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說官文言文

說官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30 12:32:18

文言文馮琨辯官的翻譯

原文:亮出西苑,方食生梅,使黃門至中藏取蜜漬梅,蜜中有鼠矢。亮問主藏吏曰:「黃門從汝求蜜耶?」曰:「向求之,實不敢與。」黃門不服,左右請付獄推,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里燥,亮曰:「若久在蜜中,當濕透;今里燥,必黃門所為!」於是黃門首服。 譯文:東吳主孫亮走出西苑,正在吃生梅,遣宦官到宮內的倉庫去取蜜浸漬生梅。取來的蜜中有老鼠屎,孫亮便問管倉庫的官吏說:「宦官從你這兒拿蜜嗎?」 回答說:「他剛剛來求蜜,實在不敢給。」 宦官不服,左右的人請求交監獄官判斷,孫亮說:「這很容易弄清楚。」 就命人剖開老鼠屎,發現裡面是乾燥的。 孫亮說:「老鼠屎如果在蜜中很久了,發現裡面一定潛透;現在裡面還是乾的,一定是宦官後來加入的。」宦官於是服罪

⑵ 文言文請教講官的翻譯

1、那麼秦國最想得到的,各諸侯最害怕發生的,本來就不在戰事上。
2、如果(我們)不給(秦國)(和氏璧),又擔心秦國軍隊的到來。
3、不知道句子的意思,疑難不能理解,有的人詢問老師,有的不向老師請教。
4、有時天空中一縷長煙,明亮的月亮照及很遠的地方。(翻譯的不是很好)
5、雲朵霞光時明時暗,偶爾可以看到。
6、這種疾病,江南的人,常常回患有。
7、到了孝文王、庄襄王,在位的時間比較短,國家沒有什麼危難。
8、到了始皇帝,振奮六代余留下來的忠烈,揮動長鞭來統治全國。
9、(好好)侍奉自己的老人,也要如此對待別人的老人;(好好)對待自己的孩子,也要如此對待別人的孩子。
10、(他)不是來買蠶絲的,是來向我求愛的。
翻譯的不是很好,是根據我上高中時的記憶寫的,希望可以幫到你吧。

⑶ 文言文《糊塗官》的原文、翻譯,急!!!

原文:

唐監濟令李回,妻張氏。其父為廬州長史,告老歸。以回之薄其女也,故往臨濟辱之,誤至全節縣。而問門人曰:「明府在乎?」門者曰「在。」張遂入至廳前,大罵辱。全節令趙子余不知其故,私自門窺之,見一老父詬罵不已。而縣下常有狐為魅,以張為狐焉。乃密召吏人執而鞭之,張亦未寤,罵仍恣肆。

擊之困極,方問何人,輒此詬罵。乃自言吾李回妻父也,回賤吾女,來怒回耳。全節令方知其誤,置之館,給醫葯焉。張之僮夜亡至臨濟,告回。回大怒,遣人吏數百,將襲全節而擊令。令懼,閉門守之。回遂至郡訴之,太守召令責之,恕其誤也。使出錢二十萬遺張長史以和之。回乃迎至縣,張喜回之報復。卒不言其薄女,遂歸。

翻譯:

唐朝臨濟縣令李回,娶妻張氏。張氏的父親曾經任過廬州長史,現告老還鄉。張長史因為李回薄待他的女兒,前往臨濟縣去辱罵李回,不料誤入全節縣。進門就問看門人:「縣令在嗎?」看門人回答說:「在。」張長史於是直奔廳前,大聲辱罵。全節縣令趙子余不知什麼緣故有人大罵自己,暗中從門縫里向外看,只見一位老漢大罵不已。

當時縣內常傳有狐狸成精作怪。趙子余以為張長史是狐精變的來縣衙作怪,迷惑人眾,於是暗中召呼差役用鞭子抽打了張長史。張長史依然不醒悟,仍然辱罵不已。差役們鞭打累了,才想起來問:「你是什麼?到此隨便辱罵我們縣令?」張長史才說:「我是你們縣令李回妻子的父親。李回虐待我女兒,所以我來罵他。」全節縣令趙子余才知道都搞誤會了。

太守聽了李回的上告後,將全節縣令召到府衙中斥責一頓,原諒他是搞誤會了。只命令他出錢二十萬賠償張長史所受到的傷害。李回將岳父張長史迎接到臨濟縣自己家中。張長史對李回及時趕到全節縣報復趙子余,感到特別高興。就不再責問他虐待女兒的事情,高高興興地回到自己家中。

(3)說官文言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本篇文章選自《紀聞》,唐代中國傳奇小說集。撰者唐代牛肅,約生於武後時,卒於代宗朝。事跡不詳。之所以命名《紀聞》,乃因所記皆他本人所聞,為「紀實」之作。此書所載皆開元﹑乾元間徵應及怪異事。

上自武後朝,下至肅宗乾元年間,其中以玄宗開元年間事為多。盡管內容仍以神怪異聞及宣揚佛法因果報應為主,但其中一些篇目,如「吳保安」、「范季輔」、「牛成」、「裴伷先」、「蘇無名」等人和事,都和牛肅同時代,發生在現實生活中。這些直接反映現實生活的故事,表明《紀聞》正是一部由志怪向現實生活過渡代表之作。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牛肅《紀聞》10卷,《宋史‧藝文志》並著錄有崔造注本,已佚。《太平廣記》采錄《紀聞》101條,又有《紀聞》 20條。「記」或為「紀」之誤,合之則得121條。南京圖書館藏鈔本《牛肅紀聞》10卷,即從《太平廣記》輯出。

《新唐書》是北宋時期宋祁、歐陽修、范鎮、呂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

全書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紀10卷,志50卷,表15卷,列傳150卷。《新唐書》前後修史歷經17年,於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

