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浮沉
㈠ 小學生沉與浮科學小日記一則
走在淡水河畔,看著流水匆匆而過,彷彿看到當年孔子單薄的身影站在河岸,內對著匆匆的流水發出容世人為之追尋的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是古人的前車之鑒,還是自己的感悟,為何心中會如此的落寞?為何曾是那麼充實的心在這一刻會如此的空虛?
歲月的長河裡,我駕一葉輕舟,從我生命源頭起航,激流中也許只有錯過停泊的岸頭,才能覓得柳暗花明!雨打濕我的衣服,模糊了我的眼睛。我在河流上狠狠的觸了礁,而河水
㈡ 小學科學沉浮問題
浮力等於排開水的體積,所以2和3一樣大,1最輕
㈢ 小學科學 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
物體的沉浮與自身的質量和體積都有關.
1、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如果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如果質量相同,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
㈣ 小學三年級科學沉浮到底與什麼有關
與物體的重量和水的浮力有關。
物體的重量大於水的浮力,物體就下沉,
物體的重量小於水的浮力,物體就上浮。
㈤ 求小學科學三至六年級的重點復習資料。
●《沉浮》單元解讀:
科學概念:
1、物體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斷物體沉浮有一定的標准。
2、(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重量和體積),沉浮狀況不改變。
3、物體的沉浮與自身的(重量和體積)都有關。
4、(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如果(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
5、(潛水艇)應用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生改變。
7、鋼鐵製造的船能夠浮在水面上,原因在於它(排開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裝載量)也隨之增大。
9、(上浮物體)和(下沉的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10、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體(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1、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於重力)時就(上浮);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於重力)時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於)重力。
12、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成它們的(材料)和(液體的性質)有關。
13、(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這樣的液體有很多。
14、比(同體積)的水(重)的物體,在水中(下沉),比同體積的水(輕)的物體,在水中(上浮)。
15、(比同體積的液體重)的物體,在液體中(下沉),比同體積的液體輕的物體,在液體中上浮。
觀察實驗
1. 不同物體的沉浮受什麼影響;同一物體的沉浮受什麼影響。。
簡答題:
1.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物體在液體中的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
●《動熱》單元解讀:
科學概念:
1、有多種方法可以(產生熱)。
2、加穿衣服會使人體感覺到熱,但(並不是衣服)給人體(增加了熱量)。
3、水受熱以後(體積會增大),而(重量不變)。
4、水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我們把水的(體積)的這種變化叫做(熱脹冷縮)。
5、(許多液體)受熱以後體積會變大,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
6、物體由冷變熱或由熱變冷的過程中會發生(體積)的變化,這可以通過我們的(感官)感覺到或通過(一定的裝置和實驗)被觀察到。
7、(氣體)受熱以後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
8、常見的物體都是由(微粒)組成的,而微粒總在那裡不斷地(運動)著。物體的(熱脹冷縮)和(微粒運動)有關。
