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修身的文言文

修身的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27 09:42:11

Ⅰ 勵志修身的經典古文短篇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回故古之王者,建答
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譯文:
玉石不經過琢磨,就不能用來做器物。比喻人不通過學習,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治理民眾,都把教育當作首要的事情。《說命》中說:「自始自終想著學習。」大概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吧。
即使有味美可口的肉食,不吃是不會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習也不會了解它的好處。所以,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導別人才能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自己學業的不足,這樣以後才能自我反省;感到困惑,這樣以後才能自我勉勵。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說命》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大概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吧。

哪些古文中含有修身這個詞

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

文言文解釋: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的修身

修養

Ⅳ 修身(一) 古文 譯文

做人要做個萬全。至於名利地步,休要十分佔盡,常要分與大家,就帶些缺綻不妨。何者?天下無人已俱遂之事,我得人必失,我利人必害,我容人必辱,我有美名人必有愧色。是以君子貪德而讓名,辭完而處辭。使人我一般,不曉曉露頭角、立標,而胸中自有無限之樂。孔子謙己,嘗自附於尋常人,此中極有意趣。

做人要做個萬全(指做人要完善)。至於名利方面,不要全占盡,常要分與大家,就不妨帶些缺限破綻。為什麼?天下沒人全都有如意的事(就是沒人事事順心),我得到了,別人必失,我有利別人必有害,我光榮人必受辱,我有美名人必有愧色。因此君子多追求道德而讓掉名聲,不求完全而追求辭讓。使別人和我都一樣,不嶄露頭角、樹立成模範,但胸中自然有無限快樂。孔子為使自己謙虛,曾經自己附和尋常人(不露頭角),此中十分有意思趣味。