《新唐書》在體例上第一次寫出了《兵志》、《選舉志》,系統論述唐代府兵等軍事制度和科舉制度。這是我國正史體裁史書的一大開創,為以後《宋史》等所沿襲。

作者簡介

牛肅(約公元804前後在世)約唐德宗貞元末前後在世。事跡不詳。撰有唐代第一部小說集《紀聞》十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當代。 此書所載皆開元、乾元間徵應及怪異事。其中記吳保安贖友郭仲翔於蠻陬條,文筆生動,《新唐書》采入《忠義傳》。宋代以後的話本小說《吳保安棄家贖友》(《古今小說》),明代沈璟傳奇戲曲《埋劍記》,故事俱采自《紀聞》。

⑷ 文言文中表示調動官職的詞有哪些

仕宦:shì huàn、遷累:qiān lèi、蔭補:yīn bǔ、超擢:chāo zhuó、左遷:zuǒ qiān

⑸ 脫去民籍,入朝為官用文言文怎麼

你好!脫去民籍,入朝為官本身就是古文常用句子,不必再費周章!

文言文本來就靈活多樣,沒有固定格式可言。不過文言文有一個特色是言簡意賅、直奔主題。

你這句話已經符合這個要求,算是文言文了。

祝你生活愉快!

⑹ 關於官渡之戰的文言文

卻說袁紹興兵,望官渡進發。夏侯□發書告急。曹操起軍七萬,前往迎敵,留荀□守許都。紹兵臨發,田豐從獄中上書諫曰:「今且宜靜守以待天時,不可妄興大兵,恐有不利。」逢紀譖曰:「主公興仁義之師,田豐何得出此不祥之語!」紹因怒,欲斬田豐。眾官告免。紹恨曰:「待吾破了曹操,明正其罪!」遂催軍進發,旌旗遍野,刀劍如林。行至陽武,下定寨柵。沮授曰:「我軍雖眾,而勇猛不及彼軍;彼軍雖精,而糧草不如我軍。彼軍無糧,利在急戰;我軍有糧,宜且緩守。若能曠以日月,則彼軍不戰自敗矣。」紹怒曰:
「田豐慢我軍心,吾回日必斬之。汝安敢又如此!」叱左右:「將沮授鎖禁軍中,待我破曹之後,與田豐一體治罪!」於是下令,將大軍七十萬,東西南北,周圍安營,連絡九十餘里。
細作探知虛實,報至官渡。曹軍新到,聞之皆懼。曹操與眾謀士商議。荀攸曰:「紹軍雖多,不足懼也。我軍俱精銳之士,無不一以當十。但利在急戰。若遷延日月,糧草不敷,事可憂矣。」操曰:「所言正合吾意。」遂傳令軍將鼓噪而進。紹軍來迎,兩邊排成陣勢。
審配撥弩手一萬,伏於兩翼;弓箭手五千,伏於門旗內:約炮響齊發。三通鼓罷,袁紹金盔金甲,錦袍玉帶,立馬陣前。左右排列著張*、高覽、韓猛、淳於瓊等諸將。旌旗節鉞,甚是嚴整。曹陣上門旗開處,曹操出馬。許諸、張遼、徐晃、李典等,各持兵器,前後擁衛。
曹操以鞭指袁紹曰:「吾於天子之前,保奏你為大將軍,今何故謀反?」紹怒曰:「汝託名漢相,實為漢賊!罪惡彌天,甚於莽、卓,乃反誣人造反耶!」操曰:「吾今奉詔討汝!」紹曰:「吾奉衣帶詔討賊!」操怒,使張遼出戰。張邰躍馬來迎。二將鬥了四五十合,不分勝負。曹操見了,暗暗稱奇。許褚揮刀縱馬,直出助戰。高覽挺槍接住。四員將捉對兒廝殺。曹操令夏侯□、曹洪,各引三千軍,齊沖彼陣。審配見曹軍來沖陣,便令放起號炮:兩下萬弩並發,中軍內弓箭手一齊擁出陣前亂射。曹軍如何抵敵,望南急走。袁紹驅兵掩殺,曹軍大敗,盡退至官渡。袁紹移軍逼近官渡下寨。審配曰:「今可撥兵十萬守官渡,就曹操寨前築起土山,令軍人下視寨中放箭。操若棄此而去,吾得此隘口,許昌可破矣。」紹從之,於各寨內選精壯軍人,用鐵鍬土擔,齊來曹操寨邊,壘土成山。曹營內見袁軍堆築土山,欲待出去沖突,被審配弓弩手當住咽喉要路,不能前進。十日之內,築成土山五十餘座,上立高櫓,分撥弓弩手於其上射箭。曹軍大懼,皆頂著遮箭牌守御。土山上一聲梆子響處,箭下如雨。曹軍皆蒙□伏地,袁軍吶喊而笑。
曹操見軍慌亂,集眾謀士問計。劉曄進曰:「可作發石車以破之。」操令曄進車式,連夜造發石車數百乘,分布營牆內,正對著土山上雲梯。候弓箭手射箭時,營內一齊拽動石車,炮石飛空,往上亂打。人無躲處,弓箭手死者無數。袁軍皆號其車為「霹靂車」。由是袁軍不敢登高射箭。審配又獻一計:令軍人用鐵鍬暗打地道,直透曹營內,號為「掘子軍」。曹兵望見袁軍於山後掘土坑,報知曹操。操又問計於劉曄。曄曰:「此袁軍不能攻明而攻暗,發掘伏道,欲從地下透營而入耳。」操曰:「何以御之?」曄曰:「可繞營掘長塹,則彼伏道無用也。」操連夜差軍掘塹。袁軍掘伏道到塹邊,果不能入,空費軍力。
卻說曹操守官渡,自八月起,至九月終,軍力漸乏,糧草不繼。意欲棄官渡退回許昌,遲疑未決,乃作書遣人赴許昌問荀□。□以書報之。書略曰:「承尊命,使決進退之疑。愚以袁紹悉眾聚於官渡,欲與明公決勝負,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是天下之大機也。紹軍雖眾,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濟!今軍實雖少,未若楚、漢在滎陽、成皋間也。公今畫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進,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斷不可失。惟明公裁察焉。」曹操得書大喜,令將士效力死守。
