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惠
『壹』 文言文 惠公妃孟子註解
此為《左傳•隱公元年》的傳文,置於正式的《春秋》經文和《左傳》傳文之前:
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繼室以聲子,生隱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為魯夫人,故仲子歸於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隱公立而奉之。
這段話的意思是:
魯惠公的原配夫人是孟子。孟子去世了,就用聲子做了繼室,聲子生下了魯隱公。(魯隱公有個弟弟叫軌,軌是仲子生的,仲子是宋武公的女兒。)宋武公生仲子,仲子出生的時候,在手上有手紋,是「為魯夫人」,所以(宋武公就把)仲子嫁給了我(魯國國君,即魯惠公)。(後來她)生了魯桓公(名軌),然後惠公不久就死了,因此隱公即位(攝政),以尊奉桓公。
其下接著才是《左傳》「隱公元年」的經傳原文:
隱公元年
【經】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儀父盟於蔑。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九月,及宋人盟於宿。冬十有二月,祭伯來。公子益師卒。
【傳】元年春,王周正月。不書即位,攝也。
三月,公及邾儀父盟於蔑,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書爵。曰「儀父」,貴之也。公攝位而欲求好於邾,故為蔑之盟。夏四月,費伯帥師城郎。不書,非公命也。
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及庄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昵,厚將崩。」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書曰:「鄭伯克段於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遂置姜氏於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従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庄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緩,且子氏未薨,故名。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贈死不及屍,吊生不及哀,豫凶事,非禮也。
八月,紀人伐夷。夷不告,故不書。有蜚。不為災,亦不書。
惠公之季年,敗宋師於黃。公立而求成焉。九月,及宋人盟於宿,始通也。
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公弗臨,故不書。惠公之薨也,有宋師,太子少,葬故有闕,是以改葬。衛侯來會葬,不見公,亦不書。鄭共叔之亂,公孫滑出奔衛。衛人為之伐鄭,取廩延。鄭人以王師、虢師伐衛南鄙。請師於邾。邾子使私於公子豫,豫請往,公弗許,遂行。及邾人、鄭人盟於翼。不書,非公命也。
新作南門。不書,亦非公命也。
十二月,祭伯來,非王命也。
眾父卒。公不與小斂,故不書日。
這一大段話的參考譯文如下:
【經】魯隱公元年春,即周歷正月。三月,魯隱公和邾儀父在蔑地盟會。夏季的五月,鄭伯(即鄭庄公)在鄢地戰勝(趕走)了(他的胞弟)共叔段(即大叔(太叔))。秋季的七月,周天子派遣宰咺到魯惠公處,仲子到達賵地。到了九月,恰逢宋人在宿這個地方會盟諸侯。冬季的十二月,祭伯到時,公子益師已經去世了。
【傳】魯隱公元年春,周歷正月。《春秋》上不寫「魯隱公即位」,(因為魯隱公並沒有即位做國君,他只是)攝政(而已)。
魯隱公元年三月,魯隱公和邾儀父在蔑地盟會,(邾儀父就是)邾子克。(由於他沒有)受周王的正式冊封,所以《春秋》上沒有記載他的爵位。稱之為「儀父」,是尊重他。魯隱公代理國政而想與邾國交好,所以在蔑地舉行了盟會。夏季的四月,費伯率領軍隊在郎地築城。《春秋》上沒有記載,因為他不是奉了魯隱公的命令。
