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方美術
⑴ 12歲女孩學藝術方面(我是指聲樂,舞蹈,書法,美術之類的),會遲嗎那學什麼藝術方面的才不遲,學來
剛12歲,學什麼都不算遲 ,至於學哪樣好,可以這樣告訴你,哪樣學好了都不錯,你可以挑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去學,這樣學起來才會覺得有意思,帶勁兒,進步快。
⑵ 誰能幫忙給舉5個關於靈感的例子(音樂,美術,文藝方面)
曹植七步成詩,是他長期積淀在心裡的不平和怨恨產生的靈感,使他能在極短的時間里,把詩寫成,而且寫得這樣精彩、凝練。我認為,靈感不是憑空出現的。
⑶ 某位藝術家及其藝術作品理解(美術方面的藝術家)
作者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年)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名人,和 達芬奇畫像
米開朗琪羅,桑迪.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三傑,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罕見的全才。他不僅是天才的畫家、雕塑家、建築師、詩人、哲學家和音樂家,而且是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和工程師等等。10多年來,人們一談起人類的文化進步,就會提及其中燦爛輝煌的一頁——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就要聯想到達·芬奇的那些豐功偉績。
《蒙娜麗莎》是一幅享有盛譽的肖像畫傑作。它代表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畫中人物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盡致地發揮了畫家那奇特的煙霧狀「無界漸變著色法」般的筆法。畫家力圖使人物的豐富內心感情和美麗的外形達到巧妙的結合,對於人像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別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系,達到神韻之境,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的嫵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 達·芬奇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著力表現人的感情。在構圖上,達·芬奇改變了以往畫肖像畫時採用側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習慣,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構圖,透視點略微上升,使構圖呈金字塔形,蒙娜麗莎就顯得更加端莊、穩重。另外,蒙娜麗莎的一雙手,柔嫩、精確、豐滿,展示了她的溫柔,及身份和階級地位,顯示出達·芬奇的精湛畫技和他觀察自然的敏銳。另外蒙娜麗莎的眉毛因化學反應而不見了,背景曾有藍天。據考證,蒙娜麗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興,9%的厭惡,6%的恐懼,2%的憤怒。
