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傳記文言文100字
⑴ 寫人物傳記的文言文小作文150字
快樂的童年像雨後的彩虹一般,繽紛絢麗,曾經做過的許多有趣的事就像一顆顆明亮的小星星在童年的天空中閃爍.偶爾自己或別人提起來就引來一陣歡笑.下面我就給你說一件我小時侯非常有趣的事.
那是我剛過完五歲生日的一年夏天,媽媽送給我一個大紅氣球,上面畫著孫悟空騰雲駕霧.只要你輕輕向天空一扔,它就會輕飄飄地飛到半空,然後落下來,十分有趣.我總在小朋友面前顯耀它.一天,剛下過大雨,我家院子里積起許多小水潭,我見雨停了,就跑到院里拋氣球玩.氣球在空中打著旋,我一邊追逐,一邊喊:「真好玩!真好看!」忽然氣球落在了一個小水潭裡.我連忙跑過去,撿起一看,真倒霉,氣球上沾了一大片泥水.怎麼辦呢!我機靈一動,想起上次我把手絹弄臟了,媽媽拿手絹到火爐旁的事,我何不也拿火來烤一烤呢?對用火來烤烤泥水.可媽媽烤手絹那是冬天的事,現在大夏天的哪有大爐呢?我又想起媽媽生火時,總是先用火來點紙.於是我也找來了紙.我把氣球拿進屋裡,找來火柴,把紙點著,然後趕緊把沾著泥水的氣球靠近火,忽然「啪」的一聲氣球爆炸了.我嚇了一大跳,不由得跳了起來.美麗的氣球霎時變成了碎片.等我清醒過來,我的眼淚忍不住地流了出來……
直到現在,每當想起這件事,我都忍俊不禁笑出聲來.
童年趣事
童年是什麼?是樹上的蟬,是水中的蛙,是牧笛的短歌,是夥伴的迷藏……..總之,童年是無憂無慮的,幸福美好的.每當我繪聲繪色的回想起童年時代的趣事時,臉上總泛器紅潤的光彩.畢竟,那往事就像潺潺的流水聲在我心中旋繞,一旦迸發就是那麼滔滔不絕……..
⑵ 人物傳記類的文言文(經典點的)帶翻譯!
《王溫舒傳》
王溫舒者,陽陵人也。少時椎埋①為奸。已而試補縣亭長,數廢。為吏,以治獄至廷史。事張湯,遷為御史。督盜賊,殺傷甚多,稍遷至廣平都尉。擇郡中豪敢任吏十餘人,以為爪牙,皆把其陰重罪,而縱使督盜賊。快其意所欲得,此人雖有百罪,弗法,即有避,因其事夷之,亦滅宗。以其故齊趙之郊盜賊不敢近廣平,廣平聲為道不拾遺。上聞,遷為河內太守。
素居廣平時,皆知河內豪奸之家,及往,九月而至。令郡縣私馬五十匹,為驛自河內至長安,部吏如居廣平時方路,捕郡中豪猾,郡中豪猾相連坐千餘家。上書請,大者至族,小者乃死,家盡沒入償臧②。奏行不過二三日,得可事。論報,至流血十餘里。河內皆怪其奏,以為神速。盡十二月,郡中毋聲,毋敢夜行,野無犬吠之盜。其頗不得,失之旁郡國,黎③來,會春,溫舒頓足嘆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其好殺伐行威不愛人如此。天子聞之,以為能,遷為中尉。
溫舒為人少文,居延惛惛④不辯,至於中尉則心開。督盜賊,素習關中俗,知豪惡吏,豪惡吏盡復為用,為方略。溫舒為人諂,善事有勢者,即無勢者,視之如奴。有勢家,雖有奸如山,弗犯;無勢者,貴戚必侵辱。舞文巧詆下戶之猾,以焄⑤大豪。其治中尉如此。姦猾窮治,大抵盡靡爛獄中,行論無出者。其爪牙吏虎而冠。於是中尉部中中猾以下皆伏,有勢者為游聲譽,稱治。治數歲,其吏多以權富。
溫舒擊東越還,議有不中意者,坐小法抵罪免。是時天子方欲作通天台而未有人,溫舒請覆中尉脫卒,得數萬人作。上說,拜為少府。徙為右內史,治如其故,姦邪少禁。坐法失官。復為右輔,行中尉事,如故操。
歲余,會宛軍⑥發,詔征豪吏,溫舒匿其吏華成。及人有變告溫舒受員騎錢,他奸利事,罪至族,自殺。
(節選自《史記·酷吏列傳》)
註:①椎埋:盜墓。②償臧:償還過去所得的贓物。臧,通「贓」。 ③黎:追捕。④惛惛:昏聵糊塗的樣子。⑤焄:同「熏」,以火煙熏炙。此指脅迫。⑥宛軍:指討伐大宛的軍隊。
附《王溫舒傳》翻譯:
王溫舒是陽陵人。年輕時做盜墓等壞事。不久,當了縣里的亭長,屢次被免職。後來當了小官,因善於處理案件升為廷史。服事張湯,升為御史。他督捕盜賊,殺傷的人很多,逐漸升為廣平都尉。他選擇郡中豪放勇敢的十餘人當屬官,讓他們做得力幫手,掌握他們每個人的隱秘的重大罪行,從而放手讓他們去督捕盜賊。如果誰捕獲盜賊使王溫舒很滿意,此人雖然有百種罪惡也不加懲治;若是有所迴避,就依據他過去所犯的罪行殺死他,甚至滅其家族。因為這個原因,齊地和趙地鄉間的盜賊不敢接近廣平郡,廣平郡有了道不拾遺的好名聲。皇上聽說後,升任王溫舒為河內太守。
王溫舒以前居住在廣平時,完全熟悉河內的豪強姦猾的人家,待他前往廣平,九月份就上任了。他下令郡府准備私馬五十匹,從河內到長安設置了驛站,部署手下的官吏就象在廣平時所用的辦法一樣,逮捕郡中豪強姦猾之人,郡中豪強姦猾相連坐犯罪的有一千餘家。上書請示皇上,罪大者滅族,罪小者處死,家中財產完全沒收,償還從前所得到的贓物。奏書送走不過兩三日,就得到皇上的可以執行的答復。案子判決上報,竟至於流血十餘里。河內人都奇怪王溫舒的奏書,以為神速。十二月結束了,郡里沒有人敢說話,也無人敢夜晚行走,郊野沒有因盜賊引起狗叫的現象。那少數沒抓到的罪犯,逃到附近的郡國去了,待到把他們追捕抓回來,正趕上春天了,王溫舒跺腳嘆道:「唉!如果冬季再延長一個月,我的事情就辦完了。」他喜歡殺伐、施展威武及不愛民就是這個樣子。天子聽了,以為他有才能,升為中尉。
他為人缺少斯文,在朝廷辦事,思想糊塗,不辨是非,到他當中尉以後,則心情開朗。他督捕盜賊,原來熟悉關中習俗,了解當地豪強和凶惡的官吏,所以豪強和凶惡官吏都願意為他出力,為他出謀劃策。王溫舒為人諂媚,善於巴結有權勢的人,若是沒有權勢的人,他對待他們就象對待奴僕一樣。有權勢的人家,雖然姦邪之事堆積如山,他也不去觸犯。無權勢的,就是高貴的皇親,他也一定要欺侮。他玩弄法令條文巧言詆毀姦猾的平民,而威迫大的豪強。他當中尉時就這樣處理政事。對於姦猾之民,必定窮究其罪,大多都被打得皮開肉綻,爛死獄中,判決有罪的,沒有一個人走出獄中。他的得力部下都象戴著帽子的猛虎一樣。於是在中尉管轄范圍的中等以下的姦猾之人,都隱伏不敢出來,有權勢的都替他宣揚名聲,稱贊他的治績。他治理了幾年,他的屬官多因此而富有。
王溫舒攻打東越回來後,議事不合天子的旨意,犯了小法被判罪免官。這時,天子正想修建通天台,還沒人主持這事,王溫舒請求考核中尉部下逃避兵役的人,查出幾萬人可去參加勞動。皇上很高興,任命他為少府,又改任右內吏,處理政事同從前一樣,姦邪之事稍被禁止。後來犯法丟掉官職,不久又被任命為右輔,代理中尉的職務,處理政事同原來的做法一樣。
一年多以後,正趕上征討大宛的軍隊出發,朝廷下令徵召豪強官吏,王溫舒把他的屬官華成隱藏起來。待到有人告發王溫舒接受在額騎兵的贓款和其他的壞事,罪行之重應當滅族,他就自殺了。
