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馬識途文言文啟示
㈠ 老馬識途文言文解釋
檢舉 | 2011-7-21 19:14 最佳答案 「老馬識途」這個故事出自《韓非子·說林上》。
原文:
管仲、隰朋(1)從於桓公而伐(2)孤竹(3),春往(4)而冬反(5),迷惑(6)失道(7)。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8)老馬而隨(9)之,遂(10)得(11)道。行(12)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13)山之陽(14),夏居山之陰(15),蟻壤一寸而仞有水(16)。」乃掘(17)地,遂得(18)水。 以(19)管仲之聖(20)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21)師(22)於老馬、老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23)之智,不亦過(24)乎?
注釋:
1.管仲、隰朋:兩人都是齊桓公的大臣
2.伐:討伐
3.孤竹:指孤竹國,相傳為神農氏的後裔,春秋時的古國,在今河北盧水(指的是現在的灤河,此處的孤竹國在今河北省盧龍縣城南灤河與青龍河交匯處東側)
4.往:出征
5.反:通「返」,返回
6.迷惑: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亂,辨不清是非
7.失道:迷失歸途。道:歸途
8.放:放開,指解脫羈絆讓馬自己隨便走
9.隨:跟隨,跟著。隨之,跟著它,跟著老馬,之字是代詞。
10.遂:終於
11.得:找到
12.行:走
13.居:住,處於
14.陽:山之南水之北
15.陰:山之北水之南
16.蟻壤一寸而仞有水:據說蟻封(蟻穴周圍防雨水的高出地面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處有水;仞:古代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17.掘:挖
18.得:找到
19.以:憑借
20.聖:精明通達
21.不難:不以.....為難
22.師:學習,請教,向……學習;師於老馬:就是以老馬為師,意動用法,學習,效仿。
23.聖人:有智慧的人
24.過:過錯
譯文:
管仲、隰朋跟隨齊桓公去討伐孤竹國,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說:「可以利用老馬的才智。」於是放開老馬前行,大家跟隨在後,終於找到了路。走到山裡沒有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蟻封有一寸高的話,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會有水。」於是挖掘地,終於得到了水。
憑借管仲的精明通達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們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馬和螞蟻學習;現在的人帶著愚蠢的心卻不知道學習有智慧的人的才智,這不也是很大的錯誤嗎?
㈡ l老馬識途文言文的翻譯是什麼 要詳細一點
《老馬識途》出自《韓非子·說林上》
《老馬識途》的原文是:
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於老馬、老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之智,不亦過乎?
這段話的意思是:
春秋時代,有一次,管仲和隰朋跟隨齊桓公出征孤竹國,春天去,冬天回,歸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說:「可以讓老馬發揮作用了。」於是讓幾匹老馬在前面走,隊伍跟在後面,終於找到了道路。走在山裡,隊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順著螞蟻窩向下挖就會找到水源。」果然挖到了水。像管仲這樣能幹、隰朋這樣聰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馬和螞蟻學習,但現在有許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識淺薄,卻不願向學習聰明人的知識,不也是錯得很厲害嗎?
㈢ 老馬識途有什麼啟示
文言文《老馬識途》膾炙人口,文中故事正是成語(老馬識途)的來歷,現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專情屬況,能在某個方面起指引、引導的作用。常用來比喻富於經驗堪為先導。 他們不被現實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們學習。
本文先敘後議,敘述簡潔得當,議論緊扣中心。結尾用反問句提示後人應學習前代聖賢的智慧,引人深思。
揭示道理
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經驗的人求教學習,不管對方是什麼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恥的事,要知道學習和吸取聖人的智慧..
㈣ 老馬識途文言文
C
都是於是,就的意思
㈤ 老馬識途文言文最後一句用了什麼論述方法
對比論證,管仲很聰明,聖賢,善於向老馬學習,而今人很愚蠢,卻不向聖人學習。學習態度的對比。
「管仲、隰朋從於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與老馬,老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之智,不亦過乎? 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於老馬與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之智,不亦過乎?
原文字詞義注釋
1.伐:討伐
2.失道:迷失道路. 道:道路
3.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4.陽:南面,南
5.以:憑借
6.不難:不惜,不恥
7.聖人:有智慧的人
8.孤竹:指孤竹國,相傳為神農氏的後裔,春秋時的古國,在今河北盧水 9.聖:精明通達
10.仞:古代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11.管仲、隰(xi)朋:皆齊桓公時大臣,幫助桓公成就了霸業.
12.蟻囊一寸而仞有水:據說蟻封(蟻穴周圍防雨水的高出地面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處有水.
13.掘:挖.
14師:學習,請教,向……學習.
15.迷惑:心神迷亂,辨不清是非 .
16.隨:跟隨,跟著.隨之,跟著它,跟著老馬,之字是代詞.
17.師於老馬:就是以老馬為師,意動用法,學習,效仿.
18.放:放開,指解脫羈絆讓馬自己隨便走
19.行:走
20.居:居住
21.聖:精明通達
22.從:跟隨
23.孤竹:商,周時期的一個小國家
24.不難:不惜,不恥
25.管仲、隰朋:都是春秋時期輔佐齊 公的大臣.