微笑之謎
500年來,人們一直對《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觀者或在不同的時間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時覺得她笑得舒暢溫柔,有時又顯得嚴肅,有時像是略含哀傷,有時甚至顯出譏嘲和揶揄。在一幅畫中,光線的變化不能像在雕塑中產生那樣大的差別。但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隱時現,為她的雙眼與唇部披上了一層面紗。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現在眼角和嘴角上,達·芬奇卻偏把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沒有明確的界線,因此才會有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荷蘭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大學應用「情感識別軟體」分析出蒙娜麗莎的微笑包含的內容及比例:高興 83%,厭惡 9%,恐懼 6%,憤怒 2%。 哈佛大學神經科專家瑪格麗特·利文斯通博士說,蒙娜麗莎的微笑時隱時現,是與人體視覺系統有關,而不是因為畫中人表情神秘莫測。利文斯通博士是視覺神經活動方面的權威,主要研究眼睛與大腦對不同 蒙娜麗莎
[1]對比和光暗的反應。利文斯通說:「笑容忽隱忽現,是由於觀看者改變了眼睛位置。」她表示,人類的眼睛內有兩個不同部分接收影像。中央部分(即視網膜上的淺窩)負責分辨顏色、細致印記。環繞淺窩的外圍部分則留意黑白﹑動作和陰影。據利文斯通說,當人們看著一張臉時,眼睛多數集中注視對方的雙眼。假如人們的中央視覺放在蒙娜麗莎的雙眼,較不準確的外圍視覺便會落在她的嘴巴上。由於外圍視覺並不注重細微之處,無形中突出了顴骨部位的陰影。如此一來,笑容的弧度便顯得更加大了。不過,當眼睛直視蒙娜麗莎的嘴巴,中央視覺便不會看到陰影。利文斯通說:「如果看著她的嘴巴,便永遠無法捕捉她的笑容。」蒙娜麗莎的笑容若隱若現,源於人們的目光不斷轉移。利文斯通指出,若要臨摹《蒙娜麗莎》,描繪口部時便要望著別處。 1993年,加拿大美術史家蘇珊·吉魯公布了一項令人震驚的研究成果。她說蒙娜麗莎那傾倒無數觀賞者的口唇,是一個男子裸露的脊背。這一論斷既新鮮又荒誕,然而論證是有力的。集畫家、雕刻家、建築師、工程師及科學家等多種才藝於一身的達·芬奇,可謂是個「怪傑」。他喜歡穿粉紅色外套,在胡須上毫無顧忌地塗上五顏六色,還常稱自己解剖過不下30具死屍。他還是個左撇子,習慣從右到左倒著書寫,別人要藉助鏡子才能讀出他寫的東西。因此藉助鏡子亦不失為欣賞者讀畫的一種方法。旋轉90度後從鏡中看蒙娜麗莎抿著的笑唇,恰好是一個背部線條分明的結實男性脊背以及左臂和肘部的一角;再說,表現人體美和呼喚人性的覺醒,既是大師的人生哲學,又是他的藝術觀。 確實,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線下欣賞這幅畫,人們都會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時而溫文爾雅,時而安詳嚴肅,時而略帶哀傷,時而又有幾分諷嘲與揶揄,神秘莫測的微笑顯露出人物神秘莫測的心靈活動。 幾百年來,「微笑」的新解層出不窮。諸如微笑不露皓齒是因原型雖典雅美麗卻口齒不齊;原