紹軍約退三十餘里,操遣將出營巡哨。有徐晃部將史渙獲得袁軍細作,解見徐晃。晃問其軍中虛實。答曰:「早晚大將韓猛運糧至軍前接濟,先令我等探路。」徐晃便將此事報知曹操。荀攸曰:「韓猛匹夫之勇耳。若遣一人引輕騎數千,從半路擊之,斷其糧草,紹軍自亂。」操曰:「誰人可往?」攸曰:「即遣徐晃可也。」操遂差徐晃將帶史渙並所部兵先出,後使張遼、許褚引兵救應。當夜韓猛押糧車數千輛,解赴紹寨。正走之間,山谷內徐晃、史渙引軍截住去路。韓猛飛馬來戰,徐晃接住廝殺。史渙便殺散人夫,放火焚燒糧車。
韓猛抵當不住,撥回馬走。徐晃催軍燒盡輜重。袁紹軍中,望見西北上火起,正驚疑間,敗軍投來:「糧草被劫!」紹急遣張邰、高覽去截大路,正遇徐晃燒糧而回,恰欲交鋒,背後張遼、許諸軍到。兩下夾攻,殺散袁軍,四將合兵一處,回官渡寨中。曹操大喜,重加賞勞。又分軍於寨前結營,為掎角之勢。
卻說韓猛敗軍還營,紹大怒,欲斬韓猛,眾官勸免。審配曰:「行軍以糧食為重,不可不用心提防。烏巢乃屯糧之處,必得重兵守之。」袁紹曰:「吾籌策已定。汝可回鄴都監督糧草,休教缺乏。」審配領命而去。袁紹遣大將淳於瓊,部領督將眭元進、韓莒子、呂威璜、趙睿等,引二萬人馬,守烏巢。那淳於瓊性剛好酒,軍士多畏之;既至烏巢,終日與諸將聚飲。且說曹操軍糧告竭,急發使往許昌教荀□作速措辦糧草,星夜解赴軍前接濟。使者齎書而往,行不上三十里,被袁軍捉住,縛見謀士許攸。那許攸字子遠,少時曾與曹操為友,此時卻在袁紹處為謀士。當下搜得使者所齎曹操催糧書信,徑來見紹曰:「曹操屯軍官渡,與我相持已久,許昌必空虛;若分一軍星夜掩襲許昌,則許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糧草已盡,正可乘此機會,兩路擊之。」紹曰:「曹操詭計極多,此書乃誘敵之計也。」攸曰:「今若不取,後將反受其害。」正話間,忽有使者自鄴郡來,呈上審配書。書中先說運糧事;後言許攸在冀州時,嘗濫受民間財物,且縱令子侄輩多科稅,錢糧入己,今已收其子侄下獄矣。紹見書大怒曰:「濫行匹夫!尚有面目於吾前獻計耶!汝與曹操有舊,想今亦受他財賄,為他作奸細,啜賺吾軍耳!本當斬首,今權且寄頭在項!可速退出,今後不許相見!」許攸出,仰天嘆曰:「忠言逆耳,豎子不足與謀!吾子侄已遭審配之害,吾何顏復見冀州之人乎!」遂欲拔劍自刎。左右奪劍勸曰:「公何輕生至此?袁紹不絕直言,後必為曹操所擒。公既與曹公有舊,何不棄暗投明?」只這兩句言語,點醒許攸;於是許攸徑投曹操。後人有詩嘆曰:「本初豪氣蓋中華,官渡相持枉嘆嗟。若使許攸謀見用,山河爭得屬曹家?」 卻說許攸暗步出營,徑投曹寨,伏路軍人拿住。攸曰:「我是曹丞相故友,快與我通報,說南陽許攸來見。」軍士忙報入寨中。時操方解衣歇息,聞說許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遙見許攸,撫掌歡笑,攜手共入,操先拜於地。攸慌扶起曰:「公乃漢相,吾乃布衣,何謙恭如此?」操曰:「公乃操故友,豈敢以名爵相上下乎!」攸曰:「某不能擇主,屈身袁紹,言不聽,計不從,今特棄之來見故人。願賜收錄。」操曰:「子遠肯來,吾事濟矣!願即教我以破紹之計:」攸曰:「吾曾教袁紹以輕騎乘虛襲許都,首尾相攻。」操大驚曰:「若袁紹用子言,吾事敗矣。」攸曰:「公今軍糧尚有幾何?」操曰:
「可支一年。」攸笑曰:「恐未必。」操曰: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趨步出帳曰:「吾以誠相投,而公見欺如是,豈吾所望哉!」操挽留曰:「子遠勿嗔,尚容實訴:軍中糧實可支三月耳。」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豈不聞兵不厭詐!」遂附耳低言曰:「軍中止有此月之糧。」攸大聲曰:「休瞞我!糧已盡矣!」操愕然曰:「何以知之?」攸乃出操與荀□之書以示之曰:「此書何人所寫?」操驚問曰:「何處得之?」攸以獲使之事相告。操執其手曰:「子遠既念舊交而來,願即有以教我。」攸曰:
「明公以孤軍抗大敵,而不求急勝之方,此取死之道也。攸有一策,不過三日,使袁紹百萬之眾,不戰自破。明公還肯聽否?」操喜曰:「願聞良策。」攸曰:「袁紹軍糧輜重,盡積烏巢,今撥淳於瓊守把,瓊嗜酒無備。公可選精兵詐稱袁將蔣奇領兵到彼護糧,乘間燒其糧草輜重,則紹軍不三日將自亂矣。」操大喜,重待許攸,留於塞中。次日,操自選馬步軍士五千,准備往烏巢劫糧。張遼曰:「袁紹屯糧之所,安得無備?丞相未可輕往,恐許攸有詐。」操曰:「不然,許攸此來,天敗袁紹。今吾軍糧不給,難以久持;若不用許攸之計,是坐而待困也。彼若有詐,安肯留我寨中?且吾亦欲劫寨久矣。今劫糧之舉,計在必行,君請勿疑。」遼曰:「亦須防袁紹乘虛來襲。」操笑曰:「吾已籌之熟矣。」便教荀攸、賈詡、曹洪同許攸守大寨,夏侯□、夏侯淵領一軍伏於左,曹仁、李典領一軍伏於右,以備不虞。教張遼、許褚在前,徐晃、於禁在後,操自引諸將居中:共五千人馬,打著袁軍旗號,軍士皆束草負薪,人銜枚,馬勒口,黃昏時分,望烏巢進發。是夜星光滿天。且說沮授被袁紹拘禁在軍中,是夜因見眾星朗列,乃命監者引出中庭,仰觀天象。忽見太白逆行,侵犯牛、斗之分,大驚曰:「禍將至矣!」遂連夜求見袁紹。時紹已醉卧,聽說沮授有密事啟報,喚入問之。授曰:「適觀天象,見太白逆行於柳、鬼之間,流光射入牛、斗之分,恐有賊兵劫掠之害。烏巢屯糧之所,不可不提備。宜速遣精兵猛將,於間道山路巡哨,免為曹操所算。」紹怒叱曰:「汝乃得罪之人,何敢妄言惑眾!」因叱監者曰:「吾令汝拘囚之,何敢放出!」