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茂文言文翻譯
① 文言文<<誤認>>原文和翻譯
一、原文
卓茂嘗出門,有人認其馬。茂問之曰:「子亡馬幾何時矣?」對曰:「月余日矣。」茂有馬數年,心知非是,解以與之,而自挽車去。將去,顧而謂曰:「若非公馬,幸至丞相府歸我。」他日,馬主別得亡馬,乃詣丞相府歸馬。
二、譯文
卓茂曾經有一次坐馬車出門。有一個人認作他的馬是自己的 。卓茂問他:「您丟失馬多少時間了?」回答說:「一個多月時日了。」
卓茂擁有這匹馬已經好幾年了,心裡知道不是這人丟的馬,但還是解下馬給了他,自己拉了車離開,將要離開時,回頭看著那人並對他說:「如果這不是您的馬,希望你把馬牽到丞相府還給我。」過了幾天,那個人在另外的地方找到了自己丟的馬,於是到丞相府去把馬還給了卓茂。
三、出處
《誤認》
(1)卓茂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這件事表現了卓茂寬容大度的品質,表現了「馬主」講究信用的品質。
一、啟示
這件小事告訴我們應該寬厚待人 學會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同時從丟馬人身上學習誠實的美好品質。世間本沒有所謂的大事、偉業,一個成功的人與平凡人的差別就是成功的人能將每一件所謂的小事做好。
三、人物簡介
卓茂(?―28年),字子康,南陽郡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人。漢朝大臣,雲台三十二將之一。
生性仁愛恭謹,頗受鄉鄰朋友喜愛。漢元帝時,前往長安求學,師從博士江生,學習《詩經》、《禮記》和歷法算術,深得師傅之學,號稱「通儒」。初為丞相府史,頗受丞相孔光稱贊,後任黃門侍郎。出為密縣令,政績突出,深得百姓愛戴、官吏信服。
王莽執政時,升任京部丞。王莽篡漢,稱病辭官回鄉。更始元年(23年),擔任侍中祭酒,得知更始政權政局混亂,以年老為由告老回家。
② 請幫助翻譯一下《後漢書卓茂傳》中的「卓茂字子康--------於是人納其訓,吏懷其恩」一段
卓茂字子康,是南陽宛人。性格寬厚仁愛謙恭。當初被朝廷徵召出任丞相,當他從相府走出來時,有人指認他騎的馬匹是自己的。卓茂問說:「您的馬遺失多久了?」那人答道:「大約有一個多月!」卓茂有那匹馬已經多年,他心裡知道對方誤認,仍默默解開韁繩將馬牽給對方,自己拉車離去時,回頭告訴他:「如果發現這匹馬不是您的,請您來丞相府還我!」隔了幾天,那位馬主另外找到遺失的那一匹馬,於是他便來到丞相府歸還馬匹,並且向卓茂叩頭道謝。
後來因卓茂精通儒家學術被舉薦為侍郎,調動擔任密縣縣令。(卓茂對百姓)憂心苦思教誨不倦,視百姓為自己的孩子,任用賢良教化百姓。有人曾告一亭長接受他的米肉,卓茂屏退左右問那人:「是亭長找你要的?還是你有事託付他而給的?」那人說:「我私下聽說賢明的君主,使百姓不懼怕官吏,官吏不向百姓索取。而今我害怕他,所以送他米酒,亭長既然最終接受了,所以我來告他。」卓茂說:「你是鄙陋的人啊。