從前,鄭武公在申國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時腳先出來,武姜受到驚嚇,因此給他取名叫「寤生」,很厭惡他。武姜偏愛共叔段,想立共叔段為世子,多次向武公請求,武公都不答應。到庄公即位的時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請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說:「制邑是個險要的地方,從前虢叔就死在那裡,若是封給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辦。」武姜便請求封給京邑,庄公答應了,讓他住在那裡,稱他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說:「分封的都城如果超過三百方丈,那就會是國家的禍害。先王的制度規定:國內最大的城邑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過它的五分一,小的不能超過它的九分之一。現在,京邑的城牆不合規定,這不是先王的制度,這樣下去您將會控制不住的。」庄公說:「姜氏想要這樣,我怎能躲開這種禍害呢?」祭仲回答說:「姜氏哪有滿足的時候!不如及早處置,別讓禍根滋長蔓延,一滋長蔓延就難辦了。蔓延開來的野草還不能鏟除干凈,何況是您受寵愛的弟弟呢?」庄公說:「多做不義的事情,必定會自己垮台,你姑且等著瞧吧。」
過了不久,太叔段使原來屬於鄭國的西邊和北邊的邊邑也屬於自己。公子呂說:「國家不能使土地有兩屬的情況,現在您打算怎麼辦?您如果打算把鄭國交給太叔,那麼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給,那麼就請除掉他,不要使人民產生兩屬的心理。」庄公說:「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將要遭到災禍的。」太叔又把兩屬的邊邑改為自己統轄的地方,一直擴展到廩延。子封說:「可以行動了!土地擴大了,他將得到老百姓的擁護。」庄公說:「多行不義之事,別人就不會親近他,土地雖然擴大了,他也會垮台的。」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備好兵馬戰車,將要偷襲鄭國。武姜打算開城門作內應。庄公打聽到公叔段偷襲的時候,說:「可以出擊了!」命令子封率領車二百乘,去討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於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討伐他。五月辛丑那一天,太叔段逃到共國。
《春秋》記載道:「鄭伯克段於鄢。」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說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倆如同兩個國君一樣,所以用「克」字;稱庄公為「鄭伯」,是譏諷他對弟弟失教;趕走共叔段是出於鄭庄公的本意,便不寫共叔段自動出奔,這么處理含有責難鄭庄公的意思。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穎,並且發誓說:「不到地下泉水(不到死後埋在地下),不再見面!」過了些時候,庄公又後悔了。有個叫穎考叔的,是穎谷管理疆界的官吏,聽到這件事,就把貢品獻給鄭庄公。庄公賜給他飯食。穎考叔在吃飯的時候,把肉留著。庄公問他為什麼這樣。穎考叔答道:「小人有個老娘,我吃的東西她都嘗過,只是從未嘗過君王的肉羹,請讓我帶回去送給她吃。」庄公說:「你有個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獨我就沒有!」穎考叔說:「請問您這是什麼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訴了他,還告訴他後悔的心情。穎考叔答道:「您有什麼擔心的!只要挖一條地道,挖出了泉水,從地道中想見,誰還說您違背了誓言?」庄公依了他的話。庄公走進地道去見武姜,賦詩道:「大隧之中相見啊,多麼和樂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賦詩道:「大隧之外相見啊,多麼舒暢快樂啊!」從此,他們恢復了從前的母子關系。
君子說:「穎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僅孝順自己的母親,而且把這種孝心推廣到鄭伯身上。《詩經•既醉》篇說:『孝子不斷地推行孝道,永遠能感化你的同類。』大概就是對穎孝叔這類純孝而說的吧?」
魯隱公元年八月,紀國人討伐夷國。夷國沒有前來報告魯國,所以《春秋》沒有記載。
發現蜚盤蟲。(因為)沒有造成災害,所以《春秋》也沒有記載。
魯惠公的晚年,在黃地打敗了宋國。魯隱公即位,要求和宋人講和。九月,和宋人在宿地結盟,兩國開始友好起來。
冬季十月十四日,改葬魯惠公。隱公不敢以喪主的身份到場哭泣,所以《春秋》沒有記載。惠公死的時候正好遇上和宋國打仗,太子又年幼,葬禮不完備,所以改葬。衛桓公來魯國參加葬禮,沒有見到隱公,《春秋》也沒有記載。
