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之推教子文言文翻譯
Ⅰ 顏之推的文言文《以學自損,不如無學》的原文及翻譯
以學自損,不如無學
【本文選自】
南北朝·顏之推的《顏氏家訓》
【原文】夫學者,所專以求益①耳。見人讀屬數十卷書便自高昂大,凌忽②長者,輕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仇敵,惡之如鴟梟⑤。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
【註解】
1求益:求得長進。 2凌忽:凌,欺侮;忽輕視。 3同列:同輩。 4疾之:怨恨他。 5鴟梟(chī xiāo):古人認為這是兩種惡鳥。
【譯文】
學習是為了求得長進。我卻看見有的人讀了幾十卷書,就自高自大起來,冒犯長者,輕慢同輩。大家怨恨他像對仇敵一般,厭惡他像對惡鳥那樣。像這樣用學習來損害自己,還不如不要學習。
Ⅱ 翻譯《顏之推教子》
齊朝有位士大夫,曾經對我講:"我有個孩子,已經17歲了,非常通曉公文的書寫內,我教他講鮮卑語,彈奏容琵琶,他漸漸地也快掌握了,用這些特長去為王公們效勞,沒有不寵愛他的,這也是一件緊要的事啊."我當時低著頭,未作回答.這個人教育孩子的方法,真讓人詫異啊!假如因干這種職業,就可當上宰相,我也不願讓你們去干.
Ⅲ 顏之推教子文言文翻譯
顏之推教子
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①.教
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②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
吾時俛③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
若由此業④,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
【譯文】
齊朝有位士大夫,曾經對我講:"我有個孩子,已經17歲了,非常通曉
公文的書寫,我教他講鮮卑語,彈奏琵琶,他漸漸地也快掌握了,用這些特
長去為王公們效勞,沒有不寵愛他的,這也是一件緊要的事啊."我當時低
著頭,未作回答.這個人教育孩子的方法,真讓人詫異啊!假如因干這種職
業,就可當上宰相,我也不願讓你們去干.
【注釋】
①書疏:此轉文書信函等的書寫工作.
②伏:通"服".
③免:同"俯".
④業:職業,指服事公卿一事.
Ⅳ 《孟母教子》文言文翻譯
「孟母教子」包含有「孟母三遷」、「買肉啖子」、「斷機教子」三個小故事。
現分別翻譯如下:
一、孟母三遷
1、原文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於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2、譯文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說:「這不是我用來安頓孩子的地方!」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說:「這也不是我用來安頓孩子的地方!」於是,他們又搬家了。
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可以用來安頓孩子呀!」
二、買肉啖子
1、原文
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懷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買東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2、譯文
孟子少年時,有一次東邊的鄰居殺豬,孟子問他的母親說:「鄰居為什麼殺豬?」孟母說:「要給你吃肉。」
孟母後來後悔了,說:"我懷著這個孩子時,席子擺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這都是對他(孟子)的胎教,現在他剛剛懂事而我卻欺騙他,這是在教他不講信用啊。」於是買了鄰居的豬肉給孟子吃,(以)表明她沒有欺騙。
三、斷機教子
1、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我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斯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
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
2、譯文
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麼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麼要發這樣大的火?」
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於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
孟子聽後嚇了一跳,自此,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當做老師,終於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
出處:
《列女傳》
(4)顏之推教子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從所編一百餘個歷史故事來看,多數還是表彰美善,歌頌古代婦女高尚品德、聰明才智以及反抗精神的內容,而且有些情節生動感人,頗具女性文學的特徵。
二、作品賞析
《列女傳》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也有觀點認為該書是一部婦女史。作者是西漢的儒家學者劉向,不過也有人認為該書不是劉向所做,因此,如今流行的有的版本作者一處會標注佚名。也有人為認為,如今流傳的版本是後人在劉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來的。
三、作者簡介
劉向(約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
宣帝時任散騎諫大夫。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我國目錄學之祖。
Ⅳ 顏之推教子文言文翻譯
《顏之推教子》可以有兩種方法斷句:一種是用分隔符號,一種是直接用標回點符號。
答用分隔符號:
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吾時俛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
用標點符號:
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吾時俛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
通常考試時,如果不直接說明用標點符號,就是用分隔符號斷句,這就降低了難度。
Ⅵ 顏之推教子文言文斷句
《顏之推教子》可以有兩種方法斷句:一種是用分隔符號,一種是直接用標點符號。版
用分隔符權號:
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吾時俛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
用標點符號:
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吾時俛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