遂命斬監者,別喚人監押沮授。授出,掩淚嘆曰:「我軍亡在旦夕,我屍骸不知落何處也!」後人有詩嘆曰:「逆耳忠言反見仇,獨夫袁紹少機謀。烏巢糧盡根基拔,猶欲區區守冀州。」卻說曹操領兵夜行,前過袁紹別寨,寨兵問是何處軍馬。操使人應曰:「蔣奇奉命往烏巢護糧。」袁軍見是自家旗號,遂不疑惑。凡過數處,皆詐稱蔣奇之兵,並無阻礙。及到烏巢,四更已盡。操教軍士將束草周圍舉火,眾將校鼓噪直入。時淳於瓊方與眾將飲了酒,醉卧帳中;聞鼓噪之聲,連忙跳起問:「何故喧鬧?」言未已,早被撓鉤拖翻。眭元進、趙睿運糧方回,見屯上火起,急來救應。曹軍飛報曹操,說:「賊兵在後,請分軍拒之。」操大喝曰:「諸將只顧奮力向前,待賊至背後,方可回戰!」於是眾軍將無不爭先掩殺。一霎時,火焰四起,煙迷太空。眭、趙二將驅兵來救,操勒馬回戰。二將抵敵不住,皆被曹軍所殺,糧草盡行燒絕。淳於瓊被擒見操,操命割去其耳鼻手指,縛於馬上,放回紹營以辱之。
卻說袁紹在帳中,聞報正北上火光滿天,知是烏巢有失,急出帳召文武各官,商議遣兵往救。張*曰:「某與高覽同往救之。」郭圖曰:「不可。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既自出,寨必空虛,可縱兵先擊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張邰曰:「非也。曹操多謀,外出必為內備,以防不虞。今若攻操營而不拔,瓊等見獲,吾屬皆被擒矣。」郭圖曰:「曹操只顧劫糧,豈留兵在寨耶!」再三請劫曹營。紹乃遣張*、高覽引軍五千,往官渡擊曹營;遣蔣奇領兵一萬,往救烏巢。且說曹操殺散淳於瓊部率,盡奪其衣甲旗幟,偽作淳於瓊部下收軍回寨,至山僻小路,正遇蔣奇軍馬。奇軍問之,稱是烏巢敗軍奔回,奇遂不疑,驅馬徑過。張遼、許褚忽至,大喝:「蔣奇休走!」奇措手不及,被張遼斬於馬下,盡殺蔣奇之兵。又使人當先偽報雲:「蔣奇已自殺散烏巢兵了」。袁紹因不復遣人接應烏巢,只添兵往官渡。
卻說張*、高覽攻打曹營,左邊夏侯□、右邊曹仁,中路曹洪,一齊沖出:三下攻擊,袁軍大敗。比及接應軍到,曹操又從背後殺來,四下圍住掩殺。張邰、高覽奪路走脫。袁紹收得烏巢敗殘軍馬歸寨,見淳於瓊耳鼻皆無,手足盡落。紹問:「如何失了烏巢?」敗軍告說:「淳於瓊醉卧,因此不能抵敵。」紹怒,立斬之。郭圖恐張邰、高覽回寨證對是非,先於袁紹前譖曰:「張邰、高覽見主公兵敗,心中必喜。」紹曰:「何出此言?」圖曰:「二人素有降曹之意,今遣擊寨,故意不肯用力,以致損折士卒。」紹大怒,遂遣使急召二人歸寨問罪。郭圖先使人報二人雲:「主公將殺汝矣。」及紹使至,高覽問曰:「主公喚我等為何?」使者曰:「不知何故。」覽遂拔劍斬來使。邰大驚。覽曰:「袁紹聽信讒言,必為曹操所擒;吾等豈可坐而待死?不如去投曹操。」邰曰:「吾亦有此心久矣。」 於是二人領本部兵馬,往曹操寨中投降。夏侯□曰:「張、高二人來降,未知虛實。」操曰:「吾以恩遇之,雖有異心,亦可變矣。」遂開營門命二人入。二人倒戈卸甲,拜伏於地。操曰:「若使袁紹肯從二將軍之言,不至有敗。今二將軍肯來相投,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遂封張邰為偏將軍、都亭侯,高覽為偏將軍、東萊侯。二人大喜。
卻說袁紹既去了許攸,又去了張邰、高覽,又失了烏巢糧,軍心皇皇。許攸又勸曹操作速進兵;張邰、高覽請為先鋒;操從之。即令張邰、高覽領兵往劫紹寨。當夜三更時分,出軍三路劫寨。混戰到明,各自收兵,紹軍折其大半。
荀攸獻計曰:「今可揚言調撥人馬,一路取酸棗,攻鄴郡;一路取黎陽,斷袁兵歸路。
袁紹聞之,必然驚惶,分兵拒我;我乘其兵動時擊之,紹可破也。」操用其計,使大小三軍,四遠揚言。紹軍聞此信,來寨中報說:「曹操分兵兩路:一路取鄴郡,一路取黎陽去也。」紹大驚,急遣袁譚分兵五萬救鄴郡,辛明分兵五萬救黎陽,連夜起行。
曹操探知袁紹兵動,便分大隊軍馬,八路齊出,直沖紹營。袁軍俱無鬥志,四散奔走,遂大潰。袁紹披甲不迭,單衣幅巾上馬;幼子袁尚後隨。張遼、許褚、徐晃、於禁四員將,引軍追趕袁紹。紹急渡河,盡棄圖書車仗金帛,止引隨行八百餘騎而去。操軍追之不及,盡獲遺下之物。所殺八萬餘人,血流盈溝,溺水死者不計其數。
操獲全勝,將所得金寶緞匹,給賞軍士。於圖書中檢出書信一束,皆許都及軍中諸人與紹暗通之書。左右曰:「可逐一點對姓名,收而殺之。」操曰:「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遂命盡焚之,更不再問。
卻說袁紹兵敗而奔,沮授因被囚禁,急走不脫,為曹軍所獲,擒見曹操。操素與授相識。授見操,大呼曰:「授不降也!」操曰:「本初無謀,不用君言,君何尚執迷耶?吾若早得足下,天下不足慮也。」因厚待之,留於軍中。授乃於營中盜馬,欲歸袁氏。操怒,乃殺之。授至死神色不變。操嘆曰:「吾誤殺忠義之士也!」命厚禮殯殮,為建墳安葬於黃河渡口,題其墓曰:「忠烈沮君之墓。」後人有詩贊曰:「河北多名士,忠貞推沮君:凝眸知陣法,仰面識天文;至死心如鐵,臨危氣似雲。曹公欽義烈,特與建孤墳。」操下令攻冀州。正是:勢弱只因多算勝,兵強卻為寡謀亡。未知勝負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⑺ 文言文表官職升遷任命的詞有哪些