9、(許多固體和液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氣體)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10、有些固體和液體在一定條件下是(熱縮冷脹)的,例如(銻)和(鉍)這兩種金屬就是熱縮冷脹的。
11、熱是一種(能量)的形式,熱能夠從物體(溫度較高)的一端向(溫度較低)的一端傳遞,從溫度高的物體向溫度低的物體傳遞,直到兩者溫度相同。
12、熱傳遞主要通過(熱傳導)、(對流)和(熱輻射)三種方式來實現。
13、通過(直接接觸),將(熱)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傳遞到另一部分的傳熱方法叫(熱傳導)。
14、(不同材料)製成的物體,(導熱性能)是不一樣的。
15、像(金屬)這樣(導熱性能好)的物體稱為(熱的良導體);而像(塑料、木頭)這樣(導熱性能差)的物體稱為(熱的不良導體)。
16、(熱的不良導體),可以(減慢)物體熱量的散失。
17、(空氣)是一種(熱的不良導體)。
科學實驗:
1、三種狀態的熱脹冷縮的實驗。
2、製作保溫杯的材料以及他們的作用。
●《時間的測量》單元解讀:
科學概念
1、(「時間」)有時是指(某一時刻),有時則表示一個(時間間隔)(即時長)。
2、鍾表以(時、分、秒)計量時間,鍾面上的(秒針)每轉動(一格),表示時間流逝了(1秒鍾),秒針轉動(一圈)則表示時間流逝了(1分鍾)。
3、在不同的情況下,我們對(相同時間)(時長)的主觀感受會不一樣,但時間是以(不變的速度)在延伸的。
4、藉助自然界有規律運動的事物或現象,我們可以(估計時間)。
5、時間可以通過對(太陽運動周期的觀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來測量,一些(有規律運動的裝置)也曾被用來計量時間。
6、在遠古時代,人類用天上的(太陽)來計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晝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類最早使用的(時間)單位——(天)。
7、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長短)會慢慢地發生變化。(「日晷」)與(「圭表」)是根據(日影長度)製成的(計時器)。
8、在一定的裝置里,水能保持以(穩定的速度)往下流,人類根據這一特點製作(水鍾)用來計時。
9、通過一定的裝置,流水能夠用來(計時),因為(滴漏)能夠保持水在一定的時間內以穩定的速度往下流。
10、我們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從而使水鍾計時更加准確。
11、滴水計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特殊容器記錄水漏完的時間(泄水型);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記錄它用多少時間把水接滿(受水型)。
12、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尋求精確的計時方法,隨著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人們製作的(計時工具)越來越精確。
13、計時工具准確性的提高要靠(設計、材料)等的改進。
14、雖然像(日晷)、(水鍾)以及(燃油鍾)、(沙漏)等一些簡易的時鍾,已經可以讓我們知道大概的時間,但是人們總希望有更精確的時鍾。(擺鍾)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時鍾的(精確度)。
15、同一個單擺每擺動一次所需的時間是相同的。根據(單擺的等時性),人們製成了(擺鍾),使時間的計量誤差更小。
16、擺的擺動快慢與(擺繩的長度)有關。同一個擺,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動越快。
17、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
18、同一個擺,擺長越長,擺動越慢,(擺長越短),擺動越(快)。
19、注意擺繩的長度不等於擺的長度,(擺長)是指支架到(擺錘重心)的距離。
20、(機械擺鍾)是(擺錘)與(齒輪操縱器)聯合工作的。
科學實驗:
1、擺的研究實驗。
2、水鍾實驗,尤其是影響水鍾記時准確的因素有那些?
3、關於擺長的研究。
●《地球的運動》單元解讀:
科學概念
1、(晝夜交替現象)有多種可能的解釋。
2、(晝夜現象)與(地球和太陽的相對圓周運動)有關。
3、(「日心說」)和(「地心說」)中有關地球及其運動的觀點都可以解釋(晝夜交替現象)。
4、擺具有(保持擺動方向不變)的特點。
5、(「傅科擺」)擺動後,地面的刻度盤會與擺的擺動方向發生偏移,這可以證明(地球在自轉)。
6、(傅科擺)是歷史上證明地球自轉的關鍵性證據。
7、(天體的東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轉)而發生的現象。
8、地球自轉的方向與天體的東升西落(相反),即(逆時針)或(自西向東)。