專家揭秘蒙娜麗莎隱藏四種動物型因愛女夭折,憂郁寡歡,難掩凄楚之態;更有甚者,把蒙娜麗莎從貴婦寶座上推落下來,把原型貶為妓女,故而微笑中帶著譏嘲和揶揄。 美國馬里蘭州的約瑟夫·鮑考夫斯基博士認為:「蒙娜麗莎壓根就沒笑,她的面部表情很典型地說明她想掩飾自己沒長門牙。」 法國里昂的腦外科專家讓·雅克·孔代特博士認為蒙娜麗莎剛得過一次中風,請看,她半個臉的肌肉是鬆弛的,臉歪著所以才顯得微笑。 英國醫生肯尼思·基友博士相信蒙娜麗莎懷孕了。他的根據是:她的臉上流露出滿意的表情,皮膚鮮嫩,雙手交叉著放在腹部。性學專家推測:蒙娜麗莎剛剛經歷了性高潮,所以才表現出令世人傾倒的微笑。 還有一種近乎無稽之談的說法:她的表情就像吃了苯氨基亞胺似的,顯得很陶醉,這是吃完巧克力後人體內產生的一種歡愉激素。這種說法很少有人相信,因為當時還沒有巧克力呢。 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 人類學教授辛科爾 肯瑞爾認為蒙娜麗莎有這樣的微笑是因為她把飯吃飽了,因為她嘴角的弧度和她手輕放在自己的腹部上的動作與人類在飽食一頓之後的反應完全相同。 畫中,左邊的地平線比右邊的低,蒙娜麗莎的左側看上去比右側大。歷史上左邊代表女性,體現達·芬奇崇拜女性。其實蒙娜麗莎與達芬奇的自畫像有很多共通之處,埃及傳說中主管男性生殖器的神叫阿蒙(Amon),主管女性生殖器的神叫伊西斯(Isis)——古代文字中曾將其讀做LISA,因此Mona Lisa就是暗示AMON LISA,即蒙娜麗莎非男非女,是兩性的結合體。
真偽之謎
按照以往的說法,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收藏於巴黎的盧浮宮。但在收藏界卻有一種說法稱,掛在盧浮宮的不是《蒙娜麗莎》,真正的《蒙娜麗莎》是在倫敦一所公寓的牆上。 這間寓所和這幅作品的保管者普利策博士說,《蒙娜麗莎》完成後,作品就留在了麗莎·德·佐貢多家。後來,又有一個貴族請達·芬奇為他的情婦畫一幅肖像,這個被稱為「拉喬康達」(意為「微笑的人兒」)的女子,和蒙娜麗莎長得很像。於是,一時懶惰的達·芬奇把《蒙娜麗莎》的臉部換成拉喬康達。畫作完成後,那個貴族拋棄了拉喬康達,因而沒有買下這幅畫。後來達·芬奇應弗朗西斯一世的邀請去法國,帶去了這幅畫。普利策說,使盧浮宮增添光輝的是拉喬康達的肖像畫。《蒙娜麗莎》後來流落到英格蘭,本世紀初被一家博物館館長、藝術鑒賞家威廉·布萊克買下,後來又為瑞士一財團收購,普利策便是其中的成員。 本世紀初,曾經有許多人大規模地復制、偽造藝術名作,有理由懷疑倫敦的那幅是贗品。但是,普利策博士對他的這幅畫的真實性深信不疑。他用顯微攝影技術證實,倫敦這幅畫上的指紋同達·芬奇其他作品上的指紋相同;根據記載,蒙娜麗莎比拉喬康多年輕19歲,被畫時披著一條表示悼念的面紗,在兩幅畫中,只有倫敦那幅顯示一個更顯年輕的女人披著漂亮的面紗;另一個證據是,拉斐爾當年在達·芬奇作這幅畫時曾經作過速寫,速寫中的蒙娜麗莎背後有兩根圓柱,這兩根圓柱出現在倫敦的肖像畫里,而盧浮宮那幅的背景是山崖、小徑、石橋、樹叢與潺潺的流水。 幾百年以來,不少收藏家各自聲稱他們藏有真正的《蒙娜麗莎》,數量居然達60幅之多。更有趣的是,美國緬因州伯特蘭美術館在1984年收到一幅《不微笑的蒙娜麗莎》,經測定,此畫確實是當年達·芬奇的手筆,畫中的人物除了不微笑以外,其餘都酷似蒙娜麗莎本人。專家由此推測,這幅《不微笑的蒙娜麗莎》可能是作者同時畫的一幅底稿。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目前盧浮宮內收藏的《蒙娜麗莎》是一幅贗品,其依據在於1911年發生的那起盜竊案。在那起盜竊案中,《蒙娜麗莎》失竊。兩年後,它出現在義大利,但是畫面上蒙娜麗莎身後兩旁的廊柱已經被切掉了。幾年後,《蒙娜麗莎》被歸還盧浮宮。但許多專家都認為,這次失而復得只是一場煙幕,真正的《蒙娜麗莎》已經被一位富有的收藏家重金收購,掛在盧浮宮內的只是一件贗品而已。