一、表「授官、做官」的詞語
1.辟:由中央官署徵聘,然後向上薦舉,任以官職。
如①《晉書·謝安傳》: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②《宋史·辛棄疾傳》:辟江東安撫司參議官,留守葉衡雅重之。

2.除:任命,授職(一般指免去舊職授予新職)。
如①李密《陳情表》:尋蒙國恩,除臣冼馬。②文天祥《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
③《南史·虞願傳》:除太常丞,尚書祠部郎,通直散騎侍郎。

3.察:考察後予以推薦、選舉。如《三國志·吳主傳》:郡察孝廉,州舉茂才。

4.薦: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
①《宋史·侯可傳》:韓琦鎮長安,薦知涇陽縣。②《漢書·平帝紀》:諸有藏及內惡未發而薦舉者。③《譚嗣同》:公以學士徐公致薦,被征。

5.舉: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
如①《左傳·宣三十年》:舉不失德,賞不失勞。②《文選·陳情表》: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③范曄《後漢書·張衡傳》: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④《左傳??襄公三年》:舉其偏,不為黨。

6.授:授予官職。
如①《漢書·翟方進傳》:遣使者持黃金印,赫發繼,朱輪車,即軍中拜授。②《宋史·辛棄疾傳》:召見,嘉納之,授承務郎、天平節度掌書記。

7.選: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如《史記·李將軍列傳》:李陵既壯,選為建章監,監諸騎。

8.起:重新啟用,任以官職。
如①《元史·賈魯傳》:魯居喪服闋,起為太醫院都事。②《戰國策》:起樗里子於國。

9.復:恢復原職務。如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後漢書·張衡傳》

10.征:由朝廷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徵召,特指君招臣。
如①《後漢書·王渙列傳》:歲余,征拜侍御史。②范曄《後漢書·張衡傳》: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③梁啟超《譚嗣同傳》: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被征。

11.仕:做官。如《論語·子張》:學而優則仕。

12.仕宦:做官,任官職。如《孔雀東南飛》:汝是大家子,仕宦於台閣。

13.仕進:進身為官。如《晉書·許邁傳》:邁少恬靜,不慕仕進。

14.任:擔負、擔任。如《史記??蒙恬傳》: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

二、表「調動、補任」的詞語。

1.改:改任官職。如《宋史·范仲淹傳》:(范仲淹)改集慶軍節度推官,始還姓,更其名。

2.調、徙、轉:調動官職(特定語境下可以表示升職或降職)。
如①《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調為隴西都尉。②《史記·淮陰侯列傳》:徙齊王信為楚王。③范曄《後漢書·張衡傳》: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④《史記·高祖本紀》:徙韓王信太原。⑤《隋史·徐文寶傳》:文寶處法平允,考績連最,轉大理正。⑥《宋史·理宗紀》:程大元、李和以下將士六百一十三人補轉官資有差。 ⑦《張衡傳》:再轉,復為太史令。