9、(地球的自轉方向)決定了不同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東邊早)西邊晚。
10、不同地區所處的(經度差)決定了地區之間的(時差)。
11、人們以(地球經線)為標准,將地球分為(24個時區)。將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經線,定為(0度經線)。從0度經線向東180度屬東經,向西180度屬西經。經線每隔(15度)為(一個時區),相鄰兩個時區的時間就相差1小時。
12、天空中星星圍繞(北極星)(順時針)旋轉,北極星相對「不動」,是(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
13、從(北極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測出(地軸是傾斜的)。
14、(恆星的周年視差)證明地球確實在圍繞太陽(公轉)。其他的證據也可以證明這一點。
15、在圍繞某一物體(公轉)時,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會觀察到遠近不同的物體存在(視覺位置差異)。
16、(四季的形成)與(地球的公轉)、(地軸的傾斜)有關。
17、(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18、(地軸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響(極晝極夜)發生的地區范圍。
19、地球確實在(自轉和公轉),證據不僅有來自(人造地球衛星)的觀測,還有來自(觀察或實驗)的多種現象。
20、地球自轉的方向是逆時針(自西向東),周期為(24小時),地球圍繞(地軸)自轉,地軸是(傾斜)的。
21、與地球自轉相關聯的現象有:(晝夜現象),(不同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看上去(北極星不動)等。
22、(恆星周年視差)是歷史上證明地球公轉的關鍵性證據。公轉過程中,地軸傾斜方向保持不變,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極晝極夜現象)。
㈥ 小學五年級下冊微課科學《沉浮》 教案
活動准備:
1、 每組一個臉盆,里有半盆水,擦手毛巾人手一條。
2、 兩個透明大冰盒,上面貼有向上向下符號。
3、 教師操作材料:海綿、石頭、氣球、積木、空葯盒、剪刀、牙膏皮、橡皮泥、玻璃球等。
幼兒操作材料:鉛筆、玻璃球、硬幣、泡沫、電池。乒乓球、玻璃球、海綿、石頭、積木、空葯盒、剪刀、牙膏皮、空瓶子等。
4、 幼兒人手一張記錄紙 ,一支筆。
活動過程:
一、 導入部分
師:今天我們班來了許多小客人,他們就躲在你們的小椅子下面,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它們。它們是-------?
幼:石頭寶寶、氣球寶寶、海綿寶寶、空葯盒寶寶、牙膏皮寶寶、剪刀寶寶、積木寶寶。
師:今天我們要和這些小客人做一個玩水的游戲,游戲的名字叫【沉與浮的游戲】(同時出示『沉、浮』),沉就是把一樣東西放進水裡會落到水底;浮就是漂在水面上。把它們放到水裡會怎麼樣?你們猜猜看? 幼:會沉,會浮。
二、 感知沉浮現象
師:小朋友有的說會沉,有的說會浮,我也不清楚,現在請兩位小朋友上來,每人選一樣物品放到水裡,看看會發生什麼? 然後把你看到的結果告訴老師。
師:剛才你和誰玩了,看到了什麼?
幼:剛才我和石頭玩了它沉到了水裡。
㈦ 小學科學用小瓶子研究沉浮的操作步驟
實驗器材:帶蓋空瓶、細砂、水槽、清水。
實驗步驟
1、將空瓶用塞子蓋緊,壓入盛水的水槽中,觀察瓶子的運動情況(瓶子上浮)
2、取出瓶子擦乾,向瓶子中逐漸加入細沙,重復實驗1,觀察瓶子的運動情況(瓶子上浮、懸浮下沉)
3、總結規律,得出結論
㈧ 小學三年級科學題:潛水艇在水中的沉浮能解釋什麼科學原理
根據物體沉浮的規律設計的。當往壓載艙里注滿水時,潛艇變重了,潛艇的重量大於它排開的水的重量,潛艇就下沉。當將壓載艙里的水排除時,潛艇變輕了,它就上浮。
老師講的科學原理
㈨ 小學科教版科學沉浮與什麼有關微課說課稿
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
(說課搞)
一、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
《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是《沉和浮》單元中的第二課。在前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已經
了解到同種材料的物體的沉浮與其重量、體積大小沒有關系,那麼到底與什麼因素有關呢,這是學生經過學習之後自然而然產生的疑問,那麼在這節課就要來解決學生的這個疑問。這節課主要有兩個活動,第一個活動,利用對比實驗的方法,探究不同材料的物體的沉浮與其重量及體積關系的規律。第二個活動,探究如何改變小瓶子的沉浮狀態的實驗,從而認識到體積相同的條件下,改變整個物體的重量可以改變其沉浮狀態。學習完這節課之後,又為後面繼續研究物體沉浮規律作鋪墊。