價值之謎
《蒙娜麗莎》數百年來一直被譽為最名貴的肖像畫,60年代估計此畫價值已達1億美元。經過政府允許,從1962年12月14日至1963年3月12日,先後到美國的華盛頓和紐約市展出,轟動了全美國,許多人專程從外地趕來,一睹為快。由於參觀的人太多,據說展覽會規定每個觀眾只能在《蒙娜·麗莎》畫像前面停留3秒鍾。以後該畫又借到日本展覽,轟動的程度更勝於美國,據說每位觀眾只能看2秒鍾。
背景之謎
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卡羅·佩德雷蒂認為,蒙娜麗莎身後的背景是義大利中部阿雷佐市布里阿諾橋附近的景色。佩德雷蒂的證據是,達·芬奇出生在距阿雷佐約100公里的芬奇鎮,並曾經在阿雷佐生活過,這一地區的原始景觀與《蒙娜麗莎》的背景幾乎完全一樣,因此,達·芬奇很有可能採用這一地區的田園景色作為《蒙娜麗莎》的背景。當佩德雷蒂的這一觀點在達·芬奇繪畫國際研討會上宣布後,許多美術史專家都對他的研究結果表示肯定。 英國《衛報》網站2011年1月9日報道:義大利藝術史學家卡拉·格洛里說,畫中蒙娜麗莎肩上方的背景大橋和一條道路屬於義大利北部小鎮博比奧。 此前人們普遍認為,《蒙娜麗莎》里的背景是虛構的。格洛里表示,近期在畫作上發現的數字密碼支持她的推斷。格洛里聲稱,她將在今年發表自己的新發現。她說:「畫中蜿蜒曲折的道路可以在義大利北部小鎮博比奧找到,那座拱形大橋亦然。達·芬奇可以透過小鎮城堡的窗戶看到這座大橋。」 格洛里在研究《蒙娜麗莎》畫中人物真實身份期間得出上述結論。她認為,畫中女子有可能是比安卡·焦萬娜·斯福爾扎,15世紀米蘭公爵盧多維科·斯福爾扎的女兒。而流傳較廣的一種說法是,畫中女子真名為莉薩·焦孔多,是義大利佛羅倫薩一名商人的妻子。格洛里說:「博比奧當時在盧多維科治下,那裡的圖書館很有名,和其他許多藝術家及科學家一樣,達·芬奇有可能去過那兒。」中世紀時期的博比奧以其修道院而聞名,《蒙娜麗莎》畫作中的背景大橋就坐落在特雷比亞河上,後者曾被美國作家海明威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 去年一些義大利研究人員聲稱,《蒙娜麗莎》背景中橋拱上寫著數字「72」。格洛里認為,這個數字代表著1472,因為這座大橋在1472年被大水沖毀,後又重建。但也有人反對這種說法。義大利研究人員西爾瓦諾·溫切蒂認為,這個數字另有含意。他說:「這里沒有丹·布朗密碼,只是傳遞一些信息,表達他的想法。數字7 和2在卡巴拉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溫切蒂的小組還在研究其他可能成為達·芬奇模特的女子。但他表示:「我們認為比安卡·焦萬娜·斯福爾扎不太可能是畫中女子,因為她15歲就去世了,而畫中女子至少有22歲。」格洛里則表示,在完成畫作的那些年裡,達·芬奇可能故意把斯福爾扎的臉畫得更成熟,以在其父親垮台後掩蓋畫中女子的真實身份。[2]
原型之謎
500多年來歷史學家們一直為達·芬奇名畫《蒙娜麗莎》的原型眾說紛紜,爭論不休。尤其是畫中人臉上神秘的微笑是人們猜測的不解之謎。最近,義大利佛羅倫薩市一位普通教師吉烏塞普·帕蘭蒂又提出了新的說法,蒙娜麗莎是一位有5個孩子的「家庭主婦」。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1日報道,帕蘭蒂對佛羅倫薩市檔案進行了長達25年的研究,而後得出一個結論:《蒙娜麗莎》原型是達·芬奇父親一位朋友的妻子麗莎·格拉迪尼,她是一名有5個子女的家庭主婦。 據帕蘭蒂考證,麗莎在1495年16歲時嫁給佛羅倫薩絲綢商人弗蘭西斯科·吉奧康杜,而吉奧康杜則是達·芬奇父親皮耶羅的好友兼鄰居。