鄭國共叔段叛亂,段的兒子公孫滑逃到衛國。衛國人替他進攻鄭國,佔領了廩延。鄭國人率領周天子的軍隊,虢國的軍隊進攻衛國南部邊境,同時又請求邾國出兵。邾子派人私下和公子豫商量,公子豫請求出兵援救,隱公不允許,公子豫就自己走了,和邾國、鄭國在翼地會盟。《春秋》沒有記載,因為這不是處於隱公的命令。
新建南門,《春秋》沒有記載,也是因為不是出於隱公的命令。
十二月,祭伯來,並不是奉了周王的命令。
眾父去世,隱公沒有參加以衣衾加於死者之身的小斂,所以《春秋》沒有記載眾父死亡的日子。
在正式的《左傳》傳文前有一個說明:「元年春,王周正月。不書即位,攝也。」這是解釋最前面一段話的,說《春秋》之所以不記載魯隱公即位,是因為魯隱公並未即位,而是攝政。
魯惠公生前並沒有立太子,在魯惠公死後,魯隱公立軌為太子,自己攝政。因為此時軌的年紀還小。魯隱公為什麼不自己即位,卻要立軌為太子呢?因為他認為父親魯惠公娶仲子,就是因為那手上的字,魯隱公認為父親是將仲子當夫人看待的,既然仲子是夫人,那麼其子就可以做太子。魯隱公是在成全父親的心願。所以,魯隱公在攝政的元年,沒有辦理即位的儀式;太子軌的母親仲子去逝時,魯隱公是依照夫人的禮儀辦理喪事的,而自己生母聲子去逝時就沒有按夫人的禮儀辦。
羽父想做太宰,就建議魯隱公殺了太子軌,請魯隱公做正式的國君。但羽父沒想到,魯隱公不但沒有接受這個建議,而且准備很快就把國君的位子讓給太子軌,自己退休。羽父見自己的目的沒有達到,馬上向太子軌提出了殺魯隱公。於是魯隱公被弒。
『貳』 古文中,「惠」有恰逢的意思
惠字沒有恰逢的意思,我查過字典了。你問的是不是「會」,司馬遷《報任安書》:「會東從上來。」但是兩字不是通假關系。
當「不久」講時,是副詞,如「尋至」,修飾動詞,是虛詞來的。
『叄』 古文中「惠」有通「穗」的意思嗎
1. 仁慈,仁愛。《詩經·小雅·節南山》:「昊天不~,降此大戾。」
2. 恩惠。《內論語容·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難矣哉!」
3. 柔順,柔和。王羲之《蘭亭集序》:「~風和暢。」
4. 通「慧」。聰明。《列子·湯問》:「甚矣,汝之不~。」
沒有通「穗」。
這些是我從工具書上面查到的
『肆』 惠在古文里是怎樣寫的
聰慧
現在寫「聰惠」只會被當做錯別字,可沒人會當你是古文里的通假
『伍』 文言文翻譯
譯文:
秦惠王把自己的女兒嫁給燕太子為妻。這一年,燕文侯去世,太子即位,稱為燕易王。易王剛繼位,齊宣王乘著燕國有喪事,發兵進攻燕國,奪取了十城。燕易王對蘇秦說:「以前先生您到燕國,先王資助您去見趙王,於是約定六國合縱。現在齊國先進攻趙國,其次就輪到燕國,因為您的原因讓天下恥笑,您能為燕國取回被侵佔的土地嗎?」蘇秦非常慚愧地說道:「請讓我為您把失地收回吧!」
蘇秦去謁見齊王,行了再拜禮,低下頭來表示慶賀,隨著又抬起頭表示哀悼。齊王說:「為什麼你的慶賀和哀悼相繼來得這么快啊?」蘇秦說:「我聽說飢餓的人即使很飢餓也不肯吃毒葯烏頭,是因為這東西雖然能暫時填飽肚子,卻和餓死並沒有什麼兩樣。燕國雖然弱小,但燕王卻是秦王的小女婿。大王貪圖燕國十城,卻長期和強大的秦國為仇。現在使弱小的燕國做先鋒,秦國在後面打掩護,進而招引天下的精兵來攻擊你,這和用烏頭充飢實際上是一回事。」齊王憂慮地變了臉色說:「那麼怎樣辦呢?」蘇秦說:「我聽說古來善於處理事情的人,能變禍事為好事,變失敗為成功。大王真能聽取我的建議,就把十城歸還燕國。燕國無緣無故地收回十城,必然高興;秦王知道您是因為他的原故而歸還燕的十城,也一定高興。這叫做去掉仇敵而得到磐石一樣的交誼。燕、秦都接受齊國的領導,這樣,大王只不過表面上作了個依附秦國的姿態,實際上卻是用十城取得了天下。這真是霸王的偉業啊!」齊王說:「很好。」於是把十城歸還給燕國。
『陸』 古文中,「惠」有恰逢的意思
惠字沒有恰逢的意思,我查過字典了。你問的是不是「會」,司馬遷《報任安書》:「會東從上來。」但是兩字不是通假關系。
當「不久」講時,是副詞,如「尋至」,修飾動詞,是虛詞來的。
『柒』 文言文中聰惠兩個字個怎樣解釋
「聰惠」在文言文的絕大多數語境下都能解為:聰明,有智慧。
『捌』 文言文中 惠的意思
①<形>仁愛;仁慈。《赤壁之戰》:「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
②<名>恩惠;恩賜。《曹劌論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諫太宗十思疏》:「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③<敬詞>表示別人對自己的行為是施加恩惠。無實在意義。《左傳·僖公四年》:「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