對於學生來說, 沉和浮的現象並不陌生,他們知道很多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情況,但到底物體為什麼會有沉有浮呢,究其原因他們並不了解,所以這節課就是要通過大量的實驗,使學生認識到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的沉浮規律。
由於這節課探討的是不同材料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體積和重量有沒有關系的問題,所以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有兩個:⒈知道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的沉浮與自身的重量和體積都有關,如果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⒉知道改變物體的重量,可以改變物體的沉浮狀態。
技能目標:學會用控制變數的科學方法進行實驗,探索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沉浮的規律。
情感目標:在實驗中理解控制變數這種科學方法的意義,感受科學原理應用於實際的巨大作用。培養學生善於合作、勇於探究的品質。
這節課的重點我認為有兩個:⒈認識不同材料的物體,在控制其它因素不變的條件下,沉浮與其重量、體積都有關。⒉體積相同的條件下,改變整個物體的重量可以改變其沉浮狀態。
由於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科學原理不相符,尤其是對於重量相同的物體,體積大的容易浮,體積小的反而容易沉,這一點在學生思維理解上會有錯誤,以及忽略了實驗中小瓶子也是由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那麼這節課我們要扭轉他們的錯誤經驗。所以我將難點定為以下三個:⒈學會用對比實驗的方法來比較物體沉浮規律。⒉認識重量相同的物體,體積大的容易浮,體積小的容易沉這一沉浮規律。⒊認識到改變小瓶子的重量的實驗,實際上也是在改變小瓶子的材料組成結構。
二、 教學具准備
教師准備:水槽、小石塊、泡沫塑料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卜、橡皮、投影儀、課件。
學生准備:水槽、體積相同重量不同的球、重量相同體積不同的正方體、小瓶子。
三、教學設計
我將這節課設計為四個大環節。第一個環節,演示潛水艇實驗,提出問題並引出課題。
第二個環節,利用對比實驗的方法,探究不同材料的物體的沉浮與重量及體積關系的規律。第三個環節,探究體積不變,改變小瓶子的沉浮狀態,從而認識到體積相同的條件下,改變整個物體的重量可以改變其沉浮狀態。第四個環節,應用拓展環節,對本節課進行總結。
在第一個環節中,我自製一個潛水艇的模型,告訴學生:這有一艘船,你們信不信,我想讓它沉它就沉,想讓它浮它就浮。教師演示,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嗎?那麼物體的沉浮到底與什麼因素有關呢?今天我們繼續來研究這個問題!這個環節是導入環節,選擇潛水艇實驗是因為潛水艇是一個控制沉浮最好的工具,把它引入到課中,可以激起學生的興趣,並很好的引出本課的教學內容。
第二個環節,主要是設計探究不同材料的物體的沉浮與重量、體積有關的實驗。這是本課的第一個難點,我採用引導談話及學生之間的互動來突破難點。首先利用上節課用過的小石塊、泡沫塑料塊等7種材料來提出問題:你知道他們在水中誰會沉誰會浮?因為這是上節課已經探究過的問題,所以學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來。然後再問一問學生,它們的沉浮有沒有規律,是大的重的就沉、小得輕的就浮嗎?從實驗的結果來看是沒有這樣的規律的。這時我就會問:你覺得這些物體的沉浮究竟會與什麼因素有關呢?在這里學生會說出很多因素:如重量、體積、大小、液體等等。這時可以引導學生一個一個的來研究!但是還要明確一下,因為這節課的時間有限,我們不可能都研究了,所以先選擇重量和體積這兩個因素來探究一下。
在這里我設計了一個預設過程,讓學生說說對這個實驗的一些想法,如重量一樣的情況下,體積大小會對沉浮有什麼影響;體積一樣的情況下,重量大小會對沉浮有什麼影響。當學生說出之後,我就可以了解學生對這個實驗的理解程度,好為後面的實驗設計做准備。
接下來是設計實驗的小環節。先提出問題:你打算怎麼去研究呢?在這里,我會多留一些時間,讓學生討論、思考,然後會讓他們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一個學生說完,再找幾個同學評價一下,然後再說一說,這樣既培養了他們的合作意識,又訓練了他們的表達能力。在這里,學生能想到的方法會很多,如把體積固定,比較重量的實驗。用一個統一的容器,將以上7種材料放入容器中,再按重量大小排列,放入水中,觀察他們的沉浮情況。但這個方法並不科學,因為容器本身的材質也會影響到沉浮狀態。這時可以讓學生討論一下為什麼不科學,再來探究更好的實驗方法。如果學生想不出更好的方法,我就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兩種方法,將實驗材料展示給學生。關於實驗過程,可以問一問:你打算如何比較同體積的球和同重量的正方體呢?然後學生討論匯報。那麼師生在討論中要明確:實驗時將球按重量大小排序,正方體按體積大小排序,為了區分可以標上數字,然後放入水中,看它們的沉浮情況,並作好記錄。在這個設計實驗的環節中,無論學生選擇怎樣的實驗方法,都要明確整個實驗要如何來操作。實際上這節課的實驗設計及操作並不是很難,關鍵在於讓學生通過探討認識對比實驗並學會對比實驗的實驗方法。