3.遷:調動改派。一般情況下,「轉遷」「遷調」表示調職;「右遷」「遷除」表示升職;「左遷」「遷謫」表示削職降等。
如范曄《後漢書·張衡傳》: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
又如不韋遷蜀,世傳呂覽。《史記·太史公自序》

4.累遷:表示多次調動。如范曄《後漢書·趙咨傳》:累遷敦煌太守。

5.放:京官調任地方官。如梁啟超《譚嗣同》:既而胡即放寧夏知府。

6.出:京官外放,與「放」意思相近。如范曄《後漢書·張衡傳》:永和初,出為河間相。

7.補:補任空缺官職。
如①《漢書·蕭望之傳》:遷補太守卒史,舉賢良為大司農丞。②《漢書·蕭望之傳》:是時選博士諫大夫通政事者補郡國守相,以望之為平原太守。③《漢書·王尊傳》:太守察王尊廉,補遼西鹽官長。

8.蔭補:靠先人的業績補缺做某官。
如①《新唐書??李德裕傳》:以蔭補校書郎。②《梅聖俞詩集序》:予友梅聖俞,少以蔭補為吏,累舉進士。

三、表「陞官、加封」的詞語。

1.拜:按一定禮節授予(任命)官職,一般用於升任高官。
如①《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拜亮為丞相。②《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③《史記·淮陰後列傳》: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④《指南錄後序》:於是辭相印不拜。

2.晉、進:晉陞官職,提高職位或級別。如成語「加官晉爵」。

3.加:加封,即在原來官銜上增加某種榮銜,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權。
如《宋史·辛棄疾傳》:平劇盜賴文政有功,加秘閣修撰。

4.超遷:越級升遷。
如①《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②《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今陛下以嗇夫口辯而超遷之,臣恐天下隨風靡靡,爭為口辯而無其實。

5.擢:在原官職上提拔官職。
如①《南史·何遠傳》:武帝聞其能,擢為宣城太守。②《戰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6.超擢:破格提拔。如梁啟超《譚嗣同》:奏對稱旨,超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

7.陟:提陞官職。如諸葛亮《出師表》: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8.升:提升。如梁啟超《譚嗣同》:旋升寧夏道。

9.拔:提升沒有官職的人。如①《漢書·趙充國傳》:拔之為後將軍。②《文選·陳情表》:過蒙拔擢,寵命優渥。

10.提:提拔。如《北史·魏收傳》:提獎後輩,以名行為先。

四、表「貶官、免官」的詞語。

1.貶:①降低官職,降級。②降職並外放。如①《三國志·諸葛亮傳》: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②《新唐書·柳宗元傳》:貶邵州剌史,不半道,貶永州司馬。③《舊唐書·劉禹錫傳》:貶連州刺史。

2.竄:放逐、貶官。如韓愈《進學解》:暫為御使,遂竄南夷。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梁啟超《譚嗣同傳》:既而胡即放寧夏道。

4.謫:降職,封建時代把高級官吏降職並調到邊遠地方做官。如范仲淹《岳陽樓記》: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5.左遷:降職貶官,特指貶官在外。如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師序》:過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遷者罕至。

6.左除、左降、左轉:降職。如《新唐書·裴延齡傳》:帝怒,乃罷(陸)贄宰相,左除 (張)滂等官。

7.出:離開京城外調,一般指貶官(與「入」相對,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為榮),有時也指平調。如①《晉書卷二十八》:韋仁約彈右僕射褚遂良出為同州刺史。②《後漢書·張衡傳》:永和初,出為何間相。③《晉書卷二十八》:遷侍中,以出為征虜將軍。

8.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後漢書·明帝紀》:郎官上應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則民受其殃。

9.黜、絀:廢掉官職。如①《國語·晉語一》:(晉獻)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②《司馬遷〈屈原列傳〉》:屈平既絀。③高啟《書博雞者事》:台臣慚,追受其牒,為復守官而黜臧使者。

10.免:罷免官職。如《史記·呂後本紀》:王陵遂病免歸。

11.奪:削去,罷免。如高啟《書博雞者事》: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

五、表「辭官」的詞語。

1.告老:官員年老辭職。如蔡邕《陳太丘碑文》:時年已七十,遂隱丘山,懸車告老。

2.解官:辭去官職。如《宋史·包拯傳》:得監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

3.請老:古代官吏請求退休養老。如《左傳·襄公三年》: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

4.乞身:古時認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稱請求退職為「乞身」。如《後漢書·李通傳》:時天下略定,通思欲避榮寵,以病上書乞身。

5.乞骸骨:古代官吏請求退職,意思是使骸骨歸葬故鄉。如①《後漢書·王龔傳》:龔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②《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6.移病:上書稱病,為居官者請求退職的委婉語。如《漢書·疏廣傳》:即日父子俱移病,滿三月賜告。

7.謝病:託病引退或謝絕賓客。如《戰國策·秦策三》:應候因謝病,請歸相印。

8.致仕:交還官職,即退休。如《新唐書·白居易傳》:以刑部尚書致仕。

六、表「兼職、代理」的詞語。

1.假:臨時的、代理的。如①《史記·項羽本紀》: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②《漢書·蘇武傳》: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餘人俱。