《王尊傳》
王尊字子贛,涿郡高陽人也。少孤,歸諸父,使牧羊澤中。尊竊學問,能史書。年十三,求為獄小吏。數歲,給事太守府,問詔書行事,尊無不對。太守奇之,除補書佐,署守屬監獄。久之,尊稱病去,事師郡文學官,治《尚書》《論語》,略通大義。復召署守屬治獄,為郡決曹史。數歲,以令舉幽州剌史從事。而太守察尊廉,補遼西鹽官長。數上書言便宜事,事下丞相御史。初元中,舉直言,遷虢令,轉守槐里,兼行美陽令事。後上行幸雍,過虢,尊供張如法而辦。以高弟①擢為安定太守。到官,出教告屬縣,威震郡中,盜賊分散,入傍郡界。豪強多誅傷伏辜者。坐殘賊免。起家,復為護羌將軍轉校尉,護送軍糧委輸②。而羌人反,絕轉道,兵數萬圍尊。尊以千餘騎奔突羌賊。功未列上,坐擅離部署,會赦,免歸家。涿郡太守徐明薦尊不宜久在閭巷,上以尊為郿令,遷益州刺史。先是,琅邪王陽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郲九折阪,嘆曰:「奉先人遺體,奈何數乘此險!」後以病去。及尊為刺史,至其阪,問吏曰:「此非王陽所畏道邪?」吏對曰:「是。」尊叱其馭日:「驅之!王陽為孝子,王尊為忠臣。」尊居部二歲,懷來徼③外,蠻夷歸附其威信。遷東郡太守。久之,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堤③,老弱奔走,恐水大決為害。尊躬率吏民,投沉白馬,祀水神河伯。尊親執圭璧,使巫策祝④,請以身填金堤,因止宿,廬居堤上。吏民數千萬人爭叩頭救止尊,尊終不肯去。及水盛堤壞,吏民皆奔走,唯一主簿泣在尊旁,立不動。而水波稍卻回還。吏民嘉壯尊之勇節。
(選自《漢書·列傳第四十六》)
註:①高弟:政績考核等第高。②委輸:運送。③徼:邊界。③瓠子金堤:瓠子,地名;金堤,堤壩名。④策祝:占卜祝禱。
附參考譯文:
王尊字子贛,是涿州高陽人。少年時死了父親,回到幾個叔父那裡,叔父讓他在草澤中牧羊。王尊暗中學習求問,能讀史書。十三歲時,他請求官府作了管監獄的小官吏。過了幾年,在太守府任職,太守問他皇帝詔書要求做的事,王尊全都能回答。太守認為他與眾不同,任命他補任書佐官,安排太守屬下監管監獄事務。過了很久,王尊稱病離開職位,侍奉郡文學官,並拜他為師,學習研究《尚書》《論語》,大略通曉了它們的主要內容。太守又徵召並安排他在太守屬下管理訴訟案子,做郡決曹史。過了幾年,因皇帝命令地方官推薦人才,他被舉薦為幽州刺史從事。接著太守察看王尊廉正,讓他補任遼西鹽長官。王尊多次上奏章提出對國家有利應辦的事情,這些事情下傳到丞相御史那裡。初元年間,因敢於直言被舉薦,提升為虢縣縣令,調任槐里地方官,兼任美陽縣令政事。後來皇帝出行到雍州,經過虢縣,王尊供應物品符合法制,並且辦得好。王尊因政績優等被提拔為安定太守。到任後,王尊發布教令,通告所屬的縣,威勢震動郡內,盜賊不敢聚集而分散逃入旁邊郡界之內,當地有勢力的人大多受到嚴厲的懲處而服罪。王尊因此被訴告犯傷害罪免官。後來從家中起用王尊,他又作了護羌將軍運轉物資的軍官,負責護送軍糧運輸。然而羌人反叛,斷絕了運糧道路,幾萬兵包圍了王尊。王尊帶領一千多騎兵突圍攻擊羌人叛兵。他的功勞沒有列在上報朝廷的奏章中,因擅自離開命令駐守的地區而犯罪,趕上大赦,免官回家鄉。涿州太守徐明薦舉王尊,說他不應長久在民間不任官職,皇帝讓王尊做郿民縣縣令,提升益州刺史。在這之前,琅琊郡的王陽做益州刺史,巡行州內區域來到邛郟的九折阪,感嘆說:「一個人接收了先人留給自己的身體,怎麼能多次登上這種危險的地方呢!」後來王陽因生病離開益州。等到王尊做益州刺史,來到這個陡山坡,問隨行的官吏道:「這里不是王陽畏懼的道路嗎?」官吏回答說:「是的。」王尊大聲對他的駕車人說道:「趕馬向前跑!王陽要做孝子,王尊要做忠臣。」王尊居住在州內區域兩年,安撫前來依附的部族,巡行外部環境,各部族百姓因他有威望和信譽都來歸附。他提升為東郡太守。過了很久,黃河水大漲,淹沒了瓠子(地名)的金堤(堤壩名),老弱的百姓奔跑,恐怕大水決口造成災害。王尊親自率領官吏百姓,投沉白馬,祭祀水神河伯。王尊親自拿著玉圭玉璧,讓巫師占卜祝禱,他請求用身體堵住金堤缺口,於是晚上住下,住在大堤上的臨時房子里。官吏百姓成千上萬人爭著磕頭求王尊離開危險之地,王尊終究不肯離開。等到大堤壩毀壞,官吏百姓爭相奔逃,只有一個主簿在王尊旁邊哭,王尊站著不動。後來洪水漸漸退去回落。官吏百姓贊美王尊,認為他勇敢有節操。
《衛綰傳》
建陵侯衛綰者,代大陵人也。綰以戲車為郎①,事文帝,功次遷為中郎將,醇謹無他。孝景為太子時,召上左右飲,而綰稱病不行。文帝且崩時,屬孝景曰:「綰長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歲余不噍呵②綰,綰日以謹力。
景帝幸上林,詔中郎將參乘,還而問曰:「君知所以得參乘乎?」綰曰:「臣從車士幸得以功次遷為中郎將,不自知也。」上問曰:「吾為太子時召君,君不肯來,何也?」對曰:「死罪,實病!」上賜之劍。綰曰:「先帝賜臣劍凡六,劍不敢奉詔。」上曰:「劍,人之所施易,獨至今乎?」綰曰:「具在。」上使取六劍,劍尚盛,未嘗服也。郎官有譴,常蒙其罪,不與他將爭;有功,常讓他將。上以為廉,忠實無他腸,乃拜綰為河間王太傅。吳楚反,詔綰為將,將河間兵擊吳楚有功,拜為中尉。三歲,以軍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綰為建陵侯。
其明年,上廢太子,誅栗卿③之屬。上以為綰長者,不忍,乃賜綰告歸,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膠東王為太子,召綰,拜為太子太傅。久之,遷為御史大夫。五歲,代桃侯舍為丞相,朝奏事如職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終無可言。天子以為敦厚,可相少主,尊寵之,賞賜甚多。
為丞相三歲,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時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職,免之。其後綰卒,子信代。坐酎金④失侯。
(選自《史記 · 萬石張叔列傳》)
①戲車:指在車上表演與車有關的游戲,猶如今天雜技中的車技。②噍呵:申斥。噍,通「譙」。③栗卿:太子的舅父。④酎金:漢代宗廟祭祀時,諸侯助祭所獻金。
附《衛綰傳》參考譯文:
建陵侯衛綰,是代郡大陵人。衛綰靠在車上表演雜技而做了侍衛皇帝的郎官,侍奉文帝,由於不斷立功依次升遷為中郎將,除了忠厚謹慎一無所長。景帝做太子時,他請皇帝身邊的近臣飲宴,而衛綰借口生病不肯去。文帝臨死時囑咐景帝說:「衛綰是年高望重的人,你要好好對待他。」等到文帝死去,景帝即位,景帝一年多沒責斥過衛綰,衛綰只是一天比一天更謹慎地盡責。
景帝有一次駕臨上林苑,命令中郎將衛綰和自己共乘一輛車,回來後問衛綰:「知道你為什麼能和我同乘一車嗎?」衛綰說:「我從一個小小的車士幸運地因立功逐漸升為中郎將,我自己不知道這是什麼緣故。」景帝又問:「我做太子時召請你參加宴飲,你不肯來,為什麼呢?」回答說:「臣該死,那時實在生病了!」景帝賜給他一把劍。衛綰說:「先皇帝曾經賜給我總共六把劍,我不敢再接受陛下的賞賜。」景帝說:「劍是人們所喜愛之物,往往用來送人或交換他物,難道你能保存到現在嗎?」衛綰說:「全都還在。」皇帝派人去取那六把劍,寶劍完好地在劍套中,不曾使用過。中郎將屬下的郎官犯了錯誤,衛綰常常代他們受過,不和其他的人去爭辯;有了功勞,常常謙讓給他人。皇帝認為他品行方正,對自己忠誠沒有雜念,就任命他做了河間王劉德的太傅。吳楚七國之亂時,皇帝任命衛綰做了將軍,率領河間王的軍隊攻打吳楚叛軍有功,任命他做了中尉。過了三年,因為戰功,在景帝前元六年受封為建陵侯。
第二年,景帝廢黜栗太子劉榮,殺了太子的舅父等人。景帝認為衛綰是忠厚的人,不忍心讓他治理這件大案,就賜他休假回家,而讓郅都逮捕審理栗氏族人。處理完這件案子,景帝任命膠東王劉徹做了太子,徵召衛綰做太子太傅。又過較長時候,升遷為御史大夫。過了五年,代替桃侯劉舍做了丞相,在朝廷上只奏報職份內的事情。然而從他最初做官起直到他位列丞相,終究沒有什麼可稱道或指責之處。皇帝認為他敦厚,可以輔佐少主,對他很尊重寵愛,賞賜的東西很多。
衛綰做丞相三年,景帝死,武帝即位。建元年間,因景帝卧病時,各官署的許多囚犯多是無辜受冤屈的人,他身為丞相,未能盡職盡責,被免去丞相官職。後來衛綰去世,兒子衛信承襲了建陵侯的爵位。後來因為上酎金不合規定而失去爵位。
《魏豹傳》
魏豹者,故魏諸公子也。其兄魏咎,故魏時封為寧陵君。秦滅魏,遷咎為家人。陳勝之起王也,咎往從之。陳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魏地已下,欲相與立周市為魏王。周市曰:「天下昏亂,忠臣乃見。今天下共畔秦,其義必立魏王後乃可。」齊、趙使車各五十乘,立周市為魏王。市辭不受,迎魏咎於陳,五反,陳王乃遣立咎為魏王。
章邯已破陳王,乃進兵擊魏王於臨濟。魏王乃使周市出請救於齊、楚。齊、楚遣項它、田巴將兵隨市救魏。章邯遂擊破殺周市等軍,圍臨濟。咎為其民約降。約定,咎自燒殺。
魏豹亡走楚。楚懷王予魏豹數千人,復徇魏地。項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餘城,立豹為魏王。豹引精兵從項羽入關。漢元年,項羽封諸侯,欲有梁地,乃徙魏王豹於河東,都平陽,為西魏王。
漢王還定三秦,渡臨晉,魏王豹以國屬焉,遂從擊楚於彭城。漢敗,還至滎陽,豹請歸視親病,至國,即絕河津畔漢,漢王聞魏豹反,東方憂楚,未及擊,謂酈生曰:「緩頰往說魏豹,能下之,吾以萬戶侯封若。」酈生說豹,豹謝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耳。今漢王慢而侮人,罵詈諸侯群臣如罵奴耳,非有上下禮節也,吾不忍復見也。」於是漢王遣韓信擊虜豹於河東,傳詣滎陽,以豹國為郡。漢王令豹守滎陽。楚圍之急,周苛遂殺魏豹。
(選自《史記 · 魏豹彭越列傳》)
附《魏豹傳》譯文:
魏豹,原是(六國時)魏國的公子。他的哥哥叫魏咎,原來魏國時被封為寧陵君。秦國滅亡魏國,就把他放逐外地廢作平民百姓。陳勝起義稱王,魏咎前往追隨他。陳王派魏國人周市帶兵奪取魏國的土地,魏地被攻佔後,大家互相商量,想要擁立周市為魏王,周市說:「天下混亂,忠臣才能顯現出來。現在天下都背叛秦國,從道義上講一定要擁立魏王的後代才可以。」齊國、趙國各派戰車五十輛,協助周市做魏王。周市辭謝不肯接受,卻到陳國迎接魏咎,往返五次,陳王才答應把魏咎放回去立為魏王。
章邯打敗陳王不久,於是進兵臨濟攻擊魏王。魏王於是派周市到齊國、楚國請求救兵。齊、楚派遣項它、田巴帶領著軍隊跟隨周市援救魏國。章邯竟然擊敗了援軍,殺死了周市,包圍了臨濟。魏咎為了他的百姓身家性命的安全,提出降服的條件。談判成功,魏咎就自焚而死。
魏豹逃往楚國。楚懷王給了魏豹幾千人馬,回去奪取魏地。這時項羽已經打敗了秦軍,降服了章邯。魏豹接連攻克了二十多座城池,項羽就封魏豹做了魏王。魏豹率領著精銳部隊跟著項羽入關了。漢元年,項羽分封諸侯,自己打算佔有梁地,就把魏王豹遷往河東,建都平陽,封為西魏王。
漢王回師平定了三秦,從臨晉率兵橫渡黃河,魏豹就把整個國家歸屬漢王,於是跟隨著漢王攻打彭城。漢王戰敗,回師滎陽,魏豹請假回家探望老人病情,回國後,就馬上斷絕了黃河渡口,背叛了漢王。漢王雖然聽到魏豹反叛的消息,可是正在憂慮東邊的楚國,來不及攻打他,就對酈生說:「你去替我婉言勸說魏豹,如果能說服他,我就封你為萬戶侯。」酈生(就前去)游說魏豹。魏豹婉轉地拒絕說:「人生一世是非常短促的,就象日影透過牆壁的空隙那樣迅速。如今漢王對人傲慢而侮辱,責罵諸侯群臣如同責罵奴僕一樣,一點也沒有上下的禮節,我沒法忍耐著去見他。」於是漢王派韓信去攻打魏豹,在河東俘虜了魏豹,讓他坐著驛站的車子押送到滎陽,把魏豹原有的國土改制為郡。漢王命令魏豹駐守滎陽。當楚軍圍攻緊的時候,周苛就把魏豹殺了。
http://hi..com/%D6%D0%D1%A7%CE%C4%D1%D4%CE%C4%D1%A7%CF%B0%CD%F8/blog/category/%C8%CB%CE%EF%B4%BA%C7%EF
歡迎參考~有很多啊
⑶ 文言文人物傳記50字
XX,XX人也,字XX,號XX,官至XX。身長八尺,形貌昳麗,面帶英氣。少時有才學,天文地內理皆習之容,懷經天緯地之才......。為人中正,嘗有XX以XX遺之,不為所動......。XX於X年X月X日仙逝於X地。享年X年有X。親戚故舊無不感泣。鄉人皆以為忠厚長者。
早就超過50字啦,哈哈
⑷ 讀《三國演義,》寫一篇三國人物傳記,用文言文寫,100字左右就可以了,謝謝
●第一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漢末十常侍為奸,朝政日非,人心思亂。
張角兄弟起事。百姓擁護,官軍望風而靡,