Ⅳ 管子里修身養性的文言文40字帶翻譯

《管子》論修身養性

《管子》認為,「人者,身之本。」那麼何以「為身」?《管子》說:「道血氣,以求長年、長心、長德,此為身也。」「道血氣」就是自我修身養性,這是「為身」的方法。而目的卻是「長年」,即延年益壽:「長心」即增長智慧;「長德」即提高道德水平。《管子·權修》還說:「有身不治,奚待於人;有人不治,奚待於家;有家不治,奚待於鄉;有鄉不治,奚待於國;有國不治,奚待於天下……身者,治之本也」。如果世上的人們都自覺地修身養性,一切行為都順乎規范,那麼,天下大治唾手可得。君主更應該成為修身的楷模。修身養性,才能養成良好的品德與風范。
《管子》中有四篇專門講修身養性,這就是《心術》上下、《白心》和《內業》。文章中反復論述「道」、「精」、「氣」、「神」、「性」等概念,論述「心」的功能。「心術」,意即心的功能;「白心」,即純潔心靈。「內業」與「心術」相通,「內」即「心」,「業」即「術」。因此,《管子》講的這些玄妙道理就是「內心修養術」。因此,《心術》上開宗明義說:「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空之有職,官之分也。心處其道,九竅循理。嗜欲充盈,目不見色,耳不聞聲。故曰:上離其道,不失其事,毋代馬走,使盡其力;毋代鳥飛,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動,以觀其則。動則失位,靜乃自得。」
意思是說,心在人體,處於君的地位;九竅各有功能,有如百官的各有職責。心的活動合於正道,九竅就能按常規工作。心充滿了嗜欲奢望,眼就看不見顏色,耳就聽不到聲音。所以說:在上位的脫離了正道,居下位的就荒怠職事。不要代替馬去跑,讓它自盡其力;不要代替鳥去飛,讓它充分使用其羽翼。不要先物而動,以觀察事物的運動規律。動則失掉為君的地位,靜就可以自然地掌握事物的運動規律了。《管子》認為,通過內心的修養應該達到理想的境界。
善心——「凡道無所,善心安愛。」
定心——「定心在中,耳目聰明,四枝堅固,可以為精舍。」
治心——「得一之理,治心在於中,治言出於口,治事加於人。然則天下治矣。」
全心——「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知)於形容,見於膚色。」「心全於中,形全於外,不逢天災,不遇人害。」
大心——「大心而敢,寬氣而廣,其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棄萬苛,見利不誘,見害不懼。寬舒而仁,獨樂其身,是謂雲氣意行似天。」(《管子·內業》)
「心」是「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的器官。以上是「得道之人」的心理狀態,達到以上各種修養標准,就算是做到了「敬除其舍,精將自來」,而不至再發生「館不辟除,則貴人不舍」的毛病。
怎樣才能把「心」修養到理想的境界,《管子》提出了四種方法。
一曰正靜。「正」指「四體」言,「靜」指「血氣」言。《管子·內業》說:「四體既正,血氣既靜,一意專心。耳目不肖,雖遠若近。」四體都能端正,血氣都能平靜,一意專心,耳目不受外界的迷惑,這樣,對於遙遠事物的了解就像對於近旁的事物一樣。思索產生智慧,懈怠疏忽產生憂患,殘暴驕傲產生怨恨,憂郁產生疾病,疾病困迫乃導致死亡。一個人思慮過度而不休息,就會內生困窘,外受脅迫,如不早想辦法,生命就離開他的軀體。又說:「形不正,德不來;中不靜,心不治。正形攝德,天仁地義,則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極,照乎知萬物,中守不忒,不以物亂官,不以官亂心,是謂中得。」外形不端正的人,是因為德沒有養成,內里不虛靜的人,是因為心沒有治好。端正外形,修飾內德,如天之仁,如地之義,那就將漸漸達到神明的境界,明乇地認識萬物。內心守靜而不生差錯,不讓外物擾亂五官,不讓五官擾亂內心,這就叫做「中有所得」。
《管子》認為,人如果能進到正和靜的境界,身體也就盤韌而骨強,進而能頂天立地,目視如同清水,觀察如同日月。只要不失掉這正靜,其德行將與日俱新,而且能啟蒙知天下事物,以至四方極遠的地域。內里有一個完整周全的心是不可能掩蔽的,這將表現在形體容貌上,也能在顏色上看得出來。善氣迎人,相親如同兄弟;惡缺陷迎人,相害如同刀兵。這種不用自己說出來的語言,比打雷擊鼓還響亮震耳。這完整周全的心的形體,比日月還更光亮,體察事情比父母了解子女還更透徹。達到正與靜的境界,聖人裁定事物,不受事物所支配。保持心安,國也安定;保持心治,國也治理。治理在於內心,安定也在於內心。內里有一個治理好的心,口裡摩拳擦掌就會是「治言」,加於民眾的就會是「治事」,因而事業振興而人民順服,百姓就算治理好了。就能達到「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聽」的境界。
二曰平正。平正就是和來中正。它的對立而是「喜怒憂患」。《管子·內業》篇說:「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憂患。是故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節樂莫若禮,守禮莫若敬,守敬莫若靜。內靜外敬,性將大定」。意思是說;人的生命,一定要依靠平和中正。
生命有失,一定是由於喜怒憂患,可以說,罅仇怒,什麼都比不上詩歌,消除憂悶,什麼都比不上音樂,節制享樂,什麼都比不上守禮,遵守禮儀,什麼都比不上保持敬慎,保持敬慎,什麼都比不上虛靜。內心虛靜,外表敬慎,就能恢復精氣,精氣也將大大的穩定。又說:「凡心之刑,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其所以失之,必以憂樂喜怒欲利。能去憂樂喜怒欲利,心乃反濟。彼心之情,利安以寧,勿煩勿亂,和乃自成。折折乎如在於側,忽忽乎如將不得,渺渺乎如窮無極。此稽不遠,日用其德。」意思是說:心的形體,它本身就能自然充實,自然生成。它之所以有所操作,必然是由於憂、樂、喜、怒、嗜欲和貪利。能除掉憂、樂、喜、怒、嗜欲和貪利,心又可以回到完滿的狀態。心的我,最需要安定和寧靜,保持不煩不亂,心的和諧就可以自然形成。這些道理,有時清楚得好像就在身邊,有時恍惚得好像尋找不到,有時又好像渺茫得追尋不到盡頭。實際上考察它並不很遠,因為人們天天都在享用著它的德惠。
三曰守一。《管子·內業》篇中有「能守一而棄萬苛」語。守一就是執一,棄萬苛就是不為萬事萬物所干擾。總之,就是要專心致志。怎樣才能達到「守一」的境界?
《管子·內業》篇說:「一物能化謂之神,一事能變謂之智。化不易智,唯執一之君子能為此乎?執一不失,能君萬物。君子使物,不為物使,得一之理。」
意思是說,一概聽任於物而能掌握物的變化的叫「神」;一概聽任於事而能掌握事的變化的叫作「智」。物變化而自己的氣不變,事變而自己的知不變,這只有堅持專一的君子才能做到嗎?專一而不失,就能夠統帥萬物了。君子使用萬物,不受外物支配,就是因為掌握了專一的原則。意思是說,人們需要記住的是心意專一。清除慾念則心意疏通,疏通則虛靜,虛靜就可以專一。心意專一則獨立於萬物之上,獨立則明察一切,明察一切就到達神的境界了。神是最高貴的,館舍不加掃除,貴人就不來居位了。所以說:「不潔則神不處」。所謂「人皆欲知而莫索之」。
就是說,人們所認識的對象是外界事物(彼),而人們認識的主體是心(此),不把心修養好,怎麼能認識外界事物?修養心的最好辦法,莫如使它處於虛的狀態。虛就是無所保留。所以說,能做到連智慧都拋棄掉,就沒有什麼可追求的了;能做到無所保留,就沒有什麼可籌劃的了。不追求又不籌劃就可以做到無慮,無慮就回到虛的境界了。
四曰和成。「正靜」、「平正」、「守一」都是直接在「心」上做功夫。所謂「和成」,是指飲食調節。管子認為,吃得太多,就傷胃而身體不好;吃得太少,就骨枯而血液停滯。吃得多少適中,才可以實現舒和,使精氣有所寄託,智慧能夠生長。
如果是飢飽失度,那就要設法解決。太飽了就要趕快活動,太餓了就要停止思考,老年人就更要珍惜動腦筋思考,飽食也不能消除餓意;老人而不珍惜思慮,衰老的軀體就會加快死亡。心胞寬廣而敞亮,意氣寬鄶而開闊,形體安暄而不游移,能保持心意專一而擺脫各種騷擾,見利不被引誘,見害不生畏懼,心情寬舒而仁慈,自身能獨得其樂,這些就叫作「運氣」的功夫,而且意念的運行也好像升行在天空一樣。