麗莎是吉奧康杜的第二任妻子。這對夫妻的感情很好,育有5個子女。吉奧康杜在自己的遺囑中稱,麗莎是他「心愛的」和「忠實的」的妻子。 帕蘭蒂認為,《蒙娜麗莎》的畫像完成於麗莎24歲那年。達·芬奇的父親安排了一切,自己花錢讓兒子為朋友的妻子畫了這幅畫。當時達·芬奇正被一場財務糾紛所困擾。他的父親大概想通過這種方式來幫助自己的兒子。 在關於《蒙娜麗莎》原型的傳說中,有人說畫中人是當時佛羅倫薩城內的一個名妓,也有人說畫中人是達·芬奇本人的女人版自畫像。去年,一個名為謝文·紐蘭德的美國教授聲稱,他已經發現了《蒙娜麗莎》微笑背後的真正秘密。《蒙娜麗莎》臉上之所以永遠帶著微笑,是因為畫中的主人當年在做達·芬奇的模特兒時正好懷了身孕,是一個母親對新生命即將誕生時產生的那種神秘的微笑。 目前,帕蘭蒂正趁暑假期間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成書,計劃在8月正式出版發行。 達·芬奇《蒙娜麗莎》原畫蔵於巴黎盧浮宮。但是幾百年來,收藏家們聲稱自己收藏的《蒙娜麗莎》畫作竟達60多幅。
失蹤之謎
因喬遷展廳要中斷展覽,30年來第一次將在盧浮宮展廳里「消失」 《蒙娜麗莎》一直在盧浮宮中默默向觀眾微笑。2001年4月4日她終於可以休息一天了。 4月4日,遊客們將不會在盧浮宮看到《蒙娜麗莎》那迷人的微笑。根據盧浮宮的聲明,《蒙娜麗莎》將於那天喬遷展廳,「休假」一天,這將是這幅名畫30年來第一次在盧浮宮中斷展覽。 盧浮宮方面在聲明中說,時隔4年,《蒙娜麗莎》將於4月4日那天搬遷到重新裝修過的舊展廳中去。2000年時,因為舊的展廳年代久遠,保存條件和安全措施都存在問題,因而盧浮宮將《蒙娜麗莎》轉移到了現在的臨時展廳之中。 根據館方的解釋,中斷展覽一天將是無可避免的,因為在那天工程人員需要給搬遷後的《蒙娜麗莎》安裝照明設施和特殊的反光玻璃,以及設置更合理的參觀路徑。為了避免到時慕名而來的大批遊客失望,盧浮宮已經通知了全世界將近6000家旅行社,同時在自己的主頁上用10種文字做了說明。 達·芬奇名畫《蒙娜麗莎》是盧浮宮最負盛名的藝術品,據統計,盧浮宮90%的參觀者都不會錯過這個「微笑」。博物館的紀念品店每年售出的《蒙娜麗莎》紀念品超過33萬件,包括明信片、磁鐵和拼圖。 自1789年盧浮宮成立,《蒙娜麗莎》入住以來,除了幾次意外事件外,館方一直避免中斷此畫的展覽,按照該館一個工作人員的說法,「倫勃朗、提香和格里柯都可以被束之高閣數周,但《蒙娜麗莎》不可以」。甚至這幅名畫的監護人本人都只能在盧浮宮閉館的時候接近此畫,進行研究工作,對此畫的X光探射研究就是在半夜進行的。 《蒙娜麗莎》最後一次在盧浮宮參觀者的視野中消失是在1974年,那次,她遠渡重洋去了日本巡展。據專家估計,今後這樣的巡展將不太可能再發生,而升級後的展廳也有足夠的能力應付每小時1500人的遊客流量,因此2001年4月4日將是很多年內《蒙娜麗莎》惟一的一次休假。
死因之謎
按照記載,麗莎·迪·格拉爾弟尼(畫中人物)在46歲時抑鬱而死,但一位日本心臟病專家說他發現蒙娜麗莎的左眼上有一塊黃斑,這是膽固醇含量過高的徵兆。這個日本心臟病專家說蒙娜麗莎應該死於心肌梗塞。 也有人說她是因為愛上了達·芬奇憂郁而死。
⑷ 北京藝方美術培訓好嗎
我覺的8日不錯
⑸ 雲藝考美術方面的博士有哪些專業個人自學的水彩,攝影的研究生,可以報考嗎有沒有報考的網站
同學可以直接到研究生招生網上看下。
⑹ 我現在正讀高一,想考慮一下藝術方面的學習,像美術,播音主持這些方面挺感興趣的,不知該怎麼選擇
這就看你具體更喜歡做什麼呢?你覺得自己更擅長哪一方面?別人不了解你,只有你自己最了解自己,選擇這種事最好聽自己的,問問自己的內心,你更願意去做什麼?