劉備不甚讀書,性寬和,寡言事,喜怒不形於色;其父早喪,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貧,販屨織席為業,為漢室宗親。
桃園三結義,劉關張一敗黃巾於郡,二敗黃巾於青州。
曹操幼時,用計謀使父不聽叔父責已之言。何曰:「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許劭說操為「治世之奸雄。」操除洛陽北部尉時,不辟豪貴,威名頗震,因黃巾起拜騎都尉,引兵征剿。
玄德兄弟三人救出被張角打敗的董卓。卓見玄德為白身,不為禮,張飛欲斬之。
●第二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
劉關張與朱[]孫堅打敗黃巾,朱[]詔封車騎將軍,河南尹;孫堅除別郡司馬上任,唯劉備聽候日久,不得除授,後被封為定州中山府安喜縣尉。署縣事一月,與民無犯,民皆感化;與關張情同手足。
督郵至縣索賄,張飛鞭督郵後三兄弟離去。
玄德助劉虞平黃巾,劉虞、公孫瓚奏備功,薦為別郡司馬,守平原縣令。
宮中何進與十常侍周旋。
●第三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何進不聽曹操之勸,從袁紹計,欲召四方之士除宦官。西涼刺史董卓得詔進發,何進中十常侍之計入宮被斬,袁紹、曹操入宮殺宦官,宦官劫少帝和陳留王,去北邙山,閔貢找回,半路遇董卓。卓引兵橫行就都,欲廢少帝立陳留王,遭荊州刺史丁原等反對,丁原領義兒呂布討卓,李肅為卓說呂布投卓為子。
●第四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卓孟德獻刀
董卓廢少帝立陳留王為獻帝(九歲),強迫蔡邕為侍中。
少帝作怨詩,李儒奉卓命以鴆酒毒害之。
董卓攝君害民。
曹操持王允之寶刀刺卓,不成,騎卓所賜之馬而逃。被**縣令陳宮抓住,棄官同逃。
八路諸侯戰呂布而敗,劉關張戰呂布,呂布逃至虎牢關上。
操因多疑而殺呂後奢全家。並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視操卓為一路人。
●第五回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操到陳留招天下士,立袁紹為盟主,討卓。公孫瓚薦玄德、關、張。呂布部將華雄連斬數將,關公出斬華雄,曹操撫慰,袁術歧視。
八路諸侯戰呂布而敗,劉關張戰呂布,呂布逃至虎牢關上。
●第六回
焚金闕董卓行凶
匿玉璽孫堅背約
董卓聽李儒計要從洛陽遷都長安,董卓說:「吾為天下計,豈惜小民哉! 」
李[]、郭汜驅洛陽之民數百萬口往長安,死者不可勝數。又縱軍士***女,奪人糧食;啼哭之聲,震動天地。卓臨行,教人放火燒居民房屋。
孫堅飛奔洛陽救火,於井中得玉璽,離袁紹而去江東。
曹操領兵討董卓,被呂布打敗後埋怨袁紹「遲疑不進,大失天下之望」,投揚州去。,公孫瓚與劉、關、張、亦離袁而去,袁自投關東。
荊州刺史劉表截孫堅討玉璽。
●第七回
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
袁紹與公孫瓚戰於磐河,公孫瓚敗,被趙雲所救,趙雲因紹無忠君救民之心,棄之而投奔公孫奔公孫瓚。公孫瓚不重用趙雲。
劉、關、張前來助公孫瓚,與趙雲相見,甚敬重,不忍相離。
袁術向袁紹要馬不得,向劉表借糧不能,使書叫孫堅伐劉表,已伐乃兄袁紹。
孫堅伐劉表;劉表先敗,後聽蒯良計,在硯山用矢石打死孫堅。
孫策用黃祖換父屍後回江東。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連環計
董太師大鬧鳳儀亭
董卓在長安任意殺戳。
王允與歌妓貂蟬暗設連環之計,要借呂布殺董卓。
王允分別把貂蟬許與董卓和呂布,使二人猜疑。
呂布趁卓與帝共談,與貂嬋私會相府後園鳳儀亭,卓趕來,大怒。
●第九回
除暴凶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聽賈詡
李儒讓董卓把貂嬋賜與呂布,收買其心。卓告貂嬋,嬋哭訴不去。李儒嘆曰:「我等皆死於女人之手矣。」
董卓領貂嬋去眉塢,王允與呂布計議殺卓,派李肅假傳天子詔要禪位於卓,卓欣然以往。被殺。
蔡邕哭董卓,王允將他下獄縊死。
李?郭求汜王允赦罪不得,從謀士賈詡計聚陝人反之,敗呂布,圍長安,殺王允,欲殺獻帝謀大事。
●第十回
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仇曹操興師
李[]郭汜等向獻帝求得官職,三次改葬卓屍。
西涼刺史馬騰,並州刺史韓遂引兵伐李、郭,各有勝負。
曹操破黃巾軍,將所獲精銳俘虜兵編為「青州兵」。「其餘盡令歸農」,自此威名日重。
操在兗州,招賢納士。
操接父嵩由陳留郎琊往兗州,途中嵩被黃巾降將所殺,操為報父仇,親討降將新主陶謙。
●第十一回
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呂溫侯濮陽破曹操
北海孔融准備救陶謙,自己卻被黃巾管亥打敗包圍。
太史慈與劉關張殺敗黃巾。
玄德又借得公孫瓚兵二千並趙子龍一行往救陶謙,陶謙要讓徐州與劉備,劉備不受。
操因呂布助張邈奪取兗州而退兵。
陶謙二讓徐州與劉備,劉力求不肯,從陶謙而屯小沛。
曹操被呂布戰敗,典韋救出。
●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讓徐州
曹孟德大戰呂布
曹操又被夏侯[忄+享]所救。
呂布用陳宮計,誘曹入濮陽城而大敗之。
操詐言被燒死,誘呂布入寨,大敗之。兩家因糧不濟而退兵。
陶謙病危,三讓徐州於劉備,備不受,陶謙指心而死,劉備於是暫領徐州。
操東略陳地,次及汝,穎。打敗黃巾何儀、黃邵。操使埋伏計俘計褚,褚降曹。
操復兗州,敗呂布,取定陶,盡得山東之地。
●第十三回
李[]郭汜大交兵
揚奉董承雙救駕
呂布投劉備,駐小沛。
太尉楊彪使反間計,李[],郭汜互相殘殺。
張濟與催、汜講和,兩人從之。
郭汜劫駕,董承等救駕。催,汜又商量殺帝分天下,李樂護駕守黃河。
帝駕至大陽,李樂專權,全不成體統。
楊奉董承要棄安邑同帝歸洛陽,李樂串通?,汜劫駕。
●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乘夜襲徐都
李樂追帝時被徐晃砍死。帝入洛陽,滿目蒿草。
楊彪奏帝召山東曹操保駕。
[]、汜又來劫駕,帝起駕欲去山江,適曹操至,保駕還洛陽。
[]、汜不聽賈詡降曹之計,詡單馬走鄉里;[]、汜與曹戰敗落荒而走。
