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犬文言文
1.《張元飼棄狗》翻譯:
有一條狗被人拋棄了,驚惶不安地在田間小路(走著)。張元看見了,立刻將小狗收養了。他的叔父很生氣,(說):「要它干什麼呢?」(他)想把小狗重新丟掉。張元乞求(叔父)不要丟棄它,說:「(小狗)也是有生命的東西,不能不重視它的生命。如果是符合實際,出生老死,這是自然的道理。(但)現在它是被人所遺棄,這是有敗道義的。倘若看見(它將死)而不收養的話,就是沒有仁慈之心了。」張元的叔父被他的話感動了,於是就允許(張元撫養小狗)了。
第二年,狗跟隨著叔父在夜裡行路。叔父被蛇咬了,倒在地上不能走了。狗馬上奔回家,汪汪地不停叫著。張元感到很奇怪,跟著狗走出家門,看見叔父(倒在地上)已經不省人事。(張元)馬上(把醫生)請來醫治,沒過幾天(叔父)就痊癒了。從此之後,叔父把狗看作親人一樣。
2.《子產論政寬猛》翻譯
鄭國的子產得了病。(他)對子太叔說:「我死(以後),您必定主政。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夠用寬厚(的政策)
使民眾服從,其次(的政策)沒有比剛猛更有效(的了)。比如烈火,民眾望見就害怕它,所以很少死(在其中)的。水柔弱,民眾親近並和它嬉戲,就很多死(在其中)的,所以寬厚(的政策)難(以實施)。」(子產)病數月後死去。
太叔執政,不忍心嚴厲,而施行寬柔政策。鄭國(因此)很多盜寇,(他們)從萑苻湖畔招集人手。太叔後悔了,說:「我早聽從(子產)夫子的,不會到此地步。」發步兵去攻擊萑苻的盜寇,將他們全部殺滅,盜寇(才)稍微被遏止。
孔子說:「好啊!(子產的)政策寬厚民眾就怠慢,(民眾)怠慢就用剛猛(的政策)來糾正。(政策)剛猛民眾就受傷害,(民眾受)傷害了就施與他們寬厚(的政策)。用寬大來調和嚴厲;用嚴厲來補充寬大,政治因此而調和。《詩》說:『民眾也勞累了,差不多可以小憩啦;賜予城中的民眾恩惠,用來安撫四方。』(這是)施與民眾以寬厚啊。『不要放縱奸詐,用來防範邪惡;遏止盜寇肆虐,惡毒是不害怕美好的。』(這是)用剛猛來糾正啊。『寬柔對待遠方的民眾能夠使大家親近,(這樣)來穩定我們的王朝。』(這是)用和緩(的政策)來使民眾平安祥和啊。還有(《詩》)說:『不爭斗不急躁,不剛猛不柔弱,實施政策平和,所有的福祉匯集過來。』(這是)和平的極致啊。」
等到子產逝世,孔子聽說了,哭泣道:「(他)是古代聖賢繼承人啊。」
2. 初二語文—— 翻譯文言文《張元飼棄狗》和《子產論政寬猛》
張元飼棄狗
翻譯:
有一條狗被人拋棄了,驚惶不安地在田間小路(走著)。張元看見了,立刻將小狗收養了。他的叔父很生氣,(說):「要它干什麼呢?」(他)想把小狗重新丟掉。張元乞求(叔父)不要丟棄它,說:「(小狗)是有生命的東西,不能不重視它的生命。如果是符合實際,出生老死,這是自然的道理。(但)現在它是被人所遺棄,這是有敗道義的。倘若看見(它將死)而不收養的話,就是沒有仁慈之心了。」張元的叔父被他的話感動了,於是就允許(張元撫養小狗)了。