大凡人之所以比禽獸尊貴,是因為人們講求仁愛,懂得互相敬重。現在鄉鄰間尚且表達饋贈之禮,這是人們之所以相互親近的原因,更何況官吏與百姓之間呢?官吏只是不能乘勢求取饋贈罷了。你偏偏不想修行,豈能遠走高飛,脫離這個世界呢?亭長平素就是個好官,過年時送些米肉,這是禮節。」那人說:「假如這樣的話,法律為什麼禁止那樣做呢?」卓茂笑著說:「律條的設定要合乎大的准則,禮制的理順要合乎人間真情。而今我用禮教導你,你必定沒有怨恨;用法律來懲治你,和處置自己的手足有什麼不同呢?」於是那人接受了卓茂的訓誡,亭長也很感激他的德惠。
③ 文言文《誤認》怎麼翻譯
卓茂- 卓茂借馬 東漢時,有個官員叫卓茂,他很善於與人和睦相處。有一天,卓茂乘馬車外出辦事,路上遇見一個人。 那人攔住他的車,氣沖沖地說:「嗨,讓我等得好苦,我的馬原來在這兒!」說完拉著卓茂的馬就要走。 卓茂莫名其妙,可是他還是不慌不忙地對那人說:「你認錯馬了吧?」「沒錯,我自己的馬,還能認錯!」 卓茂見那人十分固執,就說:「好吧,你把馬牽走吧,要是什麼時候發現這馬不是你的,請送回來。」 不久,丟馬人果然找到了丟失的馬,他非常慚愧,拉著馬找到卓茂,當面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仁德所被,害蟲迴避 漢朝的卓茂,曾經學過詩經和禮記,對儒學頗為通達,生活恬淡、消遙而且熱愛真理。他從少年到老年,從來沒跟別人發生爭執。 有一天,他剛接受朝廷的禮召,出任丞相。當他從相府走出來時,有人指認他騎的馬匹是對方的。 卓茂問說:「您的馬遺失多久了?」 對方答道:「大約有一個多月!」 卓茂擁有那匹馬已經一年多了,他心裡知道對方誤認,但仍默默解開馬的韁繩,將馬牽給對方,讓對方拉著車子而去。 卓茂告訴他:「如果發現這匹馬不是您的,請您牽來丞相府還我!」 隔了幾天,那位馬主另外找到原先遺失的那一匹馬。於是他便將卓茂的馬送回丞相府,並且叩頭道謝。由此可見卓茂隨和不愛爭執的個性。 卓茂出任密令時,非常關心百姓的福利,他視民如子,經常發覺人民的優點而加以教導,自己的嘴裡從不說難聽的話語。數年後,教育和道德的感化非常盛行,每個人都路不拾遺。 漢平帝時,發生了蝗蟲災害。河南省二十幾個縣的受災情形都十分嚴重,但蝗蟲卻不進入卓茂所管轄的區域。 漢光武帝即位後,先拜訪卓茂,說他名冠天下,應當接受重賞。漢光武帝請他出任「太傅」,封他「褒侯」,並且賜他兩個兒子官爵。(譯自《後漢書》卓茂傳)
求採納
④ 《後漢書卓茂傳》翻譯
【參考譯文】 卓茂字子康,是南陽宛人。性格寬厚仁愛謙恭。起初被徵召擔任丞相府史,在孔光手下效力,孔光稱贊他是品行高尚的人。有一次他曾從相府外出,有個人指認他騎的馬是自己的馬。卓茂問說:「您的馬丟失多長時間了?」那人答道:「大約一個多月了!」卓茂有那匹馬已經多年,他心裡知道對方把馬認錯了,卻默不作聲地解開韁繩將馬給了對方,自己拉著車離去,回頭對那人說:「如果你發現這匹馬不是你的,希望你來丞相府把馬還給我!」過了幾天,那人意外地找到了自己丟失的那匹馬,於是他來到丞相府把馬歸還給卓茂,向卓茂叩頭道歉。 後來卓茂因精通儒家學術被舉薦為侍郎,調任密縣縣令。