董昭獻計曹操,移駕幸許都,操從之。
操護駕移許都,楊奉等領兵攔路,曹操謀士滿寵說動楊奉部將徐晃來降。楊奉敗走。
操移駕許都,封賞部下,大權獨攬。
操懼劉備、呂布,從荀[]「二虎竟食」計,使劉、呂相殺,不成。
荀[]又獻「驅虎吞狼」之計,便劉備攻袁術,劉備雖勝,卻被呂布襲了徐州。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孫伯符大戰嚴自虎
袁術使書與呂布讓攻劉備,許以金帛,劉畝走,呂布索取金帛不得,欲伐術,陳宮勸阻,令叫劉備還屯小沛,再攻袁術,布從之。
玄德回徐州,呂布從陳宮計,讓屯小沛,兩相和好,
孫策以亡父玉璽作質當向袁術借兵往江東開創基業,招兵買馬,戰劉繇,襲曲阿,得秣陵,江東之民呼策為「孫郎」。
孫策又破吳郡,在會稽,掃平江南。
●第十六回
呂奉先射戟轅門
曹孟德敗師流氵育水
呂布轅門射戟,使袁術部將紀靈不攻劉備。
張飛奪去呂布從山東買的好馬一百五十匹,呂布出兵討備,備欲送馬講和,呂布聽陳宮之計,不允,備沖出重圍往許都投曹操。
曹操不殺劉備,送給兵、糧,使領豫州牧,屯小沛。
張綉從賈懷計降操,又因操霸佔叔父張濟妻鄒氏而與反目。曹操敗師氵育水;於禁打敗張張銹。操賞封於禁,責夏侯忄享治兵不嚴之過。
操痛哭為保他而死的典韋,不痛子侄,感動上下。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軍
曹孟德會合三將
袁術稱帝。聽說呂布結好曹操,領軍征徐州。被呂布打敗,向孫策求救,被斥。
曹操稱贊劉備斬殺縱兵掠民的楊奉和韓暹,是為國除害。又到徐州安撫呂布。
曹操同劉備、呂布攻袁術。破壽春。
操回許都後又討張綉,於路麥熟,操因馬踐麥田而割發代首。
張綉敗於曹操,曹操攻南陽城。
●第十八回
賈文和料敵決勝
夏候忄享撥矢啖睛
張綉從賈詡計打敗曹操。
曹操出奇兵戰勝張綉。
操因袁紹襲許都而回。
郭嘉稱操十勝而紹十敗,荀[]、郭嘉獻計攻呂布,操從之,陳宮得劉備結連曹操書信,呂布罵操攻備。劉備向曹操求救。
操出兵助備,夏侯忄享被曹性射中左目,忄享撥箭啖睛,趕殺曹性。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門樓呂布殞命
玄德被呂布打敗,往許都 投曹操。中途獵戶劉安殺妻供食。
曹操與陳登、陳[]父子為內應,敗呂布,得徐州。
操攻下邳,布不聽陳宮之計,聽其妻與貂嬋之言,不出戰。
布從郭嘉之計,決沂、泗之水,淹下邳城,布恃其有赤免馬,沉溺酒色。
布部下候成獻赤免馬給操;魏續、宋獻綁 呂布迎操兵入城。
操泣殺陳宮,縊死呂布。在關羽勸阻下,不殺濮陽戰敗時已之將張遼。
●第二十回
曹阿瞞許田打圍
董國舅內閣受詔
操班師回許都,徐州百姓請留劉備為牧。
操領玄德見帝,帝排世譜,玄德為帝叔,劉皇叔於此得名。
荀[]諫操圖備,操不從。程昱說操稱帝,操請天子田獵以觀動靜。操遮天子前迎受群臣將校呼「萬歲」之禮。關羽欲斬曹,備阻之。
獻帝回宮謂伏後日:「先受董卓之殃,後遭[]、汜之亂,再受曹之威懾」獻帝與伏後父伏完董承設計圖操。
董承與王子服,西涼太守馬騰等密立義狀,書名畫字。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論英雄
關公賺城斬車[]
董承邊絡劉備謀操。備恐操謀害,於後園種菜,以為韜晦之計。
操青梅煮酒,請玄德於小亭暢飲,論天下英雄叭有劉備和他兩個。
袁術使人歸帝號於袁紹。劉備以截擊袁術為名脫離曹操。
操聽荀[]之計連合徐州刺史車胃欲殺劉備。陳登、陳[]又結連劉備殺了車胃。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馬兵三軍
關張共擒王劉二將
玄竿聽陳登之計,得鄭玄之書與紹。
劉備連袁紹;袁紹起助備代操。令陳琳起草討曹操。
操患頭風,陳琳起草的討操檄文使發其汗病癒,一面領兵殺備,一面領兵拒紹。
關公生擒王忠;張飛用計生擒劉岱,放其回報曹操言備不反。
劉備令雲長守下邳,自己和張飛守小沛。以為犄角之勢。
●第二十三回
禰正平裸衣罵賊
吉太醫下毒遭弄
操、紹皆欲招安張綉,綉從賈計而降操,操不記舊怨。
曹令禰正為鼓吏以辱之。禰正平裸體擂鼓罵操。操撤禰往說劉表歸降。
劉表不殺禰正,使見黃祖,黃祖斬禰衡。
董承病,和太醫吉平密謀,董承家奴向操告密,操監禁董承、王子服等。曹操搜出了帶詔並義狀,欲獻帝立新君。
吉平撞階而死。
●第二十四回
國賊行凶殺貴妃
皇叔敗走投袁紹
操欲廢帝,程昱諫止。操將董承等 七百餘人及董貴妃皆處死。
操從郭嘉計領二十萬軍分五路下徐州東征劉備。備使孫乾往河北見袁紹,紹因五子患疥瘡而不願趁操出兵入許昌。
張飛獻計劉備劫操寨,中計,張飛敗走至芒碭山上去了。劉備往青州投袁紹。
操愛雲長武藝,欲計取之於下邳。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關公約三事
救白馬曹操解重圍
操從程昱計誘關公出下邳城廝殺,圍關公於土山。突圍不出。操使張遼前往說之。遼具說關公拚死有三罪,降操有三利;關公亦有三約,操從其言。關公告廿、糜二夫人後降操。
操回許昌。關公秉燭達旦。操待關公甚厚,關公待二位嫂甚恭。
關公見帝,帝呼為:「美[]公。」
操贈關公錦戰袍,紗錦作囊護[],又送赤免馬。關公告訴張遼一定立功後離操。
備勸袁紹出兵攻許都,紹將顏良連斬操將二員。操從程昱計使關公斬顏良;致袁紹欲斬玄備。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敗兵折將
關雲長掛印封金
備言天下同貌者多,紹不鐐備。河北將文丑要為顏良報仇。玄德隨往。操表奏朝廷,封關公為漢壽亭候。
操使計擊文丑,文丑射翻張遼馬,關公斬文丑於馬下。
孫乾見關公言玄德在袁紹處。關公為操除黃巾余部,黃巾部不戰而敗,願讓汝南現關公,提醒關公勿忘故主。
關公掛印封金,護二位夫人出北門往尋劉備。
操將蔡陽欲阻關公。
●第二十七回
美[]公千里走單騎
漢壽候五關斬六將
操深敬關公不忘舊主。不讓蔡陽關公,自領十騎相送。贈雲長錦袍一領,黃金一稱。
黃巾余部廖化降關公。
關公過東嶺關斬孔秀;過洛陽斬太守韓非。牙將孟坦;過池水關斬將卞喜。
在滎陽斬太守王植;經滑州界到黃河渡口,斬夏候忄享部將秦琪;渡過黃河到袁紹地方。孫乾報說玄德離紹往汝南投劉辟去了。
●第二十八回
斬蔡陽兄弟釋疑
會古城主臣聚義
關公欲斗追已之夏候忄享。,曹操連差二使及張遼,令放關公。
關公於卧山得黃巾張寶部下關西大漢周倉。來到古城,張飛誤會關公降操,公斬操將蔡陽以釋.
