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大學學科包容

大學學科包容

發布時間: 2020-11-30 10:37:48

① 大學生應該注重包容精神還是批判精神

包容精神!

我總覺得的每年的二十院賽決賽的辯題都出得非常糟糕,因為這些題目似乎一開始就有了太強的傾向。去年那個:「我們更應該銘記歷史上的苦難還是歷史上的輝煌。」,對於「銘記輝煌派」,實在是沒有什麼好辯的。而今年這個辯題,當今中國更需要批判精神還是包容精神,更似乎是個不言自明的問題。

而經院的開場白讓我眼前一亮:「我是張海超,我用開胸驗肺證明我是塵肺;我是唐福珍,我用自焚抵抗暴力拆遷;我是一名普通的人大學生,我的博客屢次為管理員所和諧。我叫弱勢群體,我希望我的生存這個社會能包容;我叫不同政見者,我希望我的聲音這個國家能聽見。我叫中國公民,我希望我的自由,這個國度能保障。」

從一開始,經院就占據了最大的制高點。他們把對方的辯論論點,直接全盤吸納到自己的論點之中,完美得無懈可擊。他們承認這個社會並不完美,他們承認這個社會存在著大量理性的、建設性的批判,因而感嘆這個社會對批判的包容不夠,希望能夠包容這些弱勢群體,包容不同意見的表達。

社會中本來就有兩種人,一種人是普通的公民,另一種是執政者。普通公民的批判聲音,只有在得到執政者的充分尊重和包容的前提下,才會成為社會發展進步的穩定動力。普通公民的批判與執政者的包容,本身就是對立統一的兩面。而經院強調的,實際上就是執政者對異見的包容,權勢者對弱勢者的尊重,透過這個角度來解釋包容精神,事實上使得自己的包容精神,成為對方所講的一切批評具有建設性的基礎。

其實這個論點並不難批駁。如果說我們要包容異見,要尊重弱勢,那麼首先前提就是異見的存在,弱勢的表達。不同政見也好,公民維權也罷,其實都強調的是對公平正義、民主法治的追求過程,強調的是對社會陰暗面的批判,而已這種持續的批判作為建設社會的持續動力。因而事實上經院所強調的包容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包容批判本身。批判,是包容的對象。沒有批判,沒有對抗,沒有矛盾,沒有沖突,包容根本無從談起。

如果商院的各位同學當時及時意識到這一點,先化解經院設下的大圈套,然後在娓娓道來地展開自己的論述,完全是可以打開一片新天地的。然而遺憾的是商院沒有把這一點打出來,而是不斷地自說自話地論證自己的批判精神如何有意義。經院反復強調的是批判得不到包容,訴求得不到表達成為社會不穩定的因素。而商院卻不斷強調要批判社會、提出訴求,其實就成了為經院的論證添磚加瓦。

當今中國無疑需要批判精神,即使這些批判會被「和諧」,但也並非沒有意義。若批評不自由,則贊美無意義。對於一個言論自由和訴求表達不能得到充分尊重的社會而言,批判本身就是對意識形態藩籬的突破和挑戰,就是一種建構公民社會的理性行動。

民間的批判相對於官方的包容,到底二者哪個更重要,卻真的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當一個社會的利益訴求不能充分表達,一個社會的不同意見不能得到尊重,這個社會的輿論生態必然走向偏激。言論自由,導向的是一個溫和的輿論環境,政治民主,趨向的是趨中的政策趨向。如果政治改革停滯不前,言論表達自由不彰,這個社會的左右兩翼都會日益走向極端,走向偏激。

批判的調門不能降低也不應該降低,但是對不同意見的尊重,卻必須成為這個社會逐漸形成的共識。與人方便,與己方便。如果不給對方留下一條活路,社會的矛盾對抗不但不會消弭,反而會日益加劇。我向來認為,一個人首先應該看到社會光明的一面,看到社會的進步,看到社會成長的足跡。我們必須要感謝百年來,千年來中國人乃至於外國人,為中國社會進步前赴後繼的努力。感謝我們祖輩透過自己的犧牲換來的和平,感謝我們父輩篳路藍縷探索的改革之路,讓我們能夠在一個免於飢餓的和平環境下長大。

