灣中華書局)中有如下的定義:「藝術」(Art)一、廣義:凡含技巧與思慮之活動及其製作,如機械、工匠、建築、房屋之類,皆稱藝術;義與技術相當。二、狹義:指含美的價值之活動,或其活動之產物;意義與美術(fine art)同。可見藝術是指學問與技術而言,也可謂是「巧藝」或「工藝」。這可從周朝的六種技藝(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以及《周禮》鄭氏注國學基本叢書中有關「百工」的記事,得知藝術本來的意義就是指「工藝」,而我們從古書中可以歸納出以下之定義:
1. 工藝是指生活所必備的知識。
2. 工藝是指人類製作生活用具之事。
3. 工藝是指考慮材料與加工技術以人工的方式製作器物之事。
4. 工藝是指熟練精巧的技術。
由以上所列對於藝術的定義,再冠上「民間」而成「民間藝術」,就不難理解「民間藝術」其實就是「民間工藝」,而有別於「貴族工藝」、「機械工藝」、「產業工藝」、「美術工藝」、「現代工藝」等藝術領域。舉凡在民間形成、發展並廣為流傳的各種通俗的傳統藝術以及具有民間色彩的技術與藝能,例如傳統工藝、戲曲、舞蹈、音樂、雕塑、編織、中國結、剪刻、木偶、魔術、雜技、原住民文化……等等,都屬於民間藝術。
「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製品的通用稱謂。中國皮影藝術,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是中華民族藝術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顆精巧的明珠。
皮影戲是讓觀眾通過白色布幕,觀看一種平面偶人表演的燈影來達到藝術效果的戲劇形式;而皮影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製品,故稱之為皮影。
皮影戲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它的演出裝備輕便,唱腔豐富優美,表演精彩動人。千百年耒,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所以流傳甚廣。不僅如此,皮影戲還對國內外文化藝術的發展起過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戲曲劇種,就是從各路皮影戲唱腔中派生出來的。中國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戲的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都起過先導作用。西方世界從十八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對中國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過高度的評價。建國後,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戲來招待國內外賓客。然而,皮影戲藝術在遭遇「文革」劫難之後,瀕危的處境至今未能扭轉。
至於皮影戲中人物、景物的造型與製作,卻又是屬於我國的民間美術范疇。它的藝術風格,在民族藝苑裡也是獨樹一幟。它為了適應皮影戲的幕影表現形式,採取了抽象與寫實相結合的手法,對人物及場面景物進行了大膽的平面化、藝術化、卡通化、戲曲化的綜合處理。其臉譜與服飾造型生動而形象,誇張而幽默。或純朴而粗獷,或細膩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暢,著色之艷麗,通體透剔和四肢靈活的工藝製作效果,著實能使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皮影人製品(簡稱影人)不只是用於皮影戲的演出,而且每個人都可以用雙手耍玩娛樂,還可以置於窗前或白牆之上,作為室內藝術裝飾。由於皮影造型古樸典雅,民族氣味濃厚,既具有藝術欣賞性又有收藏價值,所以國內外很多博物館、收藏家、藝術工作者和皮影愛好者都藏有中國皮影。在國際交往中,也常有國人以中國皮影為上等禮品贈與國際友人。
中國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據考證,從商代開始就有人用金銀箔、皮革或絲織品進行鏤空刻花製作裝飾品,後來在公元 105 年,蔡倫改進和推廣前人的經驗開始大量造紙,這種鏤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從而誕生為現在的剪紙藝術。
風箏
風箏起源於中國,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結論。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的科學家墨翟製造的,早期風箏主要是用在軍事方面的,從晚唐開始逐漸被當成玩具使用,現在中國的風箏一部分還出口日本、朝鮮、歐洲等國家。
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大約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而普遍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並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
現在已發現的最早剪紙實物是南北朝墓葬中的動物花卉團花,學者們則認為可推溯到漢唐婦女使用金銀箔剪成方勝貼在鬢角為飾的風俗,而雖已找到蔡倫以前的東漢紙張實物,嚴格意義上的剪紙恐不會早於漢朝。早期的剪紙大約跟道家祀神招魂祭靈有關,例如杜甫詩中就有「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明確記載。今日苗族仍有年節剪鬼神之形貼於牛欄或門上的巫術習俗。