第二年,狗跟隨著叔父在夜裡行路。叔父被蛇咬了,倒在地上不能走了。狗馬上奔回家,汪汪地不停叫著。張元感到很奇怪,跟著狗走出家門,看見叔父(倒在地上)已經不省人事。(張元)馬上(把醫生)請來醫治,沒過幾天(叔父)就痊癒了。從此之後,叔父把狗看作親人一樣。
子產論政寬猛
翻譯:
鄭國的子產得了病。(他)對子大叔說:"我死(以後),您必定主政。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夠用寬厚(的政策)使民眾服從,其次(的政策)沒有比剛猛更有效(的了)。比如烈火,民眾望見就害怕它,所以很少死(在其中)的。水柔弱,民眾輕視並和它嬉戲,就很多死(在其中)的,所以寬厚(的政策)難(以實施)。"(子產)病數月後死去。
大叔執政,不忍心嚴厲,而施行寬柔政策。鄭國(因此)很多盜賊,(他們)從沼澤地招集人手。大叔後悔了,說:"我早聽從(子產)夫子的,不會到此地步。"發步兵去攻擊沼地的盜賊,將他們全部殺滅,盜賊(才)稍微被遏止。
孔子說:"好啊!政策寬厚民眾就怠慢,(民眾)怠慢就用剛猛(的政策)來糾正。(政策)剛猛民眾就受傷害,(民眾受)傷害了就施與他們寬厚(的政策)。用寬大來調和嚴厲;用嚴厲來補充寬大,政治因此而調和。《詩經》中說:'民眾也勞累了,差不多可以小小休息啦;賜予城中的民眾恩惠,用來安撫四方。'(這是)施與民眾以寬厚啊。'不要放縱奸詐,用來防範邪惡;遏止盜賊肆虐,惡毒是不害怕美好的。'(這是)用剛猛來糾正啊。'寬柔對待遠方的民眾能夠使大家親近,(這樣)來穩定我們的王朝。'(這是)用和緩(的政策)來使民眾平安祥和啊。還有(《詩》)說:'不爭斗不急躁,不剛猛不柔弱,實施政策平和,所有的福祉匯集過來。'(這是)和平的極致啊。"
等到子產逝世,孔子聽說了,哭泣道:"(他)是古代聖賢繼承人啊。(【子產繼承了】古人仁愛的遺風啊)"
滿意請採納!
3. 張元養犬文言文翻譯及注釋 急用
張元,字孝始,是河北芮城人。祖父叫成,做過平陽郡守。父親叫延俊,在州郡當官回,曾經作答過功曹主簿。並且因為至純被鄉里人所推薦。本性謙虛謹慎,孝順父母。有一次,張元在森林小道里看見一條被人丟棄的小狗,就把小狗抱回家養著。他的叔父罵他:「你這樣做有什麼用?」就想把小狗重新丟掉。張元反駁叔父說:「有生命的東西,沒有不應該重視它生命的。如果是符合實際,出生老死,這是自然的道理,沒辦法阻止。但現在它是被人所遺棄,將導致它的死亡,這並不是不可以阻止的。倘若看見它將死而不收養的話,就沒有仁慈之心了。所以要把它收養了。」張元的叔父被他的話感動了,所以就允許張元撫養小狗了。過了不多久,小狗的媽媽銜著一隻死了的兔子放到張元面前,然後走掉了(這似乎是為了感謝張元收養其子之恩)。後人把張元飼養被人丟棄的小狗的故事,簡稱為張元飼棄狗。
是這個嗎?
有疑問請追問,滿意請順手採納,點擊左下角按鈕採納為滿意答案,謝謝............