④<形>柔和。《蘭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⑤<形>通「慧」,聰明。《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送李願歸盤谷序》:「秀外而惠中。」
『玖』 程迪字惠老文言文翻譯
翻譯為:
程迪,字惠老,是開封人。(他的)父親程博古,統帥鄜延軍隊在永樂戰死。程迪憑借門蔭得到官位。宣和年間,跟從楊惟中征討方臘有功勞,加封武功大夫、榮州團練使、瀘南潼川府路走馬承受公事。
幾位使官聯合推薦程迪忠義有謀略,可以擔任將帥,朝廷徵召他到行在所(皇帝在的地方)。經略制置使唐重因為敵軍迫近,留程迪提舉軍馬,安排民兵作為防備。金人已經從同州渡過黃河,有人勸程迪回蜀地,程迪想有機會報國,沒聽從。
於是到種氏眾位豪傑那裡去,謀劃率領眾人各自保衛險要之地,等金兵的勢頭逐漸衰弱後,使出奇招攻擊他們。轉運使桑景詢了解他的謀略,就告訴了唐重,張榜准許百姓自主選取險地自保。
適逢前河東經制使傅亮建議應當防守但不應當躲避,唐重聽從了他的建議,任命傅亮擔任制置副使,離開的人都回來了。不久金兵更加逼近,唐重就任命程迪提舉永興路軍馬,安排民兵,令程迪巡視南山諸山谷,將要運送金帛物資去那裡並將治所搬到那裡。
於是召集土豪,集合民兵來補充軍籍。適逢接受招募的人很多,傅亮告訴唐重說:「人心這樣,如果再有十天,防守的裝備就要置辦好了,怎麼能望風而去呢?」唐重認為他說得很對,就下令諸司聽傅亮節制。
金人逼近城池,程迪又想選兵迎戰,讓老人小孩都進入險境(自保),還可以救活十萬人。傅亮堅持自己堅守城池的意見,金人四面急攻,外無援兵,程迪率領諸司及統制副將以下面向東集合盟誓:「危急時刻一定要以死應敵,誓不與敵人共存。」
慷慨激昂嗚咽失聲,一同盟誓的人都受到感染而流淚。城池被攻破,就從傅亮所分管的地方開始。傅亮先出城投降了,於是大軍潰敗。
程迪率領他的部屬在眾人前巡行說:「敵人仇恨我們,投降也是死,奮戰也是死!」(程迪)努力與敵人戰斗,憤怒大喊,口中流血,戰士都感動激奮,斬殺敵人很多。程迪冒著飛箭,手持短兵器與敵軍大戰數十回合,幾乎全身受傷,昏死過去又醒過來,仍然厲聲呵叱戰斗不停止,最後戰死了。
部下的士兵抬著(他的屍體)放到空屋中,並排的其他屋子都被燒為灰燼,唯獨那間空屋沒有起火,等到入殮時,他的面容臉色還像活的時候一樣。(朝廷)下詔追贈(他)為明州觀察使,謚號恭愍。
出處
元朝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的《宋史·程迪傳》
原文:
程迪,字惠老,開封人。父博古,部鄜延兵戰死永樂。迪以門蔭得官。宣和中,從楊惟中征方臘有功,加武功大夫、榮州團練使、瀘南潼川府路走馬承受公事。諸使合薦迪忠義謀略,可任將帥,召赴行在。經略制置使唐重以敵迫近,留迪提舉軍馬,措置民兵以為備。
金人已自同州渡河,或勸迪還蜀,迪思有以報國,不從。乃詣種氏諸豪,謀率眾保險,俟其勢稍衰,出奇擊之。轉運使桑景詢知其謀,以告唐重,揭榜許民擇險自固。會前河東經制使傅亮建議當守不當避,重從之,以亮為制置副使,去者悉還。
既而金兵益迫,重乃以迪提舉永興路軍馬,措置民兵,令迪行視南山諸谷,將運金帛徙治其中。因召土豪,集民兵以補軍籍。會應募者眾,亮語重曰:「人心如此,假以旬日,守備且具,奈何望風棄去。」重大然之,即檄諸司聽亮節制。
金人近城,迪又欲選兵迎戰,使老稚得趣險,尚可以活十萬人。亮執議城守,金人四面急攻外無援兵迪率諸司及統制偏裨以下東向會盟危急必以死相應誓不與敵俱生慷慨嗚咽同盟皆感泣。城破,乃自亮所分地始。亮先出降,眾潰。
迪率其徒行徇於眾曰:「敵仇我矣,降亦死,戰亦死!」努力與斗,憤怒大呼,口流血,士皆感奮,多所斬殺。迪冒飛矢,持短兵接戰數十合,身被創幾遍,絕而復甦,猶厲聲叱戰不已,遂死之。麾下士舁置空室中,比屋皆燼,室獨不火,及斂,容色如生。詔贈明州觀察使,謚恭愍。
(9)文言文惠擴展閱讀:
作品簡介
《宋史》中《本紀》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傳》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是中國二十四史中最龐大的一部史書。
《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
《志》共有十五志(天文、五行、律歷、地理、河渠、禮、樂、儀衛、輿服、選舉、職官、食貨、兵、刑、藝文),約佔全書三分之一,僅次於《列傳》,份量在二十四史中也是很大的,《職官志》詳細地記述了宋朝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僚機構的組織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