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這一習俗在中國境外有時仍可見到。剪紙藝術一般都有象徵意義,此外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剪紙可用於點綴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人們以前還常把剪紙作綉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熟練的民間藝人只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紙剪成圖形,專業藝人則有用刻刀在蠟板上製作者,稱「刻紙」。經起稿、剪刻、粘貼、揭離、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層紙,而提高產量。
剪紙因材料單薄,多用滿幅鋪排勻稱而物像互相串連的平面構圖法,形象多富裝飾性,避免大塊黑白,用精緻花紋點綴裝飾主體人物。聰明的藝人在表現「貓捕鼠」時竟創造出「鼠在透明貓腹」的奇特效果,天真爛漫的風格十分耐人尋味。平面重疊鋪陳的手法不僅造成濃烈的民族風味,並且擴大了畫面的容量、提高了剪紙的表現力。絕大多數剪紙都並不追求嚴格寫實,而是群眾心目中的意象的表現,例如陝西剪紙的牛,把牛身上的漩毛做極度誇張而成為牛身上的裝飾花紋,既增添了視覺的動感變化,又加強了形式美感。
春節習俗:舞獅子
圍繞著春節,幾千年來形成了許多風俗習慣。有些習俗,如接神、敬天等,帶有迷信色彩。隨著人們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漸被淘汰了,有的習俗,賦予了新的內容,如燃放鞭炮、張貼春聯和年畫、耍龍燈、舞獅等等,迄今仍廣為盛行。
舞獅子
每當「爆竹一聲除舊歲」時,在我國廣闊的土地上,傳統的舞獅活動就伴隨著送暖的春風和歡樂的鑼鼓,出現在城鎮和農村。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歡樂氣氛。
舞獅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起源於南北朝時代。
據傳,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陽還使用了象軍參戰。這支象軍由於士兵持著長矛騎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僅僅擁有短兵器的敵方,連接近它都很困難,宋軍的士兵開始吃了大虧。後來,先鋒官振武將軍宗愨想了個辦法。他說,百獸都害怕獅子,大象大概也不會例外。於是,連夜用面、麻等做成了許多假獅子,塗上五顏六色,又特別張大了嘴巴。每一個「獅子」由兩個戰士披架著,隱伏草叢中。他還在預定的戰場周圍,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阱。敵方驅象軍來攻,宗愨用弓放出了假獅子,這種「雄獅」一個個翻動著斗大的血口,張牙舞爪直奔大象。
大象嚇得掉頭亂竄,宗愨又乘機指揮士兵萬弩齊放,受驚的大象頓時沒命地向四處奔跑,不少跌到陷井裡,人和象俱被活捉。……從此,舞獅首先在軍隊中流行,然後傳到民間。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西涼使》中就有「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起毛衣擺雙耳……」。可見,在唐代已有類似現代的獅子舞了。
為什麼在春節期間人們喜歡舞獅子呢?據說,明朝初年,廣東佛山地區出現了一頭怪獸,每逢年歲將盡,則在佛山郊區出現,到處糟踏莊稼,殘害人畜,鄉農不勝其苦人們就把竹篦紮成若干頭獅子模型,並塗上各種斑駁的顏色,事前布置好,當怪獸出現時,鑼鼓齊鳴,群獅奮舞,一齊朝著那頭怪獸進發,那怪獸驚恐萬狀,掉頭就跑,爾後,當地鄉民認為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於是,每年春節打鑼鼓,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預報吉祥之意。
舞獅子,除春節外,在喜慶的日子裡,也常以舞獅助興。民間一般舞獅由兩人合作扮一頭大獅子(有的地區稱太獅),一人扮作一頭小獅子(有的地區稱少獅),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綉球作引導,並先開拳踢打,以誘引獅子起舞。獅子隨著鼓點的快、慢、輕、重,忽而翹首仰視,忽而回頭低顧,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搖頭擺尾,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在模仿動作上,有舐毛、擦腳、搔頭、洗耳、朝拜、翻滾等動作;在技巧上,有上樓台、過天橋、跨三山、出洞、下山、滾球、吐球和采青等。
竹馬,一般是用竹皮或者竹篾紮起骨架,外面用紙裱糊,再經過彩繪而成。竹馬分為前後兩半,系於表演者的腰部,使表演者如騎馬狀。山西晉城市的陽城縣,則是用中式大襠褲填滿於草,一頭作馬首,一頭作馬尾,白褲腰是表演者的坐騎部位,外加馬頭,人稱之為「褲馬」。
跑竹馬,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鬧「紅火」時活動於廣場或街頭巷尾。山西省各地參加跑竹馬表演的人數不等,活動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中國民間藝術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根據考古其歷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紀,甚至更早。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
剪紙不是用機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剪刀剪和刀剪。顧名思義,剪刀剪是藉助於剪刀,剪完後再把幾張(一般不超過8張剪紙粘貼起來,最後再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刀剪則是先把紙張折成數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松軟的混和體上,然後用小刀慢慢刻劃。剪紙藝人一般是豎直握刀,根據一定的模型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個優勢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個剪紙圖案。