公與孫乾到汝南見劉辟,言劉備又回袁紹處。關公與孫乾往河北,與劉備以結連劉表為脫離袁紹之計。關公中途收關平為子,玄德、關公、周倉在卧山與趙雲相見。
劉備領眾往汝南;袁紹欲追備,郭圖言大敵曹操,紹派陳震為使往結孫堅,抗拒曹操。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斬於吉
碧眼兒坐領江東
孫策在江東欲求大司馬之職,操不許,策欲代操。
因向操告密而被殺的吳郡太守許貢三家箭策面,又用刀砍之。
袁紹派使陳震結連東吳拒操。策喜。
孫策怒斬於吉之後而亡。以印綬孫權。
周瑜向孫權薦魯肅。魯肅要孫權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並薦琅琊南陽人諸葛瑾。權從肅計拒紹從操。
這個行嗎?
⑸ 求幾篇短的人物傳記文言文
1、《王溫舒傳》
【出自】東漢史學家班固·《漢書·王溫舒傳》
【部分章節】王溫舒,陽陵人也。少時椎埋①為奸。為吏,以治獄至廷尉史。督盜賊,殺傷甚多。稍遷至廣平都尉。擇郡中豪敢任吏十餘人,以為爪牙,皆把其陰重罪,而縱使督盜賊,快其意所欲得。
【章節翻譯】王溫舒是陽陵人。年輕時做盜墓等壞事。後來當了小官,因善於處理案件升為廷尉史。他督捕盜賊,殺傷的人很多,逐漸升為廣平都尉。他選擇郡中豪放勇敢的十餘人做得力幫手,掌握他們每個人的隱秘的重大罪行,而放手讓他們去督捕盜賊,滿足他們的欲求。
2、《錢勰傳》
【出自】元末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宋史·錢勰傳》
【部分章節】錢勰,字穆父。生五歲,日誦千言。以蔭知尉氏縣,授流內拴主簿。判銓陳襄嘗登進班簿,神宗稱之。襄曰:「此非臣所能,主簿錢勰為之耳。」明日召對,將任以清要官。王安石使弟安禮來見,許用為御史。勰謝曰:「家貧母老,不能為萬里行。」定官制,勰方居喪。
【章節翻譯】錢想,字穆父。五歲時,每天背誦一千字。因恩蔭擔任尉氏縣知縣,授任流內聳主簿。判聳陳裹曾經登記進用次第的簿冊,神宗稱贊陳襄。陳襄說:「這不是我所能做的,是主簿錢想做的。」第二天召入我遇應對,將要委任錢想清貴重要的官職。王安石讓他的弟弟王安禮來見錢鰓,答應任用錢想做御史。錢部辭謝說:「家裡貧窮,母親年老,不能遠行萬里。」
3、《辛棄疾傳》
【出自】元末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宋史·辛棄疾傳》
【部分章節】辛棄疾,字幼安,齊之歷城人。少師蔡伯堅,與黨懷英同學,號「辛黨」。始筮仕,決以蓍,懷英遇《坎》,因留事金,棄疾得《離》,遂決意南歸。
【章節翻譯】辛棄疾,字幼安,山東歷城人。年輕時以蔡伯堅為師,與黨懷英同學,並稱辛、黨。當初(辛、黨)占卜仕途,將蓍草折斷(占卜),懷英得到的是坎卦,於是留(在北方)為金主做事,而辛棄疾得到離卦,就下決心南歸大宋。
4、《蘇洵傳》
【出自】元末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宋史·蘇洵傳》
【部分章節】蘇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歲余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悉焚常所為文,閉戶益讀書,遂通《六經》、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千言。
【章節翻譯】蘇洵字明允,宋眉州眉山人。他二十七歲的時候開始發憤學習,但在參加進士及特殊才學的考測中,都沒有如願以償,於是蘇洵將自己以前的文章全部焚燒,關門閉戶苦讀詩書,終於精通六經及百家之說,達到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境地。
5、《姜才傳》
【出自】元末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宋史·姜才傳》
【部分章節】姜才,濠州人。貌短悍。少被掠入河朔,稍長亡歸,隸淮南兵中,以善戰名,然以來歸人不得大官,為通州副都統。時淮多健將,然驍雄無逾才。才知兵,善騎射,撫士卒有恩。至臨陣,軍律凜凜。
【章節翻譯】姜才,濠州(安徽鳳陽)人,身材矮小強悍,年少之時曾被擄往河北,年齡稍大就逃回,來到淮南從軍,以作戰勇敢聞名。但因從北方敵占區回來的人不得做高級的官吏,所以姜才只做到了通州副都統(守備副司令)。當時的淮南有很多能征慣戰的將領,但驍勇善戰沒有一個能超過姜才的。姜才深諳兵法,精通騎射,愛兵如子,但臨陣時軍威嚴整,軍紀嚴明。
⑹ 求10篇很短的文言文故事或人物傳記和翻譯賞析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翻譯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遍地,鮮嫩而美麗,落花紛紛。他非常詫異,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源地,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彷彿有點光亮。漁人於是下了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處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孩子們個個都安閑快樂。
(那裡的人)看見了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擺了酒,又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至於)魏、晉兩朝就更不用說了。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罷),他們都感嘆起來。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後,向村裡人告辭。(臨別時)村裡人囑咐他道:「(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劃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高興興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實現。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後就再也沒有人探尋(桃花源)了。
陋 室 銘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孔子雲:「何陋之有?」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聞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能降福顯靈。這(雖)是間簡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蘚給階前鋪上綠毯,芳草把簾內映得碧青。談笑的是淵博的學者,往來的沒有淺薄的人。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瀏覽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雲的玄亭。孔子說:(雖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裡面)有什麼簡陋的呢?
愛蓮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水上、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唯獨喜歡菊花。自唐朝以來,世人很喜歡牡丹。我則惟獨喜愛蓮——蓮從淤泥里生長出來,卻不受泥的沾染;它經過清水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內空外直,沒有(纏繞的)蔓,(也)沒有(旁逸的)枝;香氣遠播,更顯得清芬;它筆直地潔凈地立在水中,(只)可以從遠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啊。
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是花中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了。對於蓮的愛好,像我一樣的還有誰呢?對於牡丹的愛,那當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核舟記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篛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卧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篛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明朝有個特別手巧的人名叫王叔遠,能夠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鳥獸、樹木、石頭,沒有不順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情態。王叔遠曾經贈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來刻的是蘇東坡坐船游覽赤壁。
船從頭到尾長大約八分多一點,高大約兩粒黍子左右。中間高起並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篛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旁邊開著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開窗戶來看,雕刻有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窗戶,就看到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塗在刻著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並且有很多胡須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在他的右邊,魯直在他的左邊。蘇東坡、黃魯直一起看一幅書畫橫幅。蘇東坡用右手拿著書畫橫幅的右端,用左手輕按魯直的脊背。魯直左手拿著橫幅的末端,右手指著書畫橫幅,好像在說什麼話。蘇東坡露出右腳,黃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著身子,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個膝蓋,各自隱蔽在書畫橫幅下面的衣褶裡面。佛印極像彌勒菩薩,敞開胸襟露出兩乳,抬頭仰望,神態表情和蘇東坡、黃魯直不相關聯。佛印平放著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並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念珠靠著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船工。在右邊的人梳著椎形的發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肢趾頭,好像大聲呼叫的樣子。在左邊的船工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摸著爐子,爐子上面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正看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那隻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細小得像蚊子腳,一勾一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篆文圖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一條船上,刻有五個人;刻有窗戶八扇;刻有箬竹葉做的船篷,刻有船槳,刻有爐子;刻有茶壺,刻有書畫橫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然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桃核中又長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