卓茂憂心苦思教誨不倦,視百姓如同自己的孩子,任用賢良推行教化,從不對百姓惡言相加。官吏和百姓像對待父母那樣愛戴他,不忍心欺騙他。有個人曾來告發他屬下的一個亭長收受了他的米肉,卓茂屏退身邊的人後詢問那人:「是亭長跟你索要的?還是你有事託付他辦而送給的?抑或是平時你認為他對你有恩而送給他的?」那人回答說:「是我自己前去送給他的。」卓茂說:「你自願送給他,他接受了,為什麼又來告發他呢?」那人說:「我私下聽說賢明的君主,使百姓不懼怕官吏,官吏不向百姓索取財物。而今我因為害怕他,所以給他送些米肉,亭長最終既然接受了,所以我來告發他。」卓茂說:「你是見識淺陋的人啊。大凡人比禽獸尊貴的原因,是因為人講求仁愛,懂得互相敬重。現在鄉鄰之間尚且表達饋贈之禮,這是人們用來相互親近的禮節啊,更何況官吏與百姓之間呢?官吏只是不能利用權勢強求別人饋贈禮物罷了。大凡人生息之地,總是和許多人生活在一起,所以有人情禮儀上的互相交往。你卻不想在人情禮節上加強修行,難道能遠走高飛,不在人間生活嗎?亭長平素是個好官吏,過年時送些米肉,這是禮節。」那人說:「假如這樣的話,法律為什麼禁止那樣做呢?」卓茂笑著說:「律令制定的是大的准則,禮儀則要順乎人情。如果我用禮教導你,你一定不會有怨恨;如果用法律來懲治你,你就會不知所措了吧?(如果隨意)往一門法律之內拉扯,從小的方面看是要判罪的,從大的方面看是要殺頭的。你且回去想想吧!」於是百姓都接受了卓茂的教導,官吏也很感激他的恩德。幾年之後,教化得以普遍推行,路上沒有人把別人遺失的東西撿走據為己有。那時光武帝剛登帝位,於是下詔表彰說:「先前的密州縣令卓茂,嚴格約束自己加強自身修養,堅持純潔的節操始終不變,確實做到了別人做不到的事。而今任命卓茂擔任太傅,封他為曪德侯。」
⑤ 文言文 誤認的翻譯
一、翻譯
卓茂曾經有一次坐馬車出門。有一個人認作他的馬是自己的 。於是卓茂問他:「您丟失馬多少時間了?」回答說:「一個多月時日了。」卓茂擁有這匹馬已經好幾年了,心裡知道不是這人丟的馬,但還是解下馬給了他。
自己拉了車離開,將要離開時,回頭看著那人並對他說:「如果這不是您的馬,希望你把馬牽到丞相府還給我。」過了幾天,那個人在另外的地方找到了自己丟的馬,於是到丞相府去把馬還給了卓茂。
二、原文
卓茂嘗出門,有人認其馬。茂問之曰:「子亡馬幾何時矣?」對曰:「月余日矣。」茂有馬數年,心知非是,解以與之,而自挽車去。將去,顧而謂曰:「若非公馬,幸至丞相府歸我。」他日,馬主別得亡馬,乃詣丞相府歸馬。
(5)卓茂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一、啟示
這件小事告訴我們應該寬厚待人 學會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同時從丟馬人身上學習誠實的美好品質。世間本沒有所謂的大事、偉業,一個成功的人與平凡人的差別就是成功的人能將每一件所謂的小事做好。
二、總結
這件事表現了卓茂寬容大度的品質,表現了「馬主」講究信用的品質。「子亡馬幾何時矣」的用意:卓茂問此句是想知道此人是否真的是此馬的主人。
三、人物簡介