26.陰:山北水南
27.陽 :山南水北
28.以:憑借
29.過:過錯
譯文
管仲、隰朋跟隨齊桓公去討伐孤竹國,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說:「可以利用老馬的才智.」就放開老馬前行,大家跟隨在後,於是找到了路.走到山裡沒有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蟻封有一寸高的話,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會有水.」於是挖掘地,就得到了水.憑借管仲的精明通達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們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馬和螞蟻學習;現在的人帶著愚蠢的心而不知道向聖人的智慧學習,不是很大的錯誤嗎?
㈥ 關於老馬識途的文言文
「老馬識途」這個故事出自《韓非子·說林上》。
原文:
管仲、隰朋(1)從於桓公而伐(2)孤竹(3),春往(4)而冬反(5),迷惑(6)失道(7)。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8)老馬而隨(9)之,遂(10)得(11)道。行(12)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13)山之陽(14),夏居山之陰(15),蟻壤一寸而仞有水(16)。」乃掘(17)地,遂得(18)水。 以(19)管仲之聖(20)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21)師(22)於老馬、老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23)之智,不亦過(24)乎?
注釋:
1.管仲、隰朋:兩人都是齊桓公的大臣
2.伐:討伐
3.孤竹:指孤竹國,相傳為神農氏的後裔,春秋時的古國,在今河北盧水(指的是現在的灤河,此處的孤竹國在今河北省盧龍縣城南灤河與青龍河交匯處東側)
4.往:出征
5.反:通「返」,返回
6.迷惑: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亂,辨不清是非
7.失道:迷失歸途。道:歸途
8.放:放開,指解脫羈絆讓馬自己隨便走
9.隨:跟隨,跟著。隨之,跟著它,跟著老馬,之字是代詞。
10.遂:終於
11.得:找到
12.行:走
13.居:住,處於
14.陽:山之南水之北
15.陰:山之北水之南
16.蟻壤一寸而仞有水:據說蟻封(蟻穴周圍防雨水的高出地面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處有水;仞:古代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17.掘:挖
18.得:找到
19.以:憑借
20.聖:精明通達
21.不難:不以.....為難
22.師:學習,請教,向……學習;師於老馬:就是以老馬為師,意動用法,學習,效仿。
23.聖人:有智慧的人
24.過:過錯
譯文:
管仲、隰朋跟隨齊桓公去討伐孤竹國,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說:「可以利用老馬的才智。」於是放開老馬前行,大家跟隨在後,終於找到了路。走到山裡沒有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蟻封有一寸高的話,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會有水。」於是挖掘地,終於得到了水。
憑借管仲的精明通達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們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馬和螞蟻學習;現在的人帶著愚蠢的心卻不知道學習有智慧的人的才智,這不也是很大的錯誤嗎?
==================================================================
親~你好!````(^__^)````
很高興為您解答,祝你學習進步,身體健康,家庭和諧,天天開心!有不明白的可以追問!
如果有其他問題請另發或點擊向我求助,答題不易,請諒解.
如果您認可我的回答,請點擊下面的【採納為滿意回答】或者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右上角點擊【評價】,謝謝!
你的好評是我前進的動力!! 你的採納也會給你帶去財富值的。(祝你事事順心)
==================================================================
㈦ 文言文老馬識途得到的啟示
文言文抄譯文
管仲、隰朋跟從齊桓公北伐孤竹,春天過去了冬天又來到了,由於沒有熟悉地理的向導帶路,在回家的路上迷失道路,管仲說:「老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於是就縱老馬於軍前,任其所至,隨而從之,竟得道而歸。在山中行軍,沒有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螞蟻的土壤有一寸深一仞之處就有水。」就發掘蟻穴,找到了水源。憑借管仲和隰朋的聖明,到他們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馬和螞蟻求教學習看作是羞恥的事,現在的人卻不承認自己愚昧、不知道學習和吸取聖人的智慧,不也是種過錯嗎?
啟示
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個方面起指引、引導的作用。常用來比喻富於經驗堪為先導。 他們不被現實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們學習,不是嗎?
㈧ 老馬識途文言文
《老馬識途》出自《韓非子·說林上》,意思是老馬認識路。比喻有經驗的人對事情比較熟悉。
文言文如下:「管仲、隰朋從於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㈨ 老馬識途文言文告訴人們什麼道理
1.今天我在家看了一個成語故事,名叫老馬識途. 在春秋時期,管仲輔佐齊桓公,使齊國成為了當時最富庶、最強大的國家.這個成語講述的就是發生在那個時期的一個故事. 當時,北方的少數民族聯合打燕國,燕國抵擋不住,只好向齊國求救,齊桓公答應了燕國的請求,於是他親自帶領管仲率大軍前去救助. 經過艱苦奮戰,終於平定了邊境禍患.可是返回途中,他們卻在山谷中迷了路,管仲經過冷靜思索,想了一個好辦法,他想:狗能指路,那麼馬也可以,於是他們讓馬帶路,果然在馬的引導下他們走出了山谷.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在生活中和工作中遇到困難或麻煩,不妨多向有經驗的人請教,他們的一些建議往往能起到指引作用,甚至能夠幫助你解決根本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