剪紙作為一門民間藝術,在中國各地廣為流傳,其中又以蔚縣剪紙最為著名。蔚縣剪紙,有悠久的歷史。蔚縣剪紙的特點,主要集中在「三分刀工七分染」上。它的工藝流程別具一格,第一步是「熏樣」,即把原紙樣或設計的草圖,帖在一張白紙上,然後點燃蠟燭進行煙熏,使其在白紙上留下一個清晰「黑樣」。現在這道工藝人們已採用曬圖的方法。第二步是「悶」,就是將刻窗花用的宣紙剪成將要刻制的畫幅大小,因為剪紙層數一般是三十到五十為宜,所以要用水淋濕,用手壓實,使之形成一個整體,以待刻制。第三步是刻制。蔚縣由剪紙剪刀換成刻刀,其優點不僅在於生產的數量多,更主要的是,刻刀能更好的發揮藝人的藝術思想,刻起來隨心所欲,花樣翻新。在藝人的手上,刻刀靈活得象筆一樣。刻刀有單刀、三角刀、圓口刀之分。刻制時以陰刻為主,兼有陽刻或陰陽結合的方法,使得作品玲瓏剔透,層次分明。第四步是著色,藝人們的行話叫點染。點染所用的顏色要事先用酒調合,因為剪紙的原料是宣紙,用酒調色可以使色彩浸潤而不滲透,色彩效果極佳。
回答者: 我可心碌碌 - 二級 2009-12-28 20:01
檢舉 中國民間藝術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根據考古其歷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紀,甚至更早。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
剪紙不是用機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剪刀剪和刀剪。顧名思義,剪刀剪是藉助於剪刀,剪完後再把幾張(一般不超過8張剪紙粘貼起來,最後再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刀剪則是先把紙張折成數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松軟的混和體上,然後用小刀慢慢刻劃。剪紙藝人一般是豎直握刀,根據一定的模型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個優勢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個剪紙圖案。
剪紙作為一門民間藝術,在中國各地廣為流傳,其中又以蔚縣剪紙最為著名。蔚縣剪紙,有悠久的歷史。蔚縣剪紙的特點,主要集中在「三分刀工七分染」上。它的工藝流程別具一格,第一步是「熏樣」,即把原紙樣或設計的草圖,帖在一張白紙上,然後點燃蠟燭進行煙熏,使其在白紙上留下一個清晰「黑樣」。
『伍』 中國民間藝術對我有什麼啟發
中國傳統民間美術與現代設計的關系
我認為民間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有莫大的關系。在現代設計上運用中國傳統藝術的元素可以體現獨特的東方魅力。這兩者可以相互結合,現代設計上運用傳統民間藝術可以進行傳承和發揚,既找到了定位,也不會讓民間傳統藝術消逝。
藝術是一門多元化的科目,而藝術創造的精神就是人文科學的一部分,可以體現到自然﹑健康和樸素的靈動之美。民間傳統藝術的特點也正好相同。兩者可以相互結合,也讓中國設計有一個定位和方向,這樣就不會落後。
中國民間傳統藝術是我國的獨特景觀和寶貴財富,它不僅題材廣泛,而且內涵豐富,這樣會在現代設計的感覺上更加大眾化,會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
民間美術是藝術和生活的連接點,它在最樸素和最原始的方式中產生,又在實踐中形成傳統的形式。它更加貼近生活,會讓我們感受到大眾的心聲,讓我們的現代設計更加多元化。
民間美術是現代設計的源頭。「人民生活本來存在著文學和藝術原料的礦藏,這是自然形態的東西是粗糙的東西,但也是最生動﹑最基本的東西,從這點上說,它們使一切文字藝術相形見拙,它們是一切文字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所以說人民創造的完全屬於大眾的民間藝術是現代設計的源泉。中國現代設計一直追隨國際的設計步伐,從八十時代到現在,中國的設計始終沒有定位。中國的現代設計也在逐漸找到自己的應該堅持和發展的方向,那就是中國傳統元素充分運用於現代設計中。
中國傳統民間藝術與現代設計重要於傳統與現代的結合。而最好的例子無疑是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其中加入了祥雲﹑飛天﹑書卷和太極等中國傳統元素,使開幕式精彩紛呈,折服了全球億萬觀眾,內蘊深厚的五千年文化展現的淋漓盡致。而因為開幕式中中國傳統元素的展現。使旗袍﹑青花瓷﹑漢語等中國符號漫延全球,更多的中國元素隨奧運會的開幕式達到沸點。把現代設計與中國傳統元素進行完美結合,這是一次經典的運用。
現代設計中中國傳統元素的運用,不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傳承,將孕育中國文化精神的「中國元素」將為「中國品牌走向世界奠定自信。
中國傳統民間藝術與現代設計的關系是一脈相承。
『陸』 傳統文化書籍應用了什麼民間美術元素
文化是一個大范圍意義的詞,應該說音樂,文學,美術乃至民俗之類都是文化。你把這些方面代表元素找出來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所在
『柒』 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方面與美術元素有關以及民間的美術資料
美術在今天可以說不抄知不覺佔到了生活的很大部分,要說起來真是說不完.你一天的生活當中無處不在.從你早晨起床第一件事情就和美術有關,刷牙的牙刷造型和色彩越來越漂亮了,毛巾的圖案顏色也讓你在新的一天開始的時候有個好心情,試問你爸爸媽媽在上個世紀大生產是用的日用品和現在超市裡放的日用品在一起你會選哪個?肯定是後者!為什麼?就是"美"呀!