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譯文:
孔子到東方去游學,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詢問他倆爭論的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未寢,相與步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開衣服想睡覺時,月光從窗口射進來,我愉快地起來行走。想到沒有可與自己一起游樂的人,於是到承天寺,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縱橫交叉,都是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沒有月光,哪裡沒有綠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兩個這樣的閑人
弈秋敗弈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當弈之時,有吹笙過者,傾心聽之,將圍未圍之際,間以弈道,則不知也.非弈道暴深,情有暫暗,笙猾之也
弈秋是全國的下棋聖手,假使讓他教兩個人下棋。一個人專心專意,只聽奕秋的話。另一個呢,雖然聽著,但心裡卻想著有隻天鵝快要飛來,要拿起弓箭去射它。這樣,即使跟人家一道學習,他的成績也一定不如人家的。是因為他的聰明不如人家嗎?自然不是這樣的。
誇父逐日
《山海經》
原文:
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譯文:
誇父追趕太陽,追至太陽身邊,因炎熱而口渴,喝乾了江河仍嫌不足,於是,欲飲沼澤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棄於路邊,競長成一片桃林。
智子疑鄰
原: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雲。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譯:宋國有一個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牆壞了。富人的兒子說:「要是不修築,一定會有盜賊來偷東西。」鄰居家的老公公也這樣說。晚上富人家果然丟失了很多東西。結果,那個富人認為自己的兒子聰明,卻懷疑鄰居家的老公公偷了他家的東西。
原文
塞翁失馬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敵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
塞翁失馬譯文
靠近邊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長推測吉凶掌握術數的人。一次,他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們都為此來寬慰他。那老人卻說:「這怎麼就不會是一種福氣呢?」過了幾個月,那匹失馬帶著胡人的良馬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那老人又說:「這怎麼就不能是一種災禍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愛好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斷了大腿。人們都前來慰問他。那老人說:「這怎麼就不能變為一件福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塞,健壯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戰。邊塞附近的人,死亡的佔了十分之九。這個人惟獨因為腿瘸的緣故免於征戰,父子倆一同保全了性命。
執竿入城: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譯文:魯國有個拿著長長的竿子進入城門的人,起初豎立起來拿著它,不能進入城門,橫過來拿著它,也不能進入城門,實在想不出辦法來了。一會兒,有個老人來到這里說:「我並不是聖賢,只不過是見到的事情多了,為什麼不用鋸子將長竿從中截斷後進入城門呢?」那個魯國人於是依從了老人的辦法將長竿子截斷了。
刻舟求劍:
楚人由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文]
有個楚國人乘船過江時,劍從船上掉進水裡,他就在船幫上刻下一個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從刻記號的地方跳進水裡去找劍。船已走了很遠,而劍卻沒走,這樣去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孟子對滕文公
原文: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於齊、楚。事齊乎?事楚乎?」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
滕文公問道:「滕國是個小國,夾在齊國和楚國的中間,侍奉齊國呢,還是侍奉楚國呢?」
孟子回答道:「謀劃這個問題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說,就只有一個辦法:深挖護城河,築牢城牆,與百姓共同守衛,百姓寧可獻出生命也不逃離,這樣就好辦了。」
」
宋濂不隱真情
原文:
宋濂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翼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間召問群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對,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宋濂曾經在自己的家中與客人飲酒,皇帝派人進行秘密的監視。第二天,皇帝問:在座的賓客是哪些人?吃了什麼食物?宋濂一一將事實回答。皇帝笑著說:好啊,你沒有欺騙我。皇帝曾經私下召見大臣們,向他們詢問朝廷的官員誰好誰壞,宋濂只列舉那些好的來回答。他說:那些好的官員能和我友好相處,所以我知道他們。那些不好的官員,我不了解他們。
裴佶姑父外廉內貪
原文:
裴佶常話:少時姑夫為朝官,有雅望。佶至宅看其姑,會其朝退,深嘆曰:「崔昭何人,眾口稱美。此必行賄者也。如此安得不亂!」言未竟,閽者報壽州崔使君候謁。姑夫怒呵閽者,將鞭之。良久,束帶強出。須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饌,又令秣馬、飯仆。姑曰:「前何倨而後何恭也?」及入門,有得色,揖佶曰:「且憩學院中。」佶未下階,出懷中一紙,乃昭贈官絁千匹。
唐朝人裴佶,曾經講過這樣一件事:裴佶小時候,他姑夫在朝中為官,名聲很好,被認為是清官。一次,裴佶到姑夫家,正趕上姑夫退朝回來,深深嘆口氣,自言自語地說:「崔昭何許人也,眾口一致說他好。這一定行賄得來的美譽。這樣下去,國家怎麼能不混亂呢。」裴佶的姑夫話還未說完,守門人進來通報說:「壽州崔刺史請求拜見老爺。」裴佶的姑夫聽了後很是生氣,呵斥門人一頓,讓門人用鞭子將崔刺史趕出府門。過了很長工夫,這位崔刺史整束衣帶強行拜見裴佶的姑夫。又過了一會兒,裴佶的姑夫急著命家人給崔刺史上茶。一會兒,又命准備酒宴。一會兒,又命令給他馬吃草,給他僕人吃飯。送走崔刺史後,裴佶的姑姑問他姑夫:「你為什麼前邊那麼傲慢而後又那麼謙恭?」裴佶的姑夫面帶有恩於人的神色走進屋門,揮手讓裴佶離開這里,說:「去,到學堂休息去。」裴佶出屋還沒走下門前的台階,回頭一看,見他姑夫從懷中掏出一張紙,上面寫著:贈送粗官綢一千匹。
治國不私故人
原文:
濮州刺史龐相壽坐貪污解任,自陳嘗在秦王幕府;上憐之,欲聽還舊任。魏徵諫曰:「秦府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為善者懼。」上欣然納之,謂相壽曰:「我昔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獨私故人。大臣所執如是,朕何敢違!」賜帛遣之。相壽流涕而去
濮州的刺史龐相壽因為貪污而被解除職任,自己說曾經在唐太宗作秦王是在他手下工作。皇上可憐他,想讓他重新歸來擔任(職務)。魏徽規勸說:「秦王身邊宮內宮外的故人很多,恐怕人人都依賴親情私交,足以使善良的人害怕。」皇上開心的接納了他,對相壽說:「我今天總秦王,是一府的王,現在居於重要的地位,是整個國家的主人,不能夠獨自偏私故人,魏徽等大臣所堅持的是對的,我怎敢違背!」皇上賜他帛之後打發他走,相壽流著眼淚而去。
陸贄論審察群情
原文:
(唐)德宗問陸贄以當今切務。贄以鄉日致亂,由上下之情不通,勸上接下從諫,乃上疏,其略曰:「臣謂當今急務,在於審察群情,若群情之所甚欲者,陛下先行之;所甚惡者,陛下先去之。欲惡與天下同而天下不歸者,自古及今,未之有也。未理亂之本,系於人心,況乎當變故動搖之時,在危疑向背之際,人之所歸則植,人之所在則傾,陛下安可不審察群情,同其欲惡,使億兆歸趣,以靖邦家乎!此誠當今之所急也。」
德宗向陸贄詢問當今最為急切的事務。陸贄認為,往日導致變亂,是由於上下之情不相通。勸說德宗接觸下情,聽從諫諍。於是他進上章疏,大略是說:「我認為當今最為急切的事務,在於詳細察明眾人的心志,如果是眾人非常喜歡的,那麼陛下先去施行它;如果是眾人非常憎惡的,那麼陛下先去除掉它。陛下所喜歡和憎惡的與天下人相同,而天下人不肯歸向陛下的事情,從古到今,都是沒有的。一般說來,治與亂的根本,與人心密切相關,何況正當變故發生、人心動搖時,處於危險疑慮、人心向背的關頭!人心歸向,就會萬事振興;人心離異,就會萬事傾危。陛下怎麼能不審察眾人的心志,與他們同好同惡,使民眾嚮往歸附,以安定國家呢!這一點就是當前所最為急切的啊。」
治國猶栽樹
(唐)太宗謂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意猶不足,徵求無已,兼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亡滅。此皆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凈,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年穀豐稔,百姓安樂。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凈,百姓何得不安樂乎?」
唐太宗對侍臣說:「以前(隋煬帝)剛剛平定了京師,宮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沒有一個院子不是滿滿的。隋煬帝仍舊不滿足,並且東西討伐,用盡兵力發動戰爭,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導致了滅亡。這些都是我親眼所見的。因此我從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靜靜,這使得天下平安無事。於是就能不興徭役,穀物豐收,百姓安居樂業。治理國家就像種樹一樣,根基不動搖,才會枝繁葉茂。帝王能做到清靜,百姓怎麼會不安居樂業呢?