⑺ 如何將藝術方面的美術和音樂元素更多的融入到表演游戲中
1、形式美。是否能夠欣賞戲曲的表現形式,從中獲取審美愉悅是區分內外行的標准之一。就拿表演來說,首先,懂得戲曲表演的形體動作程式語匯,不再對演員的表演動作提出這樣的問題:他在干什麼?其次,懂得戲曲程式化動作的組合規律,即懂得表演「語法」,知道演員為什麼這樣做;第三,懂得形體動作的舞蹈美,包括韻律美,變形、誇張、含蓄美等,感覺到演員這樣做的優劣。戲曲作品在思想內容方面有兩個顯著的特徵需要在欣賞劇目時加深認識,即「情感態度方面的鮮明傾向性,和諧完滿的整體結構」。當然,戲曲精神價值所涉及的其它方面也需要在欣賞時加強認識。
2、節奏和諧。節奏在戲曲里非常重要,劇本、構思、音樂、表演都有其內在的節奏。節奏不等於速度。在戲曲中,節奏包括「一拍三度」。「一拍」是節拍(板眼),「三度」是速度(快慢)、力度(強弱)、幅度(大小、收放)。演員的內心節奏也要經過程式技術的固定化。
3、寫意。寫意」指一種藝術方法,對於這個概念,「國內戲劇界在演繹它的含義時,著重從兩個方面引申:一是指出它的心靈性,即對主觀情意的抒寫;二是指出它的本質性,即對寫實外象的超逸。」「寫意性」即是藝術表現所具有的「抒寫主觀情意」、「超逸寫實外象」的性質,戲曲被認為是具有這種性質的藝術。它「把無限豐富的生活內容凝練成極為有限的舞台形象,把實境升華為意境,讓觀眾見一葉而知秋」戲曲藝術的目的就是要「寫」出「意」來,在藝術創作中表現為用「實」反映出「虛」來。不僅如此,戲曲藝術還要用「小實」反映「大虛」來,反過來,「虛」使「實」更加具體、生動、優美、動人。這便是戲曲「以實帶虛,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結合」的特點所在。戲曲「寫意」的實質是「寫」出精神實質,當然,一切藝術都要表現精神實質,因為「藝術創造的過程,是物質的精神化」。
戲曲藝術是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戲曲部分包含的精神,審美情趣,人格魅力,悲劇藝術等等,作為文化的觀念層面,構成某一種文化特色的價值體系。戲曲對於中國文化,意義尤其重大:不僅一般地形成中國文化的價值體系,而且最終鑄成中國文化的詩性特徵和人格魅力。
⑻ 學美術這門藝術哪方面比較好
一、職業地域、行業等選擇性寬,就業機會多,利於提高個人修養和美感素質;
二、美術生出路:
1、專業美術:畫家、漫畫家、插畫師、街頭藝人。
2、藝術設計:室內裝潢、環境藝術、園林設計、服裝設計、建築設計、動畫動漫、影視美工、網頁設計、游戲、報社、雜志社、平面設計等等設計類別。
3、市場相關:陳設總監,藝術總監,美術指導,創意設計,品牌策劃。
4、藝術管理:藝術品販子,畫廊經紀人,書畫鑒定等等。
5、當老師。
6、政府部門:形象宣傳、城市規劃。
三、提高個人魅力、修養、欣賞能力;從直觀上來說,美術可以培養你的藝術情操,提升審美能力,可以讓我們發現生活中的美,對生活對人生產生積極樂觀的態度。
⑼ 藝術類考研有哪些專業不用考繪畫的,沒有繪畫基礎,但想考藝術方面
答:美術考古,文物堅定,美術史,
其實現在美術考研專業很好過版啊 ,關鍵是跟導師的關系權如何,----
鄙人曾見有的考生水準一他糊塗,跟沒學過畫的一樣,居然考了專業第一!!!!!