管子的醫學養生思想
一. 精氣生命觀,二.五行臟腑觀,三. 養生知識,四.氣功思想
摘要:《管子》在自然觀上提出精氣說,並且較多地從人的生命構成上論述精氣,從而把精氣看作是生命的物質基礎,形成了精氣生命觀;《管子》提出的陰陽五行說,也較多地與人體的臟器組織聯系在一起,形成了初步的五行臟腑觀。與此同時,《管子》還在精氣論和陰陽五行說的框架之下,在養生方面提出了不少合理的觀點,在古代氣功學方面提出了許多見解。尤其是《管子》的醫學養生思想有不少內容是與古代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相一致的。
關鍵詞:精氣;臟腑;養生;氣功
中國古代醫學有著悠久的歷史。一般認為,形成於戰國末期的《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古代醫學經典著作,是中國古代醫學體系形成的重要標志之一。然而,該書實際上是對先秦醫學思想的集大成,其中的許多思想都是來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成書於戰國時代的《管子》是先秦重要的典籍之一,其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涉及古代哲學、經濟、政治、法制、倫理、軍事、教育以及自然科學等各個領域,也蘊涵了豐富的醫學養生思想,其中也會有不少很可能為《黃帝內經》所吸取。
一. 精氣生命觀
在中國哲學史的研究中,《管子》中的《心術上》、《心術下》、《白心》和《內業》等四篇把「精氣」看作是構成萬物的本原,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了系統的「精氣說」,因而很受學術界的重視。關於「精氣說」的自然觀,這在前面的第一章已作過論述。以下主要對從「精氣說」自然觀衍生出來的醫學養生思想作一具體敘述。
《管子·內業》開宗明義便是「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於胸中,謂之聖人」,提出了自然萬物的本原問題。然而,這一自然觀問題實際上並不是該篇所要討論的主要問題。該篇首先提出自然萬物由精氣構成,但是,並沒有緊接著對這一自然觀問題進行詳細的論證和深入的展開,而是從自然萬物包括人在內是由精氣構成的這一基本觀點出發,轉而著重探討了諸如人體的生命構成乃至如何獲得身體健康以及長壽等與醫學養生有關的問題。筆者通過對《管子·內業》全篇的研讀,很早就明確提出「《內業》篇是我國古代最早以養生學為主題的醫學專論之一」[1]。當然,在此之前,馬非百先生也已經在他的《〈管子·內業〉篇的精神學說及其他》中提出 ......