實驗設計完成之後,還要明確一下實驗中的注意事項。如操作中的安全問題;實驗表格的填寫、注意環境衛生等,為教學的順利進行做鋪墊。
一切准備工作完成之後,學生就可以開始做實驗了。由於這節課的實驗比較簡單,那麼比較重量和體積的實驗都做一做。在實驗中,學生分組、分工合作,每個人都參與到實驗中去,教師巡視指導,察看學生操作是否規范,解決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個別問題。在這里實際上培養的是學生善於合作、樂於助人、不怕困難、勇於探究的品質。
實驗結束之後,學生到投影儀下展示自己的結論,並解釋自己看到的現象。基本上從實驗表格中可以看得很清楚,體積相同的小球,沉浮很有規律,重的沉入水中,輕得浮在水上。重量相同的正方體,沉浮也很有規律,體積大的浮在水上,體積小的沉入水中。關於體積大小與沉浮的關系問題,學生在理解上可能會有些困難,因為在他們的已有經驗中,大的物體應該沉,小的物體應該浮。在這里可以問一問學生,你們有誰知道原因嗎?看看學生的反映,有可能的話舉一個簡單的木頭和石頭的例子,讓學生了解到自己的已有經驗並不一定是正確的,然後明確關於這個問題,下節課我們還會繼續探究。最後在總結時,問一問:你怎麼解釋物體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呢?目的是要使學生認識到對於不同的材料,在體積相同的條件下,越重越容易沉,越輕越容易浮;在重量相同的條件下,體積越大越容易浮,體積越小越容易沉。這一結論就是本節課的第一個重點,一定要讓學生掌握。
第三個環節是對剛剛得到的結論進行驗證。我先拿出一個空的玻璃瓶,這是什麼?學生會說當然是一個空瓶子。這個瓶子是空的嗎?這時學生會馬上瞪大眼睛仔細看,可看來看去還是空的啊,有的學生會恍然大悟,噢,裡面有空氣!小瓶子是由玻璃和空氣組成的。那為什麼瓶子里有了空氣它還能浮在水面上呢?學生應該不難想到空氣比較輕。那麼接下來我會提出實驗要求:你能不能使這個小瓶子沉下去?根據剛剛學到的知識,學生會想到增加瓶子的重量。那麼在哪裡加呢?這一問題就是要明確不能改變瓶子的體積,只能在瓶子裡面增加一些比空氣重的物質:比如水。在這里還有一個難點:就是往瓶子里加入了水,那麼就會擠走瓶子中的空氣,也就是說你在增加瓶子重量的同時,也改變了瓶子的材料組成結構,原來的瓶子是玻璃和空氣的混合體,現在的瓶子是玻璃、空氣和水的混合體,或者是玻璃和水的混合體,這實際上正驗證了本節課所研究的不同材料在體積相同的條件下,越重越容易沉這一知識目標。在這里為了突破學生難以理解的難點,我設計了一個課件,用來演示改變瓶子沉浮的過程。重點是讓學生看到在改變瓶子重量時,空氣小人飛出去了,水小人游進來了的空間變化過程。學生理解了這一點,同時還為後面探究橡皮泥的沉浮實驗作思維鋪墊。在接下來的實驗設計中,我還會提示學生:你要如何增加水量使瓶子沉下去?因為實驗時如果一次性加滿水,瓶子會直接沉下去的,學生會看不到更多的沉浮現象,所以引導學生採用一點一點加水的方法,那麼就可以使他們得到更多的知識積淀。這樣引導,可以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使他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認真完成實驗。在操作中,他們會發現瓶子在水中的很多種狀態,根據水放的多少,瓶子可以一少部分進入水中;一半進入水中;大部分都進入水中;懸浮在水中和沉入了水底。那麼當瓶子完全沉入水底之後,你再加入水看到的現象也還是一樣的。這時在總結的時候多找幾個學生說一說,聽一聽他們對自己看到的沉浮現象的解釋,並在探討的過程中得到本節課的第二個重點:體積相同的條件下,改變整個物體的重量,可以改變其沉浮狀態。
第四個環節,是對本課的應用拓展。首先通過剛剛做過的改變小瓶子沉浮的實驗來問一問學生:你覺得控制小瓶子的沉浮的實驗,能在生活中怎麼應用?學生會一下子想到我演示的潛水艇。那麼你現在知道潛水艇的工作原理了嗎?由學生來根據自己的已有知識介紹一下。也許學生說不清它具體的操作名稱,但基本上都能清楚潛水艇也是靠增加或減少重量來控制沉浮的。最後可以再問一問學生,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有什麼規律嗎?這是用來檢驗一下學生對這一課的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多找幾個學生說一說,這樣可以讓他們將這一知識記得更牢固。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不足之處還請各位評委老師指導。
㈩ 小學科學:《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教案