卓茂(?―28年),字子康,南陽郡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人。漢朝大臣,雲台三十二將之一。
生性仁愛恭謹,頗受鄉鄰朋友喜愛。漢元帝時,前往長安求學,師從博士江生,學習《詩經》、《禮記》和歷法算術,深得師傅之學,號稱「通儒」。初為丞相府史,頗受丞相孔光稱贊,後任黃門侍郎。出為密縣令,政績突出,深得百姓愛戴、官吏信服。
王莽執政時,升任京部丞。王莽篡漢,稱病辭官回鄉。更始元年(23年),擔任侍中祭酒,得知更始政權政局混亂,以年老為由告老回家。
東漢建立後,前往河陽覲見光武帝劉秀,拜太傅,封褒德侯。建武四年(28年),卓茂去世,光武帝身著喪服送葬。漢明帝即位,補位雲台三十二將。
⑥ 誤認文言文閱讀答案字詞解釋翻譯句子
⒎⑴還,歸還⑵往,到……去。
⒏D
⒐想確認馬是誰的。
⒑仁厚(寬厚、寬容)誠實。
譯文: 卓茂曾經有一次(坐馬車)出門。有一個人說卓茂的馬是他丟失的。於是卓茂問他:「你丟馬多長時間了?」那個人說:「一個多月了。」卓茂這匹馬已經養了好幾年,心裡知道不是這人丟的馬,但還是卸下馬給了他,自己拉了車即將要離開,回頭對那人說:「如果這不是你的馬,請牽來丞相府還給我。」過了幾天那個人在別的地方找到了自己丟的馬,於是到丞相府把馬還給了卓茂。
⑦ <後漢書卓茂傳>全文翻譯
東漢時有一個人,名叫卓茂,《後漢書.卓茂傳》記載:「(卓茂)以儒術舉為侍郎,給
事黃門,遷密令......光武初即位......以茂為太傅,封褒德侯......建武四年薨,賜棺槨
冢地,車駕素服親臨送葬。」這個卓茂不過是個小小的縣令,究竟有過什麼豐功偉績,竟得
到如此殊榮,生前封候,死後竟至當時的國家最高領導人親自出席其葬禮?再看《後漢書.卓
茂傳》的記載:「(卓茂)勞心諄諄,視人如子,舉善而教,口無惡言......時,常出行,
有人認其馬,茂問曰:『子亡馬幾何時?』對曰:『月余日矣。』茂有馬數年,心知其謬,
嘿解與之,挽車去,顧曰:『若非公馬,幸至丞相府歸我。』他日馬主別得亡者,乃 詣府歸馬 ,叩頭謝之。」又載:「(卓茂為密令)數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遺,平帝時天下大蝗,河
南二十餘縣皆被其災,獨不入密縣界。」原來這個卓茂同志並不是什麼出將入相、出生入死
,為漢王朝的復興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名將,只不過是「束身自修,待人寬仁」,在平凡的
崗位上任勞任怨、兢兢業業,做過一些好人好事而已。為漢王朝的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重大
貢獻,甚至能消彌天災,以至他的治下連蝗蟲都不敢來。「本朝」以仁政立國,遇上卓茂這
樣的道德楷模,當然要大力表彰其事跡,弘揚其精神,不但國家最高領導人親自出席其葬禮
,還說不定光武皇帝當場揮毫,寫下了「向卓茂同志學習」的題詞,以彰後人。這種對道德
精神的宣揚,其實就是人治精神。
⑧ 文言文《誤認》的翻譯,請盡快給予答復!謝謝
不知道是不是你說的那段。請參考!