你出門應該總會為穿什麼衣服費一番心思吧,什麼款式,色彩的搭配,再掛上什麼包.一出門滿大街的花花綠綠的裝飾,樓房的造型,都是要靠美術知識才能體現的達到的.設計師就是美術先鋒.怎麼說吧你現在社會上能眼看到的幾乎都跟美術有關,他漂亮的是美術的功勞,不漂亮的有帶社會的審美提高用美術去改善!
『捌』 宮廷文化中不僅包含了許多文人趣味,也包含著民間藝術,海外文化的元素嗎
是的;抄 宋徽宗自創瘦金體(文人趣味)唐明皇梨園扮丑角(民間藝術)郎士寧清宮繪百駿(海外文化)
『玖』 論民間剪紙中的圖形元素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根據考古其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但人們認為它的實際開始時間比這還要早幾百年。剪紙常用於宗教儀式,裝飾和造型藝術等方面。
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這一習俗在中國境外有時仍可見到。剪紙藝術一般都有象徵意義,也是這種儀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
大約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而普遍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並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
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剪紙可用於點綴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人們以前還常把剪紙作綉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剪紙不是用機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剪刀剪和刀剪。顧名思義,剪刀剪是藉助於剪刀,剪完後再把幾張(一般不超過8 張)剪紙粘貼起來,最後再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刀剪則是先把紙張折成數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松軟的混合體上,然後用小刀慢慢刻劃。剪紙藝人一般是豎直握刀,根據一定的模型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個優勢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個剪紙圖案。
在農村,剪紙通常是由婦女、姑娘們來做。在過去,這可是每個女孩所必須掌握的手工藝術,並且還被人們來品評新娘的一個標准。而職業的剪紙藝人則常常是男人,因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勞作並掙工錢。
『拾』 臨沂的民間美術元素
莒南縣大店鎮薛家窯村的泥陶製作工藝歷史悠久,最早可上溯至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從南宋開始逐步形成產業規模,至明、清達到鼎盛期,其泥陶製品在魯南、蘇北成為深受群眾歡迎的日常生活用品,其製作工藝在山東境內廣為流傳,並被帶到東北三省、新疆、內蒙古等地。
一門手藝
八年出徒
在薛家窯村老泥陶藝人劉西余的帶領下,記者參觀了泥陶製作的整個過程。
劉西余今年63歲,14歲開始跟著祖輩學泥陶製作,做了一輩子泥陶。據劉西余介紹,薛家窯泥陶製作工藝可分為取土、制坯、燒制三道工序。
劉西余說,薛家窯之所以成為泥陶產地,一是薛家窯人有高超獨到的工藝,二是這里有得天獨厚的土質。在薛家窯村西約三百畝地的范圍內,有一種陶土層。據地質專家介紹,這個土層形成於第四紀,是紅頁岩經風化沉積而成,特別適合燒制器具。