4. 村陌有犬為人所棄者...的翻譯
譯文:
有一次,張元在森林小道里看見一條被人丟棄的小狗,就把小狗抱回家養版著。他的叔權父罵他:「你這樣做有什麼用?」就想把小狗重新丟掉。張元乞求不要丟棄它,說:「有生命的東西,沒有不應該重視它生命的。如果是符合實際,出生老死,這是自然的道理,沒辦法阻止。但現在它是被人所遺棄,將導致它的死亡,這並不是不可以阻止的。倘若看見它將死而不收養的話,就沒有仁慈之心了。所以要把它收養了。」張元的叔父被他的話感動了,所以就允許張元撫養小狗了。 第二年,狗跟隨著叔父在夜裡行路。叔父被蛇咬了,趴在地上不能走了。狗馬上奔回家,汪汪得不停叫著。張元感到很奇怪,跟著狗走出家門,找到了叔父。馬上把他送去醫治,沒過一天就痊癒了。從此之後,叔父把狗看作親人一樣。
5. 文言文閱讀[甲]村陌有犬為人所棄者。張元見之,即收而養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為」將欲更棄之。
1.A 2.B D 3.⑴叔父被他的話感動,就同意(收養)了。 ⑵(這墳墓)每年都要祭專掃,給董家子孫帶來無窮屬的麻煩。(意對即可) 4.第一篇寫張元和其叔父收養棄犬,當叔父被蛇咬時,犬奔家告知,使叔父獲救;第二篇寫董某得知老牛曾救過其溺水之父,因而善待老牛。兩文無論是寫入還是寫動物,都表現其注重情義、知恩圖報的思想。 (意對即可) |
6. 有些人還不如一條狗用文言文怎麼說
汝不如村陌棄犬。
意思是:你還不如農村裡村民丟棄的狗。
7. 陳元飼棄犬文言文翻譯
原文有犬為人所棄,惶惶於阡陌間。張元見之,即收而養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為?」將欲更棄之。元乞求毋棄,曰:「有生之物,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殺,自然之理。今為人所棄而死,非其道也。若見而不收養,無仁心也。是以收而養之。」叔父感其言,遂許焉。
明年,犬隨叔父夜行。叔父為蛇所嚙,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聲不停。張元怪之,隨犬出門,見叔父幾死。速延醫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視犬如親。
譯文
有一條狗被人拋棄了,驚惶不安地在田間小路(走著)。張元看見了,立刻將小狗收養了。他的叔父很生氣,(說):「要它干什麼呢?」(他)想把小狗重新丟掉。張元乞求(叔父)不要丟棄它,說:「(小狗)也是有生命的東西,不能不重視它的生命。如果是符合實際,出生老死,這是自然的道理。(但)現在它是被人所遺棄,這是有敗道義的。倘若看見(它將死)而不收養的話,就是沒有仁慈之心了。」張元的叔父被他的話感動了,於是就允許(張元撫養小狗)了。
第二年,狗跟隨著叔父在夜裡行路。叔父被蛇咬了,倒在地上不能走了。狗馬上奔回家,汪汪地不停叫著。張元感到很奇怪,跟著狗走出家門,看見叔父(倒在地上)已經不省人事。(張元)馬上(把醫生)請來醫治,沒過幾天(叔父)就痊癒了。從此之後,叔父把狗看作親人一樣。
文言知識
作疑問語氣詞的「為」。「為」放在句末,多作疑問語氣詞,相當於「呢」。上文「何用此為」,意為要它干什麼呢?又,「何懼為」,意為為什麼要害怕呢?請注意,句末的「為」不能作「為什麼」的「為」理解。
註解
1.逐之:趕走它
2.亟:急
3.延:請
4.陌:小路
5.明年:第二年
6.更:再次
7;怪:以……為怪,感到奇怪
8自此:從此
9;許:答應
8. 我若放棄你我便是狗文言文怎麼說
棄汝即犬也,這是小孩子玩的吧。
9. 文言文啟蒙讀本中《張元飼棄狗》的原文
張元字孝始,河北芮城人也。祖成,假平陽郡守。父延雋,仕州郡,累為功曹、主簿。並以純至,為鄉里所推。元性謙謹,有孝行。微涉經史,然精修釋典。年六歲,其祖以夏中熱甚,欲將元就井浴。元固不肯從。祖謂其貪戲,乃以杖擊其頭曰:「汝何為不肯洗浴?」元對曰:「衣以蓋形,為覆其褻。元不能褻露其體於白日之下 。」祖異而舍之。南鄰有二杏樹,杏熟,多落元園中。諸小兒競取而食之;元所得者,送還其主。村陌有狗子為人所棄者,元見,即收而養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為?」將欲更棄之。元對曰:「有生之類,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殺,自然之理。今為人所棄而死,非其道也。若見而不收養,無仁心也。是以收而養之 。」叔父感其言,遂許焉。未幾,乃有狗母銜一死兔,置元前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