但是,看到光明的一面,並不代表無止境的歌頌。任何一個社會,即使它再趨近完美,主流的輿論都應該是批判。因為只有看到不足,才能夠取得進步,只有了解社會並不完美,才能夠追求社會的改進。今日之中國,取得了許多成績,我們承認但不沾沾自喜。今日之中國,仍面臨許多困難,我們看到並且堅決批判。我們可以同時看到正面和負面,但是卻一定要少表揚,多批判。一個社會永遠不能在「知足常樂」中發展,一個社會只能在不斷地批判中進步。一百年前的美國,經濟騰飛,國際地位提升,一切指標都蒸蒸日上。然而那時候的美國媒體人,發動了「扒糞運動」,掀起了「進步時代」,終於,美國的礦工開始有更安全的環境,美國的工會有了更堅定的維權,美國的社會公正開始邁開了20世紀的步伐。

我們同一百年前的美國相比,有許多相似。因而我們批判。

但是,我們的批判還不如一百年前的美國自由,因此,我們更加呼喚包容。有了執政者的謙卑,才有了「人民最大」。沒有執政者的包容,一切的異見將永遠是異見,而不能建設社會的強勁動力

② 大學生應如何培育奮發進取,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論文,4000字左右,急急急!!!

社會心態是社會現實的折射。以管理思維要求老百姓用「理性思維」代替「情緒表達」,以「淡定心理」驅除「焦灼疑慮」,顯然難以達到。對執政者而言,既需倡導公民樹立良好精神風貌,重視「無形」的心理疏導,更應積極解決那些「有形」的問題,讓公平正義的社會現實,提供實實在在的「心靈雞湯」。 在「社會心態」被歷史性地寫入「十二五」規劃後,「培育奮發進取、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正迅速進入各級政府的任務列表。 良好的社會心態在任何時候對一個國家民族都很重要。之所以在今天備受重視,蓋因中國發展已站在一個關鍵時期: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國際排位,讓擁有一個怎樣的「大國心態」引人矚目;小康社會的目標內容,令提升大眾「幸福基因」分量加重。就此而言,社會心態既指向未來發展的「軟實力」,也承載「以人為本」的具體訴求。 焦躁疑懼、迷茫失落、憤青思維、拜金主義……在急劇轉型中社會心態的失衡之勢,是我們正在面對的挑戰。這些大眾情緒雖未成為社會思潮的主流,但正對社會發展與改革進程產生抵觸消解。把握和調適社會心態,理所應當地成為了一種執政挑戰。 然而,掃描各地「培育健康社會心態」的塑造路徑,發現一些值得關注的現象:有的地方有「提法」沒「想法」,僅停留在口號與姿態上;有的地方把心態問題經濟化,以為「多發點錢就能讓老百姓心態變好」;有的地方則認為「培育」的關鍵在百姓的自我修復,一味把心態問題歸咎為百姓「不理性」、「不淡定」、「不寬容」。

③ 大學生應如何培育奮發進取,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坐等!!!

應該懂得寬容,有大度,有愛心。

④ 大學生如何這在學校更具包容性

大學生?在讀的還是將畢業的? 如果是在讀生,那麼你可以找一些能力能夠擔得起的工作做做臨時工。 將畢業的,就先找一份管吃管住的工作,就象服務員、話務員,當你適應的時候,在慢慢的尋找更適合你的工作。 自力更生,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可能會很苦,但結果一定會讓你滿意。 慢慢來,不要急,經驗和過程都會隨你的努力而到來。只要能吃苦,有目標,就有成就 祝你成功,多多努力。 希

⑤ 大學生就應該包容不對的事情嗎

大學生可以不跟不對的人事一般見識,但是大學生不應該包容不對的事情,包容不對的事情放到小處來說,是不明是非,放到大處上來說是包庇。所以說,大學生絕不能因為受過高等教育,就去盲目的包容不對的事情,後果你承擔不起。

⑥ 大學是一個完全包容的世界嗎

這個當然不是,其實大學算是一個畸形的世界,你可以自己選擇作為或不作為,但每個人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只求有一兩個有志同道合者為伴就足夠了,尋求完全包容,不可能。

⑦ 為增強學生對愛與包容的理解,普林斯頓大學採取了哪些措施

普林斯頓大學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特點
(一)注重廣博知識和綜合能力的人才培養理念
人才培養理念是培養主體關於人才培養的本質特徵、目標價值、職能任務和活動原則等的理性認識,以及對人才培養的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各種具體的教育觀念,如質量觀、師生觀、教學觀等。