2.兼:兼任,同時監管。如①《宋史·李綱傳》:積官至監察御史,兼權殿中侍御史。②《舊五代史·甘荷余傳》:未幾,移鎮青州,就加兼中書令。

3.領:兼任(較為低級的官職)。如①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王子晞為尚書,領行營節度使,寓軍鄶州。②《南史·虞願傳》:遷中書郎,領東觀祭酒。

4.判:高位兼任低職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如《宋史·韓琦傳》:除鎮安武勝軍節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5.權:暫時代理官職。如①胡仔《苕溪漁隱叢話》:韓愈吏部權京兆。②《宋史·李綱傳》:積官至監察御史,兼權殿中侍御史。③《上孝宗皇帝第一書》:以京官權知,三年一易。

6.攝:暫代官職。如《新唐書·杜如晦傳》:俄檢校侍中,攝吏部尚書。

7.署:暫任、代理官職。如《三國志·諸葛亮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8.守:代理官職。如《三國志·王修傳》: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為主簿,守高密令。

9.行:代理官職。如①《三國志·武帝紀》:太祖行奮武將軍。②《瀧岡阡表》: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

七、與「官員任職相關」的詞語。

1.知:主持。如①《宋史·黃庭堅傳》:知舒州。②《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子產其將知政矣。

2.典:主持;主管。如《書·堯典》:命汝典樂。《三國志·吳儀傳》:專典機密。

3.主:主持,掌管。如①《世說新語·政事》:有劫賊殺財主,主者捕之。②方苞《獄中雜記》:主縛者亦然,不如何欲,縛時既先折筋骨。

4.視事:官吏到職開始工作;在任。如范曄《後漢書·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5.下車:新官到任。如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後漢書·張衡傳》

6.坐:因犯……罪或錯誤。如《漢書》:群臣坐陷王於惡不道,皆誅死者二百餘人。

7.封:指帝王將爵位或土地賜給臣子。如《新唐書·魏微傳》:拜諫議大夫,封巨鹿縣男。

8.秩滿:官吏任期屆滿。前後所居官,未嘗至秩滿,裁朞月,便自求解退。《南史·虞寄傳》
其年秩滿,解尹,加散騎常侍,將軍、尚書竝如故。《陳書·袁樞傳》

9.行部:巡行部屬(漢制,刺史常於八月巡視部署,考察刑政,稱為行部。)漢,郭伋字細侯,茂陵人,為並州守。素結恩德。後行部至西河。

(補充)【官職的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現以後,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
(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指南錄>後序》中的「於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
(2)除。拜官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後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3)擢。提陞官職,如《戰國策·燕策》:文言文網www.wenyan51.com「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為易於區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後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後調復原職叫遷復。
(5)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岳陽樓記》「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中的「謫」就是貶官。 (6)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7)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於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⑻ 門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這個文言文的翻譯

這句話意思是門人邱生說,一個官員去赴任。原句出自於清代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

原文:

門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灘河,夜半有數盜執炬露刃入,眾皆懾伏。一盜拽其妻起,半跪曰:願乞夫人一物,夫人勿驚。即割一左耳,敷以葯末,曰:「數日勿洗,自結痂愈也。」遂相率呼嘯去。

白話譯文:

門人邱生說,一個官員去赴任,船停泊在河灘上,半夜時分有幾個盜賊舉著火把拿著刀闖入,大家都害怕地趴在地上。一個盜賊把官員的妻子拽起來,半跪在她面前說:「我想要夫人一樣東西,您不要驚恐。」於是割下她的左耳,敷上葯粉,對她說:「幾天內不要洗掉(葯粉),自然會結痂痊癒。」於是互相叫嚷著離開了。

(8)說官文言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閱微草堂筆記》創作始於乾隆五十四年終於嘉慶三年(1789——1798),歷時十年,約在紀昀66歲到76歲之間。

十七世紀是中國歷史上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時代,大動盪、大斗爭的社會條件瞬息萬變,有力地推動了思想領域的發展。紀昀在前輩進步思潮的影響下,崇尚漢學的征實,鄙薄宋學的虛偽與空談。

在紀昀看來,這伙道學家滿口的「存天理,滅人慾」理論,視人慾為罪惡,才是最大惡。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紀昀開始用文字勾勒諷刺這些假道學家的虛偽面目,對假道學進行了極其嚴厲的斥責與抨擊。

同時,中國文學發展到清代,所有寫作模式已經成型,尤其是志怪小說,到清代已經形成完備的發展體系,紀昀在這種大背景下,一方面吸收前人的經驗,另一方面在前人的基礎上開辟新模式,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產生了這部作品。