治國必先富民
原文: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輕家,危鄉輕家則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
大凡治國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貧窮就難以治理。憑什麼這樣說?人民富裕就安於鄉居而愛惜家園,安鄉愛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懼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貧窮就不安於鄉居而輕視家園,不安於鄉居而輕家就敢於對抗君上而違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難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國家往往是富的,亂國必然是窮的。因此,善於主持國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來,然後再加以治理。
秦檜專橫跋扈
原文:
秦丞相,晚歲權尤重。常有數卒,皂衣持梃,立府門外,行路過者,稍顧謦咳,皆呵止之。嘗病告一二日,執政獨對,既不敢它語,惟盛推秦公勛業而已。明日入堂,忽問曰:「聞昨日奏事甚久?」執政惶恐曰:「某惟誦太師先生勛德曠世所無,語終即退,實無他言。」秦公嘻笑曰:「甚荷!」蓋已嗾言事官上章,執政甫歸,閣子彈章副本已至矣。其忮刻如此。
(還是皇上無能啊)
秦檜到了後來權勢更加厲害,平時都有幾個軍士,穿著黑衣、手持棍棒站在秦府門口,走過路過的人稍微朝門里看幾眼,就會受到訓斥。曾經生病告假一二天不上朝,另一個執政大臣獨自在朝堂上應答皇上,這位大臣不敢說他什麼,只是一直在皇上面前極力贊頌他。第二天秦檜來早朝,突然問這位大臣:「聽說你昨天在皇上面前說了很久?」執政大臣害怕地說:「我只是贊頌您的功德舉世無雙,講完了就退下來了,實在沒講別的。」秦檜嬉笑著說:「太感謝了!」原來已經唆使官員上奏,這位執政大臣剛回到家裡,內閣彈劾他的副本已經送到他的家裡。秦檜的狠毒竟然到了如此地步。
李林甫口蜜腹劍
原文:
李林甫為相,凡才望功業出己右及為上所厚、勢位將逼己者,必百計去之;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這樣的人怎麼就被「高明」的皇上任命為宰相?)
李林甫為宰相後,對於朝中百官凡是才能和功業在自己之上或受到玄宗寵信或官位快要超過自己的人,一定要想方設法除去,尤其忌恨有文學才能而進官的士人。有時表面上裝出友好的樣子,說些動聽的話,而暗中卻陰謀陷害。所以世人都稱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⑺ 求短的文言文人物傳記帶翻譯,越短越好
王藍田性急
原文
王藍田性急。嘗食雞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雞子於地圓轉未止,仍下地以屐齒蹍之,又不得,瞋甚,復於地取內口中,嚙破即吐之。王右軍聞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猶當無一豪可論,況藍田邪?」
翻譯
王藍田性子很急。有一次吃雞蛋,他用筷子扎雞蛋,沒有得逞,便十分生氣,把雞蛋扔到地上。雞蛋在地上旋轉不停,他就從席上下來用鞋踩,又沒有踩到。憤怒至極,又從地上拾取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王羲之聽到後大笑著說:「即使安期(王藍田父親王承)有這個脾氣,也不是很好,何況是王藍田呢!」
(註:王述(303年-368年),字懷祖,晉朝政治人物,封藍田侯,人稱王藍田。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人。東海太守王承之子。東晉官員,歷任揚州刺史和衛將軍、尚書令。)
本文是一篇刻畫人物性格的精品。僅五十餘字便將人物急躁無比的性格活畫了出來,使人過目難忘。
本文啟示:
寫作文要抓本質,寫特徵;抓典型,寫細節。
王藍田性格:過於性急
道理:1.心急吃不了熱豆腐。2.欲速則不達。
⑻ 急需七篇文言文人物傳記 只要文言文
伍子胥父誅於楚,子胥挾弓,身干闔閭。闔閭曰:「士之甚,勇之甚。」將為之報仇。子胥曰:「不可,諸侯不為匹夫報仇。臣聞事君猶事父也,虧君之行,報父之仇,不可。」於是止。
蔡昭公南朝楚,被羔裘,囊瓦求之,昭公不與。即拘昭公南郢(yǐng),三年然後歸之。昭公去至河,用事,曰:「天下誰能伐楚乎?寡人願為前列!」楚聞之,使囊瓦興師伐蔡。昭公聞子胥在吳,請救蔡。子胥於是報闔閭曰:「蔡公南朝,被羔裘,囊瓦求之,蔡公不與,拘蔡公三牟,然後歸之。蔡公至河,曰:『天下誰能伐楚者乎?寡人願為前列。』楚聞之,使囊瓦興師伐蔡。蔡非有罪,楚為無道。君若有憂中國之事意者,時可矣。」闔閭於是使子胥興師,救蔡而伐楚。楚王已死,子胥將卒六千人,操鞭笞平王之墳。曰:「昔者吾先君無罪,而子殺之,今此以報子也!」
囊瓦者何?楚之相也。郢者何?楚王治處也。
2、蘇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見乎王。談卒,辭而行。楚王曰:「寡人聞先生若聞古人,今先生乃不遠千里而臨寡人,曾②不肯留?願聞其說。」對曰:「楚國之食貴於玉,薪貴於桂,謁者③難得見如貴鬼,王難得見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④鬼見帝。」王曰:「先生就舍③,寡人聞命⑥矣。」
3、是儀字子羽,北海營陵人也。孫權承攝①大業,優文②征儀。呂蒙圖襲關羽,權以問儀,儀善其計,勸權聽之。從討羽,拜忠義校尉。既定荊州,都武昌,拜裨將軍,後封都亭侯,守侍中。欲復授兵,儀自以非才,固辭不受。黃武③中,遣儀之皖④就將軍劉邵,欲誘致曹休。休到,大破之,遷偏將軍。
大駕東遷,使儀輔太子。後從太子還建業。典校郎呂壹誣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謗訕國政,權怒,收嘉系獄,悉驗問。時同坐人皆怖畏壹,並言聞之,儀獨雲無聞。於是見窮詰累日,詔旨轉厲,群臣為之屏息。儀對曰:「今刀鋸已在臣頸,臣何敢為嘉隱諱,自取夷滅,為不忠之鬼!」據實答問。權遂舍之,嘉亦得免。
是儀不治產業,不受施惠,為屋舍財足自容。鄰家有起大宅者,權出望見,問起大室者誰,左右對曰:「似是儀家也。」權曰:「儀儉,必非也。」問果他家。
是儀時時有所進達⑤,未嘗言人之短。事國數十年,未嘗有過。
4、戴震難師 段玉裁
先生①是年②乃能言,蓋聰明蘊蓄者久矣。就傅③讀書,過目成誦,日數千言不肯休。授《大學章句》,至「右經一章」以下,問塾師:「此何以知為④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師應之曰:「此朱文公所說。」即問:「朱文公何時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時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幾何時矣?」曰:「幾二千年矣。」「然則朱文公何以知然?」 師無以應,曰:「此非常⑤兒也。」
5、趙襄主學御於王子期①,俄而與子期逐②,三易馬而三後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術未盡也。」對曰:「術已盡,用之則過也。凡御之所貴,馬體安於車,人心調④於馬,而後可以追速致遠。今君後則欲速臣,先則恐逮於臣。夫誘⑤道爭遠,非先則後也。而先後心皆在於臣,尚何以調於馬?此君之所以⑥後也。」
6、趙襄子①飲酒,五日五夜不廢酒②,謂侍者曰:「我誠邦士也,夫飲酒五日五夜矣③,而殊不④病!」優莫曰:「君勉之!不及紂二日耳!紂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懼,謂優莫曰:「然則⑤吾亡乎?」優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紂二日耳,不亡何待?」優莫曰:「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並世,焉能相亡⑥!然亦殆矣!」
7、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①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②,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賬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③。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④!」歌數闋⑤,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