卓茂 - 卓茂借馬
東漢時,有個官員叫卓茂,他很善於與人和睦相處。有一天,卓茂乘馬車外出辦事,路上遇見一個人。
那人攔住他的車,氣沖沖地說:「嗨,讓我等得好苦,我的馬原來在這兒!」說完拉著卓茂的馬就要走。
卓茂莫名其妙,可是他還是不慌不忙地對那人說:「你認錯馬了吧?」「沒錯,我自己的馬,還能認錯!」
卓茂見那人十分固執,就說:「好吧,你把馬牽走吧,要是什麼時候發現這馬不是你的,請送回來。」
不久,丟馬人果然找到了丟失的馬,他非常慚愧,拉著馬找到卓茂,當面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仁德所被,害蟲迴避
漢朝的卓茂,曾經學過詩經和禮記,對儒學頗為通達,生活恬淡、消遙而且熱愛真理。他從少年到老年,從來沒跟別人發生爭執。
有一天,他剛接受朝廷的禮召,出任丞相。當他從相府走出來時,有人指認他騎的馬匹是對方的。
卓茂問說:「您的馬遺失多久了?」
對方答道:「大約有一個多月!」
卓茂擁有那匹馬已經一年多了,他心裡知道對方誤認,但仍默默解開馬的韁繩,將馬牽給對方,讓對方拉著車子而去。
卓茂告訴他:「如果發現這匹馬不是您的,請您牽來丞相府還我!」
隔了幾天,那位馬主另外找到原先遺失的那一匹馬。於是他便將卓茂的馬送回丞相府,並且叩頭道謝。由此可見卓茂隨和不愛爭執的個性。
卓茂出任密令時,非常關心百姓的福利,他視民如子,經常發覺人民的優點而加以教導,自己的嘴裡從不說難聽的話語。數年後,教育和道德的感化非常盛行,每個人都路不拾遺。
漢平帝時,發生了蝗蟲災害。河南省二十幾個縣的受災情形都十分嚴重,但蝗蟲卻不進入卓茂所管轄的區域。
漢光武帝即位後,先拜訪卓茂,說他名冠天下,應當接受重賞。漢光武帝請他出任「太傅」,封他「褒侯」,並且賜他兩個兒子官爵。(譯自《後漢書》卓茂傳)
⑨ 《後漢書 卓茂傳》翻譯
卓茂字子康,是南陽宛人。性格寬厚仁愛謙恭。當初被朝廷徵召出任丞相,當他從相府走出來時,有人指認他騎的馬匹是自己的。卓茂問說:「您的馬遺失多久了?」那人答道:「大約有一個多月!」卓茂有那匹馬已經多年,他心裡知道對方誤認,仍默默解開韁繩將馬牽給對方,自己拉車離去時,回頭告訴他:「如果發現這匹馬不是您的,請您來丞相府還我!」隔了幾天,那位馬主另外找到遺失的那一匹馬,於是他便來到丞相府歸還馬匹,並且向卓茂叩頭道謝。
後來因卓茂精通儒家學術被舉薦為侍郎,調動擔任密縣縣令。(卓茂對百姓)憂心苦思教誨不倦,視百姓為自己的孩子,任用賢良教化百姓。有人曾告一亭長接受他的米肉,卓茂屏退左右問那人:「是亭長找你要的?還是你有事託付他而給的?」那人說:「我私下聽說賢明的君主,使百姓不懼怕官吏,官吏不向百姓索取。而今我害怕他,所以送他米酒,亭長既然最終接受了,所以我來告他。」卓茂說:「你是鄙陋的人啊。大凡人之所以比禽獸尊貴,是因為人們講求仁愛,懂得互相敬重。現在鄉鄰間尚且表達饋贈之禮,這是人們之所以相互親近的原因,更何況官吏與百姓之間呢?官吏只是不能乘勢求取饋贈罷了。你偏偏不想修行,豈能遠走高飛,脫離這個世界呢?亭長平素就是個好官,過年時送些米肉,這是禮節。」那人說:「假如這樣的話,法律為什麼禁止那樣做呢?」卓茂笑著說:「律條的設定要合乎大的准則,禮制的理順要合乎人間真情。而今我用禮教導你,你必定沒有怨恨;用法律來懲治你,和處置自己的手足有什麼不同呢?」於是那人接受了卓茂的訓誡,亭長也很感激他的德惠。過了幾年,教育感化普遍實行,東西掉在路上都沒人撿走據為己有。那時光武帝剛剛登上王位,就下詔說:「先前密州縣令卓茂,約束自己加強自身修養,堅持自己的節操純潔不變,的確能做好別人所作不到的。而今任他為太傅,封為曪德侯。」
評論說:卓茂絕對是個小官,沒有其它才能非常平庸,然而首先施以聘請任命,用優勝的言辭尊重的禮儀,這與周王燕王表閭立館有什麼不同嗎?擁有敦厚的性情寬廣的胸襟就接近於仁愛,有人觸犯了自己也不計較就接近於寬恕,遵循這個道理,埋怨悔恨怎麼會招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