Ⅵ 有關修身明德的古詩和古文(多一點)八點以前

明德賦
胡秉言
日月交融,萬泰亨通。
剛柔相抱,陰陽平衡。
金烏賜正能量,冰魄澤睿氣生。
昕光熠熠普照,嫦娥澄澄啟靈。
置身於正,勇於攀登。立本於道,遵循本性。
順乎自然,標有準繩。惟初太始,萬物化成。
本心本善無我,舍欲捨得心升。
大道無言無形,感知善良心行,
省於天地聖靈,啟於思維善行。
教以人倫茂親,施以天道德成。
格物致知誠正心,曉禮篤信修其身。
齊家有序興天下,至善親民明德存。
懂其忠義,盡心為人合天理。
盡其仁孝,寬厚善良存孝悌。
溫良恭敬,恭慎尊誠有慈意。
謙讓有度,虛心隆禮容天地。
心境光明,正德品行,當知慈悲盈胸。
仁愛敦睦,明理向善,應曉始終道然。
克己復禮,恪守德道,言之忠信不驕。
厚德載物,緣自天成,兼備仁禮惠盈。
天地清明,惠澤萬靈。
四海咸寧,神州大同。
曉德道而行,懂禮儀而從,
善與善而交,善與善相融。
秉承人倫之性而勤樸,懷守德善之心而始終。
上古留德綿遠千世烙心境。
而今感念弘揚萬載潤賢明。
聖人行於道,天子行於明,君子行於儀,世人行於德。
道在五德之上,德為富貴之根。內修清靜寡慾無,外修天道氣真。
德心致虛致公,修德養性明倫。坐立不忘我德道,出入皆抱善心。
德威天下,物埠咸豐。乃國人倫理核心,成民族文化基根。
儒道法佛,明德共存。參傳統思想理論,揚仁愛孝悌精神。
精忠愛國,勤儉誠信。見利思義,謙和禮仁。
德施天下安,德惠萬民咸,德法社會寧,德政盛世綿。

Ⅶ 修身養性的古文詩句

寧靜可以來致遠,淡泊可以明志 ——諸自葛亮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於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孔子
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孟子

Ⅷ 關於修身做人的文言文有那些

諸葛亮的《誡子書》

Ⅸ 在古文中有很多反映崇德修身的名句有哪些

古代道德格言:
1. 君子憂道不憂貧。 —— 孔丘
2. 知恥近乎勇。 —— 孔丘
3. 辱,莫大於不知恥。 —— 王通
4.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 子貢
5.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 諸葛亮
6.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 —— 荀況
7. 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 —— 韓非
8. 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 白居易
9.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 李商隱
10.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 魏徵
11.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孫多以百城降。豪華盡出成功後,逸樂安知與禍雙? —— 王安石
12. 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念慕富貴,枉道速禍。 —— 司馬光
13. 善氣迎人,親如弟兄;惡氣迎人,害於戈兵。 —— 管仲
14.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諸葛亮
15.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不故加之而不怒。 —— 蘇軾
道德品行修養古代名言:
1、修身不言命,謀道不擇時。
2、崇德而定勢,行又而忘利,修修而忘名。
3、習與性成。
4、「無傷」二字,修已者之大戒也。
5、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6、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8、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9、修身以不護短為第一長進。人能不護短,則長進者至矣。
10、習慣之始如蛛絲,習慣之後如繩索。
11、君子反道以修德。
12、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1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14、學蒼竹到老虛心留勁節,敬蒼松久經風雨不知寒。
15、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關於道德的古代格言:
1、蘭芳不厭谷幽,君子不為名修。
2、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後身正。
3、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4、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5、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則有法,行重則有德,貌重則有威,好重則有歡。
6、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
7、君子之道四焉,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
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9、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10、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1、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12、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
1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14、富潤屋,德潤身。
15、修之至極,何謗不息。
1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7、養心莫善於寡慾。
18、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19、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0、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熱點內容
夏天的雷雨教學反思 發布:2025-07-15 20:44:07 瀏覽:606
教師資格證的報名時間 發布:2025-07-15 20:21:42 瀏覽:534
高一歷史必修一重點 發布:2025-07-15 19:20:08 瀏覽:236
有多少可以重來 發布:2025-07-15 16:35:06 瀏覽:279
洗牙多少錢一般多少錢 發布:2025-07-15 16:08:33 瀏覽:610
蒙脫石散多少錢 發布:2025-07-15 15:36:52 瀏覽:745
如何導出視頻 發布:2025-07-15 15:22:23 瀏覽:80
貴州教師資格成績查詢入口 發布:2025-07-15 14:34:34 瀏覽:22
迎澤區教育局 發布:2025-07-15 14:30:07 瀏覽:305
思則佳教育 發布:2025-07-15 14:13:58 瀏覽: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