教學內容:教科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材科學五年級下冊《沉和浮》單元第2課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對各種物體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樣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方法。通過探究結果,總結出物體在水中沉浮規律。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通過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的方式,討論並運用多種方法,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變化,能用語言表述整個過程,能提出不同的見解和質疑,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物體在水中沉浮規律的探究,使學生獲得關於物體沉浮和物體大小、輕重關系的認識,能在觀察研究活動中自己解決有關沉浮的一些問題,能在小組或班級里交流自己的觀察研究發現,能解釋物體在水中發生沉浮變化的原因,發展和保持學生探究改變物體在水中沉浮現象的興趣和好奇心,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及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能在觀察研究中自己有關沉浮的一些問題,能在小組或班級里交流自己的觀察研究發現,能解釋物體在水中發生沉浮變化的原因。
教學難點:培養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及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科學態度。
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是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沉和浮」的第二課。它由四部分組成:一、分析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規律;二、控制其他因素進行研究;三、用小瓶子研究沉浮;四、潛水艇的原理。本課教材編在《物體在水中是沉是浮》一課之後,目的在於加深、鞏固學生對物體沉浮和物體的輕重、大小之間的關系的認識。
2、學生: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是學生生活中很常見的,也是學生生活中經常接觸的。飲料瓶沉浮的活動與帶橡皮泥的筆帽沉浮都是模仿潛水艇的沉浮,而且前者對學生來說不是很有挑戰性,且本課內容較多,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就將此部分活動略去。重點讓學生去探究多種物體的沉浮的原因及改變沉浮的活動。
3、設計理念:「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解放學生的大腦和手腳,為學生准備了充足的教具和學具,並通過課前的魔術導入、課中的玩的活動、課後的探究等環節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使全體學生都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到科學探究中來,品味科學探究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快樂。同時提高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了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
教學准備:小石塊,泡沫塑料塊,橡皮泥,干凈的粗沙一包,帶蓋玻璃瓶,浮標,易拉罐,帶蓋小塑料瓶,吸管,橡皮筋,實物投影儀,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課前,將實驗器木才發放給學生並在小組選一組長和記錄員。這樣,有助於組織教學。
2、一上課就出示( 課件)潛水艇的游戲,讓學生觀察,然後提出問題「你們都看到了什麼現象?」(復習「沉浮的現象」,導入本課課題。)
3、出示課題(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
二、操作演示,探究方法。
1.探究改變玻璃瓶在水中的沉浮方法。
教師演示:
①「這是一個蓋緊的空瓶,把它放在水裡觀察沉浮現象。」
(學生觀察,看到浮上來了)
②「這是一個同樣大小的瓶子(瓶內裝滿沙子蓋緊蓋不讓學生發現),放入水中觀察現象」(同學匯報,看到沉下了。)
③提問「為什麼同樣大小的瓶子,在水中會出現不同的現象呢?」
(前排的同學很容易發現,第二個瓶子里有東西。學生會說「第二個瓶子里有東西重,就沉下去,第一個瓶子輕就浮起來。」)
④「請你把『沉』的瓶子取出來,檢驗你的回答是不是正確。」
(發現瓶里裝滿沙子)
⑤提出「大家想:有什麼方法,把這個沉下去的瓶子讓它浮上來?」(學生能想出:「把沙子倒掉」的方法。)
⑥為什麼要這樣做?