(二)促進學科交叉和思維啟迪的課程設置方式

(三)強調因材施教和科研創新的教學制度體系

(四)採用交流互動和探究參與的教學組織形式

(五)蘊育拼搏進取和寬容博愛的隱性課程內容

(六)倡導靈活多元和注重反饋的教學評價方式

⑧ 中國目前最具包容性的大學是哪個

就是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是最具有包容性的。

⑨ 在大學哪門專業對職業包容性強,對職場工作覆蓋面廣

工科主要是機械類的儀表 管道 化工 文科當然是經管類的 會計 出納 理科基本上沒什麼覆蓋面

⑩ 辯論題:大學生應該注重包容精神還是批判精神

包容,是指以寬闊的胸懷和氣度容納不同的人和事物,簡單說就是寬容和容納。
包容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特質,也是北京精神的重要內容。它既指人們海納百川、雍容大度的胸襟和氣度,也指人們博採眾長、兼容並包的思維方式和精神境界,還指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一個城市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發展共存的文化特質和精神品格。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北京歷來以自己寬廣的胸懷和開放的心態,吸引、融合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從而形成獨有的北京文化。作為當代中國的政治、文化和國際交往中心,北京以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首善之區,實現建設最具人文關懷、最顯文明風采、最有文化魅力、最為和諧宜居城市的發展目標。
北京把包容作為廣大市民自覺的價值追求,不斷吸納和借鑒一切優秀的人類文明成果,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在包容中實現融合、實現創新,在包容中促進和諧、推動發展,彰顯了北京精神的特徵。

批判精神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自人類擁有了批判精神,就彷彿掌握了普羅米修斯盜來的生命之火。正是這把熊熊燃起的火,有力地推動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

00所謂批判,其實就是站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對歷史或現實作甄別和審視,對人或事進行分析和解剖,以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其著眼點是廣闊的未來。批判的充分必要條件,是思想、人格和精神的獨立,因此批判所引申出來的豐富內涵和積極意義,便遠遠地大於批判本身。實際上不管你承認與否,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一個宏大的批判過程。達爾文的進化論,我們不妨看作是生物發展對自身的批判,只不過這種批判

00已經自然化了,顯不出其主動性和意識性來。人類社會 的批判走的是一個相對短暫的過程。朝代的延續,社會的更替,感謝上帝,直到今天走的仍是一個

00逐步朝向高級的過程。無疑,這一切都是因了批判的存在。

00然而,批判本身在人類社會所享受的待遇至少是不公正的。這都是因為批判的獨立精神和否定意志使然。如果一個社會成了型,抑或一個團體、一個環境已相對固定,乍看起來歌舞昇平、秩序井然,那麼,它們就會毫不猶豫地把起而批判者視為「異端」,這就是批判者為什麼總要被指斥為「叛逆」的原由了。批判所要面對的,既有趾高氣揚的統治者,又有心甘情願的被統治者。前者掌握權力的魔杖,後者持有潮水般的思維定勢。批判的艱難之旅,往往就是這樣驚險地開始。而這些都還不是批判最可怕的敵人,因為充其量他們能砍了批判的肉,卻毀不了批判的靈,也即是批判的精神。最可怕的敵人是人類的劣根性。

00人類的劣根性實在不少,而與批判精神作對的主要是:保守。保守既是定型社會的產物,又是人類思想的客觀存在。保守的力量往往很大。保守好比是上帝派來的牧羊人,而羊群便是芸芸眾生。這樣的狀況,屢屢使批判那堅決果敢的拳頭就象打在一堆海綿上,用力彌大,失望越多。

00如同一個精神健康的人聞過則喜一樣,一個相對民主健康的社會也包容和原諒對它的批判。歷史可以作證,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社會,更沒有一個「偉人」正確得無以復加,對它或他的批判顯而易見才是正確的。但要達到這一點真是好難。這就是為什麼批判顯得像空谷足音,彌足珍貴。雖然批判享受的待遇比下崗還糟,但批判實在是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對批判所持的不同態度和包容性的大小,幾乎可以說決定一個人或一個民族社會的發展趨勢。由此,我們敢斷言:沒有批判精神的人類,與木偶無異;沒有批判精神的社會,是羊群的聚居地;沒有批判精神的民族,註定要落後挨打;沒有批判精神的人,不是完整意義上的人。
因此為批判精神。

熱點內容
生物醫葯峰會 發布:2025-05-16 01:03:54 瀏覽:210
科倫博泰生物 發布:2025-05-16 00:28:34 瀏覽:308
徐老師來巡山投稿 發布:2025-05-16 00:26:18 瀏覽:571
桑巴雙人舞教學視頻 發布:2025-05-15 22:29:39 瀏覽:479
月子餐老師 發布:2025-05-15 22:16:43 瀏覽:160
人們用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5-15 21:26:05 瀏覽:209
2017高考數學文 發布:2025-05-15 15:11:48 瀏覽:817
怎麼喝水 發布:2025-05-15 14:52:53 瀏覽:829
雅本化學公司 發布:2025-05-15 13:44:02 瀏覽:940
師生問候英文 發布:2025-05-15 12:33:11 瀏覽: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