通常考試時,如果不直接說明用標點符號,就是用分隔符號斷句,這就降低了難度。
Ⅶ 朱熹教子的文言文翻譯
如果你努力學習,在家裡也完全可以讀書寫文章,弄明白言論或文章的內容和道理,用不著遠離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從老師學習。你既然不能這樣,就是自己不好 學,也不能指望你懂得這個道理。但是現在讓你出外從師的原因,是擔心你在家裡為俗務所纏身,不能專心讀書學習。
同時,父子之間,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責備 你。再者,在家裡也沒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討,增長見識,所以要讓你出去走一走。你要到了那裡,能奮發努力有所作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習慣,一心勤奮謹 慎,那麼我對你還有希望。
若不是這樣,則是徒勞費力,和在家裡沒有兩樣,以後回來,又僅僅是以前那樣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備用什麼樣的面目來見你的父母親 戚同鄉和老朋友呢?一定要記住,「每天晚上睡覺前,想想自己今天做了什麼有意義的事情,對得起自己的生命嗎?」這一次行程,要千萬努力呀。
拓展資料
原文:
蓋汝若好學,在家足可讀書作文、講明義理,不待遠離膝下、千里從師。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學,已無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汨於俗務,不得專 意。又父子之間,不得晝夜督責,及無朋友聞見,故令汝一行。
汝若到彼,能奮然有為,力改故習,一味勤謹,則吾猶有望。不然,則徒勞費,只與在家一般,他日 歸來,又只是舊時伎倆人物,不知汝將何面目歸見父母、親戚、鄉黨、故舊耶?念之念之,「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在此一行,千萬努力。
朱熹教子的中心思想只有一個:要做一個知「禮」的人。
朱熹曾經給皇帝宋寧宗講學,在他的年代,他不僅是這樣教育自己兒子的,也是這樣教育皇帝和全天下的讀書人的。有人說,宋朝是文人最幸福的朝代,而營造這個幸福的人,朱熹也應是其中之一。
朱熹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延承各家之長,把所有學問融為一體自創一派。凡人者,應當學習聖人的思想和行為,這是朱熹做人的准則。
朱熹一直認為為人要以「勤、謹」二字著眼,講究「窮理、正心、修已、治人」為根本,做人治學都要勤奮刻苦,敦厚忠信,見善思齊。這種教育理念很具有現實意義。
除了對啟蒙教育的重視之外,朱熹對成年子女們的要仍然很嚴格。在他看來,父母對子女的愛應當是有所節制的,決不能變成「愛而無窮」的溺愛,更不能不根據兒女的情況期望值太高。
Ⅷ 顏之推教子 翻譯
顏之推教子來
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源:"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①.教
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②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
吾時俛③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
若由此業④,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
【譯文】
齊朝有位士大夫,曾經對我講:"我有個孩子,已經17歲了,非常通曉
公文的書寫,我教他講鮮卑語,彈奏琵琶,他漸漸地也快掌握了,用這些特
長去為王公們效勞,沒有不寵愛他的,這也是一件緊要的事啊."我當時低
著頭,未作回答.這個人教育孩子的方法,真讓人詫異啊!假如因干這種職
業,就可當上宰相,我也不願讓你們去干.
【注釋】
①書疏:此轉文書信函等的書寫工作.
②伏:通"服".
③免:同"俯".
④業:職業,指服事公卿一事.
Ⅸ 《為學之要》顏之推的文言文翻譯,不是《為學》啊
為學之要顏之推
原文
學之所知。施無不達。世人讀書者. 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無聞,仁義不足;加以斷一條訟. 不必得其理。宰千戶縣. 不必理其民。問其造屋. 不必知楣橫而梲豎也。問其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遲也;吟嘯談謔,諷詠辭賦,事既優閑,材增迂誕,軍國經綸, 略無施用:故為武人俗吏所共嗤詆,良由是乎。
夫學者,所以求益耳。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敵。惡之如鴟梟。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
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 但能說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 秋實也。
譯文
學習所得的知識,用在哪一方面都會見成效。只是現在的人讀書,往往只能說到,不能做到,沒有聽說(他的)忠孝,仁義也(做得)不夠;讓他來判斷一件訴訟,不一定能弄清事理;治理千戶小縣,不一定能管好百姓;問他修造房屋的事,不一定知道楣是橫著安放的而梲是豎著立的;問他耕田,不一定了解稷種得早而黍種得遲;(成天)吟詩談笑,誦讀辭賦,所做的事情很悠閑,只能增加一些迂腐荒誕的才能,處理軍國大事,一點用處也沒有:從而被武人俗吏們共同嘲笑譏諷,的確是由於上述的原因吧?
學習,是為了求得長進。可是我見到有人讀了幾十卷書便自高自大,欺凌長者,對同輩輕視傲慢。(以至於)他人就像仇敵般怨恨他,像對惡鳥一樣厭惡他。像這樣用學習到的東西來損害自己,還不如不要學習。
古代求學的人的是了充實自己,以彌補自身的不足,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取悅他人,向他人炫耀;古代求學的人是為了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張以造福社會,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自身需要,涵養德性以求做官。學習就像種果樹一樣,春天可以賞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實。講論文章,就好比賞玩春花;修身利行,就好比摘取秋果。
Ⅹ 《孟母教子》的文言文翻譯
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懷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 |食|,胎之教也。今世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買東加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孟子少年時,有一次東家鄰居殺豬,孟子問他的母親說:"東家為什麼殺豬?"孟母說:"要給你吃肉。"孟母後來後悔了,說:"我懷著這個孩子時,席子擺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這都是對他(孟子)的胎教,現在他剛剛懂事而我卻欺騙他,這是在教他不講信用啊。"於是買了東家的豬肉給孟子吃,以證明她沒有欺騙他。
欲啖(給....吃)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