(減輕重量使物體「變」輕,上浮)
2、用不同方法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變化。
(1)講明實驗要求————「在我們每組實驗台上有一些物體,(出示:小石塊,泡沫塑料塊,橡皮泥,干凈的粗沙一包,帶蓋玻璃瓶,浮標,易拉罐,帶蓋小塑料瓶,吸管,橡皮筋。)這些物體有的沉在水底,有的浮在水面,你們可以借鑒改變玻璃瓶的沉浮方法,使沉在水中物體浮上來;浮上來的要想方法讓它沉下去;
(2)開展探究活動————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
①布置活動:出示《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
②提出小組活動規則(排好輪流操作次序,大家想方法,每次1-2人操作,互相合作)
③分組開展活動:(教師巡視,進行指導,在巡視中重點指導學生用沙子改變玻璃瓶和浮標的沉浮;用橡皮筋把重的物體與泡沫捆紮,增加物體的體積,就會浮起來。啟示把橡皮泥的形狀變成船形。)
④控制活動時間,適時轉入研討階段
三、交流成果,形成結論。
1.整理活動資料:(填在缺項表格中)
(1)問題:「說一說我們怎樣改變了物體沉浮?」
①學生說出具體的操作方法時,要提示:「這樣做對××物體會有什麼影響?」(增加或減少了物體的重量,體積大小)
②學生如果沒有用沉浮關系說明現象時,要追問:「你根據什麼要這樣做?」
③適時針對「方法」把缺項(「增加減小物體的重量」「增加減少物體體積」)填充在表格中
(2)學生填寫課本中的表格
2.研討資料 解決問題
問題:
①「說一說,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
②「說一說用什麼方法改變潛水艇的沉浮?」
四、激發興趣,創新思維。
探究活動————(我們來做一個「潛水艇」)
1、學生利用自帶吸管和空易拉罐,分小組操作,然後學生在講台上演示。
2、活動後研討:易拉罐做成的「潛水艇」與真的潛水艇相比較,它們的沉浮有什麼相同的地方?(進水增加重量,下沉,排水減少重量上浮。)
五、探究小結,拓展延伸。
1、讓我們學會做一個沉浮自如的「潛水艇」
2、介紹材料,講解製作方法,要求(如課本內容及插圖)
3、教師先演示,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也試一試。思考:擠壓瓶子與「潛水艇」的下沉有什麼關系?(擠沉,鬆浮)
六、作業
1、潛水艇自由沉浮的秘密是( ),把橡皮泥浮在水上的方法是( )。
A、改變自身大小來實現 B、改變自身重量來實現 C、改變水的浮力來實現
(本問題是對知識與技能目標的考核)
2、用兩種以上的辦法把沉在水中的橡皮泥浮上來。
(本問題是對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考核)
3、怎樣應用沉浮知識幫助農民伯伯選擇優良飽滿的稻種?
(本問題是對學生運用科學情感態度的考核)
4、課外做一個「沉浮自如的潛水艇」
板書設計:
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