劉西餘一邊說,一邊在自家製作泥陶的拉坯輪前坐了下來,向記者演示泥陶製作技藝。他說,制出來的陶器好不好看、中不中用,制坯是關鍵。只見劉西余坐在拉坯輪旁,把和好的泥放在拉坯輪上,隨著旋轉的木輪,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就在他手中形成了。
劉西余說,產品的形狀、大小、厚薄、高矮全在師傅的心中和手中,要想練成這種手藝,聰慧有悟性的年輕人需5年到8年方能出徒。
據介紹,薛家窯泥陶的拉坯技術能做到一次拉坯成型60厘米高,在全國同行業中一般一次拉坯成型40厘米高就很不容易。2004年來自紫砂陶器產地宜興的制壺高手,見到薛家窯的拉坯技術,驚嘆不已。
坯體做成後,再通過晾曬、燒制等過程,完整的泥陶製品就做成了。薛家窯初期只燒盤、碗、盆、罐、壺、缸以及建築用的磚瓦,後來又發展燒制帶有浮雕、透雕的高級藝術品。薛家窯泥陶曾發展到十幾個大類、上百個品種。2000年,村裡從事藝術陶製品的開發和研究的庄乾開曾獲上海民間藝術博覽會新人新作獎,其作品獲臨沂市首屆民間工藝品展覽二等獎。
鼎盛時期
數百師傅外地傳藝
據莒南縣文化館館長吳光斗介紹,薛家窯的泥陶製作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這里曾發掘出土大汶口時期的黑陶觚形杯,龍山文化時期的夾砂黑陶鼎、泥質黑陶杯盆、夾砂灰陶罐、器蓋,岳石文化的泥質灰陶三足罐等,還發現燒窯的灰坑。
南宋時期,紅襖軍首領李全、楊妙真率部在馬亓山安營紮寨,薛家窯成為紅襖軍抗金根據地。紅襖軍利用這里傳統的燒制泥陶技術建窯開工,供部隊所需,那時這里叫營子官莊。明洪武年間,從武陽遷來薛氏家族,這里的制陶業重新崛起,並且越來越紅火,薛家窯出產的泥陶製品遠近聞名,此地遂改名為薛家窯。
薛家窯人在生產實踐中創造的泥陶製作技術,經過不斷發展、創新,形成了獨具特色、覆蓋面很大的技藝流派。鼎盛時期,村裡被外地聘請的傳藝師傅達幾百人。
一根高粱秸
燒開一壺水
據泥陶師傅們介紹,制燒水壺代表了薛家窯民窯拉坯技術的最高水平。此壺坯製作時,首先倒做壺底,壺底做成內凹形,以利於收火集溫,然後倒過來再拉成壺體,最後上壺把、安壺嘴。
中華剪紙藝術大師、山東工藝美術大師、臨沂著名高級工藝美術師王濱陪在《絢麗多彩的民間藝術》一文中這樣評價薛家窯泥陶:「莒南薛家窯民窯燒的凹底灰陶快壺,由於底部收火,加工壺殼薄,只用一根高粱秸即能燒開一壺水。」
一提起這點兒,劉西余當著記者的面敲碎一個舊壺。記者拿起凹形的壺底一量,厚度僅有2毫米。
薛家窯出產的泥陶製品大部分是日用品,特別是在塑料製品還沒出現之前,因泥陶製品價格便宜,使用方便,人們燒水、做飯、就餐、飲水大部分用的是泥陶。而製作泥陶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創作過程。一把泥在師傅手中瞬間即成形狀各異的泥陶坯體。
劉西余的後輩劉德蓮、劉德軍等也把泥陶當作事業,但他們更注重產品創新和市場開發。2004年,兄弟幾個發明了陶制飲水機,並且申請獲得了三項國家專利。
劉德軍說,泥陶的材料是陶土,陶土製品無化學成分,無污染。泥陶製品中含有活性碳,對水有除鹼濾清作用,泥陶餐具有吸收異味的功能。在魯南、蘇北賣牛、羊肉湯的小店至今大多用泥盆盛湯,因為它能去膻味。
熟練拉坯師傅
只剩四五個
薛家窯村支書何紅亭告訴記者,薛家窯村人多地少,泥陶製作曾經是村裡60%-70%的家庭維持生計的副業,但現在村裡製作泥陶的家庭不是太多。
有關部門統計,薛家窯泥陶製作鼎盛時期,村裡有120多個輪盤,近500人從事泥陶製作業。從上世紀80年代起,泥陶製品逐漸被塑料製品、金屬製品替代,現在村裡只剩20多家100餘人從事制陶業。
泥陶的製作工藝復雜,特別是拉坯技術全憑手感操作,年輕人不願意學。加上泥陶製品利潤薄,因此從事泥陶製作的村民越來越少。如今薛家窯村能夠熟練掌握拉坯技術的,特別是拉制燒水壺坯的只剩四五個人,而且都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
目前,莒南縣已將薛家窯泥陶列為重點挖掘保護對象,制定了切實可行的保護計劃,並將落實具體措施以保護這一寶貴民間手工技藝。
來源: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