與她為伍真是本人恥辱=======-----
這還是什麼著名的美術學院----------------
所以我覺得關鍵是你跟導師要溝通好=--------------
⑽ 哪些高校有美術或是藝術設計方面的博士點
世界最著名的美術學院有哪些呢?這是想申請留學國外美院的同學都想問的問題。所以,今天美行思遠小編就這個問題,為大家整理了世界做著名的美術學院的介紹,供大家參考。
1、蘇里科夫美術學院(俄羅斯)
蘇聯美術院校,隸屬於蘇聯美術研究院,院址設在莫斯科,設有油畫、雕塑、版畫3個系科。
蘇里科夫美術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期。1843年,在一所美術班的基礎上建立了繪畫雕塑學校。1865年又與建築學校合並,改名為莫斯科繪畫雕塑建築學校。此後數十年間,辦學成績卓著,培養出許多著名油畫家。十月革命後,莫斯科繪畫雕塑建築學校一度改為國立自由美術家工作室(1918~1921),後又改為國立高等美術-技術專科學校。
2、柏林藝術大學(德國)
柏林藝術大學是位於德國境內柏林州的一所標准藝術類大學,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藝術專業學校成立於1975年,由當時西柏林的美術藝術學校和音樂表演藝術學校合並而成 ,從2001年11月開始其改為大學。
柏林藝術大學共有4個學院,分別為: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音樂學院、表演藝術學院 。其中美術學院設有美術、美術教育等專業。
3、漢堡美術學院(德國)
漢堡美術學院是一所著名的國立藝術院校,德國最有名的藝術院校之一。它有超過200年歷史,專業設置廣泛,現設有建築、雕塑、舞檯布景設計、工業設計、產品設計、印刷、電影、攝影、繪畫、視覺藝術、藝術教育等專業。
1955年學校重建,增設了建築系並由地方性的藝術學校擴建為國立美術學院。該學院旨在為學生提供所有藝術學科領域新問題的解決方案。教學重心是培養學生對特定藝術的自我反省,以及增強實踐能力。其教學方法自由靈活,沒有嚴格的學期限制,更沒有程序化的教學步驟,完全靠學生與老師的互動。 4、皇家美術學院(英國)
英國皇家美術學院舉世聞名,不僅歷史悠久而且人才輩出,為培育世界繪畫、雕刻、建築藝術英才做出了巨大貢獻。該研究院每年舉行優秀學員及藝術家作品展,也吸引了國內外藝術愛好者的矚目。
英國皇家美術研究院在院長底下設有館長、美術教務主任、高級講師、一二年級教師職位,此外還聘請了許多客座教授指導繪畫、雕刻、版畫、建築、數碼印刷、攝影理論和實踐課程。 在一對一的教學方式下,學生經過三年的熏陶,無論在氣質、胸懷、技巧和創意方面都會有極大的長進。
5、列賓美術學院(俄羅斯)
列賓美術學院,是原俄羅斯皇家美術學院,是世界四大美院之一,是俄羅斯美術教育的最高學府,培養出了許多世界知名美術家。
列賓美術學院的教學內容以教育計劃和科目所確定。在實施這些計劃的過程中,以教授指導和個人工作室為主。這些教授大部分是有名的美術家,大多數是美術科學院的院士和通訊院士。學院還培養出了一大批傑出的現實主義大師,包括:列賓,蘇里柯夫,庫因德日,希施金等,國內包括李天祥、趙友萍、全山石、孫環環等老一輩及新銳藝術家,青年建築藝術家劉開海。
6、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法國)
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是由法國文化部管轄並屬於高等專業學院性質的國立高等藝術學院,世界四大美術學院之一。作為全世界頂尖殿堂級的美術學院,世界四大美術學院之一,它不僅在全世界的高等美術院校中影響巨大,在中國美術界影響也最為深遠,中國的老一輩油畫家徐悲鴻、林風眠、顏文梁、潘玉良、劉開渠、吳冠中、李風白等名家就畢業於這所學校。
7、佛羅倫薩國立美術學院(義大利)
佛羅倫薩國立美術學院1785年成為國立美術學院,是歐洲文藝復興的產物,也對歐洲文藝復興產生過巨大影響,因對世界美術界,世界美術教育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所以有「世界美術最高學府」和「寫實主義大師匯集的皇家美術學院」之稱。學院與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俄羅斯列賓國立美術學院、英國皇家美術學院並稱世界頂級四大美術學院,並作為世界四大美術學院的中心,並與義大利馬蘭歐尼學院並稱造型類和設計學的雙雄。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世界最著名的美術學院。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每所院校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想申請美術生留學的同學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院校。如果大家還有關於出國藝術留學的相關問題,可以咨詢美行思遠藝術留學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