⑼ 用古文怎麼說官


⑽ 群臣勸其官古文翻譯

徐鍇,會稽人。鍇四歲而孤,母方教兄鉉就學,未暇及鍇。錯自能知書。稍長,文詞與鉉齊名。升元中,議者以文人浮薄,多用經義法律取士,鍇恥之,杜門不求仕進。鉉與常夢錫同直門下省,出鍇文示之,夢錫賞愛不已,薦於烈祖,未及用,而烈祖殂。元宗嗣位,起家秘書郎,齊王景遂奏授記室。時殷崇義為學士,草軍書,用事謬誤,鍇竊議之。崇義方得君,誣奏鍇泄禁省語,貶烏江尉。歲余召還,授右拾遺、集賢殿直學士。論馮延魯人望至淺,不當為巡撫使。重忤權要,以秘書郎分司東都。然元宗愛其才,復召為虞部員外郎。後主立,遷屯田郎中、知制誥。拜右內史舍人,賜金紫,宿直光政殿,兼兵、吏部選事,與兄鉉俱在近侍,號「二徐」。
初,鍇久次當遷中書舍人,游簡言當國,每抑之。鍇乃詣簡言,簡言從容曰:「以君才地,何止一中書舍人?然伯仲並居清要,亦物忌太盛,不若少遲之。」鍇頗怏怏。簡言徐出伎佐酒,所歌詞皆鍇所為,鍇大喜,乃起謝曰:「丞相所言,乃鍇意也。」歸以告鉉,鉉嘆息曰:「汝痴絕,乃為數闋歌換中書舍人乎?」
鍇凡四知貢舉,號得人。後主裒所制文,命為之序,士以為榮。鍇酷嗜讀書,隆寒烈暑,未嘗少輟。後主嘗得周載《齊職儀》,江東初無此書,人無知者,以訪鍇,一一條對,無所遺忘。既久處集賢,朱黃不去手,非暮不出。少精小學,故所讎書尤審諦。後主嘗嘆曰:「群臣勸其官,皆如徐鍇在集賢,吾何憂哉?」李穆來使,見鍇及鉉,嘆曰:「二陸之流也
嘗夜直,召對,論天下事,因及用人,才行孰先,後主曰:「多難當先才。」鍇曰:「有人才如韓、彭而無行,陛下敢以兵十萬付之乎? 」後主稱善。時國勢日削,鍇憂憤鬱郁,得疾,謂家人曰:「吾今乃免為俘虜矣。」開寶七年七月卒,年五十五,贈禮部侍郎。謚曰文。鍇卒逾年,江南見討,比國破,其遺文多散逸者。
(節選自《南唐書》,有刪節)

譯文:
徐鍇是會稽人。四歲喪父,母親正教他的兄長徐鉉學習,沒有時間照顧徐鍇。徐鍇自己能讀懂書籍。等到他稍微長大,文章與徐鉉齊名。升元年間,議論的人以文人淺薄的原因,多憑經書和法律獲取功名,但是徐鍇恥於這樣做,閉門不求做官。徐鉉與常夢錫一同當值門下省,拿出徐鍇的文章給他看,常夢錫欣賞不停,於是向烈祖推薦,還沒得到被任用,烈祖就駕崩了。元宗繼承皇位,剛出仕時擔任秘書郎,齊王景遂上奏授予他記室之職。當時殷崇義擔任學士,草擬軍書,用典有錯誤,徐鍇私下議論這件事。殷崇義正被君主寵信,就上奏誣蔑徐鍇泄露禁內機密,於是被貶烏江太尉。一年後被召回,被授予右拾遺、集賢殿直學士。議論馮延魯為人名望淺薄,不應當做巡撫使。又違逆權要,憑秘書郎的身份掌管東都。但是元宗很憐愛他的才能,又召他做虞部員外郎。後主即位,徐鍇又擔任屯田郎中、知制誥(起草詔令)。後被授予右內史舍人,被賜予高官顯爵,夜間值班光政殿,兼兵、吏部選事,與兄長徐鉉一同在皇帝身邊侍奉,號稱「二徐」。
當初徐鍇任職已久應當擔任中書舍人,游簡言掌管國事,每每壓抑徐鍇。徐鍇於是拜訪游簡言,游簡言鎮定地說:「憑借你的才能見地,何止一個中書舍人呢?但是你兄弟倆一同位居要職,同時眾人妒忌太多,不如稍微暫緩(此事)。」徐鍇很不高興。游簡言慢慢讓藝伎助酒,藝伎所唱的歌詞都是徐鍇寫的,徐鍇很高興,就起來拜謝說:「丞相所說的,正是我的意思啊。」回來後告訴徐鉉,徐鉉嘆息說:「你太痴了,竟然因為幾支歌曲換了一個中書舍人?」
徐鍇總共四次擔任選拔人才的官職,號稱得人。後主聚集所寫的文章,讓他作序,士人以之為榮。徐鍇酷愛讀書,隆冬嚴寒和烈日酷暑,都不曾停止。後主曾得到周載的《齊職儀》,江東當初沒有這部書,也沒有人懂,(後主)因而拜訪徐鍇,徐鍇一一逐條應對,沒有一點遺忘。久在集賢殿以後,黃筆紅筆不離手,不到傍晚不出門。年輕時候就精通小學,所以所校對書籍尤其精當。後主曾經感慨地說:「群臣努力盡官員的職分,(如果)都能像徐鍇在集賢殿那樣的話,我還有什麼好擔憂的呢?」李穆派來的使者,見到徐鍇和徐鉉,感嘆說:「這是二陸一類的人才啊。」
徐鍇曾經夜間值班,後主召見他回答問題,談論天下大事,以及用人,才能和德行哪個為先,後主說:「國家多難關頭應當以才能為先。」徐鍇說:「有人才能像韓信、彭越那樣卻沒有德行,陛下敢把十萬兵權交付給他們嗎?」後主稱好。當時國勢一天天衰落,徐鍇憂愁憤懣、鬱郁不樂,生了病,對家人說:「我現在免於做俘虜了。」開寶七年七月病逝,終年五十五歲,被追封禮部侍郎,謚號文。徐鍇病逝一年後,江南被討伐,等到國家破敗,他的文章也大多散失了。

熱點內容
2017高考數學文 發布:2025-05-15 15:11:48 瀏覽:817
怎麼喝水 發布:2025-05-15 14:52:53 瀏覽:829
雅本化學公司 發布:2025-05-15 13:44:02 瀏覽:940
師生問候英文 發布:2025-05-15 12:33:11 瀏覽:332
教師三年個人發展規劃 發布:2025-05-15 08:59:20 瀏覽:116
校長師德師風情況總結 發布:2025-05-15 07:26:18 瀏覽:72
科高教育 發布:2025-05-15 04:51:38 瀏覽:764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5 03:39:22 瀏覽:833
葉開語文 發布:2025-05-15 03:38:08 瀏覽:879
北京假體隆鼻多少錢 發布:2025-05-15 02:49:41 瀏覽: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